時間:2022-04-03 08:34: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初中地理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當前,全球性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正日益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迫使我們思考和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首先人們應樹立這種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而這正是中學地理教學的神圣使命。地理教學如此重要,為何農村初中地理教學現狀如此令人擔憂?如何破解這種困境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地方政府應高度重視
國家提出科學發展觀,主張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而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核心內容就是要保證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正是地理科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人地關系。由此可見,地理科學決不是無足輕重的科學,而是真正的經國濟世的科學。因此,地方政府應起到指示、引領的作用,重視地理教學的意義,從而有效推動地理教學,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濃厚的輿論氛圍。
2.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應高度重視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我們培養的對象具有能動性,因此教育主管部門要注重人的培養,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應真正指導學校各個學科的協調發展,地理學科亦是如此;應加強農村學校地理教學的指導與監督,多培養、多招聘一些地理專業的教師,推動農村學校的地理教學;多開展地理教研活動,重視對地理教師的培訓。
3.地理教師自身要高度重視
不管是學校、學生,還是其他部門不重視地理學科,但是地理教師一定要重視自己。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對待每一節課,認真對待每一名學生,通過教師自身的努力,贏得社會、學校、學生的認可。我們要不斷學習地理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保證課時數,學校及其他教師擠占地理課時,要善于拒絕;加強師德修養,接受先進的教育理念,善于與學生溝通。蘇格拉底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教學方式上要突出師生的互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不同的教學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要轉變教學方式,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更加有效地推動地理教學??傊?要改變農村初中地理教學現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農村初中地理教學一定會上一個新臺階。
一、問題的背景
21世紀是高科技時代,是知識社會。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著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表明,教育現代化的邏輯起點是科技的高速發展,其因果鏈是:科技的高速發展(挑戰)學會生存(策略)學習化社會、終身學習自我教育學會學習。學校教育要探索學生的主體性學習,而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傳統教學現在還大行其道。具體地說,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利用講解、板書和各種媒體作為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則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在這種模式中,教師是主動的施教者(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學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知識灌輸的對象;教材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內容;教學媒體則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方法、手段。教師、學生、教材、媒體等四要素各自的作用清楚,彼此之間的關系明確,從而成為教學活動進程的一種穩定的結構形式。從當前的初中地理教學看,還未跳出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
二、理論基礎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指導下的,在某種環境中開展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進行初中地理教學模式的探索,離不開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當前,教育理論學派林立,異彩紛呈,都不同程度地推進了教育教學的改革。其中,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因適應時代的要求而迅速崛起。“在教育心理學中正在發生著一場革命,人們對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稱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筆者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構建新型的初中地理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建構主義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建構主義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正如皮亞杰在《發生認知論原理》(1981年)一書導言中指出的:“認識既不能看作是在主體內部結構中預先決定了的──它們起因于有效的和不斷的建構;也不能看作是在客體的預先存在著的特性中預先決定了的,因為客體只是通過這些內部結構的中介作用才被認識的”。概括起來,建構主義有三個重要觀點:①對個人以本身經驗來解釋現實、理解世界、賦予意義。(世界是個人頭腦創建的,事物由個人方式理解。)②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情境性。③重視小組學習。
三、新型模式的建立
1.地理知識建構的適宜性
建構主義的提出與建立對指導學習過程的研究和促進教學改革的進行具有普遍意義。在地理學科的教學中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更有獨特的優勢:①學生有大量的地理知識的經驗背景,有利于建構新知識。學要涉及到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學習者總是以其自身的經驗,包括正規學習前的非正規學習和科學概念學習前的日常概念,來理解和建構新的知識和信息。作為生活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中的學生,通過各種書刊、雜志、電視、電腦等媒體及自身的生活實踐,大腦不斷地接受地理知識的刺激,如太陽輻射、資源能源的問題、人口問題等,學生在學習前都有一定的經驗背景。同時,許多地理問題本身就沒有僵化的結論,如城市布局的最優化、環境問題的解決等,學生都可以用自己的頭腦,從不同的角度去創建,賦予不同的意義。②許多地理內容是真實性任務,有利于情境性教學。這種教學應使學習在與現實情境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目標。如人類面臨的沙漠化問題、水資源危機等都是情境教學的絕好內容。同時,多媒體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提供虛擬現實,把火山、地震等內容設置成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地理的情境性教學錦上添花。③地理學習有較多的背景知識、真實性的任務及多元的解決問題的措施,都會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教師組織社會性教學(合作學習、交互式教學)的有效性。如讓學生討論所在地的城市化問題、勞動力的遷移等,學生都會興趣濃厚,積極參與。
2.具體模式的形成
根據以上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分析,及其同地理學科結合的探討,我們可以形成較明確的教學觀念和思路。再以皮連生先生的“六步三階段教學”模式(陳述性知識:注意與預期激活原知識選擇性知覺新信息進入原有命題網絡認知結構重建與改組根據線索提取知識。)為線索,可建立以下四步模式: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開始上課,先放錄像或多媒體課件的一些地理情境內容,如天體的運行、生態的破壞等動態的、實況的內容,以展示現實中的、專家探索的過程或有待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由于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它不僅包括結構性知識,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結構性的經驗背景。這時,學生會根據原有的認知結構和背景知識,試圖去同化(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非人為的實質性聯系)。此時,教師指出該情境中主要是要解決什么地理問題,如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森林的作用及破壞森林的后果等,即這堂課的主要教學目標,使學生思考的目標明確。并安排幾分鐘時間給學生瀏覽一下課本,把有組織的信息呈現給學生。事實上,這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了皮連生先生的“六步三階段教學”模型的前三步:注意與預期、激活原有知識、選擇性知覺。
(2)分組討論,主動建構
完成了前面的程序后,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討論,這是建構主義提倡的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社會性相互作用,即合作學習。學生在小組中的發言,是他們對新知識同化后的認知結構,由于各自不同的建構,發言也各異。如資源問題、能源問題、人口問題、環境問題等,學生針對此類問題都能講出自己的見解。如通過炸開山體把從印度洋來的暖濕氣流引到我國內陸、開發各種新能源的設想、向太空遷移人口等,都是出自學生之口。每個學生的 發言,他們都在以自己的經驗為背景建構對事物的理解,而通過討論,可以使他們相互了解彼此的見解,從而形成更全面的理解,以利于學生的知識建構。這是“六步三階段教學”的第四步:新信息進入原命題網絡。
(3)代表發言,及時反饋
各小組討論的結果,派代表到講臺上發言。此時,各小組都會把自己建構比較成熟的結構拿出來亮相。如一個小組在講“地熱”時,用坐標來分析地熱增溫率,橫坐標是深度,縱坐標是溫度,并畫出坐標圖,這是書上所沒有的,是學生創造性思維活動的表現。通過這樣的代表交流,學生的學習信息得到了反饋。對學生而言,可以不斷地反思和深化自己的思考過程,有利于學生建構能力的發展。就教師而言,了解了學生的建構狀態,為下一步的指導提供了依據。這一步是“六步三階段教學”模式的第五步:認知結構重建與改組(陳述性知識)。
(4)師生交流,建立圖式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社會性相互作用的交互式教學在建構主義教學中廣為采用。通過學生的小組討論,代表發言后,教師可針對性地點評,幫助學生整理思路,共同去建立圖式。如學習“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的內容時,教師可與學生進行交互式討論,共建圖式。列出:黑子、耀斑擾亂電離層影響短波通訊并指出:天地人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另外兩點影響讓學生根據此圖式去建構,學習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歸根結底是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再進一步明確圖式:宇宙環境地理環境人類活動。如以后要學到的農業知識,相對應的是“季節氣候農業生產”等都可供參考。因此,通過交互式教學,可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豐富,學習的思路更清晰,有利于學習的廣泛遷移。這種圖式建立后,學生就能很容易做到“六步三階段教學”模式的第六步:根據線索提取知識。
四、總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認為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同時又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認為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在“創設情境分組討論信息反饋共建圖式”的教學過程中,分組討論和信息反饋,這兩個環節主要是學生的主體性活動,也是整個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部分,在課堂教學的時間分配上也是最多的。在這兩個環節中,學生把當前學習內容中所反映的事物盡量和自己已經知道的事物相聯系,并對這種聯系加以認真的思考,形成意義建構?!奥撓怠迸c“思考”是意義建構的關鍵。創設情境主要是教師用客觀事物激起學生的情感活動,并提供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共建圖式是教師指導學生去進一步探索,去發現規律,去主動地進行意義建構,使學生朝著有利于建構的方向發展。
新授課
在總結課程改革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為了更好的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落實市教研室提出的課堂教學改革目標,根據初中地理教材的特點,以及市教研室提出的“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交流、共享——學會發現自我、發展自我、展示自我、超越自我——實現自身價值”的課堂教學改革的主題,市地理教研室在實驗的基礎上,歸納出了一套符合課堂教學素質化要求的教學策略。該教學策略的課堂教學結構及具體操作要求如下:
【課堂結構】
一、明確目標
依據課標、教材緊扣三維目標,制定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的學習目標,此目標不僅注重于知識與技能的培養而且要體現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學習目標呈現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不拘泥于形式;學習目標是學生應達到的學習要求,應貫穿于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學習目標應注重于雙基的落實與鞏固,體現地理學習的方法與過程,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自主學習
1、問題的設計與呈現
教師通過認真備課,依據學習目標和教材編制切合學生實際的學習綱要,便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編制自主學習綱要應側重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題目可以是知識結構、問題、填空、圖表等形式。呈現方式可依據當地教學條件,多種方式呈現,例如,學案、多媒體、黒板、小黑板等。
2、自主學習
學生依據學習提綱,學習有關教材和有關資料,自主完成本部分內容。
三、展示交流
學生在依據學習提綱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相互交流與討論。交流的形式包括組內各成員之間,組與組之間,師生之間?;顒臃绞街饕谢ゲ椤⒂懻?、組內提問
展示類型主要包括學習成果展示、疑難問題展示、錯題展示。成果展示即導學提綱中的學習成果,方法、思路等的展示;疑難問題的展示即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模棱兩可、一知半解或非常棘手的問題的展示;錯題展示即學習過程中做錯的題目,及錯題的原因和思路的展示。
展示形式主要體現在組內宣讀,生生對話;組間討論,班內板演,投影;師生討論、辯論等靈活多樣的方法和方式。展示應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應把握好時間和注重提高效率。同時注意對展示內容和對象的層次性和基礎性。
四、自主構建
這是回扣目標,歸納總結的重要一環。學生在全面學習的基礎上,整體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用簡練的語言建構本節內容的知識網絡和體系。這一習慣和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備課和操作中需要教師靈活駕馭。
五、智能測評
1、精選習題
教師要全面把握學習內容,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突出重點,覆蓋知識點,注重技能的培養,緊扣學習目標,盡可能地運用各種資料,精心編制科學、新穎的訓練題。
2、測試要求
要求學生獨立、限時完成,書寫規范;評價重在學生的互評,教師的點評及歸納式講評;評價時注意學生展示能力的提升和討論的深度與廣度的提高,并利用好評價結果。
六、遷移拓展
針對本節內容,運用現實資料,結合社會、生活實際,編制具有開發性、靈活性、綜合性的問題,通過學生的集思廣義,以達到知識遷移和開拓學生視野的目的。該環節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進行。切忌課課必須有,牽強附會和難倒學生。
【幾點說明】
1、本策略的理論依據
該策略符合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思想,體現了啟發式綜合教學法的觀點。
2、策略特點
該策略符合初中地理教材特點和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愛學、會學、樂學。
3、注意事項
(1)不要把該策略看成是僵死的框框,它只是一節課大體的設計程序思路。并非每節課都必須按以上六個環節機械進行。防止程序化。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設計時間順序,或選擇其中的某些或全部環節。每環節所用時間長短,可視實際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應突出“展示交流”環節。
(2)要充分為學生創設探索的機會,要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明確教師的“導”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學生活動所占時間,一般應不低于2/3。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已將地理教學模式全新提升,幫助學生得到了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地理學科綜合性強,獨特區域性這兩個特點又決定了地理教學內容具有大量地圖、圖表、資料背景、對比分析、縱橫聯系等等方面知識的交叉,多媒體技術則為地理課堂提供了極佳的交流通道,它改變了地理教學中傳統模式,使地理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更加多樣化、多元化,變得更加多姿多彩,增添了課堂教學魅力,作為地理教師應當積極利用好多媒體的優勢。
【關鍵詞】:地理學科特點; 多媒體技術優勢
【正文】:
地理學科知識跨度大,空間性、綜合性強,每章節都有不同的授課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在地理課堂上教師必須以靈活多樣、生動有趣的方法去捕捉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學到知識,提高自己的地理思維和運用能力。而在當今,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已將地理教學全新提升,幫助學生得到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探討多媒體技術在地理學科應用的優勢。
一、 地理課的學科特點
(一)地理學科具有整體性
地理學科所研究的對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各個地理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相互制約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其中一種要素的變化會影響其他要素發生變化,進而影響整個地理景觀的變化,而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也要受到整體的制約。
(二)地理學科具有空間性
地理研究的對象具有一定的空間性,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是學習地理極重要的方面。學習一個區域,首先要了解這個地區的空間位置,包括經緯網位置、海陸位置等等信息;其次弄清地區內部地理事物如地形、河流、湖泊、氣溫、降水、植被等的空間分布及其原因,以及經濟資源、工業部門、主要農林牧產品、交通運輸線的空間分布規律及配置原因。
(三)地理學科具有動態性
現存的地理事物是由過去發展的結果和未來發展的起點組成的。學習地理就要求我們從廣闊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把地理事物同它所處的時空位置及其它事物聯系起來思考。這也是地理學科獨特的地理思維培養的方向。
二、 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一)多媒體技術具有直觀性特點。
能突破視覺的限制,多角度地觀察對象,圖文聲像并茂,并能夠突出要點,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情緒、注意力和興趣,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二)多媒體技術具有交互性特點。
學生有更多的學習參與機會,通過創造反思的環境,學習更為主動,有利于反映概念及過程,有利于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三)多媒體技術具有可重復性。
這種可重復性特點,有利于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和克服遺忘,通過多媒體技術對真實情景展現,培養學生的探索、創造能力;
(四)多媒體技術還具有針對性。
多媒體技術讓教師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成為可能,大信息量、大容量性,節約了空間和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 多媒體在地理課堂上的應用優勢
(一)創設學習情境的優勢,培養學生地理思維的能力。
多媒體技術能在課堂創設真實的學習情景,這一切能確保學生有機會進行清晰的表述,“使緘默的知識變成清晰表述的知識”。關于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我們常常會告訴學生:在2億5千萬年前,目前分成各個洲的大陸是連在一起的,之后,完整的泛大陸開始四分五裂,逐漸形成了現在的7大洲。生硬的課本理論遠離了學生的客觀體驗,我們是不是可以換個方式,運用多媒體動畫呈現這個漂移的過程。板塊是如何漂移的,是如何逐漸形成現有規模的,就會變得清晰,學生一看就明白了,而且這個過程不僅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二)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虛為實、化繁為簡。
中學地理涉及的內容多、范圍廣,一些地理事物是大家難以直接體驗或者是根本看不到的地理環境。在教學的過程中僅僅依靠語言或圖片進行講解,學生存在難以理解的問題。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虛為實,使學生感知大量的無法實地觀察或者抽象的地理事物以便形成正確的表象,對地理事物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比如說:極地地區的自然景觀。我們在學習地理的時候都知道南極地的別名“白色沙漠”“風庫”,在北極有龐然的北極熊,在南極有紳士的企鵝,但是這些我們普通人是看不到的,平時的課堂只能通過語言和圖片理解。但是多媒體技術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可以看到難以直接觀察、接觸到的各種地理生物環境。師生在地理課堂中共同探尋大自然的奧秘,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三)幫助學生獲取課外知識,彌補知識結構。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多媒體技術就把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同時調動起來,既激發了興趣,又強化了課本知識。如結合區域地理的學習,運用多媒體技術,展視云南獨特的建筑、風土人情、自然景觀等景象。它的民族風情之美,使學生在欣賞少數民族文化與熱帶自然景觀完美結合,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時,體會中華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歷史底蘊的不斷傳承。有些知識是在課堂之外得到的,這也是現代教育的發展方向,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去發現價值美。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作為一種認知、協作工具,結合課內的知識的同時,學生會積極主動的去尋找更多地理奧秘。
(四)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發展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
多媒體技術具有圖、文、聲并茂甚至有活動影象這樣的特點,對于教育、教學過程來說是特別寶貴的特性與功能,這些特性與功能是其他媒體(例如幻燈、投影、電視等)所不具備或是不完全具備的。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現的地圖具有形象、空間感、直觀的作用,可以培養觀察力、想象力,發展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可以進一步明白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聯系、空間組合。波斯灣石油外運航線的講授,要求學生找出波斯灣石油外運的三條主要航線所經過的海洋、海峽、運河和所到達地區。這個知識點需要學生良好的地理識圖能力,空間感的培養。如果只是單純的告訴他們海峽、運河的名字,一點實用性都沒有。學生的掌握情況也不好,但是運用多媒體動畫技術展現外運航線(中東地區與美國、日本、歐洲
石油運輸的軌跡),知識點變得更直觀,更真實,學生也易于理解。 錢學森將地理學研究的對象統稱為“地理系統”,而且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提供豐富的、真實的背景資料,它不僅能反映知識在實際中運用的方法,它還能要求考慮實際問題的復雜性并從中進行探索,以便學生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地理教學,用各種相關資源豐富封閉、孤立的課堂教學,使地理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更加多樣化,這一切變得輕而易舉,變得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具有課堂教學魅力。
根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初中地理的教學目的,是在小學地理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并積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智力,培養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愛好和獨立吸取地理新知識的能力。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凡是感興趣的事物,必然能喚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夠積極主動地認識它,掌握它。通過培養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成績,無疑是一條重要的途徑,也自然成為每一位地理教師密切關注的焦點之一。
一、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注重教學直觀形象。地理研究的對象,包羅萬象,時空廣遠,內容廣博,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較難掌握,必須借助地球儀、教學掛圖、景觀圖片等直觀教具,或多媒體等手段,生動地展現教學內容,方能緣情引趣 。
1、充分發揮地圖冊、課本插圖和教學掛圖的作用。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具,學生可以從地圖上直接獲取許多地理知識。地理課本中的插圖,圖片是課本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圖、照片可以充實和簡化有關內容的文字敘述,能達到以圖釋文,圖文結合目的,有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能擴大學生的地理視野,創設地理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2、認真設計地理板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在地理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設計地理板圖,有利于學生掌握地理知識,既能起到抓住特征突出重點,又能培養學生畫地圖的基本技能。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邊講邊畫,學生邊聽邊記,學生的注意力隨著老師的筆觸和語言自然轉移,做到了視聽結合,頭腦并用,思維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記憶,并且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有形有意,化靜為動,特別體現事物的特征,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和思維力,也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充分利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直觀優勢,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圖片美、文字美、動畫美、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習欲望,激發學習興趣。多媒體以其直觀,形象,生動、感染力強等獨特優勢突顯其生命力,成為廣大教師廣泛采用的教學手段,填補了傳統教學形式的許多疏漏,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運用多媒體,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間概念。學生學習地理概念的過程是由感性認識上升的理性認識的過程,僅靠語言講述、掛圖、板圖無法跳出靜的框框,多媒體將靜態的圖、物變成動態的過程,化虛為實,化靜為動,便于學生形象的感知內容,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有許多重要的地理現象和地理過程是比較抽象,看不見,摸不著的。如大氣循環、晝夜交替、氣候成因等,都是一些難于講解的問題,通過多媒體演示,使學生耳聞目睹,重難點迎刃而解。
二、巧用口訣,激情引趣。廣義的口訣,包括民謠、諺語、古詩詞、歌訣、對聯、順口溜、打油詩在內的知識性強、趣味性濃、概括性強又簡單易記的句子。有形象性、概括性、韻律性等特征。巧用口訣是教師充分運用各種語言,形象地概括各種地理現象、地理數據、地理特征、地理規律,以達到教學效果最優化的教學方法。它符合中學生機械記憶為主的特征,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加單位時間的知識攝入量。
1,利用民謠、順口溜言簡意賅、形象生動的特點加深理解、加強記憶。例如:“早穿皮襖午穿紗, 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歌謠講解我國西北地區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我國地理歌謠非常廣泛,有許多專門的書籍,只要平時注意搜集,合理應用,對激發興趣,加深理解大有益處。
2,巧借古詩教學。詩詞歌賦,瑯瑯上口。應用得法,可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能創造出一種詩情畫意的教學環境。如講地球運動時用“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描述黃河奔騰咆哮,滾滾東去的氣勢: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 講解長江時,為描述三峽灘險、流急的美景,可吟誦《白早發帝城 》。短短幾句,把學生帶入了奇妙的意境,韻律和諧,情景交融,詩情畫意油然而生。
3、短小精悍的成語也會使教學過程增輝添彩。如“滄海桑田”描述了地殼的運動;講地球運動時用“星移斗轉”;講海陸間循環用“百川歸海”。這些成語準確、生動、形象,既具有科學性,又能客觀反映地理現象,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4、謎語是我國的國粹,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悠久的歷史。在教學中適當應用,則可啟發思維,拓寬知識面,活躍課堂氣氛。比如:“船出長江口”——上海; “江淮河漢”——四川;“紅色之路”——赤道;“孔子墓”——丘陵。
口訣教學法可以活躍豐富中學生的文化生活。地理學文理兼顧,在教學中適當引用文學作品,不僅能揭示地理現象和特征,還有陶冶性情的藝術感染效果??谠E概括性強,韻律悠長、簡單易記,符合初中生好奇心強,以機械記憶為主的年齡特征,能激發中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開展第二課堂,激發學生興趣。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引伸和輔助,積極開辟地理課第二課堂的活動,這是目前深入開展教學改革,進行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1、利用鄉土地理調查研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鄉土地理的調查,使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變化和發展,使愛國主義教育更加形象、直觀、具體、扎實,并結合鄉土地理的一些實例,如河道污染,水土流失,植樹造林等,對學生進行環境觀、道德觀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和生態意識。使學生樹立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操。
2、建立理課外活動小組,寓課本知識于各種活動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知識結構轉化為能力結構??山M織學生進行天氣預測、物候觀測、觀星空找星座,觀月相等。這樣,地理教學就會有聲有色,融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爐。
激發興趣,不僅能使學生積極地、主動地、自覺地從事學習,而且能開發學生潛能的作用,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 通過激發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可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由此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地理教學詩詞地理知識整合
【內容摘要】根據課改的要求,新版教材的教學中,應“加強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淡化學科界限,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的聯系,增進各學科之間的知識和方法上的聯系”;“重視發展學生的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诖?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為依托,大力加強詩詞與地理教學的整合,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充分培養了學生課標中要求的各種能力。
地理學科,一個文理性質兼備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趯W科這一特點,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大膽嘗試與語文詩詞的巧妙結合,以達知識間的有機整合。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橫生的樂趣中,深入理解并挖掘教材意境,探究創新,以求達到滿意的課改實效。
一、詩詞巧用,貼切生動,教學生花
例如,《黃河的治理》“地上河”部分的教學中,我設計過這樣的問題:“請大家識圖,試用一句詩詞來描述黃河‘地上河’的情景?!眴栴}一提出,學生們真是:七嘴八舌不停口,妙語如珠說黃河。在眾多的描述中,大家最推崇的是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詩句。本來這句詩,是形容黃河發源地之高,在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上。今天用于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描述,既形象生動,又言簡意賅。把黃河下游高出地面7米甚至10米的感覺,表達的淋漓盡致,加上黃河“地上河”圖片的幫助,學生們想象力的發揮,便對黃河“地上河”的意境,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認識。再者,這句熟悉詩詞的運用,不僅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學習積極性十足,而且學生對黃河下游形成的“地上河”的理解,成為易事。更值一提的是:語文詩詞與地理教學的結合形式,成為學生們津津樂道、久久不忘之事。
另外,在《天氣及其影響》部分的學習中,我曾經布置過這樣的作業:“請同學們課下收集、整理有關描寫天氣現象的詩詞,課上以小組為單位加以展示。”待到課上,學生們興致極高地拿出了收集到的詩詞資料,踴躍而自豪地展示,同樣收到了滿意的教學實效。例如,描寫雨的詩詞:“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描寫風的詩詞:“秋風蕭瑟,洪波涌起”、“二月春風似剪刀”、“吹面不寒楊柳風”……描寫雪的詩詞:“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描寫天氣“陰晴”的詩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描寫“霜”的詩詞,“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描寫“晴”的詩詞,“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樣,使學生們在極高的學習興趣中,很快掌握了自然界存在的各種天氣現象,又把語文學科與地理學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既達到了知識間的整合,又促進了二學科的共同提高;同時通過資料的收集、整理,巧妙地把學生的學習范圍,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將課堂延伸到網上、圖書館、閱覽室,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更培養了學生資料收集、分析整理的綜合能力和自主合作、主體參與的精神。
二、地理知識解詩意,活學妙用,興趣無窮
教學中,有時巧借一句趣語,授課會增加幾分詼諧;妙用一句詩詞,課堂更變得形象生動、趣味無窮。用地理知識巧解語文詩詞的意義,不僅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熱情極高,課堂會更加深化;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們的文學素養。
例如,《地球運動》部分的學習中,學生已掌握了基礎知識之后,我實施了這樣的活動:展示詩詞“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以及探究問題“請同學們分析詩詞中包含的地理意義?”經過同學們小組內激烈的討論,很快得到答案:“坐地日行”包含著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八萬里”包含了地球的最大周長──赤道約為4萬千米的地理意義;詩詞說明了地球自轉一周所行的路程?!把蔡臁卑厍蛟谔炜罩械淖赞D和公轉;“一千河”說明天空中的無數星河。
再如,同學們也利用地理課上學到的“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的氣溫直減率知識,充分理解了“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以及“一山有四季”詩詞中,包含的因海拔高低的變化,引起了氣候、植被景觀的垂直變化的地理意義。
通過以上的地理教學活動,同學們利用已學的地理知識,巧解出詩詞中包含的地理意義,使地理知識正向遷移。學生們既獲得了一份地理知識之外的意外收獲,又增強了學習地理知識的極大興趣。
三、詩詞引用,探究趣味更濃
例如,《長江的開發》“水能寶庫”部分的處理:學生們通過小組內讀圖、分析討論、合作理解、找出長江“水能寶庫”主要位于上游河段。此時,我不失時機地追問:“為什么長江上游河段水能資源如此豐富呢?”學生們結合識圖,經過小組內小段時間的討論,得到答案:“長江上游河段水能資源豐富,是因為處于一、二級階梯與二、三級階梯兩兩階梯的交界處,所以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資源豐富?!边M而,我繼續啟發到:“三峽處水能資源巨大,大詩人李白也曾有詩為證,想想是哪首詩呢?”話音剛落,學生們熱情洋溢的盡情齊聲朗誦:“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边@時我也被同學們高漲的地理熱情深深感染,便補充:“一聲猿叫未停,小船已過千萬重山。雖是夸張,但也道出三峽處水流的湍急,水能的巨大。所以早在1956年,就有要在三峽處建立一個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的規劃,有《水調歌頭·游泳》詩詞為證。哪位同學知道,詩詞中的哪些句子,體現了要在三峽處建立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呢?”這時,一位男生舉手站起大聲朗誦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本節內容進行到這里,同學們那種對所學知識的陶醉與滿足,不言而喻;對三峽處巨大水能的自豪與合理開發,也嘆服無比。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教學實效、思想教育雙豐收。
還如,中國地勢特點的分析中,學生們利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顏色的變化,層層深入的討論、探究,推出中國的地勢特點是:“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布?!彪S即我展示了以下詩詞:“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滾滾長江東逝水”、“大江東去浪淘盡”、“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請同學們說出詩詞中包含的地理意義?學生們迅速搶答:“許多大河自西向東流,注入太平洋,是因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 緣故?!蔽依^續追問:“我國這樣的地勢特點,會對氣候產生什么影響呢?”學生們開動腦筋,小組內快速討論,提取信息,繼而派代表搶答:“我國的地勢,使同一緯度地區,大致氣溫東高西低,降水東多西少?!边@樣,通過環環緊扣、層層推進的教學環節,充分印證了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也使同學們加深了我國地勢特征與我國河流流向、氣候特征之間關系的理解,同時使學生們充分體會了探究的樂趣和意義,也培養了他們分析、解決的問題能力,歸納、合作、探究、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更使學生們逐漸形成創造性探究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態度。
語文詩詞與地理知識巧妙結合的例子還很多,如:利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古詩詞,來理解碧草青青、羊肥牛壯的草原景觀;借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來想象塔里木盆地內沙漠漫漫的景色,利用“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詞,來體會我國東部深受夏季風的影響,從而造成我國季風區、非季風區內景象的不同等等;不一一列舉。經過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使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倍感有趣,教學效果頗佳,而且學生積累的詩詞寶庫自然得到了挖掘,語文技能也會大大提高,從而達到地理知識與語文知識的有機整合。學生們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詩詞的陶冶下學習,既學到了地理知識,又培養了地理、語文的雙重能力,更養成了學生們主動參與,合作探究、資料收集等學習習慣。
所以,我把教學點滴,總結出來,告之大家;請你一試,以體會其中之奧妙。
近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重視下,經過多種形式的培養,“新課程”改革的春風已吹遍神州大地,深入每位教師的心中,在教學思想的轉變,教學方式的革新,學生主體地位的確定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仍然非常的重要。地理思維即地理事物、現象之間和人地之間有規律的聯系和關系在人腦中概括的反映,具有綜合性、區域性和廣闊性特點。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就是引導學生根據思維的共性,考察地理事物或現象,把握其本質揭示其內部聯系,達到全面深刻的認識地理事物、現象及蘊含于其中的規律,進而認識到這些事物、現象與人類社會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初中學生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是初中地理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么如何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培養和發展,也就成為教育界許多同仁密切關注和努力探究的問題,下面我從幾個方面談談初中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創新提問,利用感性材料,引導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形成
首先在地理教學中提問很重要,提問的方式和方法要新穎,因為初中生對新奇的事情才會感興趣,這樣才會引導學生主動的去想,亞里斯多德曾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學生有了疑問他們才會進一步去思考問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一方面引導學生“于疑難處質疑”“于無疑處質疑”“于核心處質疑”,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從而激活他們的地理思維。
其次,在地理教學中要善于利用感性材料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歸納的地理思維能力。感性認識是思維的起點,思維就是對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抽象能力有限,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教學中充分的利用形象思維的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和現象通過直觀的形式給以展示,教師要進行必要的點撥和講解,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必要時進行適當的暗示,這樣就充分的激發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二、通過地圖,重視筆記,培養學生地理思維的習慣
地圖被稱為是地理的眼睛,在初中階段讓學生讀各種各樣的圖,可以充分開發、活化學生大腦的潛力,為學生開拓廣闊的思維空間,使地理思維在理想的時空范圍內自由的馳騁。如學生在讀亞熱帶季風氣候柱狀圖時,首先叫學生分析氣溫在冬季和夏季的不同特點,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會很快的歸納出冬季氣溫低夏季高,再看降水的特點,學生也會歸納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這樣通過圖學生就很快的掌握了這種氣候的氣候特點,也為閱讀其他的氣候類型積累經驗和方法。有一句話說的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充分的說明筆記是地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針對初中學生自覺性較差,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時刻提醒學生做筆記。
三、強調動手,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探究性
地理教學如果只憑教師的語言和書上的文字,從一個問題到另一個問題,就不能激起學生對知識深層次的興趣。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難以深化,達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目的。如在講氣溫和降水時,我們叫學生拿溫度計進行測試,講中國地理時,可以叫學生動手畫中國地圖,在畫的過程中思考各省的形狀像什么?這樣既活躍思維也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課外活動是豐富學生精神生活、擴大視野、陶冶情操、激勵創新的有效陣地。它為地理思維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營養和情緒環境,學生在這種活動中不受教材范圍、教師傾向的束縛,獨立自主的發展,在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的活動中區觀察課內教學所部曾看出的道理,去領悟課內教學所未涉及的奧秘。
四、加強討論靈活思考,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整合性
在地理課堂中積極組織鼓勵學生討論地理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靈感,如在講到西亞時就可以叫學生分組討論中東地區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原因是什么?這樣學生就會根據我們課本上所學習的知識以及平時所了解的知識進行整合回答,這樣就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其次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多角度的思考同一問題,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五、重基礎、研方法,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系統化
新課程中學生對地理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是培養學生思維的關鍵,在教學中力爭搞清重點,突破難點并將抽象概括的思維內容轉化為形象直觀的表述,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首要條件,教師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如在講解美國時分析農業發達的原因。老師就可以教給學生分析方法,從自然環境(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人文環境(市場、交通、科技、勞動者素質等)分析,這樣學生就能夠舉一反三,不僅能夠分析美國也會分析其他國家,這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作用。
思維是人類智力的核心,初中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面的拓寬,思維逐步地從具體的感性思維向抽象的理性思維過渡,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應該引起我們每一位地理老師的高度重視。
【論文關鍵詞】情景教學 初中地理
【論文摘 要】我國幅員遼闊,物產富饒,世界廣袤無限、風土各異,地理為我們了解祖國,了解世界打開了一扇天窗。地理學科涵蓋的范圍較廣,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各個方面,比如:人口、資源、環境、生物、地貌、地圖等等。通過地理的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們的愛國意識,培養他們愛國情操,而且可以為將來“行萬里路”奠定基礎。所以學好地理非常有必要。本文就情景教學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淺析。
一、情景教學模式的特點
情景教學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為載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采用“情景教學”,一般說來,可以通過“感知——理解——深化”三個教學階段來進行。這種教學方式有如下特點:
1.形象逼真
情境并不是實體的復線,而是簡化了的模擬,可以形成于實體相思的形象,所以給學生以真實的感覺,從而引發學生們對模擬體的興趣,進而可以直觀的了解到實體的特征。
2.情景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可以開拓他們的思維
情景教學是以生動形象的場景,激起學生學習的情緒,通過老師生動的語言,把情感寓于教材之中,情景教學倡導“情趣”“意象”,為學生創設和開拓了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
3.視覺、觸覺、聽覺,感知能力共同體會情景教學
情景教學為了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就運用生活顯示情境,實物演示情境,音樂渲染情境,直觀再現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語言描繪情境等方法,把學生引入一定的情境和一組情境之中,使他們產生一定的內心感受和情緒體驗,從而克服一定的困難和障礙,形成一定的志向,積極的進行學習。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情景教學法是一個靈活多變的方法,它的靈活性,在于可以根據不同的科目,不同科目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情景教學,可以用模型,可以用語言創造現場,可以走出去接觸自然、走進生活。
二、目前地理教學的不足與現狀
應該說地理本身是一門比較有趣的課程,它里面內容豐富,各式各樣的知識里邊都有。風土人情,名勝古跡,人文地理,地質地貌,氣候環境等等,應該說:地理是一本旅游的導游。初中的地理內容比較淺顯,并不會深入的涉及某個地區的具體情況,它給人一個大的構架。就比如,我們在初中地理上學到祖國的省市劃分,認識中國的地圖,各省市的地圖,幾大地區的地形地貌,但涉及風俗人情的東西就較少。這個特點,決定了,老師在教學時不能機械的照本宣科。初中生是一群在生理上處于叛逆階段,對事物耐心不足的年齡階段,所以對他們的教學要注重趣味性,增加授課內容,授課方式的吸引力。這些都是我們現階段部分初中老師們較缺乏的。我們欣喜的看到,部分老師的授課水平還是相當高的,他們自然不自然的都用到了趣味教學,情景教學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情景教學模式在初中地理中的具體應用
1.利用好情景教學模式需要將初中地理的教學貼近日常的生活,讓學生能在生活中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這一點在學習地區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氣候。地形等運用較融洽。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包括:“生活即教材,生活即知識”。地理教學就應該“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我們在學到華北地區地形地貌時,可以結合當地的學生們接觸到得地形,地貌,氣候,風俗等來進行教材與課本的聯系。季風氣候單純的解釋不容易理解,但通過學生經常生活的家鄉的氣候,來解釋季風氣候等,學生們學起來就能夠加深理解、記憶。
2.運用模擬場景,及器材形象的展示地理魅力
地理涵蓋的世界性的東西,讓學生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可以通過地球儀,鐵塔模型,金字塔模型等教學設備來形象的展示世界各地的名聲古跡。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采用記錄片的形式來向學生們展示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在屏幕上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幾各自的形狀,特點??梢酝ㄟ^電腦模擬火山形成機理,海嘯、地震形成的過程來向學生展示這些自然災害發生的情況等等。
3.情景教學的良好運用,需要老師用精妙的語言,引學生入勝,并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教學設備的有效運用都需要老師用巧妙,風趣,有魅力的語言組織起來。老師在中間扮演的引導者,啟迪者的角色。只有老師發揮好自己的作用,并時常注意激發學生們的自主意識,通過巧妙地提問,給學生以自主思索的機會,從而培養其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
情景教學需要情、景交融,情景教學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老師的引導與鼓勵,培養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這才是我們教學的目的。
論文關鍵詞:信息技術 初中地理 教學整合 平臺
論文摘要:在信息技術迅速普及的今天,怎樣實現信息技術與初中傳統地理教學的有機整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是我們新一代教師的重要任務。本文從信息技術教育的內涵與發展、信息技術教育與初中地理教學有機整合的必要性出發,兩者有機整合的方法與注意問題,較為全面地解決了整合教學活動平臺中的實踐操作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特別是網絡教學的日漸普及,不僅為學習者提供了各種供選擇的資源,還將導致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課程內容、教育模式、教學方法、教育手段等全方位的變革。面對信息社會到來所造成的強烈沖擊,初中地理教學也應在洶涌而來的信息技術革命的浪潮中走在時代的潮頭。
一、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飛速發展,促使信息技術教育正在發生轉變,逐步從單純的信息技術教學課向與其它學科的整合,進而構建以學生學習活動為中心的現代教育模式發展。它的教育內容從傳授計算機基本知識轉到利用計算機網絡作為工具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和探討,它更加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文、倫理、道德、法制的教育。信息技術教育正日益成為推進國家中小學新課程改革實施的強有力的手段,通過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二、促使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教育必要因素
1.地理學科本身的特點決定著信息技術的應用
地理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巨大的信息世界。它涵蓋了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創造并遺留下來的各種信息的積淀。通常我們對地理的了解主要依賴于各個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各種資料,但其卻龐雜繁多,數不勝數。現代教育技術以其巨大的信息存儲能力,方便快捷的文件檢索功能,使廣大師生擁有浩如煙海的地理資料及快速查詢資料成為可能。
2.《新課標》的實施賦予了地理學科教學新的內容
《新課標》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地理學習如何實現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呢?其核心是徹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加強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變教師教學過程為學生主動學習過程。
3.地理教學同樣擔負著新的教育使命
信息社會,知識以驚人的速度在不斷更新,很多知識在我們尚未認識清楚的時候,它卻已經被新的知識所取代了。地理學科教學以應用地理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為目的。為了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就必須對材料具有一定的辨別能力。對于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網絡提供的各種信息,應該具備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進行選擇、判斷的能力。
三、初中地理教學應用信息技術教育方略
(一)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
目前,地理CAI教學課件的商業化運作已經相當成熟,它們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演示學習探究過程
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進行輔助教學。這類課件可以是線性序列的演示,即按教學順序來組織各種信息;可以是交互式的,也可以是開放式的,既可按順序進行操作,也可以通過主菜單根據需要隨意選擇學習內容或重復同一內容。
2.高密度知識傳授、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和靈活的文字板書應用
這類課件多用于專題課和綜合復習課中,利用計算機大容量存儲和快速顯示功能,代替教師的口授,它具有圖文并茂、資料詳實、容量大、線索清晰、操作簡便等特點。
3.創設信息情境,讓學生主動完成意義構建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向學生提供一個由教師預先創設的信息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通過對信息的處理加工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構建。利用多媒體自身的優勢將聲、光、電等多種信息資源構建成學習地理的氛圍,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供可能。
(二)基于校園網等局域網的網絡教學
由于客觀原因,到目前為止,還未見到一套較為成熟的初中地理教學配套的電子材料出版發行。要經常性的開展運用信息技術整合初中地理教學活動,就必須善于積累地理電子教案、分類電子地圖、地理CAI積件,構建自己的地理數字化素材庫;就必須善于積累圖象、聲音處理經驗、動畫制作經驗、課件的制作經驗,努力提高信息技術水平。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校園網等局域網,使之與相對成本較低的衛星電視互聯,教師、學生既可以共享通過衛星電視互聯提供的教育教學資料,又可以通過校園網等局域網實現交互式教學,防止出現信息時代的不平等教育現象的產生。
(三)基于Internet的網絡教學。
基于Internet的網絡教學,拋開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模式,打破了時間、空間對地理學科教學的束縛。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是一對多的關系;網絡教學構建了一個虛擬的地理課堂,這里提供了優秀的地理教師設計的學習資源,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來選擇相應的內容進行學習,并可將學習情況及時地提交給教師,教師可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定,以此實現一對一的教學。
四、中學地理教學應用信息技術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角色的多元轉換
信息技術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能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關鍵在于教師教育思想是否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而發生根本性的轉變,關鍵在于教師是否注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向,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愉悅感。地理教師要根據教學情況的實際需要,不斷轉換自身角色,利用計算機及網絡信息占有量大的特點,提供給學生地理學科領域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及有爭議的熱點問題,啟發學生創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維。
2.地理教學方法的轉換
在信息技術教育環境下,地理教學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原則,注意學生個性化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制作的CAI課件及網絡教學為學生的獨立學習創造條件,學生可以獨立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進行學習,使學習的內容更具有學生的個性化特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靈活實現多種教學方法的轉換,注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3.注重學生多元素質的和諧發展
教育教學的信息化為地理教學提供了多元而廣闊的教育平臺,我們在地理教學中也要落實我們的最終教育目標,重視學生多元素質的和諧發展,學生健康個性的培養,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論文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人口 資源 初中地理
論文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資源、環境等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初中地理教學是對學生進行人口、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主渠道??沙掷m發展教育要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使當代中學生明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嚴峻環境形勢及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和必然性。
一、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正確認識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
1.人口現狀的基本特點
(1)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新中國成立以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醫療衛生條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的平均壽命延長,嬰兒死亡率降低。在20世紀7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以前,人口出生率(33%)長期保持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水平,因此形成了較高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和龐大的人口數量。我國(大陸)人口由1949年的5.4億上升至2010年的14億,平均每年都新增大量人口。
(2)我國人口素質偏低。我國人口文化素質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文盲、半文盲比例比發達國家高1.72%,2009年,我國25歲以上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由2000年的8%上升至2010年的23%,仍然比發達國家低13%-35%。我國人口的身體素質與發達國家比也有很大差距,如:嬰兒死亡率比發達國家高,人口的平均壽命比發達國家低等。
(3)我國人口分布不均,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由于自然條件的顯著差異,我國東南部面積僅占全國總面積的43%,人口卻占全國總人口的94%以上。2000年我國老齡人口占6.8%,(進入老齡化的標準是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7%)到2010年達到7.6%。
2.人口現狀嚴重制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人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在所創造的社會財富總量一定的條件下,人口越多,增長越快,用于消費的部分就越多,用于擴大再生產的部分則相應減少,從而直接影響經濟建設的速度和規模。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已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過多,人均占有量卻處在世界后列。過多增加的人口,給就業、資源和環境造成的壓力也日益嚴重。
二、樹立正確的資源觀
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但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加上在資源的開發利用中浪費嚴重,利用率低,我國已出現了嚴重的資源短缺現象。
1.正確認識我國在資源方面的基本國情
我國自然資源種類繁多,數量豐富,是世界上的資源大國。但由于人口眾多,人均占有的資源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而又是資源小國,這是我國在資源方面的基本國情。
2.目前我國資源短缺的體現
(1)人口迅速增長導致耕地銳減。我國人口眾多,需要的糧食等農產品數量也多,但我國土地中耕地占的比重較小。隨著人口的增加以及人們對土地的利用和管理不善,我國每公頃土地需要養活的人口,已由解放初期的5.5人上升到20世紀末的14.4人。
(2)水資源嚴重不足,給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在我國,水資源的分布是南多北少,分布不均。因為缺水,我國北方的糧食大幅度增產受到限制,有些工礦企業由于缺水不能正常生產,甚至被迫停產。
(3)礦產資源儲量有限,開發利用不夠科學,損失嚴重。礦產資源是非可再生的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所以我們要珍惜和合理利用。目前,我國在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濫采亂挖、破壞環境、浪費嚴重等,導致我國面臨礦產危機。
三、我國面臨嚴峻的環境形勢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全球環境惡化已嚴重危害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目前,我國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問題已相當嚴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水的污染和浪費問題突出
在我國,有近一半的河湖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導致水質較差,魚類減少,嚴重影響了人民的生活和生產用水,加上人們的浪費,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危機的程度。據報道,2010年,我國已進入嚴重缺水期,到2030年,我國缺水量將達400-500億立方米。
2.水土流失嚴重,荒漠化土地面積不斷擴大
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不合理地濫墾亂伐,超載放牧等,導致了我國草地退化,荒漠化面積擴大,水土流失嚴重等后果。
3.其他環境問題
隨著工業的發展,空氣中的粉塵和酸雨(二氧化硫)含量增大,大氣污染日趨嚴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去年公布的報告,在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排名中,我國有包括北京在內的7個,山西省的太原市名列第一,是世界上空氣污染最重的城市。當前中國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在施行環境統計的300個中國城市當中,70%處于或超過大氣環境質量三級標準,目前我國已有七成城市不適合居住。由于大面積的森林砍伐、草原開墾,天然植被和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許多珍貴野生動植物瀕臨滅絕。此外,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堿化面積也逐年增大。50年來,中國因水土流失損失耕地5000多萬畝,平均每年100萬畝。50年后,東北黑土區1400萬畝耕地的黑土層將流失掉,中國的“北大倉”糧食產量將降低40%左右;35年后,西南巖溶區石漠化面積將翻一番,將有近1億人失去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地……
四、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
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人口過多,經濟發展的方式不對,就會超過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造成資源的過多消耗和環境的破壞;而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破壞又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和危害人類生存。例如,1998年夏,長江流域發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直接經濟損失達上千億元人民幣。造成長江特大洪災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還與人為因素有關,人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多種糧食,在長江流域大量毀林開荒、圍湖造田,造成了水土流失、河床抬高、湖泊萎縮等后果,嚴重影響了河流的排洪能力。目前,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我國是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為此,我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可以滲透以下幾點:
1.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
在人口、資源、環境三大問題中歸根結底是人口問題。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目前條件下解決人口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正確選擇。計劃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對公民的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2.堅持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基本國策
保護資源和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建國以來,我國政府和人民在保護資源和環境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今后的工作還任重道遠,我們還要采取全方位、多層次的政策措施。為此,我國已制定了明確的奮斗目標:2010年,基本遏止住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從2011年到2030年,力爭使全國生態環境明顯改觀;從2030年到2050年,在全國建立起基本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系統,健全法律法規,嚴格依法辦事。國家已頒布了多項法律法規,如《環境保護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法》、《草原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我國全體公民特別是中學生要積極行動起來,努力提高資源環境意識,積極參與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各項活動。
只有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相互協調,相互適應,才能做到既能滿足當代人生存和發展的要求,又能保證子孫后代的需要。
論文關鍵詞:信息技術 初中地理 教學整合 平臺
論文摘要:在信息技術迅速普及的今天,怎樣實現信息技術與初中傳統地理教學的有機整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是我們新一代教師的重要任務。本文從信息技術教育的內涵與發展、信息技術教育與初中地理教學有機整合的必要性出發,兩者有機整合的方法與注意問題,較為全面地解決了整合教學活動平臺中的實踐操作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特別是網絡教學的日漸普及,不僅為學習者提供了各種供選擇的資源,還將導致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課程內容、教育模式、教學方法、教育手段等全方位的變革。面對信息社會到來所造成的強烈沖擊,初中地理教學也應在洶涌而來的信息技術革命的浪潮中走在時代的潮頭。
一、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飛速發展,促使信息技術教育正在發生轉變,逐步從單純的信息技術教學課向與其它學科的整合,進而構建以學生學習活動為中心的現代教育模式發展。它的教育內容從傳授計算機基本知識轉到利用計算機網絡作為工具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和探討,它更加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文、倫理、道德、法制的教育。信息技術教育正日益成為推進國家中小學新課程改革實施的強有力的手段,通過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二、促使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教育必要因素
1.地理學科本身的特點決定著信息技術的應用
地理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巨大的信息世界。它涵蓋了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創造并遺留下來的各種信息的積淀。通常我們對地理的了解主要依賴于各個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各種資料,但其卻龐雜繁多,數不勝數。現代教育技術以其巨大的信息存儲能力,方便快捷的文件檢索功能,使廣大師生擁有浩如煙海的地理資料及快速查詢資料成為可能。
2.《新課標》的實施賦予了地理學科教學新的內容
《新課標》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地理學習如何實現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呢?其核心是徹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加強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變教師教學過程為學生主動學習過程。
3.地理教學同樣擔負著新的教育使命
信息社會,知識以驚人的速度在不斷更新,很多知識在我們尚未認識清楚的時候,它卻已經被新的知識所取代了。地理學科教學以應用地理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為目的。為了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就必須對材料具有一定的辨別能力。對于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網絡提供的各種信息,應該具備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進行選擇、判斷的能力。
三、初中地理教學應用信息技術教育方略
(一)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
目前,地理CAI教學課件的商業化運作已經相當成熟,它們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演示學習探究過程
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進行輔助教學。這類課件可以是線性序列的演示,即按教學順序來組織各種信息;可以是交互式的,也可以是開放式的,既可按順序進行操作,也可以通過主菜單根據需要隨意選擇學習內容或重復同一內容。
2.高密度知識傳授、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和靈活的文字板書應用
這類課件多用于專題課和綜合復習課中,利用計算機大容量存儲和快速顯示功能,代替教師的口授,它具有圖文并茂、資料詳實、容量大、線索清晰、操作簡便等特點。
3.創設信息情境,讓學生主動完成意義構建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向學生提供一個由教師預先創設的信息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通過對信息的處理加工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構建。利用多媒體自身的優勢將聲、光、電等多種信息資源構建成學習地理的氛圍,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供可能。
(二)基于校園網等局域網的網絡教學
由于客觀原因,到目前為止,還未見到一套較為成熟的初中地理教學配套的電子材料出版發行。要經常性的開展運用信息技術整合初中地理教學活動,就必須善于積累地理電子教案、分類電子地圖、地理CAI積件,構建自己的地理數字化素材庫;就必須善于積累圖象、聲音處理經驗、動畫制作經驗、課件的制作經驗,努力提高信息技術水平。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校園網等局域網,使之與相對成本較低的衛星電視互聯,教師、學生既可以共享通過衛星電視互聯提供的教育教學資料,又可以通過校園網等局域網實現交互式教學,防止出現信息時代的不平等教育現象的產生。
(三)基于Internet的網絡教學。
基于Internet的網絡教學,拋開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模式,打破了時間、空間對地理學科教學的束縛。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是一對多的關系;網絡教學構建了一個虛擬的地理課堂,這里提供了優秀的地理教師設計的學習資源,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來選擇相應的內容進行學習,并可將學習情況及時地提交給教師,教師可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定,以此實現一對一的教學。
四、中學地理教學應用信息技術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角色的多元轉換
信息技術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能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關鍵在于教師教育思想是否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而發生根本性的轉變,關鍵在于教師是否注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向,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愉悅感。地理教師要根據教學情況的實際需要,不斷轉換自身角色,利用計算機及網絡信息占有量大的特點,提供給學生地理學科領域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及有爭議的熱點問題,啟發學生創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維。
2.地理教學方法的轉換
在信息技術教育環境下,地理教學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原則,注意學生個性化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制作的CAI課件及網絡教學為學生的獨立學習創造條件,學生可以獨立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進行學習,使學習的內容更具有學生的個性化特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靈活實現多種教學方法的轉換,注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3.注重學生多元素質的和諧發展
教育教學的信息化為地理教學提供了多元而廣闊的教育平臺,我們在地理教學中也要落實我們的最終教育目標,重視學生多元素質的和諧發展,學生健康個性的培養,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論文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人口 資源 初中地理
論文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資源、環境等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初中地理教學是對學生進行人口、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主渠道??沙掷m發展教育要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使當代中學生明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嚴峻環境形勢及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和必然性。
一、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正確認識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
1.人口現狀的基本特點
(1)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新中國成立以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醫療衛生條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的平均壽命延長,嬰兒死亡率降低。在20世紀7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以前,人口出生率(33%)長期保持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水平,因此形成了較高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和龐大的人口數量。我國(大陸)人口由1949年的5.4億上升至2010年的14億,平均每年都新增大量人口。
(2)我國人口素質偏低。我國人口文化素質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文盲、半文盲比例比發達國家高1.72%,2009年,我國25歲以上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由2000年的8%上升至2010年的23%,仍然比發達國家低13%-35%。我國人口的身體素質與發達國家比也有很大差距,如:嬰兒死亡率比發達國家高,人口的平均壽命比發達國家低等。
(3)我國人口分布不均,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由于自然條件的顯著差異,我國東南部面積僅占全國總面積的43%,人口卻占全國總人口的94%以上。2000年我國老齡人口占6.8%,(進入老齡化的標準是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7%)到2010年達到7.6%。
2.人口現狀嚴重制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人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在所創造的社會財富總量一定的條件下,人口越多,增長越快,用于消費的部分就越多,用于擴大再生產的部分則相應減少,從而直接影響經濟建設的速度和規模。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已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過多,人均占有量卻處在世界后列。過多增加的人口,給就業、資源和環境造成的壓力也日益嚴重。
二、樹立正確的資源觀
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但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加上在資源的開發利用中浪費嚴重,利用率低,我國已出現了嚴重的資源短缺現象。
1.正確認識我國在資源方面的基本國情
我國自然資源種類繁多,數量豐富,是世界上的資源大國。但由于人口眾多,人均占有的資源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而又是資源小國,這是我國在資源方面的基本國情。
2.目前我國資源短缺的體現
(1)人口迅速增長導致耕地銳減。我國人口眾多,需要的糧食等農產品數量也多,但我國土地中耕地占的比重較小。隨著人口的增加以及人們對土地的利用和管理不善,我國每公頃土地需要養活的人口,已由解放初期的5.5人上升到20世紀末的14.4人。
(2)水資源嚴重不足,給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在我國,水資源的分布是南多北少,分布不均。因為缺水,我國北方的糧食大幅度增產受到限制,有些工礦企業由于缺水不能正常生產,甚至被迫停產。
(3)礦產資源儲量有限,開發利用不夠科學,損失嚴重。礦產資源是非可再生的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所以我們要珍惜和合理利用。目前,我國在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濫采亂挖、破壞環境、浪費嚴重等,導致我國面臨礦產危機。
三、我國面臨嚴峻的環境形勢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全球環境惡化已嚴重危害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目前,我國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問題已相當嚴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水的污染和浪費問題突出
在我國,有近一半的河湖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導致水質較差,魚類減少,嚴重影響了人民的生活和生產用水,加上人們的浪費,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危機的程度。據報道,2010年,我國已進入嚴重缺水期,到2030年,我國缺水量將達400-500億立方米。
2.水土流失嚴重,荒漠化土地面積不斷擴大
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不合理地濫墾亂伐,超載放牧等,導致了我國草地退化,荒漠化面積擴大,水土流失嚴重等后果。
3.其他環境問題
隨著工業的發展,空氣中的粉塵和酸雨(二氧化硫)含量增大,大氣污染日趨嚴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大氣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去年公布的報告,在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排名中,我國有包括北京在內的7個,山西省的太原市名列第一,是世界上空氣污染最重的城市。當前中國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在施行環境統計的300個中國城市當中,70%處于或超過大氣環境質量三級標準,目前我國已有七成城市不適合居住。由于大面積的森林砍伐、草原開墾,天然植被和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許多珍貴野生動植物瀕臨滅絕。此外,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堿化面積也逐年增大。50年來,中國因水土流失損失耕地5000多萬畝,平均每年100萬畝。50年后,東北黑土區1400萬畝耕地的黑土層將流失掉,中國的“北大倉”糧食產量將降低40%左右;35年后,西南巖溶區石漠化面積將翻一番,將有近1億人失去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地……
四、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
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人口過多,經濟發展的方式不對,就會超過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造成資源的過多消耗和環境的破壞;而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破壞又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和危害人類生存。例如,1998年夏,長江流域發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直接經濟損失達上千億元人民幣。造成長江特大洪災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還與人為因素有關,人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多種糧食,在長江流域大量毀林開荒、圍湖造田,造成了水土流失、河床抬高、湖泊萎縮等后果,嚴重影響了河流的排洪能力。目前,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我國是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為此,我們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可以滲透以下幾點:
1.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
在人口、資源、環境三大問題中歸根結底是人口問題。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目前條件下解決人口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正確選擇。計劃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對公民的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2.堅持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基本國策
保護資源和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建國以來,我國政府和人民在保護資源和環境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今后的工作還任重道遠,我們還要采取全方位、多層次的政策措施。為此,我國已制定了明確的奮斗目標:2010年,基本遏止住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從2011年到2030年,力爭使全國生態環境明顯改觀;從2030年到2050年,在全國建立起基本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系統,健全法律法規,嚴格依法辦事。國家已頒布了多項法律法規,如《環境保護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法》、《草原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我國全體公民特別是中學生要積極行動起來,努力提高資源環境意識,積極參與保護資源和環境的各項活動。
只有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相互協調,相互適應,才能做到既能滿足當代人生存和發展的要求,又能保證子孫后代的需要。
摘要:
地理科目是初中教育體系中極為重要的內容,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思維能力。在近幾年新課改的深入推動下,初中地理教學面臨機遇與挑戰,其中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均發生重大變革,對提高初中地理教學有效性具有推動作用。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初中地理教學仍舊擺脫不了幾千年的教育弊端,為進一步提高初中地理教學效果,筆者結合多年執教經驗于下文中提出問題與措施。
關鍵詞:
新課改;初中地理;教學質量
從整體角度分析,初中地理是一門不受學生重視的課程,遠不及語文、數學、英語等主門課程,但是從基本屬性分析,初中地理是一門具備實用性的科目,對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增強學習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近幾年新課改的深入推動下,積極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成為了每一位教育者所面臨的難題,下文筆者針對當前初中地理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展開討論,期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初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教學脫離教學目標
眾所周知,在教育體系的不斷變革下,地理教學始終發生變化,尤其在新課改深入推動的這幾年時間內,初中地理教學并無法按照三維教學的目標開展工作,導致課堂教學脫離教學目標。部分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以提高學生的地理成績為主,所講解的內容均以地理知識與技能為主,這種情況則在一定程度上忽視教學內容。還有部分地理教師在教學中形成本末倒置的不良局勢,重點知識一筆帶過,而對學生感興趣甚至與教材內容無關的知識則花費大量的時間。有諸多地理教師在教學中過分重視教學形式,雖然所采取的教學形式具有創意性,但是卻沒有嚴格按照教學大綱,導致教學質量有所下滑。
(二)過分重視教學輕視學習
在當前初中地理教學中,只有真正保證教學內容規劃與設計的規律性與匹配性,才能提高學生的地理成績。一般情況下,初中生正處于心智發育的階段,在教學中地理教師可以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思考,并適當的給予鼓勵,則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部分初中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會嚴格按照的教學意愿進行學習,且所采用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也是自己比較喜歡,認為具有效果的,這種情況下則會導致很多學生在課堂上呈現出不知所云的現象,難以對教師所講解的內容加以理解[1]。另外,對于一些年齡比較大的教師,因為受到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在課堂上會為了教而教,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消化能力,一節課下來,雖然趕上了教學進度,卻無法提高課堂有效性。
二、初中地理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一)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新課改的推出之后,積極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已經成為了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是課堂的靈魂,也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在當前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一改傳統的角色,要在課堂中扮演學生引導者的身份,并且在課堂教學中要時刻注意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接受知識的能力等。另外,還需要在課堂上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地理教學的實質出發,比如在學習氣候與天氣的時候,要讓學生清楚了解氣候與天氣之間的差別,并且還要認識、掌握天氣符號以及天氣圖,采取隨堂測試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掌握能力。
(二)合理選擇輔助教學方式
在當前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下,多媒體技術已經成為了初中地理課堂中不可或缺的組成因素,通常而言,在課堂中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減少板書的時間,并且能夠將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將抽象的知識具象化,能夠讓學生在圖文并茂中提高學習興趣,掌握地理知識。但是值得注意的一點,在使用多媒體教學中不可形成依賴性,并且要將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整合,比如在初中地理課堂中講述地球自轉的時候,地理教師可以采取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利用動態模擬圖將地球自轉的畫面展現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自轉的規律,從而對知識點加以掌握[2]??偠灾?,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需要適當借助輔助工具,并且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三)設置情景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地理知識具有枯燥性,很多初中生在學習中呈現出煩躁等不良情緒,這種情況下需要積極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指引下主動學習,如此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可以適當的引入情景,并且在引入問題的時候需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互關聯,要從學生角度出發,不可從教師的角度進行分析[3]。比如在課堂中當地理教師提出一個問題之后,且這個問題在實際生活中遇到過,則會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會產生興趣,甚至有學生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開拓思維,回答問題。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適當的引入問題情景,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
作者:賀魚霞 更登格西 單位:四川省甘孜州新龍縣中學 四川省甘孜州新龍縣雄龍西鄉中心小學校
摘要:
微課教學嚴重沖擊著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被應用于各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微課教學,有利于促進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改革,提升初中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本文通過具體論述微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并列舉典型案例進行強調,有利于提升初中地理課堂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
微課;初中;地理
1微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途徑
1.1借助微課解釋重點難點,啟發學生思維:
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講解抽象的重難點知識時,如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增加學生理解生澀知識點的難度,導致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因此,如果老師合理的將微課應用到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微課的色、形、光和聲等功能,將抽象的地理知識具象化,能夠讓學生在極具感染力的地理課堂中學習,讓學生深入感受抽象知識的連續性,從而最大限度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1]。例如:在學習《四大地理區域》這節內容時,由于知識較為抽象,學生在理解區域劃分的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域類型時具有一定的難度性,所以便可以利用微課錄制Flash,以視頻的形式展示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地理特征。將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詳細的告知學生[2]。這樣通過微課視頻的動態演示,又有老師的詳細講解,有利于讓學生更加生動、更形象的學習地理課堂教學內容,從而促使學生能夠在生動有趣的地理課堂中學習,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深入掌握秦嶺———淮河一線的重要地理意義。
1.2選擇合適的微課程素材,提高課堂效率:
在應用微課教學方法的過程中,微課程教學素材的選擇直接決定了微課程的教學效果,也是靈活應用微課程教學理念的關鍵所在。其中,作為初中地理老師,在地理課程教學中選擇微課程教學素材時應注意下列兩個原則:
1.2.1堅持科學性的原則。
在當前初中地理教學中所應用的教科書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原則,而地理學科自身的知識點也需要講究科學性,這則要求初中老師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堅持科學性的原則,廣泛搜集科學合理的微課程教學素材,并將其通過現代多媒體教學設備植入到微課程視頻教學過程中,這樣有利于保障初中地理學科教學的嚴謹性和科學性,避免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產生誤導現象[3]。例如:在《工業、城市與交通》一節內容的學習過程中,老師便可以利用視頻播放“神州”發射的視頻資料,以此導入新課,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老師再引導學生回顧西部地區的礦產分布情況,了解西部的工業主要是在豐富的礦產資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掌握西部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4]。
1.2.2堅持典型性原則。
微課程在應用中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所以為了讓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掌握地理知識,就應該選擇典型性的教學素材。例如:以《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內容為微課案例,其微課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比較西北地區與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全面了解兩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差異,并能夠通過讀圖準確確定范圍和概括所謂位置的特點,老師在微課的教學過程中則可以借鑒《是真的嗎》電視節目,提出“看三分流水,纖流細細,珠穆郎瑪,唯我獨尊”和“北風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飛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個地理案例,充分利用地區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來進行分析,了解青藏地區氣溫低,多雪山、冰川,而西北地區降水少、氣候干旱,出現了沙漠,并擁有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通過采取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深入掌握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位置特點和氣候條件。
1.3通過微課復習知識,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
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結束之后,采取微課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自覺進行校正和練習,從而達到鞏固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目的。例如:在學習“首都———北京”一章內容的《祖國的心臟》內容時,由于課堂只有40分鐘的時間,而要想學生能夠深入掌握北京的簡稱、全稱、輪廓和位置等知識點,具有一定的難度性。因此,當這節地理課堂教學結束之后,老師便可以充分利用微課輔助采用Flash進行教學,以拼圖的形式組合北京的具體地理知識點,讓學生在整個游戲過程中不斷進行復習,從而達到鞏固課堂教學知識點的目的。再例如:在學習《黃土高原的治理與開發》的內容復習過程中,老師便可以緊密聯系教學內容,制作《黃土高原的治理試題講解》《黃土高原的開發重難點》等微課。然而,由于學生在新課的教學過程中已經初步掌握了這節內容的基礎知識,所以老師便可以組織觀看關于黃土高原當前的實際情況,并在學生觀看微視頻結束之后,幫助學生整理學案,并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糾正策略,從而達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重難點基礎知識的目的。
2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以《生態保護與旅游資源的開發》微課為典型案例進行分析,首先老師展示以往美麗新疆的微視頻,這時引起了學生的質疑,為什么圖片中的新疆這么美呢?而當前大部分關于新疆地區的圖片都是戈壁、沙漠和荒涼的景象,從而導出“生態保護”這節內容;其次,以多媒體設備將土地荒漠化、草場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等現象融入微課中,讓學生思考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部分學生提出應實施一系列的生態保護工程,建設多個自然保護區;再次,老師可播放《可可西里》中的片段,讓學生思考他們是因為什么殺害藏羚羊呢[5]?原本他們僅僅只是普通牧民,但因為草原退化,土地變成了沙子,迫于生計,他們成了偷獵者的幫兇。通過設計這樣的教學過程,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實施生態保護工程和建立自然保護區的重要性,知道重要的保護區中的保護資源,有效提升初中地理課程的教學效率。
3結論
總而言之,微課程是初中地理老師突破傳統教學方法,拓展教學思維的一種創新性教學方法。將微課合理應用到初中地理課程教學過程中,有利于創新地理課程教學方法,全面提升初中地理課程的教學水平,滿足中學地理課程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因此,為了最大限度提升微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效率,便需要學校老師深入探究微課的應用策略,借鑒成功的實踐經驗,讓微課程教學技術越來越成熟。
作者:王艷梅 單位:棗莊市第十五中學
目前我國初中地理的教學存在著缺乏專業性的教師,以及缺乏課外實踐等等問題,在此情況下初中地理教師對初中地理的教學存在著不夠全面的問題,在此情況下,從初中地理教學的角度不僅僅要認識自然地理的相關知識,也要對人文地理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和認識,只要在此基礎上,才能引導學生形成人文地理知識的知識體系,加深學生對人文地理的認識,本文從初中地理教學的角度學習認識認識人文地理,從而發掘出如何從初中的簡易知識得出對人文地理的認識。
1.初中地理教學中的人文地理
初中的地理教學主要是集中對基礎的地理知識的認識的基礎上,初中地理教學很大程度上是作為高中地理知識的一次過渡,為此,如何實現初中地理知識的更加有效地涉及其人文地理知識,讓學生對人文地理知識有著基礎的認識和了解是具有一定意義的,在目前的初中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在此基礎上,很難讓學生對地理知識有一個較為直觀的印象,在此基礎上需要讓初中地理知識在不斷涉及自然地理知識的同時也要將人文知識滲透進去,從而達到讓初中學生認識和學習人文地理知識的作用。例如,在介紹沙特阿拉伯地區的自然氣候的同時,可以讓學生想象一下,由于自然氣候的炎熱導致夏季酷熱難耐,因此沙特阿拉伯人穿白色的大褂,由于白色反光,不吸熱,從而沙特阿拉伯地區很少有人穿黑色,同時,白色的長褂是由于其中午的太陽十分炎熱,如果裸露皮膚容易導致曬傷,因此沙特阿拉伯地區的居民多是穿白大褂,這樣的介紹不僅僅可以讓學生把握到當地的氣候特征,同時也可以有效地讓學生了解到當地的人文地理環境,這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在學習中不少老師對當地的介紹存在著生硬介紹的內容,從而讓學生失去對其知識的了解和分析,因此在學習中同時要注意到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環境,由于不同地區的人文環境是不同的,換句話說,自然環境是與人文環境息息相關的,兩者是無法脫離開來,單獨去認識的。因此在進行初中地理知識教學的同時,要注重自然地理知識與人文地理知識之間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交流,從而讓學生不用割裂的眼光看待問題,而是可以將其兩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例如,在對學生進行提問的過程中,同樣可以激發學生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對其所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實際上的探討與應用,在這一實際情況下,在課堂中教師提出“面對黃河泛濫造成的洪水要如何防治”這一問題就需要進行合理的分析,由于當地的環境的不同僅僅依靠植樹是不成熟的,由于樹木的生長周期比較長,而且在樹木生長的過程中洪水的泛濫依舊會爆發,甚至會將所種植的樹木給沖走。在此情況下,學生進行分析必須考慮到當地的實際情況和自然環境,就單單拿種植樹木來說,也是需要根據當地的物種結構分析的,柳樹對水的需求很大,雖然有很好的固定土壤的作用,但是黃河處于北方,北方的土壤干旱,而且經受洪水的反復沖刷其中土壤中的營養成分其實已經大量流失,在這一情況下,要有效地治理洪水同樣也要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因此這一種提問,可以在不斷地鍛煉學習對待問題的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對其所學的知識進行有效的運用,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初中地理教學學習人文地理
地圖信息是一個很好的認識工具,由于初中的學生的空間概念還只是處于一個初步啟蒙的階段,因此在此階段要如何實現和完善學生的印象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在此階段下,地圖信息所表現出各個地理環境之間的差異性以及區別性,對學生正確認識到學習是具有重要的意義的,為此,在進行學習中,老師可以借助地圖來進行標注和進行有效地分析,從而讓學生加深對地圖的印象以及加深學生的實際空間概念和認識。同時由于在進行初中地理教學的時候,它同樣也是不斷向學生介紹新鮮的知識和新鮮的環境的,因此,在進行初中地理知識教學中,不得不說,初中地理教學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在其中各種環境之間的區別導致教師不能使用單一的環境解說和介紹,同樣要根據不同環境的區別進行講解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有求知的欲望,例如:在進行學習中,中國與美國之間的環境也導致生活習慣的不同,中國人生活在溫帶,由于長期的生活環境導致中國人喜歡群君的生活,由于中國人口密度大,導致城市的不斷龐大。而美國地廣人稀,導致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空間的擴大。
結束語:
從初中地理教學的角度學習認識人文地理是初中地理知識在新課標的課程改革趨勢下的一種必然,由于地理知識它不僅僅是只是停留在書面之上,它同樣需要學生進行實踐的一種知識體系,因此學生在人文地理的學習中,會逐漸認識待到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本質上是一個整體的形式,其中的知識體系是不斷地完善的,在此基礎上,對人文地理知識的認識同樣也是對地理知識的完整性和多樣性的一種認識,只有根據此才能對地理知識有一個清晰而完整的認識,從而減少在認識上的誤區,讓學生將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緊密相連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從而起到為學生高中地理的學習的鋪墊以及打牢基礎的作用,從而實現了對地理學科的學習。
作者:吳娟 單位:江西省贛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