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2 08:48: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存在著實習與畢業論文相互脫節、專業課案例教學不能相互銜接和課程設計組織難度大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利于企業急需的復合型、應用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的培養。應采取實習與畢業論文相互銜接、按國際貿易業務程序統一制訂案例教學方案、情景模擬組織課程設計等措施,對實踐教學進行改革。
[關鍵詞]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實踐教學
1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需求現狀
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主要是面向企業培養其所需人才。自從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對外貿易權的管理方式由原來的審批制改為備案登記制,準入門檻降低后,具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大幅度增加。由于國際貿易特殊的貿易環境和運作慣例,外經貿業務工作具有較高的風險性、較強的專業性。企業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在員工招聘中傾向于錄用動手能力強、能夠直接進入業務狀態的外貿人才。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業務量不大、設崗較少,要求外貿應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綜合應用能力;對于大型企業而言,業務量大、部門分解較細、設崗較多,要求外貿應用型人才具有過硬的專門操作技能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他們的貿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貿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為三個階段:出易前的準備、簽訂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易前的準備包括編制出口計劃、組織貨源、國外市場和客戶調查、制定出口經營方案、建立客戶關系、開展廣告宣傳、辦理商標注冊;簽訂出口合同包括邀請發盤、發盤、還盤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貨款為核心的貨物、租船訂艙、辦理保險、出口報關、辦理保險、繕制單據、出口收匯核銷、出口退稅;必要時,還有出口索賠。
進口貿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個階段:進易前的準備、簽訂進口合同和履行進口合同。進易前的準備包括編制進口計劃、國外市場和客戶調查、制定進口經營方案、建立客戶關系、選擇交易對象;簽訂進口合同包括邀請發盤、發盤、還盤和接受;履行進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貨款為核心的租船訂艙、派船接運、辦理保險、買匯、審核單據、進口付匯核銷、進口報關、檢驗貨物;必要時,還有進口索賠。
從國際貿易的進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國際貿易所涉及的業務環節非常多。因此,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的人才應該是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具體來說,該專業的畢業生應具備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閱讀技能、寫作技能、現代辦公設備操作技能、網上進行商務處理技能、商品檢驗技能、識別與填制外貿單證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應變能力。③專業能力,如貿易業務處理能力、外語運用能力。
2 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實習與畢業論文相互脫節
實習是學生在系統地完成專業教學計劃所規定的相關課程的基礎上進行的熟悉進出口業務程序的現場活動。畢業論文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生實踐教學非常重要的環節,是學生運用所學習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去研究和探討實際問題的實踐鍛煉,是綜合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動手操作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撰寫畢業論文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較為復雜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受到科學研究工作或設計工作的初步訓練。但是,由于外貿業務量大,一項外貿業務涉及時間較長,從發盤到完成業務全過程可能經歷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而專業認識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安排在不同的學期,它們之間相互脫節,學生很難在實習單位親歷一筆完整的外貿業務,這樣就造成了實習的非系統性,畢業論文選題、開題與實習脫節,難免脫離實際,不利于學生的能力培養。
2.2 專業課案例教學不能相互銜接
案例教學是把實踐案例進行處理后引入課堂,讓學生根據案例提供的背景資料分析案例、討論案例,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案例教學使學生身臨其境般地經歷一系列事件和問題,接觸各種各樣的組織場景,通過深入地研究與分析,加深對所學理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感覺能力和反應能力,提高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由于各專業課任課教師均從所授課程角度出發組織案例教學,重點當然在所講課程之中,這就導致不同課程的案例很難形成一項完整的、系統的國際貿易業務,學生也很難將多門課程的知識應用到一筆業務,這樣就會造成所學知識的“無用性”,知識之間形成壁壘,很難相互銜接。
2.3 課程設計組織難度大
通過課程設計考查學生對相關理論的掌握情況,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也是對理論教學效果的檢驗。但是,由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所涉及的環節較多,如訊盤、發盤、還盤、接受,在合同磋商的每一個環節里,又涉及貿易術語、商品的數量和品質、商品的包裝、商品的運輸及保險、商品的檢驗、貨款的收付以及索賠等。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還要聯系其他課程的知識,不容易組織。
3 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針對當前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根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應具有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沈陽工業大學工程學院的自身特點,我們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實踐教學進行了改革,制定了具體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實習與畢業論文相互銜接
我們首先對原有的時間短而又分散的專業認識實習、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進行了整合,統一調整為四周的專業實習,將原來為期十三周的畢業論文調整為十八周,調整前后實習和畢業論文的總周數卻沒有變化。然后,在學期安排上也進行了調整:專業實習安排在第八學期前四周進行,畢業論文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前四周,安排在第七學期后四周進行,第二階段為后十四周,安排在第八學期后十四周進行,專業實習恰好置于畢業論文的兩個階段中間。
改革之后,學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深入相關企業,選擇一筆或幾筆完整的國際貿易業務,利用畢業論文前四周的時間和寒假進行選題、開題和收集資料,從而確保論文選題的客觀性和實用性;在接下來的四周專業實習期間里,學生依據選定的論文題目和完整的國際貿易業務,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繼續在企業里進一步了解、熟悉相關的業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在畢業論文最后的十四周里,學生要確定論文撰寫提綱、查閱資料、撰寫、修改、審查、進行答辯等環節。
通過實習與畢業論文相互銜接,可以使學生在實習單位親歷一筆完整的外貿業務,同時也可以使學生的畢業論文選題、開題、撰寫等環節緊密聯系實際,非常有利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3.2 按國際貿易業務程序統一制定案例教學方案
我們通過組織專業課教師進行共同商討、相互溝通,依據一項完整的、系統的國際貿易業務和程序,最終制定出來一套統一的案例教學方案,所有專業課的案例都按照業務程序融合在其中,確保了案例教學相互銜接,便于學生對所學理論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另外,我們學院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與中國石油遼陽石油化纖公司相鄰,可以組織學生到遼化對其國際貿易業務進行實地參觀、考察,在企業進行案例教學,通過案例教學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實踐教學平臺。這樣,不僅使學生對企業有更多的感性認識,還可以將各門課程的理論知識聯系并運用到實際。
3.3 情景模擬組織課程設計
為了解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設計難以組織的問題,我們采取了能夠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情景模擬教學形式。按照國際貿易相關業務和程序要求,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職責,發給學生一些背景資料,要求學生認真研讀,也可以查找相關資料作為補充,模仿國際貿易業務的實際操作,進行模擬訓練,可以對出口報價、結算以及所涉及的單證等業務進行模擬。學生在模擬過程中,可以相互交流、溝通、商討,共同理解、掌握國際貿易理論和方法,學生的學習樂趣倍增。
3.4 組織學生進行暑期社會實踐
為了讓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我們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大一至大三的學生安排了暑期社會實踐。針對每個年級學生已經學過的課程,我們分別制定了不同的暑期社會實踐大綱。學生按照大綱的要求進行暑期社會實踐,學生將自己進行暑期社會實踐的過程及體會寫成報告,開學后上交報告及相關材料,指導教師據此評定成績。通過暑期社會實踐,學生認知和了解了企業及國情,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摘要:“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體現了一種“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通過對傳統國際貿易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后,探索了一條以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為核心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的新思路。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自從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各外貿型企業都需要大量的國貿高級應用型人才。這一需求遠高于對單一的高職高專層次的應用型人才和學術型人才的需求。隨著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大眾化,越來越多的高校,包括研究型大學,在國際經濟與貿易這個專業上都把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之一。根據麥可思研究院《2010中國大學就業藍皮書》的報告,在2010屆學生畢業半年后失業最多的本科專業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名列第三,達到了0.93萬人。同時,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的2010年度的數據統計,2010屆畢業生在本科離校時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為53%,而本科工作要求達到的水平為62%。說明培養廣大外貿型企業所急需的本科層次的高級應用型國貿人才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必然選擇。
一、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1.國際貿易教育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致使畢業生不能適應外貿行業發展的需要。目前高校的國貿人才的培養和市場實際需求聯系不夠緊密,不能滿足加入wto后外貿行業快速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仍然還是套用研究型高校的培養模式。普遍是重知識傳授而輕品德培養,重理論而輕實踐,忽視了貿易實際操作能力的鍛煉,導致培養出來的國貿人才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需要。
2.課程設置不完善,教材選取不當,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國際貿易課程的設置通常包括通知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和集中實踐課,其理論和實踐課程的學時比例一般為3∶1。只占25%的實踐課程不能很好地滿足國際貿易實踐教學的需要。而對于教材的選擇,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仍選取的是研究型的規劃教材,或是有部分實訓的應用系列教材,沒有根據企業對應用型人才的實際需求來選取或編寫配套教材,最終影響了應用型本科的人才培養質量。
3.國際貿易專業“雙師型”教師缺乏,現有教師實踐能力相對較弱。國貿專業的教師大多數來源于普通高等院校,沒有從事過專業實踐,動手操作能力不強,不能很好地組織和指導實踐教學活動。同時,有些專業課老師雖然長期從事專業課的教學,但由于課程和科研任務較重,使得他們很少有時間深入到企業進行鍛煉學習,因此他們專業課程的知識老化,教學觀念陳舊,不能滿足當代高級應用型國貿人才培養的需要。
4.實踐教學環境基本建設還不夠完善。實踐教學環境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校內實訓基本條件不足,實訓體系的真實性不強,難以達到邊做邊學,學做合一的效果;二是校外實訓基地數量不足,教學效果不好。雖然有部分企業與學校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但因為學校的教學安排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不相一致,而使得部分的校企合作模式流于形式。
二、“工學結合”是應用型本科國貿專業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應用型本科人才的應用型的特征是:能從事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工作,在生產與經營管理一線中能解決實際問題;有實際應用導向的知識轉化能力,能在實踐中應用,在應用中創新。因此,國貿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就是要培養能準確掌握理論知識,受到國際貿易實務的基本訓練,具備較強的外貿業務實踐能力,具有洞察形勢隨機應變、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和開拓創新駕馭市場,適應新形勢下外貿行業系列崗位群工作及相關貿易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國貿人才。而“工學結合”則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最有效的途徑。
“工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英國開始的“三明治”教育模式。三年后,也就是在1906年,美國也出現了稱之為“合作教育”的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在其后的一百多年間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日本的“產學合作”,德國的“雙元制培訓”,法國的“學徒培訓”等多種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而在中國,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起步較晚,在2005年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以及2006年教育部頒布的16號文等主要文件中,“工學結合”才首次成為職業能力教育發展的關鍵詞。
那什么是“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呢?世界合作教育學會給出的解釋是:將課堂上的學習與工作中的學習結合起來,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與之相關的、為真實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獲取報酬的工作實際中,然后將工作中遇到的挑戰與增長的知識帶回課堂,幫助他們在學習中進一步分析和思考。這一解釋體現了一種新的價值取向,即由封閉的學校教育走向開放的社會教育,從單一的學校課堂走向實際的職業崗位,從學科學歷本位轉向職業能力本位,從理論學習為主轉向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能力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為主。
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構建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課程體系
1.針對應用型國貿人才在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根據市場對國貿人才的需求,筆者擬把應用型國貿人才的培養目標細化如下:(1)畢業生畢業后能直接上崗操作,迅速成為各企業單位的業務骨干。這就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必須通過社會考試,取得跟單員、單證員、報關員、貨運員等資格證書。(2)畢業生畢業后能適應多種崗位需求。主要體現為能適應在企業外貿業務經營和管理部門工作;能適應在企業涉外采購、銷售部門工作;能適應在涉外企業的生產、加工、運輸、儲存、物流配送等部門工作;能適應在“三資”企業采購銷售部門等從事外貿工作等。(3)畢業生畢業后具有自我生存、自我適應、自我發展的能力。在學校通識教育和學科教育的基礎上,通過自我學習、實踐與提高,逐步取得國際貿易相關技術職稱,逐步成為各類涉外企業的銷售部門經理、品牌經理、高級主管等。
因此國貿專業培養目標的特色是分三項要求,以體現分層次人才培養與發展的不同目標。第一項要求是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體現了人才培養的初級目標:即著重于畢業生自我生存能力的培養,以保證充分就業的需要;第二項要求是客觀和現實的,體現了人才培養的中級目標:即著重于畢業生自我適應能力的培養,以保證理性選擇職業的需要;第三項目標是通過努力所追求的,體現了人才培養的高級目標:即著重于畢業生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以充分體現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和滿足市場人才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需要。
2.課程體系的重新構建。目前,絕大多數經濟類高等院校都已經開辦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競爭相當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與發展,就必須在專業培養模式方面有所創新,培養出更適合市場需要的人才。經過廣泛的市場調查和人才需求調查,筆者發現在中國的外貿業務的企業中,對基本業務操作人才的需求很大,外貿跟單員、報關員、單證員和業務員除了相關知識外,更主要的是能擁有從事涉外商務活動的能力。因此,筆者提出了以下課程體系結構:(1)構建立體化教學資源。為滿足人才培養方式多樣化的需要,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該積極構建立體化教學資源,即要有來自校內有著豐富教學經驗和一線從業經驗的校內專職教師,又有來自校外外貿企業有著豐富從業經驗的兼職教師。核心課程應根據國家規劃教材編寫一批適合學校實際教學的立體化課程教材,同時利用精品課程的建設契機,整合各網絡資源,建立共享型專業資源庫,打造功能強大的資源信息共享和學生自主學習平臺。教學地點也不應僅僅局限于教室和網絡課堂,還應包括實訓室、商品模擬交易會、校園文化超市、外貿業務現場開展教學活動。而教學素材則應包括電子課件、案例庫、習題庫、實訓手冊、真實業務檔案等。對于已和學院簽訂了合作協議的校外外貿實習基地,則要利用學校專業化的優勢資源,為企業開展技術服務,以使得校企雙方優勢互補,合作雙贏。(2)設計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為符合人才培養的規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采用循序漸進的形式設置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即采用“能力分塊項目實訓、虛擬任務綜合技能模擬操作、考證實訓、頂崗實習”的實踐教學模式。根據教學設計要求,通過真實崗位群能力分析,先由專業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實訓項目,專業再整合課程內容,設計虛擬任務綜合模擬操作項目,繼而開展頂崗實習等真實情景式實踐操作。從而由低到高逐級遞進,將實踐教學活動的順序從簡單到復雜,從單項到小綜合再到大綜合,分階段進行,從而體現了教、學、做相結合的專業能力培養模式特點。
通過上述兩方面課程體系的構建,以達到縮短理論教育與實踐之間的差距和縮短畢業生進入外貿崗位的時間的效果,從而實現國貿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二)按照“工學交替”的思想修訂教學計劃
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行的學年學分制的特點和遞進式實踐教學模式,國際貿易專業的教學進程主要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進行學科基礎課程的學習,主要安排在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期間包括政治文化課、通識選修課、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
第二階段采用專業課和集中實訓相結合的方法。在第三學年將國貿專業課按其所包含的國際市場開拓能力和國際貿易基本業務操作能力進行分塊,相對應地進行項目專項實訓,并將課堂搬進合作的校外企業當中,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第四學年,則通過綜合技能模擬操作、考證實訓和頂崗實習來組織教學。在頂崗實習階段,學生要到企業中去進行為期6個月的工作學習,在這期間,學生要與學校簽訂實習協議,學校安排專業課老師進行嚴格的實習過程跟蹤,同時聘請實習企業的優秀員工兼任學生在企業的指導老師。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企業按一般員工的要求對其進行管理,并發給學生相應的薪資報酬。
(三)“工學結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工學結合”的教學必須以做為載體,在做中教,在教中做,在做的基礎上實現教、學、做三者的有機統一。傳統的案例教學法和啟發式教學,可以讓學生對各知識點進行思考,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有專業針對性的角色扮演式的情境教學,則可以讓學生身處一個真實的業務情境中,設計出貿易流程中的真實角色,由學生扮演,親身感受,增加對業務情景的感受力。還可運用視頻教學,將報關、報檢、貨運、做單等現場中的情境穿插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使學生可以看到真實的外貿業務流程,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和形象思維能力。在實訓環節可通過各種類型的模擬教學軟件,在老師帶領下讓學生進行計算機聯網的實踐操作,增強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而各種類型的比賽,比如國貿案例大賽、商品歸類大賽、經營模擬沙盤大賽都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校內外同專業的學生相互進行交流,提升學習的激情,增強學習效果。
(四)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學團隊
要順利的把工學結合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模式運行好,就必須全面提高老師的“雙師”素質。所以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師必需要從原來的學科型教學思維中擺脫出來,從單純的課堂教學中擺脫出來,把自己轉變為一個真正的既有豐富教學經驗,又有豐富實際業務能力的“雙師型”教師。具體的提升教師“雙師”素質的措施如下:(1)通過培訓與考證提高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術應用能力。(2)根據實踐教學的需要,可以從外貿企事業單位引進既有實踐經驗,又有較為扎實理論基礎的高級商務人員和管理人員充實到“雙師型”教師隊伍中。(3)根據實踐教學的需要,可以從外貿企事業單位聘請一些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的行業專家以兼職教師的身份來校承擔某一門專業課或實踐教學的任務,從而改善教師結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4)選派在職的青年教師下到企業進行掛職頂崗。這樣可以讓青年教師有效地學習實際操作技能,了解國際貿易的前沿動態和企業相關職業崗位群人才需求的素質、知識和能力要求,把國際貿易領域中的最新動態引入課堂,提升教學水平。(5)鼓勵教師積極指導學生參加校內外的專業技能競賽、挑戰杯創業大賽等,通過比賽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教的目的,推進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6)制定出相應的職稱評定標準并且完善“雙師型”教師的評價體系。設立“雙師型”教師津貼等激勵機制,為他們參加職稱考試提供便利,為“雙師型”教師實行兩種職稱評定時可交替進行創造條件,以促使更多教師成長為“雙師型”教師。
摘要:隨著我國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外貿工作崗位分工越來越細,每個崗位的用人要求也有所不同。高職教育是基于工作過程培養人才,因此,高職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應該根據各個外貿業務環節的特點及從業崗位的具體要求加以設計。結合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以職業需求為中心,與學生發展要求相結合,是職業教育課程目標改革的關鍵。
關鍵詞:工作過程;高職;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設計
近年來,職業教育領域專門從課程建設的角度探索課程開發的文獻較多,我國著名職業教育專家姜大源教授所著《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一書首次提出了工作過程導向——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理念,書中認為,任何職業勞動和職業教育都是以職業的形式進行的。一個專業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專業,是因為它具有特殊的知識系統,即在知識的范疇、結構、內容、方法、組織及理論的歷史發展方面有自身的獨到之處,而這種獨到之處就是由一門門課程有機組合實現的。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工作崗位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良好職業道德,掌握大學??茖哟挝幕A知識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專業知識,具備較強的職業實踐能力,能在外貿進出口公司、政府對外貿易管理機構、各大中型企業等崗位,從事國際進出口業務、單證、跟單、報關等工作,能吃苦耐勞,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和開拓精神的國際經濟與貿易應用型、復合型、技術型的專門人才。
社會上與國際貿易相關的從業崗位主要有外銷、跟單、單證、報關、報檢、貨運等等,這些從業崗位在工作性質上都屬于與外貿業務有關的從業崗位,工作內容會涉及建立業務關系、磋商談判、貨物運輸與保險、商檢與報關、制單結匯等整個進出口貿易業務環節(如圖1所示)。國際貿易專業的課程應該根據各個業務環節的特點和從業崗位的具體要求加以設計,不同的工作崗位要對應不同的能力要求,以相應的課程保證學生通過學習獲取崗位工作能力。
作為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職業能力應包括職業基本能力、職業核心能力和職業拓展能力。
職業基本能力是高職教育能力體系的核心要素。職業基本能力是指從事社會職業活動必須具備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具有在社會不同職業和崗位之間普遍的適用性、通用性和可遷移性等特點,是作為一個現代職業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從業能力。包括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責任感和誠信度、計算機操作能力和外語應用能力、基本的判斷能力和辨別能力等。
職業核心能力是高職教育能力體系的中心。職業核心能力是指適應職業崗位的能力,這是作為一名專業崗位技術人員必備的能力。高職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應具備的職業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外銷、跟單、單證、報關、報檢、貨運等崗位所需的知識及實踐操作能力。具體而言,包括對國際經營環境進行分析的能力,進行國際市場調研和營銷的能力,各種職業資格(報關員或國際商務單證員證等)的從業能力等等。
職業拓展能力的培養可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當今社會發展變化很快,面對激烈的競爭,必須具備多種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根據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除了應該具備該專業的核心能力之外,還要具備涉外企業會計核算和會計電算化能力,調研與公關協調能力,現代辦公設備應用能力,公共策劃、樹立企業公眾形象的能力,一定的文學、藝術修養和人文科學素養,一定的組織、管理、調研、策劃能力以及開拓創新和自主創業能力等等。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創新能力是人們取得競爭優勢的必備素質之一,決定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更決定著社會的進步。對高職院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高職院校學生的創新能力突出體現在運用創造性的勞動進行產品開發、技術改造,創造出能夠滿足或超越消費者需求或期望的優質產品,為企業成功地駕馭市場提供新的科技支撐點,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上。
上述三項能力構成一個同心圓。其中,職業基本能力為通用職業能力,處于核心的地位,與特定的職業能力緊密結合,形成多方位、多層次有機結合的能力結構體系;職業基本能力是能力體系中的核心要素,對其他兩個能力層面具有輻射作用,同時也要通過具體的職業能力得以表現。
完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設置的途徑
職業基礎課程的設置應遵循“必需、夠用”的原則扎實的文化基礎知識是事業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是接受職業教育的必備條件。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高職教育的基礎課程應確實體現“必需、夠用”的原則,發揮其提高、強化、平衡、補償四個方面的基礎功能。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基礎課可以分兩大塊。一是文化素質課,主要包括培養學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入學教育及軍訓、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形勢與政策講座、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體育與健康,以及為培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而開設的《應用文寫作》、《公共英語》,為培養學生必須具備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外語應用能力而開設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英語口語》,根據專業特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可開設《應用數學》以之代替《高等數學》。另一塊為職業基礎課,主要包括《經濟學原理》、《應用統計學》、《市場調查與預測》、《國際經貿地理》、《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管理理論與實務》、《電子商務》及《商務談判》等。
1.為使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通過學習國內外經濟、法律、政策等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用經濟和法律手段分析經營環境的方法,培養對國際經營環境進行分析的能力,可先后開設《經濟學原理》、《國際金融》和《國際商法》三門課程?!督洕鷮W原理》主要學習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知識體系與分析方法,使學生能夠把握宏觀經濟理論與微觀經濟理論的精髓;《國際金融》主要學習國際貨幣、匯率、國際銀行、國際資本流動、國際金融市場、國際金融監管等內容,使學生掌握外匯交易、國際融資和外匯風險防范的基本業務知識與技能;《國際商法》主要學習國際貨物買賣法、產品責任法和商事組織法,這是從事國際商務活動必備的知識。通過學習,掌握本課程的基本體系與調整范圍,對國際商務活動所涉及的重要法律的內容有正確和全面的理解,具備運用法律規范和法學理論對經貿實踐中的現象進行分析和評價的能力。這三門課程分別在第二、第三、第四學期開設,形成培養分析國際經營環境能力的主線。
2.為使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國際市場調查、營銷策略制定、網絡營銷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方法,培養國際市場營銷能力,可開設《市場調研和預測》、《國際市場營銷》及《網絡營銷》三門課程。通過《市場調研和預測》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市場信息的基本知識、市場信息收集與加工的基本方法、調研方案設計、實地調查、調查資料的分析預測及調查報告的寫作方法;通過《國際市場營銷》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國際市場細分、價格、廣告、銷售渠道、銷售組合等策劃及樹立營銷者形象和推銷技巧等內容;通過《網絡營銷》的學習,使學生能夠了解網絡營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并能熟練掌握網絡營銷業務的全過程,能夠設計網絡營銷計劃,能熟練掌握每一種營銷策略,并能在企業電子商務實踐中廣泛應用。這三門課程分別在第三、第四、第五學期開設,形成培養國際市場營銷能力的主線。
3.職業資格證書是敲門磚,要正確引導學生參加核心職業資格考證培訓(如報關員或國際商務單證員證),必須開設相應的課程,而且應將這些課程納入教學計劃。目前,我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主要包括《外銷員資格證書》、《跟單員資格證書》、《報關員資格證書》、《報檢員資格證書》、《國際貿易單證員證書》、《貨代員資格證書》及《國際商務師執業資格證書》等,各種職業資格證書與相應課程的關系如表1所示。《外銷員資格證書》是外貿行業從業人員的上崗證,是簽訂對外合同的必備條件;報關是進出口貿易中必須履行的一道重要程序,必須由持《報關員資格證書》的報關員操作。兩個證書的內容涵蓋了國際貿易業務中《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商法》及《外貿英語函電》等十幾門重要課程?!秶H商務師執業資格證書》是外貿行業中關鍵崗位的執業證書,由國家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和人事部共同頒發,是外貿領域中唯一的國家級執業資格證書,也是所有外貿類資格證書中級別最高的一張“硬派司”。通過考試者同時還可獲得中級職稱。考試內容涉及《國際貿易》、《中國對外貿易》、《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經濟合作》、《微觀經濟學》、《國際金融》、《國際商法》及《營銷與企業管理》等課程。對高職學生而言,可以推薦2~3個核心職業資格考證,譬如《國際貿易單證員證書》和《報關員資格證書》。由于國際貿易單證員證書的考試在每年6月中旬,所以,與之對應的《外貿制單》課程可在第三學期開設;而報關員資格證書的考試在每年的11月上旬,所以,與之對應的《報關實務》課程也只能在第三學期開設。
4.外貿英語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語言及外貿的基本知識,一般開設《英語口語》和《商務英語》兩門課程?!队⒄Z口語》主要學習英語語言,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加強學生的英語口語訓練,使學生具備從事外貿翻譯、管理及貿易實務的潛能。《商務英語》主要使學生了解對外經貿業務知識和外貿交易過程,提高學生對有關外貿文章的閱讀、寫作能力,初步掌握撰寫外貿業務往來書信的能力,培養交易磋商的基本技能。
開設職業拓展能力課程,為社會輸送具有創業能力的高職學生高職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設置在培養學生具備單證、報關等職業技能的同時,還必須體現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價值取向。要積極開展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與創業品質。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高職教育自身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需要。
總之,高職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應基于外貿行業的工作過程,根據各業務環節的特點和具體崗位要求加以設計。同時,要結合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以職業需求為中心,與學生發展要求相統一,這是職業教育課程目標改革的關鍵。
引言
“十一五”期間,中國高等教育迎來了新的機遇和發展階段,提高教學質量和培育特色成為高校的共識。對于中國較早開辦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要辦出特色確實面臨著較多的困難,如何發揮特長,確立競爭優勢,以差異化競爭策略重塑專業特色,從而贏得生存與發展空間形成特色,是擺在所有高校面前的重要課題。
由于各高校對專業特色的含義理解不清,指導思想不明確現象比較普遍,導致各高校在專業特色的建設過程中重宣傳、輕建設,或者只是簡單模仿名校,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專業特色,到目前為止,只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當中找到辦學特色的解釋:“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優于其他學校的獨特優質風貌。特色應當對優化人才培養過程,提高教學質量作用大,效果顯著。特色有一定的穩定性并應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得到公認。”該方案認為特色可體現在不同方面:治學方略、辦學觀念、辦學思路;科學先進的教學管理制度、運行機制;教育模式、人才特點;課程體系、教學方法以及解決教改中的重點問題等方面。對辦學特色的解釋涵蓋了專業特色、人才培養特色以及各學校的特色定位,但是作為專業特色來說,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長期積淀出來的特有的東西;二是要對提高教學質量發揮重要作用;三是特色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要有一定穩定性,并被社會認可。
有關特色專業建設的研究,國內學者謝朝陽等(2009)、馬晶(2008)等結合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育現狀,主要從教學理念、教學計劃、教學管理、實踐教學等方面提出了特色專業建設的思路,在目前的研究中把專業特色等同于人才培養特色,把特色定位與特色本身相混淆,很少有基于區域經濟優勢對本校的特色專業進行規劃建設,本文擬以河南工業大學為例,結合河南省新型工業化和糧食核心區建設研究國際經濟與貿易特色專業建設問題,在此基礎上,著手培育師資隊伍、教學方法、專業課程與教學實踐特色。
一、依托區域優勢培育專業特色
1.打造食品工業強省的戰略機遇。河南省基于全國糧食主產區和糧食核心區建設的戰略要求,力求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轉變,從普通農產品到優質農產品生產,從初級農產品到深加工增值,從“賣原料”到“賣產品”,河南省農業產業演繹著深刻的嬗變,向農業強省進一步邁進。2012年河南省食品工業經濟總量居全省工業行業首位,居全國食品工業第二位,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第一糧食轉化加工大省、全國第一肉制品加工大省。河南食品加工業的迅速崛起,是河南由農業大省邁向農業強省的一個標志性變化,這種源自農業的經濟增長,為向經濟強省跨越,實現“中原崛起”提供了不竭的動力。河南省在2009年在《河南省食品工業調整振興規劃》明確將食品工業列為省戰略支撐產業加以支持。規劃明確指出,以河南省糧食核心產區建設為契機,極力推進食品工業與國民經濟發展相結合,今后十年依然要把食品工業作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現中原崛起的重要戰略支撐產業,把河南建設成為全國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食品工業強省,實現從“中國糧倉”到“國人廚房”和“世界餐桌”的跨越。
2.建設鄭州中原國際物流園區。河南作為全國交通樞紐,一直努力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物流園區,《鄭州現代物流中心發展規劃綱要(2006—2010年)》,指出,要以圃田為中心,在鄭汴路、金水東路(鄭汴快速通道)、京珠高速公路兩側區域,并逐步向開封方向展開,規劃建設集市域、區域和國際物流于一體,具有多式聯運、集裝箱中轉、貨運、保稅倉儲、分撥配送、流通加工、物品展示、信息服務等功能的中原國際物流園區,成為鄭州中心物流樞紐主要的功能載體、中西部地區優勢突出的國際貿易窗口和全國重要的商品集散加工地。
河南作為全國第一農業大省、第一糧食生產大省和重要的經濟大省、新興工業大省,在全國的戰略地位舉足輕重。因此,河南省必須以發展新型工業化為契機,抓住國家糧食戰略工程——糧食核心產區建設的機遇,以及河南省開放帶動戰略對人才的需求,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進行特色專業建設時必須考慮我省新時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提供河南省實現新跨躍、新崛起的“動力源”。 因此,以河南省新型工業化和糧食核心區建設為背景的國際經濟與貿易特色專業建設問題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專業特色培育的實踐
河南工業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經過長期的積淀,專業凸顯了河南工業大學在國際物流和糧食產業研究領域的學科優勢,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的學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河南省對國際物流和國際農產品貿易方面的人才需求。但是在新的歷史機遇下,基于以上河南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分析,我們認為河南省新型工業道路、糧食核心區建設、以鄭州為中心的物流樞紐中心建設,進一步加大了對國際物流和國際農產品貿易人才的需求,但現有的專業培養模式不能滿足河南經濟發展的實踐要求。
因此,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必須緊扣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突出河南省貿易的區域性貿易特點,加大與相關行業協會、用人單位的溝通力度,廣泛征求相關業務部門意見,集思廣益,以河南省經濟建設與發展為導向,推動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特色建設,以培養具有較系統的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及實務知識,具備國際商務溝通能力、國際物流管理、國際市場分析能力、國際貿易運作能力、從事國際農產品貿易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服務于河南區域經濟建設。特色專業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用人單位訪談等途徑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規格定位進行調研,進而對該專業特色培育開展規劃等工作,圍繞該專業特色培育的需要,我們主要在師資隊伍、教學方法、專業課程與教學實踐等方面進行特色培育,并將教改成果體現在最新版的專業培養方案中,期待落實到教學實踐并接受實踐的檢驗、評價,不斷完善,直至最后得到社會公認并產生一定影響。
1.師資隊伍:企業家進課堂。河南省獨特的區域優勢造就了一大批國際物流、糧食期貨貿易以及國際農產品貿易方面的專家和企業家,企業家在多年的創業與經營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引入企業家進課堂,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課本上無法學到或體會的知識,而且一定程度上改變“實踐型”教師缺乏的現狀。具體做法是,由專業教師牽頭規劃,開設專業選修課,邀請企業家通過專題講座方式給學生講學。經過多年的實踐,本專業不僅已邀請多位外向型企業的知名企業家和高層管理人員進入課堂講學,而且還與他們建立了較為穩定的合作關系。
2.教學方法:案例教學。將案例教學法引進課堂是許多院校的經濟管理類專業常用的教學方法。案例如何體現“典型性、時代性、貼近性、借鑒性”卻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尤其是貼近性往往是一些國內外經典案例所不具備的。而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將河南省企業的對外貿易、境外投資和國際物流等典型案例引進課堂,不僅增加貼近性,而且更具有借鑒性。通過實地調研、高層訪談或當地商業媒體等多種渠道挖掘河南企業國際化經營案例,并按不同課程匯編成分冊,現已有“實用國際貿易實務案例”、“國際物流教學案例”、“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案例”等,將案例實實在在地融入理論教學,很好地為理論教學服務。
3.專業課程:地方課程。專業課程是專業教學的核心內容,也是培養學生專業素質的特質課程。為適應新型工業化、國家糧食戰略工程——河南糧食生產核心產區建設和鄭州市物流樞紐中心的建設,按照我校在國際物流和糧食產業的學科優勢,進一步強化專業特色,課題組通過長期的準備與就地取材,已經先后開設《糧食期貨貿易》、《國際農產品貿易》、《糧食經濟》、《國際物流》、《國際采購》等課程。具體實施過程是,本專業教師(課程負責人)負責組織策劃,專業教師與校外專家、企業家共同對中小企業創業及經營活動進行深度挖掘,形成課程教學體系,組織自編講義,通過專題講座的方式向學生講授,拓展了學生的專業知識。
4.實踐教學:仿真實訓。利用外貿實習平臺、外貿單證實習平臺、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平臺、國際物流運行平臺,通過整合各類軟件,形成高度模擬的國際貿易實務、海關實務、國際結算、國際物流、電子商務相關課程的實驗環境。
5.實踐基地:對接+滾動式。作為專業教學的重要部分,實踐教學日益受到各方重視。實踐基地更是夯實實踐環節的基礎。以專業人才培養為依托,該專業與相關外向型企業實行對接,建立長期穩定的實踐基地,隨著畢業生人數的增長,不斷創建新的實習基地從而保持其數量的滾動增長,我們稱之為“對接+滾動式”實踐基地。這樣,學校與企業為學生共同構建了穩定的合作基地。通過多年的運作,該專業已與本地20多家有影響力的企業建立了該種類型的實習基地,從而保證專業實習“有組織、有保障、有內容、有收獲”。
結論
高校如何辦出特色,確立競爭優勢,以差異化競爭策略重塑專業特色,是各高校面臨的共同關注的問題。普通院校如何通過培育專業特色,挖掘本校不同于其他學校的“差異化優勢”顯得尤為重要。河南工業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以河南省新型工業化和糧食核心區建設為背景,依托區域經濟發展在師隊資伍、教學方法、專業課程與教學實踐等方面的特色培育,為地方院校的特色專業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可供借鑒的經驗。
作為對國際通用的語言——英語的學習尤為重要,國際教育部于2001年下發教學的文件——《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也強調了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要求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校在3年內用雙語英語講授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的比例達到10%,并且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也是國際首批雙語教學之一。
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開展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為了更好的適應世界經濟的發展,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的不再是單一的人才,而是既要求從業者對于國際貿易的理論知識,法律法規及相關的流程熟練掌握,同時又應具有國際溝通和寫作能力的復合型國際人才。在國際經濟貿易的課程設置中,除了基本的理論之外,在教學中還會涉及到國際上通用的統一慣例和規則,這些國際性通用的文件大多是以英文的形式呈現的,而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將英語和專業課程獨立開來,不利于學生對于專業性知識的掌握,導致在實際業務中,無法滿足工作需要。
二、雙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英語水平有限。雖然我國已加強英語知識的學習,但整體上學生英語基礎較薄弱,詞匯量欠缺,閱讀能力較差,加之雙語授課并非只講授英文,而是在此基礎上將英語應用于理論知識之中,因此英語能力較弱的學生,在雙語授課時,遇到相對來說復雜的專業語句,往往很難掌握所學知識,這違背了雙語教學的本意,嚴重影響了雙語教學的實施效果。(2)雙語教材質量較差。從2001年國家教育部頒布實施雙語教學文件開始,至今十幾年時間,我國可應用在教學中的雙語教材較少,雖然在出版的種類和數量上有所增加,但是總體質量不高,往往都是將原本中文教材的內容,簡單翻譯成英文,并且教材的內容上更多是偏向于理論知識,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學科而言,實踐操作性也尤為重要,因此對于實踐性較強,內容難度合理,并且相對價格適中的雙語教材是實施雙語教學中的又一難題。(3)雙語教師嚴重缺乏。雙語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力量,雖然我國教師人數較多,但是能從事雙語教學工作的比例卻不高。一方面對于國內的國際經濟與貿易的教師而言,其對與理論知識掌握的較好,但是教師本身英語水平有限,在雙語授課中更多的是用中文授課,無法更好的用英語表達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對于國外回來的國貿教師而言,本身具有良好的英語功底,在課堂上能熟練的用英語傳授知識,但是教師本身對理論知識掌握較差,不能很好的將理論知識溶于英語授課中。最后對于國貿而言,實踐性更為重要,但是絕大多數教師理論功底較強,卻缺少實踐經驗,無法貼合實際對學生的實踐學習進行指導。
三、推進雙語教學的措施
(1)調動學生雙語學習的主動性。首先增設外語課程,在以往的課程設置中,往往缺少專業外語課程,或者開設的課時較少,無法滿足本專業對于英語知識的要求,因此,加大外語課程內容,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知識,為以后開設雙語專業課程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其次改變學習方法。在授課中注重課堂內容的設計,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被動轉主動,有助于雙語教學效果的提高。(2)加強雙語教材建設。目前市面上的雙語教材內容較為簡單,并且更多以理論為主。很多高校針對國際經貿專業設置的教材都是英文原版的教材,這類教材內容較為豐富,并且是很地道的英語表述方式,但很多案例往往都是發生在國外的公司,學生閱讀起來難度較大。因此在教材的撰寫及選擇上,可以將國外優質教材內容適當的引入國內,并適當的加入中國的案例,這樣既滿足了教材的豐富性,內容上也更容易被同學們所接受。(3)注重雙語教師的培養。首先增加對國內教師的培養,可以給國內理論功底較高的國貿教師出國深造的機會,在國外的語言環境下,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其次增加對留學歸來教師的引進,并對引進來的教師進行集中的理論課知識培訓。同時也可以通過校企聯合的方式,將教師派到實際的國貿工作的崗位中,將理論知識更好的在實踐中應用,以便更好的指導學生的實踐教學工作。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雙語教學是實現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由于各種原因,雙語教學的實施并非一帆風順,筆者希望通過雙語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一定的解決方案,為雙語教學的發展提供一些借鑒意見,同時也為國際化人才培養貢獻一絲力量。
一、指導思想與專業定位
(1)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宗旨,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突破口,重點抓專業建設,繼續深化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內容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和實習、實訓基本設施建設,提升辦學質量和特色,全面培養基礎較好、商務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特色人才。(2)專業定位。我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依托財政學、金融學、工商管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理、市場營銷、財務管理、會計學各本科專業的師資力量及母體學校(蘭州商學院)的優勢教學資源,根據上述的專業辦學指導思想,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經濟、管理、法律、理財、金融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富有創造性和較強的社會適應性,能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及政府機構從事商務活動、管理、調研和宣傳策劃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二、培養方案
(1)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現代經濟學理論基礎、掌握國際經濟貿易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了解當代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現狀,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規則和慣例、以及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能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及政府機構從事商務活動、管理、調研和宣傳策劃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2)培養要求。第一,知識結構。一是掌握馬克思主義原理和基本思想,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具有團隊合作精神。二是具備系統、扎實的國際經濟與貿易理論基礎,熟練掌握進出口貿易專業知識。三是掌握會計、統計、財政、稅收、法律等基礎知識,具備一定的宏觀政策及微觀市場分析能力。第二,能力結構。一是分析研究能力;二是實務操作能力;三是市場開拓能力;四是組織管理能力。(3)培養過程。第一,修業年限及學分設置。修業年限一般為4年,最低修業學分不得低于160學分。第二,課程設置。一是公共基礎課: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概論、形式與政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財經應用寫作、計算機文化基礎、大學英語,體育等。二是學科基礎課:包括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會計學、統計學、財政學、貨幣銀行學、經濟法、管理學、計量經濟學等。三是專業主干課:包括世界經濟概論、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國際稅收、國際經營戰略、商務英語、商務談判等。第三,學分、教學時間分配及實踐活動安排。總學分160,其中課內總學分140,教學實踐環節20學分。
三、課程建設情況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設置特點。一是英語課學習明顯較多,而且課程內容也較為豐富。二是注重人文培養。
四、實踐教學
(1)社會實踐或調查。社會實踐活動主要由學院、系部安排集中到實習(實訓)基地實習、委托實習實訓、學生自行聯系等方式,且活動由指定教師統一組織,學生實習期滿應向院系提交規范的調研報告,由指導老師結合學生在實踐中的表現綜合打分,并計入綜合成績。(2)專業實習。由院系指定專業任課教師組織安排,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實習結束學生向系部提交實習報告,對于在實習過程綜合表現突出的學生適當給予表彰和鼓勵。(3)畢業環節。學生的畢業經過畢業實習、論文寫作和論文答辯環節。
五、保障措施
(1)強化對特色專業的指導和領導。學院院長是本專業建設的負責人,主持制定專業的建設發展規劃,經濟貿易系主任為直接責任人,加強對特色專業的業務指導,為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提供充分的參觀學習、培訓機會,不斷提高他們的專業建設能力。(2)建立特色專業建設評估制度。完善特色專業負責人目標責任制,實行特色專業項目管理、調控、評估制度,確保特色專業建設總目標的實現。(3)加強特色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從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技能結構、雙師結構等多角度考量,加大培養和引進學術技術帶頭人的力度,加快專業骨干教師、“雙師”素質教師的培養。
摘 要:獨立學院作為一種新型的辦學模式,逐漸成為我國擴大高等教育辦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擬從社會需求導向的視角,對獨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的問題進行理論探討。
關鍵詞:社會需求 課程設置 課證融通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在我國經濟建設現代化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推動下產生的一種新類型的本科教育。研究型高校主要培養理論型人才,高職類院校主要培養技能型人才,獨立學院應該培養的是介于兩者之間的應用型人才。相對于其他行業,對于外貿企業來說,能夠直接進入業務狀態的專業人才才是它們所需要的。某些擁有大專學歷的人在外貿行業也做得很好,這就說明了外貿行業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的不是高學歷人才。因此獨立學院應該從自身的生源狀況出發,定位于培養適應社會實際需求的應用型外貿人才。
一 社會需求導向下的獨立學院國際貿易課程設置的原則
1.堅持強化理論教學與加強動手能力培養相結合的原則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廣、專業理論水平與業務技能高、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己任,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根本,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關鍵,以課程建設為核心,以實驗室和基地建設為依托,努力推進教學改革,全面加強專業建設。堅持強化理論教學與加強動手能力培養相結合的原則,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專業建設道路。盡快提高學科的整體水平,形成結構合理、優勢和特色明顯的學科體系。
2.專業方向要適應社會的需求
面向社會、面向市場應是獨立學院的辦學方向,所以獨立學院在政府和本院招生就業辦信息的基礎上,要加大對社會市場的調研和預測工作,提高專業設置的針對性??梢云刚堃詫<覟楹诵牡膶I指導組,進行評估調查,以保證專業設置適應社會的需要。
3.加強學生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
獨立學院的專業定位不應該是研究型、專業型的,而應是應用型的。我們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首先是注重綜合業務能力的培養,具備較高的業務水平才能拓寬就業面,與此同時還要注意對學生管理能力、心理承壓能力、溝通能力、協調能力、組織策劃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二 社會需求導向下的獨立學院職業課程設置
社會需求導向下的獨立學院課程設置強調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職業能力是學生適應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但是獨立學院的職業課程設置又要與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體現不同。
1.突出外語與外貿并行的特色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對外語水平要求很高,客觀上要求在專業課教學時應采用雙語教學,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在課程設置上,一方面,要重視外語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要設計相關課程而且加大基本技能訓練,如,設置商務英語閱讀、報刊選讀等;另一方面,要在相關課程上采取雙語教學,如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市場營銷等課程。
2.按職業能力要求設置課程
外貿知識反映在專業課的安排與設計上,根據社會需求,可以推進“職業資格證書標準課程化”,形成“課證融通”的課程體系??紤]將報關員、單證員資格證書嵌入人才培養方案,并使課程教學大綱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大綱相銜接,使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安排與職業考證的內容、要求和時間相一致。使學生畢業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還可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考取用人單位認可程度高、對學生就業有實際幫助的相應的培訓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從而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另外,還有其他可獲取的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包括: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如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相關課程科目:會計基礎、會計電算化、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內部審核員資格證書,同樣可以開設相關課程體系。
以上課程設置可以專業任選課的課程形式體現,只要求修夠規定的學分即可。
另外,在專業核心課及專業必選課中的某些課程,如《國際貿易實務》、《外貿單證實務》、《報關實務》、《報檢實務》、《貨運實務》等課程中交叉重復部分需要整合。
隨著我國加入wto后各個領域的相繼開放,各行各業對國際經貿人才的需求在數量和質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作為應用性、操作性極強的專業,加之對國際外語能力的較高要求,決定了應用型教育在培養本專業人才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間和作用。
一、應用型本科國際貿易專業課程資源存在的問題
1.教學模式較為傳統,缺乏創新性
雖然我們一直在不斷的改變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但始終還沒有摸索出一條最適合我們學生的教學模式,既讓學生學以致用,又能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在所有教師都想讓學生好好聽懂重難點時,教師就不自覺的開始了傳統的講授模式。因為我們怕學生單靠自己的力量或團隊的力量無法學懂知識,教師放不開,學生很被動,教學效果就會打折扣。
2.實踐學時偏少,實踐教學隨意性過大
學生沒有國際貨物買賣的感性認知,對課程的基本概念、進出口貿易的基本環節、各項交易條件、有關的國際貿易慣例和法律規則等都難以深入理解,更談不上靈活應用。單純靠課堂理論教學是很難達到國際貿易專業對學生的培養要求的。課程的理論學時偏多,實踐學時偏少,占總學時的1/3,在實驗教學上更為明顯,如安排在大三第二學期的《國際貿易綜合模擬》,我校是運用世格軟件進行上機模擬操作,實驗的隨意性較大,會讓課程之間的實驗環節出現重復。
3.大多教師缺乏企業背景的實戰經驗
很多教師都是從學校畢業到高校教書,缺乏實戰的外貿經驗。有些老師雖然有過相關的工作經驗,但由于外貿業務流程隨著經濟的發展在不斷變化中,已經很難跟上實踐的操作。另一方面,老師們也很想去企業實戰,但因為外貿是流程性事務,而且牽涉到公司的業務秘密,想找一家單位難度也很大,這就出現了教一套做一套的現象。
4.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夠
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夠的另一方面表現為“考試應急,考后忘光”的現象,在學生的腦海中沒有呈現一套系統的知識,他們總喜歡把課程之間的聯系割斷,這樣對課程群整合教學資源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二、應用型本科課程群教學資源改革的思路
課程群是指將有內在邏輯關系的單門課程整合而成的系列課程,課程之間有橫向的內在聯系,又有縱向的連貫關系,但各自又自成體系,樹立大課程觀的一種理念。
1.國際貿易課程群的構建
面向專業的課程群建設堅持以學生的培養為主線、以課程的邏輯聯系為紐帶、以教師團隊合作為支撐、以質量效益為抓手、以深化教學改革為動力的新型課程建設模式的原則。所以搭建“國際貿易”課程群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2.專業課的重要性
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將所有課程分成了兩大系列課程,分別是理論課程組合實務課程組。圍繞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定位,將實務課程組作為課程建設的重點,根據進出口業務的實際情況,以“國際貿易實務”此門課的教學體系內容為核心展開。
3.結合專業分流方向構建課程群
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在大二第二學期將選擇專業方向,目前主要有國際商務方向、國際貨運方向和網絡貿易方向,在設置必修的專業課如外貿函電、國際金融等課程的基礎上,每個方向又有各自的專業課程。
4.基于企業崗位設置的角度構建課程群
根據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是面向東北三省區域經濟的中小企業,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基于外貿行業中所涉及的大多數企業所設置的通用崗位種類,考慮專業方向分流的課程,以工作流程為基礎構建課程群。
三、課程群建設的探索
1.整合課程資源
根據區域經濟的特點,突出港口經濟的特色,從大連中小企業的角度重新對課程群中的課程進行梳理,明確課程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劃清各課程之間的知識界線,修訂教學大綱、授課日歷等。為了更好的體現課程的知識連貫性,目前我專業已啟動了課程群教材的編寫工作。
2.創新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突出“課堂教學、情景模擬、網絡實驗——三位一體”的創新教學方法。根據傳統的教學模式,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上進行改革,通過企業對外貿人才在產品上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上引入對具體產品的講解?;镜乃悸肥牵鹤寣W生利用課余時間查找自己感興趣的產品,在上課時跟全班同學分享,以達到學生對很多產品有一定的了解,為以后的就業打下基礎。
3.加大實踐教學環節
國際貿易專業課程群突出“實務”特點,即應以實踐為主,充分利用國際貿易實務實驗室、國際商務談判實驗室和國際商務單證實驗室,增加開放性實驗項目。比如上述的《國際貿易綜合模擬》,以“任務驅動”為項目的實驗指導書,讓學生在局域網條件下能在寢室完成操作。另一方面實踐教通過學校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去企業實習或觀摩操作,或者請一些企業人員進課堂講授經驗,傳授實用知識。
4.提高師資隊伍素質
課程群的建設需要教師發揮團隊精神,在精講2—3門課程的基礎上,實現一人多課,這樣可以有效減少課程之間教學知識點的重復性。針對缺乏實戰經驗的師資情況,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措施,提高師資隊伍的素質。
5.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針對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夠的現象,可以通過合理科學的教學考核體系,如考試+實驗報告;考試+設計性實驗等,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目前3門課程正以試點班的形式改革教學評價體系。通過網絡課程下達學習任務,學生在線學習,占考核20%;課堂探究和講授,占20%;仿真實踐環節,占30%;考試占30%。發現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明顯上升,知識掌握的扎實性提高。在今后的課程群建設中,也將實行課程網絡化、精品化。
一、造成我國國際貿易專業供需差距的原因,具體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1、理論教學方面。主要體現在教學知?結構的更新不夠。如201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早已經實施,但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的教材還停留在《incortems 2000》的講解。
2、實踐教學方面。一方面,課內實踐教學不夠充分。比如,國際市場營銷課程,在學生開拓、分析市場方面的實際能力培養應借助項目的完成有待更加到位,就商務單證而言,教師應落實學生的每一項技能而不只提供一些單據和案例樣本紙上談兵。
另一方面,校外實訓的落實不夠到位。由于該專業用人單位分布小而散的居多,很難接受大量學生同時到校外實訓基地實習。
3、英語學習方面。外貿工作的涉外性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英語水平,而目前傳統應試英語教育強調“聽、讀、寫”三方面,“說”即日常交流的口語則沒有作為重點,導致“啞巴英語”,也成為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短板。
4、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證指導不到位。目前學生盲目報考國際貿易專業資格證,沒有結合自身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與職業資格證書的深度融合不夠。
5、職業道德的塑造不夠充分。
二、以就業為導向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1、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的現狀考察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職業崗位群
同時,還可以勝任外貿會計、外貿文員、外貿翻譯等外貿相關崗位工作。
2、提高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增強畢業生就業力的建議
(1)緊密結合社會的發展需要,改革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
打破課程設置上沿襲“重理論、輕實踐”的模式。高校應參照企業的用人需求完善教學計劃,加大實踐課課時比例,合理增加實務類課程、專業課課內實訓及校內外實訓環節的學時,開展的課程建設,遴選一些與崗位對接明顯實踐性強的課程開發“工學結合”專業課程,如國際貿易實務、國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際單證實務等;同時,加大經費改善學生實踐環節的軟硬件基礎設施條件。
以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為課程內容改革的重點,以課程內容能夠在企業進行能力訓練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并制訂相應的課程標準。進行項目驅動的課程教學方式改革,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同時得到思維拓展的訓練并掌握職業技能。
改革以往的考評方法,形成適合課程特性的多樣化的考評方法。建立有利于提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素質的考核評價體系??荚嚳刹捎瞄]卷、開卷、半開半閉等多種形式,考試內容則突出考察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成績評定中,突出過程考核,加大平時以完成項目實訓、課堂討論、小組作業等實踐環節的考核比例,同時在考核中注重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素質的評價,針對學生所取得的技術等級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采取相關科目的免修或抵算學分,以此激勵學生對實踐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視。
(2)加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
當今外貿行業,競爭激烈,對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要求日漸提高。企業反映有些高職畢業生職業態度非常浮躁,眼高手低,頻頻跳槽;且出現“拐單”現象。因此,建議在學校的教學與管理中,應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開設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就業指導等課程,職業道德教育可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嚴格的法律、法規觀念,良好的愛崗敬業精神為主要內容。
(3)加強外語能力的培養
國際貿易工作的涉外性強,要求學生要有扎實的英語基礎,鑒于企業反映畢業生英語聽說(特別是口語)能力低下的現實,可采取如下手段:一、特別加強學生商務英語聽說能力(特別是商務英語口語)的教學。二、對于有些課程實行中英結合的授課方式,提高學生進行外貿磋商的能力。加強學生英語方面的“考證”指導。三、對于有些專業課程實施“雙語”教學,對課程內容進行全方位的英語滲透。
(4)校內實訓與校外實踐相結合
可組織學生在大二下學期,在外貿企業至少實習80學時,這樣可以增加對國際貿易的感性認?。同時,每位學生在大三時要在校內外貿實驗室獨立完成80學時的崗前實訓,該實訓歸納了目前整個外貿行業的實際流程,學生能在情景仿真中進行業務訓練,規范地掌握操作要點。
利用校外實訓基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包括企業提供頂崗實習崗位、委派人員培訓學生、校企合作開發教材等等,鑒于企業難以同時接收大量學生下企業實訓的情況,學??煞峙蔚剡M行安排,寒假和暑假期間也可以安排。同時,學校老師也為企業進行員工培訓和課題項目研究等,形成學校和企業互惠共贏的局面,有利于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建立。
(5)“課證融合”的改進
第一,“課證融合”。在職業技能課程的基礎上,針對崗位的工作任務,在分析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的基礎上參照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大綱,制定相關支持課程對應專業核心職業資格證書。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核心職業資格證書與支持課程對應一覽表
第二,加強考證指導。學生應當根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和興趣進行選擇報考相關職業資格證書,故應當加強對學生考證的指導工作??梢栽谛律鷦側雽W時,專業介紹后,安排相關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的宣講,讓學生發現感興趣的證書項目,了解該證書項目所必要的知?和技能,在日后學習中有針對性地報名考試。
(6)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現在一些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在教授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時,可能會出現脫離應用背景和技術前沿的問題。對此,應全方位地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邀請行業專家授課,安排部分專業課教師到相關企業掛職鍛煉或培訓學習,加強授課教師理論和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逐步完善高素質雙師素質結構的教學團隊。
(7)積極參加職業技能大賽
職業技能大賽是學校教學成果的試金石,它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了解企業行業的技術需求與就業需求,了解用人市場的變化,改善學無所用、用非所學的尷尬情況,學校利用好這一平臺也可展示學校綜合競爭優勢。通過職業技能大賽,期望達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教學相長”的局面,及時推動教學改革的深化,實現專業人才和用人單位需要的更好地對接,達到推進職業教育更有效地服務于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
1. 問題的提出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簡稱cbe)為近年來國際上流行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意為“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育教學體系”。其核心是以從事某一具體職業所必需具備的能力為出發點來確定培養目標、設計教學內容、方法和過程、評估教學效果,目前這種教學模式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職業教育與培訓的主導理念和方向。
在教學過程的管理中,cbe模式要求教師和學生按照流程組織和安排整個教學活動,學生應能得到每次評價的信息反饋,以便及時改進學習方法,取得滿意的學習效果。cbe 模式內容組成與模式管理如圖1所示 。
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以下簡稱國貿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強調職業能力的培養,這與cbe模式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在此過程中,高校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保障。為此,可以在國貿實踐教學環節中應用cbe模式,切實提高學生從事國貿工作的實踐能力。
2. 國貿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缺少“雙師型”教師
國貿實踐教學需要的是既有外貿實踐經驗,又有理論知識和教學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這不僅要求授課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這樣才可以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目前各高校專業教師的主要來源是普通高校,這些老師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雖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但缺少進出口業務實際操作的經歷。此外,由于實踐教學在課前準備、課堂問題的現場解答以及課后的考核評分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專業教師普遍不愿意上專業實踐課,實踐教學課大多只能流于形式。
2.2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
重理論、輕實踐是中國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國貿實踐教學中,由于沒有擺正理論與實踐課程的關系,課程的設置依然延續普通課程設置的模式,過多強調課程的系統性、完整性,導致實踐教學所占的學時過少。即使在教學計劃中明確規定了實踐教學環節,但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手段和評價體系而無法實施,隨意變更實踐教學的學時、內容和實訓要求的現象較為嚴重。此外,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在教學方法上,依然是以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為主,這種只重視理論的傳授和記憶的教學方法,既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2.3實習基地嚴重不足,實習環節流于形式
國貿專業的實踐教學包括實驗室實訓和社會實踐兩大類。實驗室實訓主要是利用國際貿易實驗軟件進行模擬操作,這種模式由于其智能性太強,流程中幾乎不用學生自己動腦,只要按照提示點擊即可,整個流程下來,學生知道的就是流程的順序,同時模擬平臺也只反映一類業務或者公司共性的情況,缺乏針對個性化的指導,教學效果不佳。在社會實踐環節,學校雖建立了一些校外實習基地,但是往往是為了應付上級教學主管部門的檢查,沒有真正發揮作用。有些學校雖然也重視實踐基地的建設,但由于種種原因,如一些學校所處地區的外貿企業較少,校企合作難度大以及實踐教學的經費不足等,致使這些學校缺乏真正能讓學生進行有效實習的實踐基地和實習單位,學生參與實踐的機會嚴重缺乏。
3. cbe模式下國貿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3.1確立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
運用cbe理論,應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就業為目標,完成國貿專業崗位能力培養,使學生獲得該專業上崗的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在明確國貿專業性質、專業方向、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重新設計課程體系,關注行業的新變化,及時調整專業的課程設置,在課程設置中提高實踐課時所占比重,使學生有條件去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并把所學的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把培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具備實踐能力、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擺在教育活動的核心位置,構建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
3.2加快建設理論知識與實務能力兼備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極為關鍵。因此,高校必須大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由于各高校現有教師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企業工作的經歷,理論與實際嚴重脫節,各高校應積極與外貿公司建立聯系和交流機制。同時,學校應該出臺相關配套措施鼓勵教師到企業兼職,以提高教師實務能力,拓寬知識層面。同時還應鼓勵專業課教師考取國際經貿類相關資格證書,達到國貿專業對“雙師”型教師的要求。最后,還應定期聘請有經驗的外貿公司業務人員到學校給老師和學生做培訓。
3.3應加強實習基地建設。
在借助模擬軟件了解國際貿易流程的基礎上還應大力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力爭實現教學和實踐無縫化對接。學校要充分利用各種社會關系(如校友、招聘單位等),加強與外貿企業的聯系,與企業建立長期穩定、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通過有效的合作最終實現校企雙贏。為此,學校應從企業的實際需求入手,除了在學生實習時盡量不影響企業正常的工作秩序外,還應盡力為企業提供必要的支持,滿足企業發展的各種需要,如輸送優秀的畢業生,提供必要的理論知識、國際形勢教學和科研支持,甚至幫助企業解決管理難題等。同時,學校也可通過適當的方式大力宣傳企業,擴大企業的社會影響。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會長施用海在《全國高校國際貿易學科協作組會議暨2006國際貿易學科發展論壇》上的發言指出:目前全國設有國際貿易專業的高等院校380所,設有國際貿易專業的高等職業院校490所,設有國際貿易專業的中等職業學校510所。根據筆者對全國322所獨立學院專業設置的考察結果發現,其中有80%以上的獨立學院設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據此估計設有國際貿易專業的獨立學院為267所。綜合以上數據,全國目前開設本專業的中等以上的學校共計1647所。
《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2)》的結果顯示,1990年我國的新生嬰兒是2354萬,2000年新生嬰兒是1379萬。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發現,2010年的新生嬰兒是600萬。目前,高校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高考生源的快速下降,從2008年的1050萬,一直下降到2011年的933萬人。預計新出生嬰兒的快速下降,將會使得高校生源的下降態勢延續下去。面對生源的數量與質量都在下降的趨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也必將迎來重大變化,而眾多的學校開設此專業,更使得重新 “洗牌”成為必然。相對于公立學校,獨立學院在師資隊伍、教學條件、生源質量、教學科研等方面都較為遜色,一些沒有競爭力、沒有特色的國際貿易專業將可能面臨生源不足,甚至停辦的風險。而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如何培養專業特色,將成為獨立院校生存和發展的重中之重。筆者認為,獨立學院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要想進一步發展,必須形成自己的特色,具體體現在外語加結合專業的培養思路、服務地方的理念、實踐課程的強化與學生創新與創業能力的培養。
一、外語加專業的培養思路
通過電話訪談、走訪調查和網絡資源搜集,結果發現,廣東省17所獨立學院全部開設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各院校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大致都可歸為培養外向型、應用型和復合型的外貿專業人才。筆者認為外向型主要體現在本專業外語的教學,應用型主要體現在實踐課程的強化上,復合型主要體現在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服務上,而這三者最終落實在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上。
外語加專業的培養思路,不僅僅表現在培養目標上方面,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課程設置與課程教學與考核方面。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本專業目前實行四種策略:第一,設定雙語課程。具體為《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國際經濟學》《外貿函電》《國際商務談判》等五門雙語課程,今后將繼續增設《國際貿易原理》《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結算》等雙語課程,通過雙語課程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能力。第二,加大英文類課程的教學。除由外語學院承擔的大學英語課程外,本專業已開設《外貿會話與洽談》《商務英語口語》《金融英語視聽》等英文教學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的設立,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第三,嘗試創新教學方法。如在《國際商務談判》課程上,同學根據情境,進行進出口貿易磋商的模擬。第四,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在《商務英語口語》的課程考核中,教師改變以往的試卷考核與口試考核方式,采取模擬面試,由同學作為面試官與面試者,教師來監測、指導,從而提高學生踏入社會的面試應試能力。
二、服務地方的理念
社會在發展,高等教育在進步,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獨立學院應根據地方或區域經濟的發展特征,結合自身實際狀況,緊跟市場需求,適時調整專業培養目標,拓寬專業服務方向。
廣東省一直是全國的外貿大省。2011年廣東省進出口貿易總值為9134.8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25.1%。其中:出口5319.4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值的28%;進口3815.4億美元,占全國進口總值的21.9%。此外,一般貿易進出口3208.8億美元,增長19.5%;加工貿易進出口5077.5億美元,增長13.8%。2011年全年廣東外貿順差1504億美元。珠三角一向有“世界工廠”和“全球制造業基地”的美譽。而且中國國家發改委制定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希望珠三角從“全球制造業基地”提升為“世界級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毒V要》同時也闡述珠三角都市圈的未來產業目標:打造若干規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進制造產業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和品牌,發展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現代服務業體系,建設與港澳地區錯位發展的航運、物流、貿易、會展、旅游和創新中心?!笆晃濉逼陂g,廣東省實際利用外資905.99億美元,居全國第二。廣東省是我國重要的貿易、制造與吸引外資的區域,并且隨著與港澳臺與東盟的經貿交往的深入,對既懂經濟、貿易,又懂產品知識與企業管理的人才必將大量需求。這種趨勢下,就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而言,要樹立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理念,強化學生知識的復合性,因此,根據廣東省未來發展的需求,本專業積極與其他學院合作,開設工業外貿方向(包括汽車、機械、化工等)、國際商務方向(國際企業經營與管理)、國際金融方向(商業銀行)等,通過選修課增設方向,強化學生的“寬口徑”的知識能力。
三、實踐課程的強化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歸屬于應用經濟類專業,經過多年來的辦學實踐,培養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已經成為各獨立學院的共識。而應用型,筆者認為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課程應用實踐化;專門的實踐課程;校外實習。
課程應用實踐化主要體現在課內實驗的教學上。以《國際結算》課程為例,在這個課程中筆者與同事設定了以下項目,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第一,將同學分成項目小組,每個小組講解一個國際結算方面的案例,在講解之前學生要先將小組的ppt發到教師信箱,以利于教師監控與指導;第二,每個小組根據國際金融形勢,寫一份報告,加深對宏觀金融環境的理解;第三,講解理論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實踐知識的訓練,如在講解匯票的時候,要求學生進行出票、背書、承兌、貼現的填寫;第四,匯付與托收、信用證這三個基本的結算方式講解基本理論知識后,進行相關國際結算流程的模擬,如信用證的開證、審證、通知、核對等;第五,由同學翻譯英文的信用證,加強其對專業知識的理解。
針對專門的實踐課程,本專業的外貿業務流程模擬是一門32學時的課程,在課堂上,學生將分別扮演出口商、進口商、出口地銀行、進口地銀行、工廠等5個角色,利用所學的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結算、國際商務談判、外貿函電和國際商務單證等課程,模擬真實的企業進出口流程,每次在該課程結束前會進行外貿操作技能大賽,在比賽中,同學們積極參考,效果良好。
通過長期的教育實踐認識到,一個沒有實際的社會經濟生活經驗的學生很難承擔社會經濟責任,也很難成長為專業培養目標所要求的專業人才。而現在由于企業商業的保密性,學生在企業實習往往接觸不到真實的貿易業務,為了從根本上扭轉這種被動局面,提高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本專業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及有關行政法規的規定,創辦由商學院教師出資、校方參股資助的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這是一個小型的跨國公司,可以從事出口、進口、對外投資、跨國經營等業務,可作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及相關專業的青年教師和學生的實習基地,使學生在實習中得到“真刀真槍地干工作”的鍛煉,從而大大提高本專業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
四、學生創新與創業能力的培養
教育部下發《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加強創業基地建設,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實現突破性進展。大學生是最具創新潛力的群體之一,在高等學校開展創新教育,積極鼓勵高校學生自主創新,是教育系統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目前網絡開店、校內企業、校外企業等多種形式創業已經成為大學生主要的方式。根據國外學者的研究,畢業后從事本專業的學生人數不超過5%,因此在校內為學生提供創業基地,必將提升學生就業能力。除此之外,參加校內外競賽,擴展競賽范圍也 是提升學生創新與創業能力的重要途徑。例如,本專業創立的國際經濟與貿易校內技能競賽:內容包括三個部分:商業計劃書、英文產品會以及商品模擬展覽會。特別要求參展商品由各參賽隊自行尋找合作廠商,由合作廠商提供的實際商品為展品。通過本次競賽,同學們商務技能得到了真實的訓練,國貿專業技能能力得到了提升,并涌現一批創新的思想,也體現了學生的創業能力。
綜合來看,在激烈的競爭中,獨立學院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若想長久的發展,必須徹底的落實外向型、應用型、復合型目標,而從語言能力、實踐性課程、地方需求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是重中之重,有專業特色又符合社會需求是其核心競爭力所在。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探索新的外經貿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重要意義。在分析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以煙臺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才培養方式為例,提出了高素質外向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思路。
關鍵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煙臺大學
近年來,我國對外經濟貿易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跨國公司紛至沓來,國內企業踏出國門,國內外經濟互相關聯,對涉外企事業單位的影響前所未有,從而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畢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煙臺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式為例,以求探索新的外向型人才培養思路。
1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定位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定位是:面向21世紀,適應國際貿易學科迅速發展的需要,為外向型經濟發展服務,培養有扎實的經濟理論基礎和寬廣的知識面,有較強實際工作能力和創新精神,能夠在政府機構、涉外經濟部門、外資公司從事涉外經濟、國際貿易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該專業的學科定位應該是理論與實務并重,側重應用能力培養;服務定位則是涉外企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主要培養系統地掌握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國際經濟、貿易的基本理論,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了解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現狀,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規則和慣例,以及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了解主要國家與地區的社會經濟狀況,能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及政府機構從事實際業務、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2 煙臺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外向型人才培養方式
煙臺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應煙臺、青島、威海等開放城市的需求而設立的,十多年來,為國家、特別是山東省培養輸送了大批外向型、復合型外經貿人才。我們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宗旨,以大力加強教學工作、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手段為重點,強化特色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本專業及時把握國際貿易學科的發展趨勢,以市場對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為導向,堅持多途徑培養高素質外向型人才的專業特色。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特點是:注重素質、培養能力、強化基礎、嚴格管理、提高質量。注重素質就是要使學生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培養能力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強化基礎就是要加強學生的“三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嚴格管理就是要使教學管理規范化、系統化、制度化,嚴格規定,嚴格執行;提高質置就是要狠抓教學質量提高,以保證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專業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宗旨。對學生的基本要求:突出質量要求與綜合素質要求;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把知識、能力與素質融為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擺到突出位置。在知識方面,強調基礎知識;在素質方面,強調思想道德素質與文化素質;在能力方面,強調創新能力與適應能力。
2.1 基于市場需要實施人才培養方案改革
為了使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更符合市場需要,突出人才培養特色和優勢,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我們對人才培養方案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了改革:
2.1.1 拓寬基礎強化素質教育
強調對學生進行綜合性和整體性的素質教育,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減少課時,引導學生自學,使學生具備創造思維、自我開拓、獲取知識與技能的能力。為此,在不影響教學質量的前提下減少部分課程的學時。如會計學由3學時減至2學時;統計學由3學時減至2學時;國際商務英語由4學時減至3學時;現代物流由4學時減至3學時。
2.1.2 加強專業基礎理論教育
盡管國際經濟與貿易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為使學生能夠應對未來專業知識迅速更新的挑戰,也必須有堅實的基礎理論。對于不少打算的考研學生而言,夯實理論基礎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保留了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會計學等作為學科基礎課。高等數學課首次根據學生基礎差異分層次設置。經濟學系列課還另外設置了中級經濟學,供準備考研的學生選修。
2.1.3 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1)外語教學:除基礎外語外,在三、四年級每學期都安排專業外語課,加大雙語授課力度,加強學生外語應用能力的培養。
(2)實踐環節教育:除課內實驗外,每學期都分別安排認識實習、社會調查、畢業實習等實踐環節,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加大對實踐條件的建設。
(3)取消部分課程,如外貿會計(不合實際需要)、金融英語(建議教師在講授《國際金融》時適當補充有關的英語專業詞匯);根據市場對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情況考慮增設新課程,如報關實務、經貿英文報刊選讀、商務禮儀、金融市場學等。
2.1.4 加大學生選課的自由度,為個性化培養提供一定的條件
在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時,減少專業基礎課的數量,增加專業方向課,為此調整了部分課程性質。如世界經濟概論由專業基礎課調為專業方向課。學生可從9門課中選修12學分,為學生自主選擇所修課程提供更大的空間。為了使學生能對自己的未來有更好的規劃并做出準備,特別對課程授課時間進行調整,改變“大一、大二閑、大三累”的狀況。我們制定了以學生為本的彈性教學計劃與方案。如在第六學期同步開設《現代物流》漢語和雙語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英語水平和需求在雙語授課和漢語授課之間做出選擇。這種彈性機制的設立,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化需求,也大大地保證和提高了雙語教學質量。
2.1.5 教學大綱的制定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的改革思路
從加強基礎、考慮學生個性差異的教育理念出發,參考專業規范的教育內容與知識體系,設計每一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并根據實際需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2.2 加強學生實際技能的培養
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本專業的雙語課、專業外語課比重不斷提高。繼續以雙語教學為重要支撐,增加雙語精品課的數量,在三、四年級每學期都安排專業外語課,繼續加強學生外語應用能力的培養。課堂上,鼓勵學生參與英語課件制作和發表報告,用英語進行專業問題的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使課堂中心、教師中心和教材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不再出現。課后,為學生參加報關員考試、商務英語證書考試、英語演講比賽提供專門輔導,以增強其未來就業競爭力。教師們還積極指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從事學術研究及課外活動作品競賽活動,提升其自主創新的能力。實踐環節,加強國際經濟與貿易模擬實驗室建設,通過模擬實驗,讓學生熟悉貿易流程;建立了穩定的包括海關、港務局、國際貿易公司、外經貿局等在內的實習基地。
2.3 積極開展國際合作
自2004年開始,學院與韓國仁荷大學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師生連年成功接待仁荷大學國際通商學部師生訪問團,并于2007年起每年都赴韓回訪,成功實現了學術和文化方面的互動交流。在韓期間,經管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師生參觀了首爾東大門流通市場、gm大宇科技園區、仁川自由經濟區,進行中國特色小商品展賣活動,雙方教授和學生舉行學術講座。與韓國仁荷大學的系列交流活動為我們實現跨國合作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學院還與澳大利亞edith cowan大學建立合作關系,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在四年級時可以參加合作培養班的學習,通過考試的課程可以免學分,第二年在澳大利亞學習其他專業課程,通過后獲得澳大利亞edith cowan大學頒發的學位證書。已有多位國際貿易專業的畢業生踏上了赴澳洲留學之路。此外,本專業還與美國佛羅里達灣岸大學、臺灣東華大學訂立交換生計劃,使人才培養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
2.4 以雙語教學作為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在煙臺大學最早實施雙語教學,至今有4門課程采用雙語授課,其中“現代物流"2009年被評為國家雙語教學示范課。每門雙語課都形成了教學團隊,課程負責人具有很高的教學和學術水平,并積累了豐富的雙語教學經驗。雙語課主要采用原版外文教材,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自編了高質量的輔助教材。雙語教學采用圖文并茂的全英文電子課件,統一用英語命題試卷,并要求學生必須使用英語答題和提交英語作業,做到所有書面文字表達100%使用英語(個別圖表除外),課堂講授和討論要求使用英語的比例不低于50%。主講教師按照專業知識結構授課,而不停留在語言點的教學上。課程組還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建設課程網站,教學內容、閱讀材料(課外閱讀文獻及案例資料)、習題等全部上網,供學生下載閱讀,促使學生養成用英文思考的習慣,強化用英語學習專業知識的能力。這些條件都為我們培養出高素質的外向型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撐。
3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外向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思路
我國對外經貿迅速發展,對高質量的經貿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國際經濟與貿易本科專業主要培養能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外資企業及政府機構從事實際業務、管理、調研和宣傳策劃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為達到這一目標,需要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育工作者學習、研究與領會當前高等教育發展要求,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力求體現時代要求與專業特色,全面規劃,探索新的人才培養途徑。基于煙臺大學的經驗,筆者認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培養要堅持以下基本思路:
首先,要加深認識,準確定位,全面把握專業培養目標,進一步強化“國際化、全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第二,要夯實基礎,更好地實施核心課程雙語化,突出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
第三,圍繞“經濟、貿易、商務”的知識結構,加強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相關課程的交叉與滲透,增強學生就業的競爭力。
第四,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和市場要求,重點從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教材等基本環節加強專業建設。
最后,要不斷拓寬專業口徑,優化知識結構,在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和管理等方面大膽改革和創新。
【摘要】培養應用型外貿人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民辦高校發展的需要。而實踐教學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從實踐教學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入手,結合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民辦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民辦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實踐教學改革
現代社會使得大學與經濟社會聯系日益緊密,培養的學生是否能適應社會,是否具有實踐能力已成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實際上也成為衡量大學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知識需要在實踐中深化,能力需要在實踐中磨礪,素質需要在實踐中提升,離開高質量的實踐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就是空話。因此,實踐教學是高等教育的關鍵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渠道。但我國高校特別是民辦高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在實踐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應該加以全面審視和改革。
一 實踐教學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中的重要性
1.社會的需求決定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社會產生了對人才的多層次需求。它不僅需要高層次的具有領導才能的精英群體,也需要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一線高素質員工。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國貿專業各類層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和國際商務專業應運而生。但是,畢業生中真正從事國際貿易工作的卻寥寥無幾,出現了外貿行業急需要大批國貿人才,而國貿專業的學生卻無法就業或不在外貿崗位就業的現象。外貿企業需要的外貿人才,不僅要懂得外貿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外貿業務能力。據2005年麥肯錫咨詢公司對83家高等院校畢業生進行的調查,進入企業后馬上能夠勝任工作的僅占10%。這些年的情況也大體如此。如何培養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應用型國際貿易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面臨的一項新課題。
2.培養目標決定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民辦高校是以培養實踐型、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又是操作技能很強的應用型學科,可以說民辦高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與生俱來地具備應用型的特點。對于科研能力上不具備優勢的民辦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而言,除了要掌握國際經濟和國際貿易方面的基本理論以外,更要具備很強的實踐操作能力。本專業培養的學生應在系統掌握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融資規則和慣例,以及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的基礎上,掌握國際貿易實務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熟練進行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融資業務的能力。成為基礎扎實,知識面廣,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強,能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企業及政府機構從事實際業務及管理工作的應用型國際經貿高級人才。要達到這一培養目標,僅有理論教學是不夠的,因為培養學生專業能力最有效的途徑是教學、研究與關注真實世界問題的結合。也就是說,關注真實世界問題的實踐性教學在培養應用型人才過程中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極其重要、不可或缺的。
3.國貿專業的發展現狀決定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目前多數高等院校已經意識到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從專業培養方案到教學計劃的制定,都紛紛向實踐教學傾斜。但是許多高等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設置仍然過多地沿襲了舊的做法,重理論、輕實務,課程設置的調整還很不到位,沒有突出實踐教學的地位,實踐教學環節課時在整個教學課時中所占比例過低。即使在教學計劃中明確規定了實踐教學環節,但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也沒有嚴格的質量監控體系和檢查標準。我國的民辦高校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國貿專業的發展較滯后,競爭的激烈性和發展現狀決定了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中的重要性。
二 民辦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重視程度不夠
傳統的高校教育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則只作為理論教學的一個論證環節和補充而被擺在了次要地位。在這種教育觀念下,學生的實驗和實習被看成是課堂教學之外的輔助性活動,缺乏嚴格的要求和科學的指導;學校重視理論教師隊伍建設輕視實踐教師隊伍建設。實踐教學教師,特別是實驗教師往往被當作教輔人員看待,從而難以吸引高水平的人員參與教學;學校缺少對實踐教學的研究,以致實踐教學方法陳舊,不能適應現代人才培養的要求;從學校到政府缺少對實踐教學投入的熱情,以致實踐教學設施、設備落后;對學生的評價以理論知識為主,不重視實踐能力的評價,因而學生對實踐教學活動缺乏參與的動力。大多民辦高校的辦學模式和指導思想沿襲了公辦高校的做法,由于人才的限制缺乏對實踐教學的系統研究。
2.課程體系設置不當
從大多數普通高等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課程設置中我們可以發現,仍然存在重理論、輕實務的傾向。課程設置的重點依然集中在西方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國際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國際金融學等理論方面,實務方面也往往體現為兩門課程,即國際貿易實務和國際結算。而對于在實務中需要的海關實務、報關實務、商務函電等課程一般都為選修課,有些甚至根本就沒有設置。這樣的課程設置體現出普通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定位于研究型和管理型的人才。但是民辦高校的國貿專業應根據“三本”的實際,堅持“培養專業素質高、動手能力強,主要從事對外貿易基層工作的應用型人才”辦學特色和專業發展定位,加大實踐教學的設置和改革,以體現與“一本”、“二本”學校培養研究型的和高級管理、經理人才目標的區別。
3.實踐教學缺乏系統性
系統性是指實踐教學在組織實施過程中,必須堅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四年不斷線的原則。而在各高校的實際操作中,實踐教學基本上是理論教學的延伸,各高校根據自己現有的條件有選擇地讓學生進行實踐,其隨意性大,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
針對高校實踐教學不規范的狀況,應加強實踐教學規范化建設。要建立高校實踐教學指導大綱,根據不同類別的高校,提出不同的實踐教學目標、教學環節、教學標準、評價標準等。在國家規范的基礎上,高校應結合本校實際,制定各環節的教學目標、操作規范、評價方法、管理制度等,學院則根據這些制度和規范實施實踐教學。
4.師資力量不足
實驗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雙師型”教師嚴重缺乏。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高校實驗教師原本就數量不足,擴招以后,隨著學生和課程的增多,實驗教師更是難以滿足教學的需要。有些民辦高校根本就沒有實驗教師,實驗課大多是由理論教師指導,加上結構不合理,老年教師和青年教師居多,師資水平總體不高。而具有講授好國際貿易實踐類課程條件的潛在教師主要分布在對外經濟貿易工作的第一線,普遍不具有各學校要求的高學歷,即便愿意也無法調入相關高校。實踐經驗缺乏已成為我國高校教師的“硬傷”。民辦高校教師或是從外校返聘,或是新引進的畢業生,教師年齡出現斷層,教師來源從學校到學校,所學習的東西從理論到理論,實踐經驗普遍不足。
5.校外實訓基地缺乏
我國高校實踐教學基地缺乏,能真正起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基地不多。長期以來,人們總是強調高校要適應社會需求,卻很少反思社會對高校的責任和義務。事實上,我國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支持缺乏積極主動的精神,這在對高校實踐教學的支持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對學生實習,不少用人單位認為是高?!扒蟆弊约?,是否接受往往看“關系”。即便是接收學生實習,真正能做到安排學生上崗并進行認真指導的單位也不多。在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上,不少單位視其為過場和形式,沒有進行認真的投入和建設。實踐教學基地缺乏成為制約大學生實踐能力的瓶頸之一。
以上這些問題在民辦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建設中普遍存在而且表現得尤為突出,需要加以重視。
三 民辦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目前,在認識上各個高?;窘y一,都認識到實踐教學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方面的重要性,都在充分利用條件加大實踐教學環節,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浙江大學主要通過實驗室模擬操作來完成實踐教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是利用每年兩屆的廣交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來充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此同時,還利用往屆畢業生的關系到相關單位進行現場實習;寧波大學采用了“平臺+模塊”的培養方式進行定單式培養,與企業合作開設特色班,包括物流班、期貨班和銀行班,把技能類培訓納入學科系統,加強專業內容的學習,另外,還要求學生必須參加暑假的社會實踐,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競賽,以賽帶練來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對于問題較多的民辦高校而言實踐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
發達國家高等教育中的實踐教學成績比較顯著。北美地區的cbe模式——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育教學體系,其特點是以職業能力作為教育的基礎、培訓目標和評價標準,通過職業分析確定的綜合能力作為學習的科目,根據職業能力分析表所列的專項能力從易到難的順序,安排教學和學習的教育體系和學習計劃。該模式表現出極強的課程調整靈活性。還有德國著名的“雙元制”模式,其核心是以企業為主,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理論知識在學校學習,而實踐性教學在企業完成,是一種典型的校企聯合模式。就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狀況,借鑒德國“雙元制”模式有一定難度,主要問題是,企業界意愿與校方合作辦學存在較大難度,有條件進行校企聯合辦學的高校為數不多。
結合民辦高校的實際情況和培養目標,借鑒其他高校的實踐經驗,筆者認為在實踐教學中借鑒cbe模式較為可行,即在課程設置中加大實踐性教學比例,同時效仿cbe模式,增強課程設置彈性,利用民辦高校辦學靈活的特點適當加大對校外實踐的力度,以此突出實踐性教學特色。可以建立“課堂教學實驗室操作培訓考證實習基地實踐畢業論文”的實踐教學培養模式,對實踐教學環節進行不間斷的鞏固。
1.課堂教學的組織和實驗室操作同步進行
本科教育是專業教育,能力與知識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知識的積累就談不上能力的增長,因此首先應保證課堂教學的數量和質量。應根據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結合專業的最新進展,與時俱進,不斷修改和完善培養方案,做到課程設置準確。其次準確設計實踐教學和考核體系,培養“雙師型”教師。實踐教學環節應占教學計劃總學時的40%。實踐教學體系包含了大學4年所有的實踐教學環節,需要不間斷地進行各種實踐,從質量和數量上保證實踐教學的實施。
實驗室操作是校內實踐,是借助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通過較真實的場景模擬,使學生能夠在該模擬場景中完成相關的國際貿易業務,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國際貿易的現實過程,它可以提高學生在實踐中的操作能力,但前提是應保證教學軟件的真實性和先進性。因此,我們在校內可以進行課堂實踐環節練習和實驗模擬,例如:通過案例、習題、討論、小組作業等方式,使學生掌握理論應用的初步技能;信用證、商業發票、裝箱單、保單等國際貿易業務單據在實驗室模擬軟件中均應結合真實案例編制,交易磋商、合同簽訂、進出口貨物報關程序、貨款支付方式的選擇和階段、外匯交易等這樣的實驗課程訓練,使學生基本具備了在實際工作中的動手能力。相對于校外實習來說,實驗室操作可以克服地區經濟發展情況的約束、可以由校方單方決定,而不用受制于企業,所以大多數學校將實驗室作為學生實踐教學的主要方式,是在當前情況下增加學生實踐能力的較好選擇。在這里,教學軟件的選擇至關重要,當然這需要學校投入較大的財力進行支持。
2.課程教學與培訓考證相結合
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目標是否科學正確,實踐能力強的標準如何確定,需要通過社會用人單位反饋,要經過社會的檢驗。有資料顯示,目前在外貿人才需求榜上分別名列1~6位的跟單員、外銷員、單證員、報關員、國際貨代業務員和報檢員等,都要求持有國家通用的資格證書才能上崗工作。因此,我們可以從社會用人單位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普遍要求獲取的證書中,選取幾個證書作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畢業標準,如“報關員”、“國際商務單證員”、“國際貨運”和“報檢員”,要求學生畢業時應取得1個(含1個)以上的專業證書。這樣,通過考證一方面增加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又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的需求,降低工作時的入門門檻。
3.加強實習基地建設
實習基地建設是集中安排專業實習的保障。學生在完成課堂學習和實驗室模擬操作后,可以安排到實習單位進行實地學習。通過到相關單位的實習,學生一方面可以檢驗自己所學的知識,了解本專業最新的發展狀況,發現不足,及時更改;另一方面可使學生接觸社會,鍛煉能力,認識工作的性質,更加珍惜在校的學習時光。實習單位可以是相關的進出口公司、報關行,也可以是每年的投資貿易洽談會。這需要學校和學院下大力氣來聯系實習基地,建設過程雖然較難,但效果也是長久和有效的,值得去做。若效果好,這樣就可以一下打造實習—就業兩個平臺。
4.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環節,是畢業生總結性的獨立作業,是學生運用在校學習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去研究和探討實際問題的實踐鍛煉,是綜合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手段。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發現畢業論文所起的作用大打折扣。這主要是由于畢業論文通常放在第四學年,與找工作、考研在時間上存在沖突,學校為了追求就業率也放松對畢業論文的考核,使得學生不下功夫去找實踐中的問題而流于形式,對內容的把握不如形式上的把握,畢業論文只成為形式上的作業。因此,各高校應加強對畢業論文內容的重視,嚴把開題關、寫作關、答辯關,真正使大學本科4年不縮水。
以上就是筆者對實踐教學改革方面的一些思考。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是一項系統而緊迫的工程,意義重大,關系到學校、學院和專業的長遠發展,需要全社會、全校上下共同努力、不斷探索。
[摘 要] 打造專業特色是高校取得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本文闡述了對專業特色的理解,認為專業特色建設要在合理定位前提下配置教育資源,軟硬件并重。
[關鍵詞] 國際經濟與貿易 專業特色 誤區
十一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迎來了新的機遇和發展階段,提高教學質量和培育特色成為高校的共識。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這個較“老”專業,要辦出特色確實面臨著較多的困難。如何確立競爭優勢,形成特色是擺在所有同仁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育現狀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可以說是個老牌專業,其前身叫“國際貿易”,1998 年國家教育部調整新的專業目錄,將國際貿易專業更名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上世紀末,伴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和入世預期帶來的外貿人才需求增加,該專業經歷了史無前例的規模擴充。許多高校在這個時期紛紛增設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招生人數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計,目前該專業每年培養畢業生人數超過3 萬名。
畢業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我們長期調查發現兩個現象:一是很多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畢業生并未從事國際貿易方面的工作;二是盡管就業難,可是那些綜合素質優秀的學生仍能較順利地找到工作。這些現象說明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專業培養與社會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養的整體素質仍需提高。從學科大類劃分,國際經濟與貿易屬于經濟學,其課程體系與師資隊伍重點突出經濟學,而管理與法律比較薄弱或不被重視。專業口徑過窄,制約了人才培養的規格,學生個性不能被充分張揚,造成人才“克隆”。另外,擴招也導致了教育資源無法及時跟進,也容易造成培養質量下滑。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適應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本科專業設置和調整制度。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就業壓力迫使許多招生單位重新審視自身實力,努力發揮特長,以差異化競爭策略重塑專業特色,從而能夠贏得生存與發展空間。
二、對專業特色建設的理解及誤區
什么是辦學特色?目前我們能在教育部2004 年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當中找到解釋:“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優于其他學校的獨特優質風貌。特色應當對優化人才培養過程,提高教學質量作用大,效果顯著。特色有一定的穩定性并應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得到公認?!痹摲桨笇⑻厣袨樵u估一級指標來考察。特色可體現在不同方面:如治學方略、辦學觀念、辦學思路;科學先進的教學管理制度、運行機制;教育模式、人才特點;課程體系、教學方法以及解決教改中的重點問題等方面。從這個解釋來看,“特色”應具備三個必要條件:一是長期積淀出來的穩定的東西;二是要對提高教學質量發揮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被社會認可。特色可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滿足上述條件的教學要素,都應屬于特色范疇。專業特色是學校特色的一部分,與特色的性質一樣,專業特色也是多維的,只要在某一方面具備上述三個條件,就應被視為專業特色。
根據各自優勢確定專業發展方向的思路是正確的,特色是可能總結提煉,并能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強化,管理者可以集中資源促成特色鮮明化和更有社會影響力。但是,在認識和具體做法上存在一些偏差,片面地追求專業差異有可能導致相反的效果。對專業特色的含義理解不清,指導思想不明確現象比較普遍,尤其一些典型的認識誤區需要引起關注:一是把特色定位與特色本身混淆。二是把專業特色等于人才培養特色。三是簡單模仿名校。四是過分追求差異。五是對特色的穩定性與靈活性的曲解。六是重宣傳、輕建設。
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特色建設的思路
專業特色建設中的規律和原則卻不可違背。實踐才剛開始,許多規律在等著我們揭示。下面是我們的一些經驗和體會。首先要明確特色定位。我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創辦于1993 年,具有一定的歷史積淀和優良傳統,依托學校理工特色,已有較獨特的優勢。我們歷經三年的調研,在學校發展規劃和特色建設的框架下,結合相關專業優勢,把原來初具雛形的傳統加以優化,定位了專業特色。圍繞定位,我們重新整合教學資源,在科研方向和團隊支持上、人才引進上、資金分配上都進行了優化配置。在教學理念、教學計劃、教學管理、實踐教學等軟件方面,我們采取了如下新舉措:
第一,教學理念上體現尊重規律,尊重個性。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尊重年青一代的心理特征,尊重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尊重每位學生個性,避免人才“克隆”。
第二,教學計劃上擴大選修課范圍和比重,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優良條件。設選修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可按興趣和職業規劃進行自助式學習。課程可不拘專業范圍,允許學生選修一定學時的外專業課??膳c校外培訓機構合作,把相關的職業資格認證考試課程引入教學。
第三,創新教學管理制度,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比如實習,如果制度上必須要求像課程一樣集中在一段時間,實習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再如,畢業論文一般都安排在畢業的最后學期,學生因為找工作就會影響論文。創新教學管理制度,改集中時為分散時間,這樣的制度創新為學生提供自由選擇空間,非常值得嘗試。
第四,把實踐教學落到實處,理論與實踐統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身應用性極強。實踐教學很重要但落實困難。我們是兩手抓,一手是加強實習基地建設,與專業貿易公司簽訂協議,供學生全真的實踐平臺,另一手是搞好專業仿真實踐平臺建設,近年建成了專業仿真實驗室、貿易談判室、外貿仿真操作室,配備多套實習軟件。切實解決了實踐的難題,收效顯著。
第五,以社團為平臺,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圍繞專業支持學生自發組織社團,作為學習交流,推動素質教育的平臺。社團由專業老師指導,學校給予大力支持,邀請名家講座,給學生提供了全面發展的空間。
摘要:通過對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大學生自身的學習特點以及我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的要求的探討,提出適合民辦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教學方式,即生本教育觀。并結合西安歐亞學院學生實際提出了生本教育的具體做法,分析了貫徹生本教育觀的課堂教學方式1年多來所取得效果,旨在探尋一條不同以往教學方式的有特色的民辦院校人才培養路子。
關鍵詞:教學方式;生本教育;民辦高校
教學方式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是指教師在要求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獲取學習方法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包括談話式、講授式、實踐活動式等) 。對于課堂教學方式的研究一直是許多教育工作者長期關注的焦點,作為民辦院校的一名一線教師,我和我們的課題組歷時1年時間對西安歐亞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人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了探討和研究。
一、課堂教學方式研究的意義
首先,傳統教育長期形成的教學方式是課堂教學,學生主要以靜聽、靜觀、靜思的方式進行學習,處于被動地位,其活動形式主要是大腦機械記憶的活動。在這種方式下學生以個體學習為主,相互競爭,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實踐性,缺乏群體的合作性,學習無興趣、無動力,互不關心,不會交往,自我封閉等等,影響了學生全面、健康、主動地發展,遠遠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民辦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生存下去就必須改變這一現狀,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課堂教學方式,以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人才。
其次,進入大學之后,大學生學習有自身的特點。(1)廣博性。進入大學后,大學生普遍覺得知識浩瀚如海,他們渴望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效的獲得各種知識和技能。(2)專精性。大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種以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特征的社會活動,圍繞著如何使大學生盡快成為高級專門人才而進行。(3)自主性。大學生的學習雖然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但是不像中學生那樣絕大部分時間是被動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而是有相當大的自主性。大學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這就決定了大學生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學習計劃能力。(4)創新性。創新性是指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書本結論之外新觀點的尋求和鉆研。大學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要重視培養學生具備思考、探索問題的本領。
最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掌握國際貿易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較強的學習能力、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外貿業務能力與創新能力,畢業后能在外貿公司、跨國公司及各類企業的相關部門,從事進出口業務、外貿業務管理、市場推廣和營銷策劃等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學生今后的工作環境除了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與人溝通交往與合作的能力。
二、生本教育的方法
鑒于傳統教學方式存在弊端、大學生學習有其自身的特點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應具備較強的與人溝通交往與合作的能力,我們提出了生本教育觀。具體來說就是在課堂上運用各種方法,為學生自主學習而設計好具體環節,把教轉化為學,以學定教,最大化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一)先做后學,先學后教
此法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預學、嘗試練習等途徑,對研究對象的本質及內、外部聯系產生直覺地、感性地、綜合地認識或疑惑,在教師的啟發和幫助下,達到對知識感悟深刻、易于內化、增強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如“國際商務英語口語”課的教學,在課前先給學生設置一些商務情景,學生在課下準備。在課堂上采取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交流討論,通過學生講解、角色表演、作業互改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開口講英語,提高英語會話水平[ 1 ] 。為了避免學生準備不充分、課堂氣氛不活躍,老師還可提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學生討論。例如,在《公司及產品介紹》一章中,教師先講授一些常用句型、接待禮儀等理論,然后,通過幻燈片給出一條英語新聞———2008年歐盟對中國貿易出口配額增加,并補充過去歐盟對中國貿易出口政策。學生通讀后,給出討論話題, do the trade between euand china’s import & export corporations have a p ros2perous future? (中國與歐盟外貿公司之間的貿易有好的前景嗎?) ,用20min時間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要求每個小組根據老師講授,結合課本內容,提出自己的觀點并給出至少一個理由。教師應積極參與到各組中進行引導及答疑。最后每組找1~2位同學將各組觀點陳述,教師對其發音、觀點等給予糾正和點評。如果時間允許,教師還可以陳述自己的觀點,給學生做出示范。這樣,在課堂上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多,學生是真正的學習的主人。其教學模式: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師生合作—引導學生小結。又如“外貿單證”課的教學,教師利用外貿單證系統,給學生在課堂上布置作業,讓學生把在課堂上學到的制作單證的理論知識在模擬機上檢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制作單據,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當場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真正掌握了外貿制單的技能,為成功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 ] 。
教研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積極加強實踐性教學,比如:在教授“報關實務”、“國際貨運”課程時,授課教師與西安海關聯系,安排學生去西安海關觀摩,并邀請西安海關報關科科長就報關程序和海關法規等知識進行專題輔導。活動過后讓學生對此次活動進行小結,并就學生認為的實踐和理論脫節的部分進行討論,以增學生生的操作能力。
(二)創設自主學習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取小組討論、小組競賽等方式,各組之間互相提出問題,互相解決問題。學生個人能解決的問題個人解決;學生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學生合作解決;學生合作解決不了的問題,師生合作解決。教師起著啟發、引導、幫助的作用,學生自主、主動學習,思維互啟,創新靈感增強。
(三)加強學習方法指導
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是有限的,而學生自學得到的知識是無限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我們要加強對學習方法的研究,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1)確定學習目標、科學安排時間。(2)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3)組織課外學生學習互助組, 如“一幫一”等。
三、結果分析
開展“生本教育下教學方式研究”1年余,體會如下:
(一)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實踐表明:實施生本教育下的學生普遍要求老師繼續舉行生本教學,要求教師多布置任務。
(二)學生從苦學轉變到樂學
傳統的教學教師講得多,學生睡覺也多。由于生本教育體現了為學生為本而設計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式,尊重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權,學生在學習上自主,所以,他們學習的熱情高、主動性強,創新意識強,維特別活躍,學習效率高。他們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樂于學習。他們歡迎新的教學方法,例如分組討論在課堂上的使用。
(三)有利于學生創造性和個性發展
傳統教育以教為主,強調學生接受知識,視學生為容器,忽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重理論、輕實踐;重視記憶,忽視創新。生本教育不是教師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運用源流式教學法,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知識去探究、去品味、去熏陶、去感悟,學生的創造性得到發揮、個性得到發展。生本教育尊重了學生、尊重了學習天性,創設了自由空間,學生創新靈感較強、生命自身提升。
生本理念下的教育,回歸了生命本體,把教育和人的生命發展聯系起來,尊重了學生的天性,學生就會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實踐證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學生,普遍達到我要學的境界。生本教育樹立了“誰的事,誰來做”理念,學生學習積極性高,理解知識層次深、感悟大,學習成績普遍得到提高,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得到發展,從而培養了更多適應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