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1 04:05: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有效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操作是學生根據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與教師提供的定向指導,通過動手操作學具探究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結論、理解數學知識的一種活動。按照現代教學論的觀點,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結論,還要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發生過程,課堂教學中知識的發生過程,與人類認識過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學具的特點及其操作活動的特點,決定了使用學具的教學過程既不是重復人類的認識過程,又不同于直接向學生傳授概念、公式和法則的傳統教法。尤其是一些探索性學具的操作活動,為學生積極探究、主動獲取知識提供了機會;為學生感知具體數學知識的現實背景、來源創造了條件。
[關鍵詞] 課堂教學 操作
皮亞杰曾經指出:傳統教學的缺點,就在于往往是用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可以說,加強動手操作是現代的數學教學與傳統的數學教學的重要區別之一。從很多國家小學數學教學引導學生去通過操作學具(如奎遜耐彩色棒、釘子板等)學習數學的實踐來看,加強動手操作是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改革的發展趨勢之一。
按照現代教學論的觀點,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結論,還要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發生過程,課堂教學中知識的發生過程,與人類認識過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學具的特點及其操作活動的特點,決定了使用學具的教學過程既不是重復人類的認識過程,又不同于直接向學生傳授概念、公式和法則的傳統教法。尤其是一些探索性學具的操作活動,為學生積極探究、主動獲取知識提供了機會;為學生感知具體數學知識的現實背景、來源創造了條件。
一。把握好學生動手操作的時機
學具操作是一種定向的心智活動,其方向決定于教學目標,其過程和結果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質特征和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所以,在學生動手操作前安排一個定向指導環節,一般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教學圓柱體的體積時,先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預習:① 用什么辦法推導圓柱體的體積公式?②如果把圓柱體轉化為長方體,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然后讓學生拿出先準備好的蘿卜和小刀,引導學生對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若失敗了,再試,反復試,并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索、討論、總結。最后重點回答上面的第二問。學生經過親自切拼,親身體驗,激烈的爭論,共同探索出了長方體和圓柱體的內在聯系,得出不變的有:體積、底面積、高等;變了的有: 側面積、表面積、底面周長等。不僅如此,學生還能輕而易舉地說出增加的表面積就是長方體左、右兩面的面積,也就是圓柱體底面半徑與高之積的2倍!學生思維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發出來。教學中這樣安排,除了能對學生新舊認知進行有效的整合,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外,還不失時機地滲透了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如轉化的思想,極限的思想,變與不變的思想等,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這種安排,這正如羅杰斯所認為的:“怎樣呈現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從教材中獲取個人意義。”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如皮亞杰),兒童的認知結構類似于一個倒置的圓錐形的螺璇圖,它表明認識的螺璇是開放性的,其開口越來越大,意味著兒童的認知發展過程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認識建構過程,也就是由一個平衡狀態,逐步地向另一個更高的平衡狀態發展。毫無疑問,這個認識螺璇中布滿很多的結點,這些結點就是認知的生長點,它起著承上啟下的、構筑兒童知識大廈的基礎作用。如果當這些結點正在生長時,就讓學生實施動手操作,手腦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20以內的進位加法,既是10以內加法的延伸,又是學生以后學習多位數加法的基礎,正是認知的生長處,也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這一內容時,充分利用學具(小棒),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動手操作。就以9+3=12為例:
(1)① 9根小棒要和幾根小棒才能湊滿10根小棒?
② 另一根小棒應從哪里來?怎樣擺?
③ 最后的結果是多少?怎樣擺出來?怎樣列式?
(2)① 3根小棒要和幾根小棒才能湊滿10根小棒?
② 另7根小棒應從哪里來?怎樣擺?
③ 最后的結果是多少?怎樣擺出來,怎樣列式?
(3)如果老師要你擺出15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認為應怎樣擺? 有多少種擺法?
(4)以上這些擺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湊十)
通過以上操作和思考,要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這樣一種認識,即“從( )里拿出( )與( )湊成十,再加上余下的( )得( )”,并讓學生自己總結出這種拿法不是唯一的。這樣,不僅強化了學生對“湊十”規律的認識,而且恰在認知的結合部加強了同化作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如果再輔之以反復訓練,就能比較容易地使學生做到20以內的進位加法脫口而出。
當然,操作問題的設計、編制與探究要求的擬定、提出,既要有挑戰性,能夠喚起學生操作熱情和探究欲望;又要有適切性,能使多數學生經過努力有所獲,亦即我們常說的“跳一跳,夠得著”。為此,相應的策略,一是在學生原有學習基礎的最近發展區內設置問題,提出要求,使新的學習課題與原有知識的固著點之間保持適度的潛在距離。二是根據學生的不同認知水平,因人而異地提出操作問題及其要求。有時,還可將問題分解,形成有若干臺階的“問題群”,使問題的難易程度與學生的能力相匹配。
例如,讓學生用兩張全等的梯形紙片作尋求梯形面積公式推導途徑的操作,所提問題可以保持一定的認知差距:怎樣轉化成面積公式已知的圖形?也可以點明轉化方向:怎樣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以縮短認知差距。對于梯形面積公式的得出,可以只提一個中心問題:怎樣由已知的面積公式得出梯形面積公式?也可以分解成問題群:平行四邊形的底與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關系?平行四邊形的高與梯形的高有什么關系?等等。此外,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提出尋找多種轉化、推導方式的要求。
二.操作時的有關策略
一位教師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先讓學生用小棒擺一個喜歡的圖形,然后提出在規定的時間內,能擺幾個這樣的圖形。活動結束后,老師讓學生算算一共用了幾根小棒,把剛剛擺的圖形用加法來表示。結果學生的答案各不相同:3+3+3+4+4+4;4+4+4+3+3+5;3+3+3+3+3; 5+5+5+5+5;3+4+5+3+3;……從反饋的情況看,有些學生在操作中擺的不是同一種圖形,這可能是老師在布置任務的過程中,這些同學沒聽清楚或是沒等老師說完就急著開始先擺了。通過這些加法算式去探尋乘法的意義,恐怕也是個問題。
這里涉及到在學具操作活動前的定向指導。首先是要有明確的指導語,使學生知道“做什么”和“ 怎樣做”。其次是根據需要配以教具演示與必要的啟發、講解,展現操作的程序及其內在邏輯性。有時,還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導,逐漸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實效。當然,在操作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深入到學生中去,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指導解決。在上例中,如果教師能適時的介入學生的活動,可能反饋時不會出現上述問題了。
學生的年級越低,教師更要加強指導。小學生的知覺選擇性尚在發展,有意注意難以持久。在低年級聽課中,常有不少學生在擺弄學具時常被學具的形狀、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過程中始終保持定向的注意。尤其是當觀察的重點為操作的過程而非操作的結果時,常常并沒有對稍縱即逝的過程給予足夠的注意。鑒此,在操作過程中和操作結束后,都要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指導的內容,一是觀察的重點,主要觀察什么;二是觀察的方法、順序,怎樣觀察。對于操作過程中的指導,要引導學生將觀察與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學生離開學具后,才有可能在頭腦中留下準確、完整的表象,進而達到促進分析綜合,幫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三.提高操作后成果的利用率。
新課程實施以來,課堂教學發生了許多的變化:教師的講解少了,學生的活動多了;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動手的機會多了;課堂不再是教師個人的舞臺,學生成為了主角。而操作活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在課堂里生機勃勃起來。這些操作活動,有多少是內容,有多少是形式,它的有效性如何呢?如何利用好操作的成果呢?
我們知道,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人們借助語言把獲得的感覺、知覺、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斷,進行推理;通過語言表達來調節、整理自己的思維活動,使之逐步完善。因此,為了促進操作和思維,必須充分地讓學生描述操作的過程和結果、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認識。同時,教師為了了解學生的思維活動情況,也需要讓學生用語言表達。 我們可以把點名發言、小組交流和同桌兩人對講等不同方式結合起來,使學生都有口頭表達的機會。通過傾聽學生的表達,發現學生操作、思維過程中的閃光點與存在問題,給予肯定或糾正。同時,注意組織學生認真聽取同學的敘述,參與評價其操作、思維過程正確、合理與否。在這一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鼓勵、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發言,促進和推動他們積極思維,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教學中,能夠讓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的內容有很多,教者要設計好方案,把握好時機,盡量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這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
從信息論看,語文教學過程就是教師依據教材輸出信息,學生從教師和教材輸入信息,并交換、儲存、輸出信息,教師對學生輸出信息作出評價。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不斷輸出信息、吸收信息,其間不停地進行反饋。教師從反饋信息中了解學生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程序;學生從反饋信息中了解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的發展情況發現并改正錯誤。如果教師能在這個過程中及時抓住有利時機,迅速有效地處理來自學生方面的反饋信息,實施最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案,就會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樣,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及時抓住有利時機敏捷地回授來自教師,包括自己的同學指導學習的反饋信息,或者克服思維定式,或者增強自信心,那么對學生自己積累學習經驗更具有積極意義。毫無疑問,充分重視課堂教學反饋,正確處理來自學生反饋信息,是提高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
我認為正確處理來自對學生的反饋信息,積極發揮信息反饋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導向性。正確的反饋信息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衡量學生學習質量的尺度。為提高反饋的正確程度,使反饋起正效應作用,教師在處理反饋信息上的導向性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面對嘰嘰喳喳、七嘴八舌的語言信息反饋和各種神態的表示,教師應藝術性的有意識地選擇某一、二個反饋信息,為解決“癥結”開出良方,或提供思考方向,或提供新舊知識聯結點等,再次把學生引下海,揚帆啟航,直至達到知識的彼岸。如教學完《草船借箭》這課后老師讓學生質疑。有位學生談到“諸葛亮”用計騙到十萬枝箭,不是借來的,所以題目應改為“草船騙箭”。頓時,教室里熱鬧非凡。課題中究竟是用“借”好,還是用“騙”好?學生意見不一。這時,教師抓住機會啟發學生道:“請同學想一想諸葛亮用草船弄來箭,后來干什么用?”同學們立刻運用記憶中儲存信息,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發表看法。有的說:“周瑜在赤壁大戰中把諸葛亮從曹操那弄來的箭,又全部射向曹操,所以用‘草船借箭’這題目,更能形象說明了草船借來箭的用途。還有的說:‘草船借箭’的‘借’字,更能突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騙’字卻有損于諸葛亮的形象?!边@樣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不僅使問題得到順利解決,而且使學生的理解,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二、及時性。教室的空間有限,40分鐘教學時間有限,是一個不變量,而提高練習質量更是提高課堂質量的有效途徑,其中不可忽視的是信息反饋必須及時。小學生獨立評價能力較低,只有每練一次,都給學生肯定或否定評價,把評價及時反饋給學生,才能使學生糾正錯誤處于印象鮮明的狀態中,使攝入知識更加正確。《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有“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樹洞里的松子過日子,有時還到枝頭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來臨?!苯處熡眯『诎宄鍪具@樣的題目“來臨”的“臨”字意思應選“(1)靠近(2)來到(3)快要”,然后讓學生用手指表示所選擇的正確答案。這樣,教師及時確切了解了全班的正誤比例,再及時指點學生用換詞法來理解這個字在詞中的意思,最后再讓學生舉手用手指表示所選答案。這樣縮短了,錯誤持續時間,使訓練有針對性,加快了訓練步伐,訓練效果好。
三、靈活性。反饋不是如同鏡面反射,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不一,思維品質不一,他們在攝入信息方面存在個體性,因此反饋亦會呈多樣性。作為教師不僅要事先設計恰當的教學活動,激發與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要靈活地調節教學活動,以適應學生探究學習的需要,哪怕是多花費一些時間,也要廣泛地、全方位地讓學生充分表達他們的感知,這也正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良好契機。如教學《蛇與莊稼》第一段時,教師要求學生首先去劃出表示蛇與莊稼關系的句子,接著要畫出表示蛇與莊稼關系的圖式,最后要求學生根據圖式用關聯詞簡要說說蛇與莊稼的關系。在原定教學時間之后,教師發現部分學生在完成“說出關系句”這一學習要求時,還存在一定困難,或語句不通順或語句不簡煉或意思表述不清。這時教師就臨地增加了說話時間,鼓勵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并采用小組學習的形式進行互幫互助。最后再一次交流時,學生已能運用多種關聯詞語通順、準確、簡煉地把蛇與莊稼的關系說出來了,完成了學習要求,而且課堂氣氛活躍,同學們在完成了學習任務后,都沉浸在快樂之中,增強了自己能學好的信心。這就說明了教師面對反饋,要采取靈活的態度,為學生學習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條件。
四、差異性。學生的思維品質,理解能力有差異性,所以在反饋信息的處理上更要因人而異,這是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的。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積極參與到學生個人自學,小組討論,組際交流中去可去巡視指導接受能力相對弱一些的學生,提高他們學習的勇氣,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提示他們學習的方法和思考過程。也要去巡視另一部分接受能力相對強一些的學生,對他們提出較高的要求和問題,引起他們緊張的思維活動。
總之,我們要細心回授學生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各種各樣的反饋信息,處理得適度、合理、及時,增大或誘發內因,靠學生內部狀態的優化,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掌握知識,形成能力,提高思維品質的目的。
長期以來,我國語文教學一直為低下的教學效益所困擾。為了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時下很多專家學者都把主體性參與作為研究的熱點問題。這是因為主體參與不僅有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還有利于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更有利于學生的和諧發展。在課堂上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辯論式”學習就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一、什么是“辯論式”學習
所謂“辯論式”學習是指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以反向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為特征,由小組或全班成員圍繞特定的論題辯駁問難,各抒己見,互相學習,在辯論中主動獲取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怎樣進行“辯論式”學習
(一)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良好師生關系是前提
只有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學生形成一種自由的、獨立的、主動的探索心態,才能使學生產生最佳的學習狀態。教學中,當學生有精彩的表現時,教師要給予表揚和激勵;當學生回答有錯時,教師更應該給予鼓勵,因為他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敢想、敢說,敢于質疑,積極思考,無所顧忌,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獲得知識,體驗情感,獲得人格的發展。
(二)選擇恰當的“論題”是保障
在語文教學中,辯論題的確定,影響著“辯論式”學習的開展。教學中依據什么來確定辯論題?我們要依據小學語文新大綱,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要依據教材的內容,還要依據學生的學習需要來確定辯論題。那么怎樣使論題聚焦呢?我們主要采用以下的方法:
抓住課文中似乎有矛盾的地方進行辯論學習
例如:《苦柚》一課有這樣一段話:“孩子,憑著你這顆善良的心,誠實的心,苦柚子也會變甜的”。我們就以“柚子到底是苦還是甜”作為論題讓學生展開辯論。學生通過探究辯論,達成了共識:小姑娘的誠實打動了伯父的心。柚子是苦的,但伯父的心里卻是甜甜的。不僅統一了認識,還體會到了小女孩美好的心靈。
抓住課文中能產生認識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
例如:在學習《將相和》一課時,我們組織學生圍繞“藺相如以‘璧上有點小毛病’為由,把已獻給秦王的和氏璧要回來,這是不是騙?”這個論題,展開了辯論。學生分成了兩大派,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學生對藺相如這個人物又有了更高的認識,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
抓住“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論題展開辯論
例如:學習《赤壁之戰》一課,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辯論題:“在這場戰役中曹操該不該輸?”這就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論題。無論學生站在哪個角度上談這個問題,他都要談到赤壁之戰的過程,都要談到赤壁之戰雙方勝與負的原因,還要談到人物的性格特點。
還可以于“無疑”處求“疑”,引發學生開展辯論
例如:在學習《將相和》一課時,學生學習“澠池之會”這一部分,我們就讓學生質疑問難,在學生認為沒有問題的時候,我們拋出了這樣一個論題:在澠池之會上,秦國與趙國是打成了平手還是分出了勝負?學生在辯論中,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
(三)把握“辯論”的時機是關鍵
在語文課堂中,什么時候開展辯論最好?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憤”、“悱”之際,即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際,我們引發辯論,往往是最佳時機。例如:《狐貍和烏鴉》這篇童話,主要講了一只狐貍用奉承話,騙取烏鴉一片肉的故事。當學生學完課文后,我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在《烏鴉喝水》中,我們知道烏鴉特別聰明,那么這只烏鴉怎么會上當呢?烏鴉到底聰明不聰明?如果課堂上能抓住這個問題。順勢開展辯論,就可以說把握住了“辯論式”的時機。通過辯論學生就會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愛聽奉承話,再聰明的烏鴉也會上當。這樣的辯論才更有價值。因為它不僅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還滿足了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真正得到了發展。
三、“辯論式”學習的作用
(一)在“辯論武”學習中,落實了讀的訓練
在課堂上,當學生就課文中的問題進行辯論時,他就需要從課文中尋找論點,這就促使著學生要對課文進行研讀。在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精讀”,在讀中揣摩、探究,尋找答案,提煉出自己所需的論點,最后再把找到的論點與同學們一起交流,這樣就使“讀”在辯論式學習中,得到了落實。
(二)在“辯論式”學習中,鍛煉了口語交際能力
在“辯論式”學習中,辯論的主要武器就是語言,辯論雙方要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觀點,要通過語言說服對方。當然,辯論雙方要更好地說服別人,還必須認真傾聽對方的論述,因而辯論式學習還創設了一種有效的口語交際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三)在“辯論式”學習中,課內外閱讀得到了有機的結合
學生為了在辯論中更好地闡述自己的觀點,他們會通過各種方式渠道查閱大量的資料。在學習《草船借箭》一課時,很多同學在分析評點周瑜這個人物時,引用了很多《三國演義》中的故事。通過這場辯論,使全班掀起了讀“三國熱”。這就使我們的課文的確成了一個“例子”,這個“例子’誘發了學生的讀書熱潮,拓展了學生學習的內容,使課內外閱讀得到了有機結合。
(四)在“辯論式”學習中,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在“辯論式”學習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因為論題大都具有挑戰性,所以這就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辯論中,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敢于對他人的見解進行評價和補充,這就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有利于提高學生敏感的捕捉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辯論中,有時對對方所執的觀點,要合力進行駁斥,所以在駁斥中增強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現行的語文教材中采用了大量的現代散文(現代散文是指除小說、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之外的其他文學作品,其本身按其內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為雜文、小品、隨筆等),這足以見得現代散文承擔著重要的語文課程的目標。因此,現代散文閱讀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其有效性,達到提高初中生語文素養的目標呢?
一、要準確把握好現代散文的特點
關于現代散文的特點,在不同時期曾有過不同的概括。但有一點是相通的:即是每一篇散文都是作者對社會、自然、生命等獨特的認識體驗、思考感悟,注重個性的表現,更帶有自敘傳的色彩。表現上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境中。著力于人物(有時候就是作者自己)所處環境的描繪、人與人之間所釀成氣氛以及整體意境的形成,而這一切又都無不浸含著某種真摯的情思和意緒。就是說既有作者感性的認識,又有理性的思考。而散文的魅力,就在于不拘一格、自由靈活的形式;在于風格各異的語言;在于情感體驗之中對社會人生的一種領悟。選入教材的絕大多數現代散文是“集諸美于一身”的。把握住這些,我們的現代散文閱讀教學就不會像霧像雨又像風了。
二、教師有效的備課是極為關鍵的
這一點,所有的專家、教師都是認同的,不再贅述,但針對教師對現代散文閱讀的量與質的問題是需思考的。目前的教師真正讀書的還是比較少的,這已成了不爭的事實。且不說,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就連我們手中的教材有部分教師還不是很熟悉。試想,一個連散文文本都不甚熟知的教師,光靠幾本教參,網上粗制濫造的“他山之玉”(當然,不乏優秀的教學設計),學生也有的教材全解,何談有效呢?人們經常用“一桶水”與“一碗水”來形容教與學的關系。那么,我們教師就要精而多地引來更多的“活水,厚積薄發,這樣,渴望發展的學生的“一碗水”才會“清如許”。我們不必苛求志存高遠,讀多少中外優秀散文,但一定要把選入課本中的散文解讀要到位,有個人的閱讀體悟和獨特的理解及評價,做到“聞道”在先。否則,我們教師也不能達標。沒有閱讀就沒有發言權。試想,教師在課堂上能將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總結出的好的閱讀方法分享給學生,讓他們站在“巨人的肩上”暢游文海,展卷拾貝,體驗閱讀的快感,獲得美的享受。那該是多么愜意,多么美妙啊!“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當然,我們要學會對教材的取舍,會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三、“讀”字當頭
無論是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閱讀教學,還是現代散文閱讀教學一定要“讀”,脫離“讀”的教學都是無效的,否則,怎么叫“閱讀”教學呢?特別是散文更要在“讀”字上下工夫。散文是自有文明以來生命力最長久的一種文學樣式,其風采與魅力難以一言盡敘。從語言色調看,散文如“素描”,如“談心”;從文化內核看,散文是“觀察”是“思考”,散文是智慧的結晶,是情感的宣泄。在散文中,有奧妙無窮的大千世界,有微妙莫測的心靈領域。散文的筆法變化無窮,無拘無束。散文令我們愉悅,令我們沉思,令我們扼腕長嘆,令我們愁腸百轉……因此,散文閱讀教學時,我們就應該根據不同類型的文本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指導學生采取不同的“讀”法:短小精悍,文辭精美的散文宜誦讀;富含哲理,意蘊豐盈的散文宜思讀;篇幅較長,敘事性強的散文宜速讀;語言凝練優美,情味濃烈的散文宜品讀;想象豐富,詩意盎然的散文宜采用聯想想象法朗讀……另外,還有比較性閱讀、探索性閱讀、創造性閱讀等等??傊?文不同亦讀不同也。當然,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在不同閱讀教學環節,同一篇散文也不宜刻板地采用一種讀法,視情況讀法也應變幻萬千,使之產生最大效能。另外,教師出色的范讀也會令學生領略到不同散文的不同魅力。閱讀的作用不單在熟悉課文,通過反復的多種形式的閱讀,可以調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可以使學生咀嚼、回味課文深層內涵,并通過各具特色的朗讀,通過抑揚頓挫、清濁徐疾的語氣、語調變化,使學生們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展開聯想,創造形象思維,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
四、要引領學生去體悟“情思”和“理趣”
散文的魅力,在于情感體驗之中對社會人生的一種領悟,不只是抒情。王先霈在《文學文本解讀》中談到:“散文的特點,首先強調‘情思’和‘理趣’”。但是,散文的理性、理趣,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議論,而是寓理于事、于情、于景、于物,也就是說,它和散文的形象性并不矛盾。所以,我們閱讀教學時,要引領學生細心領會作者對于自然和人生的描述與感悟,又要認真品評作者表達這種感悟所用的形式。引導學生潛心體會作者“獨特的情感體驗”,深入挖掘作品的“獨特與深刻”的“情思”,找到作品中的那個“我”,體悟出“我”的個性。正如王榮生先生說:“教學有效性在于教學內容而非教學策略。”
而散文的內容不論是作者述說人生,還是描寫自然;不論是說“自家事”,還是說“人家事”,無不從自我感悟出發。這種感悟,既是對事物的特殊意義和特殊美質的發現,也是作者感情激蕩、神思飛揚的心靈體驗過程。作者的感悟,是散文的思想感情、意味情趣的本源,它體現著作者的個性。如魯迅的《藤野先生》,描寫作者一生中最難忘懷的一段生活,表現一個普通的日本教師對中國留學生的關愛,也寫出了作者當時經歷的一次重大的思想轉折。讀者既能讀出作者的愛國情懷以及對異邦師長的深情,也能看到中國人作為弱國公民備受異族人欺侮的悲慘現實。同時,散文“情思”與“理趣”是寓于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姿態橫生的形式之中,所以,也要帶領學生去品評,以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提升審美能力和文學素養。
五、要關注學生,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
課堂教學的有效與否,是以評價學生為核心內容的。教師引領學生“讀”和“悟”的過程,就是文本、作者、教師、學生相互作用,構建意義的動態過程,其中,學生是“主角”。所以,教師要有“自知之明”,尊重學生的體驗,要珍視和鼓勵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當然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過度發揮。尊重學生的閱讀,就要按需選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充分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機會,留給學生更廣闊的時空,他們會達到閱讀目的。現在,不少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活動,高舉著課堂是學生的旗幟,進行著豐富的表演,學生忙得“不亦樂乎”,但塵埃落定,學生所獲無幾。冠冕堂皇的形式背后,就是對學生閱讀主體的扼殺,有效性就灰飛煙滅了。因此,散文這種“自我”意識很強的文體,一定要讓學生能靜心閱讀,去尋找文中的“自我”,與之產生心靈的對話,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從中學會感受自然,認識社會,思考人生。這不就是我們想要的“有效”嗎?
現代散文閱讀教學,并非在這里長篇大論就能有效的。這需要我們一線語文教師的不斷地探索和實踐。作為一名年輕的語文教師,我會加倍努力,潛心鉆研,引領學生探尋書山通幽曲徑,泛舟文海得其樂。
一、培養寫作興趣,點燃寫作熱情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敝挥性趯W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使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而教學形式的呆板、空洞、素材的單一、視野的狹隘以及過多寫作技巧帶給學生的束縛,都不能使學生張開創造性思維的雙翅。因此,教師要盡量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學生的心里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成長中的喜怒哀樂,都可以是寫作資源,通過讓他們自掘題源、自擬題目,自由寫作,將胸中的激情呼之欲出,傾瀉到筆下。例如我在指導寫《×××的苦惱》的半命題作文時,我沒有急于指導他們怎樣審題,怎樣選材,而是帶頭先對他們講述起自己的苦惱。然后,再要求同學們也大方地講講自己的苦惱,有的同學說自己患上近視眼的苦惱,還有的學生說自己是個小胖墩的苦悶等,最后再讓同學們把自己心中的苦悶用作文的形式寫下來,從作文來看,同學們個個都敞開了心扉,寫出了真情實感。
同時,用多彩的活動創設情境、電教媒體的運用,也能減輕學生寫作的難度,激發學生寫作的欲望。例如有一次我校一位學生得了白血病,學校有目的的開展了一次“獻愛心”活動,我就讓學生圍繞這次活動寫一篇以“互幫互助,情深誼厚”為主題的作文,結果學生的作文字字都浸潤了真情實感。再例如,在教學寫游記的作文中,考慮到班上不是每位學生都有機會游覽名勝古跡,因此,我就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祖國的名山大川、湖光山色,以幫助學生活躍思維,寫起作文來言之有物。
二、閱讀加模仿,打好寫作基本功
初中作文是學生打好語文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打好寫作基本功,才能夠從根本上提高語文寫作能力。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獲取寫作范例的重要途徑。陸機說:“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于典墳?!笨梢?博覽群書,可以開闊思維,吸取和豐富寫作材料,活躍文思。因此,我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記下自己讀書的點滴心得,這就迫使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多讀多練,養成了閱讀和練筆的好習慣,從而提高了閱讀能力,又提高了作文能力。
同時,仿寫作為一種作文的訓練手法能帶著學生慢慢地走進“愛上寫作”的文學殿堂,尤其是寫作基礎不是很好的學生,仿寫可謂是一位有效的引領者,它能減緩學生學習寫作的難度,使他們由讀到寫,由不會寫到會寫,順利地完成從書本到生活的過渡。不管是作文范例的課文,還是其他優秀的文學作品,內容、寫法、技巧都值得研究和效仿,它能幫助學生盡快熟悉寫作過程,把握寫作思路。正如王維模仿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寫成了《桃源詩》,的“我欲因之夢廖廓,芙蓉國里盡朝輝”模仿借鑒了李白的“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仿寫可以說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一種有效途徑。
三、生活積累,厚積薄發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作文這件事情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寫成什么文?!睂W生寫作文最頭疼的就是缺乏材料,覺得無從下手。其實,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寫作的不竭源泉,因此,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把作文教學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聯系起來,通過隨筆、日記、周記等形式筆錄下來,既積累寫作素材,又練了筆。
例如看過《焦點訪談》、《實話實說》的節目后,可以寫寫自己對這些社會現象的一些看法;利用假期瀏覽過名山大川、觀賞過名勝古跡后,可以及時記錄下祖國各地的奇特風光,以及自己心中的所感所想;或者生活中學生自己所熟悉的人和物等,都可以通過細致的觀察寫出他們的特征,這些都可以是寫作的素材。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教師要指導學生平常在生活中多觀察,多思索。即使是一些小事、平常事,通過觀察與思考,也能找出它發人深省的價值所在,正如朱自清的《背影》,讓平淡無奇的材料立刻變得深刻起來,小事也能表現出具有現實意義的大主題來。
要全面提高初中寫作教學水平,迫切需要語文教師大膽地探索改革,從培養寫作興趣,點燃寫作熱情出發,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借助閱讀、仿寫練好寫作基本功,借助生活,學會觀察,從而積累寫作素材,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同時,我們還應認識到,寫作教學之路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需要我們廣大教師持之以恒,日積月累,并在寫作教學之路上,不斷去摸索和總結,才能找到一條適合教師自身并符合學生實際的道路。
一、有效教學的概念及定義
1.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的核心在于“有效”兩字,即是指經過教師系統、專業的教學活動之后,學生是否切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進步與發展。從這層意義引申開來,決定教師教學活動是否有效的關鍵并不在于教師是否認真、努力地展開了教學工作,也不在于教師是否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而決定于學生是否從中真正學到了東西,是否促進了自身的成長與發展。換句話來講,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再努力,但學生根本就沒有得到或者僅僅得到部分實質性的發展,這樣的教學活動也只能被視作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教學,而不能稱之為“有效教學”。
2.音樂有效教學
經過音樂專業知識的系統學習,學生自身有無進步或實際發展是衡量音樂有效教學的唯一指標。教育實踐表明,只有充分培養起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切實促進他們的音樂感受力、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等綜合素質協調發展,并在豐富情感體驗的基礎上真正達到陶冶自身情操,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音樂教學活動才是真正高質量、高效率的有效音樂教學活動。
二、小學音樂有效教學的具體實施策略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小學音樂有效教學的首要前提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興趣是學生音樂學習的最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教師應根據小學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獨特規律以及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形式展開音樂教學活動,以此確保學生真正感受到音樂藝術所特有的無限魅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自身音樂學習的興趣以及積極性。”對此,我有著非常深刻的感受與體會。例如,在教學《搖籃曲》時,我在課堂導入環節為學生創設了如下的教學情境:多媒體播放著母親哄睡小寶寶的幻燈片,在此配合下,我以溫柔的語調小聲地哼唱著“: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媽媽的雙手輕輕搖著你,搖籃搖你,快快安睡,夜已安靜,被里多溫暖……”熟悉的旋律、親切的語調很快就引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他們都不由自主地跟隨著我的節奏小聲地哼唱起來。這無疑促使他們充分體驗與感受到了音樂曲目所帶來的愉悅情緒以及積極體驗。在此基礎上,我趁勢向他們講解了舒伯特《搖籃曲》的創作背景:舒伯特在身無分文、窮困潦倒之際走進了一家小飯館,想尋到一位熟悉的朋友借點錢填飽肚子,可是卻在無意中看到了飯館桌子上的一首小詩: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媽媽雙手輕輕搖著你……這首極為樸素的小詩打動了舒伯特,他以最快的速度為這首詩譜寫出了樂曲。飯館的老板雖然不懂音樂,卻依舊能覺察出這首曲子的與眾不同之處,因此便給了舒伯特一盆土豆燒牛肉來交換這首曲子,這就是經典曲目《搖籃曲》的由來……學生感受到了意外和新鮮,自然也就對這首歌曲充滿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及探究欲望,接下來自然也就自覺、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從而切實保障當節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及質量,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礎。
2.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是小學音樂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其被廣泛運用到了教育教學的各個領域、各個階段,為現代教育注入了更多新鮮的活力,使得其呈現蓬勃發展之勢。《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更是直言強調:“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極大地擴展了音樂教學的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在音樂教育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教師應努力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寬廣等優點為音樂教學所服務?!膘`活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無疑是實現小學音樂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我自身的教學實踐也可充分證明這一點。如,《少年先鋒隊隊歌》以第一人稱“我們”切入,抒發了中國少年先鋒隊員們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和平的崇高思想和情操??墒?假設由我一個人單獨示范演唱的話,即使唱得再好,也難以唱出少先隊員“我們”合唱的完美效果。為了有效解決這一難題,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教輔設備,為學生播放了慶祝中國少年先鋒隊建隊5周年、全國第四次少代會等重大活動中由多名少先隊員聯袂演唱的《少年先鋒隊隊歌》視頻。富有朝氣、動力的歌聲,明快的進行曲節奏,雄壯有力、剛健豪邁的旋律以及迎風飄揚的少先隊隊旗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身為一名少先隊員的自豪,也更加堅定了自身胸懷大志、爭做革命接班人的遠大理想與抱負。在此基礎上,我再帶領學生演唱這首合唱曲目,他們無論是從情緒、節奏旋律還是合唱注意事項的把握上都表現出了既令人滿意又令人驚嘆的良好效果,而這自然為這首音樂曲目的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有利于當節音樂課堂教學效率及質量的切實提高與完善。
3.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小學音樂有效教學的目標之一
素質教育理念不僅局限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學習層面,此外還明確提出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嶄新概念,此為現代教育所提倡的“三維教學目標”。因此,小學音樂教學同樣不能僅僅滿足于教會學生掌握基本的音樂理論知識、會唱幾首音樂歌曲等層次之上,而應當將學生“良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樹立真正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與此相適應,《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也強調:“通過對音樂作品情緒、格調、思想傾向、人文內涵的感受和理解,培養學生音樂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養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藝術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币虼?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同樣是小學音樂有效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通過對新課標先進理念的學習,我將這一精神靈活運用到了自身日常的教學實踐之中。例如,在教學《歌唱二小放牛郎》時,除了要求學生學會演唱這首兒歌之外,我還會側重于向他們講解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英勇事跡以及抗日戰爭時期我國各民族人民奮勇抗敵的重要事件,引導他們不忘國恥,要繼承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再如,在《葦葉船》這首音樂曲目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我會教會學生旋律、節奏等最基本的音樂常識。另一方面,還會引導他們著重去品味與體會這首歌曲中所蘊含的大陸和臺灣小朋友心連心、手牽手、思念親人和同胞、盼望祖國早日團圓的深切感情……這些自然都為學生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提供了充足的保障,有利于小學音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效教學目標的切實落實與實現。
總之,新形勢下,實現有效教學,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及質量是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永恒的教學目標與追求。我們應當積極探索、大膽實踐,真正以最少的投入換取最大的教學效益,使學生在課堂4分鐘內切實獲得進步與發展,從而為他們自身的音樂修養、綜合素質的切實提高以及日后長遠發展、終身發展打下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摘 要]:新課程改革已全面實施。《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優化良好的師生關系,改革傳統而機械化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不斷探索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 創新教學方法 師生關系 教學質量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農村學生數學基礎較差,突出表現在學習習慣差,行為習慣差,靈活運用差。教學中要從學習風氣和學習習慣抓起: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無疑對教學有極大的益處,教師要從課前預習、學習態度、思維模式、學習方法、解題后反思等多角度、全方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班學生有一半學習態度不端正,自己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必須老師督促,回家家長不說就不認真去學習,這樣教師就要和家長共同努力抓好學生的學習。
記得我剛教這個班級的時候每當上課時同學們還沒有準備好這節課該用的書啊練習本啊之類的,等我說上課了才開始稀里嘩啦的拿書,更不用說提前預習了。開始我很是生氣,感到不理解,上了幾年的學了怎么這樣的好習慣都沒有養成呢,于是我就和同學們說下次在上課之前一定把這節課該上的東西都準備好,放到桌子的左上角,這樣會節約時間的。下次上課一部分同學聽話了,還有部分同學沒按要求去做。我就表揚了做的比較好的同學,下次再上課大部分同學都做得很好。所以說老師是最好的引導者。
二、關注留守兒童
對于農村來說現在的父母多數外出打工,孩子只能跟著爺爺奶奶,導致在老人的寵愛下,放任自如,家庭作業不聞不問,導致學習成績較差。這時候老師就成了最好的父母,高爾基曾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她,只有愛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所以在平時的學習中老師要關注這類孩子,給予他們更多的愛,更要嚴格要求他們的學習,使他們對學習保持極大的興趣。我們班有一個這樣的女孩,爸爸和媽媽都在外地打工跟著爺爺奶奶,家里還有三個孩子,平時她的零花錢是最多的,但是就是不認真學習,平時我留的作業總是不寫,理由很多,要不就是弄丟了。我就采取了這樣的措施:課下我和她交流讓她感覺到老師很親切,老師很喜歡我,這樣她就不好意思不完成作業了。還有該表揚的時候我就表揚她,讓她感覺到自己在班級中是有地位的,這樣她的學習成績很快提高了,作業也認真的完成了。
三、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長期以來,教學一向強調“師道尊嚴”。在課堂上,教師往往居高臨下,采取“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學生看”,“教師寫,學生抄”的做法,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首要的任務是要擺正師生以往不平等的關系,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特別在小學,由于小學生的心理發展還極不成熟,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會產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不能擺著“師尊”的“架子”,語言應該友善親切,態度應該和藹可親,一改自上而下的傳授方式,無論是講授知識還是與學生交談,輔導學生時,都應充分尊重和熱愛學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特別是農村的孩子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漠不關心,甚至自己都不會,這樣的情況下老師是唯一的學習者。所以在我的教學中定期開展“我想對老師說……”主題活動,讓學生說自己在學習中或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樣老師更好的了解學生,幫助學生所遇到的困難,這樣就得到學生的信任,感覺到老師的愛。每天的課外活動時老師參與到孩子的游戲中,這樣就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而我就成了孩子的伙伴好朋友。正所謂,學生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所以教師一定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老師與學生是平等和民主的關系。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多關心他們,從而激起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其次,教學要平等,要面向全體施教,不能偏愛極少數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對一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卻漠不關心。在課堂里,教師包辦的事情要盡量少一些,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要盡量多一些,師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學中去,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學習氣氛。課堂成為師生心靈交融、情感呼應的園地。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是學生敢于參與的先決條件。學生只有在不感到壓力的情況下,在喜愛所教老師的前提下,才會樂于學習。
四、深入鉆研教材,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教學方法。
1、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適當開展學習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學生在競賽條件下比在平時正常條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學習,學習效果更加明顯。在競賽中,由于強烈的好勝心、好奇心驅使,他們總希望爭第一,總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我們利用這種心理可以使學生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大增。教學中可以組織各種比賽,如“小組比賽看哪組得的小紅花多““看誰算得快又對”,“看誰的解法多”,“比誰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組算出來的人多”等,都能使學生“大顯身手”。比賽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全班比賽;可以分男女同學比賽;可以分小組比賽;還可以將學生按能力分組比賽,這里沒有什么分組原則,總之要使每個學生在各個層面上獲的成功,想辦法讓每個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感,這樣對小學生的激勵作用將會更大,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就會更高。
2.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手段、掌握數學技術: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只靠傳統的粉筆加黑板是無法完成達到要求的。有許多圖片、圖象需要多媒體展示,許多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需要電腦演示。在教學中我們會經常遇到用較多的語言說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現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活化這些現象,而且特別直觀、形象,從中不需要教師多言語學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數學知識。教師必須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才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和素材。比如在我的課堂中就有這樣的例子:一次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這節課時我采用的多媒體教學,發現學生學習積極性特別的高,連平時學習不聽課的學生也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從那時起我感受到多媒體教學的重要性,由于農村經濟條件差每個 學校只有一個多媒體教室,不能每節課都使用,我就選擇用多媒體上比較好的課找機會去上。學生參與的熱情高了,教學質量自然就提高了。
五、讓數學走進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如改革家庭作業形式,突出應用性操作。比如學習了常見的乘法數量關系以后,我布置學生雙休日隨父母去菜市場買菜或購物,按單價獨立計算價錢,學生興趣十分濃厚。重視了數學學習的應用性操作,暢通了學數學、用數學的聯系,使學用緊密結合,這正是片面應試教育所嚴重缺乏的,也是我們改革數學教學必須要不斷加強的。如在“元、角、分”的教學中,可開展模擬購物活動;如,“廣播操比賽,我們班男生22人,女生24人,怎樣設計隊形的問題”讓學生面對這樣的實際問題自己去設計想思路,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體驗到每個環節都與自身的生活有關都那么有趣。
這樣就將課堂教學還原成一種課堂生活,不在呆板,不在僵化,師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權,教師走下講臺與學生共同發現,共同研究,共同創造,共同體味數學的魅力。今后要努力打破那種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的的教學程序,還課堂生動活潑的場面。
六、要做好后進生轉化工作
1、關心愛護后進生,尊重他們的人格
后進生特別需要溫暖和熱愛,因為他們經常在人格上得不到尊重。這時老師更應該愛他們,并且愛得深、愛得真、愛得持久,才能改變他們對人對物的態度,從而產生不改正錯誤就對不起老師的心理。教師的愛心、尊重是學生進步的動力。
2、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
教師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后進生,善于利用“閃光點”作為推進后進生前進的動力和轉化的良好開端。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強化學習動機,啟發自覺學習:利用原有學習動機的轉移,使后進生產生學習的需要:利用學習成果的反饋作用: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是非觀。任何學生都有積極的一面,教師若能利用這些積極因素去克服消極因素,那必然會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效果。
總之,在我的教學工作中,作為一名教師,我必須把知識更好的給學生,為他們創造更好的學習氛圍,使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在今后的工作中探索一條實實在在的教改之路。
初中英語新教材詞匯量大,對于剛進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單詞的識記是學好英語的極大障礙。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讓學生識記一定的詞匯,進而運用詞匯達到學生能初步應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目的?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較多的嘗試與探索,現將我自認為較為有效的方法作如下小結,愿與廣大英語教學同仁交流。
一.采用靈活的方法教讀單詞。
在以往教學單詞時,我最常用的方法是先由我范讀和領讀,在學生會讀之后就讓他們自己記。然而在檢查學生的識記效果時卻往往不盡如人意。為此,我改變了以往常用的教法,利用投影出示、實物呈現、簡筆畫描繪、動作演示等形式多樣的方法教新單詞,效果就比以前好多了。實踐證明:在教學新單詞時通過投影出示、實物呈現、簡筆畫描繪、動作演示等方式,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學生度過記單詞的難關,獲得基礎知識;又能給學生美的享受,使學生養成在生活中學習英語,學英語應用于實際的良好習慣。
二.提供有效的方法識記單詞。
學習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掌握了科學的方法,做起事來才會事半功倍。剛進入中學的學生在記單詞的時候往往都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他們在記單詞的時候急于記寫法,而且很多人是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記,寫法好不容易記住了,卻有的連讀都不會,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方法。我在學生記單詞前,讓學生明確聽說讀寫之間的關系,要求先知其聲,后明其意,再記其形。對于形相近的單詞可采用比較記憶,對于一詞多義的可結合句子記憶;對于詞性不同的可注意英漢之間的差異。這樣學生記單詞就容易多了。
三.開展多樣的活動鞏固單詞。
人的記憶是有一定的時效性的,原本記住的東西,如果不在一定的時間內加以復習和鞏固,就會很快的遺忘。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對已經學過和記過的單詞及時地加以復習和鞏固。我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在每節課的課前或課后用幾分鐘的時間,用開火車、猜謎語、詞語接龍、做動作、唱歌、畫畫、同桌聽寫等游戲活動來引導學生復習鞏固所學單詞,避免學生過快地遺忘單詞,讓學生把單詞記得更牢。
四.制定具體的措施落實單詞。
在落實單詞方面,本人著重兩個方面:一是聽寫。聽寫分每課聽寫,單元聽寫。對于聽寫分層制定達標要求。達標的給以獎勵,不達標的及時加以督促。二是應用。在以往教學中,往往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學生記住了單詞,但卻不會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加以很好的應用。這就需要通過做一些口頭或書面練習來讓學生熟練掌握。為此,我常常設置一些與新單詞有關的選擇、填空、造句、作文等題型來幫助學生正確使用所學單詞。這樣既讓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又培養了學生初步運用語言的能力。
總之,本人認為單詞教學是值得廣大英語教師深入研究的一個問題。以上只是本人在工作中一些粗淺的想法和做法,現羅列出來,以求拋磚引玉。愿廣大同行批評指正。
摘要:德育教育范圍廣泛,主要是指對于學生正確人格的塑造有積極作用的教育,政治思想與心理發展的教育等等都屬于德育教育的范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可以使學生的情感參與到德育教育的過程當中來,以情動人,使學生從情感上受到熏陶與影響。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滲透;德育;途徑
引言
小學語文教師在授課時要注重學生的情感參與和情感互動,充分調動出使學生的真情實感參與到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特點,創設一定的課堂情境,滲透文章語句間所要傳達的德育內容,形成厚重的德育教育氛圍。另外,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課外閱讀時間,使學生能夠自主將德育教育的內容領悟于心。
一、 巧用課堂情境,滲透德育教育
課堂情境即在課堂中各種環境和內容相結合的境況。小學語文課文多是優秀的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涉獵范圍廣泛,視角獨特。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應充分調動并利用這些課文,發掘其可以進行德育教育的點。課前要深入研究課文背后的思想內涵,將課前的引入版塊作為進行德育教育的平臺,充分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提煉出課文中德育教育的關鍵點之所在,理解每一個段落背后的德育教育意義;之后創造出特定的課堂情境,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去分析、探索和研究,并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從而達到德育滲透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課上就可以進行授課的時候,
例如,教師在講授《雷鋒》一文時,課文引入的時候,可以提問說,雷鋒在他們心中的印象是怎么樣的?身邊有沒有像雷鋒這樣助人為樂的人?然后就可以很自然地在言語間將作者想要傳達的雷鋒無私奉獻的精神流露出來,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結課時教師可以提問,你身邊有哪些樂于主人的事?你認為這樣的做法如何?在諸如此類問題的討論中,學生就會感受到學習中的生活氣息,理解到助人為樂是一種正確的品格,值得學習與發揚。
二、巧用課外閱讀,滲透德育教育
小學生處于構建自己情感框架,學習處理種種關系與感情的初期,也是關鍵時期。不間斷的課外閱讀,會幫助小學生積累知識,了解世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定期組織閱讀活動,以便讓小學生在督促下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習慣一旦養成,會讓學生受益終身。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良好開端,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是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的良好開端。課外閱讀有助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與辨別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小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們會在課外閱讀中積極開動腦筋,思考書籍里的問題,掌握自主學習方法,而不是被動、機械式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閱讀書刊的時候,可以更好地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對問題與文章作者的寫作思路、思想情感等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加深對于文中內容的認知與理解,逐漸提升自主閱讀能力。傳統的課堂上,枯燥文化知識往往使得學生忽略自身情感因素的養成和發展。在枯燥的學習中加強課外閱讀,有助于打破這種現狀,使得小學生能夠接觸更多新鮮事物,了解更加廣泛和全面的知識,進而清晰自己的思路建立起正確的感情觀與世界觀。
例如,通過《輪椅上的霍金》或者類似文章的閱讀,學生會感知為什么霍金能夠成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教師可以給與適當的引導,首先,讓學生找出霍金在科學領域的成就,然后在讓學生通過月的的文章體會霍金的慘痛境遇,最后總結得出霍金身上的優良品質,并相互進行交流。這種由淺入深的引導有助于學生感知文章的關聯性,做到對文章的全面把握。
結語
為了使德育教學工作更有效的開展,小學語文教師應注重情境的營造,讓小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文章的內涵,以產生良好的情境感應效果;注意定期課外閱讀的安排,讓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以便自主的感受德育的內容?;谝陨吓e措,小學語文德育滲透勢必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論文摘要: 新課程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也為教師自身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因此,新課程背景下要實現中學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歷史教師必須加強教育教學的研究,積極開展自主反思,虛心向他人學習,以促進自我發展。
一
歷史學科在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進程中,具有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承擔著傳統美德、愛國主義、革命傳統、開放精神、全球意識等方面的教育重任,肩負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將人文精神與科學素養相結合,增強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逐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艱巨使命。
在歷史教學的實施中,考察教學,根本體現于學生了解和掌握歷史的有效方法,以及對客觀歷史作出的合理評價,從而形成長效學習乃至終身學習的能力。而有效教學則要通過課堂上的師生交流來完成,這與新課程理念注重教學的過程與方法相一致。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教師在新的教學理念下,采用一定的教學行為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一堂課除了學科價值和學科特點外,教學目標的準確理解與制定,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的恰當選用,師生角色的正確定位,以及教學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等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起著重要作用,所以一堂歷史課的有效程度必須從這些角度考察,也就是我們關注的評價標準。
歷史教學有效性的提高,關鍵還是在教師。沒有教師的發展,就談不上學生的進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體現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性。根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學生的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過程,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知識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學習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的,取決于特定情況下的學習活動過程。它同時也強調,教師的角色應該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忠實支持者、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
在教學中,我們也體會到,無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還是組織協作學習,都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比如學習環境的創設主要包括“情境創設”、“信息資源提供”、“合作學習的組織”等環節,那么,這樣的情境靠誰來創設?是教師。信息資源的提供也是這樣,網上的歷史信息浩如煙海,就需要教師事先仔細挑選,或者引導學生進入相關的學科站點,這樣學生才能在一定的時間內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另外,如教學目標的理解與制定,教學方式的選用,教學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以及討論的有效開展都離不開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
教師自主發展是實現有效歷史教學的前提。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同樣地,教師的觀念轉變、知識重構、教學行為的改變也需要教師自己積極建構。這種帶有建構性、自組織的專業發展動力是來自教師內部的,并伴隨著發展而不斷提高其自身職業自覺意識的喚醒。對自主發展有了清醒的認識,教師才會抓住新課程改革的契機,不斷地加強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并在教學實踐的各個環節中不斷探索,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如新課程在實施中強調過程與方法,自主發展意識強的歷史教師,就會認真考慮采用怎樣的“過程與方法”進行教學,才能有效地完成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所以,教師要轉變學生學習歷史的方式,使學生走進歷史、感悟歷史。 二
中學歷史教師應怎樣自主發展,才能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進行教育教學的研究。教師參與教育教學的研究是教師自主發展,提高自身素質的一條有效途徑。中學教師往往理論基礎比較薄弱,難以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在教育教學研究中,教師可以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更好地理解教學理論,并不斷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改善教學實踐。一種有效的研究方法是結合教學實踐撰寫教學案例。案例寫作與分析是溝通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橋梁,通過分析,教師可以對自己教學中的一些常見問題和現象賦予理性的思考,在理論水平上有深層的認識,激活隱藏在心中的教育教學思想,從而促進實踐,增強教學的有效性。
(二)積極開展自主反思。反思是教師自我發展的核心因素,是實現有效歷史教學良性循環的保障。反思能力是一個人持續發展所必備的素質之一,只有學會反思,一個人才能不斷矯正錯誤,不斷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增強教學合理性和有效性。自主反思就是強調教師要自覺自愿地進行反思,要認識到反思是適應新課程的需要、促進自我發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反思的內容須緊扣教育教學實際,如提問的有效性程度、學生的參與程度、史料選擇的適切性、教學行為的恰當性等,反思可以是針對教學中的某一閃光點或某一失誤總結出實實在在的體會和認識。
如對歷史人物陳獨秀的評價,學生往往根據教材各章節所提到的內容加以歸納,也懂得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問題??蓳潞罅私?學生對陳的印象并不深刻,最多只知道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中共一大被選為中央局書記,還有就是大革命中他犯了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陳獨秀在學生心中只是一個政治符號,更談不上對學生健全人格形成的教育意義了。經過認真反思得出,這樣的教學沒有“通過創設符合教學要求的情境”,“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因此,不能有效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在新理念指導下,我改進了教學行為,創設了情境,提供了一些陳獨秀為人處事的事例,讓學生結合教材的內容去討論、分析、評價,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運用了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朝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
(三)虛心向他人學習。教師自主發展就是要主動積極地追求專業發展,保持開放的心態,采用拿來主義,向同行甚至學生學習,增強自身教學有效性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掘、利用各種可利用的資源。如參加各種教研活動,聽同行的課,學習人家哪怕是一個優點,指出人家哪怕是一個不足,對自己都是一種長進。同時也可以邀請同行或專家觀察自己的教學,提出意見,完善自己 的教學。不論是聽課評課,還是與同事的交流,都是在探索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
總之,新課程的理念提倡的是以人為本,新課程的實施,關注的是教學的有效性。對于中學歷史教師而言,這既是一個機遇,又是一個挑戰。新課程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也為教師自身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歷史教師要抓住機遇,與新課程和學生一道,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工商管理專業是遠程開放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社會培養了急需的管理人才,對其教學資源的建設和有效利用進行探索,對開放教育和經濟建設的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
一、教學資源利用現狀
1.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需要脫鉤工商管理專業為許多大企業集團培養過不少學生,[!]這些學生工作經驗比較豐富,在學習中他們反映大部分教材資料在工作中沒有太大作用,只是應付考試,實用性不大,而那些注重應用性的教材受到歡迎。大部分學生購買教材,但平時很少用,只是考前才趕緊翻看,少數人考試時教材還是嶄新的。
2.面授課到課率極低新生剛入學時,對學習內容和形式報有好奇的心態,但是上過一段時間的課后,感覺沒意思,到課率逐漸下降,有的課甚至整個學期沒人上,大部分課程的到課率也只有10%左右。學生希望有面授輔導,但又不來上課,面授課遇到了困境。
3.網上的教學資源內容繁多但用者寥寥網上提供的教學資源包括靜態和動態兩種,同時分為中央、省、市三級教學平臺,教學資源看似很多,但能被有效利用的資源不多;學生對網上資源需求較高,但高質量的網絡教育課程資源缺乏,內容多是文字教材的翻版,專業特色不夠明顯;資源存在重復建設現象,利用率低。
二、教學資源利用率低的原因分析
1.教材內容與經濟建設的相關性制約著這項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學校教材的編寫主要由高校教師進行,內容偏向理論性,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大多來自基層管理的一線,遇到的問題多種多樣,僅憑書上泛泛的理論很難解決實際問題,教材內容對工作沒有實質性影響。期末考試基本上是閉卷形式,考查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記憶力,所以學生對教材的利用只是在考前幾天。
2.教師的授課能力和授課內容與考試的相關度是面授課到課率高低的關鍵多數教師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授枯燥而單調的內容,教材有什么教師教什么,這種陳舊的教學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授課教師對考試缺乏知情權,授課時沒有重點,或對重點掌握錯誤,導致學生對面授課缺乏興趣,久而久之到課人數會越來越少。
3.網上資源質量不高影響利用率三級教學平臺都有教學資源,種類和數量相差不多,下級平臺資源粘貼上級平臺的內容,造成重復,缺乏優質課程資源的開發,學生懶得去看,網上討論、答疑方式不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所以資源利用率不高。
三、提高教學資源有效性的措施
1.工商管理專業的文字教材應具有應用性
工商管理專業選修課的教材可以校企合作編寫,針對合作企業實際問題進行探討,充分發揮教材的應用性,滿足企業對特色人才的要求。同時,可采取向兄弟院校乃至國外高校購買或合作編寫等形式,以解決通用基礎課程的教學問題。這樣不僅能滿足學生的需要,而且還能促進教育的跨界發展。
2.對教師進行業務培訓,提高學生的到課率
開展專題討論和說課比賽,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面授課內容要生動有趣、有重點,提高學生的到課率。
3.合并三級平臺資源,減少資源建設的重復度
現有教學資源種類和數量都很多,但是資源重復建設多,學生需要花費精力到三級平臺查閱資料,內容多有重復,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我們的學生屬于在職人員,在自主學習中工學矛盾較突出,學校盡量減少查閱資料的復雜性,只需建立一級平臺資源,方便學生學習。
4.實時語音教學是面授輔導課的較好替代資源由于家校距離較遠或因晚上上課不安全,無法參加面授輔導課的學生,不想放棄和教師面對面溝通的機會,用實時語音教學可以有效地解決此類問題。實驗顯示簽到率達到60%,遠遠高于面授課10%的到課率,其中不簽到的原因是有一部分學生不習慣用耳麥,一部分人沒有時間。采取這種方式,教學教師可以在家授課,也可以在語音室進行,在語音室教學時,愿意參加面授的同學可以來學校聽課,對各種情況的學生都能照顧到。
5.QQ群討論、共享資源,更符合學生獲得信息的習慣
每個學生和教師都有QQ號,經要求都能加入班級的QQ群,對于課程重點難點的討論在群中可以隨時進行,教師不在線時,同學間可以進行討論解決,真正實現了小組討論的目的,而且范圍更廣,打破小組的界限,避免自主學習中的孤獨感。教師根據討論較多的問題進行集中回答,學生養成每天觀看群消息的習慣,可以手機上網的同學更是隨時可以知道群中的消息。
6.整合資源,形成新的教學資源架構
充分利用原有的教學資源開設新的資源,對資源進行充分整合,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整合后的教學資源體系,按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以提醒式教學資源為主,及時提醒學生利用一級平臺的靜態資源進行學習,在自建的QQ群中互動討論,在語音和面授課上進行導學和重難點內容的學習,同時充分利用文字教材進行自主學習。教學資源能否被充分有效利用,關系著全民教育、終生教育的效果。有效利用教學資源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遵照自主學習的特點,結合現代教育理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狀況,建設起適合在職人員的教學資源,并使這些資源能被充分有效地利用,以促進開放教育成熟、健康、穩步的發展。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人才的重要渠道,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追求。摒棄無效教學,改善低效教學,進行有效教學,保證新課程目標的實現,是教育實踐問題的挑戰,也是國際教育比較的啟示,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教育發展的必然取向。有效性教學理念已深入人心,有效性教學是當前地理課程改革的熱點。
一、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內涵
1.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可以說是教學永恒的主題,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果的唯一標準。有效教學的關鍵是關注學生發展的自主性、主動性,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強調學生發展中的體驗與交往過程,使他們成為發展與變化的主體,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個性發展。
2.有效課堂教學。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使每一位學生都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培養新的能力。然而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師施教,效果可能截然不同,關鍵在于教學的有效性。有效課堂教學缺失的現狀表現在:僵化套用一種課堂教學模式,致使不同學生學習機會差異懸殊;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盲目崇尚新異;學生缺乏主體意識,學習效率低下,淺于學、苦于學、倦于學、厭于學的現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強調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注重教與學的統一,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因此,開展有效課堂教學就要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讓課堂教學有效優質,探索在有限課堂教學時間內,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
二、構建地理高效課堂的策略
基于《中學地理課程標準》對中學地理教學的要求,中學地理教師必須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究式教學,從而構建地理教學的高效課堂。
1.教師應當轉變教學行為。
教師應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狀態,把教學看成學生通過探究性活動主動建構學習的過程。改變教師單向傳遞知識的教學行為,樹立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觀念。教師不再是傳統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支配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與學生成績的評判者,而是學習環境的設計者,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指導者,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養學生自覺、自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倡導合作探究,改變學習方式。
探究式學習是目前我國新課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學習方式。地理學科具有自然科學特點,許多地理問題可以設計為探究式的課堂教學形式。地理探究學習的課題往往具有學科交叉的特點,沒有現成的答案,一個學生的知識結構很難滿足其要求,因此更需要合作研究。例如,在上“城市化過程中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一課時,可以這樣設計具體步驟:(1)展示課件;(2)結合平時觀察、收集事實依據;(3)得出結論與解釋;(4)反思評價;(5)報告與交流。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互動過程,在合作游戲中,學生學有趣味;在合作讀圖中,學生學有所能;在合作收集中,學生學有所獲;在合作調查中,學生學中悟理;在合作探究中,學生學中有問。同時,生生之間,既要倡導學習競賽,更要倡導合作互助,從而形成高遠的志向、健全的人格。
3.培養學生掌握思維方法。
打破定勢思維,引導反向思維,讓學生發現問題。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習慣性思維模式中跳出來,打破思維定勢,試著進行反向思維,引導學生用質疑的態度學習,從中發現問題。
(1)創設情境,發散思維,啟發學生梳理問題。創設情境,廣開言路,多向思維,使學生在發散的思維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創設情境時,一定要設計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從而引起學生興趣,幫助學生進一步拓寬思路。
(2)挖掘難點,探究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在新課程改革下地理探究式的學習中,教師要善于捕捉疑難點,引導學生作探究性學習,讓學生自己發現和探究疑難、突破疑難,然后解決問題,從而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在教學評價中增加學生創新性學習的比重。
教師評價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學習方式,在教學評價中,突出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最大限度地增加學生創新性學習的比重。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品嘗到探究性學習的甜頭,從而達到創新性學習的目標。
5.合理運用教學手段,效益優先。
在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整合中,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不僅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思維深度,為學生開展高水平的認知活動提供有效的幫助,而且,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最深刻影響在于能提高學生收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知識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強,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要求高,而多媒體技術正好能綜合處理語言、文字、動畫、音樂等信息,且可以動態模擬地球轉動、大氣運動、海陸變遷、巖漿噴發等,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概念,達到化難為易的效果,使教學活動高效率地展開。
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現代信息技術進課堂,使得教學內容與方法變得新穎、多樣和有趣,利于學生應用知識。多媒體課件都是課前設計好的固定內容,無法完全符合不斷變化的課堂教學情況。所以,不論計算機技術如何完善,它們都不可能完全替代傳統的地理教學,尤其是地理講授教學。教師在課件設計時,要明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多媒體為輔助的方針,注意將多媒體技術和傳統教學法有機結合。設計的課件,應具有可調控性和可修改性,并能根據教學實踐,對課件進行修改、完善,效益優先。
總之,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要不斷探索,大膽創新,在實踐中探索適合自己的方法。
我認為,所謂“有效教學”是指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獲取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識。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關注課堂,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從而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以下是我在實施高一化學新教材有效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因材而宜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活動中有定向作用,它限制課堂教學的實施,對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展開至關重要。依據教材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是教師首先要關注的,要時時以預設的目標為指針,對照目標的真實達成度,對教學作出有針對性調控,不斷引導課堂向著預期的目標行進。
高一化學人教版“必修1”和“必修2”的教材內容難易適度,容量適當,并有一定的靈活性,突出了化學基礎和知識面,強化了與日常生活、科學技術和生產勞動等方面的聯系,對一些化學反應原理和基本概念降低了要求。
例如,在“必修1”第一章中,“強弱電解質”、“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等內容只作基本要求;對“必修2”中“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也未做系統性介紹,只要求識記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第二章中的“化學能與電能”的一節內容中,在介紹“化學能源”上用了大量的筆墨,而在“原電池原理”中只要求識記“銅鋅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對于構成原電池的條件僅僅一帶而過;在第三章“有機化學基礎”的內容中,凸現了基礎內容,尤其是在課題設計安排上合理、新穎。在第一節“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中,引導我們去學習甲烷和烷烴的性質;第二節“來自石油和煤的兩種基本化工原料”,帶領我們通過學習“乙烯”和“苯”的性質,掌握兩種最基本的化工原料和不飽和烴及芳香烴的性質;第三節“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通過“酒精”和“醋酸”的介紹,使學生掌握乙醇和乙酸的性質及用途。所以在內容的安排上非常合理,給人一種“濃妝淡抹總相宜”的感覺。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更新教學觀念,處理好基礎與能力的關系,把握好教材的“度”,不要隨意擴大和一步到位,否則既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又為教學所不允許。
二、因學而宜進行有效的實驗教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在化學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這也正是化學不同于其他一些社會科學而能特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進行有效教學的一劑良方。因此,如何設計實驗,讓學生親歷實驗過程,從而掌握相關的化學知識就尤為重要了,而加強和改進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高一化學“必修1”和“必修2”中加強了實驗內容,兩冊教材中共包含有42 個課堂實驗和14 個“科學探究”,增加了“思考與交流”。因此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做好演示實驗,更應組織和指導邊講邊實驗。
例如,在學習“乙醇的性質之一,與金屬鈉反應”的內容時,我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完成“鈉與乙醇的反應”的實驗,一組完成“鈉與水的反應”的實驗,通過對比,既復習了鈉的性質,又加深了對“乙醇和鈉反應”的反應機理的認識,并找出了兩個實驗現象明顯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又如,在講授“化學能和電能”一節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構成原電池的四個條件的印象,我將課堂演示實驗改為課堂分組實驗,并配以適量的習題,讓學生通過動手、動腦、類比、歸納等學習方法,準確判斷出哪些裝置可以構成原電池,哪些不能構成,從而比較順利的突破了教材中的這一難點。
三、因人而宜進行有效的學案教學
針對我校生源,有的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表現為看而不聽,聽而不寫,寫而不全;有的學生被動學習,缺乏主動性和責任感:表現為作業不認真、抄作業、不交作業、練習冊空題過多、解答題書寫不規范、僅寫答案等。為了糾正這些不良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我采用了“學案”教學法。
我認為,所謂“學案”教學法是指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以教師的指導為主導,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改變過去“教師單純的講,學生被動的聽”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主導作用和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和諧統一,發揮最大效益。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學案,認真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然后根據學案要求完成相關內容,學生可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見解,師生共同研究學習,從而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和怎樣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認為一份完整的學案主要包含以下基本要素:①課題和課型:學案類型有新授課和復習課之分,有專題課和熱點課之分,因此,在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側重點也會有所不同。②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能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學案涉及的內容,明確學習這些知識的重要意義。③學習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④與前后知識的聯系:能幫助學生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架設溫故而知新的框架,建構完整的科學知識體系。⑤重點、難點:它能提醒學生要掌握的重點和突破的難點。⑥疑點、易混點、易錯點:它能提醒學生需要特別注意相類似、容易混淆的相關內容。⑦知識結構:它應該是本節內容的一個完整體系。⑧典型例題:通過設置典型例題的分析,使學生了解所學內容在試題中是以什么形式、題型來設計的,難度如何,從而啟發學生思維,規范解題。⑨鞏固練習:可通過設計如識記類、理解類、應用類、衍生類、創新類及討論類等多樣化題目,作為課堂內容及例題講解后的鞏固訓練,以檢驗所學知識。⑩課堂小結及反思:主要由學生就所學知識來體會學習成功后的愉悅,并找出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和不足。
總之,有效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理念,作為一種價值追求,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必將引起作為教者的更多的思考與投入,只有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的完善與創新,熟練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才能真正實現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一、我國高中數學教育的現狀
高中是每個人在整個受教育的階段中身心都備受考驗的學習部分。由于學習任務重、學習壓力大或者沒有受到老師的足夠重視等原因很可能導致同學們在數學的學習上掉隊。老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就要首先了解學生對分塊知識的了解和把握程度,再次要處理好與數學成績差的學生的關系,不要讓其覺得老師放棄了他,還要注重運用靈活的教學方式來積極地引導學生,使其產生對數學學習的愛好興趣。然而,在高中教育中僅僅依靠這些還是不夠的,面對更多的實際問題還需要我們來腳踏實地的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達到更好的教與學相結合的效果。
二、提高高中數學教育的手段
(一)要更加明確并樹立教育的目標作為一名傳授知識的人類工程師,首先要求數學老師要在授課前就認真的研究掌握好所要傳授的知識部分的教材,從知識框架和整體的難度上總結、選擇出最優的教育方案,并提前設想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掌握不靈活的地方或者容易犯錯誤的地方并提前設想好為學生疏導知識的新方法;其次,在課堂教育上,要求任課老師要靈活地針對不同學生對重點和難題掌握程度上的不同而分為不同的教學階段。比如,在傳授新知識的課堂上,要根據教學內容安排一些淺薄的習題供同學們討論思考并達到掌握的效果;然而如果是在學生已經接觸過的情況下就適當的安排一些低于高考要求而又有針對性的難題來幫助學生深層次的掌握知識了;最后還要進行階段性的考核并歸納同學們的掌握情況,以便找出問題對癥下藥。
(二)重視對學生學習熱情的培養,提高實踐應用能力
學以致用,是廣大家長和老師對同學們的期待,也是學習的高級境界。要想達到此種境界,就要求任課老師要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要為同學們建立起來不同的數學問題所發生的背景和模型,方便同學們在頭腦中勾勒出實際生活中的場景,聯系實際情況更易于學生對抽象問題的理解和思考并利用數學知識進行求解。
(三)為學生樹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
任何一位老師的職責都不僅僅是簡單的充當知識的傳播者而更重要的任務是教導學生在面對難題時應當拿出何種心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面對一些數學基礎薄弱、自信心缺乏的學生老師應當予以足夠的重視并對其進行單獨傳教,使其能夠重拾起學習數學的信心,敢于提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哪怕是誤區也無妨,也能更好的掌握該生所存在的思考問題上的錯誤之處,盡自己的力量來幫助學生、影響學生。
三、實際案例分析總結
新教學方案的開展和應用使大多數同學能夠在遇到問題時立馬在大腦建立起數學模型,例如,一位高中同學在遇到一把鑰匙只能開一把鎖,現有4把鑰匙4把鎖,但不知哪把鑰匙開哪把鎖,最多試幾次就能配好全部的鑰匙和鎖的這個問題時大腦的建模過程:如果我用第一把鑰匙來試鎖,那么試四次就有結果了,第二次就試三次,以此來推,把試的結果加起來就是10次。該生由于沒有考慮全面最多的含義,在老師的提點下重新整理思路:第一次用一把鑰匙試只需試三次,因為如果前三次都不對那么剩下的那把鎖就與之匹配了,如此類推下去最終累加的結果就是6次。本文僅以此例來探討幫助學生結合實際來建立模型的優勢和對學生學習數學上的幫助。
四、結束語
通過聯系實際情況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進而增加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這一過程,我們看到教育改革的實際效果顯著。今后我們還要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來不斷改善教育方式,使其更加適合大多數同學的學習掌握。
[內容]
有人讀《白楊》,僅理解為是對一種高大挺拔的樹木的描寫,有人卻由此聯想到扎根邊疆、建設邊疆具有堅強性格的人們;有人學《繁星》僅看到一幅海天星空圖,有人卻能融情于景,透過語言文字讀出作者淡淡的思鄉之情。這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讀者對語言文字感受能力的不同??梢?,語感能力會直接影響閱讀效果。只有對語言文字有了敏銳的感受力,才能讀出文字所表達的深刻意義。
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有哪些有效途徑呢?通過自身教學的積累和他人經驗的借鑒,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語言文字的準確把握中產生語感在語文教學中,有時會出現脫離語言文字、進行架空分析或生搬字典釋義去理解詞語,造成分析不到位的情況。其實,文章中的詞語應區別對待,有的只要意會,有的需要簡單說明,而有的能揭示特點,具有語感作用,則需仔細揣摩,透徹分析,準確把握。例如《繁星》中能顯示海上繁星特點的詞“半明半昧”,就需要引導學生體會當時身處大海仰望星空的情境。教學時,我在學生自身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點撥,指出這里的“半”是指星星忽明忽暗,閃爍不定。陸地上雖然也能看到星在一閃一閃的,但海的上空氣流流動大,星光有時被遮住,所以一 暗一明、一明一暗閃動得分外明顯。學生認識到這點,對語言運用的準確性也就有了感知。
對有些詞語,不僅要從個體上去分析,還要從語句、語段上整體把握,找到作者寫作的出發點。如《老水牛爺爺》中的一段外貌描寫是作者抓住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行的,顯得分外傳神。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了解“古銅色”,更要理解到這是一種健康的膚色,是老水牛爺爺經常參加勞動風吹日曬的結果。“聲音像洪鐘”不僅告訴我們他嗓門很大,更要認中體會到他的直爽與開朗。而整段的外貌描寫旨在展示一位身材魁梧、健壯爽朗的北方老漢的形象。學生理解深刻了,讀的時候,這一形象便會浮現于腦海之中,自然讀出語感來。
二、以激發情感來引發語感對于一些具體、生動能引起感情共鳴的課文,就要充分發揮形象和情感的感染、熏陶作用,使學生得到認識上的升華,美學上的享受,情感上的滿足,從而引發學生的語感。如《春蠶》結尾的教學,我這樣設計:①“又添了一些銀絲”為什么不說“又添了一些白發”?②這里包含什么感情?使學生理解:銀絲是美的,把白發比作銀絲是一種贊美,飽含著敬重。一個孩子竟能發現母親比過去多了一些銀絲,看得這么細,表現出對母親的由衷的敬愛。學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就能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正是語感所包含的心理因素之一。
人的認識可以起整理、組織人的情感的作用。如教學《第一場雪》時,我將寫作背景與文尾的俗語、諺語結合起來,揭示出豐收在望,人們將能過上好日子,字里行間表達出作者關切國家、人民前途的喜悅之情。學生了解了這一點,讀起來特別起勁。所謂“知之深愛之切”就是這樣在認識的同時產生的情感,并由此而引發出語感的。
三、從美感中挖掘語感有些課文寫得特別美,怎樣把學生帶進美的意境,由美感來增進語感呢?可以運用優美的描述性語言。如《我愛故鄉的楊梅》中,我就“貪婪地吮吸甘露”這句作了描述:細雨如絲,雨蒙蒙,樹蒙蒙,楊梅樹從沉睡中醒來,它正在興旺地生長,它需要大量的水分,綿綿的春雨來了,多甜美啊,楊梅樹貪婪地吮吸,像嬰兒嘬母親的奶汁一樣,吸得多歡呢!這真是‘春雨綿綿潤楊梅’?!泵枋?,把美的主體放在美的環境中襯托,使學生感受到了楊梅樹貪婪吮吸甘露的圖景,由語言文字的美,感受到物的美,情的美,并由此產生語感。
從語感中體味美感,以美感增加語感。如《火燒云》一課的教學,我抓住“變化極多”,一步步突出云的美,霞光的美,通過眾多描寫顏色變化的詞語展示萬里長空五光十色、五彩斑斕的壯麗圖景,極力使學生從語感中體味到美感,以美感增語感,保持課文美的基調。同時我還運用了幻燈,在云彩的基礎上依次出現馬、狗和獅子的形狀,進行配樂朗讀。通過這些輔助。強化視聽形象,加強美的感受,增進語感。
四、通過朗讀增強語感朗讀可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增進文字的鑒賞力。那些優美的詩詞,抒情的文章,往往通過反復朗讀,體驗出文中美味,使學生充滿感情。而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對話言文字的敏銳感覺的表現。在教學中,我比較重視通過朗讀,使學生產生語言直覺。如《第一場雪》中的“銀條兒、雪球兒”,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跟老師反復讀,仔細玩味,要求讀出亮晶晶、蓬松松的感覺。然后,讓學生去掉“兒”讀,通過前后對比,感到前者讀得輕柔,讀出了美的意境。
想象活動是語感所包含的又一個心理因素。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朗讀、感知語言文字時,能準確而迅速地在腦子里呈現有關的表象,并進行必要的聯想和想象。如《再見了,親人》分別描寫了大娘、小金花、大嫂送別志愿軍戰士的場面。朗讀時,要啟發學生在腦子里“過電影”,想象大娘熬紅的雙眼,小金花掛在腮旁的淚花,大嫂拄著的雙拐,這一幕幕使之成為鮮活的形象,就有助于語感的形成與提高。
語感訓練不能脫離語言文字,要與情感、美感融為一體,有機組合,要在朗讀中得到增強。我堅信,只要重視語感訓練,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就能提高閱讀效果。
小學品社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參與社會、學會做人是品社課程的核心。課標強調本課程應以學生生活理念下經驗為基礎,強調拓展課堂教學的內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實踐,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用自己的方式觀察、感受、探究社會,使學生不斷體會,領悟道德準則并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社會生活能力。基于以上認識,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從兩大方面談談品德與社會課堂如何在生活理念下有效地教學。
一、了解課程特征、彰顯生活理念意識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在《前言》部分首先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從課程的類型看,它是一門綜合課程,具有綜合性、思維性、開放性、社會性和實踐性,歸根到底是離不開學生的生活,滲透著生活理念的意識。
第一是綜合性。品社是整合了品德、地理、歷史和社會等學科的內容。課程基于學生社會生活與認識的整體的、具體的、易變化的特點;學習方式則是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認知特點出發。例如,它既要求學生懂得愛父母、愛學校、愛學習、遵守公約等道理,又要求學生了解國內國外的地理、歷史知識。
第二是思想性。品社不局限于課堂,而是體現為課前、課中、課后,校內外延續等活動過程。如課前調查、收集、篩選、整理、信息;課中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課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信息和道理運用于社會實踐和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校內外,在生活理念下學到新知,達到更開闊的視野。
第三是社會性。品社以發展的基本需要為基點,幫助學生了解個體與社會的關系,促進人的個體社會化。課程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讓兒童從自己實際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研究社會。
第四是實踐性。品社有關知識的獲取與運用均離不開社會實踐。是圍繞兒童的生活現實和生活需要出發的,如:“生活中的你、我、他”、 “我們同有一個家”和“我在成長”等,滲透著生活理念,遵循著生活邏輯。
二、選擇正確教法、掌握生活實踐方法
其一自主學習。教學實踐證明,教學方式如果單一,會嚴重阻礙學生創造性的發展,導致學生實踐能力的匱乏。只有倡導和實施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方式,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并得到主動的發展。為了給課堂帶來鮮活的知識和無限的生機。教師要把“挖掘”資料的主動權授予學生,發動學生搜尋學習資源,自主地探究,用生活理念提出自己的見解,得出有價值的觀念或結論,真正把教師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例如教學《我和小伙伴》一課時,設計與伙伴在一起表演的情景,做人要誠實,要學會友好相處。學生不僅再顯課本中我和小伙伴情景,還悟到生活中如何做人的道理。
其二是交流合作。在現代生活中,交流與合作是現代人必備的能為。品德與社會課程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合作交流的機會 ,讓學生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傾聽他人的意見,與同學平等地交流與合作。例如:教學《走進民族大家庭》時。學生進行分組交流,對課前收集的民族資料進行交流、匯報,介紹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生活實踐中認識民族大團結的深刻意義。
其三是探究認知。在品德與社會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理念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生活理念規范的價值觀。必須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并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真正掌握生活實踐方法。例如,教學《珍愛生命、遵守規則》一課時,老師出示一些圖片和影視片段,讓生觀看,然后讓學生分組探究,從中悟出人人都應遵守交通規則,才能確保人的生命安全的道理,在生活理念下珍愛生命。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我們首先要了解課程特征,鉆研課標內涵。其次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活動中探究,在生活理念下探究,發現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彰顯生活理念下有效性教學。
課程改革呼喚科學的課程評價,“應善于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利用評價起到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完善管理的作用。”音樂教學評價做得好,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興趣性,促進其音樂感知力、表現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反饋教學信息,幫助教師了解學情,更好地改革、完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那么如何來評價學生的音樂學習和教師的音樂教學呢?如何來為音樂教學增色添彩呢?通過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人手:
一是利用律動、擊掌,評價節奏感、樂感(隨堂進行)。為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讓每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學習。課堂上,教師可以抽出幾分鐘時間組織全班學生在座位上律動,做韻律操(配上各種節奏和音樂)。首先,由教師設計動作,從中穿插各種變化的擊掌,并在指定節拍上站立、坐下,身體前、后、左、右變換方位,訓練由易到難。其次,由學生自己創編動作,隨音樂自由律動。每隔一周進行一次。在這種經常性的群體律動中,學生的節奏感增強,樂感好、興趣濃、進步快,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全體學生得到鍛煉的同時,教師清楚了解到每個學生的學情,便于教師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
二是運用多種演唱形式,評價演唱表現力(期中進行)。精心選擇適合學生演唱的歌曲(約4-5首),采取合唱、輪唱、齊唱、對唱、獨唱等演唱形式,學生自由組合,自任伴奏,由文藝委員任指揮并組織練習。教師利用課外活動和下午課前十分鐘的唱歌時間巡視各班,對學生進行耐心、細致的輔導。期中測試時,可以讓學生上臺演唱這些歌曲。學生是演員盡情表演,教師是觀眾認真觀摩。學生對自己的演唱進行自評、互評,教師再根據學生的評價、演唱的效果及學生平常訓練時的表現進行點評。這樣既可提高學生的唱歌表現力、評價能力,又可鍛煉學生的膽識,豐富課余生活,培養合作精神,增進生生、師生友誼,益于教師較準確地評價學生的最佳演唱水平。
三是采用音樂知識競賽,評價所掌握的知識(階段進行)。將一學期所學的音樂知識做成若干搶答題小卡片,教師念題,學生搶答;碰到聽音題,由教師彈奏,學生模唱、回答;可出簡單的節奏、旋律接龍題、創作題;可適時讓學生出題考考教師。這種評價形式,既能幫助學生更好復習鞏固所學知識,又能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測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利于師生互相促進。
四是感受、鑒賞音樂,評價感受與鑒賞能力(隨堂進行)。欣賞課前,教師先向學生分發準備好的試題,要求學生查找資料進行預習;上課時教師按試題順序播放樂曲,并稍作提示,讓學生一邊聽一邊在試卷上作答,再讓同桌交換批改評價,最后教師根據答題情況點評。這樣在給學生欣賞感受音樂的同時進行了一次能力的培養和評價。
五是根據課堂提問,評估平時答題成績(隨堂進行)。課堂上,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學生提問、教師或學生回答。設立答問、提問欄,把學生提問、答題情況及時記錄下來,為全面、合理的評價學生提供了依據,能鼓勵學生積極提出問題、回答提問,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為他們的個性發展創造空間,同時能促進教師平時不斷學習進步。
六是根據平時表現,評價學生參與態度(平時觀察)。筆者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發現:有些學生因音樂基礎好,學習較松懈;有些學生雖然音樂基礎弱,但他們刻苦認真,感情投入,對學習音樂有較好的興趣。教師應根據每位學生平時的興趣愛好、情感反應、參與態度、合作交流意識,根據學生自身的進步與發展,設立學習態度評估欄。這一做法能激勵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形成良好的教學循環。
七是加試獨唱、演奏、舞蹈,展現學生的才藝(期末進行)。在學期期末,可以開班級音樂會,充分體現學生自主性,營造團結和諧的評價氛圍:讓學生自主選擇能發揮個人最佳水平的選項,如加試演唱、朗誦、器樂演奏、舞蹈等表演,展現學生的才華,教師也可參與其中共同表演,這一生動活潑的評價方式,能生成更多的教學亮點和融合點,使師生的素質和情感得到升華,有利于教學相長。
八是巧用支持和激勵性評價,肯定學生的見解(平時進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學習作出恰當的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表現可用恰當的眼神、手勢語、表情語、簡短的贊揚語加以表揚關注;對學生獨到的見解和探索活動給予肯定。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體驗到評價的樂趣,從而自信的投入學習。
九是教學評價過程中注意事項。首先,一切為了學生。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整體水平的提高,但評價的活動不宜過多,應盡量簡化評價過程,每學期可選擇其中2-3項實施。其次,音樂教學實踐過程是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可采取平時仔細觀察、談話、提問、討論等方式進行評價。再次,評價學生以支持性、激勵性評價為主,用形象準確、富于感染力和鼓勵的語言進行定性評價;也可視需要及可行性進行量化測評。評價因人而宜,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從學生自我發展的縱向進行比較。最后,可請學生、校內教師、校領導、上級主管部門聽課,觀摩學校藝術節、藝術展示、參加課外活動等評價音樂教學和學校的音樂教學工作。這樣利于學生的成長;有利于教師總結經驗、優化教學;有利于學校完善管理,做好音樂教學工作。
綜上所述,評價應靈活開放,體現科學合理性,體現有效性和可行性,充分發揮師生雙向的主動性,增強學生、教師、校領導三者的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使評價真正起到激勵和促進學生發展,提升教師素質,推進課程改革的作用。
健美操因其獨特的運動性、藝術性、社會開放性和人文性而成為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首要選擇。隨著課程改革的推行,體育教學理念不斷更新,只有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豐富健美操教學的課堂內涵,提高教學質量。本文分析了傳統教學方式中存在的弊端,試用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有效增強健美操的教學效果。
一、傳統健美操教學方法的弊端
(一)學生沒有健美操基礎
健美操與其他體育運動不同,它因其獨特的體育屬性和藝術屬性而對學生的動作協調性、身體柔韌性、音樂合拍性等有較高的要求。大部分初次接觸健美操的學生,沒有健美操基礎,學習起來會比較困難。
(二)缺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在高職體育課的教學中,往往因沒有教材而忽視了理論教學。健美操老師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動作示范和精練講解上,不其厭煩地反復帶領學生做訓練。而現在一周只有一節體育課,到下節課時學生已經把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忘光了。教師只好繼續在學生面前領做,長此以往學生會產生依賴心理,導致健美操的教學效果始終不能增強。
(三)缺乏有效措施以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能力
單一的教學方式和枯燥的動作練習,往往導致學生對健美操課失去興趣,不能完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灌輸式教學,往往忽略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教學設施不能滿足健美操教學的需要
很多高職院校缺乏專用的健美操練習場地,缺少教學必須的器材,這些都對教學效果有一定的不良影響。
二、探索健美操教學的有效方法與途徑
(一)注重音樂在健美操課堂上的運用
音樂是健美操的靈魂,健美操也因其獨特的音樂屬性而與眾不同。只有動作與音樂合拍的健美操才具有美感。因此,選擇什么樣的音樂,學生能否聽懂樂句和樂段,都將直接關系到健美操教學效果的優劣。由于一周一節課的學習時間限制,僅靠課堂教學不能照顧到每個學生,很多學生學起來很吃力。因此,教師可以將要學習的健美操音樂拷貝給學生,或在課間播放一些適合健美操練習的音樂供學生欣賞,以提高學生的音樂動感,從而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注重健美操教學語言的多樣化
在健美操教學的課堂上,老師要與學生進行交流,對學生提出要求、評價及鼓勵等。教師可以通過口頭提示和非口頭提示兩種方式對健美操教學課堂進行控制??陬^提示主要指教師對健美操的動作節奏、要求、聯系次數及激勵的語言等。這樣的口令要有號召性、激勵性,要與音樂節奏吻合,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實現教師與學生的良好溝通,從而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非口頭提示指的是教師在帶操過程中所用的肢體、表情、符號等提示,相對于口頭提示主要起輔助作用。運用多元化的教學語言對健美操教學有重要的作用[1]。
(三)注重學生的自我練習與集中訓練的結合
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接受能力等都不同,因此在教學中要因材施教,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在領完操后,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對著鏡子反復練習。同時也可以采取“一幫一”的教學模式,讓動作掌握得好的學生與掌握得不好的學生一組,對照練習,相互糾正動作,達到互幫互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在集體練習時,可采取分的組形式,進行對比和表演練習以達到增強整體教學效果的目的。這種教學方法打破了以往的灌輸教學方式,營造了寬松良好的課堂氛圍,培養了積極向上的團隊精神和很好的開放式教學環境。
(四)注重學生創編能力的培養
社會的發展對學生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健美操教學不能僅局限教會學生幾套健美操,還應該創造條件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但是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上,學生要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和一定的基本功。
1.理論知識的學習
高職體育課往往缺乏教材,健美操教材對教學起重要作用。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選購健美操教材,讓學生課后看教材,仔細看動作圖解和動作說明,按課上要求認真練習,掌握健美操的基本理論知識。
2.基本功練習
一套完整的健美操是由很多簡單的基本動作組成的?;竟⒅苯佑绊懡∶啦俚膭痈泻蛥f調性。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打好基礎,練好基本功,掌握好動作之間的銜接,這是學生自我編排健美操的基礎。
有了基本理論知識和扎實的基本功,學生自我編排健美操自然不成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培養學生的創編能力。從實際教學效果看,學生都非常用心地編排動作,在隊形變換上很有創新并大膽做高難度動作。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表演過程中互評,提出缺點和優點,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增強學生的表現力和自信心。
三、結語
實踐證明,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效果有直接的關系,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點,高職教學應遵循高職學生的認知特點,因材施教。本文分析了傳統高職健美操教學方法中的弊病,提出了改革高職健美操教學方法的措施,實踐證明,這樣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提高、團隊協作和創新思維等能力,有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我在音樂課堂上對如何實現有效教學作了一些膚淺的探討。我認為:要達成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從科學制定教學目標、合理的設計教學環節、積極的創設課堂情境、靈活的運用課堂語言、充分利用課堂評價等方面下功夫。
一、教學目標有效——科學簡明
教學目標是教師考慮的首要問題,比如教學目標高、多、空,顯然是難以完成的,只有明確、具體、科學簡明、切實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教學容量有效——適量適度
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學原則,科學地安排與搭配教材內容,合理地組織各環節的學習,不能“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圖便”。
比如:對教學內容的把握,練唱次數,時限的控制,書上哪些內容要重點講,哪,!些內容可以不講,但所講的一切都要為教學目標服務,教者不能隨心所欲。
三、訓練定點有效——突出重點
教學中,先講什么,后講什么,重點講解、示范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教師應心中有數。分清主次,層次清楚,才能突破教學難點,突出重點,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教學方式有效——選擇恰當
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歌曲的難異程度及學生的個別差異等情況,科學、切實、靈活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
如:教唱簡單歌曲時,采用模唱法,學生聽了范唱后,直接跟著音樂唱;教有難度歌曲,可采用分句教唱。
五、教學過程有效——充分展開
有效教學目標是基礎,關鍵還看怎樣有效實施教學效果來源于教學過程。
1、要進行有效講授。重點、難點、易混淆點要講清、講細。有效知識點要進行有教學專業性的有效講授,精心設計相關知識點之間的導入和導出。引導學生去追蹤懸念,形成求知氛圍。通過對知識點的有效講授,逐步將課堂推向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的高潮。
2、要進行有效提問。一節課只有40分鐘,時間多么珍貴,提問要做到避免“是”、“非”的簡單回答,體現問題的層次性和針對性,步步設問,提問和解答相結合。通過有效提問,收集學生的有效反饋信息,及時總結分析問題,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3、要做到有效傾聽。在教學情境中,教師與學生是一種共同學習和共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的探究活動。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要善于同學生進行情景轉化和情境共存,注重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