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6 06:11: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生物學教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生物 高考現狀 教學對策
論文摘 要:通過對2010年全國新課標高考中生物學科情況的比較,從考試形式、比例、題型、范圍、命題特點等方面進行分析,與課改前相比,生物學科在理綜考試中的比值有所增加,生物試題更加貼近生活實際,體現生命科學時代前沿。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鉆研課程標準,更新教育觀念,著力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具有生物科學素養的創新人才。
按照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統一規劃,高中新課程改革將在2010年前全面推行。截止到2010年高考,已經有廣東、山東、海南、寧夏、江蘇、福建、浙江、遼寧、安徽、天津、北京、湖南、黑龍江、陜西、吉林15個省、市實施新課程標準下的高考,而其他省份高考依據的則是2010年高考考試大綱(大綱版),在兩種類型的高考省份中,有些省份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有些省份是自主命題,本文將對全國各個省、市高考方案中的生物學科考查的形式、比例、題型等方面做詳細的比較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教學對策和建議。
一、生物學科課程標準實驗版考試大綱的特點
新課標實驗版更加突出要求生物學科的命題要體現生物課程屬于科學課程的性質。要重視對考生科學素養的考查,在生物科學和技術的基礎知識、科學探究的方法、獲取新知識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對考生的表現進行測量;要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發現,課程標準實驗版的考試大綱與新課程標準三個維度的目標要求是一致的,大綱版的考試大綱也已經向新課標的目標要求靠攏。
二、各省、市高考生物學科情況比較分析
1.考查形式分析
江蘇和海南以生物單科試卷形式考查,江蘇卷滿分為120分,海南卷滿分為100分。其他省、市都是以生物、物理、化學“拼盤”的理綜試卷形式考查,理綜試卷總分大多數為300分,只有山東為240分。這樣的高考方案,意在引導中學生既要均衡發展,又能突出個性與特長,并借此緩解中學當中普遍存在的偏科弊病,看來以理綜形式來考查是大勢所趨。從三科比值來看,未進行新課標高考的理綜試卷生物分值比例最低,均為72分,占總分的24%;進行新課標高考的省份中,廣東卷生物科比例最高,理化生三科各占100分,生物科分值比例為33%,浙江、天津、福建、北京都是80分,占總分的27%,其余省份都是占總分的30%。從整體來看,實施新課程改革后,在整個理綜試卷中,還是物理比重最大,化學次之,生物最少,但生物學科在高考中的比例均有所增加,這是我們生物教師值得欣慰的,也體現了教育部門的決策者們意識到了提高學生生命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對于中學生物教師也起到了激勵的作用。
2.生物試題類型及命題特點
除廣東理綜卷有2個雙選,江蘇單科卷有5個多選以外,單選和非選擇題是大多數省份所采用的題型模式,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試難度,減輕了學生負擔。從命題特點上來看,各省、市試題都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總體來說有以下幾個特點:
(1)體現生物教學特點,考查考生對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的理解和掌握;關注考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
(2)體現生物科學時代性,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生產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本地區的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現狀;試題內容盡量與中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
(3)通過概念圖、裝置圖、實驗流程圖、曲線圖和表格等形式,從基本、核心、重點等知識領域,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生物學知識科學分析實驗的能力、識圖能力、運用數學模型解釋生物學知識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對實驗數據、結果進行解釋、分析和處理的能力,通過圖表分析所獲得的信息后,解決相關生物學問題的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4)考查考生的生物學基本素養和實驗能力、注重科學探究能力、科學過程與方法和創新精神的能力。在各個省市的試卷中,實驗部分的比例基本上都占25%左右。
三、新課程背景下的生物教學對策
1.以課標為本,夯實基礎
仔細研讀《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明確復習方向很重要。教師要吃透課程標準中高中生物的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理解新的課程理念和課程要求,更新教學觀念;理解和把握教材,認真備課,科學設計,做好課后反思。
2.聯系生活實際,關注時代熱點
教學中要關注社會、生活、自然的熱點問題,關注新事物、新技術、新成果、新觀點。2010年廣東試題中的氣候變暖與碳排放,江蘇試題中藥用植物的保護和開發等等都是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這種試題的出現是對新課程的較好體現,教師在平時教學中一定要關注這些熱點問題與課堂教學內容的銜接。
3.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與創新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教學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理應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教學中,要加強實驗技能、方法和思維的培養,引導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分析、多 總結,培養學生良好的基本科研素養和科研思維。
4.適當訓練,勿入題海
要適當增加訓練而不陷于題海之中,注重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思維過程和思想結果的表述能力。
總之,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對于生物學科和廣大生物教師來說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機遇,同時也給我們的生物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課堂中體現新課程、達到新課程的教學目標;如何建立和完善新課程標準下的評價體系;高考復習該如何適應新課程標準下的考試模式等等,對于廣大生物學教師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和挑戰。
信息技術包括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將它運用在生物教學中,是教育改革的新思維,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它以其圖文并茂、聲像俱佳的特點,在課堂中創設了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能彌補課堂教學與實際之間的差距,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科有效整合,能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關鍵字:信息技術 生物課堂 有效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全面應用,“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成為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教育部也提出了要加快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課程的整合,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的要求。在網絡環境的不斷完善下,以網絡和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引入教育領域后,不僅帶來了教育技術上的更新,更促進了教學結構模式的發展。新課標的理念證明,以往傳統的生物學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課堂教學忽視了學生情感、價值觀、能力素養等多方面的發展,忽視了學生的個體能動性和創造性,課堂上“滿堂灌”,過多地強調對生物學知識的死記硬背,制約了學生的嘴巴、雙手和頭腦,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使生物教學課堂變得沉悶、機械和厭煩。這限制了學生與生俱來的個性和潛能,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近幾年來,教師不再以黑板和粉筆為武器進行“一講到底”式的教學,而是根據網絡教學的需要,通過多媒體教學信息控制臺,利用計算機、投影機、大屏幕和電視機,調用自己在校園網上的教學站點和智能雙向閉路電視系統中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展開研究性、探索性的學習。然而,如何恰當運用信息技術,使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這是個值得深入探索的課題。
1 現代信息技術在生物教學中應用的優勢
1.1 網絡資源在教師備課中的作用
計算機和網絡中蘊含的大量資源,為我們進行電子備課提供了豐富的參考,這大大拓寬了傳統的教材和教參的狹小范圍,能讓教師在互聯網中不斷獲取最新的資源,從而設計出具有時代氣息的電子教案。通過這種對信息的不斷加工和創新,教學設計質量、藝術水平和可操作性會不斷地提高。備課時,除了借助教材和教參外,還可以通過網絡資源獲取更多的信息和資料,特別是那些優秀案例,得獎教案,讓我們開闊眼界,拓展上課的思路。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自己的教學特色,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對信息整合,使教學環節都更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可以不斷地提高工作的成效。
1.2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學生物學教學中所涉及的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如果只靠教師用語言進行講授描述,難免會使課堂變得枯燥無味,學生容易失去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運用多媒體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是一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便快捷而又有效的好辦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最有效的學習狀態,取得最有效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講解達爾文的進化論的時候,可以通過大量的圖片、視頻等來展示地球地質環境的變遷,以及各個時期的生物的進化與淘汰的過程,這不但有效地向求知欲極強的中學生了解到了生物學的意義,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再如,在講《生物圈到細胞》一課開始時,先播放一段人的生殖和發育過程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到神奇生命的誕生過程。再講到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時,可以播放一段《人與自然》的視頻,展現動植物的千姿百態,特別是一些罕見的珍稀動植物,并配以優美動聽的音樂,會立即引起學生的興趣,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信息資料,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探索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之間的關系。
學生一旦被激發起興趣,就會對新知識有一股熱情和渴求,學會自己學習,舉一反三,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巧妙的運用多媒體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1.3 利用多媒體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
在生物教學中,往往遇到難講的內容,知識點瑣碎抽象,與生活聯系小,學生很難理解,講的口干舌燥,學生還是毫無反應,結果課堂氛圍死氣沉沉,尷尬的情景可想而知。而我發現如果在課堂上引用多媒體課件就會使難講的內容變的生動易懂。可以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抽象為直觀;能夠拓寬課本知識體系,拓寬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拓寬和加深課堂學習的內涵和外延。
例如: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的知識點對于高中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因此在講授“減數分裂和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這一節內容時,可以將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制作成flash動畫來演示;把拍攝的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減數分裂不同時期細胞的圖片與教師畫的示意圖對照著同時呈現給學生;將受精部分內容通過播放生理衛生科普片的形式介紹給學生,可以輔助學生對重點、難點知識的理解。另外,講述DNA的復制一節也是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難點,在這節中加入動畫演示,學生就會在記憶中形成一個具體形象的復制過程,而不是干澀的抽象的理解。這些圖文并茂、繪聲繪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所模擬出的事實和現象是中學生物實驗或其它教學手段無法實現的,有利于突破重、難點的良好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授DNA復制的過程,如何理解復制過程所需要的原料以及堿基互補配對原則是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對這一內容感覺很抽象,生活當中接觸不到,雖然DNA復制在人體內非常常見,但只要不是直觀的內容,他們就會很難理解。因此,我在這節課里引用了多媒體課件,開篇以人猿圖片的對比來吸引他們的注意,然后以為什么細胞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使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保持遺傳性狀的穩定性這個問題導入新課,引發他們的思考,復制需要哪些條件,是以一條鏈作為模板還是兩條鏈作為模板。然后播放視頻直觀展示DNA復制的整個過程,通過視頻看到解旋酶打開:氫鍵,也就是先打開部分雙螺旋結構,然后兩條鏈分別作為模板,游離的脫氧核苷酸按照堿基互補配對原則站好隊伍,最終聚合酶聚合起一個個游離的脫氧核苷酸,使雙螺旋結構重新恢復,結果一個DNA分子就變成了兩個相同的DNA分子,整個過程耗能,由ATP提供,這樣他們從視頻中就能總結出復制的模板,條件,特點,結果,充分生動細致掌握這節課的重難點,當堂反饋非常好。在現代生物技術部分,轉基因技術和克隆技術這些高科技手段對于學生來說顯得高深莫測,我們用flash課件步步展示了外源基因是如何被轉入DNA中,從而改變了被轉入基因生物的性狀的過程;對于“多莉”羊的培育過程中涉及到的核移植、細胞培養和胚胎移植等環節通過多媒體的呈現,使學生對于科學家培育“多莉”羊成功的奧秘、對于克隆技術,尤其是體細胞克隆技術有了清晰的認識。
1.4 多媒體能巧妙地將抽象概念轉化形象生動情境
生物教學中有很多過程都是動態的、概念是抽象的,我們可以運用投影、實驗、模型、圖表等展現理論產生的典型事實,力求變抽象為具體。在教學中,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對教材中難以觀察的細微結構、生命現象和活動過程等進行信息處理,模擬或再現其真實情景,使其變得形象、直觀,這既為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知識提供了直觀的材料,又可以使學生進行抽象概括,能夠很好的達到目標。
如基因的分離規律和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是孟德爾經過整整八年的不懈探索所揭示的,其理論知識抽象難懂。在教學中先通過投影片介紹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過程,提供產生理論的事實;然后結合圖解,由現象到本質地分析豌豆的遺傳特點;介紹有關生物術語,變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實現由特殊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最后科學地導出遺傳基本規律。
2 正確處理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模式的關系
多媒體教學以它的獨特性、先進性和高效性,展示在人們的面前。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使用,更不是所有教學內容都必須采用多媒體技術才能達到教學最優化,而應當根據實際需要合理使用,才能發揮最佳效果。雖說傳統的教學模擬不具備以上優點,但在不斷的運用和改進中,也有著不可替代的精華部分。
在教學過程中,絕不能用多媒體代替板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科學凝練的文字、語言和圖表書用板書的方式表達出來,進一步深化教學內容,鞏固學生的感知量,突出課堂教學重點。如果省略板書,套用多媒體課件中的“板書”,則顯得機械、呆板,而且屏幕上的內容一晃而過,沒有給學生留下太深的印象,不利于學生對整節課內容的掌握?;脽羝那袚Q容易造成圖文分離,不便于學生形成圖文結合的整體記憶效果。我們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是播放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燈片,或是用flash軟件制作的動畫。在幻燈片的制作中,幻燈片的容量大播放速度快,學生往往看到圖就看不到文字小結,這既不便于學生做筆記,又不便于學生進行圖文結合的記憶。比如在“轉錄和翻譯”這一節中,從DNA的轉錄到蛋白質的合成要經過一系列復雜的過程,通過Flash動畫演示,學生理解了這個過程。但至于“最終翻譯的產物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氨基酸的種類和排列順序與進行轉錄的基因序列有什么關系”這一點,涉及到知識點的前后聯系,學生有可能就想不起來了。所以隨著Flash動畫演示的進行,我在黑板上又畫了一個簡圖,把轉錄和翻譯過程中的一些細節前后聯系起來。告訴學生,基因模板鏈的堿基序列與轉錄成的mRNA的密碼子堿基序列互補,而mRNA的密碼子堿基序列又與相對應的攜帶氨基酸的tRNA的反密碼子堿基序列互補,所以mRNA上的密碼子就決定了哪個位置上應該是哪個氨基酸。這樣通過多媒體課件和板書相結合,學生不僅能理解整個動態過程,而且對這個知識點也能作出一個系統性的分析和概括。實踐證明,只有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機結合,才能相得益彰。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有目的、有意識、多方面、多角度的采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使學生從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到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被動聽講變為多感觀協同參與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正確、合理的運用多媒體技術,使課堂內容由靜態的灌輸變為圖、文、聲、像并茂的動態傳播,增強了感染力,有利于學生拓展知識面,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進一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究和恰當地設計、開發、運用生物多媒體課件,使之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整合,優化課堂教學,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才能體現出多媒體技術的真正價值。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滲透最廣、作用最大、涉及面最寬的科學,是與人類生活、生存關系最密切的學問。中學生物學教育肩負有為廿一世紀培養生命科學技術隊伍的后備力量和提高全民素質的雙重任務,其重要性不低于數、理、化。
但是由于高考取消生物學科,中考不計成績等原因,不少學生對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興趣和主動性,嚴重影響著教學質量。提高中學生物教學質量,擬從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目的導向法明確學生目的是激發學習興趣的首要條件,因為它是推動學生主動積極學習和克服困難的內在動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主動地對學生進行目的教育。
實踐證明,在課堂上,隨時注意向學生介紹生物科學發展的現狀和前景,最能夠吸引和教育學生。如在緒論課中,可向學生介紹世界及我國現代生物科學成就,特別是要介紹在世界未來十項熱門高技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遺傳工程和仿生學的最新成果。在遺傳工程方面,目前對于基因的研究和利用比較深入,進展也較快。
生物細胞已被作為“徽型工廠”用于生產各種“高附加值的物質”,諸如抗茵素、抗癌物質、香料、激素和酶等,基因療法已進入臨床試驗,以基因為靶子的藥物研制將成為醫藥開發的焦點;已可將抗災害和防病蟲的基因植入馬鈴薯、棉花等作物的幼苗中。仿生學的深入研究,將制造人體許多部位(如假肢、人造眼等)的替代物……生物科學確實發展迅猛,前景光輝燦爛。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使學生認識到生物科學是決定一個國家、民族社會經濟發展的舉足輕重的科學,是未來社會經濟的重要支柱,誰在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方面爭先,誰的經濟就會扶搖直上,在世界經濟格局中處于有利的地位,從而激起他們探索生命知識的欲望,樹立參與意識和為國爭光的遠大抱負。另外,也可在學年、學期開始時,向學生說明總的教學內容,目的和要求;在學習每章每節時讓學生明確具體的目的和要求及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由于學生有了明確的目的,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大大提高,從而保證了學習計劃的順利完成。
二、課堂激趣法進行目的教育,是培養學習興趣的必要手段,但更重要的興趣培養還必須始終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和巧妙安排教學內容,對于一些易使學生感到難理解的抽象概念、單調枯燥的知識,可在講授課程之前,恰當地靈活運用直觀教具;也可設法提出一些有啟發性的問題;也可穿插些生動形象的小故事;還可以風趣地運用比喻、類比、擬人的方法等等,這樣可喚起學生的強烈求知欲。例如,在講授種子結構之前,先組織學生觀看雙子葉,單子葉植物種子結構的幻燈片和實物,在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結構特點的區別,可收到好的學習效果;又如:在講授生物進化理論之前,先組織學生觀看“生物的進化”“從猿到人”的科教電視、錄相,使學生獲得形象生動的感性認識和進化觀點,這樣做,既鞏固了講授內容,又增加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再如在講授遺傳的內容時,介紹達爾文、摩爾根的婚姻悲?。恢v“血液的成分”的內容時,將紅細胞比喻為人體內的紅色運輸隊,將白細胞比喻為“白色衛士”,血小板比喻為“管道巡邏兵”發炎現象比喻為“自衛反擊戰”等等。實踐證明,在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教學中,若能恰當地將知識性和趣味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寓教于趣,寓教于樂,便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強烈地學習興趣,從而有利于知識的消化和吸收。
三、實驗活動法生物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中學生物教學只有重視與實際的聯系,加強教學中的實驗與課外科技實踐活動,才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效。在安排實驗方面,可采用兩種方法,一種是講課與實驗同步。如葉片的結構,心臟的結構等實驗,當堂講,當堂做。二是將部分裝置簡單、操作方便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課外實驗。
如“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種子呼吸時吸收氧”等都讓學生課外實驗。另外,結合教學內容還可組織學生調查當地的生態環境,生物資源,在進行野外生態考察的過程中,讓學生動手采集,制作生物標本;組織學生參觀植物園,動物園;在校內外種花,種草,植樹,飼養小動物等等。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想全面提高生物教學質量,中差生的轉化不容忽視。而要提高中差生的學習興趣和成績,除在課堂上利用直觀教具、生動語言、啟發談話等方法注意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外,更主要的是要讓他們多參與課外科技活動。比如,可專門成立以中差生為骨干的生物課外興趣小組,并經常組織和開展各種專題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發展自我。
上述實踐環節在校園學習生活中的實踐,不僅可激燃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潛在的學習熱情,而且還可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實驗能力以及獨立工作的能力。
總之,生物學教學雖然在客觀上,存在許多不利因素,但只要我們生物教師動腦筋,想辦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生物學的教學仍然可以取得比較令人滿意的效果。
1 科學精神內涵的考察
科學(Science)一詞來源于拉丁文Scienitia,原意為知識、學問。關于科學的論述有很多,《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1987年版):“科學是以范疇、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多種現象的本質和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掇o?!罚?997年版):“科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是社會經驗的總結,并在社會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綜合各家所言,廣義的科學就是以理性的手段對確定的對象進行客觀、準確認識及其成果。隨著人類的發展,科學已經不能用定義來詮釋,科學可以取若干形象,每一個形象都反映科學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本質??茖W是一種建制,科學是一種方法,科學是一種維持或發展生產的主要因素,科學還是一種重要的精神來源。科學的本質不在于已經認識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學本身不是知識,而是產生知識的社會活動,是一種教育生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86年12月召開了第40屆國際教育會議,會議通過的文件《面臨科技挑戰的中等教育》里專門論述了科學教育的主要內容:科學知識、方法、精神和價值等。
科學精神的內涵很豐富,可以從不同的層面來理解?!翱茖W精神包括:懷疑一切既定權威的求實態度;對理性的真誠信仰,對知識的渴求,對可操作程序的執著;對真理的熱愛和對一切弄虛作假行為的憎惡;對公正、普遍、創新等準則的遵循?!薄翱茖W精神包括: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實事求是的嚴謹精神,批判創新的進取精神,互助共進的協作精神。”“實事求是、開拓創新”是科學精神的核心與實質,科學精神教育的核心問題是教育學生要具有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的精神。
2 中學生物學教學中科學精神教育的主要內容
中學生物學教學中的科學精神教育,應當有科學的內容和合適的形式。在內容方面,應當啟發學生學會:
l)全面地看待自然界、生物界和生物學知識,克服認識上的片面性。
2)用變化的觀點來看待生命活動過程,避免孤立、靜止地看待生命活動。
3)對生物和生物學知識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學會相對地看問題,克服認識絕對化。
4)通過觀察、實驗、實習、參觀、采集制作標本和搜集整理資料等實踐活動來發現和認識事物和學習生物學知識,避免單純地接受知識、死記硬背知識的傾向。
5)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生產實踐中的各種具體問題.增強現論與實際的聯系。
6)把獲得的生物學知識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避免認識僅停留在低級階段。
7)在各種實踐活動中,特別是在觀察、實驗和實習等實踐活動中,積累、記錄有關資料,有序地進行操作,善始善終地完成全過程,克服實踐活動中行動或行為的隨意性。對觀察、實驗、實習等的過程和數據應如實記載,不容篡改(即使與權威或教材相反也應如實記載,不容篡改),培養對理性的“真誠信仰和執著”的科學精神。
8)正確使用生物科學術語,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來掌握生物科學的概念、規律、原理和觀點等,避免學習行為的無序性,培養學生的“對真理的熱愛和對一切弄虛作假行為的憎惡;對公正、普遍、創新等準則的遵循”的科學精神。
9)滲透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由‘知識就是力量’向‘創新才有力量’轉變”。“知識就是力量”,是英國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在1620年提出的,曾經風行世界。近400年的實踐,人們不難發現真正的力量,不是知識收藏者,而是知識創新者,通過下列對比可以證實:英國人亞克敦,讀遍藏書7萬冊,還做了大量讀書筆記,卻一輩子沒有自己的科研成果;美國科學家愛迪生,雖沒受過正規教育,卻完成2000多種發明。千萬個相似的案例說明:“知識就是力量”的時代,已經轉入創新才有力量的時代。在進行科學精神教育時,要重視學生的思維科學化,在教學中滲透創新思維和創新技法。
3 中學生物學教學中科學精神教育的初探
3.1 中學生物學教學中的科學精神教育的落實 按照《中學生物教學大綱》的要求,認真組織觀察、實驗、參觀、討論和實習等教學活動。真正做到教學活動有目的、有次序、有要求和有結果,使科學精神教育落到實處。
通過“科學界的弄虛作假”等反面教材的教育,培養學生對真理的熱愛和對一切弄虛作假行為的憎惡。有些教師講“變異是不定向的”,真的嗎?教材上的原話是“變異一般是不定向的”,引導學生挑戰權威、追求真理,培養“懷疑一切既定權威的求實態度和對知識的渴求”的科學精神。
l)觀察:科學觀察的基本要求是客觀地反映可觀察的事物,并且是可以檢驗的。觀察結果必須是可以重復的。只有可重復的結果才是可檢驗的,從而才是可靠的結果。應當使學生明確科學知識是觀察的基礎。例如,在顯微鏡下觀察人的染色體的制片,一個毫無生物學知識的人,他除了看到密密麻麻的一團桿狀的小東西以外,什么也看不出來。如果讓一位遺傳學家來看,他能看到很多很多?!皟刃锌撮T道,外行看熱鬧”,應當引導學生從看熱鬧中逐漸深入而發現其中的“門道”。無論是課內觀察還是課外觀察,是觀察標本、實物、實驗,還是觀察圖表、模型等,重要的是掌握觀察的順序和觀察的記錄。古人說“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個知古。以益所見,知所不見。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呂氏春秋·慎大覽》)。
例如,在觀察葉芽的結構時,應當用刀片縱切開葉芽,按照由外到內、由上而下的順序進行觀察,然后按照實物畫出葉芽縱剖面示意圖(這是一種觀察記錄),再對照書上的圖辨認各部分的結構并記錄名稱。這一過程既觀察了實物,又觀察了插圖,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方法,還受到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教育。
在觀察青蛙的外部形態時,應當先測量其頭、前肢、后肢和軀干的長度,并做好數據的記錄。然后計算各部分長度的比例,并記錄數據。若條件許可還可以做蟾蜍的對照、比較實驗。學生通過測量、分析,較容易發現:青蛙的后肢發達是與善于跳躍的運動方式相適應的;而蟾蜍的后肢不如青蛙的發達,進而得出蟾蜍不善于跳躍(而善于爬行)的特點。這一過程將定性觀察拓展到定量觀察、分析,使得出的結論更為準確,更能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征,更符合實際情況,這時教師適時地指出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的意義,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觀察人體的形態結構時,引導學生按 從上到下、由表及里的順序觀察自己的身體、人體模型或插圖。觀察后學生會發現人體的形態結構可按觀察順序分成“四部分”(即頭、頸、軀干、四肢)、“三層”(即皮膚、肌肉、骨骼)、“兩腔”(即顱腔、體膠,體臟又包括胸腔和腹腔,腹腔的下端為盆腔)、“一管”(即椎管)。通過觀察、總結和歸納,學生對人體形態結構有了一個整體的、有序的認識,同時,也能得到“對可操作程序的執著”科學精神教育和學習方法的指導。
2)實驗: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實驗的過程、數據不容篡改,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嚴謹的科學精神。
實驗包括學生分組實驗、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課外實驗等。在實驗教學中進行科學精神教育要引導學生明確:①每一個實驗的目的,了解實驗儀器和裝置的使用方法,以及實驗材料的培養和選擇;②了解實驗的方法、步驟和注意事項;③能夠解釋實驗的原理和結果;④學會繪制生物圖和填寫實驗報告;練習或學會設計一些簡單的實驗;實驗完成后,清潔、整理實驗用品和實驗室,養成善始善終的習慣。
例如,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演示)實驗,完全可以讓學生在課外進行,然后請學生分析、討論實驗的結果和理論上的結論。還可以請學生按照實驗原理,設計一些不同的實驗方法。在實驗過程中,應特別強調“等量”的問題,只有條件相同、材料相等,實驗才具有可比性,才有可能得出符合實際的正確結論,這是進行科學精神教育的關鍵之一。
在高中《生物》“觀察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交換吸附現象”的實驗中,有兩個“等量”的問題:一是把染過色的根分成兩份;一是蒸餾水和CaCI2溶液要等量。此外,還應強調將染過色的根浸于蒸餾水中的目的是起對照實驗的作用,這也是科學精神教育的重要內容。
高中《生物》“葉綠體中的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過程是較復雜的,要進行科學精神教育,就應當實事求是地對整個實驗過程進行詳細的分析,引導學生明確以下問題:
研磨葉片時,為什么要加入少許SiO2、CaCO3和丙酮?
為什么要迅速、充分?
研磨液為什么要用棉纖維過濾?
濾液收集到試管中,為什么要用棉塞將試管口塞緊?
制備濾紙條時,為什么要將紙條的一端剪去兩角?
劃濾液細線,為什么線條越細越好?
為什么不能讓層析液沒及濾液細線?
為什么要用培養皿蓋在層析液的燒杯上?
實驗結束,濾紙條上的色素帶,自上而下依次是什么顏色、什么色素?
色素為什么能在濾紙條分離?
移動最快與最慢的各是哪一種色素?各具有什么顏色?
最寬與最窄的各是哪一種色素?各具什么顏色?為什么各種色素帶的寬窄有異?
實驗后的濾紙條經干燥后,為什么要避光保存?
實驗結束后,為什么要用肥皂把手洗干凈?此實驗來用的是什么方法?
通過實驗和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能說明什么問題?
通過實驗,引導學生從實驗的實踐中獲取知識和方法,這對學生形成科學的精神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3)討論:討論是進行科學精神教育的很好的形式之一,一般包括全班性討論和分組討論。為了使生物學教學中的科學精神教育達到最佳效果,教師應進行充分準備和引導。
在討論“體育鍛煉對骨骼肌的影響”時,提出“體育鍛煉使肌纖維增粗,還是使肌纖維數目增多?”“體育鍛煉能使人體骨骼的數目由206塊增加嗎?”引導學生學會“推理、反證、討論、懷疑、核實、得出結論”的方法。
例如,在“植物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的教學中,可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①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是怎樣的?②植物體的每個細胞之間在結構上有什么關系?③植物各器官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舉例說明植物體各器官的功能之間有什么聯系?④植物體的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有什么關系?⑤通過上述討論能得出什么結論?
限于初中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知識和能力水平,可組織、引導全班學生討論,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加以解決,最后由學生得出“植物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的結論。結論的獲得是學生參與的結果,參與過程中有知識的歸納、總結并形成知識網絡,整個過程都滲透著科學精神教育,教師總結時強調科學精神的重要性。
在“新陳代謝”的教學中,根據初中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可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每組重點研討一個問題,組長將本組討論情況向全班匯報。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新陳代謝的過程、圖解、概念和意義。
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學生回答有些問題時有多種答案,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展開討論、總結并得出正確的結論。讓兩種或多種意見進行正面交鋒,經過爭論、辯論和討論,獲得正確的結論,這同時弘揚了“一絲不茍、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
4)參觀、調查和實習:因為這幾種教學活動是離開課堂的教學,事先更應當重視“計劃、目的、方法、提綱和注意事項”,切實做好組織工作。提綱可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有章可尋,知道干什么、怎么干,能更有效地達到預期目標。在上述實踐活動中應要求學生實事求是地按提綱進行,對觀察或調查到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和研究,從中獲得知識和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并領會“懷疑一切既定權威的求實態度和對知識的渴求”的科學精神教育內涵和意義。
如何進行生物學課堂演示實驗的教學濮陽市第五中學 李艷紅
【內容提要】
一、課堂演示實驗的意義;
二、課堂演示實驗的特點;
三、課堂演示實驗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生物學課堂演示實驗 實驗教學 演示實驗
【正文】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課堂演示實驗教學是教師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的需要用演示的方法進行的實驗教學,是一種直觀教學手段。通過演示實驗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生物學概念,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生物學知識。演示實驗是學生進行觀察和獲得感性認識的重要源泉,是教師講解生物學概念、規律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觀察力、注意力和思維力的重要途徑。
一、課堂演示實驗的意義
課堂演示實驗在教學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鞏固知識,加速新知識的掌握
生物學演示實驗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獲得新知識為目的而進行的演示實驗,另一類是以驗證鞏固知識為目的而進行的演示實驗。演示實驗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直觀性,它將學生不易理解的抽象知識具體化,使學生首先獲得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教師的啟發,經過積極的思考,很快形成正確的概念并理解和掌握有關知識點。
2、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課堂演示實驗教學通過看得見、感受得到的現象,使學生在良好的情緒狀態中學習,很容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例如:"呼吸作用"演示實驗,將點燃的蠟燭在分別裝有萌發的種子(甲瓶)和煮熟的種子(乙瓶)里,觀察蠟燭在兩瓶內的燃燒情況。隨著蠟燭的燃燒情況的變化,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定會不斷被激發。觀察形象生動的演示結果,學生會產生強烈的認識沖動,并形成最佳的心理狀態,經過教師的講解和自身的積極思考,能很快掌握有關的知識內容。在對低年級的教學過程中,若采用一些適當的趣味性演示實驗,可活躍課堂氣氛,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和學習的積極性都會有明顯地提高。
3、有助于傳授生物學技能和科學實驗方法
在進行演示實驗教學中,根據教學要求教師要向學生介紹有關演示實驗的設計方法、實驗注意事項、實驗設備的準備、實驗儀器的使用、藥品的使用和配制等知識內容,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說明。通過演示實驗的教學,學生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學科學實驗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在進行植物光合作用內容的教學過程中,介紹完光合作用的基本內容后,向學生提出如何驗證光合作用產生氧?啟發學生認識到由氧氣的特性(不溶于水、并可使余燼的火柴復燃)出發來證明氧氣的存在。然后繼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選用實驗材料(為什么選用水生植物作為實驗材料?),如何設計實驗步驟,如何確保實驗成功。 在演示實驗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認真講解、不斷啟發引導、一絲不茍認真操作,學生會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他們的科學實踐能力也能逐步得到發展。
4、培養學生的能力
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關鍵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力和注意力,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演示實驗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性地觀察,使學生對事物的觀察減少了盲目性,通過啟發學生很容易抓住要觀察的重點。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觀察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通過觀察所得到的感性知識的基礎上綜合歸納逐步形成理性認識,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二、課堂演示實驗的特點
課堂演示實驗有許多特點,但其中最突出的是以下四個:
1、靈活性
一般演示實驗所要求的設備比較簡單,操作比較方便,可塑性強。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邊演示邊講述或是邊演示邊談話方法進行,也可以先演示后講解,或是先講解后演示;可以演示實驗的全部過程,也可以演示其中的一部分。有些演示實驗需要較長時間,因而在課堂上只能演示其中的一部分??梢灾谎菔緦嶒灥拈_始幾個步驟,也可只演示實驗的最終結果。在實際教學中,要做的實驗很多(例如初中生物學教學大綱中規定了52個實驗和實習教學內容,以及18個演示教學內容),其中有些實驗比較復雜,會因為學生知識和技能的不足或者是由于實驗設備、教學時間的限制而無法實施。將有關的學生實驗進行一定的簡化,改為課堂演示實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由于實驗少給教學帶來不足。
2、時間性
課堂演示實驗是對時間要求比較強的一種教學形式。它的時間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課堂演示實驗應盡可能在一個單位的教學時間內完成,另一方面許多課堂演示實驗對季節條件有一定要求。當有多個演示實驗可供選擇時,在不影響教學效果的前提下,應盡量考慮選擇采用時間比較節省的演示實驗。對于時間跨度比較長的演示實驗,要盡可能讓學生觀察到完整的實驗過程,以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例如:演示"光合作用需要光"這一實驗,可讓學生提前完成植株的"饑餓"以及用遮光器對葉片的遮光處理等步驟,在課上教師只需做"檢驗遮光葉與非遮光葉中是否存在淀粉"的演示實驗。演示內容與課堂教學內容是相關聯的,選擇有關生物材料時,應考慮材料生長的季節性。如果有關的教學內容正好安排在秋季,那么選擇演示實驗有關生物材料時,必須考慮秋季生活的(動、植物)材料。在準備演示實驗時,還要注意考慮到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情況下由溫度和光照不同所帶來的對演示實驗結果的影響。許多教師在預備實驗時,常能得到預期的實驗結果。但正式上課時,卻可能由于天氣的變化(如溫度降低、天氣轉陰光線不足),而影響演示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加光(用燈光照射)和增溫(使用恒溫設備)來改善實驗效果。
3、簡潔性
演示實驗不包含復雜的操作過程、復雜的實驗操作技巧和復雜的設備儀器,也不要求學生有復雜的知識背景。演示實驗的目的是用已掌握的知識內容來解釋較深奧的科學知識。由于課堂教學的時間限制以及環境的限制,演示實驗在設計上必須要精巧,演示結果要一目了然。將實驗課中的有關實驗簡單地搬到課堂做為演示實驗是不適當的。
4、直觀性
演示實驗不同于普通的實驗課教學。多數情況下,課堂演示實驗是由教師在講臺附近進行操作的。因而不論是在設計演示實驗方案時、還是進行演示實驗操作時,都應考慮到要保證使全班同學能夠觀察到演示實驗操作的全過程,同時實驗的結果也要清晰明了。
三、演示實驗應注意的問題
1、精心選擇,服從教學目的性
演示實驗是課堂教學有機整體的一部分,選擇演示實驗要以突出教學重點和解決教學難點為目標。要精心地選擇演示實驗的內容,使演示實驗有助于講清重點、突破難點。比如有關光合作用內容教學的演示就相當多,有的演
示實驗用于說明光合作用過程中有二氧化碳的參與,有的演示實驗用于說明光合作用過程中氧氣的產生,有的演示實驗是用來說明光合作用過程是需要光的。在生物材料選擇上,有的使用一片葉子,有的使用植物提取液,有的使用水生植物,還有的使用陸生植物。可用于光合作用演示實驗的生物材料種類也千差萬別。要善于根據教學的實際要求,對材料進行合理地選擇。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使講授內容與演示操作恰當地配合,充分啟發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引導學生在演示操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特別是要在思想上明確演示的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因此,應該及時把學生在觀察中所得到的感性認識提高、概括起來,形成概念和規律,發展學生的思維,切不可為演示而演示。 2、嚴格設計,確??茖W準確性
演示實驗設計要正確無誤,操作步驟要合理,時間安排要得當。為確保實驗效果良好,應嚴密控制實驗條件,并可通過設置對照組等方法來增加的演示實驗說服力。在設計實驗時,要注意不斷地改進實驗儀器、實驗材料和實驗方法,使演示效果更加有效明顯。對演示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要進行充分估計,對可能影響演示實驗結果的各種因素都要進行分析,采取相應的措施減少各種因素對演示實驗結果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在演示實驗教學中,教師必須注意嚴格按實驗操作熟練規范正確地操作,使整個演示真實可信,并確保演示實驗的順利成功。對于在演示操作過程中出現的意外情況一定要認真地科學地對待,要認真分析其原因,不要急于下結論,應當引導學生自己思考找出發生這些情況的原因,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認真預備,增加成功把握性
充分的課前準備是演示實驗成功的保證。要按照教學目的,根據演示實驗的設計和實際條件,合理安排。認真做好實驗器具、實驗試劑藥品、實驗材料和一些必備輔助教具的準備工作。做好有關實驗用品的清單卡片,上課前要逐一對照檢查后帶入課堂,以免影響演示實驗的正常進行。做好預備實驗,保證教師的實驗操作嫻熟規范,同時可以盡早發現演示過程可能出現的問題,以便及時對實驗進行改進。通過預備實驗,還可以找出學生可能出現的疑難處或忽略處,以便設計好有關的提示。
4、合理使用,提高直觀有效性
演示用具的位置要適宜,注意有關儀器設備安放的角度,不要遮住學生觀察的視線,要使所有的學生都能觀察到演示實驗的整個過程。同時演示桌上只能放置與實驗有關的材料和用具,暫時不用的材料的器具應放在學生視野以外,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捎萌旧▉硖岣哐菔疚锏念伾蛴脧娀菔疚锉尘邦伾珌碓黾臃床畹仁侄问褂^察的目標鮮明突出。例如:"滲透作用"演示實驗用的蔗糖溶液是無色透明的,增加顏色可使結果更加醒目。對于小型材料可以采用巡回演示法進行演示,也可借助投影設備將微觀變為宏觀。必要時,復雜的實驗應先畫好圖解,或使用其它直觀教學手段,輔助學生觀察。
5、細心指導,增強教學啟發性
根據授課的實際情況,把握好演示時機。在講解演示實驗時,要把關鍵的步驟交待清楚,注意使講述語言與演示操作配合起來,消除學生不必要的疑問。語言要有啟發性、指導性,根據學生情況和授課內容來設置懸念,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觀察內容上,減少學生在觀察上的盲目性,積極引導學生去獲得感性認識。同時教師應該及時把學生在觀察中所得到的感性認識總結提高,使之形成概念和理論。
盡管演示實驗有諸多特點,但它仍只實驗教學的一部分。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實驗課的教學在整個生物學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演示教學不能完全替代實驗課教學。在搞好課堂演示實驗的同時,應根據教學要求,積極創造條件,加強生物實驗課教學。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搞好微生物雙語教學的具體方法,對微生物學雙語教學的教材選擇、教學準備、教學方法等幾個關鍵問題展開討論,并就如何提高雙語教學質量進行了探討。
由于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特別是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國際交往更加頻繁,教育國際化趨勢也急劇升溫。雙語教學的開展,有利于學生了解國際上前沿的科學發展趨勢,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外語綜合運用水平。筆者結合自身微生物學雙語教學的實踐,談談雙語教學的方法上的一點體會。
1 選好教材,中英結合
實施雙語教學,教材的選擇至關重要。第一,雙語教學是個新事物,現成的教材鳳毛麟角;第二,單純引入外來教材,又不符合國情和本地區目標特色的缺陷;第三,編寫教材難度很大,沒有相當的基礎和資源是無法實現的。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以英國J. Nicklin , K. Graeme-Cook & R .Killington教授編著的《Microbiology》(第二版) 影印本為主要的參考材料,使教學內容符合教學大綱要求的深度和廣度,又讓學生汲取外文教材中的精華。該教材圖表簡明清晰、論述層次分明,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較新的知識體系。同時輔助以周德慶主編的《微生物學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為參考資料,這本書較好地處理了知識的基礎性、系統性和先進性間的關系,是國內的一本優秀教材。
2 搜集資料,寫好教案
在設計好中文教案的基礎上,準備一份高質量的雙語教案,是搞好雙語教學的重要一環。在雙語教學的初始階段,雙語教案需要十分全面、系統和詳盡。課堂上所有教學內容,包括每一個問題,每一個段落,每一個細節都要在教案中。特別是問題之間、段落之間的過渡性語言,要用醒目的英語寫在教案中。寫好一份高質量的雙語教案,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系統的專業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閱讀內容較新的外語參考專業書。通過閱讀,教師既可了解在該領域內的最新學術動態,又能掌握正確、正規的語言描述,這對提高雙語教學水平至關重要。微生物學雙語教學作為生物學專業教學的基礎課階段,英語教學內容應該重點突出本專業常用專業詞匯的介紹和用英語描述本課程專業內容的基本表達方法。
3 強調課前準備。
對于學生,我們要求對下次課內容進行預習,讓學生針生詞去練習讀音、熟悉詞義。學生反映事先預習后再聽課,容易和老師講課,顯著提高了雙語教學的質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接觸相關專業文獻資料,擴大閱讀面,熟悉專業詞匯和專業文獻的語言特點。通過反復訓練,使學生養成正確的思維模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從而使英語學習從純粹語言學習向實用性過渡。對于教師,授課前應認真準備教學,考慮到課堂的每個細節,做好預案,做到有備無患。通過反復試講、課堂試講、面壁試講和個人腦海中電影式試講,才能講課時如行云流水、熟練自如,才能在“熟”的基礎上提到“精”的程度。 4 采用適合的授課模式
目前雙語教學大體可分為3種模式(李成,2007)。沉浸式雙語教學(immersion program),此種模式要求用外語進行教學,母語不用于教學之中,乃至校內也不使用母語,以便讓學生沉浸于弱勢語言之中;過渡性雙語教學(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此種模式要求在學生剛進校時,部分科目或全部科目使母語教學,但一段時間之后,則使用外語進行教學;保留性雙語教學(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此種模式要求學生剛進校時用本族語教學,以后逐步部分科目使用外語,部分科目仍用本族語教學。目前我們所采用的教學模式基本屬于第二種授課方式,這主要是基于對我國高校學生外語水平的考慮。我們所教授的學生是大學二年級第一學期的學生,他們尚未經過大學英語考級的強化訓練,其英文閱讀理解及交流能力尚待提高。若采用全英文的教學模式,恐怕有些學生難以接受;若以母語為主,僅專業詞匯用英文講授,則會大大影響雙語教學的效果,難以達到雙語教學的預定目標。所以,在雙語教學過程中,我們采用以英文為主,中文為輔,英中結合的原則。
5 注重溝通,活躍氣氛
現代教學提倡以學生為主體,課堂上教師多用啟發式教學,學生互動意識強,思維活躍,課堂交流討論積極。這不僅僅需要用適當的提問來引發學生的思考,還需要老師能夠時刻觀察學生的反映,把雙語貫穿于教學的各環節中去。課堂上或課后,能用英語交流的就用英語。積極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用英文發言、提問,讓學生用英語討論問題,布置英文作業題,作業要求學生用英語回答。可以就主要問題以案例分析的形式進行課堂分析。例如,每人用英語給大家講解5—10分鐘,然后由同學提問,老師總結。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填鴨式”教學的弊端,使學生對英語語言現象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訓練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還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專題討論、小組學習、辯論會等多種形式的學生參與活動,舉辦各種趣味英語競賽并采取多種獎勵手段,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英語熱情,創建一個全方位的雙語校園環境,強化其應用英語進行專業思維的能力。這樣,教師教得相對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教學相長。
6 采用多媒體課件授課
全部課程采用多媒體授課,多媒體內容絕大部分是英文,在多媒體制作時,盡可能多地采用表格、圖片、動畫等手段,將抽象的教學內容生動化、直觀化,幫助學生理解授課內容。例如細菌鞭毛結構部分,多媒體展示出其結構部分的立體影像,并以彩色文本框和動畫形式講解各部分功能,生動地展示了細菌鞭毛結構和運動機理,將抽象和枯燥的理論形 象化,使其富有趣味性。同時多媒體課件上載到校園網,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上網查看學習。
我們通過對學生問卷調查所反饋的信息的反思,不斷總結、回顧在雙語教學中成功和不足,認為要獲得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除了要不斷強化自身的學習,更新知識結構,提高知識素養外,還必須與時代的發展銜接,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研究、分析、總結、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為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教師職業倦怠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其結果對教師自身和對學生發展都會產生不良后果,但不同學科的教師,職業倦怠時產生的影響并非都是一樣的,對于生物學科教學,其對教學影響更甚一疇,主要是因學科特點不同而造成的。其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科目地位是促成生物教師倦怠心理的主要因素
生物學是一門傳統的自然學科,具有自身的特點,是一門實踐性和現實性極強的學科。要想上好一堂生物課,課外所需的準備往往超出課上45分鐘的若干倍。一個剛出大學校門的年青教師,滿懷激情踏上所任學科的教學崗位,但現實卻是如此:初中升學生物時不檢測,更不列入中考測評記分學科,生物課程設置遭到排擠和冷落。事實上,生物學科上得好也不一定得到家長和學校的任可,試想,考試升學在即,哪一位家長哪一所學校的領導會支持自己的小孩、學生多花時間去學習升學不考、不記分的科目?得不到家長、甚至教師的認可,教師的激情遭遇冷水,消極也在情理之中,滿腔的熱情只能隨現實而逐漸消退,倦怠也極易形成。
二、職業倦怠在生物教育教學中的負面影響
倦怠的心理導致了職業態度紊亂,無心從教,情緒消極低落,倦怠的形成導致教學動力喪失。我們常說,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這一桶水從何而來,是教師的職業責任,然責任的延續需要動力來維持和支撐,更需要教學中的成就感來支撐,沒有動力,教學將顯得平靜而無生機。在教學中具體體現為:不面對課題,隨意備課,不作教學準備;不分析學生對生物知識了解情況;隨意上課,無心面對課堂,隨意講解,不求教學質量;負面心理影響學生發展,不與學生交流溝通,方法生硬。
生物學科教學,教學準備功夫往往在課外,比如《在人體內物質的運輸》這一章學習中,講到《輸送血液的泵——心臟》這一節時,心臟結構掛圖、心臟結構模型或豬的心臟三者中至少要有其一,需要教師在課外做好充分準備,在教學中讓學生體驗,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容易理解,這樣才能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倦怠會關閉教學準備的大門,教師教學能力會倒退便是意料之中的事,更談不上教研和創新了。
作為學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原動力、成就感,同樣是學習的催化劑,它對學生自覺學習生物知識和運用生物知識有著特殊的作用。消極教學,則無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談不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性。
教師引進門,修行靠個人,這雖是句老話,但卻說出了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引就是激發,想辦法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啟學生的心智之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生物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就是教學的“引”子,培養學生興趣的源泉。在血液環的途徑講解中,我們常有這樣的設疑,某某人得了某某病,當護士在手背打點滴時藥物到達病變部位時要經過哪些途徑,這類題為本章節的一個基本檢測點,也是檢測學生是否學以致用的最佳題型之一。
與其說是設疑,更應該說是引導,是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科常用的一種教學模式,生物教學素材的信手拈來,教學方式的靈活多變,喪失激情的教師是無法做到的,更何況長期倦怠的教師。再有教學中,倦怠心理教師往往在講解中講得比較膚淺,不愿花時間了解自己和自己所生存的環境,解釋和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不去聯系學生周圍存在的相關生物學問題,如,生物與農業生產、生物與衛生保健、人的生老病死、生物與環境等的關系;不作深入介紹,如,基因工程、基因技術與人類關系等當前生物學領域的前沿科學,就難以讓學生知道學習生物的重要性和實用性,更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三、職業倦怠對學生身心發展的影響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是師范院校的座右銘,新世紀教育的發展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倦怠消極的情緒,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做不到管教管到,甚至任學生自由做與上課無關的事。在生物教學中,在演示、實驗、展示環節中,只會使課堂紀律混亂,教學秩序失控,無法完成教學任務,更談不上什么教學質量。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教師的言行舉止會影響學生,使消極思想在學生中延續,其結果只會導致教師厭教、學生厭學,造成惡性循環和不良的社會影響。
教師是陽光下最光輝的職業,面對的是一群群渴求知識的孩子,倦怠在教育教學中的負面影響非常大,但也是實際存在的,必須及時調整心態,才不愧對渴求知識的學生和社會對這一神圣職業的信賴。轉
所謂優化課堂教學,轉換過來是另一句話:高效率教學。這個“高效率”不是指教師講了多少,而是學生學了多少。如何在有限的40分鐘內使學生最有效地獲取知識,提高教學效率,就是“優化”的過程。
筆者認為,課堂教學應注意三方面的優化設計:
1內容的優化。內容的優化無非在于如何有效地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或許有人要問:大家手里都是拿著同一本書,這個內容你怎么優化?對于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教師在明確教學目的、掌握學生認知水平的前提下,應使其傳授的知識難度略高于學生的認知水平,讓他們跳起來能將“蘋果”摘到,同時,努力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并由此帶動學生對其他知識的掌握。喻其謂,首先讓學生跳起來摘到大蘋果,并在摘的同時,抖動樹枝,讓其余已熟的小蘋果自然落地,為己所得,做到掛其一而得其萬。在課堂教學上,教師要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去“跳摘蘋果”。
如在學習“血液”時,三種血細胞的結構功能是教學的重點所在,我在教學中,精心給學生設置了3個問題:1、紅細胞偏少的人常面色蒼白,頭暈無力,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癥狀?2、當我們身體某處受傷后,受傷部位周圍會出現紅腫現象,過一段時間之后,紅腫可能會自動消失,這是什么原因呢?3、當皮膚劃破流血之后,過一會兒血就止住了,這是怎么回事?學生圍繞這三個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習的基礎上展開討論。
上述三個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但學生必須在了解三種血細胞的作用功能的基礎上才能正確回答上述問題,這就使問題略高于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促使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教師在討論中再加以點撥,引導學生把問題與三種血細胞的功能聯系起來,進而解決問題。
優化課堂教學的內容,需要教師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創設各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進行多維度的思考和探究,通過自主學習,并展開有效的討論,把重點和難點像“眾星捧月”般地凸顯出來,使知識的傳授,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
2媒體的優化。媒體的優化,就是在最需要媒體的時候,使用最恰當的媒體發揮其最大功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不是越多越好,也并非簡單地羅列重復,而是既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幫助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又要防止媒體的“狂轟爛炸”,讓學生無所適從。
在學習“血液”時,為了能讓學生清楚地觀察到其組成,我采取實物觀察的方法,而在學習三種血細胞時,由于較微觀,我讓學生通過顯微鏡進行觀察,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教師通過顯微投影與學生共同分析血細胞的形態結構,為了彌補顯微鏡下沒有觀察到的血小板,我利用掛圖指導學生學習;最后,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對血細胞的認識,我播放了一段有關血細胞的視頻,并通過表格對三種血細胞進行歸納總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媒體多而不雜,恰如其分地發揮作用,使學生對三種血細胞的結構有了一個全面具體的了解,有效地輔助了教師的教學。
3 語言的優化。無論采取哪種形式的課堂教學,都離不開教師的講課,教師把枯燥抽象的內容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既取決于教師對內容的把握和理解,也取決于對語言的優化。教師語言的優化,應做到:1、表達的思路要非常清晰2、語言要簡潔、明了,不拖泥帶水,不含糊不清,3、語言要生動、形象。生動的教學語言,能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化難為易,變枯燥為有趣,并對教學內容產生“海綿”作用。
例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基因的轉錄和翻譯”的過程,我用了如下的語言進行描述:
如果將整個細胞比喻為一個大工廠,則細胞核相當于這個工廠的指揮總部,基因就存在于這個總部中,核糖體相當于生產車間,蛋白質就在這個“車間”里合成?;蚴侨绾慰刂频鞍踪|的合成的呢?
總部(細胞核中的DNA)發出的指令到“生產車間”(核糖體)后,開始進行生產(合成蛋白質),這其中需要一個通訊員(mRNA)將“總部”的指令準確無誤地傳達到“生產車間”。
“通訊員”(mRNA)到達“生產車間”(核糖體)后,“搬運工”(tRNA)則把細胞中各種“原材料” (游離的氨基酸)運輸到“生產車間”并連接起來。但是,氨基酸在核糖體上接合的順序是非常嚴格的,怎樣才能確保氨基酸按一定的順序連接起來呢?——當“搬運工”(tRNA)把氨基酸運到核糖體上時,首先要和“通訊員”(mRNA)對“暗號”(堿基配對),如果“暗號”正確,氨基酸就在這個位置上“安家落戶”,否則,這個氨基酸就要到其它能夠與它對上“暗號”的位置去。氨基酸就按照一定的順序被固定下來,通過脫水縮合形成肽鏈,最終形成蛋白質。
那么,“通訊員”(mRNA)是怎樣接受并傳達“指令”(遺傳信息)的呢?“搬運工”(tRNA)與“通訊員”(mRNA)之間又是怎樣對“暗號”的呢?這是我們要解決的兩個問題。
教學表明,這種生動的講解既有效地幫助了學生理解知識,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興趣盎然,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無論從事哪個學科教學的教師,都應具有駕駑語言的高超技藝。不僅將自己的教學語言作為根據教學內容,清楚、準確地傳授知識的工具,而且應該達到生動形象、化難為易、化無形似有物、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優化課堂教學,遠非上述的三兩點,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教師自身的因素,也有學生方面的影響,還有各種教學環境的制約。作為一個教師,應當不斷地學習和反思,不斷地探索和改進,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一步一步地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
動物生物學實驗課是高師院校生物教育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也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在生物專業基礎課中的地位一直牢不可破,其內容多,知識量大、知識體系龐雜是這門課的特點之一。本門課也是后續許多重要課程如動物生理學、人體解剖生物學、動物生態學等的基?
不能滿足學生和社會對教學的要求。隨著我們實驗條件的改善,在全國素質教育的開展和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為緊跟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我們對2008-2011級本科生的動物生物學實驗課進行了如下改革。
1 實驗內容的改革
對實驗教學大綱進行認真地討論和修訂,明確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由于舊的實驗項目老化,部分內容科學性不強,定性實驗較多,內容以驗證實驗為主,應用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較少,而且實驗設備落后,實驗手段陳舊,不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談不上創新能力的培養。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對實驗內容和體系作了相應調整,調整后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顯微技術、動物解剖、動物分類、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同時引入部分科研型實驗。不僅對已有的前三類內容進行了精簡和方法的改進,還增加了不少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受到學生的廣泛好評。
2 教學方式的改革
2.1學生參與準備實驗
以前的實驗課多由實驗員及教師準備實驗,實驗項目也都是一些精典和傳統的,學生按老師的要求照著實驗指導一步步做,最后得到和教材一致的結果。在這種培養模式下,學生能力得不到全面的鍛煉,尤其畢業后不會準備實驗和獨立地做實驗,為此我們讓學生在每個實驗課前對所做實驗進行預習,然后讓學生分組進入實驗室準備實驗,包括實驗材料的準備,儀器的安裝調試、藥品的配制等等。學生對準備實驗既非常感興趣也非常熱情,尤其是在準備實驗的過程中對下節所做的實驗內容有了充分的了解,減少了在真正實驗時的差錯,節約了實驗時間,提高實驗的成功率。更主要的是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提高了,不再是被動接受老師的講解,而是學會有意識地主動去完成他“自己”的實驗。
2.2利用“預習”提高課堂效率和實驗效果
課前預習-課上聽講-課下復習,這是學生學習最基本的步驟,但現在普遍存在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學生“越大”,這方面做的越差,小學生多會規規矩矩地完成這三個步驟,中學生基本會完成后兩個步驟,而大學生只會去做中間這一步,無論是大學生還是中學生都沒有利用好“預習”這個環節。原因不怪學生,而怪老師,怪傳統的教學方式只是口頭強調預習的重要性,但根本沒有充分利用它!
在本次改革中,我們一改以往“只強調復習不重視預習”,或“對預習只動口不動手”的這種老套的教學模式:在每次課后,我們會布置好下一節課的預習要求,要求每個學生都設置下一個實驗,包括實驗目的、用品、方法、注意事項和作業,課前檢查,并在講新內容前先抽查學生解釋自己設置的原因。并對不同的設置進行對比,最后歸納出正確的“設置”。這樣,不僅會讓學生對整個要做的實驗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同時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分析問題和獨立學習的能力起到很好的鍛煉。同時,我們還要求學生記錄實驗中觀察到內容,比如動物體各部分形態結構的位置、顏色、數量、形狀、大小等,然后與理論課本上的,與其他同學的做對比,看是否完全一樣,鼓勵大家發現問題,鍛煉同學們的觀察能力。這些做法,效果很好,學生普遍反映對實驗印象深刻,喜歡上動物生物學實驗課。
學生準備實驗和預習環節加深了學生對實驗用品使用和實驗操作過程的理解,其中預習報告的書寫,使學生對整個實驗形成書面或文字上的認識,從而對實驗的把握情況變的具體化,對一些不愛思考和學習的同學也是一種督促。
3 非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
教學不僅要有課堂的教學,課下的非課堂教學也很重要。由于課上時間較短,我們無法將每個學生的不同“設置”做充分對比分析,因此我們鼓勵自愿的學生在課余時間進入實驗室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設計辯論,作為第二課堂的一部分;同時,我們也進行了實驗室開發,鼓勵課上沒學會或想做較多研究的同學在課下進入實驗室再繼續學習、研究。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各種動物體的形態結構特點,我們將繪圖時間放在了課下。在每次上課前,將上一次的繪圖進行展覽,以供大家評比,從而激發繪圖積 極性。 4 教學設備的改進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實踐教育改革的日趨深化,解剖實驗室引入了投影儀、錄像機、計算機等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用以演示實驗方法及操作步驟,儀器使用規程和方法。這樣教學形式變的生動,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常用的基本技術和實驗方法,從而提高了實驗效果。
5 考核方式的改革
過去,動物生物學實驗成績主要根據學生平時上課出勤、實驗操作和實驗報告來評定,不能全面地考核學生各方面能力。我們經過幾年的摸索和探討完善了考評體系??己顺煽儾扇〗Y構分制,滿分為100分,成績由以下幾部分構成。
平時表現成績占30分,包括考勤成績10分和課堂表現成績20分,平均分配到每次實驗??记诘闹饕康氖菧p少請假和遲到,避免曠課,督促學生出勤;考勤時,請假和遲到沒有考勤成績,曠課一次扣3次考勤成績,曠課累計達總課時量的三分之一或考勤成績為零的不允許參加考試??疾煺n堂表現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做事認真、規范、嚴謹的態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考察課堂表現情況的具體做法仍然是將成績平均分配到每次課,然后根據每次課的預習情況(根據預習報告和課前5-10分鐘的提問即可看出),課堂中的聽講和做實驗時的態度是否認真、操作是否規范以及課后的收尾工作和衛生、值日情況酌情給分。通過這些要求,學生感覺到上課不再是以前的那種單純的“好玩”的感覺,有了緊張感,有了壓力感,有了收獲感,真正學到了東西。
作業成績占20分,主要就是看實驗報告寫的怎么樣,實驗報告是對當堂學習效果的一個檢驗,這也是一般老師們都會做到的一個方面;具體操作時同樣將作業成績平均分配到每個實驗,要注意嚴格要求,不合格的一律重做,直到合格為止,否則沒有成績。
平時要求一定要嚴格、認真,老師的態度一定程度上決定學生對待這門課的態度,課堂上需要觀察的結構、結果都要對學生逐個進行“過篩”式的篩查,達到要求的可以提前下課,達不到要求的必須自己找時間去實驗室“補課”,直到做的符合要求為止。這樣培養出的學生才是過硬的,符合培養要求的,這樣的“嚴格”要求不僅不會“得罪”學生,反而會贏得學生的好評,得到學生的尊重。要知道,沒有認真的態度、嚴格的要求,一切都將變得“松散”。 實驗考試成績占50分,內容共4項,第一項是鏡下觀察,目的考察學生顯微鏡的使用和對動物裝片中結構的認識;由于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是一個特別基本的基礎實驗,以后的很多實驗都要用到它,因此顯微鏡使用的好壞影響非常大,所以我們將顯微鏡的使用成績加大為6分,根據使用的規范和熟練程度給不同分數;裝片觀察占4分,根據結構識別情況給分。這一點,我們在上第一堂課時就會告訴學生,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光學顯微鏡使用的重要性。這對我們以后的教學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二項是動物解剖,主要是考察學生對動物進行解剖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動手能力,以及對動物結構的認識,具體分值分配是解剖(包括處死)方法占3分,結構識別7項,每項占1分,共7分。第三項是考動物分類,由于分類需要學生仔細的觀察動物的外形特征包括很多細微的區分結構,所以需要具備很好的觀察能力和耐性以及分類學的基本知識,這一項對學生的耐性和觀察力是一個很好的考驗;具體在考察時要求學生說出所考動物的種名(或科屬名)和所屬目名,還要說出鑒別的依據,依據占一半成績,這就使學生平時學習時會有意識的學會仔細觀察,而不是靠“死記硬背”來學分類和“應付”考試。這種要求和考察方法會讓學生真正學會分類,愛上分類,感覺有收獲,有成就感。最后一項是自己設計一個實驗,鼓勵將已學不同內容和方法進行綜合,要求將實驗目的、原理、用品、步驟和設計思路說明并自己演示,演示完就算合格,結果不一定成功,但只要設計步驟依據合理充分即可;本項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學生的思維,創新性和獨立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種評定方法較以往的更全面、客觀與公正,得到廣大學生的認可。尤 其是平時表現分的加入,使學生很認真地對待每一個實驗。 實驗課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應該立足于社會的發展,使改革具有較強的科學性、系統性。本次改革適應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對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具有關鍵性的意義。同時,對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
改革是成功的,通過改革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的參與者和積極的探索者,從而實現了對科學知識的學習模式由“學會”轉變成“會學”,進而“會用”的轉變。這種改革也探索和建立了一種既能測試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又能檢驗各種能力的方法,進而為檢查教學目標實現情況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這種改革也最終使學生由過去的“學習、考試”型向“學習、思考、研究、創新”型進行轉變。
對一個人而言,掌握豐富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去獲取知識并掌握它,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即是這個道理。只有學會如何學習,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識,也才能跟上快速發展的社會步伐和知識的更新。相信本次課程的改革必定為國家創新型和能力型人才的培養做出貢獻!
“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痹谏飳W教學中,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結 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和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實現知識傳授和智力發展 的辯證統一,實現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辯證統一。我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具體操作的。
一、觀察指導
學生的學習從感性認識開始,以感知為基礎,而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感知活動。生物學科的直觀 性很強。教者除了提供掛圖、模型、標本、實物、錄像等豐富的感性材料外,還應指導學生多接觸動植物和大 自然,留心生活中的生物學知識。如指導學生多觀察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參觀動物園,觀看《動物世界》和 《人和自然》等電視節目,拓寬觀察的廣度。
在觀察具體事物時,應指導學生明確觀察內容、步驟和方法。明確觀察內容就是讓學生知道觀察什么,在 此基礎上,學生才能通過觀察得出結論或驗證結論。低年級的學生,由于知覺的無意識性,注意力易分散,因 而應充分運用心理學的注意規律,使他們的注意力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觀察的步驟一般是由整體到部分,從 上到下,從前到后,由表及里。觀察的方法有全面觀察、重點觀察和對比觀察等。全面觀察的要求是認真、細 致、全方位,全面觀察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有利于形成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重點觀察就是結合 學習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對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進行深入地觀察。如“觀察花的結構”時應重點觀察雄蕊和雌 蕊等。對比觀察即通過對兩事物的觀察比較尋找異同。
在觀察的基礎上,還應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實現由現象到本質、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
二、閱讀指導
閱讀是自學的基礎,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手段,它還有助于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閱讀從時間上分課前、課中、課后閱讀。課前閱讀可以發現問題、帶著問題聽課;課中閱讀幫助形成正確 的概念、原理和規律;課后閱讀溫故而知新,梳理知識形成網絡。只有當學生明確了閱讀的意義,才能積極參 與閱讀并樂于閱讀。
在閱讀時讓學生做到眼、口、腦、手并用,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閱讀中對于概念、規律等結論性 內容用筆勾勾劃劃;對于說明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修飾語或限制詞可加上著重號;對于文中晦澀的文字可反復 吟讀,理解其意;對于不能理解的內容要加上問號。隨著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教者要求學生閱讀后能提出問 題并能提綱挈領地歸納大意,形成知識結構。此外還要指導學生重視圖表的閱讀,明確其意,領會其質。
三、知識精加工的指導
新授課后或階段性復習時,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精加工是理解整理知識的過程,是去粗取精濃縮知識的過 程,是去偽存真形成真知的過程。常見的方法有比較法、分類法、聯系法、歸納法等。
(一)比較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求同法和求異法是進行比較的兩種重要手段。求同法即找出事物之間相同點。如通過對 葉綠體和線粒體的比較可以得出兩細胞器的三方面的相同點:雙層膜結構;遺傳上的獨立性;與能量代謝有關 。求異法即找出不同點,例如通過對動、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的比較可總結出植物細胞特有的結構——細胞壁 、大液泡、質體、以及高等動物細胞特有的結構——中心體。
比較法是學習過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其它方法的基礎,在教學中應強化這樣的訓練以達到運用自如的地 步。
(二)分類法
根據一定的標準對有關材料進行科學分類,分類隨標準而異,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分類。如新陳代謝從“ 方向上”分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從“性質上”分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新陳代謝的類型從同化作用上分自養 型和異養型,從異化作用上分需氧型和厭氧型。
(三)聯系法
每門學科都有其嚴密的知識體系,學科內部以及不同學科間都存在著聯系。教學中應指導學生從橫向、縱 向兩方面去挖掘相關知識的聯系。如滲透作用與物理學上的擴散作用的聯系,遺傳問題與數學上排列組合和概 率的聯系,染色體、基因、DNA、堿基排列順序四者的聯系, 遺傳規律與細胞分裂的聯系等。
生物體是一個互為聯系的統一體,生物體各結構之間,結構與功能間、結構與環境之間都存在著聯系。教 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從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四個水平尋找結構間的聯系,體會結構與功能、結構與環境的統 一性。如人體的呼吸、消化、循環、泌尿、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之間以新陳代謝為紐帶而相互聯系。
此外還要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用生物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某些生物學現象,做到學以致用。
(三)歸納法
歸納法是學生在占有學習材料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提綱挈領總結概括形成知識點或知識體系。歸納時思 維方式可采用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歸納方法可采用符號綱要法和主題詞法等。例如利用發散思維可將染色體 的知識點歸納如下:
附圖{圖}
利用聚合思維可將光合作用的條件、場所、過程、實質、意義濃縮于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中。將細胞分裂 中前、中、后、末期的特征歸納為:“仁、膜消失現兩體;赤道板上排整齊;均分牽拉向兩極;仁、膜重視重 開始?!?
以上幾種知識精加工方法具有交叉性,使用時不要把它們截然分開。
四、記憶方法的指導
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告訴我們,學習剛結束遺忘也就開始了,并且遺忘表現出“先快后慢”的規律。 教師在教學中應指導學生及時復習,一章節一單元結束后再進行階段性復習,與遺忘作斗爭。
記憶一般包括機械記憶和理解記憶兩種。機械記憶適用于無意義的材料,如生物學上的一些數據。生物學 絕大多數知識都需理解記憶,而理解記憶又建立
在比較、分類、歸納等基礎上。如用比較法記憶脊椎動物五綱 的特征,利用知識體系由點到面去回憶有關知識點,此外還有聯想記憶等方法。
學有法而無定法。教學中我們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學法指導,力求共性和個性的統一,力求學生形成 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對于少數學習特別困難的學生要雙管齊下,既要指導學法又要培養他們的非智力因素, 激發興趣,增強學習的信心,使他們走出學習的低谷。
[摘要]:“情境創設”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在課堂教學中得到重視,筆者站在情境教學效果這一視角反思課堂教學調研中發現的一些問題,從教學目標、教學手段以及教學過程的調控等方面闡述和分析了生物學教學中情境創設的幾個誤區。
[關鍵詞]:情境創設、教學目標、現代媒體、動態生成、新課程理念、教師基本功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認為“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創設問題情境是問題教學的開始,它需要教師發揮教學中的主體作用運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活躍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情境創設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在培養學生學科思想和科學探究精神中起著重要作用。但筆者也看到,有些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對新課程的理念認識不夠,還缺乏從目的、手段、過程調控等角度細細揣摩,沒有起到“情境”在教學中應有的激趣、生惑之效。
1、情境創設與教學目標
任何教學活動都應該以教學目標的達成為起點和歸宿,情境的創設是課堂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和載體,使用恰當的情境能煥發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同策略來同化和順應新知,為學生走向成功(解決問題)開好頭。所以情境的創設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設計,且看兩位教師就八年級“聽覺的形成”一課教學引入中創設的情境
情境1:教師用1分鐘播放一段音樂,要求學生仔細聽……
師問:你能說出這段樂曲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
生A:電子琴。
生B:鋼琴。
師:不管電子琴和鋼琴,你是通過什么器官來判斷的?
生C:耳朵
……以此引出課題
情境2:教師用2分中時間播放一段短片,其中部分同學用耳罩塞住耳朵,只看畫面。
教師先后請帶耳罩和未帶耳罩的同學說說內容或感受,然后通過比較由學生得出:通過視、聽覺的共同捕獲,人體獲得的信息更準確、清晰。
……以此引出課題。
本節的教學目標是:“描述耳的結構和功能,說明聽覺形成的過程;通過對收集的資料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以及進行探究活動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熱愛科學,進行科學研究的思想感情?!蹦敲幢容^上述兩者,同樣是以學生活動來創設情境,情境2顯得自然、更貼近教學目標?!皫Ф值囊唤M”作為對照連接著上節教學內容“視覺的形成”,隱含著復習回顧,感官的不同導致感覺的不同,讓學生在認同視覺作用的同時產生了解新知的強烈欲望,對下個環節的實施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情境創設承上啟下,連接自然,目的指向性很強。相反情境1的創設給人感覺是形式化、很生硬,在設計活動中沒有從學科領域這一角度構建認知沖突和情緒體驗,前后問題的設計缺乏內在的邏輯關系,學生的問題意識沒有萌發,探求新知氛圍沒有真正地調動起來。
所以我們在創設情境時如果偏離了教學目標,對創設的情境缺乏目的性、有效性的研究,認為只要創設情境就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例如:創設的情境生活味過濃,缺乏學科思想;創設的情境過于冗長、頭重腳輕,影響了教學重難點的突破。諸如此類的情境創設都是低效的,這樣的設計思想也是對新課程理念的曲解、誤讀。
2、情境創設與現代媒體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和優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在生物學教學中利用現代媒體手段來展示一些生命現象、呈現問題背景資料,引發學生問題意識,效果頗為顯著,尤其在公開課等教學活動中教師使用頻率很高,于是在我們教師中也就出現了這樣的一個片面觀點,創設情境一定要用多媒體手段,否則不是一節好課。一些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也將大量的精力投放在尋找圖片或視頻資料上,投放在制作課件上,課堂上教師放“電影”,當講解員,學生當觀眾看“電影”。例如:七年級“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呼吸作用產生熱量”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筆者發現教師在圖片的尋找和動畫制作上化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忽視了通過學生自主活動(觀察、實驗)營造問題情境。事實上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課程,許多原理的得出本身就是據于前人的大量實驗或者對自然現象的細致觀察和反復驗證。生物課程的教學應該放手讓學生緊密地結合實驗、結合對自然現象的觀察以及親身的體驗,讓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運用原理談現象,逐漸形成生物學的基本觀點和思想。這也是新課程所追求的一種理念。上述兩節內容教師不妨以萎蔫的菊花澆灌后重新煥發英姿、種子萌發產生熱量等具體的生命現象為情境,通過學生親身的活動和體驗來構件問題、解決矛盾。在此基礎上引發的學生討論才會使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有理可論。
在與教師的交流中了解到,許多教師之所以選擇現代媒體來創設情境,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直接呈現性,似乎可以“代替”教師的動手、動嘴,以至于教師對它情有獨鐘。試想,假如我們的課堂被現代媒體充斥,而把學生的觀察、實驗等主體性活動擱在一邊,非但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聯系實際解決問題能力,也不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科思維習慣和學習方式。因此把握學科特點,發揮現代媒體在教學中的不可替代性,才是我們生物學教學中值得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情境的創設中,我們可以利用多種手段來實現,例如實驗、角色扮演、自然現象的觀察、一個故事、一首詩等等,而現代媒體只能是其中的一種手段。
3、情境創設與開放生成
構建主義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應該是情境化的,學生應該在問題情境的互動中,在原有的學習起點上,不斷將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整合在一起進行個性化的智能構建。所以情境的創設應該是連續的也是動態的,是伴隨著學生認知結構在不斷發生改變的。筆者發現在設計情境時教師主觀性很強,帶著對教學現實的預計和構想,期望學生在課堂上能按照自己的安排進入“圈套”、步入“雷區”。事實上,學生個體差異性很大、課堂教學的不確定因素很多,往往會出現了一些新的矛盾、問題和情境,課堂教學并不一定按照預期的設想向前推進。例如在七年級上冊“探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時,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學生不按照教材實驗規定的次序和材料來完成實驗,有的學生將碘液滴在雞蛋清里、花生種子上,有的學生直接將花生種子在酒精燈的火焰上燃燒、還有學生把碘液滴在從自己口袋里掏出的餅干之類的食物上,等等。此時,教師若抓住機會,便能利用這一“意外”,和學生共同分析得出:即便是一種食物其營養成分也不是單一的,只是占的比例不同。但教師假如只考慮完成預定“計劃”而不惜打斷學生的學習興致,竭力阻止,輕易拋棄了開放中動態生成的新情境、新資源,不但阻礙了教學目標的完成,也不利于科學探究精神的培養。當然,這樣的課堂就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材的范例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依據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使教材成為學生學習和活動的有力憑借。所以教師必須以開放生成的觀念來組織教學創設情境,給學生留有想象的余地、創新的空間,要接納課堂 中始料未及的學生體驗,更要鼓勵互動中學生的即興創造,還要敏銳地捕捉新的矛盾并積極地進行情境的再創設。
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之所以會出現上述誤區,原因除了教師對課程理念認識不到位以外,筆者以為教師個人基本功也至關重要。假如教師具備良好的教材解讀分析能力,自然會在備課過程中將教學目標恰當地分解到每個環節,有利于有效情境的構思;假如教師具備較強的動手實驗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課堂的動態調控能力,那么教師在選擇手段時就底氣十足、運用課堂動態資源就游刃有余。關于這一點筆者讀過北京教科院基教研究中心張華老師關于《教育觀念轉變中的思考》的文章(《生物學通報》2005年第9期),感到張老師分析很透徹也很實在,在此筆者不再就這個問題多加論述。
總之,我們不能把“創設情境”理解為課改的“時尚或潮流”,只一味地追求形式,相反我們要重視正確理論的指導,重視對實踐中困惑與問題的反思,重視自身教學基本功的錘煉,只有這樣,我們創設的情境才更有價值,我們的生物學教學才能充滿生命的活力!
論文關鍵詞:《植物生物學》 實驗 研究性教學 策略
論文摘要:研究性教學是高校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具備較高專業知識素養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推動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教學模式。在全面把握研究性教學科學內涵與特征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際,從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實驗研究性教學設計和實驗研究性教學的評價等方面闡述了《植物生物學》實驗研究性教學的策略,初步總結了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成效并對今后的發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議。
當前,人才培養與教育向著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方向發展.高等教育面臨新的嚴峻挑戰,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勢在必行。曾強調指出:“我們培養的專業人才,必須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能夠敏銳地發現問題、正確地分析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國家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高[2005il號)中指出:“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要增加綜合性與創新性實驗”,“要切實加強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保障各環節的時間和效果,要不斷改革實踐教學內容,改進實踐教學方法,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引導大學生了解多種學術觀點并開展討論、追蹤本學科領域最新進展,提高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的能力”。如何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具備較高專業知識素養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是目前高校改革的主要目標。2l世紀是以生物科學為帶頭學科的世紀。植物生物學作為大學生物學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既是高等院校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又是進一步學好其它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必要條件和基礎。植物生物學實驗教學是整個教學環節中的一個重要的子系統,它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尤其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獨特的作用。研究性教學是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與學科相關的專題進行研究,使學生在獨立的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研究過程中,吸收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獲取新穎的經驗和表現具有個性特征的行為,從而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一種實踐活動。2006年4月18日,周濟部長還強調:“推進研究性和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北疚木椭参锷飳W實驗實施研究性教學的策略作一些思考與探討,以適應植物學科發展和2l世紀對高素質人才——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的要求。
1全面把握研究性教學的科學內涵與特征
研究性教學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是在引進和解讀約翰·杜威、布魯納的建構主義的理論基礎之上,結合我國教育教學實際,吸收其他教育理論的合理成分.綜合形成了“主客觀統一”認識論和“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教育思想而構建的現代教學模式。研究性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在獨立的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研究過程中,吸收知識、應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一種教學方式。研究性教學的科學內涵和本質特征主要表現在:一是研究性教學關注學生創新性品質和思維能力的訓練與養成,在研究與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二是研究性教學是以學生個性化的思維、認知邏輯為基礎,教師以研究的形式組織教學活動,打破原有的凝固、完整的學科邏輯和機械的順序,設置“問題與課題”或“研究項目”.把教學時空從課堂延伸到圖書館、生活、實踐、虛擬網絡系統等領域,真正實現學習與生活、學習與研究相結合,科學與生活相聯系。三是研究性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創新的過程。要求教師的教是創新性的,科研與教學是相通的.教師要把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取得的新進展引入教學并貫穿全過程。四是研究性教學注重發揮、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主張學生積極參與研究之中,通過知、情、意的深沉投入與參與,在研究中學習、在研究中成長,養成獨立思考的氣質和批判精神,成為自我反思、自我動員、自我發展的主體。五是研究性教學強調師生情感交流、思想溝通,在研究中建立民主、和諧、文明的師生關系。六是研究性教學過程體現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研究性教學通過優化課程結構,建立一種基于研究、探索的學習模式,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直接步入科學研究的前沿平臺,激發其創新欲望。師生在“科學共同體”下,不僅共享科學研究的思想、思維、方法,而且各取所需,真正達到教學相長。
2植物生物學實驗研究性教學策略
2.1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策略
2.1.1革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教學改革以轉變教育觀念為先導,樹立與研究性教學相匹配的教育觀念。(1)全面發展的學生觀:植物生物學實驗研究性教學可以通過調查、實驗、數據與資料分析等環節,以合作學習為主,個人研究和集體探討相結合的形式來完成。這就要求教育中讓學生全過程參與。通過分工協作,依靠集體智慧開展研究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科學態度、創新意識、探索精神、思維品質、合作態度等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塑造學生的創造個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2)民主與平等的師生觀:植物生物學實驗研究性教學是一個探索與思考的過程,是一個不斷面臨新問題的過程,是一個知識擴展的過程。是一個與學生共同研究與學習的過程。教師應努力營造積極民主的教學氛圍,以完全平等的姿態與學生一起查閱資料、開展實驗、尋求答案,鼓勵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求異思維。從而真正做到師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切磋、相互啟發、相互激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國。(3)理性的教師權威觀:植物生物學實驗研究性教學是以科學研究方式進行的.許多問題可能超出教師的專業領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具有遠大的理想、積極進取的態度、批判與創新的科學精神、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創造性人格魅力和熱情洋溢、情緒飽滿、富于激勵、想象豐富的情感來樹立自己形象、鞭策和激勵學生的成長。
2.1.2完善教師的知識與能力結構植物生物學實驗研究性教學是一種發展探索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現代教學方法。對教師的知識與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具備多元化的知識結構。特別是在知識經濟、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教師不僅要掌握系統的生物科學知識,及時了解生命科學及生物技術新進展,如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生命起源與發生的新學說、生物進化論的研究進展、生物多樣性與保護、生物DNA芯片技術、人類基因組計劃等等:同時重視學科交叉和知識更新,如“邊緣科學”、“綜合性科學”等,形成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授課是一門科學,需要去鉆研,去研究啕。.植物生物學實驗研究性教學具有綜合性、社會性、實踐性等特點.要求教師不斷提高教學、科研能力。植物生物學實驗研究性教學中不能忽視教學研究,要把握好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如“課前”教師要從觀點與方法上弄清已取得的科學成果、尚未解決的問題以及未能解決的問題的障礙存在(組織材料、準備問題),從而制定研究性教學的對策和措施;“課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研究性學習過程的組織、管理和指導,讓學生具有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學到生物科學研究方法和科學精神,提高生物科學素養;“課后”教師要自覺進行自我反思。通過反思問題的設置、實驗研究方法、教學指導等行為與過程,促進教師更加主動參與教育、教學??茖W研究是“源”,教學則是“流”,科學研究總是走在教學的前頭。如果沒有科學研究.把握不住學科熱點、難點和最新進展,對新技術、新成果無知或知之甚少,不能用新的見解來研究問題,更不能給學生在科學研究方法上以恰當的指導,就更談不上啟發學生。因此,教師只有努力提高科學研究能力,把教學與科研密切結合.才能滿足植物生物學實驗研究性教學的需要。
2.2實驗研究性教學設計策略
2.2.1實驗研究性教學的綜合技能訓練策略實驗研究性教學就是要改革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的保姆式傳統實驗教學模式。在傳統的植物生物學實驗中有許多實驗項目屬于驗證實驗,如植物細胞、組織與器官的觀察,植物類群與分類(重要科屬)的特征解剖,植物體內特定成分提取、分離與鑒定等。這些實驗不僅在實驗教學中所占課時比重高.而且重復性大。把這些實驗項目改為顯微鏡的操作規范與技能,徒手切片與臨時裝片(含壓片)的技術與技能,植物成分提取、分離與鑒定的技術與技能等方面的基本技能綜合訓練,既可以節約大量的實驗課時,又可以為設計性、綜合性與研究性實驗奠定良好的基礎。
2.2.2實驗研究性教學的問題與課題設置策略針對學習植物生物學實驗的學生專業知識相對薄弱的實際情況,可采取以下策略設置實驗研究性教學的問題與課題:(1)按教材的知識體系中的條塊設置問題或課題,如植物體結構與功能方面可設置C,與C植物在根、莖、葉的結構差異比較研究.植物的生長發育與環境方面設置水生植物中沉水植物、浮水植物與挺水植物根、莖、葉的結構與環境的適應性等.這樣的研究課題既可以檢驗實驗的基本技能和驗證營養器官的基本結構,又可以打破教材章節的限制,把不同章節的知識有機地聯結起來,探究植物在生長發育和結構分別與功能和環境的相互關系,使學生學習的知識“活”起來。(2)按學生學習與生活實際設置問題或課題,如校園植物多樣性的調查、東湖和鏡湖與鶴池淡水藻類多樣性的調查以及食堂大米和蔬菜的營養成分的分析等,這些問題與課題不但可以讓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也可以切I練學生調查、實驗與數據分析的基本技能和技巧。(3)按學科與社會的前沿與熱點設置問題或課題,如模擬全球氣候變暖與C02濃度升高對植物生長發育、生理功能的影響,養殖產業對水生植物影響的調查,模擬礦區煤矸石與石灰石堆積區植被恢復實驗研究等。這些問題或課題對社會影響強烈,學生情感體驗比較深刻,不僅可強化科學研究基本方法的訓練,提高科研能力,而且增進對社會發展狀況的了解.增強學生對社會進步與發展的責任感。
2.2.3促進學生研究興趣自我發展的策略創新始于問題,源于實踐。學生研究興趣自我發展既要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要為學生的自我發展搭建平臺。(1)學生要根據研究性實驗教學內容和要求,查閱文獻資料,自主擬定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儀器設備和確定能有效測定數據的方法,先假設后實驗,得到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討論,撰寫實驗報告,注意各環節發揮學生自主性和能動性。在研究性實驗教學中,教師不能夠越俎代庖,注重實驗方向提示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的審查和完善,實驗過程的觀察調控、釋疑解難,對實驗結果與報告的分析與評價,找出研究性實驗教學不足并提出改進意見,不斷提高學生的科學實驗能力。(2)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是由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協、教育部、全國學聯和承辦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一項具有導向性、示范性和群眾性的全國競賽活動,被譽為中國大學生學術科技的“奧林匹克”盛會:也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協作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自我發展、展示真我風采的良好平臺。在植物生物學實驗研究性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指導學生要遵循價值性、創新性、可行性、有利性、具體性等五項原則選題,嚴格按照科研課題的立項論證、項目研究、結項與驗收的規范化程序管理項目。
2.3實驗研究性教學的學生學業評價策略
實驗研究性教學的學業評價要改革傳統的學生學業評價中“教師一支筆、一考定全局”終結性評價模式.建立以形成性評價為主體的綜合評價模式。如植物生物學實驗研究性教學中學生實驗研究課題的評價,按表1中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
3植物生物學實驗研究性教學的成效
幾年來的研究性實驗教學表明:(1)激發了學生對實驗研究與學習的興趣、轉變了學習態度。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古往今來人們開始探索,都應起源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植物生物學實驗研究性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選題大大地提高了探索、求知的興趣,使學生對植物生物學實驗的學習態度從“要你學”變為“我要學”。(2)強化了學生實驗基本技能與技巧的訓練。通過教師設置的基本技能與技巧的項目訓練和學生的實驗研究課題的研究實踐,學生較好地掌握了開展植物生物學研究的制片技術、野外調查的方法、植物成分的提取和分離與鑒定方法和植物生理生化指標測定技術以及實驗數據統計分析的方法等。(3)問題源于思考,植物生物學研究性實驗教學中通過鼓勵學生對實驗現象、生活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思考,在教師的啟發和指導下凝練成研究的課題,再通過實驗(試驗)與實踐的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使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科研素質與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4)植物生物學研究性實驗教學中,教師設置的實驗研究課題集體參與項目占多數,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查閱文獻、設計實驗、開展實驗和實驗結果的分析與討論以及研究報告的撰寫等環節的相互配合、團結協作,很好地完成研究的任務,較為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創新意識。
4植物生物學實驗研究性教學的思考
植物生物學研究性實驗教學是教師將研究性實驗教學與學生的研究性實驗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激活學生對實驗的學習和探究動機,引發學生對實驗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研究性實驗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在社會中的競爭力目的的教學模式。保證與維持植物生物學研究性實驗教學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建立運行的機制,在政策、經費、人員等方面給予傾斜、資助與扶持;其次師生業績的評價應遵循“三個有利于”的原則:從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有利于調動師生參與、有利于課程建設與管理.建立多樣化的評價模式、評價主體和評價指標:第三要努力營造積極、友好、民主的教學改革與研究氛圍,加強教師間相互
學習、交流,推動植物生物學實驗研究性教學的發展。
[論文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論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必須有利于構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
[論文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生物學教學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既不是純粹客觀的,也不是純粹主觀的,而是個體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相應的,認知既不起源于主體,也不起源于客體,而是起源于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通常,個體遇到新刺激時,總是試圖用原有的認知結構去同化它,以求達到暫時的平衡;同化不成功時,個體則采取順應的方法,即通過調節原有認知結構或新建認知結構,來得到新的平衡。即個體的認知結構通過同化和順應以適應新的環境而不斷發展。同化與順應之間的平衡,也就是認識上的適應,也就是人類智慧的實質所在。平衡調節了個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引起認知結構的一種新建構。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一)轉變教師角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外部的輔助者和支持者。教師的職能是提供學生建構認知結構所需要的必要條件,促進學生自主建構認知結構,激勵學生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而不是直接向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因此,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應轉變自己的角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如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建構主義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努力:首先,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能體現出學生的首創精神。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手段,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求知的熱情,從而使他們積極地進行自主知識建構。其次,要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盼隋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教師可組織和引導學生一起討論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學習群體并成為其中的一員,進行協商和辯論,先內部協商,然后再相互協商。最后,要讓學生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體改造與重組。如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應盡可能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改演示實驗為學生分組實驗,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探究實踐機會,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實現對新意義的構建。
(二)構建良好的學習情境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順應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如果原有經驗不能同化新知識,則會引起“順應”過程,即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
總之,通過“同化”與“順應”才能達到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由于實際情境所具有的真實性、生動性、豐富性,所以,情境創設為提取長時記憶中的這些知識、經驗與表象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教學中,要注意構建各種學習情境,幫助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與已有的經驗在當前情境中進行學習和認知。這就要求教師對教學過程要進行藝術性設計,可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諸如問題質疑、設置懸念、自然場景模擬、生活中的生物現象觀察等學習情景,營造能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自主創新、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都懷著輕松愉快的心情主動參與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1.構建啟發學生發現問題的情境。例如:在講“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時,可以先播放一段春天播種和種子萌發的動畫,然后再提問,讓學生思考可以由此想到什么。
2.構建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假說、提出解決問題方案的情境。例如:在上面的情境中,老師可以接著說:“請同學們根據自己親身播種的經歷或者你剛剛看到的動畫,提出你的疑問并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3.構建提供理論聯系實際,促使學生實現知識遷移的情境。例如:當學生通過實驗明白種子的萌發是需要“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時,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農民在春天播種時要注意些什么,播種后又要注意些什么,讓學生把理論應用于實際,學會遷移。
4.構建提供合作學習的情境。建構主義教學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合作、交流、互動的學習情境,為此就要變“人際競爭”為“人際互動”,在教學中多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例如,當學習“植物的吸收作用”內容時,就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成員內部先進行討論,討論植物需要哪些營養物質,化肥中主要有哪些營養物質,為什么施肥時有時會出現“燒苗”現象等,得出小組結論,再由小組代表在全班匯報,給學生一個互動和交流的情境,讓學生在相互討論和交流中得出問題的答案。
(三)幫助學生構建認知結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認識是主體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為依托所進行的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在新環境中構建認知結構。
1.優化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是學生進行建構化學習的必要條件,任何一個新知識的學習都是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的。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設計好每節課的“鋪墊”,即“導人”。這個導人就是要對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行恢復,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對其進行進一步的結構化和系統化。同時,在新的高度或角度發現新的問題,即發現新的知識生長點。而且,導人過程也是幫助學生形成優化的認知結構的過程。通過優化認知結構,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了足夠的聯系,可使學生獲得同化新知識的認知框架,為后續學習做好準備。
2.引導學生建構新的認知結構。按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在構建新的認知結構時,需要綜合運用原有的認知結構,此時是培養學生求知欲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最佳時機。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教學重點,進行點撥和輔導。此時教師不能講得太多,而要“精講”,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扶持,做好引導工作,同時,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解決自己學習中的難點,掌握學習重點。在點撥過程中,學習者接受的新知識與處于激活狀態的舊知識相互作用,新知識以一定的方式與原有知識進行聯系。這就意味著新知識通過同化、順應已進入原有的認知結構,并促進了學生認知結構的重新轉換與構建。
3.鞏固遷移,運用新的認知結構。鞏固遷移是知識的應用階段,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手段,也是實現知識向能力轉化的關鍵。因此,在教學難點突破以后,要想讓學生真正地掌握教學重點,還必須給學生消化、吸收和整理的時間,在課堂教學結束時要進行簡單地總結,并布置一定的練習題供學生思考、練習,以鞏固、運用新的認知結構。
(四)生物教學的評價要多元化
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習是學生的一種認知結構的自主建構過程,由于個體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因而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新環境的獨特理解,求取一致的答案顯然是不適宜的。因此,評價學生如何進行知識建構要比評價由此產生的結果更為重要。生物教學的評價應基于動態的、連續的、不斷呈現學生進步的學習過程,這就要求生物教學的評價要多元化,可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
1.評價的重心是教學過程。評價應是與教學過程并行的一種持續的、動態的過程。評價應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之中,不僅要重視學習結果的評價,更應重視它的過程性評價。
2.評價的目標和內容要多元化。評價應體現“以人為本”“發展為本”的原則,體現對個體發展需要的尊重,關注和承認學生的差異性,評價目標應多層次、多角度。評價內容要涉及學生素質發展的各個方面,包括知識、能力、方法、態度、情感、價值觀等。
3.評價的方法要多樣。由于評價目標、內容的多元化,必然要求評價方法、手段的多樣化。為提高評價的科學性與有效性,需要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結合、分析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注重自我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等。
在生物教學中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今天,培養學生的非邏輯思維能力尤為重要,中學生的非邏輯思維表現豐富,如對問題的猜想或應急性回答,提出怪問題,產生新奇的想象,對難題的頓悟等。從當前的教學現狀看,長期以來,邏輯思維一直被視為科學思維的唯一類型,而非邏輯思維仍未被重視。筆者認為,非邏輯思維與邏輯思維是相輔相成的,對于學生接受與理解生物學知識,有時非邏輯思維竟起關鍵作用。
一、想象思維的培養
想象思維是人們在頭腦中對已有的事物的表象進行加工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它不是表象的簡單再現,而是對表象的夸張、拓寬和升華,是對表象理想化的改造;它可以脫離現象,但卻以現象為基矗想象具有直觀性、形象性、整體性、概括性等特征。在科學發明創造中,飛機的設計受到鳥和蜻蜒的啟示,潛艇的制造得益于對魚類的模擬,它們都證明了想象對于發明創造具有重要作用。想象以實際生活小積累起來的豐富的表象為基礎,在它們之間進行分解、組合、類比、聯想等加工而展開的。因此,在生物學教學中,可以通過運用比喻、類比和聯想等方法,在學生頭腦中創設感性的形象,為他們進一步思維提供資料信息,并使思維具體化。
1.運用比喻,創造具體生動的整體形象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拿具體形象的事物來比喻與其相似的事物,以某種已知事物去說明相類似的尚未認識的事物。生物教學中借助比喻,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形象,更易于學生理解,也能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蛋白質的結構時,聯系學生熟悉的彈簧,把蛋白質的多肽鏈比作彈簧的鋼絲,彈簧的螺旋相當于多肽鏈的盤曲,再把一條或多條彈簧折疊起來,也就是多肽鏈盤曲成螺旋后再折疊,相當于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在這一基礎上再閘述蛋白質結構的多樣性是由氨基本的種類、數目、排列順序決定的,就像制作彈簧的鋼絲,其材料的種類、長短、粗細有差別一樣;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就像彈簧的纏繞、折疊方式不同一樣。這樣,就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使學生更易于理解掌握。?再如把DNA的結構比作“螺旋狀的樓梯”,把生物膜上的載體比作“渡船”等,無不生動形象、妙趣橫生。
2.運用類比和聯想,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類比和比喻一樣,也是由已知推出未知的方法,類比往往又要通過聯想才能充分激發想象力。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語言描述或巧妙的設問,在學生頭腦中引發各種各樣的新形象,以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比如,學習生物進化中各“紀”動植物景觀時,可以啟發學生根據古生物的化石、現代生物界的圖景,可造一幕幕或生機盎然、鳥語花香,或雷電交加、地動山搖,或蔽樹參天、恐龍橫行等古代生物界的圖景。不僅使學生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而且也易于學生理解。學生經常展開想象的翅膀,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
可見,利用想象的直觀形象性,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進而產生創造力。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一切,推動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毙睦韺W研究表明,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創造性想象力發展速度很快,不僅會再造想象,而且能創造想象并與創造活動聯系起來,具有一定的創造能力。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該以想象為契機,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引導科學想象,激發其好奇心與興趣,經常鼓勵學生“異想天開”,以培養其想象力和創造能力。
二、直覺思維的培養
直覺思維是指不受某種固定的邏輯規則約束而直接領悟事物本質的一種思維形式。直覺思維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識等特征。直覺作為一種心理現象貫穿于日常生活之中,也貫穿于科學研究之中。愛因斯坦認為,物理學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然而要通向這些定律并沒有邏輯的道路。
“只有通過那種以對經驗的共鳴的理解為依據的直覺,才能得到這些定律”。其實,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科學家的研究過程是一致的,只不過水平與層次不同。如果采用科學的方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有助于學生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
1.利用習題訓練,培養學生直覺思維的快捷性快捷性是直覺思維的一個重要特性。因為直覺思維往往要同時對若干個思維方向作出鑒別與選擇,所以,利用生物選擇題是培養學生直覺思維快捷性的一個重要方法。由于選擇題的正確答案已包含于所列的選項中,在發掘題設條件與各選項之間的因果關系,對選項進行比較,迅速淘汰錯誤選項或迅速識別正確選項的過程中,即訓練了學生的直覺思維的快捷性。在教學中,特別是在選擇題訓練中,往往一讀完題,學生就立即寫(或說)出答案,但問其原因,有些學生回答不出,只好說是“猜”的。有的即使說出了理由,也是做題后想了半天才說清楚的,這實質上就是直覺思維的作用。直覺思維由于是人的思維在一定的知識積累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沖破某種固定的邏輯規則的束縛而直接與結果相通,從而省去了中間思維細節,直接反映出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因而具有快捷性。學生快速地解題過程正是如此。如果要他們說出原因來,就必須將思維還原成一般的邏輯思維過程,恢復中間推理的細節。因此,在進行習題訓練時,要規定練習時間,加強解題速度訓練,鼓勵學生“猜題”,以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同時也要向學生說明,強調“猜題”決不是“跟著感覺走”,而是要經過積極思索才可能產生思維的飛躍,特別是直覺是通過大量知識積累和長期思考問題,使人的想象達到一定飽和度后產生的。因此,學生平時必須養成勤學苦練的習慣,注意知識積累,不搞偷工減料。那種寄希望于練習或考試時突發奇想,胡亂“猜題”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設置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直覺思維的猜測性直覺思維常常只抓住對象的主要的本質的環節,而那些次要的,非本質的環節往往被忽略,因而對問題的解決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猜測性。因此,教學中對問題的講解和闡述不要總是給予思維結果,而應經常有意識地創設有一定模糊度的問題,給學生以利用原有知識對當前問題進行分析、猜想的機會,讓學生去發現、去探索,直接猜出問題的答案。
例如,學習生物進化時,可以設問:假定恐龍沒有絕滅,地球上生物界將是一幅什么樣的景象?再如,學習遺傳與變異時,設問:人類能否進行無性繁殖?
人類怎樣征服遺傳???如何用基因療法治愈癌癥?等等。在引導學生對上述問題進行大膽猜想時,不要求學生解釋猜想的邏輯過程,鼓勵學生異想天開。即使學生猜想的結果與科學理論相矛盾,也應因勢利導,歸謬引伸,讓學生從錯誤中學習,以期豁然開朗,求得頓悟。
三、靈感思維的培養
靈感思維是一種高度復雜的思維活動,它是人們在文藝創作、科學研究中因創造力突然達到超水平發揮的一種特定心理狀態。靈感思維具有突發性、偶然性、新奇性、獨創性和忽逝性等特征。例如,德國化學家凱庫勒長期從事苯分子結構的研究仍未能解決(12年之余),一天由于夢見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形成環形而突發靈感,得出苯的六角形結構式。因此,靈感不是唯心的、神秘的東西,它是客觀存在的,是思維的特殊形式,是一種使問題一下子澄清的頓悟??茖W史上許多重大難題往往就是靠這種靈感的頓悟,奇跡般地得到解決的。
培養學生的靈感思維,首先要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習慣。靈感決不會從天而降,它是在一定知識信息儲備的基礎上,對疑難問題久經沉思之后不同知識信息之間的突然溝通。愛迪生說:“發現是百分之二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 十八的血汗。”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一個問題會使自己魂繞夢牽,百思不得其解,也許受某種偶然因素的激發,而豁然開朗。這正是因為長期深度思考時,大腦處于受激狀態,異常活躍,所思考的問題揮之不去,驅之不散,這就為靈感的產生準備了基本條件。由于大腦的極度興奮與緊張,也可能抑制了思維的正常運轉,當受到某種不可預測的外部因素的刺激時,就可能一下子喚醒潛意識中的積極因素,產生靈感。所以說,靈感是人們長期進行創造性活動的產物。
其次,還要幫助學生捕捉靈感爆發的最佳時機和環境。靈感往往出現在長期的緊張的思索之后的暫時的松弛狀態,如在散步、聽音樂、賞花或與人討論、交談或一覺醒來時。所以,要培養學生勞逸結合、有張有弛的生活、學習習慣,在長時間緊張的思考之后,適當放松一下,開展一些有益的文體活動,不僅可以使身心得到休息、調整,往往也是靈感爆發的良機。
總之,邏輯思維雖然具有可靠程度的優點,但易受傳統思維的束縛,而非邏輯思維可突破成規與定勢,更具有創造性。在中學生的思維逐漸從經驗型向理論型水平發展過程中,適當地輔之以非邏輯思維的訓練與培養,利于其形成全面的創造性思維品質,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素質,適應未來社會的生產和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論文摘要:分子生物學作為當前生命科學中發展最快并與其他學科廣泛交叉和滲透的前沿研究領域,正全面推動生命科學各領域的發展,業已成為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的重要基礎理論學科,這要求進一步提高分子生物學的教學質量。文中介紹了學科教學知識理論的內容,探討了學科教學知識對分子生物學教學的應用指導,為提高分子生物學的教學質量提供了新的視角。
論文關鍵詞:學科教學知識;分子生物學;教學質量
進入21世紀,以分子生物學為先導的生命科學正經歷新的發展階段,特別是分子生物學的理論發展和技術創新,使生物技術產業的增長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這將從根本上推動科學、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分子生物學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質的一門學科,是當前生命科學中發展最快并與其他學科廣泛交叉和滲透的前沿研究領域,其基本原理和研究技術已應用到生命科學的所有分支,它的內容得到了更大的擴展,分子生物學已發展成為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的重要基礎理論學科。面對進一步加強分子生物學教育質量和針對性的要求,學習和研究國外創新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對于提高我國分子生物學教學質量具有直接的借鑒和啟發意義,而發軔于美國的學科教學知識理論則是近年來在我國教育界深受關注的一種教育理念。
1學科教學知識的概念和內涵
1.1學科教學知識的概念
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簡稱PCK,最早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舒爾曼教授提出的。他指出,教師的知識包括7個范疇的知識:學科內容知識(contentknowledge)、一般教學法知識(generalpedagogicalknowledge)、課程知識(curriculumknowledge)、學科教學知識(PCK)、關于學習者的知識(knowledgeoflearnersandtheircharacteristics)、教育情境知識只(knowledgeofeducationalcontexts)和關于教育的目標、目的和價值及其哲學和歷史背景的知識(knowledgeofeducationalends,purposesand values,and theirphilosophicaland historicalgrounds),學科教學知識就是“教師個人教學經驗、教師學科內容知識和教育學的特殊整合”,是教師將學科內容轉化和表征為有教學意義的形式、適合于不同能力和背景學生的能力,是綜合學科知識、教學和背景知識而形成的知識,是教師特有的知識。它包括表達思想的最好方式,最有用的類比、樣例、圖示、解釋和演示等易于學生理解的表征方法,也包括教師消除學生對某一特定學習內容的偏見和誤解的策略,以及用怎樣的方式組織、表達使不同興趣、能力和背景的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知識。
l.2學科教學知識的內涵
教師必須擁有所教學科的具體知識:事實、概念、規律、原理等,而這些學科知識來自于科學領域的專門學科,教師不能僅僅對某一概念、原則或原理有直覺的個人的理解,為了促進學生的理解,他們必須先理解向學生表征概念的方法,幫助或引導學生以個人有意義的方式理解教學內容以減少其形成錯誤概念,應該學習將自己擁有的學科知識轉化成易于學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識。也就是說,教師的PCK是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結合學科知識、學生的知識(能力、學習策略、年齡和發展水平、態度、動機、前知識)、背景的知識(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和自然環境)和教學法的知識經由自身的價值觀做出判斷、選擇、重組而形成的。實際上PCK就是教師自身具有的復雜而成熟的理解與學生的理解之間的一道橋梁,它的內涵即在于學科知識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如何采用最適當的表征方式使學生易于理解。
2學科教學知識在分子生物學教學中的指導應用
分子生物學知識體系龐雜,專業名詞和知識點較多,難懂難記,抽象復雜的分子機理需要充分發揮想象力來理解,且學過的內容也較難記住,許多學生就容易在學習分子生物學時產生畏難心理,致使學習積極性下降,甚至厭學;分子生物學理論性強,研究內容抽象,并以大量的實驗為基礎,對實驗技能和實驗條件的要求較高;分子生物學領域不斷出現的新發現和新進展也對教師整合既有的學科內容、快速領會和把握這些學科前沿、銜接新的理論知識提出更高的要求。針對這些問題,借鑒學科教學知識理論,指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進行積極的探索和有益的嘗試。
2.1做好教學設計
在具體的分子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按照PcK理論要素(學科知識、學生的知識、背景的知識和教學法的知識)逐條對應到具體的教學設計中,較好地融合教學過程的諸多要素。
2.2積累學科教學經驗
教師對于自己耍講解的分子生物學及其擴展內容要準確理解和把握,分析不同教科書的例證與講解的重點內容之問的關系,明確可以增加的有利于學牛理解的課外內容;要充分了解學生對于教授內容的熟悉程度及專業知識基礎,提前思考學生在接受教授內容時可能遇到的難;選擇使用最佳的方式(模擬、圖解、舉例、解釋示范等)清楚呈現所要講授的知識點;對于學牛有興趣并在課堂上提出的課程相關或無莢的問題要有應急處理的能力。
2.3豐富教學手段
學科教學知識指導教師采取新的視角、新的模式和豐富多變的教學方法來改進分子生物學教學。多羅西·沃森(1989脫過:“如果課堂活動不能生動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不能有效地滿足學牛的需要,就毫無意義?!崩眯畔⒓夹g將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和方法直接引入課堂,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可以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使學習成為他們主動、自覺的活動;多媒體教學使所講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通俗易懂,易于學,豐理解記憶;教師精心設計有意義的問題,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積極引導,促進學生理解掌握抽象的概念和復雜的機理;準備充分的案例討論使學生在廣度和深度上進行探索、分析和鑒別,學會將基本概念、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相聯系。
2.4完善教學理念
學科教學知識是一種開放性的教育理念,其可貴之處即在于善于吸收采納其它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長處,優勢互補,更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分子生物學是…門試驗科學,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應用實踐教學的方式方法,通過特定的實驗設計引導學生經常進行實驗操作,使學生既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理論知識,又能鍛煉實踐動手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目標。
3結語
PCK把教師和學生緊緊聯系在一起,使教師能夠充分的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PCK已經成為教師知識的核心成分,也是教師知識范疇中使教學最有效的知識。針對分子生物學教學的特點,提升分子生物學的教學質量在很大程度上二要通過教師才能落到實處,所以,對教師來說應該做到既掌握知識又具有傳授和表達知識的能力,要有意識的加強PCK的學習,運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論文關鍵詞:生物學教材 生物學教學 初中 課堂教學 現實世界 自主學習 教學效益 滯后性
論文摘要: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以此彌補教材中的某些缺憾,以及教材對現實世界反映的滯后性,同時培養學生 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下面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學教材為例談一些認識。
1 利用教材內容的相似性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歸納
八年級上冊第一章“各種環境中的動物”圍繞的是同一個主題即動物的結構、功能與其所處的環境相適應,無論生活在水中的生物還是在陸地的生物,抑或在空中的生物,盡管種類繁多,結構差異很大,但都是適應其存在的環境,具有相似的一面。為此,可以將這一章的內容按環境的不同分配到每一個學習小組,讓他們搜集生活在某一個環境中的動物的相關資料,然后進行分析歸納,得出各種不同環境中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特征,而不同的特征適應不同的環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交流,通過抽象思維,推出動物適應環境生存、不適應環境就淘汰的結論。如果時間有限,相關的資料可以由教師收集,然后以書面的形式或網頁的形式出現,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最后教師組織各個小組進行交流,學生可以用小課題結題匯報的形式進行互動,也可以以小報的形式互相交流,甚至可以多媒體形式呈現。內容和形式可以多樣,目的是發揮不同學生的特長,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八年級下冊的“生物生殖和發育”一章也可用此法組織教學。這樣組織教學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好處:①在小組的基礎上組織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間的分工協作,共同提高。②有利于學生在面對大量的資料時能夠去偽存真,去粗存精,提高學生搜集信息,梳理信息并進行歸納總結的能力。③在小組匯報中無論是口頭語言,還是書面語言,或者多媒體操作,都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多媒體操作能力。當然,這樣組織教學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有不小的難度:教師如何組織才能有條不紊;學校有沒有條件讓學生去自由搜索;學生如何分工才能很好地調動其積極性和責任意識,通力將事情做好。這些都需要教師去進行探索實踐。
2 利用教學內容的差異性引導學生進行對比辨析
教材中的內容有許多章節涉及到人的生理方面,如七年級下冊中就糞便的形成和尿液的形成過程,分別安排了消化和泌尿兩個不同系統的學習內容。這兩個生理活動對每一個學生來說再熟悉不過,但形成原理并不清楚。筆者曾經在課堂問過這樣的問題“大便和小便是不是同一個生理功能的兩種不同的產物?”學生常分成兩派激烈爭論 ,由此可見學生對這部分的內容并不十分清楚,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認識的差異性,將這兩部分內容放在一起組織教學,讓學生從產生的途徑和形成的過程進行對比分析,進行小課題研究。這樣做不需要教師按部就班地去講述系統的結構組成,各個器官的功能等方面,將內容下放給學生后,學生對兩部分內容進行仔細分析對比,就能比較系統地回答上述問題,而對于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內容,教師只需在某些關鍵之處稍加指點即可,如小腸和腎臟的結構特點,尿液形成的主要過程等。同時,還可以引導發現在這兩個生理過程中所涉及的其他問題,如營養物質的運輸和分解利用,氧氣的來源等,從而使消化、循環、呼吸、泌尿等系統串在一起讓學生作進一步的研究探索,這樣做既可以幫助學生厘清相關生理過程,突出重點,還可以使學生產生求知的欲望,懷有比較濃厚的興趣去學習探求人與動物的生理過程,同時可以教育學生在學習生物學知識時,如果只根據自己的直覺去判斷客觀存在的生理規律 ,是很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得出違背科學規律的結論。
3 利用累積資料引導學生進行統計推理
教材中有不少內容需要師生共同去收集、調查,在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組織教學的內容,如七年級下冊中“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一節內容。如果想讓學生有切身體會的話,用本地區的事實說話是最好不過的。教師可以做個有心人,讓學生收集本地區每年的雨水,測定每一次降雨的pH值,保存記錄的同時,就讓學生對每年降雨的酸堿度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就可以得出本地區大氣污染的情況。在此基礎上做模擬酸雨對生物影響_的探究實驗,對學生的影響一定會更深刻。如果再讓他們來制定保護環境的計劃就不會無從下手,或空洞無物了。
八年級下冊中關于遺傳方面的內容是不容易讓學生理解的,如第三節“基因的顯性和隱性”中對一對等位基因的遺傳圖解以及對性狀控制的解釋,是通過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來完成的,如果能結合自己,如人的單、雙眼皮,有無耳垂,卷舌不卷舌等相對性狀的調查情況分析,可以更貼近生活,有利于學生掌握抽象知識。如果教師將學生的調查記錄累積起來的話 ,大樣本的記錄更能說明問題,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初步了解生物學的研究方法之一——統計法,并且明白生物學的研究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4 摸索有效的探究實驗課題,引導學生探究生物學奧秘
教材中的探究性實驗有許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探究性實驗都能獲得好的效果。因此,教材編寫者并不要求教師將所有的探究性實驗都付諸實施,而是選做。
同時,也強調可以自己設計對應的探究性實驗來替代相關實驗課題。但就設計實驗,對于初中教師而言,選取現有的實驗內容就成為了教師的首選。目前教材中所設計的探究性實驗中,那些結果很明了的課題,如七年級下冊“探究晚育的意義”,就不一定能勾起學生的探知欲望。相反,一些結果不十分明了的課題,如“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或者就實驗過程設計本身具有挑戰性的課題,如“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等,就比較容易引起學生的探究欲。
又如,八年級上冊“觀察蚯蚓的運動”一課時,盡管不是探究實驗,但由于有比較多的實驗結果都顯示蚯蚓在糙紙上的速度明顯不如在玻璃板上的速度快,這與預設并不相符,學生在這一結果面前并沒有就此作罷,而是不斷地提出自己的看法,進行解釋,并設計五花八門的實驗來自圓其說。教師此時不能就此罷手,要舍得花時間和精力,盡量給予充足的時間,篩選課題 ,對于好的創意再次進行探究 ,讓學生們去認真思考并設計實驗步驟,認真做實驗并關注每一個實驗細節,仔細分析成敗的因素和實驗的數據,得出相應的結論,并給予學生發表實驗結果的時間和空間,這些活動對于學生的幫助,大概正是我們設計并要求學生去做這些實驗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