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6 06:25: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生物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教學團隊建設是推進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的重要切入點,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本文總結了“四川大學生物學人才培養基地”專業課教學團隊建設的經驗,對團隊建設過程中涉及的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團隊的激勵與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生命科學;教學團隊;建設
一、前言
1993年經原國家教育委員會批準,四川大學“國家生物學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簡稱“生物學人才培養基地”成立?;氐慕ㄔO緊緊圍繞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特別是加強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按照這個目標,根據基地課程的設置情況,由相關教師組成了專業課教學團隊。該團隊共有教師28人,包括中組部“千人計劃”入選者、國家教學名師、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四川省教學名師、四川大學教學名師等,同時該團隊還擁有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7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6人。團隊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達85%以上,有70%左右的教師具有在國外學習和工作的背景,顯示了較強的教學與科研能力。目前,團隊共承擔了14門本科生課程,其中核心基礎課7門:植物生物學、動物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這7門課程均為省級精品課程,其中植物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是國家級精品課程。圍繞核心課程還開設了系統分類學、動植物生理學、基因工程、生物化學實驗、微生物學實驗、細胞及遺傳學實驗、分子生物學實驗系列課程,形成了以核心課程建設促進系列課程建設的良好建設模式?!吧飳W人才培養基地”專業課教學團隊以“國家生物學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級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心”、“教育部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為依托,圍繞生命科學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堅持以植物學、遺傳學國家重點學科建設為引領,以教師梯隊建設、課程建設、教改項目建設為重點的建設思路。經過十余年的建設,該教學團隊已成為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合理,教學與科研并重的高素質的教學團隊。2008年,四川大學“國家生物學人才培養基地”專業課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獲得教育部質量工程專項經費資助,為相關課程的建設與教學改革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文對該教學團隊建設過程中的諸要素進行了總結與探討。
二、團隊建設過程中的舉措
1.師資隊伍建設是教學團隊建設的根本。教學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而本科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吧飳W人才培養基地”專業課教學團隊的帶頭人陳放教授是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和國家級精品課程“植物生物學”的主持人,主要從事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植物發育的分子機理等研究工作。陳放教授在教學方法上不斷探索和創新,注重將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突出科研的地位,以科研活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在課堂上提倡新型的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極大地激發和調動了學生探求知識的積極性。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陳放教授成功探索出一條“厚基礎、重創新”的生命科學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新路,并因此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級教學成果獎。在團隊建設過程中,特別注重發揮像陳放教授這一類有經驗的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青年教師進行教學素養、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指導,促進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團隊制訂了以中青年骨干教師為重點的培養、進修規劃,著眼于更新和拓展中青年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和科研創新能力。例如,提倡和鼓勵中青年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對于在職攻讀學位的教師給予工作量的適當減免;實施教師研修計劃,選派拔尖人才、骨干課教師到國內外著名高校、研究機構進行短期和中長期研修,擴大國內國際交流規模。經過多年的探索,初步構建了教師學位教育、學科知識技能培訓和高層次研修“三位一體”的培訓體系,獲得了較好的成效。為了順應新時期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的需要,團隊對成員組成進行了不斷的充實和完善,做到人才培養與引進有機的結合。從學科發展需求、團隊學緣結構要求出發做好人才引進統籌規劃,建立和完善人才引進的有效機制,加大對人才引進工作的支持力度,特別重視吸引海外優秀人才到基地工作。近幾年先后從國外引進了10位優秀人才加入團隊工作,這些高層次人才引進后均承擔了多門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并開設多個前沿講座,將學科前沿與專業基礎有機地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課程建設是教學團隊建設的核心。建立了以課程組為基本建設單位的教學團隊建設模式。每門課程以主講教師為核心成立課程組,根據團隊的專業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進行課程組成員的合理組合,并注意及時將具有一定潛力、基礎好、素質高的青年教師充實到團隊中。要求課程組定期開展教學研討與經驗交流活動,特別加強對研究性教學方法的探索,推動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與研究。發揮課程組的合作優勢,采取集體備課、教學觀摩等活動,提高授課質量。團隊還積極推動各課程組之間的教學競賽,加強課程組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提升團隊的整體教學水平。
課程組要積極了解教育教學改革前沿,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根據專業發展趨勢積極開展相關課程的改革與建設,努力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及時更新課程教學大綱。各課程組要積極組 織教師申報各級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開展具有特色與創新性的教學改革思路與舉措的探索,近幾年團隊成員承擔了30余項國家與省部級教研教改課題,如“生物技術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示范區建設”;“生物科學特色專業建設”;“立體化教材建設及研究型本科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等,發表了近40篇教學研究論文。同時鼓勵各課程組負責人積極開展精品課程建設,并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目前基地共有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省級精品課程7門。研究型大學的本科教育強調教學與科研相輔相成,互為促進;沒有高質量的教學,科研肯定很難上去;沒有高水平的科研,也就沒有高質量的教學。我們提倡、鼓勵并支持教師“圍繞教學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學”,將科研成果及時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利用科研的強勢來促進本科教學。對于生命科學類學生培養的關鍵環節———實踐教學加大改革力度,在實驗課的內容設置上增加了綜合性實驗、自選性實驗和設計實驗的內容,要求將生命科學的新知識、新技術、新進展納入實驗教學體系,注重將部分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內容,使實驗教學具有創新性和系統性。利用學院獨具特色與優勢的科研平臺,開展科學研究與課程教學,實現研究成果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鼓勵團隊各成員所在的各級重點實驗室及985科技創新平臺積極接收學生進入實驗室接受科研訓練,對于擔任學生科研訓練的導師給予一定的配套經費支持。配合國家和學校的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的開展,鼓勵教師結合自身科研方向指導學生申報。近幾年,以上述模式進入專業實驗室開展科研訓練及研究的學生受益非淺,有近10人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SCI論文。課程建設的核心之一是教材建設,團隊鼓勵廣大教師積極參與教材的編寫,扶持、資助編寫出版了一批在全國具有競爭力的高水平高質量的優秀教材,包括近十本“十一五”規劃教材。這批教材不僅體現了學院學科專業特色和學科水平,反映了最新科學技術發展成果,而且能夠滿足分層次教學的要求,得到了國內高校同行的認可和好評。
3.科學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是團隊建設的根本保障。
教學團隊的績效評價和獎酬體系是推動工作的指揮棒和動力源,是實
現團隊共同目標的保證。團隊建設過程中采取團隊負責人領導下的課程組長負責制,團隊劃撥一定的活動經費,由課程組負責人具體落實課程建設、教學交流、教改研究。課程組負責人定期組織教學討論與交流活動,學期末進行教學總結,團隊成員參與教研活動、開展教學改革要作為年終考核目標之一。此外,通過教指委、督導組聽課并結合學生評教等一系列措施加強教學質量監控,將教學質量納入考評內容,直接與職稱晉升以及崗位津貼掛鉤,切實調動教師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積極性。在完善團隊約束機制的同時,也建立了相應的激勵機制。比如鼓勵教師參與本科教學研究與改革實踐,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對教改立項項目按1:1進行經費配套;鼓勵各課程組負責人積極開展精品課程建設,并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鼓勵教師將教學改革的經驗與體會總結發表,對發表的教研教改論文將等同于SCI論文進行獎勵;鼓勵并資助團隊成員參加全國性或地區性的教學研討會與教學骨干培訓會,僅2009年就一次性派出11名教師參加了教育部高教司主辦的第四屆《生命科學教學論壇》,有5位老師在論壇上作了大會交流報告,受到參會教師的一致好評。2010年,又選派了7名教師參加第五屆《生命科學教學論壇》,其中有兩位教師作了大會交流報告。在對外交流學習的同時還敞開大門歡迎國內外同行參觀訪問,并積極承辦各類教學研討會,通過這些交流活動有利地推動了團隊建設,也提升了本團隊在國內外同行中的影響。
三、結語
總之,建設一支優秀的教學團隊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只是外部資源的投入,還需要團隊內部成員間相互協作、共同提高以及有效的團隊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今后我們將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教育部、學校、學院的相關政策和教學、科研條件,進一步建立健全團隊的管理、運行機制,鼓勵團隊教師全方位參與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促進團隊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與此同時,我們在團隊建設過程中還將進一步發揮團隊的示范性和輻射推廣作用,繼續通過編寫高水平教材、發表高水平教改論文、參加全國性教學研討會以及接受訪問學者等形式推廣團隊的教學改革經驗和成果,促進全國生命科學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論文摘要:教師要正確認識商檢技術專業開設生物化學課程的必要性且有效地構建課程內容體系,并對商檢技術專業生物化學課程內容的改革和實踐進行了探討。
生命科學在20世紀后葉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并將成為下個世紀自然科學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關鍵學科。近年來,生物化學已滲透到各個領域,生物化學課程進入化學類專業學生課堂也已逐漸成為事實。教育部理科化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在1999年制定的《理科化學專業和應用化學專業化學教學基本內容》中首次列入了生物化學,國內外一些名牌大學的化學化工院系在教學計劃中也將生物化學這門課程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其教學課時及所占學分與有機化學等骨干課程相近或持平。我院也適時地在商檢技術專業課程體系中開設了該課程。如何引導學生系統地掌握本門課程的整體結構、基本概念及實驗技能,了解學科發展前沿,是進行素質教育,開發潛能,發展個性,進行創新教育,培養跨世紀人才重要的一環,掌握本學科知識也是為學習后續相關課程打下扎實的基礎。在此我們結合實際教學工作,對生物化學的課程改革做一探討。
1、結合實際,把握教學內容的側重點不同
生物化學作為商檢技術專業的必修課程,作為高職高專院校,要以必需夠用為原則,除了強調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解外,還需對具體章節有所側重,比如,該專業一些后續課程與蛋白質結構及其代謝關聯比較大,還經常接觸酶的有關知識與應用,所以這些相關章節的知識就需多花些精力,而有關分子方面的理論就并非重點。生物化學對商檢技術專業重在具體實踐應用,如在講解蛋白質含量測定時,要聯系農谷類商品的檢驗技術,以及酶的抑制作用在制藥行業和農藥等行業的應用。充分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2改革教學方法和模式,提高學習興趣
2.1注意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銜接
商檢技術專業招生是文理兼招,因此學生存在知識結構的差異,對生物化學課程的理解和心理要求也存在差異。教師應根據需要,從不同知識層次和心理需求出發,講授內容要與其各自的知識結構相銜接,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接受。一般在第一次課中,可以將生物化學課的特點、對學生學習的具體要求以及自己授課的方法計劃等簡單介紹一下,使學生對該課程體系與結構框架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并且讓學生明白該以何種態度、采取哪些措施學習該課程。介紹生物化學與商檢技術專業的關系,使學生了解生物化學對其專業學習的重要性,引起學生對生物化學學習的高度重視。在以后授課中,教師要立足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注意對相關知識的復習和聯系,突出重點,講授生化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使學生對其特點和基本知識有一個明晰的理解,并引入生物化學在商品檢驗技術中的新進展,既能體現專業特點,又能把當今生命科學發展的新知識、新觀點,介紹給學生,使學生認識到該課程內容豐富,且書本以外的知識更廣泛,大有作為,從而提高對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 2.2提倡形象化教學手段,多種教學方法靈活使用
生物化學是基礎課,一般在二年級開設。低年級大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仍受高中的影響,他們對一般的化學反應并不感到難學,但對生化機理就覺得比較抽象、枯燥、難懂。因此,教師在講授過程中用準確易懂的語言,恰當的例子和形象生動的比喻,結合和諧的肢體語言進行生動有趣的講解,使學生的感官處于積極的狀態,既能現場思維、當課理解,又能記下內容,留下深刻印象。
改革教學方法的實質就是教學主體的轉變,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根據課堂內容和教學過程的具體實際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把重點放在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創造思維上。在課堂上針對不同情況采用不同方式。①在講授需進一步提升的概念和規律時, 采用啟發式教學法。通常先提問,引導學生探索,并逐步得出結論;②對一些有質疑的問題,則采用討論式教學法。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即興討論,達到以疑解惑的目的;③對于一些章節之間或與相關學科之間縱橫交錯的問題,則采用研究式教學法,安排進行專題討論或課后撰寫小論文;④對于一些語言描述比較困難,結構模型的使用又很不方便的章節,要采用多媒體教學,借助計算機特殊的動畫功能逼真地模仿出;⑤其中部分內容是學生經過認真看書可以解決、理解并消化的內容,可以“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式。同時將一些次要的內容,一些學生能夠看懂的內容留給學生自學,既可保證教學進度,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⑥利用網絡教學模式,將相關的教學資料上網,通過電子郵件和BBS建立師生交流論壇,定期答疑。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實現真正的個性化教學。
《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艱苦的工作,怎樣在教改中更好地貫徹實施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這一根本性的指導思想,使之與科技和社會的迅速發展相適應,還需要我們繼續探索和研究。
一、引言
生物化學(biochemistry)是研究生物體內化學分子與化學反應的基礎生命學科,從分子水平探討生命現象的本質。隨著研究的發展,生物化學逐步融入了生理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免疫學和生物信息學的理論和技術,使之與眾多學科有著廣泛的聯系和交叉[1]。因此,生物化學也成為現代高校中生物學、醫學、食品、制藥等相關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
對于藥學相關專業的學生來說,生物化學是研究與藥學科學相關的生物化學理論、原理與技術及其在藥物研究、藥品生產、藥物質量控制與藥品臨床應用的基礎學科[2]。從上世紀末期開始,現代藥學科學已經從以化學模式為主體迅速轉向以生物學和化學相結合的新模式,因此,對于藥學院的很多專業來說,生物化學都在藥學學科發展中起著先導作用。
但是,因為生物化學具有一雜(機制復雜)、二多(概念多、內容多)、三性(規律性、理論性、系統性)的特點[3],所以學生一般都會感到內容抽象雜亂、難以記憶、無系統性,學習難度較大。這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挑戰。
二、如何增強生物化學的教學效果
那么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幫助藥學相關專業的學生學習好生物化學,促進專業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和互補性?筆者從教學實踐經驗出發,分四個方面進行闡述和探討。
(一)介紹生物化學的重要意義,使學生理解學習的價值。
如上文所述,生物化學在當代藥學科學發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于不同專業方向的藥學生來說都是如此。因此,首先要向學生介紹學習生物化學課程的價值所在和重要意義。例如,生物化學理論可以為新藥發現提供合理設計提供依據或者提供有價值的先導化合物,提高新藥研發的效率;生物化學的原理和技術可以作為天然生物體有效成分的分離純化及作用原理研究的手段,為中藥現代化研究提供方法;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是生化藥理學和分子藥理學的理論核心基礎;生物化學中的代謝及調控理論是研究生物藥劑學的重要基礎。另外,許多生物藥物,如抗體類、酶類、基因類等藥物已經成為現代醫藥工業的新增長點,而生物化學相關實用的技術恰恰是現代生物工程制藥實踐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和途徑。綜上所述,生物化學對不同的藥學相關學科專業來說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是現代藥學科學的重要理論基礎,也是一門必要的基礎學科。
對于教師來說,生物化學作為藥學專業的基礎課之一,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在保證傳統生物化學理論體系不變的情況下,加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注重學科新進展的介紹;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和思路,提高教學質量,充分體現作為專業基礎課的職能[4]。
(二)從教育心理學原理入手,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對于理論教學來說,最主要的部分在課堂教學的知識講授上,因此課堂教學質量直接決定著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效果。而從教育心理學的層面來說,很多原理都可以靈活運用在生物化學的教學上。比如運用教學感知規律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感知是感覺與知覺的總稱,是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基礎,是獲得感性認識和直接經驗的主要形式[5]。利用感知的規律和特點,把握學生吸收知識的規律,可以在教育教學中實現知識的高效傳播。
例如,強度律是指被感知的事物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被學生清晰地感知到。這一規律提示我們課堂講授時首先做到音量得當,光線充足,板書或者課件的字體要保持一定的大小,演示時保持一定的強度,這是使學生能對被感知的對象留下深刻印象的首要條件。
“萬綠叢中一點紅”這句話描述的是教學感知規律中的差異律,它是指被感知的對象必須與它的背景之間有所差別。這一規律特別適用于教學中重點內容。如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十分注重課件中對重點內容使用不同的背景和色調演示,講授時聲音大小、音調語速的高低疾緩的變化,突出對象,便于感知,學生在聽課時可以對重點內容加以區分和記憶。
活動律是指活動的對象更容易被我們所感知。在生物化學的教學內容中,很多都是非常復雜的生理代謝反應過程,涉及很多生物活性分子和代謝中間產物,若只是靜態講授難免枯燥晦澀,而使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的視聽工具就可以使反應過程生動化、連續化、活動化。如筆者在氧化呼吸鏈內容講授之后,為學生演示了電子在呼吸鏈中逐步傳遞的動畫,聲情并茂地讓學生接受了氧化磷酸化生成atp的過程,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組合律是指一些相近的內容可以構成一個系統或者一個整體,成為容易被感知的一組對象。即使零散的材料也可以組合起來,這樣易于形成整體概念。在教學實踐中,一般都有課堂時間的限制,往往一大部分的內容需要分為幾個課時完成,這就更加要求教師在講解時除了細節要解釋清楚以外,更加要給學生一個整體的影響,闡述清楚部分和整體的關系,隨時回顧以前所學,關聯現在所教。例如在物質代謝及調節部分的講授中,應適時注意前后知識的呼應,用一些關鍵代謝樞紐物質,如乙酰輔酶a,連接起糖、脂肪、氨基酸代謝幾個不同的章節,讓學生理解人體的代謝是一個互相關聯、不可分割的整體。
對比律具有對比關系的刺激物相繼或同時作用于感覺器官時,往往能使學生對它們的差異感知變得更加清晰,從而增強感知效果。如在講授到核酸大分子由核苷酸單位構成時,可以將其與蛋白質大分子由氨基酸單位構成作比較,將它們的連接方式、書寫順序等都一一對比,使學生加深印象,溫故知新。
(三)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學習策略。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除了需要注意講課的策略和方法之外,學生的接受能力也是決定最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老師除了要授之以“魚”之外,還要授之以“漁”,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策略。尤其對于生物化學課程來說,各種生命活動涉及的大分子和反應途徑都涉及許多反應物質和催化物質,比較復雜繁瑣。所以掌握正確的學習策略可以對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記憶編碼策略——教會學生掌握學習技巧。
生物化學課程中需要大量的記憶,而記憶的內容多紛繁復雜、沒有規律性和邏輯性,這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運用一些正確的學習策略和技巧,有助于更快速牢固地記住所學內容。
記憶編碼策略中有組塊、替換、聯想等方法。比如,在要求學生記住人體必需氨基酸時,可以將纈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蘇氨酸、賴氨酸這八種氨基酸諧音替換和組塊成一個記憶單位“寫一兩本單色書來”,強化記憶效果。又比如,在講授脂肪合成時,讓學生聯想實際生活中糖攝入多了也會發胖這一現象,更好地理解糖和脂肪代謝之間的聯系。
2.記憶保持策略——引導學生課后復習主動性。
記憶的第二個環節和過程是保持。心理學家認為遺忘一般是由信息的痕跡消退、干擾、同化引起的,而記憶保持策略就是要有效對抗知識的遺忘。這需要教師正確地引導學生課后復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化被動為主動。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堅持每次課在講授新知識點前進行課前復習,結合提問學生的形式回顧上次課的內容,甚至嘗試讓學生站上講臺,以老師的身份帶領同學一起復習。實踐證明,學生為了更好地完成幫助同學復習這一過程,往往主動進行課后復習,更牢固地掌握了所學知識。
另外課堂提問也是幫助學生思考、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而如何提問對教學效果影響頗大。一般在一部分內容講授結束后,可以設置一些綜合問題讓學生課后思考,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知識體系;還可以聯系實際生活進行啟發性提問,如為什么體檢時測定血液中的轉氨酶水平可以反映人體肝功能的情況,等等。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有趣。
3.回憶策略——創造開放互動的課堂教學。
學過的知識能提取再現出來加以利用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學生只有能夠很好地完成知識回憶這一過程,才能算體現出了學習的效果。而教師也需要在這其中使用一定的教學手段。比如在回憶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提問或者回答問題或者鼓勵他們相互討論,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更加開放、互動。如林文珍提出,學生在接受比較深奧的知識內容時,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不易維持很長時間,而如果通過互動式、開放式的教學,就可以延長學生的興奮時間,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6]。
(四)結合藥學特點,重點突出,特色分明。
生物化學對很多專業學科,如醫藥、食品、農林、生物等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有相通的地方,但更應該各有側重和特色。在上文中已經探討了生物化學與藥學各個相關專業的密切聯系。在藥學相關專業的生物化學教學中,需要突出一些具有藥學特點的地方,使學生在學習中更好地理解生物化學的價值所在。比如,在“酶的競爭性抑制劑”學習中,可以重點介紹磺胺類藥物的作用機制,生動的例子有助于學生對重點更好地理解;一些疾病發生原理和治療方式也可作為知識點強調,如苯丙氨酸羥化酶缺失導致苯丙酮尿癥、嘌呤代謝障礙導致痛風等;在講授蛋白質的分離純化和結構分析相關技術之前,可以列舉一些學生有所熟悉的蛋白質重組藥物,如干擾素、生長激素等或者將抗體藥物、酶類物質作為“蛋白質”大概念的替換,引起學生的實際應用感,避免學生對教學內容感到枯燥無味??傊?,強調生物化學之于藥學相關專業的重要意義時,應避免簡單說教,而應該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逐漸體會和理解,從而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學好生物化學這門課。
三、結語
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生物醫藥欣欣向榮的發展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對藥學專業生物化學的教學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應該能夠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注重課堂教學實效,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才能夠使藥學專業的生物化學教學顯示出應有的特色,走出一條適合藥學專業的生物化學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藥學專業人才。
高職臨床醫學專業生物化學教學的思考
生物化學是臨床醫學專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在醫學教育中有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是聯系基礎與臨床的橋梁學科,與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后續醫學基礎課程和診斷學等專業課程的關系十分密切,是這些課程的前導知識源泉。如果醫學生物化學知識不足,學生就難以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產生困難,從而失去學習興趣。根據臨床醫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生物化學課程與學生后續專業學科的關系,合理進行適應與專業培養需求、符合生物化學學科特點、能為學生專業學習打下較好的知識基礎的教學內容設計和適合的教學方法及評價,探索適合臨床醫學專業的生物化學教學模式,在課程教學設計中有重要意義。
一、高職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目標
具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衛生事業發展需要,能在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從事臨床醫療和預防、保健工作,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技能臨床醫學專門人才。
二、生物化學學科特點
生物化學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體的化學組成和生命過程中化學變化規律的學科。作為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主干學科,它在醫學教育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兼具較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在臨床疾病的診治方面,如抗菌藥、抗癌藥物的作用生化機理及體液中特定酶類的檢測支持疾病診斷等都離不開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技術;在基礎研究方面,如蛋白質和核酸分離、純化、分析及鑒定等生化技術也已廣泛地應用于免疫學、組織學及藥理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為了讓學生意識到利用生化這門工具書去更好地學習及擴充醫學專業知識,我們生化教學工作的開展圍繞學生自身特點和生化的學科特點,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將生化知識學以致用的能力,通過嘗試多種教學方法和建立合理評價體系以提高教學互動的實際效能。
三、生物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時不足
課時不足是大專院校課程存在的普遍現象。醫學生物化學教學周課時僅為3小節,且隨著新知識的不斷增加,各學科的教學課時普遍不足。因此,如何增強教學效果,為學生課后復習和自學提供條件才是一個積極的措施。
2.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反思
目前醫學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學和教改,幾乎都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進。“以教師為中心”,以滿堂灌輸的傳統教學模式方式傳授書本知識,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把學生看做是外部環境刺激的被動反應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知識的特點是:①學得不完整,知識點空泛,知識面脆弱;②惰性學習,無法在需要知識之時運用;③學法不靈活,無法在新的或類似的情境中遷移應用知識。
因此,改變醫學生物化學傳統教學模式,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其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提高醫學生物化學課程學習成績,是醫學生物化學教學中一個十分有意義的課題。
四、教學內容設計的依據
1.職業助理醫師考試大綱要求
生物化學作是職業助理醫師考試筆試考試內容,所占的分值大約10分左右,所占的分值比例雖然不是很高,卻是教學的考試科目和職業助理醫師考試筆試考試內容,也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理解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診斷學等專業課程教學的重要基礎,學生對生物化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后續的專業課程學習與理解存在很大的影響。通過對學生專業課程的考核成績與生物化學的考核成績進行對比分析發現,生物化學成績較好的學生相應的專業課程成績的平均分也高于生物化學成績平均分較低的學生的專業課程的考核成績。進行專業課程教學的教師也反映這部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理解能力要高于生物化學平均成績較低的學生。因此,對生物化學知識學習,不僅是學生參加職業助理醫師考試的需求,更是學生進行進一步專業知識學習的知識結構基礎,怎樣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專業知識構建,有效地與學生專業特征相適應的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是進行教學內容設計的重要依據。
2.學生進行專業課程學習的知識要求
生物化學是臨床醫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學生在進行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對專業課程內容的理解和將專業知識應用于臨床實踐,比如:疾病產生的內在機制、藥物作用原理、疾病診斷的依據和臨床檢驗數據的應用等都與生物化學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將生物化學知識與臨床專業課程的知識割裂開來,去學習和理解專業知識的內容,不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內容的理解和學生在今后的臨床工作實踐專業素質的進一步提高。如何開展好生物化學課程教學?為學生在后續的專業學習和學生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不斷地提高專業素質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是進行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
五、教學思考
1.教學方法
(1)因材施教,優化完善教學內容。
生物化學作為前沿科學,其進展快的特點,專科的教材相對滯后,所以在授課時,教師應選好教材,劃分知識點。此外,還要注意前沿知識的補充,如在學習遺傳信息的貯存與表達的基本過程的基礎上,提及學生可能聽說過的基因克隆和基因治療,由克隆羊多莉的來由,展望基因器官移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其課后查閱相關文獻,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職醫學生由于基礎薄弱,在學習中有一定的畏難情緒和不自信的表現。所以我們的教學工作要善于從他們的優點去激發學習興趣,注意他們的弱點激起其主動學習的斗志。過去傳統教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填鴨式”教學,雖可保證教學的量但是沒法有效確保教學的質。由于缺乏活力,不利于培養創新開拓型高素質人才。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引導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對臨床疾病發生的生化機理組織討論中加深他們對疾病診治的理解;加強生化基本知識與專業課程的聯系。如在血糖調節的教學中,首先介紹糖尿病的例子,引導學生講出糖尿病的“三多一少”、“高血糖及糖尿病”后,由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癥狀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思考,給予少許自由討論時間后讓學生充分產生認知上的沖突和初步的嘗試分析。其次引出用幻燈片制作出“三多一少”的生化和生理病理機理動態的流程示意圖來解答問題并順便說明治療思路,使學生理解胰島素促進糖代謝作用,同時聯系生理學膠體滲透壓及水平衡的生理學相關內容與臨床診治的聯系,培養學生醫學理論知識到臨床實踐的遷移能力。最后用中常見糖尿病患者和尿毒癥患者靜滴葡萄糖時為什么要加適量胰島素這個問題引發學生課后的思考,促進學生的自學。
(2)加強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形成對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
在生物化學教學中,有些概念和性質僅僅通過理論講解顯得很空洞,很難使學生深刻理會。而在理論講解的基礎上,結合直觀的實驗現象,就能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并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和總結,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酶學是生物化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酶活力是反映酶的性能的基本指標,但是單純的理論講解總顯得索然無味、力不從心。通過“唾液淀粉酶活力的測定”“蛋白酶活力的測定”“酶的抑制與激活”等實驗,使同學們對酶活力的概念及其測定有了清晰的認識。
生物化學是一門內容極其豐富且發展迅猛的學科,也是生物、醫藥、農業、食品等眾多學科的專業基礎,這使得生物化學一方面容易引發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又比較難學。生物化學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需要大量的記憶,但是單純的死記硬背不僅無濟于事,還會抹殺生物化學的活力,使得理論學習變得枯燥乏味。因此需要進行理解性記憶,并隨時進行歸納總結、融會貫通。生物化學實驗是加深理解專業知識的重要途徑,例如,在“蛋白質的兩性反應和等電點的測定”實驗中,通過觀察在加酸、加堿過程中,酪蛋白溶液酸堿度的變化和沉淀——溶解情況的變化,形象、直觀地展現出蛋白質的兩性解離過程,使同學們切實理解了蛋白質的兩性解離性質和等電點的概念;它能夠使抽象的生物化學理論以形象、生動的形式展現出來,有助于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采用多媒體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聯系臨床,提高學生興趣,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可使一些抽象難懂的概念變為具體的可觀察的畫面,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的特點,易于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生化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應用;此外,還可化繁為簡,便于記憶,提高學生信息處理和運用的能力,使學生產生求知欲和興趣,開闊視野,更好地引導學生,達到學而有效之目的。多媒體教學還可幫助學生學習和探究知識的教學過程,從而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去學習和研究,有效地彌補教學時數的不足,緩解有限的教學時間和不斷增加的教學內容之間的矛盾。
2.教學評價
針對生物化學教學特點,包括理論和實驗教學,應將生化課程期評總成績分解為平時成績、實驗報告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其中,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10%—20%,對一些在臨床工作中能夠運用到的知識點,在課前、課中、課后采用提問、討論或問卷的形式考評。比如為什么運動過后肌肉酸痛,一段時間過后又可恢復正常?人處于饑餓狀態體內物質代謝變化情況如何?為什么痛風癥患者不宜吃海鮮火鍋?讓學生嘗試用所學過的生化基礎知識來解釋臨床疾病的生化機理,以有效反饋學生對知識的分解歸納的掌握程度,保證課程教學的作用。實驗報告成績占總成績的30%—40%,學生通過做實驗及課后報告,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自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教師通過實驗報告作業的批改了解學生的生化基本理論與技術的聯系及應用。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占60%~70%,教師考前的出題側重生化基本知識及其遷移應用的考核,考后注重學生的答卷分析,這樣方可達到良好的教學互動。
總之,高職臨床醫學專業教育主要是培養基層臨床實際應用型專業人才,通過生化課程的教學改革,使學生獲得學習生物化學知識的思路和方法并將其應用于專業學習和臨床實際工作中,真正達到開展教學活動的目的。
針對中醫學專業微生物及免疫學教學體會
微生物及免疫學屬于醫學基礎課,具有名詞多、描述多、概念抽象、難記憶、難理解等教學特點,理論相對枯燥,實踐性不強,是醫學院校學生普遍感到難學的課程[1],對于文科生占大多數的中醫專業學生來說就更是難上加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過難、過深的東西都不會感興趣。因此結合中醫專業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進,來提高他們學習這門課程興趣和主動性。
中醫專業的學生特點是學生家庭以從事醫務和知識分子為主,尤以中醫名家子弟較為突出;而生源結構中以城市、文科及女生人數相對偏多[2]。據統計我校中醫專業文科生能占75%,而女生人數可以達到70%。針對中醫專業學生的特點,在微生物及免疫學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來提高教學效果。
1.找到兩者共同點—類比(利用優勢攻克難點)
醫學院校招文科生多,主要是因為中醫學在其長期的發展中受到了古代哲學的深刻影響。中醫藥及相關專業學科具有特殊的人文哲學屬性[3]。其吸收了古代盛行的哲學思想如精氣、陰陽、五行等,并以這些理論為基礎,構建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是古代多學科交互滲透的產物[4]。所以可以看出中醫學理論是在中國的歷史文化背景下的蘊育而出的。而文科生文史知識豐富、善于閱讀、思維活躍,考慮這方面因素,文科生能夠比較好的理解中醫理論。這是文科生的優勢。并且中醫的基礎理論在大一就已經學過了,包括醫古文、中藥、方劑等課程已經學過,中醫對他們的熏陶已經使學生對其很認可了,所以利用他們已知的和熟悉的知識理論來類比性的介紹新的知識,理解起來較為容易一些。
例如中醫理論是建立在陰陽五行這種樸素的哲學理念上的,中醫講究的是陰陽平衡(包括人體內部和環境),而微生物及免疫學實際上也講究平衡,講究病原微生物與人體免疫系統的平衡,以及病原微生物之間及外界環境之間的平衡。這一點使他們的最基本的共同點。所以在講課時把微免的這些平衡與中醫的陰陽平衡進行類比的方式進行講授,受到學生的認可。在講消毒和滅菌的這一章時可以強調對于病原微生物與我們人類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狀態,而是我們也要與它們保持平衡,因此在不同的時期,根據不同的目的,我們是要采取不同的消毒滅菌的方式是來保持這種平衡,而并不是一味的殺死病原微生物。緊接著舉一些例子來證明。例如我們生病了,進行輸液時,這個注射用的生理鹽水一定是無菌的,因為生理鹽水是要進入我們的血循環中的,血循環是沒有任何細菌的,為了不破壞這樣的平衡,我們注入血循環中的任何藥物都必須是無菌的。但是對于人體的有些部位,例如女性的陰道,本身就有大量的細菌,是以乳酸桿菌為主,有些女性經常沖洗陰道,破壞了陰道本身的平衡,反而容易得陰道炎。就這些生活中生動的例子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人體的這種微生態的平衡與中醫上講陰陽平衡很相似,無論哪種平衡被破壞都會引起疾病,這樣理解起來也就不困難了。在微生物及免疫學的整個授課過程中不時的去穿插一些學生熟知的中醫理論知識,可以進行類比。微免課程探討的就是病原微生物與人體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的最終是——平衡或不平衡。這要求教師大概了解中醫理論的知識。
2.在緒論中介紹背景知識
中醫專業學生因為沒有相關學科的背景知識,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反映上課聽不懂。即認知結構中沒有適當的起鞏固作用的知識觀念可利用,阻礙了新的學習與保持,因此提供背景信息及相關的概念將有助于啟動他們的學習[5]。例如在課堂上加入一些本學科的背景知識教學效果較好。對于大多數是文科生的中醫專業學生來說,他們的想像力是十分豐富的,需要教師去組織語言,可以通過這幾點來將微免的發展簡史講的生動而具體:人類在沒有發現微生物時對疾病的看法,以及人類是怎樣發現微生物的,以及是怎樣把它和疾病聯系到一起的,是怎樣來尋找預防和治療的方法。做好這一點,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本門課程有很大的幫助。
3.增加內容的趣味性
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用一些小故事、圖片、視屏、生活(增加與原有知識相關性)等各種方式來提高課程內容的趣味性。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和加速劑,是一切創新動力的重要源泉,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形成創新能力的內在動力[6]。例如介紹培養基時,可以將科赫發明培養基的過程較詳細的講給學生,不單單增強內容的趣味性,而且在這些發明的過程中滲透了很多科學家的優秀的科學素質和道德品質,無形中對學生的科學素質和道德品質有了一定的影響。課堂上還可以應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相關視屏,例如在講到流感病毒時,播放了一個《流行感冒的發病過程》的視屏,受到學生的歡迎,因為在視屏中病毒不再是看不見摸不到的,甚至在免疫學中的免疫細胞也是栩栩如生的,是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甚至突然對微免學茅塞頓開感悟。在上的每一次課中去花一些心思來設計好每一次課的引課,也是可以較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中醫專業學生條理性的思維可能比理科學生占多數的一些專業的學生稍遜色,但發散性的思維較好,介紹課程中的與人文科學相關的內容,用一些有趣的、能打動學生的歷史過程,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效果較好。
4.介紹書籍網站
閱讀是人類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認知活動, 是人類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認識周圍世界的途徑之一, 是學習所有學科的基礎[7]。文科生較多的中醫專業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強,可以通過介紹與之相關的有趣的的內容來開闊學生的視野??梢韵驅W生介紹相關課外書籍和網站。這樣做可以使學生的視野開闊,相當于本課程是一個原點,以這個原點向外發散出去,了解了相關內容,再回到原點,則感覺課本中的內容并不是難以理解和枯燥,這樣學生就會覺得學這門課程很輕松。
綜上說述,結合中醫專業學生特點,利用其特點進行一些教學方法的改進,的確可以讓學生不再覺得微生物及免疫學是比較枯燥、抽象和難學的一門課程。實際上中醫學與微生物及免疫學都與哲學有很多聯系。愛因斯坦這樣談論哲學: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么,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學。在課堂內容中加進些人文性的(包括哲學,科學,思想、人文素質等)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
生物科學專業開設“古生物學”課程的意義及教學特點
1 引言
古生物學是研究地質時期生物的形態、構造、分類、分布、起源及進化的科學,是地質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因此,長期以來,“古生物學”課程一般都在地質院校和綜合性大學的地質系設置,而生命科學學院或生物系很少設置本門課程。但古生物學同時也是一門跨生物學和地質學的交叉學科,生物學中的一些系統學問題,如生命的起源與演化、被子植物的起源與演化等問題都有賴于古生物學的研究。本文將介紹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開設“古生物學”課程的意義、教學特點以及通過三個學期的教學嘗試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 生物科學專業開設“古生物學”課程的意義
隨著學科之間的不斷交叉和滲透,古生物學和現代生物學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生物學中的一些系統學問題,如被子植物的起源等問題都有賴于古生物學的研究。中國是古生物化石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長期以來在國際古生物學界的地位舉足輕重,尤其是近十多年來通過古生物學和生物學的交叉研究,相繼在生命起源、鳥類起源及被子植物起源等問題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令世人矚目。如云南澄江動物群中最早脊索動物的發現、遼西帶羽毛的恐龍—中華龍鳥的發現等等,這些成果相繼在“science”、“nature”上發表數十篇論文。
長期以來,“古生物學”課程一般在地質院校和綜合性大學的地質系開設,而生命科學學院或生物系很少設置本門課程。由于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高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相關的現代生物學知識,因此在生物科學專業開設本課程,將能使本專業的學生更加系統地了解地球生命的起源以及生物界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進化的地質歷程,并及時了解國際古生物學和生物學交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課程的開設對開闊生物科學專業學生的視野,啟發他們認識生物學和古生物學交叉領域一些重大科學問題,進而發現并探索一些新的問題等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3 生物科學專業“古生物學”課程的教學特點
地質院校和綜合性大學地質系開設的“古生物學”課程的教學特點,主要是介紹不同地質時期發現的各門類動、植物化石的形態特征,因此主要是形態分類方面的。編寫的“古生物學”教材一般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通論主要介紹古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化石的形成過程、化石類型、生物的演化以及古生物學的任務;第二部分各論主要介紹各門類化石,包括:原生動物門、海綿動物門、古杯動物門、腔腸動物門、苔蘚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棘皮動物門以及古植物等各個門類。
但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的學生在三年級以前已經系統地學習了動物學和植物學課程,對動、植物的形態解剖特征以及系統分類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因此生物科學專業的“古生物學”課程如果還是象地質院系一樣介紹系統分類,勢必會造成很多重復,學生也會感覺枯燥而沒有新意?;诖?生物科學專業的“古生物學”程教學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在系統介紹地質時期主要化石門類的基礎上,重點介紹與生命科學密切相關的一些科學問題和最新研究進展,以及地質時期生命演化的主要歷程。同時,還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野外親自采集化石標本和室內鑒定研究,增加學生的興趣。
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古生物學”課程講授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地質時期主要的動物和植物化石門類;生命演化的五個主要階段的特征,包括藻類和無脊椎動物時代、裸蕨植物和魚類時代、蕨類植物和兩棲動物時代、裸子植物和爬行動物時代、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時代;各主要時代生物界的特征以及主要門類動、植物的起源與演化;野外認識地層及化石的產出狀況,采集并鑒定、描述和研究化石。
4 教學效果及今后展望
為了進一步拓展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學生的知識面,作為教學改革嘗試,本文作者于2003年提出申請,為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專業高年級本科生(三年級)開設“古生物學”選修課,同年得到學校批準,并于2005年度第二學期在2003級生物科學專業正式開課,共有33人選修了本課程,成為該學期生物科學專業選修人數最多的課程之一。其后2006和2007年度選修本門課程的人數均達到了50人,從中反映了本門課程在生命科學學院的影響在不斷擴大。
根據上述教學特點,本門課程理論課主要介紹古生物學基本原理、常見化石類型、重要門類生物的起源與演化、地質時期生命演化的主要歷程以及我國古生物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和貢獻等;野外實習主要帶領學生到廣州近郊花都花東鎮認識地層和巖性,了解化石在野外地層中的產出狀況,親自采集動、植物化石標本,初步掌握采集化石的技巧,并能初步判斷哪些地層中可能含有化石;室內實習主要讓學生認識各種常見化石標本,并親自鑒定自己從野外采集回來的動、植物化石,然后進行形態描述和初步的研究。
通過三個學期的教學嘗試,本課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的總體評價優良,部分學生在本課程的調查評語中寫道,本門課程生動活潑、趣味性強、有重點、條理清晰、能理論聯系實際、實習機會多、實踐內容豐富,建議多開設本課程并增加課外實習,同時認為任課老師認真、負責。根據同學們的需求和建議,今后本課程還將不斷改進,使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有所啟發,在今后的學習以至科學研究中,在現代生物學和古生物學交叉領域能真正有所建樹。
生物化學是生物科學的分支學科,是生命科學領域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是一門重要的醫藥學基礎課程,也是現在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生物化學是運用化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研究生物體的化學組成、化學變化及其與生理功能相聯系的一門學科。它從分子水平探討、闡述生命的物質組成和運行機理,即研究生命活動化學本質的學科,是研究機體代謝的化學機理,對于正常功能代謝和異常代謝情況均從分子水平和化學角度加以探討。因此,對于藥學專業來說生物化學是教學中最重要的專業基礎學科之一,本課程的開設效果將直接影響藥學專業后續專業課的學習。但由于生物化學的內容繁多,課程體系復雜,理論知識難且與其他學科之間相互交叉,同時其發展速度快,新知識、新成果更新迅速,因此學生學習起來不易掌握,教學過程也很難把握。
為此,從筆者自身對本門課程的教學實踐過程及教學現狀出發,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藥學專業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初步探索。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教學質量,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打好基礎。
一、課程體系的調整
(一)課程內容布局的調整
生物化學傳統的內容布局按照分子結構、性質、功能的敘述生化和代謝過程、特點、調節的動態生化來講述。這種布局先以化學內容為基礎進而討論各種物質的代謝,強調化學基礎的重要性。對于藥學專業學生來說,化學基礎則通過有機化學等先導科目已系統地學習過,在生物化學中再次獨立講解一方面既是重復,另一方面在后面進行動態生化的講述中前面的敘述生化部分又由于時間間隔而生疏,不得不再次重復。
據此,根據本專業的特點將敘述生化內容調整到有機化學科目中進行學習,在生物化學中只在相應動態生化各物質代謝的章節中作復習回憶式學習即可。這樣既可配合有機化學課程改革整合,又能使生物化學課的時間多傾向于動態生化和實驗技能方面。體現“必需、夠用”的原則,同時考慮有機化學及生物化學課程的連續性和系統性,盡量反映當今化學和生物化學學科的發展趨勢,體現交叉綜合學科知識點的有機結合和相互滲透[1]。
(二)重點內容的調整
傳統生物化學的重點多放在動態生化中物質代謝的過程上,對于代謝中各化學反應分步詳細介紹,這是生物化學的核心內容。但對于藥學專業來說,病理性代謝、藥物作用機理等內容是為后續課程提供的主要基礎。
因此在藥學專業生物化學課程中重點應在代謝特點和代謝調節上。將代謝過程中復雜的物質分子結構和多重的化學反應進行適當的簡化,目的在于說明物質代謝過程的主要走向。而走向的確定即代謝調節的作用是重點內容,不僅要說明正常情況下的調節,也要詳細論述調節異常的后果和影響,這是病理學的基礎,同時還要專項討論如何使異常調節過程正?;@是藥物機理的基礎。
(三)加強橫向聯系
傳統的生物化學教學中對各種物質的代謝是分別講述的,這使得每種物質的代謝都有完整的體系。但這種體系往往使各物質代謝的橫向聯系性被忽略,而藥學專業課程的學習必須強調這種橫向聯系。
據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加強這種聯系性內容的學習,除了專門開辟章節進行講述外,還可以在每種物質代謝過程的內容中穿插滲透其他物質與此物質代謝的聯系,以達到加強橫向聯系思想的目的。
(四)生化實驗技術專項
生物化學的研究多運用化學、物理中的理論和實驗技術,在研究的過程中形成了專門的生化實驗技術。這些實驗技術在現代醫藥學的研究中也廣泛采用。尤其是藥學中的制藥技術和藥物分析技術。
傳統生化中對部分實驗技術多是穿插于相應物質代謝中進行講述,且內容和體系均不完備,易被忽略。而藥學專業在后續專業課的學習中又少不了會用到這些內容。
鑒于此,在傳統生物化學內容的基礎上對生化實驗技術理論和操作部分作適當的補充,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為后續課程奠定理論基礎。
二、教學方法的改進
高職學生的特點是基礎薄弱,尤其是高中階段的基礎知識不扎實。加上生物化學課程內容抽象不易理解,學生學習吃力,易漸漸失去興趣和動力。鑒于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以培養學生興趣為中心,采取引導啟發式教學以改善教學過程。
(一)抓好緒論,介紹生物化學的廣闊前景,從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緒論課是一門課程綱要和指引,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內容。對于新課,學生一般都有很強的好奇心和興趣,抓住這點,開好新篇章,是保持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2]。例如在介紹生化發展史時,可介紹近十年來,許多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化學獎獎金獲得者就是生物化學專家;隨著dna解碼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遺傳密碼被解開,人類對自身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生物化學正處在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
(二)聯系生活實際,擴大知識面,與理論內容產生共鳴
例如,在講解維生素b1與代謝的關系時,可以先介紹1886年荷蘭醫生艾克曼研究荷屬東印度地區普遍流行的“腳氣病”為例,讓學生對維生素b1的化學性質和缺乏癥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又如,在講解呼吸鏈抑制劑時,首先給學生講述古代日本漁夫捕魚的趣聞逸事:用藤條狀的植物在水中浸泡,魚就會自然死亡,來引出魚藤酮。這樣的講解,使學生很容易就記住了知識點。
(三)聯想記憶教學
生物化學中的代謝過程非常復雜,且有很多抽象內容不易記憶,但又必須掌握[2]。如三羧酸循環是生化中非常重要的代謝過程,貫穿整個物質代謝,必須要記下來,但內容繁復,不易掌握,可將其進行簡化連成一首打油詩:“乙酰草酰生檸酸,三步反應不可返,四次脫氫兩脫羧,一次底物化磷酸,異酮兩琥延蘋果,回歸草酰轉一圈”。又如八種必需氨基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蛋氨酸)、纈氨酸、賴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蘇氨酸,之間沒有相互聯系之處,如果死記硬背,既枯澀又難記,可根據諧音將其連編成一句通順的話如“笨蛋攜來一兩色素”等。既有趣又便于記憶。
(四)pbl教學
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 是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醫學院首創的一種教育模式,是現在國際上較流行的教育方式之一,已經成為現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發展趨勢[3]。這種教學方法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而教師則起引導作用。即教師將學習的內容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而學生則通過查閱資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組討論等方式,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來獲取相關的科學知識,既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自主學習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4][5]。
pbl應用在醫藥學中就是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導向進行啟發式教育[6]。例如在講述酶的競爭性抑制作用特點時,可先引入磺胺類藥物和磺胺增效劑抑制細菌生長的臨床實例,提出問題:為什么磺胺類藥物能抑制對磺胺藥物敏感細菌的生長,在用藥時在用量上有何特點等。要求學生課前分配成組進行合作查閱相關資料,以論文形式給出具體答案。在課堂上進行論述和討論,形成結論,教師則對其中出現的模糊點和問題作引導性指導,并作最后的總結,肯定學生工作的同時給出最確切的結論。又如,在實驗“血清蛋白質醋酸纖維薄膜電泳”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分組查閱相關資料并寫出實驗預習報告,包括實驗用品、實驗設計、實驗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實驗理論結果及其他可能出現的結果、對非預想結果的分析等內容。教師對報告作指導性審定。之后按照各組的實驗設計來進行實驗,詳細記錄過程及實驗結果,最后通過課堂討論得出最佳實驗方案。
pbl教學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本專業知識和交叉邊緣學科的相關知識,同時需要足夠的課時來配合完成。因此,在實施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難度,且對不同的內容并不都適用。所以將pbl與其他方法聯合使用、相互補充,完善教育教學過程[7]。
三、評價體系的完善
學生對所學課程的掌握程度是學習的落腳點,因此課程評價是教學過程重要的一個環節。傳統的評價方式多以閉卷考試為主。但由于生物化學內容繁雜,知識點過多、過細,這種評價方式易誘導學生走向死記硬背和臨時抱佛腳,以致“考前通宵忙,考后忘光光”。既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即所謂的“高分低能”。因此,要適當降低考試在評價體系中的比重,引入能力培養方式的評價機制以改善這種狀況。
考核總評中,期末考試只占一部分,考試題目也以實際應用為主,減少死記硬背的成分;考核總評的另一部分為論文寫作、實驗預習報告、課外閱讀、隨堂提問、作業及考勤等。如讓學生每人繪制一幅機體代謝總圖,要求將所學習的各種代謝過程均繪入圖中,并體現出各代謝之間的相互聯系,同時還要保證圖紙的簡潔。一方面培養學生的統籌布局能力,同時又加強了對所學內容的宏觀橫向聯系。
生物無機化學是由無機化學、生物化學、臨床化學和醫學交叉融合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型邊緣學科,在分子水平甚至量子水平上,研究和闡明生物體內生物大分子配體與無機元素有關的各種相互作用的學科[1]。它包括兩個主要部分:一是研究生物體中天然存在的無機元素,二是把金屬引入生物體系中作為探針和藥物。
1 藥學專業無機化學教學中滲透生物無機化學的重要性
在我國很多醫藥院校的藥學專業中,藥學教育的模式一直是化學模式。由于,無機化學的理論學習中要求記憶的東西很多,較枯燥,導致了很大一部分同學在學不到一半的時候就放松了學習,明顯影響學習效果。如果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進一些生物無機化學的新知識、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問題,及相關的人文科學知識,將大大提高藥學專業學生的學習無機化學的興趣,為提高其綜合素質和培養其創新能力提供堅實的基礎。在我國的一些院校的化學系開設了生物無機化學的選修課程。但是對于藥學專業進行生物無機化學教學受到學制短、化學課課時少及化學和生物化學基礎知識差等客觀條件的限制。為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在學習無機化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一些生物無機化學方面的知識,以達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等的效果。
2 在藥學專業無機化學教學中滲透生物無機化學的內容
在藥學專業使用的無機化學教材中,隱含著豐富的生物無機化學教育內容[2](圖1),教師要有計劃地把這些知識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去,使學生在學習無機化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更多與藥學相關的知識。因此在備課時,教師需要熟讀教材,找準無機學化各章節中滲透生物無機化學知識的結合點。
2.1 緒論部分
無機化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較抽象的課程。在緒論課時,教師適當的滲透一些無機藥物方面的知識(表1),將對提高學生學習無機化學的興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常見非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
非金屬元素的生物無機化學的內容相對偏少,但也還是存在足夠的可講的知識點。如,三位科學家由于發現一氧化氮作為人體中一種重要的信號分子而于1998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一氧化氮是第一個被發現的參與細胞信號轉導的氣體信號分子。一氧化氮是隨血液存在于人體各處,只要有血液的地方就有一氧化氮的存在。一氧化氮參與的生命活動非常廣泛,在神經、免疫、呼吸等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人的機體內有很多信號系統,它們可以調節全身的血管網絡,一氧化氮可以使微循環暢通,保證含氧血運送到人體各組織和器官當中,讓人體血壓保持在適當水平。人體內生成的一氧化氮自由基,可以穿透任何細胞,到達任何組織,使信息從人體某一部分,傳至其他部分,行使著傳輸信號的功能。這樣使血管擴張,幫助控制血液流向人體的各個部位,以起到保持血管清潔、預防中風、維持正常血壓的作用,有效減輕心臟負擔,從而達到預防心臟病的效果。這就是一氧化氮作為信號分子的作用。
2.3 常見金屬及其化合物
人們對于微量元素的作用遠不如對維生素那樣熟悉。然而,微量元素對于生命的作用要比維生素重要得多,生物體本身無法制造出它所需要的微量元素。所以,缺乏微量元素就成為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F代研究表明,生物體內必需的微量化元素至少有十六七種。而人體內有1/4~1/3的酶需要金屬離子參與才能發揮催功能,這些金屬離子包括fe2+、zn2+、mn2+、cu2+、co2+、mg2+、ca2+等。人們逐漸認識到生命活動無不與金屬離子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即沒有金屬離子就沒有生命。缺乏這些元素,生物體就要發生各種病變。人體的許多疾病,包括一些地方流行病,往往與微量元素的缺乏或過量有關(表2)。
2.4 配位化合物
在現代醫學中無機藥物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從生物必需元素到有益元素甚至放射元素都在醫學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涉及多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些具有治療作用的金屬因其毒性大、刺激性強、難吸收等特點而不能直接在臨床上應用,若把它們變成配合物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藥效同時降低其毒性[3-5]。由于形成金屬有機絡合物提高了化合物的脂溶性,有利于提高其吸收效率,有利于藥物分子選擇性地進入體內的一定位置。
本部分可以重點地介紹治療藥物如鉑類抗腫瘤藥物和鉍類抗潰瘍藥物[6-7],診斷藥物如核磁共振造影劑、放射診斷藥物以及中藥研發方面遇到的實際問題。
2.4.1 鉑類配合物作為抗癌藥物的應用 20世紀70年代以來,鉑配合物抗癌功能的研究在國內外引起了極大的重視[8-10]。鉑配合物的抗癌活性是基于其對癌細胞的毒性[8]。現已確定具有順式結構的均顯示抑瘤活性,其中順式二氯·二胺合鉑,簡稱順鉑抗癌活性最高。它不僅能強烈抑制實驗動物腫瘤,而且對人體生殖泌尿系統、頭頸部及其他軟組織的惡性腫瘤有顯著療效,與其他抗癌藥聯合使用時具有明顯的協同作用。目前,我國已生產“順鉑”供應市場。由于“順鉑”尚有緩解期短、毒性較大、水溶性較小等缺點,經過化學家們的不懈努力,現已制出了與順鉑抗癌活性相近而毒副作用較小的第二代、第三代抗癌金屬配合物藥物[11]。
2.4.2 釓類配合物作為核磁共振造景劑的應用 核磁共振造影技術已成為當今臨床診斷中最為有力和安全的檢測手段之一。它對疾病的診斷是通過使用外來的順磁試劑或造影劑而使得正常組織和疾病組織的1h(主要是水)的共振信號產生差別。核磁共振造影劑使得質子的弛豫時間縮短,從而達到改善組織成像的效果。多數的核磁造影劑均為gd(ⅲ)、mn(ⅱ)和fe(ⅲ)離子,因為它們具有最多的未成對電子和較長的電子自旋弛豫時間。目前臨床診斷使用的化合物主要有四種,全部是三價釓的配合物。據統計,世界上大約每年要進行500萬次核磁共振診斷,而其中20%必須使用造影劑,造影劑研究及應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4.3 絡合作用與中藥的研發 在天然藥物研究開發過程中,往往藥物的粗提物具有明顯的生理活性,但是隨著純度的提高,其藥理活性逐漸下降,甚至消失。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除去了微量元素等無機成分。由于中藥中含有微量金屬元素和氨基酸、皂苷類、黃酮類、多糖類、生物堿等有機組分。而這些有機組分含有多個配位原子,能與微量金屬元素通過多種鍵合作用形成各種復雜的配合物。它們具有較高的穩定性,這對于藥物在體內的生物化學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使之表現出長效、低毒和藥性溫和。
實際上,中藥的藥理作用是中藥中的有機組分和無機組分的共同表現,它們的絡合物往往表現出較強的藥理活性。例如,博來霉素最早由鏈霉屬真菌中以銅配合物的形式提取出來,只有人們改變了發酵條件得到了一系列類似物。博來霉素作為抗生素類抗腫瘤藥物在頭頸癌、卵巢癌等的臨床治療中廣泛應用。研究發現,博來霉素需要有金屬離子才能產生活性,鐵、鈷、錳、銅等離子的存在使得博來霉素能夠對dna進行裂解。目前較公認的機制是:博來霉素首先與金屬離子如fe3+結合,金屬離子結合的博來霉素發生構型的變化,然后與活化分子氧生成活化態,后者對dna進行切割并阻止其復制。
3 在藥學專業無機化學教學中滲透生物無機化學的途徑
3.1 制訂計劃
在無機化學教學中滲透生物無機化學教育,必須有周密的計劃,這一方面是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盲目性和隨意性。制訂計劃力求全、準確、具體、可行。
3.2 注重滲透方法
擯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開展啟發式、自學式和討論式教學。在課堂上注重以多媒體授課的優勢,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講重點、難點,給出一些專題,課后學生廣泛查閱文獻,根據自己的興趣,寫出相關小綜述,課程結束時,在課堂上做專題發言,互相交流,共同提高。這樣,在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自己獲取知識、分析問題與綜合問題及表達能力。
3.2.1 講授法 講授法是目前教師采取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最傳統的教學方法。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滲透生物無機化學教育就是在講授無機化學基本知識的同時,把與之相關的藥學及生物學相關的知識傳授給學生。
3.2.2多媒體課件展示法 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生物無機化學相關的知識。在課件的制作上,采用圖、文、表并茂的方式并盡可能地增加動畫效果,以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無機化學課程的積極性。如,講解葉綠素的結構及其在生物的光合作用中的作用時。通過生動形象的動畫效果,讓學生形象地感受生命中的化學過程。
3.2.3 學生分組討論法 鑒于藥學專業無機化學課時少的實際情況。要求學生結合教材內容,通過查上網收集資料等形式,廣泛涉獵與無機化學相關的藥學和生物學資料,如順鉑類抗癌藥物的發現及發展過程、重鉻酸鉀等重金屬污染及其可能導致的疾病等,并在每次課堂講授結束之前,預留10 min,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或者由學生提出他們沒有弄懂或尚未理解的問題大家一起研究解決。這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參與討論的意識,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在藥學專業無機化學教學中滲透生物無機化學教學除了上述幾個方面外,還需要學校領導的積極支持和老師、學生的密切配合,重視師資培訓及通過教材編寫使無機化學教材中具有很多的生物無機化學方面的知識介紹等方面的工作,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
摘要為提高實踐教學質量,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重慶文理學院通過對生物技術專業實踐特點的研討,對原有的實踐教學體系進行改革和創新,構建了新的實踐教學體系,實施效果顯著。
關鍵詞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改革
2002年經重慶市教委批準,重慶文理學院設立生物技術專業,幾年來,生物技術專業以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合理設置實驗課程體系、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改善實踐教學條件為措施進行專業建設,使生物技術實踐教學的軟硬件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在實驗設置和內容方面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構建了“以專業實驗技術為龍頭、基礎實驗技術為基礎、模塊實驗技術為補充”新的實踐教學體系。
1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原則
長期以來,國內各高校的生物技術專業因成立背景不同,辦學特色不同,在實踐教學各個環節設置方面各有偏重。近些年來情況有了一些變化,隨著生物技術產業對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各校交流的加強,對生物技術專業的內涵及外延有了較為一致的認識。從2005年開始,按照“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生物技術專業的實驗課程建設要求,結合重慶文理學院具體情況,對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進行了改革,在課程優化目標方面,主要考慮以下3個方面:
(1)就業市場對人才的要求。生物技術是一種高新技術,可以應用于農業、工業、食品、醫藥、微生物等領域,市場需求范圍廣。這要求以通才教育為基礎,培養厚基礎、高素質、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形成核心競爭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在就業市場上展現出較強的競爭優勢。因此,應該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廣、技術過硬的應用型人才。
(2)結合學科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趨勢。生物技術是生命科學中發展最為活躍的領域,高新技術不斷被發現,為生物學以及其他學科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研究手段。同時,生物技術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學生具有較為扎實的生物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較系統的生物技術理論與實驗技能,了解生物技術領域的前沿和發展動態,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因此,應將最新生物技術科研成果和學術前沿發展趨勢引入到教學當中,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生物技術,并提高其解決科學難題的能力。
(3)學生自主意識和主觀能動性。生物技術實驗教學是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它不僅僅是對理論的驗證,還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及科學思維的重要手段[1]。生物技術實驗教學的改革與探索,重在發揮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和特長,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促使學生養成自我約束、主動學習、不斷進步的優良學風[2]。實驗課堂應改變由教師“抱著學生走”的實驗方式,以學生為中心,在實驗中留給學生較多的獨立思考的空間,有利于學生拓寬思路,使學生產生壓力,并將壓力轉變為動力,最終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綜合以上各個方面,高等教育應當以學生的個人發展為出發點,形成專業的培養目標,并圍繞這一目標進行課程建設和改革。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求學生通過對基礎知識體系的學習,形成自我學習的能力。
2生物技術專業實驗建設的框架
生物技術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和尖端學科,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新設備、新成果層出不窮,只有不斷更新知識,才能緊跟前沿[3]。生物技術專業無論是設備投入還是實驗耗材相對較高,要求高校必須加大投入,才能確保實驗教學的質量,而加強實驗教學的關鍵是要有一個功能齊全、設備先進的實驗室[4]。
首先,圍繞專業培養目標,以實踐性教學環節為中心,對專業人才知識和技能結構進行整體分析和設計,使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主要實踐教學環節形成4大模塊,使這些模塊既分工明確、各有側重,又相互聯系,有機地組成一個不可分割、相互滲透的整體。與理論教學相互配合,以基本技能為基礎,專業技能為重點,突出知識的聯系性和綜合性特點,注重技術應用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構建相對完善的具有專業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
其次,結合學科優勢,打造創新性綜合實驗體系。綜合實驗體系除貫穿基本技能訓練體系以外,根據重慶文理學院的專業特色,開設一些具顯示度的、切合實驗室規模的、包含完整生物制藥環節的綜合性大實驗。充分培養學生的綜合實驗技能,并與課程理論體系配套,為學生提供初步技能實訓的機會。實驗規模的生產裝置與布局反映了現代生物技術的特點,并充分利用重慶文理學院現有的生物教學中心技術優勢,在實驗內涵上體現多學科的交叉與應用,反映科研、生產、工藝一體化研究的思想。
最后,依托重慶文理學院建設重點學科的背景,創建柔性技能型實踐平臺。生物技術專業實驗室的建設體現了教學與科研的充分結合。利用學科資源,校級重點實驗室、重慶市生物工程中心都直接參與本科實踐教學。開設植物組織培養、水產動物良種選育、基因工程、酶工程4個方面的設計型、研究型開放實驗,供學生選做。學生依據自身的個性特點可選擇感興趣的實驗,實驗的內容也根據學科的發展不斷調整、提煉最新的研究成果,體現出整個實驗系統適應學科發展及個性培養的柔性。通過研究設計型實驗環節,讓學生體會生物材料的多樣性,感受現代生物技術在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對專業有一個更全面和深刻的認識。
3構建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驗教學體系是生物技術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部分。實驗教學體系建設包括實驗教學內容、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實驗教學隊伍和實驗室裝備等的建設。其中教學內容是實驗教學的基本依據,是學生獲得實驗技能的根本[5]。實踐教學內容與體系是圍繞著生物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制定和建立的,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設立基礎實驗技術系列、專業實驗技術系列和模塊實驗技術系列3大類別實驗課程,明確本專業基本技能點、專業技能點和行業綜合技能點要求。以實驗技能性質分類為主線,整合實驗課程,使學生明確每項技能的訓練目標。
基礎實驗技術系列涵蓋生物學和實驗技術的核心,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訓練環節,這一層次也稱為基礎核心實驗。專業技術實驗系列涵蓋生物技術大實驗以及發酵工程、植物組織培養、生物技術制藥等方面的設計研究型實驗,實驗內容提前公布,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專業技術實驗系列中學生可部分或全部完成從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準備直至實驗結果獲取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綜合實驗能力。在學生進行上述2個層次專業實驗技能訓練的同時,對一部分較為優秀的同學安排創新實驗環節的訓練,創新實驗反映學科發展方向及研究熱點并帶有探索性,參加創新實驗的學生可以提前進入實驗室,并可以免修部分相關的綜合實驗。
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從2005年開始,學院對教學計劃及實驗室管理模式也進行相應的調整。在教學計劃方面,集中時間安排綜合性實驗,并建立了互動的實驗教學信息化平臺,開發出集管理、預習、信息反饋為一體的實驗管理信息系統,掛在校園網上供學生實驗選題、預習、實驗室準備、管理之用等。
4實驗教學改革的實施效果
實踐教學的改革是個永恒的主題,生物技術專業在近幾年的改革實踐中雖然已取得明顯的成效。
首先,實驗課教學更趨合理。實驗教學改革實施過程中,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主要遵循創新性、系統性、連貫性、綜合性的原則,從直觀性、驗證性和鞏固性實驗向創新能力培養的實驗過渡的原則。在實驗內容的選擇上,適當減少驗證性實驗內容,增加定量分析試驗和大實驗,引入學生自主性實驗。在實驗內容的順序安排上由淺到深,相互滲透,循序漸進。實驗內容調整后的特點實驗內容更加符合生物技術專業需求,內容的分布更趨合理,實驗內容的改革有利于學生實驗能力、實驗效果的提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使學生可以掌握更多的實驗技術和方法。
其次,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專業技術實驗和創新實驗環節得到了大大加強,綜合性實驗由原來的2個增加至10個。開設創新性開放實驗機制,有興趣的學生隨時都可以申請開放實驗項目,進入實驗室進行實驗研究。使學生從被動學習逐步轉向主動學習,從被動接受教學到主動去探索尋求科學實踐知識。許多學生不滿足于實驗、實習課程的學習,自發組織各種科技興趣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從大二開始就介入教師的科研項目,結合教師的科研項目開展課外科技立項活動。通過這種訓練方式,學生的動手能力、綜合問題的分析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再次,將科技前沿融入到實驗教學環節。通過大綱的制定、教材的編寫以及課程的合理安排,明確了教學思路,學生易于接受、反映良好。通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加深了學生對生物技術理論課程知識的系統理解,提高了學習積極性,激發了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養了創新思維方法和能力,為他們將來從事科研工作、開發利用資源生產生化產品提供了思路、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還將科學發展的前沿和熱點滲透到本科實驗教學中,部分實驗內容直接來源于最新的科研成果,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水平。
最后,增強了學生專業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本科學生到科研實驗室后,從課題的選擇到實驗的設計等過程都以學生為主,教師僅做必要的指導,在進行課題研究的時候,專業理論在課題研究中得到應用,讓學生專業學習不再枯燥與抽象,特別是課題研究一步步取得進展,解決了一個個難題,讓學生獲得成功感,學生學習的效能感得到了加強,這些都促使學生學生學習方式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新知的轉變。
【摘要】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是一門應用廣泛的技術課程,主要解決工藝控制、過程優化模擬等工程問題,是生物工程專業課程之一,具有實用性強、內容繁復、初學者難于記憶和靈活運用等特點。從課堂教學出發,闡述了該課程在應用型工科院校生物工程專業中的教學對策。
【關鍵詞】生物工程專業;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教學對策
作為地方本科院校,將教學目標定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是提高學校競爭力、突出辦學特色的關鍵。南陽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專業立足于自身教學條件,積極將培養模式與南陽地區經濟特點相結合,緊密圍繞南陽市支柱產業——生物制藥和工業發酵,發展工業微生物菌種選育、發酵工藝調控和中藥材藥用成分提取分離為主攻方向的專業特色。畢業生主要在科研開發、生產監控、質量檢測等方向就業,工作中經常涉及到工藝控制、過程優化模擬、質量檢測控制等問題。對于這些實際問題若不進行科學的試驗方案設計和數據結果分析,將很難在短時間、低成本內得到正確的結果。因此,有必要對生物工程專業學生開設相關課程。
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是一門應用領域相當寬廣的現代技術課程,主要介紹工程技術和科研試驗中常用的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方法。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試驗設計和數據處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為后續教學環節如專業試驗、畢業論文和今后在工作中開展產品工藝優化、質量管理等工作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基礎。該門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包括2個方面:試驗設計和數據處理。試驗設計部分主要是讓學生掌握設計試驗的方法,能做到在有限的試驗條件下,用最少的試驗量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數據處理部分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對實驗結果采用合理、有效的分析方法,從而發掘出潛在的、有用的信息[1]。
為了提高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應用的能力,筆者對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的教學研究做了很多努力和嘗試,現將幾點教學心得體會歸納如下。
1講好緒論,強調課程的重要性
緒論就像是一部電影的開場,直接影響著整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好的開場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是統計學在生物領域的應用,是一門應用技術學科,在緒論中不僅要介紹學科發展的歷史,還應該清晰展示課程的內容體系及本門課的任務和作用,重點介紹要學習什么、知識點之間有什么聯系、這些知識可以幫助解決什么問題、該如何學習等。在緒論中應多列舉一些利用本門課程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例子來強調本門課程的重要性,如在畢業實踐環節,將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的知識用于畢業論文的設計和撰寫中,以求論文結構的系統性和試驗結果的科學性。在走向科研工作崗位后,利用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的知識合理設計科研方案、分析結果,以求在低成本、短時間內完成任務。通過這些例子來明確學生的學習目的,激發其學習興趣。
2重在培養應用能力
應用性本科培養的是運用科學理論從事高技術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在培養規格上以行業需求為本位,注重知識的復合性、現時性和應用性。培養出的人才應具備綜合運用理論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并兼備技術創新能力[2]。因此,在教學內容組織和知識側重點的處理上應以結合專業特色、適應行業需要為主旨。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是以統計學原理為基礎的學科,其原理部分涉及到高等數學、概率論和線性代數的知識,這部分內容在基礎課程中已有詳細講述。因此,教學重點放在各種試驗設計方法和數據處理方法的具體應用上,而方法的理論推導過程可以作為學生自學內容。如講解方差分析時,將重點放在方差分析的具體步驟上,而偏差平方和分解過程的推導則作為自學內容;在正交試驗設計及分析部分,教學側重點主要放在如何使用正交表及如何對正交試驗結果作恰當的分析上,而對于正交表的構成原理、特點僅作簡要介紹。
3選擇合適的例題,做到熟能生巧
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不僅用于生物,還應用于化工、食品、機械加工制造等領域。為了讓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知識,在舉例說明時應選擇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在本學科的應用實例。面向生物工程專業的學生時,結合生物工程專業的特色,主要從菌種選育條件、發酵工藝控制、目標產物分離等方面選擇相應的例子,最好是專業試驗或科研中的真實問題,如淀粉酶產生菌選育方案的設計、乳酸發酵條件的確定、茶多酚提取工藝的優化,這有助于學生了解本門課的應用領域,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對于應用技術學科,關鍵是能將書本上的知識應用自如。對于試驗方案設計方法,如正交試驗設計、均勻試驗設計、回歸旋轉試驗設計、sn比試驗設計等方法,要求能夠根據試驗周期的長短、原料易得性、條件控制難易、待考察因素水平的數量等實際情況,選擇合理可行的試驗方案設計方法。對于所得數據結果,要求能夠采用正確的分析方法,發掘出有用的信息。數據分析方法部分有很多公式,如偏差平方和的分解公式、回歸系數的求解公式等,若要做到靈活運用課程的知識,就必須加強公式的記憶,因此多做練習是必要的。雖然現在有很多軟件能解決計算問題,但是還要求學生掌握各種分析方法的分析過程,這些都需要在教學中安排一定的練習量,使學生熟能生巧。
4把握前沿知識,擴展學生視野
試驗設計與數據分析的方法種類多樣,在本科教學階段主要要求學生掌握單因素試驗設計、正交試驗設計和均勻試驗設計等方案設計方法,極差分析、方差分析和回歸分析等數據分析方法。這些內容是本門課程的基本內容,但并不是本學科的全部知識。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本學科的重要性,可以在教學學時允許條件下,補充知識點,開拓學生的視野。如向學生介紹旋轉試驗設計及其分析方法,指出它的作用和優勢;對于解決多指標問題的試驗設計和分析時引入主成分分析方法的知識[3];在對回歸方程求解最優解時引入遺傳算法的理論[4];對于試驗問題建模分析時引入神經網絡建模方法[5]。這些試驗設計和分析方法很多都是近幾年才應用到生物工程領域的,在要求學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識的前提下,引入前沿知識有助于拓寬知識面,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能動性。
5重視上機環節
試驗數據的處理計算量很大,完全依靠手算既浪費時間又容易出錯。而現在有多種軟件,它們可以對數據作各種分析,并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準確的結果。因此,應重視上機環節,要求學生至少掌握1種統計軟件的使用方法,學會用軟件繪圖、計算,并能正確理解分析結果。例如spss是一個功能全面的統計分析軟件,操作界面友好,易學易用,廣泛應用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領域[6]。在教學過程中安排適當學時進行上機操作,要求學生能夠使用軟件進行平均數假設檢驗、方差分析、多重比較、回歸分析等操作,不僅能增強知識的掌握程度,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論文關鍵詞:生物化學 實驗教學 教學改革
論文摘要:在對傳統的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近年來作者的教學實踐,提出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方案,從教學內容、學科發展、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四個方面入手,提高生物化學實驗的教學質量。
生物化學是研究生物體的化學組成及化學變化規律的基礎生命科學,它的主要任務是從分子水平和化學變化的本質上解釋各種生命現象,內容分為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其教學注重于宏觀和微觀兩個方而,強調實驗能力和科學素質的培養。生物化學對生命科學本科專業的學生既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又是生物專業的帶頭學科。
生物化學實驗課是生物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科學作風的重要教學環節.具有課堂教學所不能替代的獨特作用。生物化學實驗可對學生進行生物化學基本技能的培訓,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為學生今后開展科學研究奠定基礎。因此,如何提高實驗課的教學質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能更好的掌握實驗課中的各項生物化學實驗技能,是目前實驗課教學中尚需解決的問題。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化學實驗課課程程組成員根據歷年擔任實驗課教學中的一些經驗和體會并結合本院實際情況以及所開設生命科學的兩個本科專業的特點,對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作了一些改革。
1 改革實驗內容,增強綜合性和設計性
生物化學實驗課是隨著生物化學理論發展起來的學科,獨立的課程內容,對專業基礎課程教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現行的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受到教學模式及經費不足等等因素的限制,教學內容一直未有大的改動,主要是利用分光光度測定技術和顯色觀察等方法進行組織樣品中生物活性分子的含量測定,以及利用離心、沉淀等方法制備和分析生物樣品中的活性分子。這些內容在80年代的教學科研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基本滿足了當時本科教學的需要。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生物化學的研究內容和方向有了許多新的變化,大部分實驗內容已經過時,與理論教學脫節現象也比較嚴重。同時以往的實驗多是驗證性的實驗和教師演示性實驗,激發不起同學們的學習和操作興趣,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更達不到素質教學的目的。因此,本學期針對這一弊病作出大膽改革嘗試,并得到良好效果。增加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適當減少驗證性實驗。比如:加入綜合性實驗動物dna的提取和瓊脂糖凝膠電泳,并在實驗過程中提供多種動物肝臟材料,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增加綜合性實驗植物過氧化物酶同工酶的聚丙烯酰胺的凝膠電泳,在實驗過程中提供多種植物材料并對植物進行干旱和冷凍脅迫,增加綜合性實驗凝膠過濾分離血紅蛋白。在實驗課前讓學生熟悉理論知識,上課前讓學生設計實驗過程,比如:過氧化氫酶活性測定的實驗過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酶的知識來使用強堿變性,強酸變性,加熱變性等方法在一定催化反應時間后使酶變性失活。
2注重學科進展,加強與科研的聯系
生物化學是生命科學各學科的交匯點,尤其是近數十年來,成為生命學科中發展最為迅速的一門學科。其理論與技術己滲透到與之相關的生命學科的各領域,而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最終目的,也是為探索生命科學服務。所以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實驗教師結合自己的科研課題和生物技術中心的老師交流,在教學過程中加以介紹生物化學實驗技術發展和將科研進展在實驗中介紹。并將結合我院與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科研課題相關所有用到的實驗內容及時引入的生物化學內容上,比如:增加綜合性實驗植物抗性相關酶測定(sod、pod、cat),植物dna的提取及其分離測定,質粒的dna的提取與鑒定。這些實驗是目前科研前沿部分也是我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相關科研課題所要基礎,開設這些實驗能及時讓學生了解科研動態,鞏固生物化學理論知識,盡早的步入科研行列,對提高生命科學兩個本科專業的學生的專業素質的非常必要的。
3 革新實驗教學手段,應用多媒體技術豐富實驗課教學
在生物化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反映這門課程難懂,抽象,給授課老師帶來很大難度。多媒體技術借助文字、圖像、動畫和聲音等傳遞信息,為解決授課抽象難懂問題提供了一種現代化的有效手段,它既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又有利于學生對抽象內容的形象理解,從而提高了實驗教學的質量。以前,教師上實驗課僅用黑板板書,操作也僅做一此簡單的小范,生物化學掛圖也很有限,這極大的影響了實驗的教學效果。學生聽不懂實驗,學生在實驗中不知如何下手,對有此簡單的儀器都不會正確使用與操作。學生做完實驗后印象不深,收獲不大,更不能把實驗課和理論課緊密聯系起來。我們把多媒體技術運用在實驗課堂上,讓學生在動手做實驗前,先看一段實驗操作步驟的錄像,然后在實驗過程中視具體情況給予糾正,這樣可加深學生印象,提高學生實驗動手操作能力,減輕教師的工作量。另外,實驗過程中合理利用時間,也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理論與實踐知識。比如在植物過氧化物同工酶page實驗中,需要反復進行離心和電泳,空閑等待時間很多。我們利用離心和電泳等待的時間放一此生物化學實驗操作教學光盤讓學生觀看。光盤內容根據教學內容講述學生正在做的實驗的原理,他們正在做的步驟有什么作用,有哪此注意事項。這樣學生每做一步都會明白他們在做什么,使之所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既鞏固了理論知識,又加強了實踐操作能力,教師的工作量大大減輕。
4 完善實驗課的考核方法
生物化學實驗是一門對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兩個本科專業是一門獨立的課程。以往實驗課是依附于生物化學理論課中,導致學生對實驗課的不重視,不當回事。從生物化學實驗課獨立出來成一門單獨的一門課后學生普遍重視起來。但是考核方式不完善,實驗成績的考核.過去過分依賴實驗報告的優劣.導致學生不汁重實驗過程.片而追求實驗結果的正確性和實驗報告的篇幅和整潔程度.嚴重制約了對學生綜合索質的培養。我們現在考核實驗.是綜合一個學生的實驗態度、基木方法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實驗過程中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多方而的成績。在考核方法中.實驗報告成績占總成績的30%,實驗中的現場考核占30% ,實驗理論單獨考試占40%。改革后的實驗課考核方法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他們對實驗的重視程度.又保證了成績評定的的客觀和公正性、提高了實驗的教學效果。 價值的問題,問題提出后,學生展開討論。但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學生往往不用思考,答案就脫口而出,或只要在教材上讀一兩句使可獲得教師的首肯,這樣的討論,從表面上看,學生很投入,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但從實際效果看,不僅激發不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甚至還培養了他們思維的惰性,也影響了教學效率,說得更嚴重一點那就是浪費課堂時間。新課改下,政治課教學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過程中,廣大教師逐漸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教育模式即采取一味“滿堂灌”和單純“注入式”的教法,而是不斷探索新教學方法,更注重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實現了政治課的素質教育。其中,“討論式”教學法是廣大政治教師所樂于采用的一種新方法。 “討論式”教學法其主要模式是:教師擬出問題學生展開討論選出代表發言教師總結發言?!坝懻撌健苯虒W法如果能正確運用,有助于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有助于澄清學生的一些模糊認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學習,拓展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總之,“討論式”教學法使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都能得到很大改進,能克服應試教育模式的一些弊端,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但是,就目前的政治課教學實踐來看,并不是所有的政治教師都能正確運用“討論式”教學法,而是有少數教師運用此法時僅僅流于形式,尤其是在公開課中。比如某些教師為了顯示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于是便設計一些過于簡單、瑣碎、缺乏思維價值的問題,問題提出后,學生展開討論。但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學生往往不用思考,答案就脫口而出,或只要在教材上讀一兩句使可獲得教師的首肯,這樣的討論,從表面上看,學生很投入,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但從實際效果看,不僅激發不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甚至還培養了他們思維的惰性,也影響了教學效率,說得更嚴重一點那就是浪費課堂時間。 一堂成功的討論課應具備以下條件:(1)討論的目的已達到;(2)所有學生,包括不同層次學生的積極性真正調動起來;(3)教師的方法運用得合理得當。那么該如何正確運用“討論式”教學法使討論課獲得成功呢?筆者想就“討論式”教學法模式的幾個環節即教師擬出問題、學生展開討論、選出代表發言、分別談一些看法。 討論題的選擇直接關系到討論的成敗。因此,教師應該精心擬出合適的討論題,這是一堂成功的討論課的首要環節。筆者認為教師所選的討論題應具備以下條件:(1)要具有代表性,使大多數學生都能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的生活實際。(2)要選準切入點,使學生有話可說,避免無所適從,無從答起(3)要有梯度,有層次,適合全班不同層次學生的認識水平,使全班學生都能投入到熱烈的討論中,達到整體參與,普遍提高的目的。(4)要結合課堂實際,適時使用。如果討論是在講授新課前使用,那么討論題要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該堂新課的興趣;如果討論是在講完新課后進行,那么討論題要能夠幫助學生整理本課知識點,理清各知識點的邏輯聯系;如果是專題討論,那么教師應在上一節課后布置本節課的討論題,并讓學生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做好社會調查,準備好討論提綱,以便討論時有言可發??傊?生物化學實驗課的教學是生命科學本科專業學生實驗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強化實驗課的教學對于培養創新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生物化學實驗課教學改革涉及面廣,環節多.是個復雜的問題。我們只是在以上的四個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經驗。還有很多方面時進一步提高和完善。
[摘要]高等院校生物專業培養人才的目標是具備生物科學知識及生物技術手段,能將生物知識和實際應用熟練結合。產學研結合在生物人才培養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文章列舉出生物專業現階段在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產學研現狀和生物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生物人才培養目標以及產學研結合培養生物專業人才的對策。
[關鍵詞]產學研 生物專業人才 校企 生物教學
伴隨著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生物專業已經廣泛應用于科技建設中。因此,高校生物專業向社會輸送合格人才成為當務之急。高等院校生物專業培養人才的目標是具備生物科學知識及生物技術手段,能將生物知識和實際應用熟練結合。畢業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就職于生物醫學、生物制藥、生物檢疫、生物保護、環境治理等領域。針對此培養目標,眾多高校針對生物學科的發展,不斷修訂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方泛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旨在授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于實際應用中,為社會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一、現階段高校生物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1.生物教學培養模式的單一性。目前,多數高等學校培養生物學人才具有培養模式單一的特點。人才培養通常在封閉狀態下進行,教材中知識點的講授已經和教學實踐嚴重脫節,并且脫離了社會需求,高校生物專業人才的供需難以達到平衡。造成了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沒有達到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標。當前眾多高校向社會輸送的生物學人才,多數以實踐及應用能力水平較低為特點,這與培養模式的單一性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
2.學校教學中教育功能的不完善。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場所,目的是為社會輸送合格專業人才。但是教育體制的限制使得教育功能具有局限性,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使學生思維沒有得到全面擴展,如何把本科生引入創新性的課題研究本身就是一個研究性的課題。社會需要的人才應在具備專業素養的同時,具有一定的綜合素質,包含具備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因此,在國家大力倡導創新教育的背景下,更應當注意教學與實踐的結合。
3.高校生物專業產學研結合現狀。產學研結合是高校科研、教學和實際生產結合的產物,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高校的科學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校企的生產情況,另一方面,校企的盈利和發展也帶動了教學條件和教學方法的改善。但目前產學研結合并沒有達到廣泛開展的預期目的,除部分歷史悠久或者規模較大的院校外,生物產業依附于高校的情況比較少見。部分校企在經營規模和生產運營上存在著諸多的不足之處,很難達到與教學結合的效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校企的經營管理模式受到限制。校企在經營管理方面具有管理模式單一、生產積極性較低等特點。二是難以優化配置校企和教學資源:高校辦企業主要功能是服務于教學和科研,高校企業為科研和教學提供了平臺。但高校更偏重于科研和教學,企業生產一般和科研和教學研究相結合,這就使得企業生產有局限性和封閉性。
二、以產學研結合促進生物專業人才培養的對策
1.樹立以產學研為基礎的生物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伴隨著“產學研”的提出和發展,高等院校針對現階段生物學廣泛應用的情況,對現有的教學大綱、培養計劃作出了相應的修改,更側重于實驗和實踐應用環節。眾多高校生物專業紛紛提出以培養綜合型生物人才為主要目標,采用“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以期獲得的教學成果和綜合高素質生物人才。
2.建立產學研結合培養生物專業人才的模式。生物專業具有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特點,建立產學研結合培養生物專業人才模式是生物
才培養的重點。因此在樹立以產學研為基礎的生物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時,應建立產學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創建新型生物培養模式奠定基礎。
一是建立多種模式的校外實驗實訓基地。實踐基地的建設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多種模式的實踐基地也是生物學科的需要。產學研結合強調教學、科研在生產中結合,但并不指向單一校園企業,建立生物實驗實訓基地也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主要方式。生物科學專業涉及領域較廣泛。學生教育的發展方向由過去的知識型、專業型逐漸轉向能力型、素質型。實踐基地的建立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交流平臺,使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實踐技能、技巧,也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二是探索產學研結合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由于市場經濟的轉型,使得校企的發展方向偏重于生產經營,盲目追求效益。企業在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條件下,顧慮到生產秩序的維護和管理的不便,往往不愿意接受大學生參與到生產環節,進而忽略了教學的投入。高品質的教學本身不能僅僅靠課堂教學完成,需要實踐支持,校企應將教學實踐納入日常管理,積極吸收大學生進入生產中,在實踐環節中應制定完善管理機制,為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作出貢獻。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從兩個方面加強:一方面,體現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創新思維的拓展教育,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并將創新性思維應用于實驗和實踐教學中;另一方面,主要指在實踐過程中,以體制創新、教育創新為導向,在加強實際動手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另外,以政治導向、制度創新等方式,通過設定鼓勵機制,鼓勵學生將自主創新融入教學和科研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主要應從擴展實踐活動著手,首先做到擴大實踐基地的建設,高校和生物學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廣泛建立聯系。其次,教學機構切實發揮實踐基地作用。
三是建立新型產學研合作模式。傳統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和教學結合不夠緊密,需要進一步改進。各個高校應以自身實際情況,針對與實踐基地結合情況制定完善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首先,課堂教學采取cai教學方式,將信息整合并借助計算機輔助技術更加生動形象地傳授給學生,并在教學中注重基本技能,和綜合技能的訓練;其次,讓學生進行自主性實驗設計訓練,并將實驗設計應用于生產實習之中。
四是在學生畢業論文設計過程中要結合生產實踐開展,切實做到實驗與應用的緊密結合。新型產學研和合作模式的推廣產生了與時俱進的效應,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更好地進行實踐和應用,是探索產學研發展之路的重點所在;產、學、研任何一個環節都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企業應切實做到“以產養研,以研促產”的企業經營模式。校企應發揮自身優勢將科研資源整合到生產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協調保障多方面利益。同時,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專業的管理人員,高校應注重培養校內企業管理人員,建立適于企業、科研相結合的人才管理體制,吸引企業外部人才,激發企業內部的能動性、創造性。
三、結語
產學研結合在高校生物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舉足輕重,隨著產學研的深入和廣泛開展,大量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應運而生。有效解決了傳統高校生物教學中教學培養模式單一和教育功能的不完善,并且改善了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的現狀。目前,產學研結合培養生物專業人才是高校發展的方向,科研在高校校園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科研的發展必定帶動校園企業的發展。校園企業建立高校產學研模式奠定了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基礎,產學研的深入結合為生物專業人才的培養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
摘要:
生物技術專業作為高等農林院校的基礎專業,近年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不容樂觀,從而折射出許多急待改革的問題。為此,基于浙江農林大學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情況問卷調查以及與該專業本科生的座談交流和對部分高等農林院校的實地調研,并結合浙江農林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相關教師的教學實踐經驗,對高等農林院校生物技術專業的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總結,對教學改革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高等農林院校應通過明確有別于其他科類院校的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積極推進分類模塊化人才培養模式、精簡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嘗試課堂討論式教學法、采取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課程考核方式、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等措施的實施,實現“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
關鍵詞:
高等農林院校;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教學;教學評價
近年來,以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為主要內容的現代生物技術發展迅猛。伴隨著生命科學的新突破,現代生物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醫藥、食品、環保、能源等領域,并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了滿足生物技術產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國內外的生物技術高等教育也迅速發展起來。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先后有337所高等院校開設了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經過20余年的不斷改革和優化,我國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的辦學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招生人數和畢業生人數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目前我國的生物高新技術產業正處于起步發展階段,與國際水平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這導致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較低,特別是農林類高等院校該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不容樂觀。2010年,生物技術專業甚至被教育部列入10大“紅牌”本科專業。由此可見,從整體上看,我國生物技術高等教育仍面臨著諸多挑戰。為此,筆者在浙江農林大學開展了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情況問卷調查,與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進行了座談交流,還到部分高等農林院校進行了實地調研,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浙江農林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相關教師的教學實踐經驗,對高等農林院校生物技術專業的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總結,對教學改革進行了深入思考。
一、高校生物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一)其他科類院校生物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教育部的界定,生物技術專業以理科為主、工科為輔,是理工科復合型專業,主要培養應用研究型人才[1]。生物技術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現代生物學和生物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對學生進行應用基礎研究和科技開發研究能力的初步訓練,以培養具備較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生物技術專業人才承擔著將相關理論應用于實踐以及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責任。因此,促進生物技術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倍顯重要。截至2015年,在全國開設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的337所高校中,農林類高等院校占36所。其他科類高等院校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通常是以社會需求為出發點,重點培養的是具備生命科學基本理論以及較系統的生物技術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綜合性專業人才。其主要特色是培養大眾化的生物技術專業人才。但是,由于其缺乏對專業人才培養的市場化細分,所以難以滿足我國生物技術行業發展對基本專業人才的多樣化需求。
(二)高等農林院校生物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目前,我國已有36所農林類高等院校開設了生物技術本科專業,但是大多沒有確立富有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如前文所述,盡管生物技術本科專業已經明確了相對宏觀的人才培養目標,但并不完全適用于農林類高等院校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從現狀看,農林類高等院校往往過于注重學校整體的農林特色,著重于培養傳統的農林人才,而對在農林業發展中發揮同樣重要作用的現代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重視不夠。因此,筆者認為,各高等農林院校在主打自身農業、林業特色的基礎上,應結合各自院校的歷史發展優勢、地方發展特色以及未來發展規劃等,進一步細化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重點培養具有農林素養的生物技術專業特色人才,從而發展各具特色的或本校獨有的生物技術專業教育。以浙江農林大學為例,作為一所多科性高等農林院校,其開設的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確立了獨特的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具有現代生命科學基本知識、掌握系統的生物技術基本理論和核心技能、了解生物技術發展現狀與趨勢的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應用研究型專業人才。因此,浙江農林大學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以及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竭力塑造獨具特色的富有生態性和應用性的創業型專業人才。目前該專業已發展成為浙江省重點專業。
二、高等農林院校生物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存在的問題
通過走訪調研部分高等農林院校,筆者發現,生物技術本科專業在多數高等農林院校并非是主流專業,專業的培養目標比較模糊。通常情況下,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畢業生的主要去向是考研和就業。但是,多數高等農林院校并沒有針對2種畢業去向在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明確的引導,所開設的課程都是統一的。只有少數高等農林院校為畢業去向不同的生物技術專業學生提供了有區別的人才培養方案,即針對本科畢業后準備考研深造的學生,設立了考研強化班,并強化了理論性強的“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專業課程的教學;同時,針對本科畢業后準備直接就業的學生,注重引導其更多地掌握生物工程、生物制藥等方向的實用專業知識,從而使該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率得到較大的提升。
(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為了適應不同科類高校和不同高等農林院校生物技術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不同定位,生物技術專業教育應結合各高等院校的辦學特色,從滿足學生畢業去向的需求出發,積極探索分類模塊化人才培養模式,充分體現“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所謂分類模塊化人才培養模式,就是首先根據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的學習意圖,將其分為工作就業、考研深造、實踐創業及其他4類;然后根據這4類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將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這樣,不僅可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的優勢,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而且可以為學生未來的個性化發展提供富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服務。第一,針對畢業后意向工作就業的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高等農林院校應充分發揮“產、學、研”教學模式的優勢[2],大力鼓勵學生到企業部門、生產一線進行實踐實習;同時,可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嘗試,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聯動式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應用型人才。此外,以細化的就業需求為導向,為該類學生開設普通生物技術、生物制藥、生物工程等方向的模塊化課程。第二,針對畢業后意向考研深造的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高等農林院校應大膽借鑒某些高校的成功經驗,盡可能為該類學生提供相應的培訓輔導,以培養高層次的理論研究型人才。例如,可開設相應的輔導班,強化專業課程理論知識的傳授。第三,針對畢業后意向實踐創業的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高等農林院校要結合學生的具體要求,將學生的學習實踐直接引進實驗室和大學生創業孵化園,或者引導學生直接進入企業開展實踐,以切實推動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開發和培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僅生物技術專業,其他學科專業也總會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畢業后學習或工作的內容與所學的本科專業并不相關。針對畢業后從事非本專業學習或工作的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高等農林院校應從該類學生的需求出發,適時適當地提供相關的教育資源和支持,以便其為未來的學習和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高等農林院校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
生物技術是一門涉及領域多、涵蓋范圍廣、基礎性強的新興的綜合性生物學科,是現代生物學與相關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產物。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的課程主要涉及發酵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蛋白質工程、細胞工程、生化工程6個方面,這些課程從教學的角度又可分為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兩大部分。
(一)理論課程的現狀與改革
目前,各高校開設的生物技術本科專業課程主要有“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植物學”“生態學”“植物生理學”“植物育種學”“動物生理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酶工程”“生物信息學”等,以及相應的生物類實驗課程。從以往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效果看,對教師來說,在生物技術本科專業4年的教學時間里完成上述課程的教學,顯然是任務繁重、困難重重的;同樣,對學生來說,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接受并吸收理解如此多的課程知識也是不切實際的。為此,目前各高校普遍采取的解決辦法是結合自身的辦學理念和專業特色,選擇性地開設其中的部分生物技術專業課程;同時,調整專業課程的教學時間,實行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并行。此外,現代生物技術的高速發展決定了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知識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更新,理論知識在不斷地得到充實完善,這使生物技術具有很強的前沿性。因此,高等農林院校在設置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課程時,一定要緊跟生物技術的發展步伐,積極主動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努力做到理論知識最新、課程內容均衡、教學時間安排合理、專業匹配一致。同時,課程設置還應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例如,如果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創新研究型人才,那么應側重于設置理論技術類課程;如果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應用實踐型人才,那么應側重于設置工程實踐類課程。以浙江農林大學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為例,其主要通過專業課程(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等)的設置開展理論教學。其中,專業基礎課安排在本科階段的第1、2學期,專業必修課安排在本科階段的第3~6學期,專業選修課則伴隨專業必修課穿插安排在相應的各學期。筆者通過對2003~2014級的116名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畢業生和在校生開展的浙江農林大學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情況問卷調查發現,“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基因工程原理與應用”“植物組織培養”等專業課程受歡迎程度普遍較高。學生普遍反映這些課程的系統性強、應用性強,能夠學有所用。而“生物信息學”“遺傳學”等專業課程的受歡迎程度則較低。
(二)實踐課程的現狀與改革
鄭世英在《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中充分闡述了培養生物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性[3]。同時,有學者指出,在就業市場競爭愈益激烈的今天,創新能力已成為大學生社會生存的重要資本[4]。由此可見,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在注重提升學生專業理論水平的同時強調加強學生實驗操作技能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當前,各高等農林院校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的實踐類課程仍然只是覆蓋課程實驗、生產實踐、學科競賽和自主實習等幾個方面。可見,通過實踐課程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和科技素養培養的做法在高等農林院校尚未得到全面的推廣。筆者通過深入了解也發現,多數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的實踐類課程過于形式化,再加上部分學校的重視程度不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低,所以看似形式多樣的實踐課程所產生的實際教學效果卻不甚理想。為了有效地調動生物技術本科專業學生參與課程實踐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以增強人才培養對產業發展和實際需求的適應性,高等農林院校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的實踐類課程建設應強調多元化、自主化和時代化。首先,在課程實驗方面,生物技術本科專業要打破原有的以綜合驗證性實驗為主的格局,針對每門專業課設置相應的實驗課程;同時,注重開發學生的創新潛力,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自主進行實驗操作。其次,在生產實踐方面,高等農林院校要積極與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地方行政部門等組織機構合作,為生物技術本科專業學生爭取充足的實踐機會和實踐時間,從而使學生能夠真正到農林生產一線去并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再次,在學科競賽方面,高等農林院校除了要提供一定的設備和經費予以支持之外,還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將學科競賽成績納入學生學業考核體系,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同時,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參加學科競賽對提升自身綜合能力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在參加學科競賽的過程中主動與教師進行交流、學會合作、敢于大膽創新。最后,在自主實習方面,考慮多數高校在本科階段的第4學年已基本不安排課程教學,所以建議高等農林院校將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的自主實習安排在此階段進行;同時,建議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空間,允許學生自己選擇實習崗位和工作內容等,而學校和實習單位只需做好監督驗收工作。這樣,可以使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的準畢業生親身感受實際工作崗位的真實氛圍,提前做好就業準備,從而使學生能夠順利地從校園學習環境過渡到社會工作環境。
四、高等農林院校生物技術專業的教學方法
(一)現狀與問題
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中等教育或基礎教育,目前我國各級各類院校廣泛采用的仍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即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受體,其主要特點就是“滿堂灌”,所以培養的人才“平而不尖”,缺乏學習的主動性[5]。同樣,高等農林院校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的課程教學方法也不例外,通常是教師一人講得熱火朝天,而學生“各有所為”,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筆者通過與浙江農林大學生物技術本科專業各年級學生座談發現,學生對課程教學主要有以下一些看法:①課程教學目標不明確;②課程內容不夠吸引人;③教學方式存在部分不足;④教室等硬件條件有欠缺;⑤自身學習積極性不高。
(二)改革措施
針對上述學生反映的問題,筆者認為,高等農林院校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的課程教學要想改變現狀、解決問題,首先,要改變以教師講述為主、學生參與為輔的傳統教學模式,逐漸推行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反轉式教學模式,從而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意識。其次,要從人才培養目標出發,最大化地利用學校的軟硬件教學條件,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及網絡資源的優勢。例如,筆者在“細胞工程”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中探索實施了課堂討論法。首先,筆者以細胞工程領域最新的研究進展為基礎材料,向學生傳授該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其中穿插部分視頻展示,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上課時的注意力。其次,在學生對課程教學內容有了基本的認識和了解后,筆者通過布置自主性課程論文,要求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細胞工程課程內容進行整理和論述,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最后,在學生完成相關資料的搜集和課程論文的撰寫后,筆者要求學生針對某些共通性話題展開小組討論和課堂辯論,以使學生彼此交流各自學到的知識。課堂討論法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參與課程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之后的課程教學評價中得到了學生的一致認可。
五、高等農林院校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考核方式
(一)現狀與問題
有了好的課程教學模式,還必須輔以科學合理的課程考核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評價和有效地提高課程教學的效果。所以高等農林院校生物技術本科專業在改革教學方法的同時,還應對課程考核方式進行相應的完善。目前,各高校的期末考試成績在課程考核成績中占據的比例過大,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依據最終的卷面考試成績[6]。這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學習只是為了考高分,而不是為了真正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也導致部分學生應付完考試便不再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所以知識遺忘率較高??梢?,高校課程考核方式的缺陷使學生的學習行為有悖于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因此,高等農林院校生物技術本科專業應改變單一的課程考核方式,采取多種方式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既要考核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準確與否,更要考核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和創新能力,并基于這兩個方面做出綜合評價[7]。
(二)改革措施
筆者認為,高等農林院校生物技術本科專業應對現行的課程考核方式進行改革。首先,要適當加大平時成績在課程考核成績中所占的比例;其次,要細化平時成績的構成,將與課程教學相關的各方面因素充分考慮在內,并且明確評分標準。例如,如果以百分制計算課程考核成績,那么可以規定平時成績占60分、期末考試成績占40分。其中,平時成績包括2部分:①平時表現占40分,主要對出勤率、課堂活動參與度、作業完成情況和平時綜合表現等進行考評;②實驗或課程論文完成情況占20分。將實驗或課程論文成績納入課程考核成績,通過考察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程度和應用能力,不僅有利于引導學生加強實踐能力的鍛煉,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生查找文獻、篩選資料以及寫作表達等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此外,課程的期末考試也要打破傳統的筆試答題形式,應嘗試采用計算機考試系統[8]或網絡在線答題等靈活高效的隨機測試形式。這不僅能夠較為客觀地考察學生的學習水平,而且可以降低教師的評閱難度和工作強度。
六、高等農林院校生物技術專業的教學評價體系
(一)現狀與問題
所謂教學評價,就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對人才培養過程及其質量和效益做出客觀的判斷與評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總結評價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也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有效形式和激勵師生的重要手段[9]。目前,各高校的教學評價大多采取師生互評的做法。通常,師生雙方通過網上教育系統或紙質問卷進行評價與反饋。部分高等院校考慮到學生數量多而采取隨機抽取部分學生參與教學評價的做法。但是,筆者在調查中發現,通過師生互評進行教學評價存在2個方面的問題:①參與評價的學生往往抱有應付的心態,而且學生評教難以保證客觀公正,考評“全優”的現象較為普遍;②教師對學生評教的結果存在不重視的現象,不能及時做出反饋,個別教師甚至完全忽視教學評價環節。
(二)改革措施
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有利于促進生物技術專業教育的良好發展。由于生物技術專業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一定的獨立性,所以各高等農林院校應建立符合生物技術專業教育自身特點的教學評價體系。首先,明確教學評價對象的主體應包括專業、課程、教師和學生。其次,采取師生互評、師生自評、階段總結相結合的教學評價方式。其中,師生互評旨在提高教師對學生以及學生對教師的認知度,師生自評旨在提高教師、學生對自我的認知度,階段總結旨在提高師生對生物技術專業教育的認知度。為此,浙江農林大學組建了由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教學負責人和生物技術專業資深專業教師組成的生物技術專業委員會,由其負責對生物技術專業的發展方向以及招生方案、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課程考評方式、教育教學的改革探索等進行系統性的研究與實施,以及加強對專業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和完善。
總之,我國生物技術專業高等教育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學改革不能急于求成。各高等農林院校要充分結合自身的辦學理念和專業特色,積極主動借鑒國內外優秀高等院校的成功經驗,堅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原則,以科學的態度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緊隨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關注生物技術發展創新的動態,在國家、政府、企業、高校、師生之間搭建起一座生物技術的橋梁,以促進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和生物技術專業教育向著國際化、高效化、優勢化的方向邁進。
作者:王正加 唐永超 單位:浙江農林大學林業與生物技術學
一、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具有很大的優勢
“與傳統教學相比,在多媒體教學對知識的重點難點的掌握”這一問題的調查結果表明有67%的學生認為多媒體教學更容易掌握,24%的學生認為與傳統教學一樣,9%的學生認為有困難?!芭c傳統教學相比多媒體課堂氛圍”這一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有9%的學生認為多媒體課堂氛圍活躍,45%的學生認為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在課堂氛圍一樣,6%的學生認為多媒體教學課堂氛圍差。通過調查數據可以看出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多數人認為使用多媒體教學對知識的重點難點的掌握有很大幫助。這說明多媒體教學已經被很多學生接受,在授課過程中學生能夠吸收教師所講的知識,并能很好地掌握知識的重點難點。調查結果表明也有部分學生喜歡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他們認為教師采用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的授課方式,能夠讓他們很好地掌握知識的重點難點。分析原因,這一部分學生在初高中時接受的大都是傳統的板書式授課,對多媒體教學很感興趣,但是適應多媒體教學有個過程,因此認為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更好。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覺得多媒體教學的課堂氣氛活躍。多媒體精美的圖片,生動的視頻,動聽的音頻都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課件也不止一張,可以增加鏈接,十分快捷,從而擴展知識面,豐富學習內容。當然從調查結果看,40%的學生表示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在活躍課堂氣氛的程度上實力相當。這是因為多媒體教學方式雖然很好,但是在初高中階段求高分的大情勢下,很多中學采用了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結合的方式授課但其中傳統教學所占比例較大,從而導致很多學生進入大學課堂后,還沒有適應多媒體教學占較大比例的教學方式,從而不能積極響應教師,致使其認為課堂氣氛不活躍。需要說的是傳統教學有著自身的優點,師生交流多,教師易于把握課堂情況,利于教師創新教學,但是多媒體教學顯然優勢更加明顯。多媒體精美的圖片,生動的視頻,動聽的音頻都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積極性。與傳統教學相比,不論是在知識的掌握上,還是在課堂氛圍的活躍程度上,多媒體教學都明顯比傳統教學有很大優勢,這也是學生喜愛多媒體教學的部分原因。
二、多媒體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于“任課教師制作多媒體的水平”這一問題,46%的學生認為任課教師制作多媒體的水平高,45%的學生認為一般,9%的學生認為不太好?!岸嗝襟w教學對師生交流的影響”一問中,35%學生認為多媒體教學有助于師生交流,26%的學生認為不好,39%的學生認為一般?!岸嗝襟w教學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的影響”方面,37%的學生表示能完全掌握,51%的學生表示部分掌握,12%的學生表示僅小部分掌握。從數據統計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學生表示任課教師的制作多媒體課件的水平高,而且能對知識的掌握有幫助,能增強師生間的交流,學生也就更加喜歡多媒體教學的授課方式。還有小部分的學生不喜歡多媒體教學,主要原因是有部分教師課件制作技術不高,制作的課件只是將書本搬家,把屏幕當成電子黑板,形式表現平平,沒有新意,這就使得部分學生失去了對多媒體教學的興趣,從而無法引起學習興趣。
三、多媒體教學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
“多媒體教學對學習的幫助”這一問題的調查結果中55%的學生認為多媒體教學對學習有很好的幫助,39%的學生認為一般,只有6%的學生認為很少。“對多媒體教學的喜愛程度”這一問題的調查結果中,52%的學生非常喜歡多媒體教學,42%的學生表示對多媒體喜愛程度一般,6%的學生表示不喜歡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對知識的掌握有幫助,又擁有活躍的課堂氣氛,教學信息量大,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是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進。從生物學類專業學生對多媒體教學的喜愛程度可以看出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在山西師范大學現代文理學院生物類專業中效果非常好。很多學生喜歡多媒體,是因為部分高素質的教師應用多媒體能力較高,能很好地將多媒體應用于課堂教學中,使得文字與媒體信息統一起來,給學生提供了多種感官刺激,這種刺激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影響多媒體教學的因素
(一)學校的硬件設施
“影響多媒體效果的因素(設備)這一問題中”34%的學生認為是音響效果不好影響多媒體的效果,41%的學生認為是投影效果不好影響多媒體的效果,25%的學生認為是計算機故障影響多媒體的效果。
(二)多媒體教學軟實力
“影響多媒體教學效果的因素”這一問題中,48%學生認為記不上筆記是影響多媒體的效果的因素,31%的學生認為是音響影響注意力,21%的學生認為使用多媒體教學,授課速度跟不上。
五、結論
我院的多媒體教學相當普及,而且大部分教師應用多媒體的水平很高,學生反映好。傳統教學雖有著自身的優點,但多媒體教學顯然優勢更加明顯。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使傳統教學不容易或不能解決的一些問題變得簡單,可以擴大教學信息量,充實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可以使一些在傳統教學手段下難以表達的教學內容或無法觀察到現象,具體直觀生動地展示出來,使學生感覺學習更加有趣、所學知識更加鞏固。當然目前我院多媒體應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多媒體教學手段只能做為一種教學輔助手段不能全部代替傳統教學手段,所以教師們在應用多媒體教學時要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有些教師制作多媒體的水平還有待提高,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中的優勢。還有就是多媒體設備的質量和維護也是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總之多媒體教學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魅力,也會被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生接受。在多媒體教學日益普及的今天,多媒體教學以有著傳統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決定了在高等院校中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是必須的。
作者:師玉環 單位:山西師范大學現代文理學院
一、微生物有沒有“宅文化”
信息化和服務型社會的建立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同時,人又時常面對著外界各種形式的壓力。為此,很多人都有宅在家里的經驗,足不出戶享受著各種社會服務或專注于自己的興趣愛好中。微生物世界中有沒有類似的“宅文化”呢?學生剛接觸這個問題時,首先引導他們思考:微生物有家嗎?什么是微生物的家?對于像風餐露宿的地衣和隨波逐流的水生菌等微生物而言,家也許只是個虛無的概念,但對于寄生菌而言,就具體很多。它們可以寄生在任何生物的體內、組織中,甚至細胞內。這類微生物從寄主中源源不斷獲取營養,規避著外界不利的環境,最終往往導致寄主的衰亡,從而失去了“家”。事物都有兩面性,宅文化也是,微生物里有沒有益的宅文化呢?相信此時,很多學生都會有答案。當然,課堂討論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只有活躍的思維,沒有最終的答案,往往會步入到更深的知識領域。就像討論“宅”的微生物,我們都知道享受宅文化的人也不一定一直宅在家里,微生物是不是也這樣呢?答案自然是是,不少兼性營養的微生物就是如此,腐生和寄生狀態時而切換,有些寄生真菌還產生了典型的二型現象,這些知識點往往是微生物學相關課程如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中才會介紹到的。再比如,我們都知道宅文化不是自閉的,人們通過各種信息技術手段與外界社會保持聯系,那么,宅在寄主內的微生物與外界環境有聯系嗎?當然有,一些昆蟲病原真菌在殺死寄主的過程中,會根據某些與寄主種群波動有密切聯系的環境因子,如溫度,來判斷是否進入到休眠階段,以此規避可能來臨的寄主匱乏期。但它們又是通過何種手段感知外界的環境呢?這就牽涉到細胞生物學、流行學等相關的課程,而且往往是科學家正在研究的熱點問題。知識就是這樣一環接一環,有些專業的學生有時候就不了解微生物學與自身專業有何關聯。通過這些看似無關的課堂討論,他們至少可以體悟到學習本課程的必要性。
二、微生物世界的“機器人文化”
乍一看,是否有些科幻?其實不然,機器人文化早已在我們社會中占有一席之地。生產車間里的各種機械臂、家居中的掃地機、跳舞機器人,再如開發中的陪宇航員聊天的人形機器人等。它們是人類能力的延伸,是改善生活品質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助手,另外,還是人們“懶文化”的一種體現。學生可能會問,機器人文化是人類高度文明的智慧結晶,如此微小、如此低等的微生物會有嗎?請大家發揮想象力,試問真核微生物與原核微生物有何不同?如何進化而來?真核微生物中有各種的細胞器,如線粒體、葉綠體等,這些細胞器對于真核微生物的生存至關重要,提供著通用能源ATP、各種養分和中間代謝產物等。說到這,可能有人不認同,細胞器不像人體里的各種器官嗎,怎么會是微生物創造的“機器人”?讓我們回想一下線粒體和葉綠體的誕生,它們是如何成為微生物結構的一部分的。簡單而言,就是在距今二三十億年前的地球上,某些個體較大的原核生物將具有有氧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的小型微生物細胞吞入體內,通過長期馴化將其功能化為細胞器來提高自身的生存競爭力。這個細胞器的演化發生在遙遠的前寒武紀,但至今還可以找到諸多證據,包括細胞器膜結構、核糖體結構和基因等來證明其合理性。說到這,是不是對微生物有了肅然起敬之感,這么簡單的生物就懂得將那些關鍵功能“包工”給“機器人”。如此說來,人類的“懶文化”不是我們獨有的,而是來源于“老祖宗”———原始微生物。另外,微生物當中有沒有作惡的機器人呢?從某個角度來看,病毒就是如此。病毒從嚴格意義上講不能算是一種生命形態,有科學家推測病毒的核心就是從原始生命基因組中剝離的一小段基因所構成的,如果把病毒理解為微生物無意間制造的微生物“機器人”,是不是更形象一些。討論到這里,有沒有產生一種想法:原始微生物可以將小型微生物“機器化”,我們人類可不可以這樣做?其實,人們早就開始利用各種微生物降解環境污染物、產生各種能源物質等,但微生物畢竟是生物,它要生存,就要消耗營養,產生代謝物,擴增種群,這些必要的生命活動都大大降低了人們安排給它干“正事”的工作效率。可不可以構建微生物“機器人”,讓它只做人們設計好的工作呢?這一想法在前幾年由海洋微生物學家CraigVenter提出,不過他說的不是微生物機器人,而是“合成”新生物。但由于牽涉到倫理學的問題,此想法應該還處于凝聚共識的階段。不知這位科學家的想法如何形成,不過這一研究設想可行性是存在的。原始微生物早就在幾十億年將這一想法付諸實施,且獲得了成功,也為之后高等生物的誕生奠定了基礎。當然,倫理上的研究討論有其必要性,我們這里就不再展開討論了。
三、微生物世界的角色分工
人類關系社會化后,角色分工越發明顯,每個人在不同時空中都處于特定角色。每個人清楚地認知和執行特定時空背景下的社會角色,對于社會穩定尤為重要。就如學生在大學中做好學習者的角色,在家里為子女的角色,在社團活動中為組織者、參與者等角色。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當然也存在著“角色分工”。通常理解,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分解者的角色。學過微生物的學生自然了解微生物中還有扮演生產者的藍細菌和顯微藻類,它們的重要性一點都不亞于陸地上的植被。當然,作為消費者的微生物也同樣重要,要知道從原始生命誕生之后的20億年時間里,微生物在地球生命系統中扮演著所有的角色。如今社會職業角色日趨多樣化,新型職業不斷涌現,每個人都向社會的其他人提供著某種服務,享受著他人提供的服務,這是人類社會的生存法則。微生物有沒有這般細化的分工呢?人類社會提供的各種服務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就是需求,微生物需要什么呢?各種各樣的營養物、穩定安全的生存空間等。這些微生物的需求都有相應的微生物類群提供著,如土壤中的纖維素分解菌提供碳源、固氮菌提供著氮源、產酸菌溶解礦物質釋放礦質元素等。這些微生物提供的“服務”,也早已被人類加以利用,例子隨處可見。角色特征是不是就只有人類獨享了,有的穩重、有的急躁、有的投機、有的無私。萬千世界充滿著各種可能,微生物身上自然有這些特征的影子。例如,土壤中分解腐殖質的土生性微生物常年種群密度穩定,而土壤中的發酵性微生物種群就“急躁”地大起大落;偏利共生關系中總能找到無私的一方,而混居在一起的微生物中不乏機會主義者“搶食”其他分解菌通過胞外酶分解的有機營養物。講到這,有沒有找到跟自己有點像的微生物呢?
四、結語
思考力和想象力是各類社會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大學除了教授學生專業知識外,還要鍛煉其思考力,擴展其想象力,培養其創造力。本文介紹了筆者近年教學中一堂課堂討論的內容,借由微生物來啟迪學生的思考和想象。由于筆者有限的學識,本中引喻如有不妥,大家可以探討,同時,分享其中孕育的教學思路才是本文寫作的初衷。
作者:周湘 林海萍 張昕 張心齊 單位:浙江農林大學林業與生物技術學院
本文作者:陳麗麗1王松濤2周會萍1作者單位:1新鄉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系2新鄉醫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
優化課程體系
教材、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及建設是課程體系的主要內涵,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3]。我系在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下,根據學科特色、辦學優勢以及人才培養目標,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加強教材建設,調整教學計劃,加強生物技術專業相關的精品課程建設,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教材方面,我們廣泛征集專業教師建議,為學生訂購高等教育出版社、工業出版社等最新出版的“十二五”規劃教材,同時授課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設置,利用重組、刪減、更新和優化等手段,精簡課程中臃腫、陳舊的內容,補充了科學前沿的知識。在課程設置上,進一步調整相近課程(特別是專業課)間的教學內容,使其既能相互銜接,又不至于出現內容的重復。同時,還注重雙語課程建設和精品課程建設,旨在形成與國際先進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接軌的雙語課程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國際競爭意識和能力,創建開放式的課程體系,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新的課程體系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習興趣,教學質量大為提高。
強化實踐教學
在實踐教學中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1)打破先理論后實踐、實踐依附于理論的傳統教學模式,按照基本技能、專業核心能力、綜合職業能力分層培養、層層遞進的思路,構建實踐教學模式,把實踐教學列入教學計劃并建立實踐性課程體系。在教學計劃中,打破單純以理論構筑教學計劃的模式,建立實踐教學的完整體系,重視畢業生與社會的對接,并開放實驗室,增加學生的訓練時間,強化操作技能。(2)結合社會需求,給學生提供在生物技術產業單位實習的機會。讓學生深入具體崗位,理論聯系實際,大膽實習,放手操作,融會貫通。實習是實踐性教學環節中的重要部分,也是許多學校都在探索的課題,實習基地的建設是其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4]。我系生物技術專業開辦以來,積極探索與校外單位建立互惠互利、良性互動的合作關系,依托企業的生產經驗,健全實踐教學體系,對校內教學方式提供有益的補充。目前,已與河南新鄉亞洲啤酒有限公司、新鄉娃哈哈昌盛飲料有限公司、新鄉拓新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簽署協議,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形成互惠互利的新局面,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實踐空間。一盆美麗的花朵遠比一堂照本宣科的理論課更具吸引力。只有做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才能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21世紀的大學生,他們是“80后”和“90后”,他們喜歡新事物,崇尚新思想,敢于創新。按照“因材施教,個性發展,大膽創新”的原則,我系積極組織生物技術專業大學生參加新鄉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新鄉5所高校創新公益設計大賽以及河南省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等相關創新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這些實踐教學活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思維,對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在生物技術專業創新人才培養中,教師是主導,沒有一流的師資,不可能培養出一流的人才[4]。要想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要求教師自身必須有創新能力。因此,必須首先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培養出有創造力的教師。一方面,教師要謙虛好學,勤于鉆研,要多向那些能站在學科前沿,在該學科領域中有突出成就,又能掌握整個學科發展方向的教師學習。要多讀各類書籍,特別是有關教育、教研理論新動向的文章,這樣才能把握時代脈搏,使自己向創造性的人才發展。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改變自己的教風和觀念,努力使師生關系成為探求真理的伙伴關系,解決困難的合作關系,摒棄那種教師以自我為中心的權威意識。在教學中要倡導相互合作,使每個學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獨立做決定,這樣才能真正地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落到實處。我系結合教師自身特點,按照“對內實施培訓,對外進行引進”的原則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幾年來,分別將相關專業課教師送往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等重點院校進修培訓,提高教師專業技能。同時還從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江南大學等國內知名研究院所引進博士6人,改善了教師學歷結構。
“產學研”相結合
充分利用各項資源,結合學校實際情況、人才培養目標、企業生產和科研特點,構建“教學、科研、生產”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新途徑[5]。在校內,以實驗室、實驗教學中心為依托,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大力推行本科教學導師制度。從二年級下學期開始,在導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選修與研究方向相關的專業課,安排學生參加課題研究項目,掌握相關的實驗技能,培養良好的實驗操作規范。從大三開始,在“雙選”的基礎上,部分學生正式進入科研實驗室,在導師的指導下,參與研究課題,如讓學生加入“一種天然植物型防腐劑及其制備方法”的課題,這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上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四年級,在導師的指導下,讓學生獨立完成課題實驗,撰寫畢業論文,完成實習任務?!皩W研”的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潛能,成為培養研究型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校外,以各實踐、實習基地為依托,開展產學合作,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堅持從“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出發,大力推進產學合作教育。在時間上,學校教學環節與生產實踐活動相結合;在組織形式上,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爱a學”的結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增加了理論聯系生產、了解社會和就業形勢的機會,已成為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訓練的重要途徑。
生物技術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效果
隨著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課程體系的不斷優化,學生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開展,教師隊伍的素質不斷提高,相應的實驗、實踐設備的更新,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教學理念的提升,帶動了生命科學相關專業教學水平的提升和實驗實踐水平的飛躍,極大地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6]。2010年,中國500強企業—南京雨潤集團從我系招聘生物技術等專業畢業生29名,雨潤集團招聘負責人對生命科學與技術系所培養的高素質學生非常滿意,并希望今后能從我系招聘更多的優秀畢業生。2011年我校生物技術專業榮獲“2011年度河南省本科特色專業”稱號。下一步,我們將根據學?!笆濉睂I建設規劃,按照特色專業的標準,做強特色專業,進一步提高學校專業建設水平和辦學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的生物技術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