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6 04:05: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中小學信息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計算機教學 農村 解決方法
論文摘要:本文針對目前農村計算機普及程度低、學校計算機少和應完成的教學任務之間的矛盾,根據認知的規律和筆者的工作經驗,提出一些解決辦法。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廣泛應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計算機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計算機和人們的聯系也因此更為緊密。人們一方面享受著計算機給人帶來的方便和快捷,另一方面也越來越依賴計算機。使用和開發計算機新功能是人們對計算機發展的基本要求,新功能軟件的出現刺激著人們學習和研究計算機。目前,計算機應用基礎已成為我國各類學校的必修課,計算機教學在農村也得以快速開展。
一、教學安排
由于生活水平的差異,城市計算機的普及程度要遠遠大于農村,城市學生也許一出生就見過計算機,成長過程中使用過計算機,因而學習計算機對他們不構成障礙。
對于農村學生來說,計算機雖不再是一種神秘的機器,但由于計算機普及程度低,大部分學生少見、甚至沒見過計算機。計算機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第一次接觸計算機也許就是在學校的機房。
由于條件制約,很多農村學校一般一所學校僅有一個機房,如果按現行的計算機教材進行教學,學生的上機時間根本得不到保證,學生就無法迅速理解和掌握計算機知識,會讓他們覺得學習計算機很難,甚至放棄計算機的學習。如何解決這種條件與學習的矛盾呢?筆者在農村執教近二十年,摸索出一套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取得很好的效果,深受學生歡迎。
1.增強對計算機的感性認知
在農村,學生也許見過計算機,但很少有接觸計算機的機會,因而對計算機沒什么概念。如果按課本順序,一開始就介紹理論知識,而后介紹計算機組成等內容,學生不僅對理論知識不易理解,而且會讓學生感到學習計算機很抽象,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因而,針對農村計算機教學這種方法顯然不適合。
筆者的做法是:部分教學內容可先上機,再給學生上理論課,特別是在剛接觸計算機前幾節課。
如第一節讓學生去機房認識計算機:先不介紹任何內容,給學生5分鐘左右的時間去看、去摸計算機,讓學生對計算機有個感性的認識。而后才給學生介紹主機、顯示器、鍵盤、鼠標等部件及其開關,等學生認識清楚后,才接通機房電源,讓學生學會開機。
開機后,老師演示一下鍵盤、鼠標游戲軟件,然后讓學生模仿使用。在整個上機操作期間,老師應要求學生仔細回憶先前的演示,鼓勵學生大膽使用計算機,不要擔心會損壞,不會操作的同學要大膽問老師或會操作的同學。一節課結束時,要求每個學生在課后寫一篇本次上機過程和心得的實驗報告。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堂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認識計算機,因此,上機過程不必也不能講得過多過細,否則效果更差。
有老師認為,在機房上課學生會分散注意力,不容易控制。這種擔心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只要我們合理安排好上課內容,就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況且學生愛動、好動計算機也體現出他們對計算機的興趣,這不正是我們所期望的嗎?
2.要有所側重,不是面面俱到
計算機知識點多,每個軟件操作項目多,如果我們要詳細介紹每個內容,必須要有大量的上機課時作保證,這在農村學校很難做到。
因而我們須另辟途徑,做到有所側重,以點帶面,才可達到很好的效果。如我們在介紹Windows操作系統和Word 、Excel應用軟件時,應將Windows操作系統的每個菜單項作為重點,讓學生多練習多操作,寧可在此多花一些時間,熟悉每一項操作,為后續的軟件學習打下基礎。
這是因為,微軟公司創造的窗口圖形菜單形成了目前絕大部分軟件的標準,熟悉像Windows操作系統的每個菜單項,就可對其它軟件做到一通百通。因而,在Word、Excel學習中,只要了解菜單項的功能,操作都是大同小異,這兩個軟件所花的時間就可大大縮短,而且效果更好。
在其他內容的介紹上也是如此,只要我們有所側重,就不會造成學生整節課只被動地聽講,而能夠節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動手操作。
二、有效地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計算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課堂上老師只有將硬件或軟件操作的步驟、結果直觀地展示出來,學生才容易理解。在學生數不多的情況下,老師還能在單機上直觀地演示并進行講解,但如要同時教幾十個學生就得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了。
早期,我們通常采用大屏幕投影來展示教學內容,且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只是在農村,盡管這幾年投影機價格一直下降,但學校還是承受不起。近年來,我們通常采用電子教室軟件,利用局域網廣播的方法將教師機上演示的內容廣播到每一臺學生機上,同時還可控制學生機的界面,以防止學生利用計算機玩其它內容,效果極好。
三、上機指導
計算機學科是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開設上機課,就是給學生一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機會,讓學生自己上機,加深對計算機理論知識的理解,熟練掌握計算機運行和操作技術。同時,通過上機,軟件的功能、作用、特點能得以直觀地展示。同時由于上機是個體行為,必須做到課前合理布置,課中科學指導,課后及時歸納總結,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1.課前合理布置
因上機時間有限,學生在上機前若未做充分的準備,有可能造成學生上機時無所事事或完不成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必須在課前合理布置上機內容并準備好有關材料,這樣在課堂上師生就可充分利用寶貴的時間去完成教學目標。
起初幾次上機,老師最好能先演示上機的內容,進而讓學生模仿。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及注意力,盡可能采用小游戲來進行訓練。如用“青蛙過河”游戲來訓練指法;用桌面游戲來訓練鼠標等。
2.課中科學指導
上機過程雖是個體操作過程,但錄入過程因各種因素造成的錯誤,或程序本身的錯誤需進行編輯調試,往往本人在較短時間內不易查出并更正,需要別人的幫助。
較好的辦法是:每3個學生分成一組,并選出組長,進行組內互助。組長的產生需經老師在前幾次上機過程中進行觀察,讓一些接受程度快的學生任組長,負責在同學有困難時,及時予以指導,就可避免學生一遇問題就依賴老師的情況。同時要鼓勵學生大膽上機,不要害怕出現錯誤,讓學生意識到只有出現錯誤并不斷調試改正,才會更好地掌握軟件操作。
3.課后及時歸納總結
上機結束后,應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實驗報告,實驗報告應包括實驗題目、目的、軟件要求、過程和總結。
實驗報告的書寫能讓學生養成嚴謹的實驗態度和對實驗的認知,同時也是對實驗內容的一次再現,應要求學生認真對待。
四、重視練習題
計算機知識點多、操作多,要記住每一項內容,特別一些非常用的功能項,只能通過大量的練習來識記。目前,計算機的無紙化練習(包括操作題)非常多,并附有答案,非常方便。只要反復去做這些題目,就可增強對每個知識點的識記和鞏固。
常言道,教無定法。只要我們實際教學中,以學生為本,不斷嘗試和總結不同教學方法,就可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摘 要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建立信息技術課堂過程評價系統,將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引入到信息技術學習上來,從而更好地實施有效教學、打造高效課堂;另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程度”是可以利用評價系統進行相對準確的測量,為后續教學提供依據。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學 過程評價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是以培養學生的基本信息素養為根本目的,應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著力打造信息技術的高效課堂。然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中,存在著學生愛上信息課但主要興趣只是集中在玩游戲和聊天上,無法將學生真正興趣持久保持在信息技術學習上來,基本信息素養的培養無法落到實處。另外,課堂教學中教學效果無法進行相對準確測量“有效教學”達到什么程度,課后也沒能有留下痕跡無法知曉,制約著高效課堂的打造。為此我們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通過自行研制開發,建立并應用課堂教學過程評價系統,成功將學生的興趣活動真正引入到信息技術學習上來,實施了信息技術的有效教學,打造高效課堂。
1搭建網絡教學平臺,為課堂教學的過程評價提供網絡支撐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學習的特點和計算機教室一人一機的優勢,自行研制了信息技術學科的網絡教學平臺,將中小學全部課程資源和每節課的評價要素(也就是信息素養形成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細化和分解)預設在教學平臺中,課前教師只需要選定課時教學內容,就可將該節課的教學資源和評價要素自動提供給師生課堂使用。如七、八、九年級上下兩學期各預設20個課時,如果選定七年級上冊第十二課時后,師生只要登錄到學習平臺,就會出現該課時(“文章的版面修飾與美化”)學習與評價一體化的網頁界面。該界面分成為導學區與評價區兩部分,在導學區里提供了本節課的導學任務(文章修飾美化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此處略述),評價區里對應導學任務出現6-8個評價要素:(1)設置不同字體字號和顏色;(2)設置段落對齊方式;(3)設置首行縮進;(4)設置行間距;(5)插入藝術字和圖片;(6)設置圖片版式;(7)按時完成作品美化并上傳;(8)積極交流和評價。學生學會或者完成了相關的學習探究任務,只需點擊評價要素下的功能按鈕(“學會”或“完成”)就將學習情況提交到服務器上,教師可以通過學習平臺即時查看到全班所有學生的自學情況(見圖1),在有效時間內,哪些探究學習任務都能學會和完成,哪些任務僅有部分同學完成,哪些任務學生都不能完成或僅有極少數同學能完成,在學習平臺上一目了然。對于全部都能獨立學會的知識與操作技能教師可以免予講授或交流,以有效利用課堂時間,提高效率;對于僅有部分學生能夠學會或者完成的知識技能與方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先進行小組內的交流與互學,而后選取小組代表進行全班交流與展示,達到全班掌握和解疑破難、共同提高的目的;對于都不能完成或僅有個別同學能完成的探究學習任務,教師就必須進行必要的講解或補充。由此可見網絡教學平臺支撐下的過程評價系統對于教師即時反饋學生學習信息,準確把握教學進程,合理調控教學環節,有效實施課堂教學顯得極為方便、靈活和重要。
2課堂評價系統應以過程評價貫穿課堂始終,強化信息素養的落實
課堂評價系統的建立,給課堂學習的過程評價提供了依據和便利條件,師生可以將評價活動應用到課前、課中、課尾全過程。課前學生只要打開評價系統首頁界面,就會彈出上次課后學生的星級榮譽榜,系統自動選出10名優秀學生進行表彰,即將學生照片滾動顯示在登錄首頁上并授予不同的星名(見圖2),給學生以成功的幸福感,激勵學生挑戰星級榜;課中學生針對自己的探究任務完成情況,點擊評價區“學會”或“完成”按鈕,相應的評價要素下就會顯示出一個“ ”,同時自已的“本次課堂積分”和“累計積分”、所在小組的總積分也自動增加一分,各小組的學習星級排行榜立刻發生變化,激勵小組同學比、學、趕、幫。學生作品提交后,師生可以通過評價系統查看所有學生的作品,并進行鑒賞評價或加分,這樣可以讓更多學生參與到課堂評價中來,減少了學生提交作品后無所事事甚至玩游戲、聊天現象的發生,在這里積分的增加過程,實際上體現出了學生信息素養的落實和提升過程。課尾教師可以利用評價系統中顯示的學生課堂得分
情況,評選出“優秀學習小組”和“探究達人”、“交流達人”、“作品展示達人”將評價活動推向高潮。
3課堂評價系統是多維評價的綜合應用,提高了評價可信度
我們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評價系統中設計了多種評價方式,自評、互證、師評、系統自動評價。既有分數評價,也有留言評價。在具體課堂實施中,不要求每種方式都用到,但要求真實可信,可將學生每3-4人分成一個學習小組,選定一個同學當組長負責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監督評價活動,當學生學會了某項技能或完成了某些學習任務后,可以進行自評記分(系統中顯示“ ”);小組長對組員的學習結果給予檢查確認后可以進行“互評”記錄,即將“ ”改為“ ”;教師對小組學習成果認定后可以給小組評價記分,該小組成員前面出現小紅旗標志。對于作品制作優秀或者探究交流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評價系統給相應同學送出一個“笑臉”圖案,也可以在學生個人留言板里寫上幾句激勵性的話,如:“作品真好!讓老師欣賞”、“你們小組學得真不錯,繼續保持!”這樣做可以有效加強師生互動和情感交流,讓學生感受到了老師對他的肯定,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從而會更加專注地去學習信息技術。
4課堂評價應用中要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促進學生深入持久地學習
每一個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過程中基本信息素養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師要注意觀察評價系統中學生的成長過程,觀察學生的學習級別升級狀態。對于課堂評價系統中表現出學生已經學會或完成的技能,教師應抽查檢驗數據的真實性,不能為了升級而拉票加分,以此培養學生負責任以使用信息技術的態度;對評價系統中表現出探究操作、作品制作方面還存在困難不能按時完成的學生(即評價系統中各評價要素都沒有得“ ”),教師千萬不能不管不問,任由學生發展,一定要給予足夠關注,必要時給予個別輔導或請求其他同學幫助,然后安排他們代表小組進行匯報交流,這樣他們就可以感受到教師對每一個同學的關注,才能將注意力真正集中到學習信息技術上來,學習才能深入,學習興趣才能真正建立且能持久。
5 課堂學習過程評價系統的應用保留學習痕跡,為后續教學提供內容選擇的依據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評價系統中,可以將評價結果保存下來,還可以對學生獲得的信息素養進行相對準確的計算,為教師進一步教學提供依據。下表是七年級上冊第十二課后評價系統中各評價要素的完成情況統計表。
由此可見,經過本次課的學習后,90%以上的學生學會了word文章排版的技能和技巧,這種結果是基于過程評價后產生的真實數據,這就為我們后續信息技術教學提供了內容選擇上的依據,如此高的有效率證明后續教學不再適宜選擇相同內容,當然如果總有效率過低情況就別當別論了。長期以來對信息技術的教學重復學習的內容很多,比如word、powerpoint小學階段學生學過,初中階段仍然在學,甚至到高中還在作為學生選學內容,這種重復性的學習難免會使學生對信息技術課堂失去長久興趣,阻礙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良好信息素養的形成。
論文關鍵詞:信息技術能力;農遠工程;農村中小學教師
論文摘要:教學應用是保證“農遠工程”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而有效應用基礎設施和優質資源的前提是廣大農村中小學教師應具備良好的信息技術能力,這就需要首先明確農村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結構,然后在此基礎上,采取相關措施來培養和提高這種能力。
一、問題的提出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重點加強農村學校信息基礎建設,……繼續推進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使農村和邊遠地區師生能夠享受優質教育資源?!薄耙赞r村教師為重點,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完善教師培訓制度,……對中小學教師實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員培訓。”[1]這既充分肯定了“農遠工程”的意義,又為我們指明了促進工程良性發展的有效途徑。
誠然,教育信息化已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而我國是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教育信息化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因此,2003年9月,國務院召開了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決定“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和效益”。[2]自試點工作以來,國家、地方已投入上百億元用于基礎設施的建設,覆蓋了全國大約36萬所農村中小學,使1億多的農村中小學生共享到了優質教育資源。[3]可以說,工程取得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對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促進農村“三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是促進農村教育跨越式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
目前,“農遠工程”已進入具體實施階段,如何使投入巨資建設的基礎設施和優質教育資源切實地發揮作用和效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任務。早在2005年8月,周濟同志在“農遠工程”衛星數字頻道開播儀式上就曾說過:“這項工程能否真正取得成功,關鍵在于教學應用,要在‘用’字上狠下功夫?!盵4]所以,廣大農村中小學教師教學思路的轉變就成為影響“農遠工程”能否正常運轉、持續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 當前,各省市都展開了配合“農遠工程”的信息技術能力培訓,在如火如荼的熱鬧表象背后,對于培訓的效果卻頗多詬病。究其原因是方面的,但筆者認為,明確農村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結構至關重要,它是選擇培訓內容、培訓形式、評價標準等環節的基礎。
二、信息技術能力概述
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獲取、加工、管理、交流、表達和傳遞有關教育教學信息的能力。[5]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將一般學科教師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能力標準規定為以下四方面:(1)意識與態度(包括重要性的認識、應用意識、評價與反思、終身學習等幾方面);(2)知識與技能(包括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等內容);(3)應用與創新(涉及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學支持與管理、科技與發展、合作與交流等幾方面);(4)社會責任(包括公平利用、有效應用、健康使用、規范行為等內容)。[6]
趙勇認為,教師使用信息技術關鍵是要能夠針對具體的教學問題,確定具有相應功能的技術,把技術潛力轉化為解決教學問題的手段。更重要的要包括教師對技術的認識和態度,尤其是技術與目前實踐的一致性與技術在促進學生學習方面所具備的潛能認識。[7]
三、農村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構成
由上面的論述我們不難看出,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不僅僅是操作層面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所掌握的技術應用到日常教學中,優化教與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趯嵤稗r遠工程”項目的視角,筆者以為農村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信息技術意識與態度
這一層面主要涉及:要求教師明確信息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對于促進教育改革和實施國家課程標準、優化教育教學過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具有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意識,能夠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如教學光盤、衛星ip、計算機等),主動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研究;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終身學習,實現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的意識和態度。
2. 信息技術基礎知識
這部分內容包括:熟知信息技術的基本常識,明白信息技術常用術語的含義,知道信息技術的特點與作用,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史與趨勢等;知道信息系統工作的基本原理,如數字化原理、程序、算法與數據、衛星ip的接收原理等基本知識;熟悉信息系統的結構及各組成部分的形式與功能,如輸入輸出設備、存儲設備、中央處理器、衛星接收裝置及其功能等;掌握計算機入門知識以及一般教學軟件的使用知識,如windows、word、e-mail等理論知識。
3. 信息系統的操作能力
這部分內容比較繁雜,主要包括:信息系統的安裝與啟動,如操作系統、ip接收軟件等的安裝;準確操作信息系統,如光盤播放機的操作、衛星ip資源的接收、投影儀的使用、信息系統的日常維護保養、常用媒體的操作、排除信息系統發生的故障等;使用一些開發工具進行軟件與數據的開發,如多媒體素材的搜集、課件的設計、多媒體著作工具及開發平臺的使用,如powerpoint、方正奧思或authorware等;網絡知識與技術,如ie瀏覽器的使用、電子教室教學平臺和管理平臺的使用方法、校園網絡管理與應用、網頁制作等。
4. 信息獲取與加工能力
這一層面是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是教師利用信息的重要且實用的一種能力,包括如下一些方面:具備良好的檢索技能,能在備課和教學中根據需要選擇現有材料,或是借助瀏覽器、搜索引擎等工具查找有關的網絡教學資源,并下載所需資源;對于現有資源或檢索結果,能夠依據教學需要予以準確的識別和理解,并做出正確的時效性與價值判斷,清醒地認識到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能夠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分類整理、統計分析、重新組合和編輯加工,或者對有關教學內容進行文字處理、表格處理、圖形和圖像處理,并以便捷的方式進行存取。[8]
5. 信息交流能力
這里所講的交流涵蓋了現實空間和網絡空間,主要包括: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對學校的建設與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在定期舉行的多媒體公開課、示范課、評優課等教研活動中,同校內外同行相互切磋,分享成功經驗,彌補自身不足;能利用演示文稿軟件、網絡工具(如bbs、博客等)等與同事、專家進行教學研討和經驗交流,通過撰寫教學敘事進行教學反思,使自己的教學研究水平得以提升;能采取多種途徑,如家訪、電話、班級qq群、e-mail等和學生、家長進行有效溝通。
6. 社會責任
這一層面主要涉及:能夠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全體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即保證不同性別、不同經濟狀況的學生在學習資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機會,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學生均能利用學習資源得到良好的發展;通過教師的示范和傳授,促進學習者合理、合法地使用技術,引導學生健康、安全地利用技術資源,如遵守與技術應用相關的法律法規,自覺維護涉及隱私問題、版權問題和計算機病毒等方面的倫理道德觀念等。
7. 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能力
農村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的能力和水平,是影響“農遠工程”應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這一層面尤為重要,是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核心。主要包括:多媒體教學能力,如利用教學光盤、衛星ip資源、多媒體課件、計算機網絡等進行課堂教學和管理;教學設計能力,即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能夠根據教學對象、教學內容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方法、教學媒體、評價方式等,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即能夠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將相關教學資源有效整合于教學中,如積極探索基于模式一的有效教學,ip資源、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模式,把教學內容通過文本、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和動畫等多種媒體有機結合起來,以靈活多樣的、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等。
農村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是以上各種能力的綜合體現,這種綜合能力的發展必然需要諸多環節的共同努力。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龐雜的系統工程。作為培訓基地,我們需要通過卓有成效的培訓切實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為深入開展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推動農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論文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師 職業壓力
論文摘要:隨著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和新一輪課改的深入,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地位日漸凸顯。作為信息技術教育的踐行者和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靈魂人物——信息技術教師則面臨著全新的挑戰。筆者從社會及學校、信息技術教師自身兩個因素分析信息技術教師的職業壓力,然后就如何減壓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議。
職業壓力是指由于工作問題而產生的一種不愉快(諸如緊張、挫折、沮喪)的負面情緒體驗。適度的職業壓力對維系職業活動、完成職業目標是必要的,而壓力過大會有很多消極影響。就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即不穩定的情緒,不健全的人格;心理疾病增多,損害身心健康;消極行為增多,易沖動;教學態度消極,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進而影響學生心理健康及學習興趣。隨著信息技術學科的發展,信息技術教師的生存狀態應該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減輕過度的職業壓力,已經成為關系信息技術教師能否以健康的身心狀態完成本職工作的迫切問題。
一、信息技術教師的壓力分析
造成信息技術教師職業壓力過度的因素主要來源于兩方面:社會及學校、教師個人。
(一)社會及學校因素
1.知識更新加快。
目前,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正在不斷深化。新的課程標準相繼出臺,教材更新速度加快,先進的教育教學和課程理念得到廣泛傳播,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紛紛涌現。這就要求信息技術教師時刻走在教育的前沿,不斷學習各種技術手段和教育理念,更好地優化教學。
2.分配任務多,多重角色沖突。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論壇( ) 中的一個帖子形象地刻畫了信息技術教師的狀況:“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有時真有一種疲于奔命的感覺。我總在滿課的同時還要經常熬夜為同事制作課件,如果電教員忙不過來也要承擔錄像的任務;老師們的計算機出了毛病,會風風火火地找我來修;機房的衛生要常打掃;學生的競賽活動要加班輔導;老師們做課,有時要不厭其煩地講解多媒體教室設備的使用方法;有時還要充當打字員……”
3.上級檢查,達標評比多。
隨著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教育信息化水平為教學水平的重要尺度。每次檢查,信息技術教師就開始更忙碌起來:檢查教學設備,擬定、完善學校信息化方案,幫助公開課教師制作課件。所有這些都給信息技術教師帶來極大的壓力。
4.考評標準模糊,業績難以量化。
其他教師的考評都有明確的標準,但信息技術教師的考評標準并未完善,加之信息技術教師的角色本身就不明確,人們對哪些是信息技術教師的本職工作并未搞清楚。信息技術教師的業績難以量化,是困惑他們的主要問題之一。
5.課堂混亂。
信息技術課堂中常存在下列現象:學生玩游戲、聊qq,卻不喜歡聽課;機器數目少于學生人數,且配置低、故障率高,影響使用;學生的交流與合作引起 “混亂”——辯論變成了“吵”論、小組討論變成了小組“聊天”;小組協作學習中部分學生完成所有任務,其他人無事可做或惹是生非;學生對互評、自評敷衍了事。這僅是信息技術教師經常抱怨的一部分“問題”,還有一些始料未及的突發情況。
(二)個人因素
1.專業職能不過關。
專業職能包括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就信息技術教師來說,專業知識包括普通文化科學知識、學科專業知識、教育科學知識和實踐知識;專業能力包括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研究能力、課程整合能力、駕馭信息能力、資源開發能力、交際協調能力和持續學習能力。如此多的知識能力需要信息技術教師掌握,使他們常處在緊張的狀態,知識能力不能面面俱到。
2.自我并不認同該學科,感到課程前景暗淡。
由于來自社會學校的外在影響,一些信息技術教師對本學科產生懷疑,感到課程前景暗淡,似乎自己并不認同該學科,這樣在工作中自然沒有積極性,不會取得某些成就,進而產生越來越大的壓力。
3.對工作本身缺乏興趣。
興趣是做好工作的內在驅動力。一些信息技術教師對信息技術教學,甚至對教書缺乏興趣??荚u的時候不能有很好的成績,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所以很多時候心情沮喪。
二、減輕信息技術教師職業壓力的建議
導致信息技術教師產生壓力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壓力的緩解也需要社會、學校及個人共同努力解決。就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正確認識自我,不斷完善自身素質。
信息技術教師一方面應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對自己的期望做一些調整,從多渠道了解信息技術的優勢與其限制性,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優缺點的基礎上,建立合理適度的專業化期望;另一方面要不斷學習,提高專業知能,完善自己素質。
(二)人際關系良好,并促成信息技術教師隊伍的建設。
和諧的人際關系是教師發揮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證之一。與其他學科教師和睦相處的同時,信息技術教師應與本學科教師建立良好的關系。信息技術教師隊伍并未建立,各信息技術教師要多交流,在交流中增長知識,并從有經驗的同行那里得到支持和鼓勵。
(三)有所為有所不為,對自身的定位明確。
信息技術教師首先是教師,本職工作就是把課教好,此外還是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推動者。但推進信息化絕不能僅靠信息技術教師,還有賴于所有教師信息能力的提高。信息技術教師可對全校教師進行培訓,挖掘他們的潛力,幫助他們獨立完成課件。同時,信息技術教師應集中精力在自己的學科領域做出些成績,贏得認可。
(四)建立完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考評標準。
由于信息技術納入高考,信息技術教師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教學人員,所以教育主管部門應盡快制定出信息技術教師的職責規范及考評標準,使信息技術教師的工作得到公平的量化。
(五)在欠發達地區,學校家長對信息技術教師應多加理解認同和支持。
經常聽到一些欠發達地區家長的抱怨:“沒開信息技術課,孩子就不會上網、聊天、打游戲?!焙孟袷切畔⒓夹g課的錯,所以會對信息技術教師“深惡痛絕之”。凡事過猶不及。上網聊天是交流獲取信息的手段,初識電腦學生很容易對這些新鮮玩意感興趣,如不加以引導,學生很容易沉迷于網絡聊天、游戲等的虛幻世界。信息技術教師應多向學生強調計算機的實用方便性,引導學生關注游戲背后的技術,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久而久之,學生會明白與其沉迷于別人的游戲,不如自己開發更有樂趣。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職業壓力還有進一步增大的可能。信息技術教師對此應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心理承受力。只有心理健康的信息技術教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信息素養高的學生,才能適應職業發展的需求,以不斷的創新精神推動我國教育信息化在素質教育的軌道上健康發展。
論文關鍵詞:計算機教學 農村 解決方法
論文摘要:本文針對目前農村計算機普及程度低、學校計算機少和應完成的教學任務之間的矛盾,根據認知的規律和筆者的工作經驗,提出一些解決辦法。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廣泛應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計算機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計算機和人們的聯系也因此更為緊密。人們一方面享受著計算機給人帶來的方便和快捷,另一方面也越來越依賴計算機。使用和開發計算機新功能是人們對計算機發展的基本要求,新功能軟件的出現刺激著人們學習和研究計算機。目前,計算機應用基礎已成為我國各類學校的必修課,計算機教學在農村也得以快速開展。
一、教學安排
由于生活水平的差異,城市計算機的普及程度要遠遠大于農村,城市學生也許一出生就見過計算機,成長過程中使用過計算機,因而學習計算機對他們不構成障礙。
對于農村學生來說,計算機雖不再是一種神秘的機器,但由于計算機普及程度低,大部分學生少見、甚至沒見過計算機。計算機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第一次接觸計算機也許就是在學校的機房。
由于條件制約,很多農村學校一般一所學校僅有一個機房,如果按現行的計算機教材進行教學,學生的上機時間根本得不到保證,學生就無法迅速理解和掌握計算機知識,會讓他們覺得學習計算機很難,甚至放棄計算機的學習。如何解決這種條件與學習的矛盾呢?筆者在農村執教近二十年,摸索出一套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取得很好的效果,深受學生歡迎。
1.增強對計算機的感性認知
在農村,學生也許見過計算機,但很少有接觸計算機的機會,因而對計算機沒什么概念。如果按課本順序,一開始就介紹理論知識,而后介紹計算機組成等內容,學生不僅對理論知識不易理解,而且會讓學生感到學習計算機很抽象,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因而,針對農村計算機教學這種方法顯然不適合。
筆者的做法是:部分教學內容可先上機,再給學生上理論課,特別是在剛接觸計算機前幾節課。
如第一節讓學生去機房認識計算機:先不介紹任何內容,給學生5分鐘左右的時間去看、去摸計算機,讓學生對計算機有個感性的認識。而后才給學生介紹主機、顯示器、鍵盤、鼠標等部件及其開關,等學生認識清楚后,才接通機房電源,讓學生學會開機。
開機后,老師演示一下鍵盤、鼠標游戲軟件,然后讓學生模仿使用。在整個上機操作期間,老師應要求學生仔細回憶先前的演示,鼓勵學生大膽使用計算機,不要擔心會損壞,不會操作的同學要大膽問老師或會操作的同學。一節課結束時,要求每個學生在課后寫一篇本次上機過程和心得的實驗報告。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堂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認識計算機,因此,上機過程不必也不能講得過多過細,否則效果更差。
有老師認為,在機房上課學生會分散注意力,不容易控制。這種擔心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只要我們合理安排好上課內容,就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況且學生愛動、好動計算機也體現出他們對計算機的興趣,這不正是我們所期望的嗎?
2.要有所側重,不是面面俱到
計算機知識點多,每個軟件操作項目多,如果我們要詳細介紹每個內容,必須要有大量的上機課時作保證,這在農村學校很難做到。
因而我們須另辟途徑,做到有所側重,以點帶面,才可達到很好的效果。如我們在介紹windows操作系統和word 、excel應用軟件時,應將windows操作系統的每個菜單項作為重點,讓學生多練習多操作,寧可在此多花一些時間,熟悉每一項操作,為后續的軟件學習打下基礎。
這是因為,微軟公司創造的窗口圖形菜單形成了目前絕大部分軟件的標準,熟悉像windows操作系統的每個菜單項,就可對其它軟件做到一通百通。因而,在word、excel學習中,只要了解菜單項的功能,操作都是大同小異,這兩個軟件所花的時間就可大大縮短,而且效果更好。
在其他內容的介紹上也是如此,只要我們有所側重,就不會造成學生整節課只被動地聽講,而能夠節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動手操作。
二、有效地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計算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課堂上老師只有將硬件或軟件操作的步驟、結果直觀地展示出來,學生才容易理解。在學生數不多的情況下,老師還能在單機上直觀地演示并進行講解,但如要同時教幾十個學生就得采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了。
早期,我們通常采用大屏幕投影來展示教學內容,且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只是在農村,盡管這幾年投影機價格一直下降,但學校還是承受不起。近年來,我們通常采用電子教室軟件,利用局域網廣播的方法將教師機上演示的內容廣播到每一臺學生機上,同時還可控制學生機的界面,以防止學生利用計算機玩其它內容,效果極好。
三、上機指導
計算機學科是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開設上機課,就是給學生一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機會,讓學生自己上機,加深對計算機理論知識的理解,熟練掌握計算機運行和操作技術。同時,通過上機,軟件的功能、作用、特點能得以直觀地展示。同時由于上機是個體行為,必須做到課前合理布置,課中科學指導,課后及時歸納總結,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1.課前合理布置
因上機時間有限,學生在上機前若未做充分的準備,有可能造成學生上機時無所事事或完不成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必須在課前合理布置上機內容并準備好有關材料,這樣在課堂上師生就可充分利用寶貴的時間去完成教學目標。
起初幾次上機,老師最好能先演示上機的內容,進而讓學生模仿。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及注意力,盡可能采用小游戲來進行訓練。如用“青蛙過河”游戲來訓練指法;用桌面游戲來訓練鼠標等。
2.課中科學指導
上機過程雖是個體操作過程,但錄入過程因各種因素造成的錯誤,或程序本身的錯誤需進行編輯調試,往往本人在較短時間內不易查出并更正,需要別人的幫助。
較好的辦法是:每3個學生分成一組,并選出組長,進行組內互助。組長的產生需經老師在前幾次上機過程中進行觀察,讓一些接受程度快的學生任組長,負責在同學有困難時,及時予以指導,就可避免學生一遇問題就依賴老師的情況。同時要鼓勵學生大膽上機,不要害怕出現錯誤,讓學生意識到只有出現錯誤并不斷調試改正,才會更好地掌握軟件操作。
3.課后及時歸納總結
上機結束后,應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實驗報告,實驗報告應包括實驗題目、目的、軟件要求、過程和總結。
實驗報告的書寫能讓學生養成嚴謹的實驗態度和對實驗的認知,同時也是對實驗內容的一次再現,應要求學生認真對待。
四、重視練習題
計算機知識點多、操作多,要記住每一項內容,特別一些非常用的功能項,只能通過大量的練習來識記。目前,計算機的無紙化練習(包括操作題)非常多,并附有答案,非常方便。只要反復去做這些題目,就可增強對每個知識點的識記和鞏固。
常言道,教無定法。只要我們實際教學中,以學生為本,不斷嘗試和總結不同教學方法,就可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論文關鍵詞: 中小學教師 信息技術 能力培養 培訓一體化
論文摘要: 面向基礎教育改革,教師教育必須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本文首先提出了對教師的培養培訓不同階段的銜接、整合與重組的理念,認為我們應該把信息技術教師的職前培養、入職教育、職后培訓作為一個連續的、統一的發展過程來看,進行不同階段的銜接、整合與重組,并重點分析了各個階段的現狀和模式。
2001年我國正式啟動了面向新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而教師是任何教育改革的主要實施者和建設者。2002年,我國頒發的《教育部關于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意見》中明確提出了“信息化已經引起中小學的教育思想、觀念、內容、方法等方面發生深刻的變革,要實現信息技術在中小學逐步普及和應用,建設一支數量足夠、質量合格的具有信息素養的中小學師資隊伍是關鍵。……教師教育必須加快信息化進程,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為全面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和專業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而從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現狀來看并不樂觀,表現如教師觀念落后、數量不足、水平不高等。因此,除了迅速提高現有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水平、技術水平之外,還要從如何培養掌握信息技術的教師這方面思考。筆者從對師范生的多媒體課程教學中反思,認為我們應該把信息技術教師的職前培養、入職教育、職后培訓作為一個連續的、統一的發展過程來看,進行不同階段的銜接、整合與重組。現對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各階段培養、培訓現狀和模式作粗淺探討。
一、教師培養的現狀及模式
建國以來,師范??茖W校和中等師范學校是我國中小學教育師資培養的主要陣地,在專業課程體系中有很多合理的地方,例如:注重培養學生具有“一口普通話,一手好書法,一筆好文章,一套好教法”的教學基本功,同時我們在保持傳統教師教育學科的優勢,鞏固高師院校特色學科的基礎上,應該根據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需要,積極培養有高信息技術能力的教師。雖然高校已經普遍開設了計算機類課程,但將計算機類課程與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整合,構成師范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的體系,對以培養合格教師為己任的師范院校是一個歷史的挑戰。
從目前我國高師院校對師范生信息技術教育方面的培養現狀來看,反映出對其重要性和意義認識不足,在設置的課程體系中,信息技術和實踐性環節課程所占比例較少,基本上仍只是作為師范專業的公共課來實施。再者,單純地將計算機基礎代替信息技術教育。在效果上,計算機課老師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技能,沒有貫穿將技術整合到教學中的理念,學生隔靴搔癢的理論和知識學了不少,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卻提高不大,所以學生不能很好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未來教學中,不能滿足基礎教育信息技術和實踐性教學的需要。最后,在培養模式上,與基礎教育需求脫節。在培養過程中,重點都放在了傳授基本理念和基本操作,學生很難感受到運用信息技術會帶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今后踏上教學崗位后,也就難以自覺自發地運用信息技術。
因此,在對師范生的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模式上應采取相應的變通。首先,改變傳統的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模式。增設信息技術和活動類課程,強化信息能力和實踐能力。重點涉及信息在教育運用中的理論和實施,通過學習各種教學媒體、教學課件,將信息技術和各種基礎課程相結合,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習和操作實踐逐步熟悉它們。在實習期間嘗試性地運用這些技術。其次,建立與中小學合作的培養機制,加重實習力度,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在真實的學校環境中運用信息技術,以提高信息化技術應用技能。
二、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職后培訓的現狀分析
信息技術能力成為信息時代教師教學能力結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培訓工作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開展,但是從信息技術的培訓內容、方式方法及效果上進行分析,還存在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
1.培訓方式單一
目前的培訓方式多采用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專家講授式培訓。一些地方把全員培訓稱為教師集中面授,“大呼隆”上課,這使得操作技能極強的信息技術培訓只能流于形式。原認為教師學習了信息技術的知識,就能自行將這些知識恰當運用于課堂教學實際場景。但這種單一的培訓模式對于教師自覺地堅持使用教育技術于自己的學科教學中,效果十分有限。
2.只注重技術層面的培訓
由于教師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參加培訓時的興趣集中于計算機的操作,對于理論內容的學習不太感興趣。因此,就出現了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的重心轉移到講授操作技術,而忽視了對于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的培訓現象。他們在培訓中只是單純模仿。再加上各學科教學內容的差異,對學科教師的技能要求不同,若采用這種偏重信息技術技能訓練,忽略了教育專業素質發展的培訓方法,會致使有的教師認為培訓內容與自己所教課程關系不大,興趣就大大降低,培訓效果也打了“折扣”。
3.忽視教師已有的教育觀念
在以往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中,常忽視了教師已有的教育觀念,認為只要把觀念和技術傳授給他們,自然能被他們認同,并成為指導他們教育行為的準繩。但實際上教師作為成年人,其思維方式已經基本定型,接受新事物比較緩慢,而且他們在自己的學科領域都有一定的理論功底,習慣于用自己學科固定的思維方式來處理新問題。
4.培訓難以產生持續的作用
教師通過培訓接觸到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都會產生認可,覺得培訓者講得很有道理,并且積極地嘗試著實踐。但當受訓教師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后就會發現現實與所學內容之間的矛盾與差距,很多教師又回到了原有的工作軌跡中,教育技術培訓持續效用難以發揮,使許多培訓流于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信息技術的培訓還存在許多值得探索與思考的問題。我們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和授課方
法,將信息技術合理地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模式中授課方式的探討
教師繼續教育往往容易成為限制其發展的瓶頸,加強信息技術教師培訓模式研究,是當前開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極為關鍵的課題之一。
在現代信息技術培訓中,授課方式是由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組成的一個動態系統。在實際培訓授課中,選擇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結合,并使其在培訓過程的各個階段動態地發揮作用,是提高培訓實效的關鍵。經過實踐摸索、查閱資料總結,我歸納出以下幾種授課方式:
1.以理論為主的講授方式
講授法是指教授者通過口頭語言系統地向受訓教師傳授知識,發展智力的方法。這種模式是以教師口頭講授為主,輔之以演示、問答等方法。應包含兩個過程:了解和內化。了解信息技術系統的基本組成、產生、發展、我國信息技術教育的歷程等理論內容。以介紹整體培訓內容及學生所需完成的任務為主,其目的是更新課程觀與學習觀,瀏覽課程的整體結構。至于理論的內化與應用則是在以后的培訓和實踐中逐漸進行的。
2.以課件制作為主的輔助教學方式
這種模式是采用cai課件,將培訓內容以圖、文、聲、像等表現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景,使教師在學會各種工具軟件的過程中掌握計算機的應用,后來逐步深入到掌握基于資源的課程設計。實踐證明,以課件開發作為任務驅動,是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具有了較強的信息技術能力,就能使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自然有機地相互融合,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形式。
3.以操作為主的練習方式
現代信息技術是實踐性極強的學科,不實踐操作學了也沒有用。那么培訓教學就應該“面向應用”,以實踐為主,精講多練?!熬v”是指教師要講出內容的基本知識點和精華;“多練”是指讓學生有足夠的上機時間,進行有目標、有實際效果的操作。我們要培養教師的信息技術操作意識和應用意識,不能搞“紙上談兵”和“無機教學”。
4.以課題研究為主的方式
由于每個學生的基礎、層次水平和學習需求不同,用整齊劃一、一成不變的教學目標是行不通的,我們可以采用以課題研究為主的方式——任務驅動法,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協作、協商中探索,在完成所設定的任務中學習,在不穩定性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從而學會學習、學會研究、學會與人合作,充分體驗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及自組織的過程。在培訓告一段落后,聯系教師所從事的教學給其布置有一定難度的“工作任務”,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內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工具完成,然后組織交流、討論,讓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
總之,對于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培訓一體化,每個環節都應該環環相扣。職前培養中,高師院校要合理地設置信息類課程,探索師范院校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體系。職后培訓中,要切合實際,采用多種培訓方法和手段,不斷加強各中小學教師關于信息技術的培訓,推動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進程。
摘要:現如今對中小學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是實現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環節,筆者通過對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現狀進行分析,提出了從教師培訓觀念的轉變到培訓模式的創新再到“整合”培訓和培訓評價四個環節的建議與措施,希望對現如今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有所幫助。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 信息技術 培訓 建議
未來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所以要贏得未來,必須先贏得信息。教育部早年就提出用5—10年時間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的現代化,努力實現我國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而教育的關鍵又在教師,無論是網絡資源還是多媒體信息,它們都不能自動轉化為優良的教學效果,都不能缺少教師的橋梁與催化作用。顯然,要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離不開一支數量充足、質量合格、具備良好信息素養的師資隊伍。因此,對在職中小學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就顯得尤為迫切。
一、抓培訓,先抓觀念轉變與興趣培養
推動教育信息化進程,教師培訓是關鍵,而教師觀念的轉變和興趣培養又是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關鍵。
教師要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主動適應教育信息化的時代需求。在知識更新速度極快的今天,一個人在學校所學的知識不可能受用終身,今天所學的知識可能明天就會過時,所以我們必須及時充電以滿足時代的要求。教師更應如此,現代的教師應該能夠把握時展的脈搏,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意識。應該使教師通過學習、討論、聽專家講座等接觸新的觀點、看法,使之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要激發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興趣。目前,很多教師在課堂中使用信息技術是被動的,是出于學校組織教學競賽或優質課競賽不得不用,這不利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要使教師積極主動的使用信息技術教學,必須激發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興趣。
激發教師的興趣,最主要的是創設一種計算機文化氛圍??梢酝ㄟ^請專家來學校講課,觀看成功使用信息技術教師的錄像等方式,使教師感受到現代信息技術的巨大作用,從而擴大自己的眼界,充分認識到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應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在此基礎上,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如電腦備課比賽、課件制作大賽或網頁制作大賽等,鼓勵每位教師積極參加,讓參加的教師有成就感,并通過成功作品展示來感染、熏陶其他教師,使廣大教師從不會到愿意參與。
二、抓培訓,要優化培訓模式
從以往培訓來看,現有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收效并不明顯。其原因主要在于培訓模式陳舊,不適合廣大中小學教師的實際需要。因此,當前迫切需要從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出發,采用靈活多樣、實際實效的模式方法來實施培訓。
現有教師信息技術培訓主要是“講解-演示-練習”的方式,很少有學員的參與,這種傳統的授課方式不利于發揮學員的積極性。為了充分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培訓教師應發揮組織者的作用,使培訓的組織更加靈活。比如,在講到某一問題時,如果有哪位學員在這方面有實踐經驗,可以讓他來和大家共享資源。他所講到的例子對于其他學員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發生在身邊的教學案例,這樣會更有說服力。還可以經常組織一些討論活動,為學員們提供相互傳授經驗的機會。老教師可以把豐富的教學經驗傳授給青年教師,青年教師又可以把計算機技術教給老教師,相互取長補短,這樣教師信息技術水平與教學經驗參差不齊的矛盾也會迎刃而解。
三、抓培訓,要重點突出“整合”培訓
現在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內容完全是操作系統、文字處理、因特網基礎、文稿演示、電子表格、網頁制作、課件制作等方面,并沒有教學理論以及信息化教學設計方面的內容。因此,教師參加培訓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信息技術基本操作,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自己所學會的信息技術操作如何在教學中使用?!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要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在繼續教育中要全方位滲透信息技術,真正促成受訓教師觀念的轉變、教學方式的轉變和信息素養的提升。如果培訓僅為了獲取一個“證書”,那就有可能游離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宗旨和目標。因此,培訓的重點不應在“操作”,而應在“應用”。要培養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最好是以案例為主要內容,講授不同的內容時選擇恰當的案例,而且案例最好以相應學科教材為基礎。
四、抓培訓,要重視評價
評價對培訓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監督作用。目前教師培訓的評價只是在培訓結束時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進行考核,這樣的評價方式完全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評價應從下面三點予以加強:
1、評價要貫穿培訓始終。從培訓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從每天的第一節課到最后一節課,時時穿插著對學員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深入到學員的發展進程中,及時了解學員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所付出的努力以及獲得的進步,也就有可能對學員的持續發展進行有效的指導,保證培訓的實效性。
2、評價的涵蓋要全面。教師的信息素養包括多方面,有信息意識、信息技術水平、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等。目前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僅僅使用上機考核的方式,這樣只能了解到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而不能檢測到其他方面的水平。因此必須使用多種評價方式才能全面的了解教師的信息素養以及培訓效果。對于教師信息技術水平的評價可以使用現有的評價方式即通過上機考核的方式,而對于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的評價,可以要求學員設計有關信息技術整合于學科教學的教案,也可以通過聽課了解教師的水平。
3、評價要實行追蹤。對受訓后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整合”能力、教學實際效果,要建立檔案,實行追蹤評價,總結經驗,發現問題,為下一輪的信息技術培訓提供決策依據。
總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是事關中小學推廣信息技術的大事,要本著因地制宜、學以致用的原則,講究實效,避免走過場,真正使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全新的課題,它不僅延伸了人的大腦功能,拓展了人類的智力,極大地增強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還廣泛滲透并影響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在教育領域內,信息技術引起了從教育觀念到教育過程各環節的巨大變革。作為中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師,在這場變革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等都是亟待探討的問題。
一、信息技術教師的角色定位和作用
對于“教什么”、“怎么教”等問題,現代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教師處于相對主動的地位。
“教什么”——現代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覆蓋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所要求的所有信息技術學習內容;在教學程序的設計上,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重要的教學環節一個也不少;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是教材編者、各地教研員和一線骨干教師集思廣益的勞動成果。
“怎么教”——現代信息技術教學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主要體現在新課標所反映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以信息技術課程價值的實現為依據,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方式,營造探究型或任務驅動型的學習氣氛,鋪設形成性的評價線索。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角色定位及未來發展趨勢展望
1、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角色定位
第一,信息技術教師要在教學中確立自己的主導地位。信息技術教師應該確立自己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引導者”的地位。開設信息技術這一專門學科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教師不要在課程整合中迷失了自己的專業。而引導者也并非主宰者,他完全沒必要對學生的學習行動加以禁錮式的限制,這只會影響到教學的效果。引導者的職能應該是在教學中為學生確立學習的方向、優化學習的模式、糾正教學中的失誤,為教學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第二,做通才,而非全才。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應用軟件日新月異,要當全才是不可能的。但要當通才,知曉各種常用的應用軟件,并且最好精通兩種以上軟件。由于軟件的多樣性、時間的有限性,教師應在精通教材所涉內容的基礎上提高,并及時了解業內最新動態,以免學生超越教師過多而影響教師應有的威信。
第三,做學校信息技術應用的推動者。要積極在學校發展各種信息技術普及教育,讓大家都掌握信息技術,以減少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外事務。文字,可以培訓專門的打字員處理;課件,盡量讓學科教師學習自己制作……這樣既完成了任務,也創造了一個較輕松的工作環境。
第四,做學生學習現代信息技術的合作者。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出現,為建構主義理論的應用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在建構主義的學習模式下,教師不僅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以及輔導者,而且也應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師生間通過相互交流,就某些問題進行討論、取長補短,既密切了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可在合作的環境中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這種基于建構主義的伙伴型學習模式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第五,做網絡的利用者。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借助網絡,提高業務水平。由于信息技術教師大部分都擁有較好的上網條件,大家可十分方便地查找各種資料,借助外力使得自己的業務水平得以提高。
第六,做信息技術的傳播者。作為專業教師首先應該對教學內容所涉及的軟件有較深的鉆研?,F行中小學教材淺顯易懂,涉及的軟件較多,如word、powerpoint、frontpage、excel、flash、vb、人工智能等,雖然對學生要求不高,但由于實際情況,中學生的水平往往超越了教材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對這些軟件都有較深入的研究,同時要適當提高教學要求,以便學生對信息技術有更好的應用水平。
第七,做學生興趣的培養者。電腦日益普及,越來越多的學生在使用電腦時,迷戀上網玩游戲、聊天,而對其他的信息技術知識不感興趣。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各類信息技術,學生只有學會了使用網絡去做有益于身心的事,才可能拒絕那些不良信息的誘惑,使學生對信息技術產生興趣,愿學、樂學、好學。
2、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未來發展展望
(1)未來的教育中,班級授課制的形式還會有,但會發生改變。未來教室的一種模式就是計算機加一個大屏幕投影,構成一個信息化的教室。必須用新的觀念指導計算機教育,cai的概念要改變。以前的定義是用計算機輔助傳統的教育模式,而現在的提法是創造新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和教育環境,探討新的學習模式。現代學生的思維方式千差萬別,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千變萬化,這就要求信息技術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注重觀察,教書也擔當著教學中“觀察者”的角色。必要的“觀察”會為教師在教學中處理解決突發的難題做好充分的預熱和準備。
(2)在未來的教學中,信息技術教師要在這個學習型的社會中擔當“學習者”的角色。信息技術教師在信息時代不再是“百曉”,對新生事物,教師要及時了解,對來不及了解的,要敢于承認,并想辦法弄清。和學生一起探究新知識,并不會有損教師形象。
學習環境是學生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學習的場所,而在這樣一個神圣的場所中,現代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定位于學生的“陪讀”者,成為學生學習的扶持者,要正確擺好自身在教學活動中的定位。信息技術教師既是教授者,也是學習者,只有不斷地完善自我的能力,補足自己的缺憾,和學生保持交流,不斷進取,才能真正在日益嚴峻的教學環境中占據有利的陣地,真正實現信息技術教師的“變革”。
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研究是一個很有價值的題目,因為目前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形勢下,老師們經常問的一個問題,或者老師們提出來需要大家共同解決的,就是在課堂改革的實施當中,課堂上怎么做?有一種意見認為要大力加強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只是若干教學方式中的一種,他不可能取代其它的包括講授這樣傳統的方法,我們現在追求的一種學科教學或者課堂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原來可能比較狹隘,過多的使用講授式,今后我們在一定的情況下使用講授式,因為講授式不可能完成新的課堂所賦有的任務,提倡要增加探究、體驗、實踐、包括一定的研究學習,最終形成中小學課堂教學的多樣的這樣一種情況。研究性學習在學段的適應性上,我個人覺得高學段比較適應,低學段比如小學還要有一定的控制。要想實現課堂教學的多樣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途徑,或者一個切入點,就是利用信息技術實行整合。我們去年在北京市教委的主持下,對各學科的信息技術與教學課程整合情況做了一個比較大規模的調查研究,后來形成了一個文集,形成一個調研報告,里邊這個內容,實際上是想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個參考。
一、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理解先從對整合的理解和推進整合的意義、目標談起。
整合這個詞是一個地質學的名詞,因為我本身學地理的,我特別對這個查了一下,它指的是一套咱們地質表面,嚴格的按照時間順序一點都不缺少的一層層落起來,這種現象就叫做整合,中文沒這個詞,現在看來整合這個詞是對外國某個名詞的對譯,它是借用地質學名詞來對譯。
現在世界上信息技術最發達的地方在美國,美國的教育專家提出不要單設計算機課,也不要單設信息技術課,把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技能的任務融合到所有的學科當中,這樣的一個過程,使學生掌握應用信息技術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實際上最終就是通過整合消滅信息技術也就是計算機這個單獨的課堂。這就叫做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這也是咱們這個研修班的主題。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性質是以信息技術為先導,以系統論和教育技術理論為指導,根據學科教學規律而進行的學科教學改革。落腳點是學科教育改革,實現什么目標呢,在各科教學中,有效的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這是一個核心的內容,通過這種變革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創造環境,同時還要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認知、探究、解決問題的工具。除了這個以外,培養學生的興趣素養。我們既然認為中國不可能一步實現徹底的課程整合,在我們的學科整合當中考慮到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讓學生能夠利用信息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的層次和效率。概括起來,學科教學整合的目標,第一是四個方式的變革,再一個就是信息素養的培養。
二、教學內容呈現方式變革的含義
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從傳統的觀點來看,基本上是依靠兩種媒體,一個就是教師的語言,一個就是教科書,我們講傳承知識,任何教學都不可能離開傳承知識或者知識的掌握這么一個基礎。傳統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主要依靠講授,老師的語言是傳播信息的一個主要途徑,另外就是依靠教科書,教科書在文本當中主要的形式是文字和靜止的圖象。如果沒有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的呈現只能局限在這里。信息技術出來以后,就從這兩種媒體擴大,擴大到超文本和網絡環境聲、像、圖文綜合的動態資料的集成,而恰恰因為他有超文本的特點,學生可以隨時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起點加以學習。什么意思呢,你要讀書就必須一章一章的從頭到尾學,老師講課也是按照書從頭到尾一章章的講,從中間插入自學,有這種可能,但是比較困難,因為教科書就是這種線性結構。但是在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學內容的集成不是線性結構,你可以從任何的角度切入,這個就使得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革。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含義和傳統意義知識的含義不同,按照聯合國文件的說法,知識可以分為四類,一種叫做事實知識,現在的社會當中有些什么東西或者過去歷史中研究出來什么成果,為什么對這件事實加以解釋,這叫原理知識。事實知識和原理知識是我們傳統的教學中主要傳授的知識,就是給學生解決這些問題,不管哪個學科,但是知識經濟時代所含的知識已經不限于這兩類知識,又增加了一類叫做(翻譯出來)技能知識,還有一種(翻譯)人力知識,技能知識和傳統所說的學科技能知識還不一樣,他指的是一個人成功的完成某一項工作或者制造一種產品所需要的從頭到尾一套方法和能力的綜合。人力知識:就是基于這個前提,就是知識越來越多,知識爆炸,一個人掌握的知識越好,越博學越是人才,現在看來還不是這樣,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學到,那沒關系,你掌握其中的一部分,其它的當你需要的時候知道去向哪些人咨詢,比如我剛才說的這些,可能有些老師比較熟悉,后兩類知識是知識經濟時代需要普遍掌握更重要的知識,不僅僅掌握事實知識和原理知識,你需要更多的技能知識和人力知識你才能夠在知識經濟時代有一個好的生存和發展,這就又有問題了,事實知識和技能知識是可以編碼的,編碼什么意思,就是可以用語言文字和圖象表示出來的,但是技能知識和人力知識是不可以編碼,寫不出來的,講不出來的,比如策劃這個事,我可以把它寫出來,但是你不一定能按照這個程序做出來,有很多隱含的,講不清楚的,需要逐步領悟和體驗的東西,不可編碼要依靠信息技術的這種虛擬的特點,駕馭這樣的情況,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變革就可以更深入。
三、學習方式的變革
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追求的目標。但是不是說我用了信息技術,學生學習方式就一定能拓展,關鍵是你用的是不是科學恰當,用的好可能能促進學習方式變革,用的不好可能還促進不了。用的好的話,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按照學生的自主探究,分層教學、個別化學習和合作學習這樣的思路來設計的話,它比沒有信息技術變革還快的多。如果我們用網絡進行分層教學,我們就看到過這樣的例子,很簡單的一個習題課,我們的常規教學,老師在黑板上帶著全體學生,一道題一道題的演練,解釋,撐死了六道題,了不得了,因為這個包括從講義到講案,老師上信息技術課它就不這樣上,他把卷子裝到機器,在網絡教室上,每個學生用計算機解答這張卷子,老師在控制臺上及時的看,了解每個學生解題的進展情況,學生那個地方出了問題,及時告訴老師,老師通過這個和他的單機進行聯系。這個實際上就是分層教學。加上老師有意識、有目的給學生配制不同的習題,這個分層教學也沒有什么神秘的。個別化學習的重點是網絡。要想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生學習方式變革,關鍵的因素是教師的指導思想,如果就把板書搬到屏幕上,把教科書的內容搬到屏幕上,那么就沒有什么用。
四、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
如果學習方式發生變革,就必然引起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如果分層教學,個別學習,合作學習,小組學習,教師的身份必然會從一個簡單的講解者要轉向教學過程中設計者,轉向教學過程實施中的組織者,學生活動的引導者,學生在活動中提出疑問的解答者。某些情況下還是與學生共同探究。我們都在談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老師你在上邊講,學生在底下聽,一輩子也加強不了,必然要從學習方式上加強,你把學生方式變化了,師生的身份都必然發生變化,而現在我們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在教學設計上思路還不夠開放,基本上還停留在我怎么把教材內容講清楚。
五、信息技術與師生的互動方式的變革如果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變革,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變革,就必然會引起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傳統的教學比較多的是老師講授為主,那么老師講授無疑的要求老師站在講臺上具有權威的地位,完全是老師講,學生聽。但是在課堂改革當中,由于我們在課堂的教學中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即使從知識的層面上來討論,不僅僅是事實知識和原理知識,所以你光靠講,是不可能完成課程整合的。
信息技術客觀上促進了師生之間的和諧、平等。學生提出問題你要和他共同探究,學生活動起來你要幫助他。
我們要追求師生之間和諧、平等這樣一種關系。在傳統方式下,我們是有意無意的在隔斷學生之間的那種友誼。
六、關于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至少有以下六個方面,第一就是熟練的運用信息工具的能力,第二是獲取信息的能力,有目的有主題的收集,也可能各種的不同的觀點的認識都擺到你面前,你怎么能加以歸納、整理、提煉,綜合出你自己的東西。這個我覺的非常重要。第三個是處理信息的能力,第四是生成信息的能力,已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和創新。第五是信息協作的能力,通過個人交流,達到一個相互學習,共同完成任務,最后一個就是信息免役的能力,對有害信息的辯別、抵制。
七、成績和問題
成績:我們這個調查,現在來看已經過去一年多了,從這個調查中我們覺得北京市目前在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方面取得的成績有以下幾點,第一硬件比較先進,我們現在正在做各區傳播中心,各校機房的建立,校校通也正在做。其中有些學校特別是示范性的學校他的硬件應該說是具有國際水平。第二、部分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所變化,有些是在教師的教學當中通過教學改革的實驗,有些是通過學生本身,個人接觸信息的渠道比較多樣化,第三就是廣大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愿意推進整合,出現了一些好的整合方面的一些典型。這都是我們取得的成績。
問題:第一個就是硬件建設不平均。除了地區和地區、學校和學校之間不平均,還有一個設備的配置或者管理的形式不平均,我們買了很多機器,是都把它集中到幾個機房來,還是要考慮到每個教室都要配備一定的設備。第二是軟件的總量不足。這個問題是非常的嚴重,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已有的,先說一個基本觀點,我個人的基本觀點不主張發表課件,主張發表教學平臺和資源庫。這里邊有很多道理,盡是一些部門不要考慮課件的開發,而要考慮資源庫和教學平臺,基于這種認識,資源庫還是不夠豐富,而且能夠進入學校,現在還不夠普遍。這里邊比較復雜,這個責任很大程度上在于教育本身的政策和制度上,老師現在不得不在根據本人的能力和興趣大量的自制課件。但是這種課件的應用非常低,由于我們在這個方面的政策不到位,這些課件基本上是老師個人的,沒有發揮他的公共的效益。其中很多老師自制課件非常好。但就是用不上。第三是超文本沒有得到發揮。現有的軟件相當一部分是教材上的,這是沒有必要的。第四是教師的觀念仍待改變。第六是評價與管理機制還需改革。如果沒有一個基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評價的機制和辦法,很難持久地推進整合工作。
八、建議
第一、在課程標準和教材中納入信息技術的要求,如果能編出來與教科書配套超文本的多媒體教材更好。第二、改革教學模式,是不是首先考慮以下兩種,一種就是完善以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為主的演示模式,因為老師們比較擅長這種演示模式,不能夠徹底的否定它,但是要完善;再一種發展以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為主的自主學習模式,文科建議在網絡環境下嘗試,比如英語課歷史課地理課直接上網檢索,這個好處很大,語文課可以利用資源庫,麻煩的是政治課,政治課另當別論,查網絡麻煩事比較多了。
理科的理化生可以用虛擬的實驗。還有培訓教師,再有提高硬件的利用率,加強軟件推廣和準入,進行科學評價和管理。
總之,我們這個題目的教學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真正實現中小學課堂的多樣化,應用信息技術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所以這次培訓班舉辦的非常是時候,內容安排的非常好,希望今后各位老師在這方面多多聯系,在這方面取得不斷成績,謝謝各位。
論文關鍵詞:專題 學習 協同學習
論文摘要:多種智能的不同組合及表現構成了每個人不同的智能結構,有的孩子的某種智能表現非常突出,呈顯性狀態,而大多數孩子的很多潛在的智能有待于我們教師和他自己去認識、挖掘、開發。這就為目前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課題。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至少同時具有八種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動作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及自然觀察智能。那么,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實施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如何在教學中揚學生所長、補學生所短,發展他們的各種智能?
一、創建有利于激發學生潛能的多元智能環境
研究表明,人類在出生之前就已具有各種智能發展的基礎。加德納認為遺傳基因對智能可達到的程度可能有一個最高值。在現實生活中,人的智能要逼近這個極限的可能性很小。然而,如果我們能多為學生提供有利于某種智能發展的條件,那么幾乎每個人都能在那一種智能的發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反言之,如果學生始終不被接觸開發某種智能的環境,那么其生理潛能無論多大,都不太可能被激發出來。這就告訴我們:只有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他們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發出來,獲得發展。
以多媒體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提供了有利于學生多元智能發展的智能環境。學生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能進行文字處理、數據分析、作圖繪畫、編曲欣賞等,利用網絡更是能實現各種信息的傳遞與交流。因此,教師應為學生設計出能體現計算機及其網絡優越性的學習任務,且設計的任務要顧及到學生現有智能水平的差異,要盡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領域,讓學生享受到“智能公平”。
二、設計有利于激發學生各種智能組合的專題學習
與傳統的智力理論相比,加德納的研究不僅揭示了一個更為寬泛的智能體系,而且提出了新穎實用的智能概念。他把智能定義為:在實際生活中解決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出并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對自己所屬文化提供有價值的創造和服務的能力。這種能力實際上是多種智能的組合。
因此,在多元智能環境里,為學生提供單一的、直接用于激發學生某種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設計出一些讓學生感到有意義的活動,來激發他們的各種智能的組合,而基于計算機及網絡的專題學習與此是相吻合的。
一方面,在專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提供的專題素材往往跨越學科界限,這意味著資源的開放。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研究同一專題的不同方面,這就有了選擇學習材料的自由,也有了充分的機會探索各個學習領域。
另一方面,在專題學習中,學生需要規劃自己的學習,這真正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中,如提出問題、擬訂計劃、收集信息、記錄統計、分析整理信息、發表意見、討論交流等,學生不僅需要運用各種基本技能,也獲得了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智能進行學習的機會。學生的學習不再受制于課本,而是在做中學,從而體驗更深刻,知識、經驗更豐富。
三、運用多樣性的教學手段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進行多元智能教學既可以從教學的內容上著手,也可以從教學手段或媒體應用方面去考慮。
為促進學生對學習對象的“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學生一般對動作的體驗較深,教師在進行“復制”和“粘貼”的教學中,可以將較為抽象的“復制”和“粘貼”的過程與蓋圖章的過程聯系起來,或者將此過程比喻成拍照和洗照片。
另外一個重要的做法是,教師應為孩子們提供發揮其特長的機會,讓他們利用自己的優勢進行學習。比如,在“畫圖”軟件的“選定”和“移動”工具教學中,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不同內容的媒體素材,向他們提出不同的任務??梢宰寣W生將音符選中,移動后組合成不同的節拍;也可以給學生一些幾何圖形,讓學生利用不同的圖形拼出各種不同的建筑、花草、人物等圖案;或者讓學生參與客廳地面瓷磚鋪設,設計出各種既實用又美觀的方案。又如,同樣是網頁的瀏覽學習,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去收集資料。總之,應該讓學生從多種角度去體驗,運用各種模式參與學習,并進行各種交流活動。這樣,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不再是單純的模仿,學生至少會從一種模式中受益。
四、提供師生協同學習的機會
為實現學生間的優勢互補,一般我們要在學生自愿組合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進行異質性分組。當然,僅僅給學生分組并不能確保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必須有目的地給予引導。
人際智能的核心是留意自己和他人差別的能力,因此,在學生合作完成某一項任務的過程中,可以由學生通過對自己和他人能力、特長的分析,自行分工、把握進展速度。建立了合作小組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讓他們明白此時的學習光有興趣是不夠的,更需要有一種責任感。
當然,一開始可以是3-4人小組內的合作,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后,我們可以嘗試全班同學之間的合作。比如,在參與某一名勝古跡旅游這一任務中,教師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有的組專門調查不同年齡、不同收入、不同學歷層次的人更傾向于西湖幾日游,統計分析數據,寫出調查報告;有的組負責收集西湖十景的圖片、影像、文字等資料,制作一份精美的介紹西湖的多媒體作品;有的組負責設計旅游線路圖,為不同需求的游客設計出比較適合的旅游方案;有的組則專門收集有關杭州特產的資料,設計出可供游客參考的天堂購物方案。最后將各個小組的成果進行交流、改進和匯總。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最好以參與者的身份介入,以便自然地發揮協同學習的作用。通過這種有意義的合作,學生逐漸明白團體的成功有賴于團體的協同努力,從而在小組中建立起一種積極的、相互依賴的關系。
五、多元評價促進學生自我認知智能的培養
過去人們大多將語言和數學邏輯智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大部分智能測試都建立在這一基礎上。多元智能理論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定必須要從多元的角度進行。
作為學生信息技術學業評價的一種重要手段,作品的交流與評價顯得越來越有效,它能較全面地對學生進行多元測評,比如可以從作品的文字、聲音等媒體內容的合理性、創新性及技術的熟練程度、合作的有效性、自我評價等方面進行評價。
作品的自我評價特別有助于學生自我認識智能的培養。由于各智能之間的聯系性,這種自我評價的過程同樣非常有助于學生語言智力的培養。作為教師,要給學生創設足夠的安全感進行自我評價。
作品評價,不應該只是在作品完成以后進行,而應該很自然地融合到整個學習活動中去。因為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評比,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自我認知,讓他們做得更好。教師可以在開始提供一些現成的學生作品,讓大家評判什么樣的作品是美的、合理的。對學生范例的分析,不僅給出了一個較為形象直觀的評價標準,而且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給他們以啟發。一旦產生有創意的作品,教師應及時給予演播來引導學生努力的方向。
為讓每個孩子都有自我評價的機會,我們可以采取“檔案袋”的辦法。一個任務完成后,讓學生自我分析一下,從各個方面對自己進行反思,使他們在反思中學會管理自己的學習,真正地將“學會學習”落到實處。
一、印度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概述
(一)印度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目標
在2000年11月頒布的《指南和大綱》中,規定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要達到的期望技能與學習目標。《指南和大綱》主要有六個個層面的內容: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層面、社會和道德問題層面、使用IT工具層面、通訊工具層面、技術搜索層面、問題解決工具層面
(二)印度信息技術教育課程內容
在印度《指南和大綱》的當中,根據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的說明,也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也做出了相關的規定,主要是對以上教學目標的內容進行一個詳細的描述。
二、印度信息技術教育的特點
印度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相關人才的增多,其關鍵在于印度政府和學校的職業化IT教育模式的構建:“產業化的IT職業教育的特點是,學員在完成基礎教育后,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可以直接進行職業教育,從而實現培養相關信息技術人才的目標”。印度的信息技術的教材體系很規范。IT行業的職業技術教材,也有一套規范的求職課程教材。這些都可稱之為是現代科學技術教材編寫的范例。
三、印度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優勢
(一)政府立法
早在1985年,印度的總理拉吉爾甘地就喊出了“要用電子革命把印度帶入21世紀”的口號,這一口號引起了印度各部門對信息技術的重視。通過印度政府出臺的一系列鼓勵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政策法規(“信息技術超級大國”的108條政策)可以看出他們對信息產業及其教育培訓的重視。這些政策法規都對信息技術人才的教育培訓與流動提供了便利,為落實“新世紀跨越性發展戰略”有了一定法律的保證。
(二)語言優勢
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這也使印度人的英語水平上較其他非官方英語國家來說多出一些優勢。英語是全球軟件、因特網的通用語言,它為印度人學習信息技術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印度人在軟件的開發研制上緊跟信息時代的潮流,提高了他們的研發速度。
(三)企業院校與政府的相互合作
印度信息技術教育的投資主體是政府及其國內外的信息技術產業的大企業。政府還提倡與國外一些知名院校、企業聯合辦學,并聘請很多外籍教師和企業家參與教學。構成了知識的超前化、教學途徑的多樣化和行業發展現狀的具象化,這樣使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就能夠與國際接軌、與實際研發接軌,從而更好地使學生適應市場的變化和企業的需求,為學生以后的職業生涯提供了幫助。
四、啟示
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它從一個農業國一躍成為亞洲信息技術比較發達的國家,有很多值得我國信息技術教育借鑒和效仿之處。印度政府對信息技術的大力支持,是我國政府所沒有做到的,全國各個信息職業技術學校對培訓大量的信息技術人員提供了便利。印度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合作,并將培訓人員直接輸入到企業,這種做法也是我國并未做到的一點,值得我們學習。
作者:王海寧 單位:河北大學教育學院
1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
1.1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不合理
發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不只是高喊的一個口號,需要將其落到實處。在現在教育發展中,有很多教師,更確切的說應該是有很多的學校將信息技術教育發展成為一種形式,重視的不在是讓學生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學習知識、認識世界。很多教師僅僅是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將信息技術講給學生聽,并沒有讓學生認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并且學生缺乏自己動手實踐能力。傳統的教育方式沒有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更是沒有轉變,這嚴重扭曲了我國發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實質意義。很多學校將信息技術教育的課程設置成類似于選修課,這也是影響學生對學習信息技術的心理選擇,客觀上降低了信息技術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我們要跟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不能在一味走傳統的道路。
1.2教師專業素質不高
中小學并沒有較多的專業人才熟悉信息技術教育方面的內容,很多教師沒有充分了解現代教育意識以及現代教育觀念,普遍覺得信息技術教育就是在進行計算機課程的教授,甚至錯誤地將信息技術教育當作打字課程進行教授。中小學教師沒有較高的專業素質,不能熟悉操作以及使用計算機,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只是對學生進行理論性的授課,沒有結合一些實際狀況進行教學,導致學生并沒有很高的積極性,這是如今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授過程中存在的一個重點問題。
2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主要工作
2.1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工作
當前,我國的信息技術教育已不再是處于選修的階段,大部分已經列入必修的行列,對于中小學信息技術有了更高的要求,可見對信息技術的認識已經逐漸提高。對信息技術的教育發展我們一定要嚴格把關,重視信息技術課程教育工作。信息技術教學已不再成為一種被動的狀態,而更多的是學校加強教育,學生主動學習。
2.2整合信息技術及其他課程
中小學的信息技術發展不是單獨存在的,加強信息教育的發展其本質就是要促進多方面發展,這就需要適當的整合信息技術和其他課程。學習信息技術就是要學習和發展,單獨的高速發展不是發展的最終目的,我們的目的是共同進步,要根據其他教學課程發展的具體情況,將信息技術課程加入并實現輔助作用,加快其他課程的科學、現代化發展,爭取發揮更大的作用。
2.3建設信息化的中小學校園
作為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者,還可以參與到建設信息化的中小學校園的工作之中。我們要向建設信息化中小學校園發展,保證校園內信息化發展,建設校園內的信息化教學設備,營造信息化學習氛圍。
2.4中小學網絡教育應用方面
在中小學網絡教育應用中,信息技術教育有三方面的體現:一是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學習更多有益的知識,了解更廣闊的世界;二是切實實行網絡信息課程教育的應用,對學生的學習設備開放使用,使學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預習和復習,充分體現信息時代的教育特色;三是青少年學生沒有較強的自制力,容易在網絡中迷失自我,應當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做好德育工作。
2.5教育技術的研究及其應用
教育會與技術發展有越來越緊密的結合,尤其是互聯網等一些信息技術,多媒體以及虛擬現實等可視化的技術,對于形成未來先進的學校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作為在一線崗位之中工作的信息技術人才,肩負著研究以及發展教育技術的重任。
3將教育信息化作為基礎發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
3.1積極提升信息素養
在深入基礎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信息素養已經成為教師教育能力評估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和目標。作為信息技術教育的一線執行方,中小學信息技術要求的素養相對于其他科目來說是更高的。中小學的信息技術發展,主要依靠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指導。⑴加強對學生信息意識的培養。信息意識指的是信息技術教師正確的認識信息在具體的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明確信息技術在我們具體實踐和生活發展中的重要影響。更為主要的是,要能夠對有價值的信息進行獲取以及分析,并將其準確應用到教育教學中。⑵加強學習信息知識。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我們也不能停滯觀望,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充實信息資源,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推動信息化的發展進程。
3.2整合信息技術課程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應當積極拓展自身所具有的知識結構,在具體的教學工作過程中與其他學科教師進行溝通,并積極開展整合信息技術和其他課程的有關工作。⑴深入認識學科課程整合。信息技術教師應當明確課程以及信息技術進行整合,也就是在學習其他學科中,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完成其他學科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的信息素養得到提升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應當具有一定的作用,而不只是一種形式。⑵要正確使用信息技術資源。要正確處理好信息技術資源和其他教學課程之間的關系,預防教學信息資源中出現不當問題。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的修養,要了解發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實質性意義。教育的發展是為了讓學生更科學地了解世界,尋求更多知識信息,而不是像傳統教育那樣增加學生的負擔。
3.3信息倫理道德能力
技術都是有兩面性的,網絡技術的發展在提供給人們方便的同時,也影響了人們的道德發展,出現信息濫用或者信息安全等問題。這種信息倫理道德指的是在創造信息、獲取信息以及傳播信息的過程中應當遵循的一些規范。信息技術教師作為傳播以及利用信息技術的人,應當促進學生形成相應的信息倫理道德品質。在教師工作的過程中,應當對信息技術進行有益的選擇,對于不良信息嚴格抵制,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到一定的模范效果。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宣傳正確的觀念,使學生對網絡的警覺能力得到提高,使學生能夠有自覺對不良信息進行抵制的意識。⑴促進中小學生形成相應的信息道德認知能力。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應當對學生判別是非的能力進行培養,使其能夠自主評判在網絡信息中出現的一些是非善惡,并樹立正確的觀念,遵守與道德要求相符合的行為準則。⑵提高中小學生在信息交流中的道德自制能力。這種能力指的是道德主體對于個人行為的一種自我約束。自我約束指的是將道德倫理以及社會規范轉化成學生的自覺行為,而教師應當培養學生的自覺行為,使中小學生能夠自行約束自身的信息道德倫理。
3.4教育技術應用能力
當前處于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一定要對信息教育的運用引起重視。信息技術已經是當前教育體系中的核心內容,各個信息技術教師應當在高速發展的同時認清局勢,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質,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積極主動地了解、學習更多的有關信息技術的知識并教給同學們。在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強化各方面的學習,不斷提高信息技術的使用效率,讓同學們意識到在未來發展中,信息技術發展對我們的重要性,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信息化提高了教學質量,同時又開闊了學生們的眼界,減輕了同學的學習壓力,從而真正實現了信息化基礎教育的目的。
4加強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相關對策
4.1改變傳統教育思想
要加強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我們要發展現代教育,不能在受傳統教育的束縛。信息教育不會影響教學質量,并且,積極有效的信息教育有利于教學的發展。我們要用科學的教育方式去傳授知識,讓學生們樂于接受教育,主動學習,而不再一味地增加學生的壓力。學校要提高對信息技術課程的教育,營造一種正確的學習氛圍,不斷完善在教學中出現的紕漏。
4.2加強校園信息設備建設
資金薄弱是教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導致了信息技術設備的不完善。信息技術課程在現展中至關重要,無論是對現在還是未來都有著深刻的影響。我們不能在起步落于發展,要盡量跟進腳步,加強校園內的信息技術設備建設。設備的建設是發展的基礎,良好基礎設備建設是發展的前提條件。我們可以通過加強教師能力和基礎設施建設來提高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水平。
4.3提升教師的教育素質
在現代信息化教育過程中,沒有強大的高素質教師團隊是寸步難行的。好的教學質量和教師的高素質是必不可少的。在有了基礎設施的前提下,我們要不斷提升教師的素質,不僅是教育素質、教學素質,還有生活素質,教師有了良好的素質,學生才有可能學得更好,有更好的發展空間。適當的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加強對教師團隊的管理,學習更先進的科學信息技術,以提升教育的發展。在教育方式、教學思想和教學內容上,加以改革、不斷完善。
5結語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代,信息化的科學教育不容忽視。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再受用,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性。我們要跟隨時展的步伐,不能落后,信息技術教育不僅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而且相應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在與其他教學科目共同發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要在發展中不斷進步,在進步中不斷完善。
作者:黃斌 曾路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1.教學目標的制定
教學目標的確定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遵循差異化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包括集體目標和具有層次的個人目標。集體目標是課程標準要求達到的基本目標,全體學生都應當達到。個人目標是在集體目標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個體的原有知識基礎、興趣、能力等確定,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提高目標的達成率。
2.教學內容的確定
從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編寫看,很多操作實踐、較為簡單的理論探究都遵循差異化的原則,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內容的選擇上,可以根據教師的引導有選擇的學習。這要求教師在進行差異的教學時必須基于同教材、同進度的前提下采取差異要求來確定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內容的量、范圍、深度、實踐操作等多方面進行有目的性的開展學習活動。當然,教學內容的調整要適度,以學生發展為核心,既要適應不同學生的要求,又要考慮到差距適度,確保能在同一課堂中有效組織。教學內容的設計形式有兩種,一種主干上有一些分支,一種是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主干的不同位置停留。這必須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比如A類的學生可將富有探究性的、思維量較大的內容設計進去,促使在知識的橫向縱向上有所拓展;對于B類的學生重在調動非智力因素,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有效指導,有意識將他們向A類生轉化;對于C類生重點在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上的指導,以基礎性知識、鞏固技能為主。
3.課內外作業的設計
課內外作業的設計要遵循“差異教學”要求,分層次進行設置。課堂內以基礎性、操作的作業為主,同時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給他們提供自主探索機會,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提高作業的質量;對于一般性同學,以鞏固性的練習為主,在做好基礎性練習后,體現探究性的作業設計,激發他們的興趣。在作業設計的“量”上,應符合不同學生的差異需求??稍O計必做題、選做題、機動題,使學生的練習和作業具有彈性,實現統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有機結合;同時要保證作業的“質”,一般可按問題難易程度和涉及問題的多少分為基本題、變式題、綜合題,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練習。
4.靈活運用多樣化的課堂教學形式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較,有其特殊性,課堂教學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性原則。在課堂教學方式的選擇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各種課堂教學形式,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
(1)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探究是教師經常用的教學形式之一,通過小組合作能夠取長補短,發現自身不足。在實施小組合作時,首先需要合理分組,可以同質小組或異質小組,同質小組是將同類或知識水平大致相當的學生編排在一組,并為他們確定合適的小組合作學習主題,圍繞主題開展研究。異質小組是將不同類別和層次的學生混合搭配,分配在同一小組,共同收集資料,發表見解,得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異質小組中,基礎好的、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必將帶動和感染其他同學,在幫助其他同學的同時使自己的知識達到融會貫通。
(2)伙伴教學
伙伴教學是將一批學習基礎比較好,綜合能力比較強并有一定探究潛能的學生進行一對一分組,做基礎薄弱學生的“伙伴教師”。當他們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可以首先請教伙伴老師,通過同伴之間的教與學激發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促進全體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同時培養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意識,形成互助合作的精神。
(3)個別指導
個別指導針對于學習基礎薄弱,學習態度不夠端正的學生,需要教師個別化指教,在強化基礎學習的同時,還應該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個別化教學體現在不同的教學策略上,在教學目標、課堂教學、輔導訓練、提供的資源和環境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針對性,有時還需要教師幫助其查找原因,尋找適合的學習方法,逐步形成自學能力,達到學習目標。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應注意課外拓展練習的指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得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5.進行科學合理的差異評價,并及時反饋
通過科學合理的差異化評價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更好的投入到信息技術探究活動中去。首先,教師要針對教學過程每位學生的表現情況及時點評,并作為平時定性評價記錄下來。其次,要針對每個學生的潛能進行富有激勵性的差異評價,使評價成為激發不同層次學生學好信息技術的催化劑。
6結語
總之,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要求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必須采用差異化教學,為每位學生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其得到充分發展。作為教師,在正視差異的同時,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從差異中找到教學平衡點,縮短學生間的差距,將差異轉變為優勢,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這是課堂教學所追求的目標。
作者:倪海濤 單位:揚州市生態科技新城杭集中心小學
摘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被廣泛地運用于教學中。在中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數感,形成空間觀念。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從中小學生認知發展的視角,對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并制定出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中小學數學教學;信息技術;應用策略
一、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調查
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空間想象性,傳統板書式的課堂教學方法在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培養方面存在先天性缺陷。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被廣泛地運用于教學活動中,尤其是在中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培養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和數學綜合素質具有較高的價值。本文為真實了解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情況,對本校班級學生及教師進行了相關調查。從學生層面來看,超過79%的學生喜歡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手段,約72%的學生認為多媒體教學模式下更容易接受新知識,這說明學生對信息技術應用的認可程度較高。此外,幾乎所有受訪學生均認為信息技術的應用對其學習“圖形與幾何”的內容幫助巨大,有利于學生形成空間觀念,多媒體能夠更為直觀的展示幾何知識,便于學生理解。從教師層面來看,越是年輕的教師,其運用信息技術的意愿、水平、頻率越高,而且他們普遍認為現代信息技術能夠顯著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但總體來看,教師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二、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在實踐教學的調查中發現,目前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一是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方式較為單一,多數為簡單的多媒體課件展示,很少在計算機教室上課,這使得資源利用率較低;二是信息技術的應用上,形式較為單一,而且教師在設計課件時過于重視課件的形式,忽視了中小學數學學科特點,只在形式上創新而未在教學內容上創新;三是中小學數學教師普遍缺乏足夠的信息技術能力,導致其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時不夠順暢,手段不多,造成課堂教學組織松散,影響了課程進程;四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信息技術的運用不當,比如課件內容過多、播放速度過快等,導致學生思考時間不足,容易打斷學生的學習進程,導致教學成為學生被動式學習;五是多數課件簡單,缺乏組織性,大多是素材的積累,而且內容復雜,影響了師生在課堂教學進程中的交流,無法發揮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二)原因分析首先,從學校制度層面來看,中小學對信息技術教學設備和資源的投入不大,對信息技術運用的組織保障機制不健全,缺乏評價機制,也沒有給數學教師提供足夠的教學素材,使學校缺乏理論指導和實踐交流的氛圍;其次,從教學資源層面來看,學校在軟件資源方面的投入與其在硬件資源方面的投入資金比例失調,雖然學校已認識到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突出作用,而且也投入了較多的資金配置多媒體硬件,但在軟件的配置上卻缺乏足夠的認識,與教育領域認可的1:1指標相差甚遠。適合中小學數學教學的優秀多媒體課件資源不足,質量不高,影響預期的教學效果;最后,從教師層面來看,中小學數學教師對信息技術的認知不夠,應用能力欠缺,對多媒體資源整合的理解不透徹,沒有體現最優原則,而且多數教師整合的實施能力欠佳,沒有體現“優化教學過程”。
三、如何促進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運用
(一)結合數學學科特點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的應用要結合中小學數學學科特點,要重視逼真的情境創設,要從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數學問題入手,有效地將學生引入到數學情境中來,要將中小學數學與生活背景相統一,引導學生通過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來獲得數學知識。數學學科的多媒體課件設計要重視促進中小學生思維的發展,要使學生逐步加深對數學的理解,要體現數學學科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特點,要留給學生足夠的理解和思考的機會。在數學多媒體教學中,教師要理解基礎教育新課程指導思想的內涵,要體現“數學學科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指導思想,要突出數學學科教學過程的特征。(二)信息技術的應用要符合中小學生認知特點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教學時,數學教師要充分了解中小學生的學習規律和認知特點,教學設計要符合中小學生的學習習慣,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雖然初步具備了抽象思維能力,但其思維的特點仍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性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盡量選取直觀的、具象的事物來展現數學問題,然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自主學習,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獨立邏輯推理的能力。中小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狀態常常具有情緒色彩,興趣越高其投入度也高,這就要求數學教師盡可能設計滿足學生興趣愛好的教學活動,使他們能夠感受到參與教學的樂趣和成功后的喜悅,這對于提升他們的教學參與性具有積極的幫助。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中,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要注重其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三)信息技術應用于數學課堂教學的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要巧妙地選擇教學方法,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師可采用矛盾教學法,通過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恰當地激發“教與學的矛盾”,誘發學生獨立、深入、由淺入深的思考。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將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多媒體提供使學生發揮主體地位的學習環境。此外,教師還可運用多媒體演示過程,展示知識的直觀發生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作者:杜三喜 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沙井鎮中心學校
摘要:作為現代科技領域與教育領域的交叉領域,信息技術教育是當下非常重要的一種教育方式,利用現代的教育技術裝備進行課堂教學不僅僅在形式上突破了傳統的口頭書面式的教育,在課堂教育效率以及學生上課體驗上也有質的提升,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教育手段合理有效地運用到課堂教育以及其他一切使用的教育過程中有很大的必要性。因此,本篇文章將簡單分析當下信息技術教育手段應用的狀況,對比分析傳統教育手段與信息技術教育手段,提出信息技術教育手段應用用的優勢所在,探討證明信息教育手段應用的必要性。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手段;應用;必要性
1當下信息技術教育手段的應用現狀
信息技術教育手段是當下教育課堂過程中最為先進也是最為有效的一種教育手段,本篇文章以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的具體信息技術教育的基礎狀況以數據表格的形式作為展現,以這些數據以及這個地區的具體信息技術教育狀況為分析藍本,說明當下信息技術教育手段的應用狀況。雖然該市的中小學都具有一定基數的多媒體教室數以及電子白板數,但可以看出其中多媒體教室數和電子白板數的具體數量分布不是很均勻,例如高中方面。該市的職業高中一所,擁有14個多媒體教室,14塊電子白板,完全高中一所,擁有43個多媒體教師以及41塊電子白板,由此可以看出,完全高中無論是在多媒體教室的數量上還是在電子白板的數量上都遠遠超于職業高中;再看小學方面,城區小學22所,共擁有多媒體教室621個,平均一所城區小學的多媒體教室為28個,而農村小學一共3所,共有24各多媒體教室,平均一所小學的多媒體教室數只有8所,相當于城區小學的四分之一還不到;電子白板數量方面,城區的小學平均為5個左右,農村的小學也為5個左右,數量上基本持平。
2傳統教育手段的分析
傳統的教育手段即口頭授課與書本材料的結合,作為最為傳統基礎的教育授課形式,是千百年來中國的教育課堂中最為常用的形式。這種教育手段應對著中國教育的國情,是中國教育形式下最“完美”的產物,但這種“完美”僅僅體現在中國教育大環境下,放置任何一種異與中國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的大環境下,這種教育手段僅僅只能說是普通,相對有效,并不能稱為十分合理有效,最好的教育手段。傳統的教育手段由于其本身的特性使得在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十分清楚的知道重點在什么地方,基礎知識也可以掌握的很好,這無疑是傳統教育手段的優點所在,正是因為這種十分突出的優點使得傳統教育手段一直是中國教育環境下的最基礎普遍的教育手段;這樣的狀況并不能說明傳統的教育手段就是完美的,相反,傳統的教育手段有著枯燥無聊,延展開拓性低,對學生的思維的發散毫無作用的缺點。在使用傳統的教育手段的課堂教育過程中,學生除了文字和十分稀少的圖片并不能十分直觀地感受到這一教育過程中傳達內容的具體情況,僅僅是文字以及口頭的敘述表達使得這一過程變得無聊枯燥,學生沒有積極性,更別提思維的開拓,然而在這個時代的背景下,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加重要的是思維的開拓,效率的提升,這是傳統教育手段最大最嚴重的缺陷所在。
3信息技術教育手段的必要性
區別于傳統的教育手段,信息技術教育手段具有很大的優勢,在當下經濟發展、教育變革的時代,普及使用信息技術教育手段進行教育有很大的必要性。
3.1順應時展教育變革
在我國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關于教育的發展變革也逐漸成為公眾關注的一個焦點。教育具有國民性,國家的發展帶動教育的發展,教育的發展作為持的動力促進國家的發展。我國經濟水平大幅提升帶來時代的變革,從而產生了教育的變革,人么需要更加先進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手段來促進教育的發展,需要更好的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水平,并且經濟方面也能提供必要的支持,再者這種大環境下,信息技術教育手段的推廣應用成為順應時展教育變革的一項重要工作,信息技術教育的必要性可見一斑。
3.2提升課堂教育效率信息技術教育
基于先進的科技設備,將以往傳統教育手段的文字以及少量圖片的教育現象改變為多媒體式注重于視覺聽覺等感官綜合使用接受信息教育模式,學生可以非常直觀的接受到課堂的教育信息,即使傳統教育手段下表達晦澀的信息事件都可以通過完善的圖片、視頻、音頻組合來進行表達闡述,學生不僅更加有興趣去接受信息,信息在教師與學生直接的溝通交流以及反饋的效果都會大大改善,可以說,信息技術教育手段的應用可以大大提升課堂教育的效率。
3.3發散學生思維提升創新能力
課堂教育的方向分為很多種,在偏向思維結構,藝術音樂等領域的教育方向,單單的傳統教育手段是難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信息技術教育手段可以在這方面彌補傳統教育手段的不足,先進科技設備的運用可以讓學生真正在課堂教育中獲得應有的體驗感悟,極利于學生的思維發散,可以很好的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以及創新能力,課堂教育不再呆板,學生子啊教育的過程中更加有活力,這也是現代教育的需求以及最終的教育目的所在。
4結論
由于我國的發展,無論是在教育,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進步。傳統的教育手段不能再是唯一的課堂教育手段了,經濟的發展可以為信息技術教育提供設備的支持,教育的發展為教育手段的以及教育理念的改變提供了理論和認知上的支持,信息技術教育手段的普及以及與傳統教育手段的結合成為一個不可阻擋的有著良好影響力的趨勢,在這種趨勢下,未來的我國的教育才有質的改變,才可以得到順應這個時代的改變而產生的極其有利的變革。
作者:吳俊 單位:寧國市寧國中學初中部
摘要:伴隨科技的誕生與發展,信息技術也逐漸被應用于教育領域。怎么樣把信息技術與中小學課堂教學進行整合已經成為了當前的一個主要話題。本文主要對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現狀加以論述,同時基于此提出了一些整合策略。
關鍵詞:農村地區;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整合
1引言
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也比較迅猛,信息技術也慢慢在教育事業中運用;同時這也是當前教學工作的迫切需要。把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到教學領域中,一定會加快我國教育事業的跨越性發展?,F代信息技術以其獨特的優勢在教育領域被廣泛應用,教育者借助于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克服了以往傳統式教學方式中的弊端,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寬松愉悅、自由平等的教學課堂。不僅如此,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合作精神。但是在農村中小學教學課堂上,將信息技術和課堂整合的任務依舊任重道遠。
2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現狀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出現與發展,它已經逐漸應用于教學領域。然而在整合過程里,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2.1缺乏硬件設施:
在農村地區,只有鄉鎮中心的學校才配備了計算機機房與多媒體教室,其他村級學校沒有配備計算機機房與多媒體教室,就連教師辦公室都沒有配備全辦公電腦。對于校園網,更有些不現實。因此,村級中小學根本沒有辦法開設信息技術課,甚至有些學生連電腦都沒有接觸過,更談不上實現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
2.2師資隊伍建設力度不夠:
師資隊伍建設力度不夠主要分為如下幾方面:第一、教師數量明顯不足。21世紀之前,畢業教師都是由國家有關部門分配工作。自從21世紀開始,我國就不再為畢業教師分配工作,由畢業教師自己尋找合適工作。然而所有教師都不喜歡任教農村地區,都從教于城區。因此,我國農村地區的中小學教師數量明顯逐年下降,甚至出現了斷層。一些學校為了教學工作正常運行下去,開始尋找教師實行代課。第二、教師具備的信息技術素養較低。在農村地區缺少信息化人才,并且教師的信息化技術素養比較低,然而計算機領域的發展速度十分迅猛,教師的教學手段已經不能滿足當今的時展要求了。一些鄉鎮中小學雖然開設信息技術課程,但是教師都不是專業性教師,他們都是臨時代課教師。一些教師甚至不具備基本的計算機技能,更談不上專業性了。
3基于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策略
3.1完善硬件設施與網絡環境:
完善硬件設施與網絡環境是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基礎。因此,有關部門與校方領導一定要抓好硬件設施與網絡環境的優化工作。同時為了教育改革能夠順利開展下去,國家有關部門還要對教育事業加大投資,盡快構建多媒體教師,增添辦公設備,讓教師可以實行電子化備課,將信息技術真正應用于課堂教學里,實現科技化教學,提升課堂授課效率。
3.2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力度:
掌握信息技術的教師應當作為課程整合的先鋒力量,讓他們首先領導課程整合。教師是否掌握信息技術直接影響到課程整合與教育改革的最終結果。所以,教育部門與校方應當聘請信息化專業教師,讓他們來改善當前信息教學中的弊端。不僅如此,學校還要定期組織培訓,要求所有教師都要按時參加,通過定期培訓,讓教師掌握一些基本的信息技能,以此來改善當前的教學窘境。
3.3借助遠程教育工程為教學服務:
利用遠程教育工程,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遠程教育工程師借助于衛星來實現資源共享;授課教師能夠通過遠程教育工程來提高教學素養,同時還能夠借助于里面的教育資源,收集、研究、處理相關的信息,進而為自己授課提供參考。
4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注意事項
將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能夠提升教學質量,然而在實施過程里依舊需要注意一些相關事項。首先,信息技術僅僅是一門技術,用來輔助教學,但是不能以信息技術來替代教學課程;因此,在實施過程里,不能偏離課程實質,要借助于信息技術完成課程任務。其次,課堂教學的實質是教和學。在教與學的過程里,這個過程應當具備系統性與整體性,絕對不能為了達到整合的目的而改變教學內容。同時,教師與學生是課堂的兩個主體,不能為了整合而忽視其中一個主體。最后,豐富地網絡教學資源是高效整合的基礎。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一些適合學生能力與教學任務的網絡資源,并在此基礎上對其加以補充與改進。
5總結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化時代,以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為核心地信息技術目前已經成為了提升人類能力的工具。如今,“課程整合”是當前教育的一個新起點。它不但繼承了傳統式教育模式中的優點,同時引進了新的教學方法。借助于信息技術課程能夠提升學生汲取知識與應用知識的能力,推動我國教育事業邁向一個新臺階。
作者:鄭煬 單位:湖南第一師范
摘要:信息技術教育不僅是新形勢之下我國對人才培育的全新要求,更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舉措,但是在我國中小學信息教育過程之中卻出現了形式化、盲目化等問題。因此,針對此現狀,本文將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走向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問題;發展走向
現在是一個信息化、科技化的時代,只有打下堅實的信息技術知識基礎,才能在激烈的現代化競爭之中擁有更多的優勢。因此,本文將立足于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具體研究該教育板塊的發展走向。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1.形式化傾向
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中形式化傾向十分嚴重和普遍,盡管很多學校以及教師意識到了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地將信息技術教育落到實處。很多學校投入巨資配備了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但是在實際教學計劃安排時并未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課時以及內容的設計,很多學生在信息技術課程之中,往往簡單地進行打字和最基礎的操作,并未深入了解相應的技術性軟件。因此,這些先進的教學設備往往只是起到裝點學校門面的作用,對提高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作用十分有限。
2.盲目化傾向
信息技術教育水平往往是衡量一個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另外,社會各界以及媒體都十分關注中小學在信息技術教育上的發展與現狀。因此,許多學校為了擴大知名度,提高綜合實力,往往忽略自身的經濟狀況,盲目跟風于一些已經配備先進教學儀器及電腦設備的學校,大量采購一些價格昂貴的教學儀器。對于一些師資力量以及教學水平較為薄弱的學校,這種盲目跟風行為不僅加大了學校的經濟壓力,還使得這些耗資巨大的先進教學儀器難以得到有效利用,從而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
3.純工具化傾向
純工具化傾向是指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過程之中,將教育重心放在相應技術以及技能的培訓和提升上,片面地強調學生對基礎信息理論知識的掌握,而忽略了學生養成正確的信息技術觀念,這一點導致在實際教學中,信息技術教師難以跳出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的桎梏,直接根據教學大綱為學生梳理該課程的重難點,并采取背誦抽查的方式檢測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這一點不僅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極大的創傷,此外這種低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也難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信息技術觀念。
4.德育淡化傾向
信息技術教育和道德素質教育相輔相成,加強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掌握能夠使學生形成科學正確的世界觀。高尚的道德素質、完善的人格則能促進學生掌握先進的信息技術。但是在中小學的信息技術教育之中卻將這兩者割裂,對學生德育的忽視使得學生在巨大的信息洪流之中難以進行有效地自控。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走向
1.普及化
教育普及化和教育公平化一直是我國素質教育之中的原則和工作重點。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包括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橫向的普及指的是教育的公平化,從目前來看經濟上的貧富差距也體現在教育上,城市之中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明顯優于農村地區,因此為了促進教育公平,需要加大對農村地區教育的建設,通過財政撥款來完善農村地區進行信息技術教育所需要的教學儀器及設施設備。縱向則指信息技術教育需要拓展到我國整個教育體系的各個階段,對信息教育理念的培養要從小學階段開始抓起,并鼓勵學生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
2.校本化
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教育水平和質量有著一定的差異化,因此在進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具體對待。學校自身需要意識到自己所處的內外環境,通過對自身教學水平和質量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的分析,掌握學生對信息技術教育的實際需求,真正實現校本化,將信息技術教育落到實處。
3.全息化
全息化指的是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融合。信息技術教育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教學管理理念和教學模式。學校在進行教學管理時,可以將信息技術運用進學校的管理工作之中,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進行教學秩序和活動的安排。另外,教師在進行授課時需要樹立信息技術教育理念,通過采取各種先進的教學儀器以及多媒體設備革新教學模式,這一點不僅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地實現教學方法的與時俱進。
三、結語
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視不僅體現著我國教育理念的革新,更是提高我國教育水平與質量的關鍵舉措。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因為經驗的缺乏以及對信息技術教育的認識不深刻而導致教學模式的形式化傾向、盲目化傾向以及純工具化傾向和德育淡化傾向,因此針對此現象,革新教學模式與理念,深化對信息技術教育的認識,對推動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化、校本化及全息化意義重大。
作者:王丹丹 單位:四平市鐵東區教師進修學校
一、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中存在問題
1.硬件設施不能滿足正常教學需要
雖然教育廳對我們農村地區資助建設了“校校通”普及工程及“龍芯”夢想工程,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建設信息技術教學所需硬件設備,但是仍然保證不了農村大班額學生人人一機,這樣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就很難讓每一個孩子得到充分的練習機會,更保證不了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學校現在已經修建的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教室等專用教室,由于數量不足的原因導致僅有的專用教室,不能滿足所有班級正常授課需要,學生在上公開課時候才能用得上這些設備,以至于這些設備除了上公開課以外的大部分時間就被閑置起來,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信息技術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
首先信息技術教育在課程標準設置以及地方受重視程度不夠,農村中小學每星期只開設一節信息技術課,能夠用于授課的時間非常少,導致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收獲甚微;其次從教材編訂的角度去審視它,教學內容較為寬泛,教材涵蓋的知識梯度、難度相對偏大。由于教學時間相對偏少,教學任務在計劃時間內難以達成既定目標。沒有計算機的前期認知、使用基礎,沒有足夠的課時時間作為保障,知識點設置難度較大,直接影響到一節信息技術課的成功教學。
3.學科教師水平良莠不齊且專業信息技術從教人員數量偏少
作為信息大時代的信息技術教師僅僅能夠勝任“教書”是遠遠不夠的,快速發展的時代要求信息技術教師不僅要有駕馭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更應具有依托現有資源進行學科整合、優化的教科研素質。但作為學校授課的主體———每一位科任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裝備武裝課堂的能力良莠不齊。為此,信息技術教師還應把提高其他科任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自己的己任,通過多途徑、采取多方法對其他科任教師進行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培訓,從而使得絕大部分科任教師能夠具備熟練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武裝課堂的能力。信息技術科班教師配備嚴重不足,頂替的信息技術教師由于缺乏專業的訓練及積累,根本達不到科班教師所應具備的專業素質,從而致使其不能很好的勝任專任教師所應完成的任務。
資金投入不足。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學校對信息技術教育重視程度不足。重視程度的不足,致使相關資金得不到有效的解決。資金投入的不足使得設備正常的維護難以為繼,縮短了設備使用壽命,荒廢了設備應有的使用價值。資金投入得不到保證是阻礙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因為缺乏資金護航,信息技術設備根本無法進行正常維護、保養,致使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根本無法正常開展。
二、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中存在的實際問題解決方案
1.增加設備、改善信息技術教學條件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農村中小學校的當務之急應是優化和整合各種能為教學需要增磚添瓦的資源,固化現有設備資源。充足的信息技術教學設備為每個學生享受高效的課堂教學提供了有效的保證,讓每個孩子真真切切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給教學帶來的益處,極大地改善了信息技術教學條件。
2.深入研究教法學法,靈活處理教材,努力構建高效課堂
現有教材在內容的選定、教材涵蓋的知識梯度、難度等方面出現了與現實學情不相融合的狀況,對信息技術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挑戰。新時期的信息技術教師更應以教材為魂,運用現代教育理論結合學生實際深入剖析教材與學生的切入點,活用教材制定符合學情的教法、學法。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刪增,大膽革新,力爭在教學活動中做到把教材內化為孩子實現自我的需求,變梯度為挑戰自我的動力,努力把課堂打造成為高效的教學雙邊活動。
3.加強學科教師配備,努力提高教師信息素養
推進農村中小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抓手在于擁有一支素質較高、充足穩定的師資隊伍,這就給我們用人單位提出了建立新的用人機制的要求。良好的激勵手段、完備的用人體制,定能夠吸引更多的具有較好專業素養的有志之士加盟到農村中小學校信息技術教育隊伍中來。努力打造一支職業道德高尚、業務素質較強、信息素養良好的師資隊伍,對農村中小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提高對信息技術教育重視程度,加大資金投入保障
首先讓每位教師通過身體力行,加強對信息技術教育進行全面了解,充分認識信息技術在我們生活中已經無處不在,而它也正在悄然地改變世界,從而加深對信息技術教育普及重要性的認識與理解。其次,通過再教育使教師的觀念得以轉變,讓信息素養成為人的一種基本能力。最后,加大資金投入,不要讓資金成為扼殺中小學校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的利劍,切實做到??顚S?,保證正常教育信息化建設需要。歷史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中小學校信息技術教育在農村的當前發展形勢依然嚴峻,存在的大小問題依然不少,恰恰是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了當前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和前行,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的改善工作刻不容緩。
作者:周其山 單位:新沂市雙塘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