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3 08:48: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農業與技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近幾年來,不管是國際社會還是國內社會紛紛報道了不合格的、污染嚴重的糧食問題,各種蔬菜、水果的農藥殘留超標等等,這些問題嚴重威脅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健康,而植保技術的出現,給我們帶來了解決此問題的方向和方法。
一、如何更好的推動當代農業技術中植保技術的運用
1、積極建立病蟲害預測警報系統,對其實施全面動態的掌握
積極建立病蟲害預測警報系統,對其實施全面動態的掌握,這是實施植保技術的前提,只有準確的掌握病蟲害的種類及發病時間,才能夠有效、正確的采取多種有效措施進行治理和預防。病蟲監測點的建立和運行,可以由相關技術人員進行分工合作,對每種病蟲害的檢測都有專門的人員負責。最后,綜合匯總每種病蟲害的詳細信息和數據,進行研究和總結,掌握全面病蟲害的發展動態和發病時間,能夠準確的進行警報預測,從而可以積極地進行治療,減少損失,提高效益。
2、全面提高植保技術的宣傳力度
在農業生產中大力推廣植保技術的應用,這需要進行大力的宣傳,通過不同的途徑和方法,提高宣傳的力度和廣度。廣泛告知農民朋友們植保技術的意義和重要性,與此同時,還應該幫助他們全面的了解病蟲害的防治技術和基本信息,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參與積極性。在進行宣傳的時候,可以結合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地區,綜合利用會議召開、電視講座、發放傳單以及短信的形式,及時的相關病蟲害的發展動態以及信息,提高植保技術的技術性指導,真正的幫助農民群眾進行得當的防治,提高其對植保技術的積極性,有效的控制、治療各種病蟲害。
3、專業化植保防治隊伍的建立,進行有序工作的開展
要想真正的推廣使用植保技術,單純的依靠病蟲害監測點和大力宣傳這是不夠的,還需要專業化植保技術防治隊伍的建立,只有這樣,才能夠進行有序工作的開展,為廣大的農民群眾提供更加專業、更加貼心的服務。與此同時,還應該積極的鼓勵農民群眾成立自己的植保隊伍,通過對這只隊伍的全面培訓和技術指導,讓他們深入到田間、農田去更廣泛的指導植保技術的應用。
4、積極采用多種防治措施
積極采用多種防治措施,盡量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次數和使用量,有效減少農產品中的毒物殘留。為了更好的展開農藥減量的工作,一方面需要廣泛的推廣使用新型的高效、低毒類的農藥,另一方面還應該積極的開展多方面的防治工作,比如說,加大農業防治措施的開展,物理防治措施的開展,生態防治措施的開展,以及生物防治措施的開展。在進行綠色植保的整個過程中,需要綜合的利用多種防治措施,最大程度的發揮植保技術的作用和重要性。
5、積極提升植保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宣傳
積極提升植保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宣傳,一方面,對于綜合防治技術的大力推廣和宣傳,重點對物理防治措施的開展、生態防治措施的開展以及生物防治措施的開展進行宣傳。一方面,需要積極的使用和推廣植保機械,全面的提升農業生產的工作效率和施藥水平。另外,加強高效低毒農藥的使用。還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在進行新產品、新技術的宣傳的時候,需要結合實驗操作的方式進行,只有這樣才更加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全面推動植保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發展。
二、關于當代農業技術中植保技術的運用的幾點思考
1、政府的重視程度不夠,影響了植保技術的發展
在我國來說,植保技術的發展沒有達到預期的要求,而且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差異性也比較大。究其原因,地方性政府的態度與支持力度不夠,不重視植保技術的推廣,經費的有限性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在開展植保中的各個環節都會遇到資金短缺的困難,不能夠深入、及時的進行工作的開展,致使現在農業發展沒有實質性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因此,要想真正的提高植保技術的應用,政府的重視程度是關鍵。
2、植保隊伍整體水平比較低,不能夠全面的進行宣傳
對于植保技術來說,其宣傳的都是新型的理念和技術,而現階段的植保隊伍的人員組成中,年齡普遍較大,因此,其掌握新技術和新知識的程度比較緩慢,自身所具備的技術和知識比較老化,又缺乏正規、全面、專業的培訓體系,因此,對于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不能夠很好的進行解決,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植保技術的發展。因此,要想真正的提高植保技術的應用,必須全面提升專業隊伍的建設。
3、檢測手段相對落后
由于缺少專業人員的支持和資金的落實,致使很多地區的監測工作還處在初級的階段,采用比較原始的手段,缺乏標準化的病蟲害觀測場和完善的檢驗檢測實驗室,僅依靠傳統的信息處理模式,缺少科學性和時效性。在這樣的監測手段下,無法得出準確、全面的資料信息,不能夠真正的促進植保技術的推廣。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針對植保技術應用的重要性和意義開始入手分析,從五個大的方面:建立病蟲害預測警報系統,全面提高植保技術的宣傳力度,專業化植保防治隊伍的建立,積極采用多種防治措施,積極提升植保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宣傳,簡單論述關于當代農業技術中植保技術的運用與思考。
“九五”以來,酒泉市農技推廣系統緊緊圍繞全市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點,先后組織實施了35項重大農業科技項目,共增加直接經濟效益5億多元,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1,為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供了技術支撐,全市農業總產值達到了27.38億元,與“八五”末相比增長了72.4。目前,在農業發展的新階段,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已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而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和不斷創新仍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一、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體系建設不完善,一線推廣力量薄弱。目前全市市、縣、鄉三級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共有在崗人員413人,其中市級34人,占8.2,縣級137人,占33.2;鄉鎮242人,占58.6,鄉(鎮)站核定編制303人,在崗人員只占編制的79.9。各級農技推廣單位技術裝備差,服務手段落后,大部分農技人員與外界接觸少,信息閉塞,知識更新慢,在觀念創新、技術創新等方面不能適應新形勢對農技推廣工作的要求,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技術創新。
(二)推廣經費不充足,公益服務難以開展。市、縣兩級農技推廣中心實行財政全額供給,但工作經費十分有限。鄉鎮農技推廣站實行全額撥款的只占22.3,差額撥款的占40.9,自收自支的占36.8。有的鄉鎮不但自收自支,而且還要上繳創收任務。絕大多數鄉鎮農技站長期處于“既無錢養兵,更無錢打仗”的局面。
(三)工作理念不適應,服務與需求脫節??萍汲晒繕舜蠖噙€定位在高產量上,對市場需求大的優質高效的農產品研究不夠;對傳統的大宗農產品技術儲備的多,對具有當地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中出現的新問題研究不夠;技術推廣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在生產技術的環節上,對農產品儲藏和加工等環節的問題研究不夠,致使技術服務的需求與供給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直接影響著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實際效果。
(四)運行機制不靈活,被動服務績效差。長期以來形成的行政管理型農業技術推廣運行機制,缺乏科學的制約和激勵辦法,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的現象仍然存在,導致有的人無作用可發揮,有的人有作用難發揮。
二、改革創新是促進農業技術推廣的動力
農技推廣是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是科研成果的繼續和再創新的關鍵環節,是聯系科研、教育及生產的紐帶,是促進農業技術進步和增強農業競爭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在農業發展的新階段之后,深化農業推廣體系改革的過程中既不能簡單地把農技推廣機構推向市場,又不能簡單地以強調穩定而維持現狀,應從農村的實際和農民的需要出發,按照“推廣目標現代化、推廣隊伍多元化、推廣行為社會化、推廣形式多樣化”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改革。
(一)推廣目標現代化。就是農技推廣要適應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實現技術跨越的要求,加速農業由注重數量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的轉變,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按照新階段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知識化的發展趨勢,農技推廣工作要實現四個轉變:一是從主要追求數量,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轉變;二是從為農業生產服務為主,向為生產、加工與生態協調發展服務轉變;三是從以資源開發技術為主,向資源開發技術和市場開發技術相結合轉變;四是從主要面向國內市場,向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轉變。從而,為農產品優質高產高效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為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全面的技術服務,為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能力提供堅實的技術基礎。
(二)推廣隊伍多元化。就是要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革,大力調動農民、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逐步形成國家扶持和市場引導相結合、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在穩定、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同時,大力發展農民、企業技術推廣與服務組織,支持農村各類專業技術協會的發展。充分調動科研機構、大中專院校和科技工作者參與推廣工作的積極性,建立專業技術人員、農民、企業家等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隊伍。
1、市、縣農技推廣機構要進一步穩定和加強,以切實履行好法律法規賦予的執法和行政管理職能,承擔重大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植物病蟲害及農情的搜集、監測、預報、防治和處置,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驗、監測和強制性檢疫,農業技術咨詢和培訓等公益性職能。
2、改革鄉鎮農技推廣體制,建立跨鄉鎮的區域站。根據產業規劃布局和自然區域的特點,在縣以下創辦跨鄉鎮的區域農技推廣站,作為縣級農技推廣機構的派出單位,承擔農技推廣的公益性職能。區域站的人員從現有鄉鎮農技推廣人員中擇優聘用,或從縣級農技推廣機構中下派部分工作人員。
3、將各級農技推廣機構現已承擔的產前、產中技物結合的推廣活動以及產后的加工、運銷等經營性服務職能分離出來,建立各種形式的農業科技型或中介服務型企業。
4、積極培育和扶持各類民辦科技服務組織。允許和鼓勵由科技示范戶、種養大戶、購銷大戶、龍頭企業、涉農單位及科技人員牽頭,由廣大農戶參加的各種專業協會、研究會、合作社、產業服務中心等民辦科技服務組織,為會員及農戶提供服務,使科技與生產結成利益共同體。
(三)推廣行為社會化。就是各級政府要保證推廣工作的經費。公益性、共性關鍵技術的推廣與示范工作,主要由政府支持的推廣機構承擔,實行低價和免費政策。有市場前景的開發類技術,鼓勵和支持企業、農民去推廣。
1、切實加大政府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突出支持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技術創新,特別要保障基層農業推廣機構的人員的工資供給和工作經費。
2、實行產學研、農科教相結合,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優化配置農業科學研究、農業教育和農業推廣資源,加強協調,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切實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
3、創新管理機制,調動農技推廣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結合事業單位改革推行專業人員全員聘用制、技術職務競爭上崗制、目標責任考核追究制,報酬、榮譽與績效掛鉤,獎勤罰懶,促使科技人員加強學習與實踐,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服務質量。同時,要制定優惠政策及激勵機制,放寬放活科技人員,鼓勵和支持他們去領辦、聯辦各類專業協會、服務實體、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場),激勵他們承擔技術承
包項目、開展群眾性的技術培訓、技術咨詢和致富信息服務等。
(四)推廣形式多樣化。就是要按照農民的需要、市場的需求、產業的要求,破除就技術抓推廣、各自為政單打一的傳統,樹立為產業發展全面推廣與全程服務的新思維觀念,圍繞當地的重點產業,搞好相應的科技創新與服務創新。
1、堅持農業科技培訓,把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教育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常抓不懈。堅持采用集中培訓骨干與巡回宣講相結合,專業技術人員系統講解與農民群眾現身說法相結合,現場指導培訓與廣播電影電視教育相結合,專題培訓與實施科技項目培訓相結合,廣泛深入地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活動。充分發揮農民科技示范戶的帶頭作用,組織農民科技示范戶現身說法,拓寬對農業新技術的宣傳推廣渠道,積極扶持廣大農民組建各種專業技術協會,引導農民自覺學習和交流農業新技術。
2、重視農業科技示范場建設,突出抓點示范??h鄉基層農技推廣單位要按照"以站辦場,以場養站,示范與推廣相結合,產業發展與自我發展共生存"的發展思路,積極興辦農業科技示范場,組裝配套和展示新品種、新技術,引導農民群眾學技術、用技術。文秘站版權所有
3、強化農技推廣機構與龍頭企業的有機結合,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產業化。農技推廣機構要圍繞當地的農業產業發展重點,按照市場的要求和運行規律,為龍頭企業開展全程科技服務,形成龍頭企業建基地,科技人員搞服務,農民、企業和科技人員三贏的有償服務形式。
4、實行農技推廣資格準入,強化對各類農技服務組織的管理。從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包括公益性和經營性)的組織,必須取得執業資格證書,并經注冊登記。從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人員,要進行職業技能鑒定,經考試考核獲得了農技推廣員資格證書后,持證上崗。政府主管部門對民辦各類農技服務組織既要積極引導支持,又要強化宏觀管理,定期評估、審驗和培訓,保障服務質量。
1 在我國常見的農業機械自動化的應用 現今各國都在大力發展農業機械自動化的研究,,許多成果已經達到實用化的階段,下面 主要介紹我國自動化的應用現狀。 1.1我國現已裝置的農業機械自動化 我國目前已經裝備的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主要是提高農業機械在作業性能和操作性能。以下介紹一些在已經使用的自動
化裝置和正在研制的裝置。
1)拖拉機。在農業領域中拖拉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接卸裝置,現已廣泛裝置了機械油壓式三點連接控制系統。目前又開發出了性能更為優越更完善的電子油壓式三點連接控制系統。新的系統主要是改善機械油壓式三點連接裝置,才用了微機或電磁操作控制閥和心閥來提高位調節和力調節的控制水平。水平控制系統可以減去拖拉機在不平衡路面上引起的左右輪胎不平的影響,使旋耕機保持水平等。新型的拖拉機速度控制系統可以自動的設置機器的運轉速度,可以有效的調節機器的速度以適應不同的作業環境,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2)施肥播種機。根據機器行使的速度來檢測撒播的種子或者給料來確定播種量是否符合播種要求的裝置。
3)移栽機。大蒜移栽機的運用,棉花移栽機目前也在新疆大規模的推廣使用,辣椒移栽機等裝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插秧機。插秧機在轉彎時自動減速和機體的水平控制裝置等著。
5)噴霧機。自動根據農作物的高度控制噴灑物的高度裝置,根據噴灑對象的大小自動調節噴霧量的裝置等。
6)聯合收割機。自動控制割茬高度的裝置,自動控制脫粒機的喂入量裝置,根據農作物的生長情況自動調節行進速度裝置等。
2微灌自動控制技術。
在農業灌溉技術方面,我國研制和改進了微噴灌設備,微灌帶,和旋轉式微噴頭等設備,并根據我國的國情總結出了一套微灌溉設計參數和計算方法。在國內建立了一批試驗田。在一些地區完全實現了自動化的灌溉系統,可以長時間地自動啟閉水泵和自動按一定的輪灌順序進行灌溉。這種灌溉系統中應用了灌水器、土壤水分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水位傳感器和雨量傳感器等。
3自動控制技術在精準農業中的應用。
現在農業正在向著精準農業發展,精準農業是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根據空間變異,利用GPS定位,按時按量的實行農業操作和管理。精準農業主要是根據農作物的生存土壤狀況,調節對農作物的投入,他一方面需要查清田地內的土壤性狀和生產力空間的變異,一方面確定農作物的生產目標,進行定位的科學管理,最優化的方案調動土壤生產能力,用最少的的投入達到最大的收益化,而且還可以改善環境,高效地利用各類農業資源,這樣可以取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重收入。
精準農業是有十多個復雜的系統組成的,即網絡化管理系統,農業專家系統,農田地理信息系統等組成,其核心是建立一個健全完善的農田地理信息系統。可以說是現代信息技術和農業結合的一種新型農業。精準農業強調的是農業收獲效益,而不是過分強調的高產。精準農業將農業帶入了信息化和數字時代,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傳統農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生物遺傳育種技術,以及化肥、農藥、礦物能源、機械動力等投入的大量增加而實現。由于化學物質的過量投入引起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下降,高能耗的管理方式導致農業生產效益低下,資源日顯短缺,在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這種管理模式顯然不能適應農業持續發展的需要。
4 農業機械自動化的必要性
4.1 解決農村勞力不足問題
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信息透明化,社會變的越來越精彩,對人們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令無數的農村的青壯年向往,造成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離開農業生產。農村有知識有文化的大學生由于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被城市生活吸引也偏愛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的機關或企業。很少有人回到農村和偏僻的山村。這就造成了我國基層農業勞動力的減少和農業人才的流失。此外,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也日益嚴重,一些地區相繼進入老齡化社會,這些問題導致了農村人口結構的變化,農村剩余大量的老弱病殘等人,上述這些問題導致農村人口結構的變化,從而將在更大程度上產生對農業機械自動化的需求,實現農業生產的自動化是必然的。
4.2 社會進步的需求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的觀念正逐漸發生著變化,現在人們已不再滿足于溫飽問題,而是對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著更營養,高品質的農業產品。從事農業的勞動者也對勞動生產率和和勞動的舒適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伴隨著全球一體化,中國加入WTO,農產品也面臨著開放進口和全球的市場競爭壓力雙重壓力,在農業生產中只有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從這些新的需求看農業生產必向著高效,高精度的機械自動化發展。
5 結 論
農業機械化不論在過去還是現在農業中都但當著主角,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不滿足以前的農業機械看,對農業機械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實現農業機械的自動化。農業機械自動化不僅能提高農業作業的效率,節約能源,降低在農業中的投資,還能提高產品的品質,增加農業產品的競爭力。農業機械自動化的實施必將是未來農業生產系統中的核心作用。但是,推動和實現農業的機械自動化是機械自動化技術工作者 面臨的課題和挑戰。隨著現在科技技術的發展,農業生產中的機械部分自動化轉向無人操作的自動化。
1改革開放以前的農業技術推廣
林毅夫的博弈論解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將該問題放在一個1949年以來制度變遷的視角下來考察,可以發現,的本質是靠犧牲農民利益為工業化提供資源來加快實現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的一種制度變革。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后集體化時期。1978年實施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然而,1985年以來進行的以農村流通領域體制改革為中心的第2步改革卻舉步維艱,集體化時期實行的農產品統派購制度業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農村長期陷入為城市提供廉價資源、產品和勞動力的儲備庫。由“公余糧”演變而來的農業稅費從農村汲取了大量資源,這不僅制約了農業技術的發展,也直接造成了“三農”問題的嚴重化。因此,對于集體化時期的農業發展問題的分析,需放到一個更為長時期的宏觀制度分析框架之內。
集體化時期的農業技術推廣是在以生產隊為基本生產單位的中進行的。農業技術推廣是一項重要的制度安排,公社有一整套運作正常的農業技術推廣組織,專門發揮農業技術引進和技術指導的職能。因此,從歷史角度看,公社時期的技術引進無論是其規模、速度和效益都是空前的。然而,農民勞動和農業技術的組織方式改變,并不能使傳統的技術體系挖掘出更多潛力來提高土地的生產效率,甚至會進一步損害農村的積極性。此外,即使現代農業技術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是有利可圖的,如果無視文化價值和社會習俗的差異,為使用這種技術而進行的一系列制度改革就不可能達到預期目標,而只會造成鄉村社會的混亂。
2改革開放以后的農業技術推廣
1978年后,隨著制度的解體,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農業技術發展的基本面貌和運行模式。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在給農業技術推廣帶來巨大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與舒爾茨強調的在市場引導下為小農引進現代生產要素不同的是,中國政府在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上發揮了絕對主導的作用。林毅夫認為,由于集體制向家庭責任制的轉變,制度改革帶來了原先傳播與推廣體系的某種程度的破壞,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創新、推廣的投資大規模減少,對農業技術推廣帶來了負面影響。由于經濟力量分散、薄弱,農民不可能具備增加科技投入的內在動力,土地規模過小,小塊土地的分散耕種,也不利于一些大型綜合性的農業技術的應用;以分散經營的土地承包方式形成以農戶為基本生產單位的生產形式,可能成為妨礙技術變遷的因素。分散的農戶經濟也沒有足夠的物力、財力承擔對傳統農業進行現代物質技術裝備的任務,農戶采用農業科技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會面臨更大的風險,承受更高的機會成本。不少農民在權衡各種機會的收益和風險的基礎上,放棄采[,!]用農業科技成果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機會。
在農業技術推廣困難的具體案例研究上,林毅夫通過對湖南省5縣500個樣本農戶收集的數據顯示,農戶的教育水平對農戶采用雜交種子的概率和采用密度上具有正的和統計上的顯著效用,因此,增加國家對農村教育的投資能促進農業技術變遷。賀雪峰在研究拋秧技術推廣困難的原因時,則認為在于缺少強有力的推廣體系,因此他認為要強化各級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羅興佐也認為,國家介入是實現鄉村水利有效供給的重要前提,在缺乏國家介入和農民合作的前提下,市場化取向的水利制度改革日益陷入困境之中。
賀雪峰、羅興佐等人雖然指出了政府公共職能的缺失對于農業技術發展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但這種觀點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農業技術背后的國家權力邏輯,因此也很難找到農業技術推廣中政府利益與鄉村社會需求的結合點。體制政策與農業技術應用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如果不將制度變遷與農村社會實踐聯系起來,關于當前農業技術發展的問題分析會顯得過于簡單。當農業技術被轉化為國家能力或經濟投入問題時,以外部資金技術投入為基礎的體制政策調整并不能有效把握好現代農業技術供給和鄉村社會技術需求的結合,反而導致農業技術推廣所產生的負面政策后果不斷凸顯。
3小結
綜上所述,從1949以來現代中國農業技術的發展歷程來看,體制政策變遷的影響是明顯的。雖然包括體制在內的許多試圖改善農村技術應用狀況的體制政策最終都歸結于失敗,但這并不能簡單歸因于農業技術推廣的組織問題,應該反思的是農業技術運行所依賴的制度體系及農業技術背后的國家權力邏輯。如果說傳統農業的實際邏輯是對多變環境的富有創造性地、實踐中的反應,那么,科學農業的邏輯則相反,它是改變環境使之盡可能地適應集權和標準化的公式?,F代農業技術推廣背后是國家權力的拓展和地方性知識的被動變遷,它在改變鄉村權力結構與社會生態環境的同時,也改變著農牧民原有的生計模式。因此,在分析當前農業技術的發展困境時,要將國家的權力邏輯和體制政策因素納入到分析的范疇。除非清楚地解釋農業技術推廣背后的國家權力邏輯,并把握好政府利益與鄉村技術需求的結合點,否則,將難以找到當前農業技術發展困境的真正原因所在。
一、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長期以來,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不強導致農業科技成果率的轉化較低,在新的社會注意市場經濟體制下,面對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和新的要求,現存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已經不能更好的適應計劃經濟的形成與發展。同時,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接收程度較低,給農業技術推廣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加之農村地區地理位置的關系,信息落后,消息閉塞,也給農業技術的推廣造成局限性。隨著農村外出務工的人群較多,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是老弱婦幼,文化素質不高,接受新技術的能力較差,農技人員下鄉組織培訓班都存在一定難度,這就導致農業技術的推廣面臨極多的阻力。在我國,農業技術的推廣缺乏財政的支撐,農業技術推廣體制不完善,財政對于農業技術推廣的投入力度不大,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工作待遇較低,工作條件較差,由于高學歷的人員大多不愿意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一方面使得農技推廣人員缺乏積極性,另一方面在農業技術推廣上的人才儲備嚴重不足,專業素質和能力都較低,造成了推廣的制約。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不高,導致農業技術推廣得不到實際的成效。
二、農業技術推廣改革的對策措施
1.創新推廣理念,開拓農業技術推廣新思路
我國在建設社會注意新農村和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上,在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和新的要求下,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應從單純的“以技術為本”到“以人為本”的推廣理念轉變,實行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依托農產品為農業技術推廣支撐,提供優質農資、綜合信息、生產技術等為一體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
2.創新推廣體制,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
以現階段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需求為主是農業技術推廣的基礎,應建設一個以農業技術推廣為主,農村合作經濟為輔,農業科技、涉農企業、教育單位廣泛參與的改革創新,新型農業技術體系。同時,在財政上保證縣鄉的農業推廣隊伍體系,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服務。
3.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機制,提高科技轉化成果率
在當前農業技術轉化為農業生產成果低下的狀況下,應積極探索新的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和農技人員績效考核制度,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突出績效獎勵,充分調動農技人員積極性,改變傳統的管理方法,將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技術推廣納入考核范圍。通過推行人員定編、定崗和聘用制度,以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等形式吸納優秀專業技術人員,提高農技技術人員專業素質,切實的將農業技術推廣開,提高農業技術的成果轉化率。
4.創新推廣方法,讓農業技術廣泛深入戶
要切實落實農業技術推廣方法,根據自然條件和工作實際,積極探索符合本地需求的建設模式,確保基層農業科技和人才資源發揮最大效能,從而加快農業技術的推廣速度,確保農業產值和農民增收,推進農業現代技術發展,積極創新培育農業科技推廣機制,利用現代手段開展推廣服務,滿足農民需要,讓農業技術推廣真正深入農戶。一直以來,農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收效并不大,因此,黨和政府應引起高度的重視,從而更好的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為農民帶來實在收益,更好的促進農業生產化和現代化發展。
1 在我國常見的農業機械自動化的應用 現今各國都在大力發展農業機械自動化的研究,,許多成果已經達到實用化的階段,下面 主要介紹我國自動化的應用現狀。
1.1我國現已裝置的農業機械自動化 我國目前已經裝備的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主要是提高農業機械在作業性能和操作性能。以下介紹一些在已經使用的自動
化裝置和正在研制的裝置。
1)拖拉機。在農業領域中拖拉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接卸裝置,現已廣泛裝置了機械油壓式三點連接控制系統。目前又開發出了性能更為優越更完善的電子油壓式三點連接控制系統。新的系統主要是改善機械油壓式三點連接裝置,才用了微機或電磁操作控制閥和心閥來提高位調節和力調節的控制水平。水平控制系統可以減去拖拉機在不平衡路面上引起的左右輪胎不平的影響,使旋耕機保持水平等。新型的拖拉機速度控制系統可以自動的設置機器的運轉速度,可以有效的調節機器的速度以適應不同的作業環境,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2)施肥播種機。根據機器行使的速度來檢測撒播的種子或者給料來確定播種量是否符合播種要求的裝置。
3)移栽機。大蒜移栽機的運用,棉花移栽機目前也在新疆大規模的推廣使用,辣椒移栽機等裝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插秧機。插秧機在轉彎時自動減速和機體的水平控制裝置等著。
5)噴霧機。自動根據農作物的高度控制噴灑物的高度裝置,根據噴灑對象的大小自動調節噴霧量的裝置等。
6)聯合收割機。自動控制割茬高度的裝置,自動控制脫粒機的喂入量裝置,根據農作物的生長情況自動調節行進速度裝置等。
2微灌自動控制技術。
在農業灌溉技術方面,我國研制和改進了微噴灌設備,微灌帶,和旋轉式微噴頭等設備,并根據我國的國情總結出了一套微灌溉設計參數和計算方法。在國內建立了一批試驗田。在一些地區完全實現了自動化的灌溉系統,可以長時間地自動啟閉水泵和自動按一定的輪灌順序進行灌溉。這種灌溉系統中應用了灌水器、土壤水分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水位傳感器和雨量傳感器等。
3自動控制技術在精準農業中的應用。
現在農業正在向著精準農業發展,精準農業是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根據空間變異,利用GPS定位,按時按量的實行農業操作和管理。精準農業主要是根據農作物的生存土壤狀況,調節對農作物的投入,他一方面需要查清田地內的土壤性狀和生產力空間的變異,一方面確定農作物的生產目標,進行定位的科學管理,最優化的方案調動土壤生產能力,用最少的的投入達到最大的收益化,而且還可以改善環境,高效地利用各類農業資源,這樣可以取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重收入。
精準農業是有十多個復雜的系統組成的,即網絡化管理系統,農業專家系統,農田地理信息系統等組成,其核心是建立一個健全完善的農田地理信息系統??梢哉f是現代信息技術和農業結合的一種新型農業。精準農業強調的是農業收獲效益,而不是過分強調的高產。精準農業將農業帶入了信息化和數字時代,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傳統農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生物遺傳育種技術,以及化肥、農藥、礦物能源、機械動力等投入的大量增加而實現。由于化學物質的過量投入引起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下降,高能耗的管理方式導致農業生產效益低下,資源日顯短缺,在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這種管理模式顯然不能適應農業持續發展的需要。
4 農業機械自動化的必要性
4.1 解決農村勞力不足問題
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信息透明化,社會變的越來越精彩,對人們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令無數的農村的青壯年向往,造成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離開農業生產。農村有知識有文化的大學生由于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被城市生活吸引也偏愛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的機關或企業。很少有人回到農村和偏僻的山村。這就造成了我國基層農業勞動力的減少和農業人才的流失。此外,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也日益嚴重,一些地區相繼進入老齡化社會,這些問題導致了農村人口結構的變化,農村剩余大量的老弱病殘等人,上述這些問題導致農村人口結構的變化,從而將在更大程度上產生對農業機械自動化的需求,實現農業生產的自動化是必然的。
4.2 社會進步的需求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的觀念正逐漸發生著變化,現在人們已不再滿足于溫飽問題,而是對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著更營養,高品質的農業產品。從事農業的勞動者也對勞動生產率和和勞動的舒適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伴隨著全球一體化,中國加入WTO,農產品也面臨著開放進口和全球的市場競爭壓力雙重壓力,在農業生產中只有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從這些新的需求看農業生產必向著高效,高精度的機械自動化發展。
5 結 論
農業機械化不論在過去還是現在農業中都但當著主角,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已不滿足以前的農業機械看,對農業機械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實現農業機械的自動化。農業機械自動化不僅能提高農業作業的效率,節約能源,降低在農業中的投資,還能提高產品的品質,增加農業產品的競爭力。農業機械自動化的實施必將是未來農業生產系統中的核心作用。但是,推動和實現農業的機械自動化是機械自動化技術 工作者面臨的課題和挑戰。隨著現在科技技術的發展,農業生產中的機械部分自動化轉向無人操作的自動化。
摘 要 利用推廣學原理分析了生態農業技術創新的特性,指出它的優越性并不突出、技術復雜,相容性、可試驗性和可察性都比較差,從而導致生態農業推廣緩慢。
要害詞 生態農業 推廣 創新
我國生態農業經過20多年的推廣歷程,依然處于試點階段,可以說生態農業在我國的推廣步履緩慢,這其中既有內部因素的制約,也有外部因素的影響。本文著重分析生態農業推廣緩慢的技術創新內因。
推廣學認為,影響一項創新被采用速度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創新的特性。這里所講的創新特性強調的是指潛在采用者對創新特性的熟悉,或者說是潛在采用者所感知到的創新特性,而非技術專家或行為變革者所理解的創新特性。要想推廣我國的生態農業,必須先了解它的技術創新特性。研究表明,影響創新采用的創新特性主要相對優越性、相容性、復雜性、可實驗性和可觀察性。
1 生態農業的相對優越性
所謂相對優越性,是指一項創新的采用較未采用前的狀況的改進程度。創新優越性與創新采用率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即潛在采用者感到創新的優越性越明顯,其采用創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所謂生態農業的相對優越性指的是生態農業與以往其他農業(傳統農業、石油農業)的相對優越程度。下面主要從效益性因素來分析。
這里所說的效益性因素包括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從我國當前的生態農業的試點來看,生態農業的三個效益是較為明顯的。
我國1993年開始建立的51個生態農業示范縣經過5年的實踐,取得了比預期更好的效果。首先是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據有關資料統計,51個縣中實施生態農業建設的,1994~1997年平均年增長分別為8.4%、7.2%和6.8%,比全國同期平均水平分別高2.2%、 0.6%和1.5%。其次是顯著改善了生態環境。經過5年的努力,試點期間水土流失治理率達73.4%,土地荒漠化治理率達60.5%,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提高。其三是推動了農村社會的進步,拓寬了農林牧漁各業的生產領域,緩解了新的就業壓力,如湖北省京山縣在建設生態農業中產生了“三回流”現象,山下人往山上流,城里人往鄉下流,縣外人往縣內流。至1998年該縣農村勞動力有11萬人從農田中脫離出來、轉向林果業、養殖業和二三產業,占農村勞動力的57%。
但是,生態農業與其他農業生產模式相比,在經濟效益上的優越性并不突出。在全國2 400多個生態村和生態試點中,幾乎沒有一個村鎮經濟發展水平能在當地居于首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者居多??v觀我國所有的億元村鎮,均是靠大力發展鄉鎮工業致富的。而追求生態建設的村鎮,主要力量都放在了改土造田、林網建設、太陽能建設、沼氣利用、生物鏈建設上了,工業往往發展不快,或者被有意加以控制。因此,在現階段,由于各種限制,生態農業的生態效益還無法“顯化”為豐厚的經濟效益,它主要是綜合效益明顯,遠期效益突出,而農民是最講實惠的,他們只看重經濟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經濟效益,并以此單項指標作為自己行為的指南,從而大大縮小了農民對生態農業優越性的實際體驗。
2 生態農業的相容性
相容性是指潛在采用者認為創新與其需要、既有的觀念、以往及現在的經驗等相適合的程度。從創新采用導致的不確定性而言,相容性越高,意味著采用創新的不確定性越小,從而對采用者的沖擊越小,不至于受太大的抵制。一般來說,相容性往往會影響潛在采用者對創新的認可。
就目前來說,我國廣大地區的農民對生態農業知識知之甚少,對常規農業存在難以割舍的戀舊情結,再加上我國農業的總體利益較低,農民們從心理上認為農業不能使自己致富,因而對生態農業持懷疑態度,沒有情感上的需求。一方面是因為常規現代化農業從50年代起就開始宣傳,已對農業科技人員、治理者和農民起到較深的潛移默化作用,人們一講農業現代化就自然想起“四化”,對“四化”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不熟悉,對全球現今的新發展不了解,習慣性熟悉有意無意地阻礙著人們對生態農業的認同。另一方面,生態農業究竟是一種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實質內涵、它的優越性和他的技術要求,推動起來也輕易被動和盲目。此外,我國生態農業研究和實踐上處于起步階段,理論上的闡述比較復雜,科技研究還不夠深入,實踐效果的定量分析和描述也很不夠,尤其是未總結出一套讓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短時間內就出效益的生態農業實用技術,這些也是影響生態農業相容性的原因。
3 生態農業的復雜性
復雜性是指一項創新被認為難以理解和使用的程度。一般說來,創新越易于理解和使用,其被采用的可能性也就較大。復雜性和采用者對自身能力的評估都是一種主觀感覺。一種創新的復雜性越高,自覺可以領會和使用該創新的人就越少,因此人們采用創新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從總體上講,我國生態農業比較復雜難以理解。首先,生態農業的系統既是一個復合生態系統,又是一個松散的集合體,有多重時空上的相對獨立的組分組成,這些組分按一定的比例組合在一起,或構成時間上的延續,或得到空間上的互補。其次,在食物鏈設計上,試驗的農業生物數量和種類、物質和能量投入的最佳值、生產治理條件等都要從實踐中獲得數據加以分析,拿出科學的依據,而這無疑是一個艱辛和復雜的過程。其三,生態農業的原理、原則過于抽象,難于為大多數農民所把握。例如,何為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如何協調系統和組分間的關系?如何充分發揮系統的組織作用等等問題,這都是很難把握的。最后,生態農業強調的是對現有的技術的優化組合,這是生態農業的創新之處,但過多的利用現有技術往往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覺,即生態農業同其他農業形式沒有什么區別。同時,由于生態農業的技術支持系統不過硬,缺乏具體的優化組合技術,又受系統復雜多樣性的影響,如何在實際生產中實現技術的有效組合仍是一個難以把握的問題。如農業資源保護增殖技術、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農業環境綜合整治技術等都比較抽象難懂,再加上農民的知識水平有限,要真正把握生態農業的技術可以說是非常困難。
4 生態農業的可實驗性
可實驗性是指用戶在正式采用創新前對創新性能所能試驗、考察的可能性。由于采用創新的決策過程是一個需要不斷消除不確定性和風險感的過程,即使是有限度的實驗或使用,也能夠使用戶對創新的特點和功能有一個實在 的感覺,幫助消除諸多擔憂和疑慮,從而有利于創新的擴散,因此,創新的可實驗性越強,創新的采用率越高,它們之間有正向的相關關系。
總體上講,我國的生態農業的可實驗性較差。由于生態農業是一個涉及多學科技術的生產體系,技術種類需要多而且整合起來還比較復雜,且短期內不易見效益,單靠農民現有的知識水平難以消化和把握,更別提單獨操作和實驗了。非凡是對生態農業的早期采納者來說,它們對生態農業可實驗性非凡看重,因為它們可參考的經驗不多,他們可以借鑒的通常只有從大眾媒體獲得的有關生態農業的一般知識。因此,他們經常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感,對采用可實驗性較差的生態農業可以說是慎之又慎。從宏觀上來說,對于一個生態農業示范縣或省,生態農業是一個涉及多學科多部門的事業,建設面廣,綜合性強,單純靠某一個部門的力量是難以奏效的,生態農業必須在政府的領導下,把相關部門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結合起來,按照各自的業務要求,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統一協調,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農民采用生態農業的積極性,以彌補生態農業可實驗性較差的不足。
5 生態農業的可察性
可察性是指創新的采用結果對其他人來說顯而易見的程度。有些創新被采用后不易為人所知,有些創新的采用則一目了然,盡人所知,通常,對大多數創新來說,可察性是和其采用率呈正相關關系。
由于生態農業究竟是農業,無論是生產過程或是最終產品,外觀上和其他農業的區別不大,其效益具有滯后性,因而,導致其可察性在短時間內不夠明顯。從附表可以看出,河南內鄉縣各種生態農業類型1999年比1995年糧食產量增長幅度遠沒有環境效益的增幅大,單從糧食產量這種可察性方面來看,生態農業的可察性就比較低。不過,近年來,我國大力宣傳和發展生態農業,非凡是51個生態農業示范縣建設的成功,生態農業與其他農業相比,可察性有所提高。
總而言之,我國生態農業雖然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但受各種條件所限,優越性不很明顯,再加上它的可容性低、比較復雜、可試驗性和可察性都比較低等特性,決定了其對農民的吸引力有限,而生態農業技術創新的上述特點決定了其對政府的吸引力很大(生態農業的社會效益和長遠效益所至),這也正是國內所有生態農業試點均為各級政府組織和扶持,而農民大范圍的自發“學習”卻是一個十分緩慢進程之原因所在。
1調整思路,創新機制
1.1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設置的基本要求
第一,農技人員實行總體調控管理,即按專業特長、職稱、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等分層次管理,以便對現有的農業技術推廣隊伍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認識。
第二,根據工作性質和工作任務設置機構選用人員,機構和人員隨工作重點和工作性質轉變而改變,或撤銷或調整,做到按需設崗,量材用人,人員能上能下,能進能出。
第三、農技人員實行全員聘任制和崗位目標責任制,形成用機制選人、用人和管人的良好氛圍,消除過去那種人選人,人管人的種種弊端,使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始終圍繞農業發展的大方向,更靈活、更有效。
1.2人員素質目標化
農技人員的素質是事關農業技術推廣質量、速度、成敗的關鍵因素,農技人員的素質不僅僅指文化程度、職稱、職務,而是對具體從事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適應能力和駕馭能力。在目前農技人員大量精簡的條件下,農業技術人員自身素質必須能服從和服務于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任務和目標,人員選擇、調整應該以人員是否具備具體推廣工作素質為標準,人員培訓以高素質為目標,以服務農業技術推廣目標為前提。為此,高質量、高效率、高水平完成現實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就必須有的放矢地強化現有農業技術人員專業素質的培養和能力的提高,使廣大農業技術人員有緊迫感和危機感,促使其自覺學習,加強實踐,努力提高自己綜合業務能力和工作水平,以適應多種農業技術工作崗位和農業技術推廣目標的需要。
1.3推廣裝備現代化
目前我們的農業技術隊伍仍然處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裝備、八十年代的人員,靠眼看、步量、手掂、口算、嘴嘗搞推廣的水平,多年來沒有多大改變;資金缺乏、設備儀器老化、新設備短缺,已成為多年來一直困擾著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的一個大問題,致使一些相對復雜的高新技術難以推廣,一些新引進技術難以完善,一些高水平的農技人員技能難以發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鞭r業技術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保證,而推廣裝備現代化是農業技術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有必要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打破國家一家投資的辦法,實行多方面、多渠道、寬領域籌集資金,大量購置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推廣設備,加速農業技術推廣設備的更新換代,使農業技術推廣設備與現代農業技術發展同步,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同步。
1.4制度建設科學化
制度建設必須以科學高效為目標,本著人性化、科學化、現代化以及充分尊重個性和創造性的原則,從新時期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特點出發,貼近農村發展環境、貼近農業發展現實;既體現原則性,又體現靈活性;既給廣大農業技術人員和推廣機構充分的自主權和發揮才能的舞臺,又能規范他們日常行為,給他們一個公平競爭和脫穎而出的機會,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
2抓重點、借助民力
2.1狠抓重點農業項目
緊緊抓住那些技術先進、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推廣潛力大農業項目,特別是國家、省、市重點農業項目是一個系統工程,有配套資金支持,各級各部門十分重視。狠抓重點農業項目的實施,依托項目資金、技術優勢,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建立高標準的試驗示范基地、鍛煉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培訓人員,服務群眾,擴大影響,強化農業技術人員在農民群眾中的技術威望和良好服務形象。同時以此為契機可以大幅度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增強農業技術推廣實力和改善農業技術推廣條件和推廣水平。
2.2借助農資、農產品流通企業及營銷大戶
農資、農產品流通企業及營銷大戶經營的各類農資及農產品是農業技術的的載體和物質基礎,同時是農業技術成果的現實反映,它的變化是農資、農產品市場需求的晴雨表,同時也是農業技術需求晴雨表。借助農資、農產品流通企業及營銷大戶,加強對農資及農產品市場與技術的了解,根據其經營狀況的變化,把握農資及農產品發展的脈搏,深入了解農民及農產品消費者的現實需求,以便掌握農業技術發展與創新走向和趨勢,加強與農資、農產品流通企業、合作社和營銷大戶的交流與合作,抓住信息源頭、技術源頭,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術引進和創新,減少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盲目性和脫離實際,避免造成農業技術推廣資源浪費。
2.3借助農業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生產大戶
農業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大戶是農業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最積極、最活躍的力量,借助他們的影響和力量,能有效地加速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步伐。首先,依靠這些企業經理場長、職工和技術人員以及農業生產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綜合素質高和對新技術、信息有迫切需求,通過農業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生產大戶與農業技術人員的結合,實現土地與技術的聯姻,可以有效地避開針對千家萬戶的復雜和繁瑣的工作,減少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難度。其次,由于農業生產企業和生產大戶土地面積較大,管理水平較高,自身有一定的技術力量,在當地有很強的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一些先進適用農業技術一旦推廣成功,示范和輻射作用可想而知了,特別是一些以公司加農戶模式經營的農業企業,還可以直接影響千家萬戶農民。再次,通過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同農業生產企業和生產大戶建立合作和服務關系,可以利用他們的土地、資金和人員,有效地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試驗、示范和研究工作,不斷完善現有技術,同時為農業發展作好技術儲備。
2.4借助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產業協會
近年來,廣大農村自發組成的各類區域性和行業性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產業協會,并迅猛發展,自成體系和自有網絡,而這些組織大多帶有科技服務和科技推廣性質的,如我縣范圍內的金玉田農業產業化研究會,就是將農業科技人員、農業企業管理人員、農村中種田大戶、科技種田能手、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經紀人以及農村中的其他能人組織起來,進行農業產業化研究與實踐,目前會員人數已達200余人,其他還有玉田縣中藥材協會、玉田縣花卉協會等等,他們在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可以與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產業協會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其點多面廣、網絡聯系嚴密和會員大多身份是農民優勢,將他們與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實現有效的對接,達到互相滲透、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協調發展,將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科學的管理理念,通過大量會員深入農業產業的每個環 節,迅速傳遞到千家萬戶,一石激起千沖浪,產生裂變式的效果,帶動農業產業的升級和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3抓關鍵技術,實現新的突破
3.1抓前沿技術
抓住當今世界前瞻性、前沿性和最具發展前途的技術理論和技術措施,依靠自身的技術條件和技術實力,有針對性地研發一些具有超前性,頗具發展潛力,處在農業科技前沿的理論和技術,作好技術儲備工作,搶占新技術的制高點,爭取更多的大發展、快發展的機會。這就要求我們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加速推廣設備及推廣人員的現代化,加強與農業大中專院校、農業科研單位聯系和聯合,將他們的技術、理論優勢轉化農業技術優勢,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技術研究和攻關,將高深的前沿技術產業化、本地化、通俗化,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3.2抓前線技術
對于一些優新品種、新產品推廣與應用,病蟲草害防治等群眾長期接觸、農業生產必不可少的技術和措施,特別是由于氣候、土壤等條件劇烈變化和農民操作不當而引起的常見或突發性技術難題。這些技術和難題是直接與農生產實踐活動及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在這里我姑且稱之為農業生產前線技術(或一線技術)。解決好這些技術和難題,對推進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產生現實效果,大大提高我們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在群眾的影響力。樹立農業技術人員在農民群眾中的良好形象和信譽。
3.3抓產前物化技術
產前物化技術指新型農藥、農膜、種籽、化肥、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產前農用物資,這些東西對農產品的產量、質量和效益的提高起著基礎性的支撐作用,抓住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技術,研究其使用方法和作用機理,并加大其推廣力度,形成突破,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抓產后增值技術
長期以來,人們僅僅偏重于生產技術,而忽視諸如產后清選分級、加工、包裝、貯藏、運輸等技術,在這方面我們的教訓是深刻的,它是造成我們的大部分農產品市場空間狹窄,農產品賣難,優質不優價,高產不高效主要原因之一。打破固有的思維方式和傳統的工作方法,將產后增值技術放在產前、產中技術同樣位置上,加以大力研究和推廣,以便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品質、檔次和市場空間,及時打通農產品銷售增值的渠道,突破產后增值技術滯后瓶頸。
1農技推廣人員與農業科研、教育體系脫離農民
對于技術推廣人員來說,推廣人員通常不會深入了解農民的技術產品需求,這使得農民的需求和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難以反饋到科研開發部門,直接影響了農民對農業技術的接受果。對于農業科研部門來說,依然采用傳統的科研管理模式,即立題、科研、試驗、鑒定、申報成果等,這種管理模式直接把農民孤立出去,農民的意愿不能被采納,導致許多科研項目表面上有明顯的生產實踐導向,但實質上只是為了獲得科研經費、晉升和獎項的目的。教育部門方面,在高中院校中不存在推廣人才的專業;入職后的相關培訓也嚴重匱乏,致使許多推廣人員缺乏相關的推廣理論,入戶調查的溝通能力低,農民需求信息反饋不完整。這種推廣、科研、教育三個系統之間在工作中與服務對象農民彼此分離的狀況,造成了農業生產資料脫離實際需求,不僅市場無法接受,更為重要的是農業技術并沒有真正符合農民群體的需求意愿,從而在推廣中農民對農業技術滿意度會很低,應用到實際生產中也相應的會減少。
2解決對策——農民滿意的農業技術、產品
圖2表示為了實現農業生產資料以農民需求為導向這一目標,應以農民為中心,建立一個有效的反饋機制才能實現。農民需求信息反饋機制是通過一定的渠道,收集、存儲、整理和處置農民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有關信息需求,進而對農技推廣工作進行調控和反饋。通過信息反饋機制不僅可以檢查農技推廣是否能夠滿足農民的期望,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農民對農業技術、產品的需要可以及時的反饋到相關研發部門。因此,建立暢通高效的需求反饋機制,形成農民與技術、產品生產推廣主體的一個良好的溝通交流平臺,是帶動農民對創新農業技術、產品應用積極性的前提,從而提高農技推廣效果。如圖3所示。
2.1入戶交流
一線農業推廣人員或專家定期入戶調查和交流,通過面對面的實地走訪,了解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和技術需求,再向上級部門或是研發人員反饋具體情況,并且要把農民需求信息的收集制度化,以推動農民需求信息的反饋規范化管理。這樣的目的是以了解農民群眾的需求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對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儲、交換、利用制定系統化的計劃和安排,最終實現農業技術創新是以農民為導向,最終服務農民生產活動。
2.2設立村級服務站
定時邀請農業技術專業人員,到站里“坐診”,及時了解農民技術問題和農民的技術需求,農民在使用新生產資料遇到的任何問題,可以直接到村里的服務站當面進行咨詢,尋求幫助。同時,服務站的工作人員為當地農民提供便捷的方式去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務,這樣農民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使用創新成果的動機就會更大。
2.3舉辦交流座談會
由涉及農業生產技術研發的多個主體參加,聽取農民對技術、產品的需求。走進農戶、貼近農民,建立順暢的交流渠道,把農民需求信息及時準確地傳遞給農業技術推廣主體,確保農業技術推廣主體有效地展開活動,研發生產農民急需的技術、產品,并通過高效的推廣服務,滿足農民對生產技術、產品的需求。
2.4網絡、電話的應用
比如建立“農業服務體系創新網”、“農業局官網”等網站,及時刊登相關新技術、產品的信息,使農民直接了解新技術、產品的情況。同時,農民可以登入這些網站與專家進行交流,將自己的技術、產品需求及時的反饋給專家,由專家進行系統的總結,為下階段的農技創新提供依據。利用多種形式、多渠道收集與反饋農民需求信息,確保農民需求信息全面準確地傳遞到農業技術推廣有關部門,從而這些部門就可以根據農民需求為導向,研發生產相應的農業技術、產品。發揮自下而上的社會網絡,構建“以農民為中心,以農技推廣體系服務平臺為依托,多方溝通交流”的農民需求信息反饋模式,這是激發農民參與農業技術推廣的先決條件。
3總結
“最后一公里”已成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瓶頸,農業科研不了解農民需要什么,專家不走近農民,政府依然武斷的主導,這是不行的。因此,在以后的農技生產和推廣中,必須以農民為農技推廣體系的核心,念農民所思,做農民所想。只有這樣,農民對農業技術、產品應用的積極性才會很高,定會促進農業技術推廣的效果,有助于鞏固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目標。
1農民感染從眾心理較強
從眾心理是農民的基本特點之一,在他們看來,在對于新事物不了解的基礎上,跟著大家一起是最安全的,要么一起豐收,要么一起受災。而如果農業技術推廣員推廣一些新的種植技術的時候,他們往往也會人云亦云,隨大流,加上大部分人的守舊心理以及對于農業科技的認識不足,他們大多不愿意“冒險”去嘗試這些新事物。正是農民之間這種樸實的相依相存的關系,導致及時人員在進行技術推廣的時候很難找到突破口,也很難實現新技術的落實。
2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遇到問題的應對措施
2.1要幫助農民解放思想思想觀念的解放是進行新技術、新方法推廣的先決條件。作為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我們應該充分的了解農民的心理特點以及他們的需求點,根據這些來制定一些推廣方案。比如我們申請一定的經費,先聯絡一些敢于冒險、思想前衛的人進行試點,有收益了算他們的,一旦收益不好,由政府進行一定的補助,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這就需要我們的推廣方式要靈活多變、因地制宜,比如對于思想觀念落后的農民,我們可以動員周圍的收益人群對他們進行勸說、指導,也可以進行專門的培訓教育,讓他們敢于嘗試。同時在推廣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進行一系列的活動,比如“爭當種植能手”,讓他們運用新技術,同時結合自身的種植經驗來進行競爭,培養他們的科學意識;也可以聯系村組建立“互助小組”,讓他們相互學習、相互促進,逐步的幫助他們解放思想,為新技術的推廣、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2.2要提升農民的科技意識在解放農民思想的基礎上,我們也要提升農民的科技意識,比如進行農業技術培訓,激發他們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提升他們的文化水平。這個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特別是對于一些文化素質偏低的農民,簡單的說教是不行的,而是要結合實際進行教育,比如可以根據農事的季節特點,有針對性的對他們進行培訓、教育,讓他們能夠真正的掌握先進技術。此外,我們也要加強農業生產示范田的管理,讓農民通過示范田的示范效果來提升他們的科技意識以及學習積極性。這就需要我們有目的、有規劃的進行示范田工作的建設,為農民提供真實的科技興農案例,讓他們能夠切實的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提升他們的科技意識。
2.3要做好相關的配套服務農業技術的實施往往需要一定的工具、設施,這就需要我們做好相關的配套設施服務,為技術的實施提供一定的物質保障。其次,我們也要根據農民注重效益的心理特點,農技人員在推廣新技術時,要將該項技術需要的成本、勞動力投入及產出效益算給農民聽,使農民了解該項技術的效益情況。在此基礎上宣講技術要領,農民就會愿意接受,推廣的效果也會隨之提高。也可以利用簽訂技術承包合同等方法,將農戶和農業科技推廣部門的責權利結合起來,形成雙方自愿、利益同享、風險共擔的約束機制,采取農民與技術人員兩者雙向選擇,風險、責任兩者共同承擔的方法,來最大限度地消除農民怕受損失而不愿接受農業科技的心理障礙。
做好產前的項目篩選、產中的技術指導和產后的銷售服務。在產前,搞好市場調查與預測,為農民提供準確的信息服務和技術準備;產后則可以采取獨營或聯營的方式,開展農副產品的購、加、儲銷等服務,切實為農民解除后顧之憂。
一、農村勞動力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低
一直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文化層次都偏低,甚至有些農民處于文盲或半文盲狀態。據統計,我國農村務農勞動力大多為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且文化素質多為高中以下,這些人文化素質偏低,很多農戶市場信息閉塞,更缺乏對科學知識的有效認知,在農作物種植結構選擇方面也大多隨波逐流,對于新技術、新設備的引用程度也不高。因此,我國農業新技術無法在農村地區得到有效的推廣。
二、對策及建議
(一)構建新型農技創新體系和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
第一,積極構建新型農技創新體系。即要立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切實將科學進步作為農技推廣的出路,大力加強農業技術集成創新,打造集培訓、推廣、科研及示范于一體的農技推廣體系。而且,要加強政校合作、企校合作以及院校間合作,共建現代農技示范基地,以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第二,積極建立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改善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的服務條件,并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依托于該機構,不斷加大農技推廣力度,通過多種形式實現技術傳輸,幫助農民解決各種農業技術方面的問題,努力實現農村科技致富。
(二)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保護農技推廣環境
首先,要加強政府對農技推廣的財政支持力度??梢越⑥r技推廣專項基金,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增加對農技推廣方面的資金劃撥;其次,相關部門可以發展和引導農技市場,規范農技推廣市場行為??梢酝ㄟ^制定相關法律、管理辦法等來規范農技推廣市場,不斷凈化推廣環境,提高農民對農業技術的信任度;再次,不同地方農技推廣要有針對性。因為不同生態類型的區域,其農業發展特點也不盡相同。因此,在農技推廣之前需要對該地區進行適當的調查和測試,待確保農技推廣方向以后,才能夠有針對性、大規模的在該市場做推廣。
(三)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的業務素質
基層農技推廣人員長期工作在農業第一線上,其直接服務于三農。因此,只有不斷加強對農技推廣人員的知識體系培訓,才能使其不斷適應農業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具體來說,第一,農技推廣人員需要加強對新型農業技術知識的培訓,確保所獲取的知識是當前我國農業最先進、最前沿的知識;第二,具體培訓方式無需拘泥于單調的學習農技推廣知識,而是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實行短期或長期、集中或分散、派出去或請進來等方式相結合的教育培訓模式,從而實現該地區農技推廣人員知識結構的不斷更新。
(四)加強新型農技知識的宣傳與普及
只有加強對新型農技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基層農村才能逐步接受這些先進技術,并運用到日常勞作當中去。具體來說,第一,要積極利用各種新聞媒介,深入宣傳農作物新品種、新科技,從而使農民更深入的了解到運用新技術帶來的好處;第二,針對不同的推廣人群,可以有針對性的通過業務交流、知識培訓、技術普及教育等方式進行宣傳;第三,可以在每年耕種季節,積極開展各種農技培訓下鄉活動,用最直觀的方式讓農民感受到科技帶來的成效。
三、總結
總而言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只有不斷提高基層農業技術以及農民接受新技術的能力,加強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才能提高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才能加速農業現代化建設。
內容提要:農業技術推廣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針對我國現行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存在的問題,必須加強政府對農技推廣的支持,深化農業技術推廣機制改革,創新農業技術推廣組織,形成社會化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以適應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 創新 激勵機制 組織創新 組織化
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議》 指出要“深化農業科技推廣體制和供銷社改革,形成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我國農業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科技進步越來越重要。而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又是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支柱,是實現農業工業化、產業化、現代化的基本保證。針對我國現行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存在的問題,必須加強政府對農技推廣的支持,深化農業技術推廣機制改革,創新農業技術推廣組織,形成社會化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以適應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
一、當前農業技術推廣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和市場需求格局的變化,我國農業技術的推廣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影響了農業技術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據有關部門測算,我國畜禽發病死亡每年直接經濟損失達238億元,相當于畜牧業總產值的2.82%,農民平均年損失26.44元。豬、禽的死亡率每降低一個百分點,農民人均將減少損失1.87元,按出欄后的價值計算,人均可增收9.76元。另據測算,如果我國通過推廣先進技術,是我國化肥利用率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每年可以節省成本252億元,畝節省成本12.9元;如果使我國農藥的利用率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每年可以節省成本90億元,畝節省成本4.6元。
1、農業推廣資金投入不足,制約著推廣力度。發達國家農技推廣經費一般占到農業總產值的0.6%~1.0%,發展中國家也在0.5%左右,但我國不足0.2%,人均經費更少。因經費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現了“線斷、網破、人散”的被動局面。
2、我國農民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接納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術的需求動力,影響農業新技術成果推廣轉化質量。一方面,農民的文化素質制約了他們對高新技術的接納能力。另一方面,在農業內部,作為市場主體的農戶更加懂得比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預期收益,只有當他們認為預期收益高于預期成本時才會選擇新的生產技術,農業科技使用的高風險性又使得他們在有限的資本和勞力的投向上顯得更為謹慎,農戶對可替代的新技術選擇反應遲鈍,缺乏內在的需求動力。
3、傳統的農業科技推廣從推廣項目選擇機制、技術上不能適應變化中的農戶生產需求。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科研、推廣基本是以提高農產品數量為主要目標?,F代農業面對的是一個買方市場,消費需求多樣化,品質高端化,農業生產處于大的結構調整中,同時作為農業技術推廣的最終接受者的農戶隨著生產與經營行為的改變,他們對技術需求的行為也發生變化,主要體現在對傳統的糧食生產技術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對經濟作物生產技術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來對高產技術的需求對優質技術的需求,由節約資金技術的需求轉變為節約勞動技術的需求。但現行的農業技術擴散機制是以提高農作物特別是糧食作物的產量為主要目標,建立在“地區目標群體的社會經濟條件具有完全同質性”這一假設基礎之上的,自然不能同農戶的生產需求相適應。
4、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積極性不高,影響農技推廣效率。在現行農業推廣制度下,農業技術推廣及開發的速度,效果,服務質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廣主體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掛鉤,農業制度對農業科技進步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
5、農民居住地分散,組織化程度低,村委組織功能弱化,農業技術推廣缺乏有效的渠道。我國農業經營存在分散性的特點:農業涉及2億多個農戶。農業生產的高度分散性,農民組織的缺失,使得技術推廣成本高,導致技術與產業的割裂。
二、深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對策
(一)推進農業技術推廣的制度創新
一是確立農民對技術需求的主體地位,提高農民采納農業新技術的自愿性。農民是農業經營主體,也是農業技術的需求主體,市場主體。采納新的農業技術應該是農民市場經營的理性選擇。傳統觀念通常是從技術供給者的角度看問題,把農業技術推廣的過程僅僅看作是向農民提供農業技術的過程,把農民看作是農業技術的被動消費者,而沒有對農民的技術需要給予足夠的關注,缺乏農業技術推廣的針對性。因此,今后要注重建立農民參與選擇推廣技術的機制,改變“你給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沒有”的技術供給狀況。作為政府的職能部門的農業推廣部門應該及時地把市場需求的正確信息、先進技術傳遞給農民,讓農民自己選擇,引導千家萬戶自愿采納農業新技術。
二是解決農業推廣體系中激勵機制的缺位問題,廣泛采取市場化的激勵手段,進行推廣機制的創新,大力調動農民、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積極性。在現行農技推廣機制下,農業技術成果轉化還缺乏市場激勵機制,技術人員和推廣人員的工作還有較強的計劃經濟色彩,沒有有效的利益誘導機制,其工作的好壞不是通過市場機制來引導的,許多推廣工作也就難免流于形式,不能讓農民滿意。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機制的完善,關鍵在于解決推廣主體的激勵問題,創新農技推廣機制。比如支持農技推廣機構和農技人員開展技術承包、有償服務、可訂立“超產提成、減產賠償”合同;通過股份制等市場化手段創辦科技示范園區,展示名優品種、高效生產模式,帶動農民跟進。福建南平市的“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就是非常值得推廣的措施,它能使科技人員與農業生產者形成利益共同體,而長期有效的合作,實現科研機構與農業生產者的“雙贏”。
(二)推進農業技術推廣的組織創新,形成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農業技術社會化服務體系。
一是創新農業推廣體系,發揮政府農技推廣隊伍的骨干作用。農技推廣體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會公益性職能,它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主體。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職能的農技推廣隊伍,不但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絕大多數國家農業發展的共同經驗?,F行的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必須更新觀念和進行機制創新,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把服務領域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由單項向綜合服務延伸,利用技術和信息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參與并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政府的技術推廣等可以委托協會等為農服務組織進行。農技、農經、農機等站所可以改制或精簡后劃歸協會等組織管理。各級推廣機構在切實履行公益性職能的前提下,可以興辦經營實體,實行“一站兩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運行機制。
二是鼓勵企業、農民等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大力培育多種成分、多種形式的農技服務組織,形成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農業技術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技推廣主體逐漸走向多元化,農業科研、教育單位廣泛地面向農村,開展科技成果開發、推廣活動;農業企業越來越多地開展技術推廣服務工作;各種農民技術協會、種養大戶也成為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領域的重要力量。各級農業管理部門和政府農技推廣機構要支持這些組織和企業的發展,鼓勵它們以多種形式向農民推廣技術,對農民進行培訓。加強農業科研、教育、推廣部門之間的聯合,推動跨地區、跨專業推廣機構的橫向協作,拓寬科技下鄉的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注意發揮各類農技推廣服務組織的作用,建立多方合作機制。
三是把技術推廣與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密切結合起來,降低農業技術推廣成本,降低在技術市場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提高推廣效率。我國農業涉及2億多農戶,規模小,高度分散。農業推廣體系直接面向經營規模小、高度分散的農戶進行高新技術推廣,成本高,效果低。單個農戶直接參與農業技術市場交易,由于經營規模的限制,技術交易成本非常高。通過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形成“技術推廣站(農業科研單位等)——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農戶”的推廣模式,使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成為聯接農業技術推廣主體和農戶的橋梁,則能降低推廣成本和技術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術的推廣效果。從“技術推廣站(農業科研單位等)——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這個技術轉移過程來看,一方面合作制度保證了成員在技術獲取過程中費用較低;另一方面,其組織制度保證了各成員在選擇決策中的主體作用,保證了技術的適用性;其次,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由于聚集了更多的能人,接納高新技術的能力更高。從 “農民專業化合作組織——農戶”這個技術擴散過程來看, 是農民自己來傳播農業技術,其產生良好的效果是其它推廣組織和推廣手段難以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傳播者本人也是農民,具有與他人相同的社會背景和社會關系結構,了解當地實情和農民實際,因此容易為農民所認同和接納,特別是如果他們在接受信息后再加以利用,并取得良好績效,這種“再傳播”的影響力不言而喻.所以,通過農民專業協會來推廣、普及農業技術,容易做到實用性更強,費用更低,影響更大,更為農民所樂于接受,從而實際效果更為顯著。
(三)加強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的保障和支持
農業科技推廣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能否更好發揮作用和發揮更大作用,除了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創造條件外,還需要各級政府、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應的政策措施、資金支持等外部環境和條件作為堅強的后盾。
一是加強政府財政支持力度,增加農技推廣資金投入。一要建立農業科技推廣專項基金,并能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財政支農資金用于農技推廣的份額。二要利用“綠箱”政策,調整支農資金投入結構:按照WTO的原則,減少政府對農業生產、流通領域的直接資金投入,按綠箱政策增加對農業科研、教育、推廣等領域的資金投入,使政府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達到國際平均水平。
二是加強農業教育和農民技術培訓,把教育、研究、推廣緊密結合起來。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關系極大??梢哉f,農民教育是農業科技擴散的基礎。今天的農業教育,就是明天的農業科技,就是后天發達的農業經濟。離開農民素質的提高,農村技術的持續創新和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就必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農技推廣體系必須把提高農民素質或通過提高農民素質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力作為指導思想和基本目標,把技術推廣融于提高農民素質的過程之中。同時,要抓好農民技術培訓方式創新。要重視對農業勞動者的技術和技能培訓,把提高農民的素質作為“科教興農”、發展現代農業的一項重大措施。要深化農村教育方式的改革與創新,增加職業教育的比重,通過農業技術講座、培訓、函授、夜大等多種形式,大幅度提高億萬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農業科技水平。二是農民素質的提高將是一個較長期的過程,在加強農民教育的同時,要創新推廣理念、改進推廣方式。我國農民整體文化水平低,又是一群最務實,最講究實際,極注重經驗,又相對保守,狹隘,改變他們的傳統生產方式更需要通過事實進行演示??吹靡?,摸得著的東西他們才容易接受,純理論性的東西他們很難也不愿意接受。因此,要創造條件建立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開展示范性農業技術培訓。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建設是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措施。
三是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技術培訓。基層農技推廣人員長期工作在農業一線,直接為“三農”服務,要通過培訓使他們不斷更新知識,提高素質,適應農業產業發展的需求。
四是發展和引導農業技術市場,規范農業技術推廣市場行為。目前,我國農業技術市場發育不足,技術中介組織、技術商業公司、技術承包商等發展遠遠滯后于農業生產的需要,農業技術市場性組織所承擔的功能僅僅限于技術產品交易的功能和部分信息傳播的功能,而在技術推廣方面還沒有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要加強農業技術市場建設,促進農業技術轉讓。為農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及民營科技企業的成果轉化及市場化提供便利條件和措施保障;要通過各種途徑農業技術成果、專利等技術轉讓信息,密切技術供需雙方的關系。同時,通過法規、管理辦法等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進一步凈化市場環境,提高農民對技術傳播媒介的信任度,大力發展技術市場與技術傳播推廣市場性組織,促進技術推廣市場化進程。
摘 要 利用推廣學原理分析了生態農業技術創新的特性,指出它的優越性并不突出、技術復雜,相容性、可試驗性和可察性都比較差,從而導致生態農業推廣緩慢。
關鍵詞 生態農業 推廣 創新
我國生態農業經過20多年的推廣歷程,依然處于試點階段,可以說生態農業在我國的推廣步履緩慢,這其中既有內部因素的制約,也有外部因素的影響。本文著重分析生態農業推廣緩慢的技術創新內因。
推廣學認為,影響一項創新被采用速度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創新的特性。這里所講的創新特性強調的是指潛在采用者對創新特性的認識,或者說是潛在采用者所感知到的創新特性,而非技術專家或行為變革者所理解的創新特性。要想推廣我國的生態農業,必須先了解它的技術創新特性。研究表明,影響創新采用的創新特性主要相對優越性、相容性、復雜性、可實驗性和可觀察性。
1 生態農業的相對優越性
所謂相對優越性,是指一項創新的采用較未采用前的狀況的改進程度。創新優越性與創新采用率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即潛在采用者感到創新的優越性越明顯,其采用創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所謂生態農業的相對優越性指的是生態農業與以往其他農業(傳統農業、石油農業)的相對優越程度。下面主要從效益性因素來分析。
這里所說的效益性因素包括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從我國當前的生態農業的試點來看,生態農業的三個效益是較為明顯的。
我國1993年開始建立的51個生態農業示范縣經過5年的實踐,取得了比預期更好的效果。首先是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據有關資料統計,51個縣中實施生態農業建設的,1994~1997年平均年增長分別為8.4%、7.2%和6.8%,比全國同期平均水平分別高2.2%、 0.6%和1.5%。其次是顯著改善了生態環境。經過5年的努力,試點期間水土流失治理率達73.4%,土地荒漠化治理率達60.5%,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提高。其三是推動了農村社會的進步,拓寬了農林牧漁各業的生產領域,緩解了新的就業壓力,如湖北省京山縣在建設生態農業中產生了“三回流”現象,山下人往山上流,城里人往鄉下流,縣外人往縣內流。至1998年該縣農村勞動力有11萬人從農田中脫離出來、轉向林果業、養殖業和二三產業,占農村勞動力的57%。
但是,生態農業與其他農業生產模式相比,在經濟效益上的優越性并不突出。在全國2 400多個生態村和生態試點中,幾乎沒有一個村鎮經濟發展水平能在當地居于首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者居多??v觀我國所有的億元村鎮,均是靠大力發展鄉鎮工業致富的。而追求生態建設的村鎮,主要力量都放在了改土造田、林網建設、太陽能建設、沼氣利用、生物鏈建設上了,工業往往發展不快,或者被有意加以控制。因此,在現階段,由于各種限制,生態農業的生態效益還無法“顯化”為豐厚的經濟效益,它主要是綜合效益明顯,遠期效益突出,而農民是最講實惠的,他們只看重經濟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經濟效益,并以此單項指標作為自己行為的指南,從而大大縮小了農民對生態農業優越性的實際體驗。
2 生態農業的相容性
相容性是指潛在采用者認為創新與其需要、既有的觀念、以往及現在的經驗等相適合的程度。從創新采用導致的不確定性而言,相容性越高,意味著采用創新的不確定性越小,從而對采用者的沖擊越小,不至于受太大的抵制。一般來說,相容性往往會影響潛在采用者對創新的認可。
就目前來說,我國廣大地區的農民對生態農業知識知之甚少,對常規農業存在難以割舍的戀舊情結,再加上我國農業的總體利益較低,農民們從心理上認為農業不能使自己致富,因而對生態農業持懷疑態度,沒有情感上的需求。一方面是因為常規現代化農業從50年代起就開始宣傳,已對農業科技人員、管理者和農民起到較深的潛移默化作用,人們一講農業現代化就自然想起“四化”,對“四化”可能引起的副作用不熟悉,對全球現今的新發展不了解,習慣性認識有意無意地阻礙著人們對生態農業的認同。另一方面,生態農業畢竟是一種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實質內涵、它的優越性和他的技術要求,推動起來也容易被動和盲目。此外,我國生態農業研究和實踐上處于起步階段,理論上的闡述比較復雜,科技研究還不夠深入,實踐效果的定量分析和描述也很不夠,尤其是未總結出一套讓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短時間內就出效益的生態農業實用技術,這些也是影響生態農業相容性的原因。
3 生態農業的復雜性
復雜性是指一項創新被認為難以理解和使用的程度。一般說來,創新越易于理解和使用,其被采用的可能性也就較大。復雜性和采用者對自身能力的評估都是一種主觀感覺。一種創新的復雜性越高,自覺可以領會和使用該創新的人就越少,因此人們采用創新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從總體上講,我國生態農業比較復雜難以理解。首先,生態農業的系統既是一個復合生態系統,又是一個松散的集合體,有多重時空上的相對獨立的組分組成,這些組分按一定的比例組合在一起,或構成時間上的延續,或得到空間上的互補。其次,在食物鏈設計上,試驗的農業生物數量和種類、物質和能量投入的最佳值、生產管理條件等都要從實踐中獲得數據加以分析,拿出科學的依據,而這無疑是一個艱辛和復雜的過程。其三,生態農業的原理、原則過于抽象,難于為大多數農民所掌握。例如,何為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如何協調系統和組分間的關系?如何充分發揮系統的組織作用等等問題,這都是很難掌握的。最后,生態農業強調的是對現有的技術的優化組合,這是生態農業的創新之處,但過多的利用現有技術往往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覺,即生態農業同其他農業形式沒有什么區別。同時,由于生態農業的技術支持系統不過硬,缺乏具體的優化組合技術,又受系統復雜多樣性的影響,如何在實際生產中實現技術的有效組合仍是一個難以把握的問題。如農業資源保護增殖技術、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農業環境綜合整治技術等都比較抽象難懂,再加上農民的知識水平有限,要真正掌握生態農業的技術可以說是非常困難。
4 生態農業的可實驗性
可實驗性是指用戶在正式采用創新前對創新性能所能試驗、考察的可能性。由于采用創新的決策過程是一個需要不斷消除不確定性和風險感的過程,即使是有限度的實驗或使用,也能夠使用戶對創新的特點和功能有一個實在的感覺,幫助消除諸多擔憂和疑慮,從而有利于創新的擴散,因此,創新的可實驗性越強,創新的采用率越高,它們之間有正向的相關關系。
總體上講,我國的生態農業的可實驗性較差。由于生態農業是一個涉及多學科技術的生產體系,技術種類需要多而且整合起來還比較復雜,且短期內不易見效益,單靠農民現有的知識水平難以消化和掌握,更別提單獨操作和實驗了。特別是對生態農業的早期采納者來說,它們對生態農業可實驗性特別看重,因為它們可參考的經驗不多,他們可以借鑒的通常只有從大眾媒體獲得的有關生態農業的一般知識。因此,他們常常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感,對采用可實驗性較差的生態農業可以說是慎之又慎。從宏觀上來說,對于一個生態農業示范縣或省,生態農業是一個涉及多學科多部門的事業,建設面廣,綜合性強,單純靠某一個部門的力量是難以奏效的,生態農業必須在政府的領導下,把相關部門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結合起來,按照各自的業務要求,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統一協調,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只有這樣,才能調動農民采用生態農業的積極性,以彌補生態農業可實驗性較差的不足。
5 生態農業的可察性
可察性是指創新的采用結果對其他人來說顯而易見的程度。有些創新被采用后不易為人所知,有些創新的采用則一目了然,盡人所知,通常,對大多數創新來說,可察性是和其采用率呈正相關關系。
由于生態農業畢竟是農業,無論是生產過程或是最終產品,外觀上和其他農業的區別不大,其效益具有滯后性,因而,導致其可察性在短時間內不夠明顯。從附表可以看出,河南內鄉縣各種生態農業類型1999年比1995年糧食產量增長幅度遠沒有環境效益的增幅大,單從糧食產量這種可察性方面來看,生態農業的可察性就比較低。不過,近年來,我國大力宣傳和發展生態農業,特別是51個生態農業示范縣建設的成功,生態農業與其他農業相比,可察性有所提高。
總而言之,我國生態農業雖然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但受各種條件所限,優越性不很明顯,再加上它的可容性低、比較復雜、可試驗性和可察性都比較低等特性,決定了其對農民的吸引力有限,而生態農業技術創新的上述特點決定了其對政府的吸引力很大(生態農業的社會效益和長遠效益所至),這也正是國內所有生態農業試點均為各級政府組織和扶持,而農民大范圍的自發“學習”卻是一個十分緩慢進程之原因所在。
農業機械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結構相對較為復雜,并且是技術含量較高的農業生產工具,在使用中常常會因為磨損而導致機械使用性能的下降,嚴重影響了生產。因此,在使用過程中不僅僅要有專業的人員進行操作,還要注意技術保養與維修,保證機械的使用壽命,發揮在農業生產中的增產增收作用。本文就農業機械使用管理過程中的技術保養內容與維修進行探討。
一、農業機械的技術保養問題 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
一般來說,只要是機械就會因為結構復雜、使用不當等因素造成零件的磨損等問題,降低機械的使用壽命,增加生產成本,因此,定期的對機械進行保養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要時刻做到“防重于治,養重于修”的原則,保證農業機械使用的持久性。首先,農業機械的保養要嚴格按照保養說明書,對機械動力機、燃油性等方面進行周期性保養和檢查。同時還要按照農業機械相關部門規定的內容,并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相關的高級保養過程,根據對機械保養細致的檢查,從而充分保證各部件運轉的正常,狀態良好,確保機械保養起到預期的效果。
按照保養內容規定,對于燃油動力機械要做到小漏油、小漏水、小漏氣、小漏電,機器各方面保持干凈,還要注意柴油、汽油箱口以及加注口等密封嚴實,保證農業機械技術狀態的完好。同時,配套的農具也要進行常年的修理,保證使用的靈活性,促進生產活動的進行。
二、農業機械使用管理的維修工作
農業機械在日常使用管理過程中不僅僅要注重保養問題,延長使用的壽命,同時當出現突發故障或者問題時,就要進行及時的排除和維修工作,保證機械的正常運行。
1、預知維修
在農業機械的使用管理過程中,根據出現的故障進行的診斷維修被稱之為預知維修。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業機械預知維修成為最主要的維修方式之一,他從根本上防止了農業機械維修的盲目性,按一定的時間周期進行機械的損壞零件,減少因為機械故障引起的不良影響,提升了農業機械的工作運轉速度,在節省人財力消耗的同時,大大的提高的生產率??茖W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農業機械設備不斷完善,診斷技術也日益全面,預知維修正式在這種發展狀況下應運而生,進一步的取代了定期維修與后期維修帶來的諸多弊端。但是對于預知維修來說,也是在一定條件限定的情況下才能使用,一旦在機械出現故障時缺乏診斷方式和檢知方法,或者設備診斷所需的費用大于設備診斷所得到的收益,這幾種情況下就不適合采用預知維修的方法。
2、維修要以經濟壽命為依據
農業機械維修工作也要在一定經濟方面下進行,農業機械的使用、維修以及技術更新都是要以經濟壽命為依據。具有一定生產能力的機械設備即是擁有一定的經濟壽命,在日常使用過程中設備零件的有形以及無形的損耗,降低了設備的生產使用率,造成使用經濟性的下降,也就是經濟壽命的減弱。農業機械設備使用到一定的年限,由于損耗的加劇,成本費用方面就會不斷上升,為了控制生產成本,就必須在合理的使用費用支出下對機械設備進行修理,保證能夠正常使用,實在存在不能修復或者成本較大的情況,就必須重新更換設備,確保生產作用正常運行。
3、分析評論為維修決策提供必要的依據
除了要注重農業機械維修經濟壽命等方面的因素,從經營管理方面來看,農業機械使用管理技術的維修也是從經濟效益的基礎上進行的,所有活動都是為達到一定經濟效益而開展的。因此,在對機械進行維修時就要采用一定的原理和方式作為依據,研究維修技術政策方針措施的經濟效益,建立評價經濟效果的指標體系,及時預測設備的剩余壽命和確定其最佳使用壽命,并進行壽命周期費用分析,對設備的修理、改造和更新進行分析評價,選擇技術和經濟相結合的最優方案,為維修決策提供依據,保證維修工作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意義。
三、農業機械使用管理過程中常見的問題
首先,農業機械使用中由于調試、修理或者排除故障時沒有切斷電源動力造成的問題,這種未切斷電源動力對機械進行維修作用的操作是嚴重違反操作規程的,出現事故的可能性也較高,基本可占維修事故的25%,由于人們經常忽視操作規程的要求,這類事故就會頻頻出現,從而造成機械很難正常運行,甚至造成事故對人身安全帶來威脅。其次,現階段很多農業機械的機修工并不是專業人士,維修技術還存在不熟練的現象,對于機械維修盲目的進行,導致破壞一些零件的功能性,影響了機械功能的正常運行,維修技術的不熟練也同時會讓機修工人受傷,應該十分注意。還有一些維修工人在維修操作時不夠徹底,特別是一些農民為了省錢等渺小的利益,修理時能省就剩,在平時的使用管理過程中也不注意檢查,缺乏日常的保養工作,農忙時一旦出現故障,維修時只求快,采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造成維修事故多發。
另外,對于農業機械的維修也要掌握一定的技術,例如拖拉機在進行維修時就要求修理工掌握一定的駕駛經驗,對其檢驗剎車等部件具有很大的幫助。有的機械在更換了活塞、缸套以后,需要一定的牽引磨介,在修理技術良好的基礎之上,對于駕駛檢驗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否則就會出現制動不及時,造成拖拉機前橋、水箱等嚴重損壞的事故。同時,維修設備的完好性也是維修質量的有利保證,維修設備缺乏起碼的完好性也會造成農業機械維修事故的發生,應該時刻注意。
摘要:中國地少人多,人口還在不斷上漲,糧食等農產品的消費量越來越大,農業生產面臨嚴峻挑戰。因此,發展高技術農業成為中國將來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發展水平直接影響中國的總體經濟增長,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也勢必要發展高技術農業。
關鍵詞:挑戰;適應;高技術農業;經濟增長
一、高技術農業的概念界定
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在知識經濟來臨的21世紀,中國農業要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就必須大力發展高科技農業。所謂高技術農業,就是用最新的處于國際或國內領先水平的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農業,就是將高新技術融入到產品生產經營全過程中的現代農業。它是高科技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的根本要求,是中國農業實現新的歷史跨越的希望所在。高技術農業以高新技術的有效利用為特征,能使農業獲得核心競爭能力,能夠給農業帶來巨大的未來經濟效益,成為農業經濟增長的堅實基礎和不竭動力,是防范農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潛在風險的關鍵。
二、高技術農業在國外的發展
隨著全球人口的急劇增加,在已然到來的21世紀,人類農業生產將面臨嚴峻考驗。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紛紛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各顯神功,力圖開拓未來農業發展的新路,他們的不懈努力,使我們看到了新世紀農業發展的前景,如海水灌溉、轉基因技術、水面種植等。
在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業研究中心的試驗農場,旱田用的無人駕駛拖拉機,仰仗于gps和知覺感應器的作用??梢宰约弘x開車庫行駛到農場,干完農活再回到車庫。并且還以利用光線的反射狀況,快速檢測出土壤的水分、養分和農藥的殘留量,自己決定干什么農活。
加拿大研究人員開發的新型農業則更進一步精確到了分子水平,這種高技術農業涉及的新技術是采用基因工程方法來制造植物,生產疫苗、化學品和生物降解塑料。其許多新產品可能有助于低成本、預防疾病。然而,以日趨減少的耕地養活越來越多的地球人口,還必須解決產量和質量的問題,于是,分子生物工程又為更精確的農業生產提供了技術保證。
作為世界經濟最強國的美國,也是世界農業最強國,其農業發展方向往往代表著世界農業的發展潮流。據報道,1997年美國就有400萬英畝拼地播種轉基因棉花、玉米和大豆,這表明生物技術已在美國農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據美國商務部估計,到2008年,全美國至少有290家大型企業、財團進入高技術農業領城。
高技術農業是世界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而也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
三、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的簡要回顧
在20世紀,中國農業科技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一是傳統技術階段。其主要特征是農業資本有機構成、土地的產出率、勞動生產率都很低,農業的產出主要受自然條件所制約,食物安全得不到保證。二是傳統技術改造與過渡的階段。其主要特征是開始進行以改土、改肥、改良品種為主的技術改良,由于勞動密集型的技術投入增加,農業資本有機構成明顯提高,因而土地生產率得到提高,國民的食物安全有明顯改善。但農業仍主要受自然環境的制約,呈現典型的傳統特征。三是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共存的“二元技術”發展階段。其主要特征是技術變革趨向于土地生產率的提高,現代良種、化肥及灌溉等土地替代型技術的進步成為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基本得以解決。未來的路子是走發展高技術農業,這是一個先進、科學的思路,也是解決中國人多地少,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必要的根本途徑?,F代農業是高技術農業,在21世紀,高科技發展不僅促使全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也有推動傳統農業向以高技術為代表的現代農業轉變。
其實,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過,中國農業發展問題,從根本說要靠科技解決。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必然要求農業科技有一個大的發展,一次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所有這些論述,都表明現代農業是高效農業,高效農業是高技術農業。改革實踐也證明,中國農業只有依靠技術的發展,才能擺脫人多地少的困境,才能大幅度提高土地生產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才能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四、高技術農業在中國發展的可能性
如何利用高技術來推動中國農業的新的科技革命,提高農業的收益率,發展高效農業,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有人會認為發達國家的農業技術比我們要先進許多年,甚至與我們不在同一發展階段。的確,在發展階段可能難以透越,但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也表明,在技術階段上是完全可以跨越的。在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中,中國在基因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超常規育種技術等高技術領城已走在世界的前列,這也將為中國高科技農業發展提供最現實的基礎。中國的一批農業類公司作為農業發展的“火車頭”,已經開始注重在農業中的高技術投入,積極探索發展高效農業之路。六和集團、新希望集團、金健米業、豐樂種業、新疆天業、順鑫農業等農業類新老公司,近年來利用公司在技術、資本、市場和管理上的優勢,廣泛運用高技術成果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使農業效益有了明顯提高,向世人展示了高技術農業和高效農業的廣泛發展前景。
五、高技術農業在中國發展的必要性
高技術農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高科技農業是解決農業資源短缺問題的關鍵。工業化社會初期,財富來源于原材料、土地和資本;而在知識經濟社會中,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則成為創造社會財富的主體。二是高科技農業是解決農產品安全供給問題的關鍵。農業科技革命,使農業產量翻了三番,保障了世界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的供給安全。三是高科技農業是解決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關鍵。高科技農業在解決了以上兩大難題之后,就大大緩解了生存和發展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壓力,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四是高科技農業是解決農民收入問題的關鍵。五是高科技農業是解決農產品競爭力問題的關鍵。發達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不發展高科技農業,就難以搶占戰略競爭的制高點。
六、中國還要為高技術農業發展要做的準備
直至今天,中國的高技術農業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比較落后,擺在前面的問題還比較復雜,稚嫩的高技術農業的發展還需要各個方面的強力扶持,其中最強力的是政府的扶持。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
(一)各級政府領導應充分認識發展高科技農業的重要性,并且把它擺在重要的議事日程,常抓不懈
中國農業要上新臺階,首先最根本的是各級領導要重視農業,樹立科技興農意識,要充分認識到在21世紀,如果不樹立用高科技發展農業的觀念,還停留在傳統農業的觀念上,那么中國的農業就很難進步和發展。
(二)政府要制訂發展高技術農業的計劃和實施規劃
要發展高科技農業,就必須了解目前世界農業科技發展的新動向和中國農業科技的現狀。為此,政府應組織專業的科研人員和技術人員收集世界農業科技信息,同時對中國的農業科技狀況進行全面、深入、廣泛、系統的調查研究,在充分占有豐富資料的基礎上制訂適合中國實際的發展高科技農業的計劃與實施規劃。
(三)政府要增加農業科研的投入,并制訂一些優惠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增加對高科技農業的投入
農業中的高新技術,主要來源于農業科研院、校、所,農業科研院、校、所是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但由于政府對農業科研的投入滿足不了農業科研對資金的需求,結果使得中國近年來的農業科研成果增長緩慢,有重大突破性的成果較少。
(四)明確人才培育機制
發展高科技農業必須調動全社會力量,其中的核心問題是人才隊伍建設。能不能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決定了高科技農業發展的成敗。各級政府要為農業科技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采取得力的措施,造就宏大的農業科技隊伍。
(五)建立依靠市場調節科技發展方向的機制
市場需求是高科技農業發展的方向,科研機構要根據農業生產經營的需要確定研究項目,不能盲目地研究。通過技術市場的信息反饋,農業高新技術的研究才能把握市場需求,便于高新技術的轉讓,從而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六)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最重要的原因是農業技研究、推廣、應用三個環節相分離。因此,要發展高科技農業,就必須走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道路,在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同時,要大力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實現普遍農業的高科技化。
農業科技進步已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高技術農業的發展,將使農業發生革命性變化。中國的農業不可能停留于常規技術的漸進,必然要乘高新技術革命浪潮之風,發展高科技農業。中國農業也將會帶來一場炫目耀眼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