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3 08:38: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農業產業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 農業產業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中等職業學校的農學專業要主動適應這一發展趨勢,努力培養學生的農業產業化意識。要讓學生了解農業產業化對農學專業人才的需求,要將專業教育與農業產業化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從業能力和全面素質。
【關鍵詞】 農學;農業現代化;教育
“三農”問題歷來是我國的頭等大事,它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農業產業化要求農業增長方式由傳統的粗放型向現代的集約型轉變,使農業的增長由依靠土地、資本、勞力等生產要素的投入為主,轉變為依靠科技進步、以促進全部生產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為主,實現農業增長方式質的飛躍。只有培養大量的科技與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并研究、引進、開發和應用先進的生產與管理知識,才能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和經營效益,才能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而培養農學專業學生的農業產業化意識是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素質的首要任務。
一、讓學生了解農業產業化對農學專業人才的需求
農業產業化是以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集貿工農為一體的經營模式,它以促使農業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為基本特征,它注重農業生產的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因而對人才的需求非常廣泛,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掌握了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與操作技能,能運用新型農業機械從事農業生產,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農業生產者。實現農業產業化,需要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資源在農業生產中的利用效率,以生產出更多更好的、適應市場需求的農產品來滿足社會需要。這就需要應用農業生產新技術和新型農機具,這就需要新型農業生產者來完成。
第二方面,需要大批能研究、引進、開發和推廣應用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新技術,能直接服務于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的技術指導與推廣者?,F今我國農業生產基本上以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規模較小,缺乏對新技術的研究、引進、開發和應用能力,而農業產業化注重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非常需要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在各個環節提供有效的服務,這就離不開大量的農業技術指導與推廣人才。
第三方面,需要一定的具有現代經營與管理知識,市場意識強,有開拓精神,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業產業的經營者與管理者。我國目前的農業生產現狀是以家庭為單位分散生產和經營,不利于農產品的銷售,也影響生產效益與生產者的積極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經營管理人才去做好產后服務、開拓市場、促進銷售,從而帶動農業生產的升級。
第四方面,需要一批能不斷開發和應用農產品貯藏、保鮮、加工與包裝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農產品加工者。實施農業產業化,要使農業產業由目前的低效益向著高效益產業轉變,需要不斷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這就需要進一步對農業初級產品進行保鮮、貯藏、加工和包裝,而這些都需要農學職業教育為其培養大量的專門人才去完成。
二、將農學專業教育與農業產業化有機結合起來
在農學專業的教學中,我們必須將農學職業教育與農業產業化有機結合起來,使農業產業化的意識深入到學生的心中,這就需要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調整專業設置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農學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該是面向農業、農村和農民,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要適應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培養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農業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一線工作的應用型、創業型人才。農學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應圍繞上述培養目標,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進行調整與優化,使之與農業產業的各個環節相聯系,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從總體上保證人才培養的適銷對路,以更好地為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服務。
第二,調整課程結構提高學生服務農業現代化的本領。農學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應以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為出發點,打破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模式,逐步樹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觀念,圍繞當地農業主導產業,有選擇性地開設課程,注重課程與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先進性、針對性、實用性和靈活性;在傳授給學生以先進的知識和實用的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適應能力,自我學習能力,自主選擇能力,以提高其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的本領。
第三,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實踐教學是農學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操作技能、動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實踐教學中,通過師生共同承擔實習基地的生產、經營任務,產教結合,教師既傳授知識,又作為師傅傳授技能,實地指導生產與經營;學生既學習知識,又直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增加感性認識,掌握生產技能。因此,農業職業教育應加強實驗實習基地建設,創造良好的實驗實習條件,讓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去培養和訓練實踐技能,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加工企業為依托,以農戶參與為基礎,以科技服務為手段,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連成一體,形成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農業產業化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種生產經營形式,已被社會所公認,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梢哉f農業產業化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近幾年來,農業生產受市場約束增強,許多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品雷同,加工能力低,為了各自利益爭奪原料、爭奪市場、打價格戰,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產業化經濟發展。為此,筆者就農業產業化經營問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新形勢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意義
第一,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經營體制的重大創新。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豐富了為農服務的內容,提高了服務的水平,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實現了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對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的充實、完善和發展。農戶家庭承包經營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結合,使農戶找到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的聯合與合作形式,是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農業經營形式,是農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改革探索的新飛躍。
第二,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帶動力量。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對農產品品種和質量、農業區域布局和產后加工轉化進行全面調整的過程,也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向深度進軍的過程。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帶動千家萬戶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專業化、集約化生產,避免分散的農戶自發調整結構所帶來的盲目性和趨同性,全面推進新階段我國農業的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
第三,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的有力措施。農業產業化經營造就了一批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龍頭企業通過組織農戶,實行專業化、標準化和規?;a,充分發揮家庭經營和農村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優勢,再依靠精深加工和提高科技含量,創出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中參與競爭,既提高了農業的總體效益,也提高了農業企業的經濟效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第四,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家庭承包經營是我國農村最基本的經營制度,是各項農村政策的基石。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由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與千家萬戶建立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可以在不改變家庭承包經營的前提下,引導分散經營的小規模農戶組成專業生產聯合體和大規模的農產品生產基地。開辟了在小規模家庭經營基礎上,有效吸納先進生產要素,提高農業整體規模效益的新途徑,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選擇。
二、現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產業化經營在新階段健康順利發展仍面臨著許多深層次的問題:
第一,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雖然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已達66000多個,但龍頭企業沒有擺脫“小、散、低、弱”狀態。大部分組織的龍頭企業還是小企業,經營規模小,經濟實力弱,輻射面狹窄,帶動能力不強,缺乏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龍頭企業的科技含量普遍較低,科技投入少,在農產品精加工、包裝、營銷、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術支撐。龍頭企業的弱小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目前,初加工農產品比較多,精深加工的產品少。加工產品技術含量低,更缺乏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品牌效應尚未形成。
第二,主導產業缺乏長遠發展能力。盡管各地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時,都確定了一些主導產業,但多是小規模、不成批量的產業,規模較大、競爭力強的支柱性的主導產業較少。有的地方由于龍頭企業重復建設,農產品區域布局不合理,基地生產缺乏規模,資源優勢發揮不夠。更有部分地區由于信息滯后,或沒有結合自身實際、從自身優勢出發,在確立主導產業中存在趨同性,缺乏特色,缺乏與市場的緊密聯系,導致了主導產業不能發揮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主導作用。
第三,組織化程度較低。分散眾多的農戶直接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沒有聯合起來的強有力組織保護,農戶切身利益的維權呼聲因勢單力薄而被市場變化的浪濤吞沒,組織化程度低使農民難以在新階段得到生存和發展。另外,農業科技教育現狀、農民素質、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在國民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等方面,也都與新階段農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
第四,利益機制不完善。利益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完善的利益機制是農業產業化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一方面,龍頭企業扶持生產的機制沒有健全,加工、運銷企業不能自覺地扶持生產,不能自覺地為生產環節提供資金、技術等各項服務,不能自覺地讓利于農;另一方面,龍頭企業與農戶雙方普遍沒有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互助協作、聯動發展的關系,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長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
以上這些問題都是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問題。今后,總結經驗,強化措施,揚長補短,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措施與對策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的,以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業結構的調整,從而實現農村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本人認為以下措施與對策:
(一)壯大規模,增強帶動能力。
以壯大規模和增強帶動能力為重點,把龍頭企業的發展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1、加強標準化體系建設,在產品質量上有新的提高。龍頭企業要樹立質量意識、品牌意識和名牌意識,采用國際標準、國外先進標準以及出口目標國的標準組織生產、加工農產品,并在包裝、儲運方面狠下功夫,提高產品質量檔次。企業要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環節進行嚴格的標準化管理,盡快推進標明農產品產地、質量、等級的標識。
2、不斷完善和創新利益聯接機制。要從企業發展的長遠著眼,正確處理好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通過建立風險基金和最低保護價收購等方式,與基地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機制;龍頭企業與農戶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發展訂單農業,通過訂單規范產銷雙方權利和義務。
3、加大投入力度,使龍頭企業的發展能力有新的增強。要引導各類資本向龍頭企業集中,做大做強做優龍頭企業,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其他社會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要打破地域、行業和所有制界限,積極鼓勵和引導各類資本興辦龍頭企業。
(二)建立產業化經營的合作組織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要以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多類型、多層次、多領域推進,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1、圍繞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突出專業合作社建設。突出農村各類生產大戶,販運大戶和經紀人利用其生產、經營、購銷的優勢組建;加大力度扶持基層農業部門和農技人員利用技術優勢組建;積極引導 各類龍頭企業、工商企業利用其資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優勢組建;鼓勵基層供銷部門、科協和其他部門,利用人員、場地、經營優勢組建。同時,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型的專業合作組織,在強調數量擴張的同時實現質量的新提高。
2、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標,突出標準化的推廣和運用。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堅持以質取勝,注重農業的標準化體系建設,按照市場準入制度要求,統一制定和實施產品質量和安全衛生標準,在合作社內部統一注冊商標、統一包裝,同類產品的不同合作社之間要互相協調、互相溝通,逐漸形成良好的價格運行機制。
3、努力提高運行水平,突出開展經營活動,在向經濟實體型上過渡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只有向實體化過渡,才能增強服務實力和能力,其自身也才會在帶領農民致富的同時得到發展壯大。明晰產權關系,使社員的利益得到充分保護和體觀;堅持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體觀合作制的性質;鼓勵企業化經營,把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辦成一個實體化的市場主體。
(三)積極探索與內部成員的利益聯結機制。
突出內部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價格保護機制,對社員產品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機制,建立風險基金,有條件的合作社努力實行利潤二次返還;要建立健全財務公開制度,定期向社員公開收支情況,接受社員監督。
總之,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進行體制創新和制度創新,探索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最佳途徑;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不可急于求成,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多形式、多樣化。從而,促進產業化經營更快的發展。
現代農業是繼原始農業、傳統農業之后的一個農業發展新階段,其方向是集約化,目標是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經營,不僅是現代農業的根本標志,也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經之路。早在1997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姜春云同志就把樂山市確定為聯系點和農業部農業產業化試點市,并多次來樂山指導農業產業化工作。近年來,樂山市緊緊抓住農業產業化經營這個切入點,以現代農業來指導農業產業化,以農業產業化來推動現代農業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有益的實踐概括我市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現代農業建設所做的各項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四個方面的措施。
(一)培育龍頭,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龍頭企業的發展狀況決定了農業產業化的推進速度、推進質量和推進效果,影響著現代農業的建設進程,為此我們狠抓了龍頭的建設。一是打破行業、區域界限培育龍頭。我們堅持“誰有實力誰當龍頭”的原則,多形式創辦龍頭企業,重點培育一批經濟實力雄厚、產業關聯度大、技術裝備新、科技水平高、帶動能力強和跨縣、市、省的高科技型龍頭企業。二是圍繞主導產業壯大龍頭。畜牧、林竹、茶葉、蔬菜、中藥材等是我市的優勢主導產業,我們圍繞這五大產業,發展壯大了永豐紙業、井研食品有限公司、竹葉青公司、哈哥兔業等一批加工型龍頭企業,鼓勵它們提高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讓“田野”變成了“車間”,使農民成為了工人。三是對外招商引進龍頭。我市著力拓展投資渠道,加大市場融資力度,引進、嫁接、催生了吉象木業、天成實業等一批龍頭。目前,全市共有年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25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省級龍頭企業11家,市級龍頭企業32家。實現年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達到40家。龍頭企業的迅速發展,為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奠定了基礎,在推動現代農業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創新機制,激活農業產業化經營。創新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F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是實行集約化,而實行農業集約化經營又有賴于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提高。我市以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載體,通過創新機制,促進了農民與龍頭企業的聯結,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創新利益聯結機制。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穩定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在產前和產中環節,鼓勵龍頭企業和農戶雙方共同投入;在產后的收購、加工、倉儲和銷售等環節,鼓勵農戶入股龍頭企業,逐步形成了以產權要素聯接的緊密型的經濟利益共同體。二是創新利益分配機制。,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鼓勵龍頭企業實行多形式、多環節的分紅、讓利、返利的分配制度,逐步建立了盈余按農戶交易量返還的分配機制。龍頭企業將企業加工增值部分對農戶進行“二次返利”,讓生產環節的農戶分享到農產品加工、倉儲和銷售等環節的利潤。同時,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戶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產供銷合同、利潤返還合同等,以契約或合同的形式,固定雙方的責權利,使二次返利規范化、制度化。三是創新風險保障機制。我市通過進一步擴大和規范“訂單農業”,采取按保護價收購農產品等辦法,降低農戶的市場風險,維護廣大農民的利益。龍頭企業通過建章立制、完善公積金、風險基金等提留積累制度,增強抗風險能力。通過機制創新,培育壯大了一批龍頭企業群體,農民專合組織成為農民連接企業、進入市場的橋梁和紐帶。目前,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60個,會員總數達到11.45萬人,帶動農民54.49萬人,有力地推進了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三)依靠科技,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強大動力。在農業產業化經營各個環節普遍采用先進科學技術,可以大幅度提高整個農業產業鏈的科技含量和最終產品質量檔次,形成強有力的科技增效機制,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一是以農業園區為載體推廣農業科技。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以樂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采用“一區多園”,一個專業園、一個特色、一個產業,實行“政府引導、業主開發、市場化運用、產業化經營”的運行機制,采取激勵政策,鼓勵和支持園區企業增加科技投入,加快技術改造,引進、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積極引導園區企業與中科院系統、四川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省林科院、省畜科院等30多個院校和研究所建立了院企、所企科技合作關系。井研食品公司的出口產品開發,使川農大專家的科技成果轉化成為生產力。省畜科院養兔研究所和成都大學與“哈哥兔業”技術合作,使產品迅速走向市場。川農大與“竹葉青”多年的合作,使不同風味的名茶走向了世界市場。二是依靠科技進步實施標準化。我市以現代科技為手段,狠抓農業標準體系建設,制定并了9個農業質量標準體系、51個農業生產技術規程,逐步形成了以國際、國家、行業、地方標準為主,企業標準為輔的種植養殖、生產管理、加工包裝的質量標準體系。全市已建立8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17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共計80多萬畝,已獲得省級以上認證的無公害種植、養殖基地62個,認證面積達44萬畝,被認定為省級以上無公害農產品78個、綠色食品10個、有機食品2個。三是加大科技人才引進和科技推廣。聘請300多名各類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才來我市講課、傳授技術,培訓基層農技干部1300多人,培訓示范農民2.62萬人次,培養了2537個農民技術員。截至目前,全市共轉化應用科技成果156項,科技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
(四)強化服務,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搞好服務,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保障。在實踐中,從三個方面著手,引導和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大力實施政策扶持。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牢固確立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業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就是扶持農民的觀念,出臺了《關于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加速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關于加大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關于做好信貸支農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制定和落實了國家關于促進龍頭企業發展的用地、用電、稅費、資金、環境等政策措施,采取多種形式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真正做到“扶強龍、興小龍、育新龍、引外龍”。2002—2003年,井研食品公司、國強絲綢公司、天成實業、永豐公司、吉象公司、竹葉青公司享受稅收優惠達6600多萬元,新增貸款達2.8億元。二是建立健全服務體系。近幾年,我市轉變政府職能,變管理為服務,為產業發展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大力培育中介服務組織、農民經紀人隊伍,建立了良種繁育、技術推廣、產品銷售等服務網絡,既解決企業不能解決、千家萬戶不能解決,也解決不好的問題,又做長、做寬了產業鏈條,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還狠抓了法制和社 會信用建設,在全市建立了一批信用鄉鎮和信用村,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健康推進。三是大力開展現代信息服務。充分發揮我市農經網的作用,積極為龍頭企業和農民提供市場信息、種植栽培技術等服務。目前,全市農經網已延伸到了鄉、村、重點龍頭企業和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003年,全市通過農經網銷售農產品超過3億元,占到了四川省網上農產品銷售量的五分之一。峨眉山市新坪鄉蘑菇協會通過農經網銷售信息引來外地客商上門收購,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的充分肯定。
二、深刻的體會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建設現代農業的進程中,樂山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體會和深度的思考。
(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十分重視對龍頭企業的培育和扶持。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龍頭企業是關鍵環節,沒有龍頭企業就沒有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強弱和牽動能力大小,直接影響產業化經營的規模與成效。當前,扶持龍頭企業要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切實采取措施為他們提供貸款、擔保服務,增強龍頭企業融資能力。在稅收、土地、融資、貸款貼息、科技應用和標準化建設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扶持龍頭企業發展。
(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千家萬戶直接對一個企業和市場,無論從經營管理和對話地位,都難以形成有效的溝通渠道。因此,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必須要在農戶和企業及市場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大力培育各類以農民為主體的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從實際出發,采取多種形式,探索建立合同約束、服務合作、利益分配和風險保障等機制。通過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建立風險基金,實行利潤返還等辦法,建立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緊密型合作關系,真正形成利益共同體。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實施農業標準化。農業迫切需要實現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換,其轉換的方向正是現代農業的方向,而這種轉換,首要呼喚的就是農業標準化。實施農業標準化,是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基礎。農業產業化是實施農業標準化,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的條件下,單純依靠增加農產品數量或提高農產品價格來增收的余地很小,必須強化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通過實施標準化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培育優質高效名牌農產品,從而不斷提高農產品效益和市場占有率。
(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重視發揮政府作用。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農戶、龍頭企業等都是行為主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則是服務主體。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行為主體的主動性、自主性、積極性,另一方面又要發揮好各級政府的宏觀決策的指導作用。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運用市場經濟的思維和辦法,適應發展新要求,創新引導方式,從規劃、體制、政策、環境等方面入手,通過環境吸、政策扶、宣傳促、金融配等措施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
三、探索的問題立足實踐,在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探索與實踐中,也面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并切實加以解決。
(一)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問題。我市農業產業化中的龍頭企業除永豐、竹葉青、藍雁三家國家級龍頭企業具有一定的帶動力和競爭力外,其他龍頭企業自身規模小,帶動能力比較弱。由此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資本積累慢、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差,很難形成產品規模和提高產品質量。因此,各級政府應充分認識龍頭企業在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上的重要作用,通過各項政策措施和有效的服務,促進龍頭企業上規模、上檔次,增強實力和帶動力。
(二)風險保障機制問題。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由于農業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并存,商業保險機構還未完全介入,絕大多數龍頭企業未提取風險保障金,一旦農產品價格、銷路或出現如非典、禽流感這樣的疫情風險,龍頭企業自身無法抵御。雖有部分發展較好、規模較大的龍頭企業對農戶實行了多形式的分紅和返利,但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采取何種分配方式、如何分配,還沒有作明確規定。二次返利的比例,一般是龍頭企業說了算,沒有進行較為科學的成本核算,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同時,龍頭企業也認為,目前的二次返利,對農戶體現了“利益均沾”,如有風險卻是“企業獨擔”。為此,需要抓緊探索研究怎樣在企業與農戶之間建立真正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的問題。
(三)訂單農業履約問題。由于目前部分農民法律意識、守信意識還不強,雖然與龍頭企業簽了訂單,但如果出現價格波動,特別是外來收購者擾亂市場,部分農民就只顧眼前利益而毀約,使訂單農業的另一方既蒙受過去開展各項服務的損失,又蒙受當前經營利益的損失,使龍頭企業經營計劃和分配返利計劃難以實施。為此,一方面要規范整頓市場,另一方面要規范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與龍頭企業之間的各類合同,監督合同的執行,提高履約率。
(四)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問題。目前,我市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不夠大,工藝技術裝備水平不夠高,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能力不夠強,制約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體制性、技術性和政策性障礙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導致深加工產品產量不高,品種也不多,農產品附加值不高,企業效益、農民增收提高緩慢。因此,要加大投入,引進先進設備和新工藝,加強市場調研,細分市場,用現代工業的理念、方式和方法指導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提高農產品開發及深加工能力。
一、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發展階段規律的產物
農業產業化是包括農業在內的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農業經營形式。當社會經濟條件不具備時,農業產業化是不可能產生的,人為地推行農業產業化也不會獲得成功。由于在指導農村工作中,政府倡導和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于是有人誤以為農業產業化是政府行為、人為因素。這種看法是不對的。不僅舊中國從未所聞,而且新中國成立后直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也無人知曉。農業產業化的概念最早見諸于報端,恰恰是農村經濟改革、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經濟體制之后出現的。這說明農業產業化的產生,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又符合農業發展階段的規律性。
那么,人類農業生產發展的歷史,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呢?有的學者認為,在畜牧時期之后,農業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農業階段、 農工(農產品加工)階段、農工商(農產品加工商品化)階段。也有學者認為,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勞動者生產技能以及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不同,農業生產發展歷史經歷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3個階段。筆者認為,上述兩種劃分階段的方法、提法雖有不同,但對農業發展階段規律性的認識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在古代,中世紀乃至近代都不可能出現農業產業經營的實踐和理論。它的產生和發展總是同農工階段向農工商階段或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聯系在一起,總是同一個國家的工業化水平和市場經濟發展程度聯系在一起。
農業作為社會物質資料重要的生產部門,從古至今在解決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最基本的生活資料方面有著其它產業無法替代的作用。我們對幾個農業階段的考察,分析各個階段的特點,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農業在各階段對社會進步、人類發展的貢獻有所不同,而越是接近和進入第3階段,它的作用不是削弱而是更大。 其原因要歸結于生產力發展和科學技術在農業上的廣泛運用,歸結于農業產業化經營更適應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農業自身發展規律。
在人類社會初期,由于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農業發展處于原始農業階段。但這個階段是來之來不易的,是我們祖先經過漫長的采集、狩獵時代并逐漸學會馴養動物、種植可食用作物之后,過渡到畜牧業和種植業,再經過若干年,農業從畜牧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產業部門的結果。原始農業之所以為“原始”,一則人類社會處于幼年時期,勞動者的知識技能極其有限;二則人們用以從事農業勞動的工具極其簡單,如木棒、石塊之類。我國歷史上舊石器、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及殷周時期或稍后鐵的發明、牛耕的出現,代表這一階段農業生產力狀況。與此相應,農業是唯一的生產部門,盡管勞動者在農耕之余或為了自身需要也生產某些手工業用品,但農業和手工業是結合在一起的,并沒有獨立的工業部門或農產品加工部門。正如馬克思所說:“最初,農業勞動和工業勞動不是分開的,后者包含在前者中。農業氏族、家庭公社或家庭的剩余勞動和剩余產品,既包含農業勞動,也包含工業勞動,二者是同時并行的。狩獵、捕魚、耕種,沒有相應的工具是不行的。織和紡等等當初是農業中的副業?!?《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13頁)同時,由于生產工具落后,農業勞動所能提供的剩余時間和剩余產品,用于制造手工業品或用于交換的產品也微乎其微,無需專司流通的商業和產品交換的市場。那時的所謂“市場”,不過“日中為市”、“以井為市”,簡單的以物易物(如某類農產品換某種畜產品)而已。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在研究經濟發展的階段劃分時,稱這一時期為農業階段是十分正確的,因為它沒有工業、更沒有商業。
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社會分工也得到發展。分工作為社會進步的標志,一方面促使原來在農業中處于副業地位的工業迅速發展,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又一個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另一方面分工引起商品生產、商品交換的發展,商業又與農業、工業相分離,專門從事商品流通活動,從而形成農、工、商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國民經濟基本體系。商業出現之后,農業勞動者除自己仍要進行“賣”和“買”而外,可以把生活、生產所需的部分甚至大部分賣和買交給商業部門,自己安心從事農業生產。這對于勞動者積累技能、提高勞動生產率是有利的,對于推動原始農業過渡到傳統農業階段也是有利的。傳統農業與原始農業相比,除了生產工具有較大的改進外,勞動者的素質有一定提高。農耕方式也日趨精細。但總的說來生產力水平不高,農產品商品率低,農業生產以自給為主仍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征。在我國農業發展史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不僅在長達2000多年封建社會中始終處于統治地位,而且在遭受外來侵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的社會制度經過109年(1840年到1949年)的發展之后,商品經濟代替自然經濟的奇跡并未出現,農業和手工業原始的家庭結合——男耕女織也未被新的生產方式撕斷。
不僅如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經過二三十年的農業改造,“吃飯種田”、“穿衣種棉”、“養牛耕田”、“養豬過年”的狀況仍然存在。從農業發展階段分析,由于長期實行計劃經濟、農業的集中勞動和統一經營、農產品的統購統銷等多種原因,束縛了農業分工分業和商品農業的發展,加上把農民發展商品生產當作走資本主義道路加以批判,既打擊了農民堅持以糧為主、多種經營、發展商品生產的積極性,又阻礙或延緩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歷史進程。但是,實現現代農業符合農業發展規律,符合人類社會的演進,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20世紀80年代初(70年代末已開始),農村普遍推行家庭承包經營調動了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特別是那些農業發展迅速,農業生產專業化、社會化程度較高的地區,首先開始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從而奠定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
怎樣認識農業由自給半自給經濟向現代農業轉變為農業產業化奠定基礎?這里有幾個問題應當明確。
首先,農業產業化與現代農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實現了農業產業化不等于實現現代農業。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的內涵、組織形式、經營體制都很不完善,還不能說實現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即使農業產業化了,離現代農業也還有一段或長或短的路要走。
其次,農業產業化是通向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那種認為等現代農業實現了再發展農業產業化或那時自然就有產業化的觀點是不對的。我們強調農業產業化發生在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時期,是要人們在指導農業產業化實踐中,既不能觀望等待,以為條件不成熟,又不能一哄而起,違反客觀規律。
第三,在實行農業產業化中,要重視農業生產專業化對推動農業商品化、社會化的作用。如果說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農業的分工和專業化不發達是自給半自給農業得以保存的條件,那么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把原來從屬農業的家庭工業、副業、農業內部各業(如種植業內的糧食作物、 養殖業內豬、牛、羊、家禽)一一分離出來成為新的獨立農業產業部門,則是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和社會化程度的關鍵環節。而專業化、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原來一個部門生產的產品,現在往往由幾個部門共同完成。以農業為例,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小而全”的農業必然為大而專所取代,從種到收許多生產環節逐步成為專門的部門,如育種有種子公司、收割有收割公司、農產品加工運銷有專業部門,不需要農戶完成。專業化生產越發達,專業部門之間的協作聯合的要求也越迫切,這就為農業產業化創造了條件。
第四,近現代農業發展中,世界上許多國家所出現的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工業、食品工業、紡織工業乃至流通部門的結合、協作,或者農業生產部門與農業生產領域獨立出來的育種、飼料生產、肥料生產等部門的聯營、聯合,都是在農業、工業分工的基礎上,農業與工業、商業從專業化生產進而實現聯合或農工一體化、農工商一體化的開端。尤其是農業發達國家近百年(特別是近半個世紀)在實現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各種類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都相繼出現,并獲得了比較快速的發展和高于各自獨立經營的效益。順便說一下,農業發達的國家農業產業化經營雖有多年實踐,但其名稱不一定叫產業化。例如,國務院研究室農業培訓考察組1999年赴荷蘭、法國、對兩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業合作制實地培訓考察。他們在“考察報告”中說:在兩國20多天的行程中,沒有聽到一個荷蘭人或法國人使用過農業產業化經營這個詞,但所見所聞確實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內容。該報告還說:在歐盟國家看來,農業早就不是單一的生產環節,而是包括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在內的完整產業體系,即所謂“從田頭到餐桌”,農業的效益來自這個完整的產業體系。這段話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呢?那就是推行農業產業化務必在它的實質、內容上下功夫,切不可徒有農業產業化之名,而無產業化之實。
綜上所述,在人類社會初期,農業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部門,并沒有生產、加工、流通之分;隨著生產力發展,出現了與農業相對的工業和商業部門,農業由合到分;但是社會進步和農業的現代化,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工業、農產品加工和運銷部門與農業又產生融合、聯合的趨勢,實現農業由分到合。
二、農業產業化是經濟內部必然聯系的反映
經濟的內在聯系是經濟發展規律在某一經濟領域、經濟部門(或產業)的反映。經濟規律主要指明經濟如何發展、沿著什么方向發展,以及怎樣由一種經濟形式過渡到另一種經濟形式,怎樣從一個階段發展到另一個階段。如農業發展為什么要經歷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這樣3 個階段,這是經濟規律回答的問題。農業經營組織、經營方式、管理體制,為什么由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再到家庭經營;從農業與其它產業關系分析,為什么經歷農業、農工、農工商的發展順序?這就是經濟內在聯系要回答的問題。經濟內在聯系主要指明某一部門或產業如何運作和經營才符合經濟規律,才能處理好產業內部(如農業)及其派生的產業(如從農業生產中分離出來的產業部門)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延長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體系。
從上述認識出發,不難看出我國原來的農業經營和農業管理體制違背了經濟內在聯系的規律。農業合作化以后怎樣經營農業,是合作社經營、集中勞動,還是家庭經營,分散勞動?是合作社只辦一家一戶辦不好的事,如提供良種、技術指導、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那些適合農戶干的農活、手工制品等則讓農戶放手經營?這些問題由于指導思想的錯誤,不僅長期沒有解決,而且實行“政社合一”的制度,家庭經營被徹底否定,農戶在農業生產中的主體地位完全喪失。這就割裂了農業與農戶家庭之間的內在聯系。為什么農業適合家庭經營,古今中外是普遍現象?這需要從農業的特點上找原因。經濟的再生產過程和自然再生產過程相互交織在一起,這是農業生產和基本特點。
這個特點說明,要保證農作物的正常生長,農民必須對整個生產過程負責,并能根據自然條件的特點和變化,根據動植物生產的不同階段進行精心照料和細致管理,一旦發生自然災害,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化害為利。要做到這一切,生產者就必須有經營自主權,能夠自主地安排生產經營活動。相反,農業集中統一經營,農民失去了生產經營權,喪失了勞動力支配權,一切由別人指揮,其結果使主體(人)與客體(農作物)分離,使勞動者無法通過對自然環境的利用、改造或適應,以控制或促進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按照人們預定的目標發展,達到人們預期的最佳經濟效益。這就是農業的特點使集中經營并不比小規模家庭經營優越的客觀原因。
長期以來對農業經濟內在聯系的客觀性認識不足,不僅把農戶發展家庭副業或將產品拿到集市貿易出售,當作資本主義,棄農經商加以批判,而且把農業社組織一些專業組發展某種專業生產或從事手工業生產、農產品貿易活動,統統冠以集體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罪名予以取締。這從一個側面回答了為什么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長期只是代替農戶經營農業,而沒有發展專業生產、專業公司、專業市場,進而形成農業生產、加工、產品銷售的聯合體或一體化經營。究其原因,是人為因素割裂了農業經濟內部的必然聯系,導致合作經濟組織的集體經營,既偏離農業經營固有的特點和方向,又沒有承擔起與農業相關的產前產后服務,充分發揮社會化大生產的作用。
農業管理體制與經營是密切聯系的,農業經營的分割是同管理體制割裂經濟內在聯系分不開的。我國農業管理體制由于受自給自足自然經濟思想影響,又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建立起來的,違背經濟規律的情況更為嚴重。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在農村按行政區劃分建立經濟組織,實行自給自足小而全和行政割據的經濟體制,一個社、一個隊,就是一個“萬事不求人”的小社會。這就從體制上割斷了地區、部門、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之間的聯系,為發展專業分工、社會化協作和聯合設置了障礙。
二是農業與農業關聯產業實行農工分離、農離分離的管理體制。主要表現在農業只能單一搞生產,而不能把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加工成半成品、制品,農產品加工企業設在遠離農村的城市;商業部門只管收購、銷售,不過問生產什么、生產多少,農業只管生產,也無權過問加工和流通,也不知道加工什么,收購什么。農、工、商各部門互不聯系、互不關心,造成產銷脫節,產需脫節,有的產品積壓,有的供不應求。
三是部門分割、城鄉分離,切斷了行業之間、城鄉之間的經濟聯系。本來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個環節是互相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的,而管理體制卻將再生產過程分割成很多部門和很多層次,各部門、各層次又分屬于不同的行政單位,造成了相互扯皮,彼此推諉,妨礙再生產過程相互協調和經濟的正常運行。特別是農業內部行業管理的分離,生產幾個部門管,加工幾個部門管,收購、銷售幾個部門管,每個部門雖有一個領導分管,卻互爭權利互不往來。這種體制既不利于農業結構調整,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也不利于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應該看到,割斷經濟內部必然聯系經營農業、管理農業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嚴重的。它一方面阻止農業以更快速度發展; 另一方面截斷了農業及其關聯產業之間的聯系和合作,造成農業結構單一,糧食幾乎就是農業的同義語,農村結構單一,農業幾乎是農村唯一的產業。為什么我國農村、農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就多數地區來說,農村仍然處于貧困狀態,大多數農民連溫飽問題也沒有解決。難道我國廣大農民就這樣無能?作為基礎產業的農業就落后到如此地步?回答是否定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智慧的民族,我國農民經過長期的社會斗爭、生產斗爭的鍛煉,他們積累了經驗,增長了才干,他們人數最多,能量最大,是中華民族的主體部分,只要給他們一個用武之地,他們會演出農業豐收、農村繁榮、農民富裕的活劇來。在農業上,我們祖先靠人力加畜業,創造了“貞觀之治”、“斗米三文”的奇跡,難道經過幾十年代人努力之后還展示不出比以前人更輝煌的偉業?問題是不良的經營方式和管理體制,捆住了農民大干的手腳,捆住了農業騰飛的翅膀。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兩點基本認識:
第一,只有按經濟內在聯系來經營農業,才能增強農業自身經濟實力,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從根本上解決農業弱質性問題。
經常聽到人們議論:農業的比較效益低,農民不愿種田;社會各方面軍的資金不愿投資于農業,工商企業也不愿到農村興辦農字號企業。為什么?說到底就是因為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業缺乏吸引力。撇開其它因素不談,造成農業弱質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農業經營方式沒有把農業與關聯產業有機地結合并形成利益共同體。能否解決這個問題是能否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農業內部分割經營的主要弊端有二;其一是農業生產部門創造的價值無論通過計劃收購,還是市場交換,都遠遠低于它的實際價值,甚至生產過程中活勞動、物化勞動的消耗都得不到補償。其二,農業生產部門創造的價值轉移到農產品加工、流通部門。也就是說盈利部門不在農業,農產品通過加工環節、流通環節增加的價值有一部門是農業部門創造的,而這部份剩余價值完全落入其它部門。如何把農業、工業、商業連為一體?最有效的辦法是將加工和流通增值的一部分利潤返還于農業,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這已為國內外農業產業化的實踐所證明。
第二,只有按經濟內在聯系來改革經濟體制,才能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農業經營管理體制,為農業產業化、持續農業、現代農業創造新的發展機遇和環境。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即改革農村內部管理制度、經營方式,實行家庭承包經營。這一改革突破了舊的經濟體制,找到了在生產資料(主要是土地)公有制下,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結合的方式,找到勞動者、經營者、受益者統一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生產熱情,很短時期內,基本解決了廣大農民溫飽問題。但是家庭承包仍然帶有小生產的色彩,與商品化、社會化農業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協調部門利益,在考慮各部門責、權、利基礎上,解決經濟內在聯系問題,就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以農業來說,按經濟規律辦公事,就是按經濟內部必然聯系來辦。因此,打破部門分割、地區界限、所有制界限,發展縱向的、橫向的經濟聯合體,就是繼家庭承包經營之后,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而農業產業化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這項改革搞好了,才能解決家庭的承包遺留的“家家包土、戶戶種田”,小生產與大市場等矛盾,才能把農業從自然經濟觀念束縛下解放出來走上市場經濟的軌道;才能造就WTO 新形勢,不斷提高農產品品質,提高農民素質,按WTO 的規則參與國際競爭;才能實現農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質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業、新農村。
以上分析可用一句話概括:按經濟內在聯系經營農業和改革體制,既為農業產業化創造了外部環境,又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必要條件。
三、農業產業化是市場經濟對農業的新要求
市場經濟體制對農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建立與市場相適應的農業及其經營體制。盡管在農村改革中建立的家庭承包責任制,符合我國國情和農業的特點,且具有很大的彈性,既適應古老的牛耕,也適應現代的機耕,是黨在農村的一項基本政策,應當長期堅持。但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家庭經營不適應市場經濟的弱點也日益顯露出來。這些弱點主要是:
1、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經營形式,規模小,專業化程度低;
2、由此而很難打破家庭經營所形成的“小而全”生產格局, 每戶所能提供的農產品極其有限;
3、農戶受文化水平、科技知識的制約,農產品科技含量低、 產品質量差,缺乏市場競爭力,更無力與國際農產品競爭;
4、農戶居住分散,受交通條件、產品包裝、保鮮等限制, 即使有批量產品也難以進入國內、國際大市場。簡言之,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打破縣界、省界、國有大市場的矛盾靠家庭經營是無能為力的。因此,在堅持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長期不變的前提下,探索多種形式的合作和聯合經營,發展產前、產中、產后的合作,建立“農工商”、“貿工農”綜合體,實行農商、農工、農業生產一體化,走農業產業化路子,就是建立適應市場市場經濟的農業經營體制的必然選擇。
這里提出一個問題,既然農業的家庭經營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為什么又要在保持家庭經營不變的前提下,探索其它經營形式呢?這是由家庭經營的二重性決定的,即它對發展農業有適應的一面,也有不適應的一面。家庭經營作為農業經營的基本形式,保證了農民在農業經營中的主體地位,而這個主體地位又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必要條件。為此,建立其他經營形式時,絕不能否定家庭經營。重犯農業合作化過程中的錯誤。這樣才能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和經濟利益,把農民積極性引導到發展發市場為導向的農產品生產上來。換言之,農業產業化并不排斥家庭經營。世界上農業發達的國家在農業現代化、產業化實現后,家庭農場依然存在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市場經濟要求社會化大生產、大規模經營,而家庭經營規模小,只有通過農業產業化,通過分工協作,才能形成規模經濟和批量產品,比較順利地進入市場。市場經濟與農業經營體制是什么關系呢?農業產業化又怎樣適應市場經濟,把農戶、農產品推向市場呢?
首先,農業產業化與市場經濟的聯系要通過市場來實現。在這里,市場對商品生產及其價值的實現起著決定性作用。說它起決定作用,一是有了市場,有了消費者,還需要作為生產者的企業或農戶,生產出消費者或市場所需要的產品,方可進入市場;二是商品進入市場后能否賣出去,是否為消費者喜愛,并實際上被消費者全部購買(即實現了商品價值)。只有這兩個條件同時達到,生產者才可以說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真正做到了以市場為導向。如果有市場(亦可理解為有消費者),但沒有商品可上市;或有商品進入市場,但無人愿意來購買(亦可理解為沒有消費者)。這兩種情況有其一,都不能說是按市場經濟規律發展商品生產。
商品流通理論認為:生產決定流通,即生產出什么品種、多少數量,流通中也就是這么多品種和數量;流通對生產起反作用,即流通搞得好,市場擴大了,生產必然擴大。從市場經濟分析,流通問題實質上是市場問題,而市場問題,必須抓好兩頭:一頭是生產、一頭是消費。只抓生產不抓消費(也可理解為市場),同只抓消費,不抓生產一樣都是不可取的。因為有了消費而沒有生產(產品),同有了生產而沒有消費一樣,市場只是一個空洞名詞,而不是現實的市場?;\統地說生產決定消費,或消費決定生產未必科學。馬克思說過,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但同時又說,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因此,用馬克思關于生產與消費誰決定誰的辯證關系看待市場問題,既要抓消費,又要抓生產,二者不可偏廢。
其次,進入市場的單位和個人都是不同利益的平等的經營主體。組成農業產業化的無論是加工企業、流通部門,還是農戶,在實行產業化經營中都是獨立、自主、具有平等權利和經濟實體。產業化不論采用什么形式、什么樣名稱、都有沒有改變參加者的主體資格,因為市 場交換的實質,不是物品位置的變換,而是物品所有權的轉讓。如甲到商場購買彩電,成交前,彩電所有者是商場,一旦成交付款,彩電的所有權就過渡于甲。倘若進入市場的企業或個人,不是法律上、經濟上獨立自主的實體,交易者之間不是平等地位,那末市場交換可能因缺乏主體資格或產權不明晰而導致失敗。這正是我們一方面要穩定家庭承包經營,保持農戶的獨立地位,一方面要通過農業產業化彌補家庭經營之不足,使農戶能和企業一樣平等地走向市場
[摘要]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電子商務和網絡經濟日益受到國家、行業和企業的關注,逐步進入高速發展期。本文從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入手,分析其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并就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建設現代農產品物流體系,加快我國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 電子商務 農業產業化 農產品物流體系
一、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1.電子商務發展現狀。電子商務通??s寫為EC(Electronic Commerce),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易用性、廣域性和 互通性,實現快速、可靠的網絡化商務信息交流和業務交易的一種全新的商務活動模式。據OVUM(電信、軟件、IT服務咨詢機構)報道,Internet電子商務目前在全球發展很快;平均大約每九個月其交易額將翻一番。據美國行政服務部及國防部聯合主持的跨12部的聯邦電子商務項目小組測評:到2002年美國國內的Internet網上電子商務逾3000億美元,2003年~2004年企業間電子商務交易額將占全部交易額的9%,達13000億美元,到2006年全球網絡上的年交易額達到18000億~20000億美元的規模,Internet電子商務的市場達到5000億~8000億美元。
2.電子商務在我國農業領域的應用。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正處于起步階段,農戶、農業組織搜集、捕捉、分析市場信息能力差。電子商務的有效應用將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環節有機結合到一起,解決了農業生產與市場信息之間的不對稱問題,促進了科技在農業中的推廣轉化應用。據統計,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國內已有涉農網站5000余家,其中有4500家左右基本能保持運行,涉及農業商務的網站有400余家。各省市普遍建立起自己的農業信息網,還涌現出類似“中華十億農副產品網”、“南京白云亭”等一些大型網上市場。農村供求信息服務系統、農村供求信息全國聯播系統,一年來已有注冊會員35000家,每月頒布信息8000條,內容詳查達25萬條。
二、電子商務在我國農業產業化中的作用分析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已成為我國當前農村社會的核心問題。若解決不好,將直接影響我國的長治久定。加入了WTO,我國農業已向世界敞開市場,在機遇與壓力中,更多的是壓力,因此要實現我國農業的高效現代化,電子商務的作用不可忽視。
1.加速農業信息流通。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生產使農業生產者之間基本上不存信息交流,農戶以經驗來進行生產,這種被動產銷局面使農民收入徘徊不前。電子商務的運用,使農產品供需雙方可以跨躍時間和地域的界限,做到及時溝通,依據市場信息情況合理定產,避免了市場波動帶來的效益不穩定,降低了農業生產風險。
2.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尚不健全,產品銷售渠道窄、環節多、交易成本高、供需鏈之間嚴重割裂。通過建立電子商務網上交易平 臺,實現了產業化帶動下的農產品流通的規模化、組織化,一方面使交易雙方處于信息對等的地位;另一方面,還提供了一種全新的 農產品銷售方式,讓供求雙方可以直接進行交易,降低交易成本。
3.創新農產品營銷方式。長期以來,現代商品營銷中的市場調查分析、評估與預測、市場定位、產品品牌包裝、 服務與促銷等環節與手段并沒有在農業產業化中得到充分運用。通過創建電子商務網站,進行網上廣告、訂貨、付款、客戶服務和貨物遞交等銷售、售前和售后 服務,以及市場調查分析、財務核算及生產安排等多項商業活動,將有利于帶動起與農產品銷售相關的金融、物流、交通、運輸、電信等第三產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加快農 業產業化的進程。
三、加快電子商務發展,提速我國農業產業化的建議
1.轉變觀念,提高認識。農業電子商務要發展,觀念要先行。其發展的難點不是技術,也不是資金,而是思想觀念的轉變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商務意識是根本,創新意識是關鍵,信息技術是手段,只有對農業電子商務有了正確的、積極的認識,才能實事求是的接受它,因為不能正確看待信息化,就不能將其轉化為生產力。
2.扶持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調查報告顯示,截止到2006年,全國網民已經超過1億,然而農民只占1.4%。網絡是農業電子商務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當農民可以方便、價廉的用上互聯網,農業電子商務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因此,加大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任務緊迫。
3.優化、重組傳統物流體系。農產品物流是現代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專業從事物流配送的企業,往往不注重電子商務活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要加快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優化、重組傳統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在農產品物流供應鏈中的作用,提高數字化交易、拍賣、支付、配送等服務的便捷優勢。
4.大力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在我國,農民的文化素質整體偏低,信息技術、網絡知識就更不用說了,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在現有教育不平衡的情況下,應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的優勢,大力實施遠程教育。充分發揮中央和各級黨?,F有遠程衛星教學網絡平臺,以及各種農村遠程教育渠道,不斷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強化農民的信息意識。
5.重視農產品標準化建設。農產品作為特殊的產品,其生產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這些特殊性,加大了其在特征、質量方面的度量標準制定的難度,而標準是農業電子商務得以廣泛開展的一個先決條件,沒有標準,就不能對產品進行對比,就沒有衡量產品質量的準繩。因此,首先要對農產品進行標準化管理和相關內容的研究,只有解決了農產品的標準化問題,
農業電子商務才能做到質的飛躍。
6.建立規范的信息數據庫系統。信息時代,誰最先獲得信息、誰最先運用信息,誰就能獲得市場、獲得利潤。我國要充分發揮電子商務的巨大潛力,創建高效、規范的信息數據庫系統,建立起一個良好、高效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數據庫網絡,是優化農村自身資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強農產品市場占有率的重要舉措。
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進程,這是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中之重,是增強農業自我發展能力和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依托,是適應我國加入WTO新形勢、提高農業整體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而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需要切實解決好幾個問題。
第一,以市場為導向,順應經濟運行規律,徹底更新觀念。要實現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就應當自覺樹立大市場、大流通的全新市場觀念,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切實改變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重生產輕流通、重產量輕質量、重速度輕效益的傾向,靠市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要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從傳統農業的思想觀念中解放出來,打破傳統思維定式,克服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觀念,大膽改革,勇于探索,開拓創新,挑戰傳統農業,構建現代農業。要實現由只重數量向質量、效益意識的轉變,要瞄準市場需求和消費熱點,通過大力實施名牌戰略,發展區域優勢產業,以調整品種、提高質量為重點,努力擴大高質高效的名優特新稀農副產品生產,發展產業化經營,推進農產品品種和品質結構的升級,實現農業由數量擴張型增長到質量優化型增長的轉變。要實現由鄉鎮市場向國際、國內市場的轉變,面向兩個市場,考慮不同區域和不同消費層次的市場需求,認真做好市場調查,制定產業規劃,鼓勵和提倡跨區域形成主導產業,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帶。
第二,以市場為導向,作好結構調整和規劃,合理配置資源。要始終立足于發揮本地資源和區位優勢,根據自然條件、地域特點、生產習慣、經濟發展水平等實際情況搞好農業結構調整和區域布局規劃,面向區域內外市場,揚長避短,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地抓好農業布局區域化和經營集約化。
第三,以市場為導向,借助資本開道,切實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投入。農業的產業化是伴隨著資金的高投入來實現的。因此,要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來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投入,通過帶有農業概念的龍頭企業的資本運作,實現資本的擴張和機制的轉換,從而加大對農業的再投入和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的能力,推動農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四,以市場為導向,農業產業化為載體,促進縣域經濟良性發展。首先要抓好主導產業,形成區域規模經濟。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要選準主導產品和主導產業,要有發展當地特色產業、特色區域規模經濟的主動意識,因地制宜地發揮資源、市場、經濟、技術等方面的比較優勢,發展本地優勢農產品,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其次要大力培育龍頭企業,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一方面各級政府在金融、稅率等方面給予龍頭企業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經營環境;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發展產業鏈長、規模大、輻射力強、科技含量高的企業。
第五,以市場為導向,認真研究產業化經營要素。要在領導思維和領導方法上轉變觀念,要擺正位置,不直接干預企業內部的經營活動,而更多地運用經濟手段、市場手段指導生產。政府的主要任務是支持、引導、協調、規范和服務,提供信息、基礎設施及其他公共服務,著力創造公平競爭環境。要尊重企業和農民的意愿和經營自主權,把自主權交給企業和農民,注重培植典型,搞好示范引導,逐步推廣,形成規模。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領導,在整體布局規劃、政策信息引導、協調利益關系、調控市場供求、維護經濟秩序等方面,充分發揮協調、指導、管理、服務、保障的職能,著力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農業產業化是繼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之后,我國農村的又一次偉大創舉,是加快農村改革與發展,盡快富裕農民,早日實現小康目標的必由之路。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平羅縣農村經濟開始步入快車道,農業產業化也逐步向著縱深方向發展。
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
農業產業化是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和農村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一種經營形式。其基本內涵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按照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形式,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對區域性主導產業實行專業化生產、系列化加工、企業化管理、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逐步形成種養加、農工商、內外貿一體化生產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分析平羅縣農業產業化發展軌跡,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緊緊圍繞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狠抓了糧油、蔬菜、養牛、養豬、養禽、養羊等商品基地建設,依靠科學技術,改善生產條件,提高單產,增加總量,提高效益。第二階段是圍繞建立商品基地和主導產業,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不斷調整和優化結構。尤其是在一批經營大戶的帶動下,農戶生產經營領域不斷拓寬,由過去的單一種養業開始向農、林、牧、副、漁綜合經營方向發展。積極從事流通販運、糧油、蔬菜、皮毛絨加工、商業、建筑、運輸等業,全縣農村經濟開始步入總量增長與結構不斷優化的路子。第三階段是近年來,縣委、政府采取優惠政策、資金扶持等措施,鼓勵和引導農戶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走規模經營的路子,全縣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在數量規模及科技含量等方面有了很大發展。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已初步形成框架。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特點
從總體情況來看,平羅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特點:
一是具有區域性主導產業已經形成,即以小麥、水稻、玉米、葫麻為主的糧油業,以豬、牛、羊、禽為主的養殖業;以皮毛絨加工為主的皮絨業;以日光節能溫室為主的蔬菜業;以防護林、經果林為主的林果業;以精養鯉魚、草魚為主的水產業。1998年,六大主導產業的產值占當年全縣農業總產值86%。
二是農產品基地建設成效明顯。圍繞主導產業,初步建成了以水稻、溫棚蔬菜、林果、牛、豬、羊、禽、水產品和棧羊育肥等十個相對集中穩定的生產基地。種植水稻7.37萬畝,產量達到34845噸,分別占全縣總播種面積、總產量的86%和84%;蔬菜基地種植蔬菜2.5萬畝,產量達12萬噸,分別占全縣的37%和5%,其中建成節能日光溫室3721座,占全縣節能日光溫室的85%。養牛基地牛飼養量達7.65萬頭,占全縣牛飼養量的73%;其中出欄3萬頭,占全縣的74%;養羊基地羊飼養量達8.8萬只,占全縣羊飼養量的22%,其中存欄5.1萬只,占全縣的22%;棧羊育肥基地年飼養量11.2萬只,占全縣羊飼養量的28%,其中年育肥出欄5.8萬只;養豬基地豬飼養量9.9萬頭,占全縣的54%,其中出欄5.15萬頭,占全縣的54%;養雞基地雞飼養量212萬只,占全縣雞飼養量的58%,其中出欄154萬只,占全縣的62%;養漁基地魚類養殖面積645畝,占全縣水產養殖面積61.7%,魚類產量97噸,占全縣水產品產量的55%;經果林基地面積1萬畝,占全縣經果林總面積的54.9%。
三是農副產品加工、流通、銷售已初具規模,形成了乳制品加工、糧油加工、蔬菜脫水、皮毛絨加工、淀粉生產等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立和完善了蔬菜批發、糧油交易、皮毛絨交易等集貿市場,重點培植和發展了糧食系統、供銷系統以及各鄉鎮農副產品流通公司、個體流通大戶,初步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以集鎮農貿市場為依托,貫通縣內外的農副產品加工、流通網絡。到一九九八年底,全縣各類經營大戶發展到438戶,其中年銷售收入1萬元以上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有2家,年銷售收入1萬元以上的有19家。其中:糧食加工企業65家,油類加工企業28家,蔬菜加工企業9家,食品及其它加工企業7家,產值達1億多元。全縣基本形成了主導產業帶動型、加工企業帶動型、市場引導型、專業流通組織帶動型等農業產業化類型。初步建成了以華夏公司為龍頭的皮毛絨加工;以琪樂冷飲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的乳制品加工;以平羅植物油廠為龍頭的油料加工;以寶豐清真牛羊肉屠宰批發市場為龍頭的清真牛羊肉屠宰加工;以平羅綠源食品有限公司為龍頭的番茄加工,以中南工貿有限公司、綠源食品有限公司為龍頭的脫水蔬菜加工;以天神寶有限公司為龍頭的枸杞全粉加工;以縣造紙廠、亞麻廠為主的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等,其范圍涉及糧油、蔬菜、鮮奶、飲料、皮毛絨、造紙、亞麻等生產、加工、流通領域。同時,全縣17個農村鄉鎮成立了農產品流通公司,各村也成立相應的農產品流通服務組織,民間流通組織、個體流通商販數量逐年增多,規模不斷擴大。到1998年全縣建成糧油、蔬菜、畜產品、煤炭、建材五個專業批發市場,各類農產品專業、批發、集貿市場達到14個,年集市貿易成交額達3億元,成交額上千萬元的有5個,其中城關蔬菜批發市場年蔬菜上市量7萬公斤以上,交易額達4多萬元;四個糧油交易專業市場年糧油交易量達1萬公斤以上。全縣農產品流通率達到6%以上。
四是品牌開拓意識逐步增強。全縣初步形成了有一定知名度的新的名牌產品,如琪樂冷飲、寶豐清真牛羊肉、黃渠橋羊羔肉、沙湖牌面巾紙、姣妮牌衛生巾、天神寶枸杞粉等。如琪樂牌冷飲,現有4個系列43個品種,產品輻射寧夏、陜西、甘肅等地。天神寶公司生產的枸杞全粉被國家科委等四部委評為優質新產品。
五是資金和科技對農業產業化的扶持力度加大。1998年,縣、鄉用于農業投入達11萬元,比上年增長3.5%,發放各類農業貸款1.45億元。在科技扶持上,目前全縣共擁有農業技術人員661人,建有縣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9個,鄉鎮技術服務站12
6個,村科技服務站145個,各類專業協會26個,發展會員2347名。全縣建立科技示范鄉3個,示范村24個,示范隊145個,示范戶145戶。近三年,縣上先后投資26萬元用于推廣節能日光溫室、小麥覆膜穴播、水稻旱育稀植等新技術。1998年共培訓農民1.9萬人次,其中85%的青壯年勞動力掌握了2門以上實用技術,全縣新技術覆蓋面達到96.8%,優良品種覆蓋率達98.1%,科技對農業增產的貢獻率達到46%,各項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國家科技工作先進縣(市)標準。順利通過了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的驗收。 總之,由于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快,有力地推動了全縣農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1998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17.4億元,比上年增長21.7%。其中:農業總產值達3.4億元,比上年增長8.9%。糧食總產達2.5億公斤,保持了自1986年以來,連續13年增產的好勢頭。成為全區第一產糧大縣。肉類總產達到1862萬公斤,比上年增長14.3%。水產品產量達到165萬公斤,比上年增長17.3%。鄉鎮企業總產值達9.8億元,利稅9863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5.6%、21.8%。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463.89元,比上年增長15.1%。按收入來源分勞動報酬收入人均369.57元,占15.%,家庭經營的純收入人均1946.22,占79%,其中第一產業純收入人均1594.16元,占64.7%,第二產業純收入人均74.8元,占3.%;第三產業純收入人均277.26元,占11.3%。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人均148.11元,占純收入的6%。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平羅縣農業產業化有了一定的發展,但農業產業化尚處于起步階段,和發達地區相比,農業產業化發育程度低,速度慢,尚屬初級階段;農業內部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步子慢,農產品基地,主導產業不突出,特色不明顯;龍頭企業規模小,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能力弱;許多產業仍然靠出售初級原料或初級產品為主,農產品加工增值不夠;農村市場體系、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三、農業產業化發展重點及奮斗目標
平羅縣農業生產條件優越,資源開發潛力巨大,加之連續1年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全縣農業生產綜合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農業生產后勁顯著增強,生產能力不斷提高,這些都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今后幾年,平羅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任務和奮斗目標是:圍繞“六大”主導產業,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為突破口,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加快基地建設,擴大市場流通,建好4個成交額過億元的綜合批發市場,5個產值在1萬元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個農產品生產基地。逐步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生產經營格局,形成龍頭企業帶動,區域布局合理,科技含量較高,產品競爭優勢明顯,產加銷相互銜接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到22年,全縣農業總產值力爭達到5個億,農副產品綜合商品率達到75%,農副產品綜合加工率達到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元,全縣農村有6%的農戶, 7%的耕地,8%的農產品基本實現產業化經營。根據全縣農業資源潛力,現有基礎和開發前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點是:糧油、畜禽、皮毛絨、蔬菜、林果、水產六大主導產業,依托六大主導產業,建好糧油、水稻、牛、豬、羊、禽、蔬菜、水產、林果等十個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好糧食、油品、淀粉、乳品、皮革、毛絨、蔬菜、畜禽、屠宰八個方面主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城關、二閘、寶豐、通伏四個農副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培育1%的農戶為流通運銷經營大戶。通過舉龍頭、帶基地、連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把農業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經濟優勢。
四、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措施
按照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的要求,必須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在穩定和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雙層經營體制的基礎上,打破過去產加銷相脫節的格局,逐步建立起貿工農、產加銷、農科教相結合的新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大力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企業聯合經營方式,采取多層次、多種經濟成份的形式發展貿工農、產加銷、農工商一體化的經營組織。推進農業生產格局向市場導向、科技領先、提高效益方面轉變。利益格局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經濟一體化方向轉變。體制格局向城鄉一體、多層次經營、新型合作經濟轉變。搞好農業產業化龍頭、基地、農戶三要素的有機結合與聯系,合理配置資源,發展農村生產力。
1、抓龍頭、帶基地
龍頭企業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服務配套的綜合功能。建立龍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關鍵。要立足于現有的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依托平羅縣農產品資源豐富,市場吞吐能力強的優勢,突出抓好糧油加工、肉食品加工、蔬菜批發、脫水、玉米淀粉、絨毛皮革加工、水產品公司、乳制品加工等8個方面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積極引導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參與產業化經營。打破所有制界限、地域界限和行業界限,堅持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的方針,誰有能力誰牽頭,誰當龍頭扶持誰。農業、農技、畜牧、糧食、林業、水產、商業供銷等部門要充分發揮其技術、人才、基礎設施優勢,建設各具特色的龍頭企業,帶動起以老灌區為主的糧油生產基地;以城關、前進、周城等鄉為主的蔬菜生產基地;以沿黃和沿山各鄉鎮為主的牛、羊養殖基地;以周城、姚伏、前進、六中等鄉為主的養豬基地;以高莊、下廟等鄉為主的養雞基地;以縣城以南為主的優質水稻生產基地;以兩個國營漁場及養魚大戶群體為主的養漁基地。同時,要不斷挖掘企業內部潛力,轉換經營機制,加快技術改造,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競爭能力,發展拳頭產品,通過合同或契約等形式,加強企業與農產品基地的緊密結合,搞好利益分配,使生產基地真正成為農品加工企業的第一原料車間。從而,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千家萬戶發展商品生產,推動縣城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2.抓科技 興產業
培植主導產業,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基礎。平羅縣農業發展的重點是糧油、畜禽、皮毛絨、蔬菜、林果、水產六大主導產業。而振興這些產業,盡快把產業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經濟優勢,實現富民強縣目標,關鍵在科技。因此,要繼續深入持久地抓好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大力推廣農業新技術,重點抓好科技培訓、良種繁育推廣、信息服務、物資供應、資金投入五大服務體系建設,強化農、林、牧、漁、水利、機械、農資、金融等部門服務功能,集中人財物資源,縣上重點培植農林牧漁業高科技示范區,鄉村培植高科技示范村、示范隊,大力推廣噸田、雙千田、立體套種、玉米種子包衣、節能日光溫室、小弓棚瓜菜、青貯氨化、暖棚養畜等新技術,在全縣培植一批高科技、高起點、高標準優質主導產業示范區,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產業開發帶,把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的農戶聯結成產業大軍,形成產業優勢,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充足原料,以適應農產品生產加工領域的延伸和經營方式變革的需要。
糧油產業:是平羅縣最大的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要認真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大力推廣各項農業新技術,加快國家商品糧基地縣的建設,抓好小麥、玉米、油料(油葵)的生產,建好水稻生產基地,開發建設優質大米生產基地,進一步加大荒地的開發利用力度,搞好農業綜合開發,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通過發展糧油深加工,鞏固提高糧油專業批發市場,提高糧食的商品率,實現增加糧油總量和加工增值的目標,到本世紀末糧食總產量要達到5.5億公斤,進入全區前列。
畜禽
產業:以秸稈養牛示范縣為契機,抓好肉牛生產基地、肉羊生產基地、棧羊育肥基地、生豬生產基地、肉雞(蛋雞)生產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狐、兔、鴨、等名、優、稀產品,積極扶持現有的琪樂冷飲有限公司、登山乳制品有限公司、光大禽業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畜禽龍頭企業,辦好城關生豬定點屠宰廠,擴建寶豐鎮關清真肉食品屠宰場,提高其知名度,擴大其加工能力,提高畜禽轉化增值效益,力爭畜牧業收入在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份額中占到1/3以上。 皮毛絨產業:搞好崇崗、下廟兩鄉的絨山羊基地建設,提高絨毛品質,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健全完善寶豐皮毛絨交易市場和華夏有限公司龍頭組織,新建華夏公司梳絨廠,形成群體優勢,增強競爭力。蔬菜產業:憘依托國道和南、北、中大市場的蔬菜經濟帶,圍繞北門批發市場,大力發展以節能日光溫室和小弓棚瓜菜產業,突出抓好綜合配合技術的應用,搞活瓜菜上市流通,不斷提高瓜菜產業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蔬菜產業收入要占到農戶收入的2%以上。
林果產業:憘認真實施“興果富民”工程,重點建設唐徠渠系、11國道兩側的林果基地,創出名優果品,占領縣內外市場。積極扶持發展優質枸杞基地建設,增加名優新產品,創辦果汁加工企業,帶動林果基地的發展。
水產業:穩步發展精養鯉魚、草魚,大力發展特稀魚種,扶持發展生態養魚,實施“水上小康”工程,逐步提高水產業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
3.抓市場 促銷售
市場做為聯系生產與流通橋梁,對推動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進一步抓好現有的城關蔬菜批發市場、富民市場、北門市場、北門農貿市場和姚伏、黃渠橋、寶豐等集貿市場和五個糧油批發市場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完善的基礎上,今年應進一步發揮好玉皇閣農貿市場、寶豐清真牛羊肉市場的作用,在全縣初步形成大市場、大流通網絡,以銷促產,搞活流通,加快農產品向商品化方向轉變的步伐。
4.抓政策 增投入
發展農業產業化,需要建好基地,興辦龍頭企業,培植銷售市場,必須要有人財物和政策的投入。尤其是政府各部門要明確職責,相互配合,按照產業政策,區域規劃和發展市場經濟要求,從立項辦證、土地審批、資金信貸、供水供電、基礎設施建設、戶籍管理、人員聘用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扶持。并通過財政杠桿調解作用,逐年增加對農業產業化資金投入,每年安排一部分資金,采取周轉使用、按期償還、滾動發展的辦法,重點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產品基地建設。金融部門要把發展農業產業化作為資金信貸重點。對發展前景好、信譽好、效益好的龍頭企業要重點扶持。各鄉鎮及農村合作基金會也要多方籌措資金,支持創辦農副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同時,要積極爭取區、市扶持產業化發展資金,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5.抓領導 求實效
農業產業化是項系統工程,涉及到許多行業和部門,必須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尤其是縣、鄉黨政一把手要把此項工作作為今后農村工作的戰略重點,切實抓緊抓好。形成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農村工作領導具體抓,部門、鄉鎮領導抓具體項目落實的良好局面。一是要全面推行縣鄉領導抓產業化目標管理責任制,實行一個產業、一個規劃、一套措施、一套班子、一套實施辦法,納入縣鄉領導年度考核,真正做到有責任,有考核,有獎罰。二是縣鄉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每人要抓好1--2個農業產業化典型,從龍頭企業到基地建設,一抓到底,認真總結經驗,指導工作。三是為了加強對全縣實施農業產業化工作的協調、指導,縣委政府成立了農業產業化辦公室,為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制定規劃,搞好信息、技術、人才、資金、項目考察論證等服務工作,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四是各級黨委、政府、各部門要按照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道路和具體任務要求,切實轉變職能,改進工作方法,轉變工作作風,深入生產基地和龍頭企業,進行調查研究,了解新情況,發現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幫助解決實際困難,真抓實干,狠抓落實,突出實效,為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農業產業化建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現代農業要求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幾年來,我市的農業產業化建設緊緊圍繞優勢特色產業,立足本市特色,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我市農業產業化建設現狀我市農業產業化建設主要抓了煙葉、茶葉、魔芋、草本藥材和畜牧業,種植規模55萬畝,養殖規模140萬頭,收入11.29億元,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獲得的收入占總收入的60。具體說,我市農業產業化建設取得了如下成就:
1、產業建設基地已形成規模。
煙葉、茶葉、藥材、魔芋等都有10萬畝以上規模,都有相應的專業鄉、專業村、專業組。都有萬畝以上的鄉,象芭蕉的茶葉已突破6萬畝,是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的典范。
2、農民參與產業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
農業產業化必須靠農民積極參與,我市的產業化發展是政府決策,行政部門執行,一級向一級下達任務來實現的。近年來,由于各產業效益顯現,農民自覺參與產業化建設的積極性增強,如芭蕉農民自發購茶苗建茶園,沙地、太陽的農民自己串換魔芋種等。農業產業化建設已從行政命令型向農民自由參與型轉變。
3、農產品的加工、銷售難的問題基本解決。
農產品加工、銷售難是困擾農業產業化建設的瓶頸,我市通過培植龍頭企業、招商引資,使產業化建設的產業鏈得到延長,產、加、銷一體化正在形成和完善。近年來,雖然各產業規模和產量大幅增長,但不存在賣難現象。
4、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
恩施因硒使農產品獨具特色,是魔芋“全國綜合實力第一市”;無性系良種茶園“全省第一市”,同時也是“煙草王國”。板橋黨參、九洲牧業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由此可見,恩施市各產業化的品牌已有一定知名度。
5、農民參與產業化建設得到實惠。
我市農民無論是種煙、種茶、種魔芋、種藥材,還是喂豬養羊,都從中得到實惠。根據調查,種一畝無性系良種茶,年收入4000元是有保障的,純收入每畝2165元,魔芋每畝純收入1870元,而種糧食只有170元左右,產業化建設成為農民增收的渠道,農民通過產業化建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二、存在的問題
1、產業化建設推進難度大。具體表現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耕地承包經營30年不變與產業化建設要求規模化經營形成矛盾。由于土地經營權被農民無償占有,而占有者因外出打工無法與產業化建設相適應,致使產業化經營受阻,形成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
2、投資融資難。
農業產業化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就目前情況看,任何一個項目都難以爭取大量的資金來滿足項目建設需要。每一個項目都要上千萬資金,但項目資金爭取難。魔芋去年有20萬元,今年可能就沒有了,想真正啟動大項目,利用上級大的投入是相當難的。省優勢農產品板塊建設項目爭取了一年多,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消息。本地的金融部門應是農業產業化建設的重要投資渠道,但因為各自的經營理念限制,商業銀行只收不貸,農行本應支持產業化建設,每年發文安排扶貧貸款,但恩施市機構都拆了,農業產業化的企業大多在農村,農行根本不受理,農業產業化建設無法獲得商業銀行信貸。財政投入是本級投入的重點,但恩施屬老少邊窮地區,本級財政難以為繼,但市財政每年安排支農專款400萬元,已不錯了。
農業產業化建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現代農業要求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幾年來,我市的農業產業化建設緊緊圍繞優勢特色產業,立足本市特色,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我市農業產業化建設現狀
我市農業產業化建設主要抓了煙葉、茶葉、魔芋、草本藥材和畜牧業,種植規模55萬畝,養殖規模140萬頭,收入11.29億元,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獲得的收入占總收入的60。具體說,我市農業產業化建設取得了如下成就:
1、產業建設基地已形成規模。
煙葉、茶葉、藥材、魔芋等都有10萬畝以上規模,都有相應的專業鄉、專業村、專業組。都有萬畝以上的鄉,象芭蕉的茶葉已突破6萬畝,是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的典范。
2、農民參與產業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
農業產業化必須靠農民積極參與,我市的產業化發展是政府決策,行政部門執行,一級向一級下達任務來實現的。近年來,由于各產業效益顯現,農民自覺參與產業化建設的積極性增強,如芭蕉農民自發購茶苗建茶園,沙地、太陽的農民自己串換魔芋種等。農業產業化建設已從行政命令型向農民自由參與型轉變。
3、農產品的加工、銷售難的問題基本解決。
農產品加工、銷售難是困擾農業產業化建設的瓶頸,我市通過培植龍頭企業、招商引資,使產業化建設的產業鏈得到延長,產、加、銷一體化正在形成和完善。近年來,雖然各產業規模和產量大幅增長,但不存在賣難現象。
4、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
恩施因硒使農產品獨具特色,是魔芋“全國綜合實力第一市”;無性系良種茶園“全省第一市”,同時也是“煙草王國”。板橋黨參、九洲牧業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由此可見,恩施市各產業化的品牌已有一定知名度。
5、農民參與產業化建設得到實惠。
我市農民無論是種煙、種茶、種魔芋、種藥材,還是喂豬養羊,都從中得到實惠。根據調查,種一畝無性系良種茶,年收入4000元是有保障的,純收入每畝2165元,魔芋每畝純收入1870元,而種糧食只有170元左右,產業化建設成為農民增收的渠道,農民通過產業化建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二、存在的問題
1、產業化建設推進難度大。具體表現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耕地承包經營30年不變與產業化建設要求規?;洜I形成矛盾。由于土地經營權被農民無償占有,而占有者因外出打工無法與產業化建設相適應,致使產業化經營受阻,形成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
2、投資融資難。
農業產業化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就目前情況看,任何一個項目都難以爭取大量的資金來滿足項目建設需要。每一個項目都要上千[:請記住我站域名/]萬資金,但項目資金爭取難。魔芋去年有20萬元,今年可能就沒有了,想真正啟動大項目,利用上級大 的投入是相當難的。省優勢農產品板塊建設項目爭取了一年多,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消息。本地的金融部門應是農業產業化建設的重要投資渠道,但因為各自的經營理念限制,商業銀行只收不貸,農行本應支持產業化建設,每年發文安排扶貧貸款,但恩施市機構都拆了,農業產業化的企業大多在農村,農行根本不受理,農業產業化建設無法獲得商業銀行信貸。財政投入是本級投入的重點,但恩施屬老少邊窮地區,本級財政難以為繼,但市財政每年安排支農???00萬元,已不錯了。
目前,我市有些地方農民外出打工、經商,家中的土地荒蕪或半荒蕪,產業化建設在這些地塊受阻,承包者無力或無心經營,想經營者又無法經營。對這類情況,可采用有償流轉土地的辦法,讓承包者將土地使用權實行轉讓,雙方簽訂流轉協議,讓土地向能人集中,讓耕地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益。
5、加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力度。
產業化建設取得成效的地方,農民收入增加,對外交往加強,相關企業都會在區域內落戶,農民也大量建房。但基礎設施無法滿足需要,交通、供水、供電、通訊等不匹配,大車進不去,用水不達標,供電緊張,通訊信號差。建議在農業產業化建設取得成效的地方,統一規劃新村建設。讓四處建房的農戶集中建房,不僅節約土地,節約資金,醫療、衛生、教育等資源配置也可盡量合理。由此推進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和主要內容,是我國農業今后發展的一大趨勢。農業產業化經營就是實行農業企業化運作,采取種養加、產供銷、農工貿一體化方式,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集約化和效率化,最終達成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效果。
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我國目前市場經濟整體發育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所提出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農業經濟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實現質的跨越提出的內在要求。近幾年來,中央一再強調指出,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要保持長期不變,在這一大的農村基本經濟制度框架內,如何揚長避短,適應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變化的需求,加速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確保農民增收,便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實際上,大力推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正是處理和解決當前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所面臨一系列難解之題的一個最為有效的舉措。
首先,從生產環節上看,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彌補聯產承包責任制自身難以克服的弱點和不足。在聯產承包制下的以戶為單位的生產經營方式,規模細小,經營分散,經濟實力薄弱。當農業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單靠農民個人力量顯得越來越為有限,很多農戶既沒有擴大生產規模,實現集約化經營的基本資源條件,又缺少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資本投入實力,因此很難突破傳統農業的生產經營模式的束縛,這樣生產上不去,農民收入的提高也就成為無源之水。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將分散的農戶聯結為一體,通過產前、產中和產后的服務鏈條,把每個農戶都納入到現代化大農業生產系列之中,真正實現生產的“統分結合”。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大大發展農戶的企業化經營、農場化經營和定單農業的發展,推動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廣泛的應用,通過國內和國際間的分工和協作,充分發揮地域經濟的資源優勢、品種優勢,促進農業經濟全方位發展和進步。農民的增收也就有了充分的保障。
其次,從流通環節來看,聯產承包制本身存在著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一家一戶和彼此封閉的生產經營單位,割斷了生產與市場的內在聯系,當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特別是市場供求關系由供不應求轉變為供過于求以后,由于絕大多數農民所占有的市場信息有限,加上市場調節滯后性的影響,很多農民難以正確把握市場的波動或盲目跟著市場走,往往陷入市場虛假信號的陷阱,或是產品銷售受阻,或是賣不出預期的價錢,有時甚至出現豐產不增收或是豐產減收的情況。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在農戶與市場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將農戶分散性的小生產融入到大市場之中。一方面,通過向農民提供準確的市場信息,引導農民按市場組織生產,使農戶的生產與市場需求緊密銜接起來;另一方面,通過產供銷的結合,為農戶提供穩定和高效率的渠道網絡,不僅可以保證農產品的銷路,而且還可以賣個好價錢;再一方面,通過有效的營銷手段,為農產品流通開拓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引導農戶參預國內和國際市場競爭,促進農戶生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
第三,以戶為單位的承產承包制,難以抵御各種突如其來的風險。包括市場風險、自然災害風險、行政干預風險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戶為單位的生產經營體制,可以使少數頭腦靈活,市場預測較為準確的農戶富裕起來,率先步入小康行列。但對大多數農戶來說,在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之下,很難規避無時不在的各種風險,從較長時期來看,必然會出現大量生產難以維持甚至破產的農民,形成兩極分化。通過產業化經營,可以大大增強廣大農戶抵御風險的能力,走共同富裕之路。一方面,通過產業化經營,可以將農戶的生產、經營各項活動統合起來,種養加、產供銷、農工貿形成有機整體,并與市場聯通起來,從而可以從整體上減輕市場波動、突發的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帶來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在產業化經營過程中,產業的各鏈條和各環節結為整體,形成合力,在產業鏈中構建起有效的信息溝通和反饋系統,當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馬上會引連鎖效應,迅速做出應對反應,從而最大限度化解風險,降低損失;另外,行政性干預對于農戶來說也是引發風險的因素之一。在現實中,作為單體力量的農戶,一般很難擺脫行政性干預的控制。由于行政干預對于行政主體來說,既無成本,也不承擔任何后果,往往隨意性很強,但一旦失誤,給農戶造成的損失則是巨大的。通過產業化經營,分散性的農戶實際上已經聯結為統一整體,在經濟上形成利益聯盟。這樣,當出現行政干預時,行政主體面對的已經不是單體的農戶,而是作為利益共同體的在經濟上聯合起來的眾多農戶。
第四,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充實、鞏固和完善聯產承包制的有效手段??梢哉f,農業產業化賦予了聯產承包制以新的內容和新的生命力。在統分結合的雙層體制下,農業產業化經營在生產環節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分”的優勢,在保障農民生產自主性的前提下,通過利益誘導,充分調動起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又以市場為紐帶,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和銜接以及社會服務化體系的確立,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在整體上將農戶的生產經營活動又統一起來。這種“統”,不是行政上的管理,而是經濟上的,以利益為目標的“統”。這種統分結合,可以在農業產業上各環節給農民帶來豐厚利益。僅以農產品加工環節為例,價值1元的農產品,經過加工處理后,在美國可以增值3.75元,日本可以增值2.2元,而我國只有0.38元。這一方面說明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潛力巨大,農民可以從中獲取相當可觀的收益。
第五,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充實農村現實經濟基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資源的配置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比較利益的作用下,資金、技術、土地、人才等生產要素必然要由比較利益低的部門向比較利益高的部門轉移。而從目前來看,農業與其他部門相比,比較利益明顯偏低,從而導致現有的農業資源大量流失,不僅嚴重削弱了農業的基礎地位,而且也對現行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的鞏固帶來威脅,這是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面對的不可回避的現實重大問題。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可以大幅度提升農業專業化水平和技校水平,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為一體,實現城鄉市場的結合,加速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對接,提高農業的綜合獲利水平和能力。如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從事種植和養殖的農戶,不僅可以從直接的產品生產中獲得利益,有的還可以獲得流通環節的利潤返還,還可以分享加工業和服務業的部分利潤。這樣,隨著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廣大農民可以安心從事農業生產,這對于整個農村的全面發展都是極為必要的。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基礎還很脆弱,產業化經營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加以開展。但最終的目的是促進農業生產力發展,協調農業生產關系,促進農民增收,在聯產承包制基礎上,加速農業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進程,使廣大農民盡快步入全面小康社會。
原文作者:葉俊江
摘要:漁業是我國農業的一個部門,漁業產業化屬于農業產業化一部分,目前處在發展階段。文章旨在以具體的例子去研究農業產業化的經營組織,通過運用實地調研的方法,訪談番禺區海鷗島水產養殖的龍頭企業及養殖戶,探討番禺區海鷗島漁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狀況,同時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養殖戶
一、引言
農業產業化經營就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效益為核心,以科技進步為手段,以各類中介組織為龍頭,以龍頭帶動農戶的形式,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形成一體,形成一體化經營,形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組織形式和經營體制。研究農業產業化,有利于提高農業的比較利益,解決家庭經營的規模不經濟與交易成本高的問題,因此對于實際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特以番禺區海鷗島的漁業經營組織為例,通過實地調研來研究農業產業化問題。
在我國,對“農業產業化”的研究比較多。張皓若(1996)指出了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是我國農業實現轉變的有效途徑,并提出了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途徑,但他沒有說明農業產業化的具體含義。隨后,有很多學者從多個角度研究了農業產業化,對此進行了補充完善。例如,康云海(1998)研究了農業產業化中農戶行為。尹成杰(2001)研究了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結構調整之間的關系。楊明洪(2002)、牛若峰(2006)各自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的問題。上述研究在理論方面進行了充分的闡述,但終歸是定性研究,缺乏一定的實際調查研究。在對實際情況的調查研究方面,周立群和曹利群(2001)對山東省萊陽市農業產業化進行了詳細的調查,以了解當地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程。此研究并非僅停留在理論研究的層面上,能夠把理論與實際很好地結合起來。[論文網]
二、實地調研分析
本文以番禺區漁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較快的海鷗島地區為例進行微觀調研。我們訪談了海鷗島的漁業基地共六家(包括華名養殖基地,金海養殖基地,悅豐養殖基地等),其規模都在350畝以上,其中有最大的規模達到1036畝。與此同時我們也訪談了當地的養殖戶數家。通過對企業的現狀對比分析和養殖戶的實際及主觀意愿調查,探討漁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
(一)海鷗島漁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番禺養殖生產呈現規?;?、集約化發展。如今,番禺區充分利用海鷗島的“番禺區名優水產養殖試驗基地”的產學研平臺和規模漁業企業資源優勢,加強水產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加快水產健康養殖技術應用推廣、建立水產品質量追溯制度、打造優質健康咸淡水產品品牌、發展水產品深加工業,促進漁業品牌化、產業化發展,以提高番禺區水產品質量安全和市場競爭力。目前已經形成了“番海黃鰭鯛”、“金海南美白對蝦”、“新一代羅非”、“金洋筍殼”等著名品牌。
(二)當地漁業產業化經營模式
漁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一般包括企業+基地,企業+基地+養殖戶,中介組織+養殖戶,企業+協會+養殖戶,水產批發市場+營銷大戶+養殖戶,企業+合作社+養殖戶等。而目前海鷗島存在以下幾種經營模式。
1.企業+合作社+養殖戶
例如海鷗島華名養殖發展有限公司,以合作社為依托,養殖戶為基礎,通過提供飼料賒購、統一收購水產品的服務,帶動了區內的石樓鎮、化龍鎮、石基鎮、魚窩頭鎮等養殖戶300多戶農民進行規范養殖。企業還以“賒賬形式”供應飼料、藥物及免費提供技術應用服務,扶持養殖戶進行生產,并訂價回收養殖戶的魚類產品,供應番禺、廣州、東莞、中山、深圳、香港等地的批發市場。目前帶動并規范養殖面積達30000多畝,每年銷售魚類水產品30000噸以上。
2.企業+協會+養殖戶
這種模式以專業開發公司為龍頭,以漁業專業協會為紐帶,以眾多的專業養殖戶為基礎,通過有效的利益連接機制,結成經濟共同體。如悅豐企業與番禺區漁業協會合作,通過標準化養殖技術推廣及農業龍頭企業的示范帶頭作用,扶持和引導周邊地區養殖戶改變原有落后的養殖模式,帶動周邊地區商品魚養殖戶共計232戶、生產基地養殖面積22000多畝,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及從研發—魚苗—飼料—養殖—產品回收—內銷及出口的產業化模式,擁有一批高素質的忠誠企業的科技和管理人才,設備完善的檢驗檢測中心,養殖基地并于2005年獲得無公害產地和無公害產品認證,與此同時也通過了檢驗檢疫備案注冊登記,成為符合出口水產品標準的養殖示范基地。目前養殖面積達到1030多畝,水產品產量達到2550噸,年銷售總額達到2300多萬元。
3.企業+協會
如沙南金海企業,加入到番禺區漁業協會,同時也擔任了協會的理事單位,其在養殖技術、經營管理方面加強與其他漁業龍頭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在協會的引導下,提高了企業自身的競爭力,也打響了“金?!边@個品牌。目前養殖面積362畝,年產量約300多噸。
(三)調研結果分析
通過調研,我們在各方面對漁業產業化經營企業進行橫向對比,具體如下。
1.成本利潤方面
我們把企業漁業產業化經營采取不同模式所帶來的收益進行對比。
由表1可知,企業+協會+養殖戶模式的企業每年每畝的總投資成本最低,企業+合作社+養殖戶利潤水平最高;企業單干的投資成本最高,且凈利潤最低;對企業不同產業化經營程度的利潤對比分析可見實行漁業產業化經營明顯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2.政府支持力度方面
番禺海鷗島地區漁業產業化經營的企業或多或少都有享受到政府的補貼,其中,政府給予企業+合作社+養殖戶模式以技術支持;給予企業+協會+養殖戶模式以項目補貼,為100萬每項目;給予企業+協會以及企業單干模式以基地建設補貼,推塘費2000元每畝。
3.市場銷售方面
漁業產業化經營后,海鷗島企業以產品質量為保證,運用多種策略,成功打造自己的企業品牌,定價平均高于市場價5元/斤,銷往本地及外地市場,銷售利潤大。而其中,萬興企業利用著名的魚品牌“番海黃鰭鯛”達到較好的效益,并抓住機遇,成為亞運會的水產品主要供銷商。
4.質量和環保方面
從訪談中得知,企業大都有較充裕的資金增設高科技設備,管理自動化。有增氧器、飼料投喂機以及水質監測器,能夠時刻保證水質和產品的質量安全。其中悅豐企業還極力打造環境友好型漁業,自己生產飼料,自己培育魚種,從源頭上節約資源,杜絕污染,保證安全。
5.生產技術與生產條件方面
在所有訪談的企業中,雖然金海的經營面積最小,但是每年每
畝的凈利潤卻有0.55萬元,這主要得益于其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條件,如采用美國阿科蔓生態膜;種類主要為蝦,品種達十多種,專業化程度高。
(四)當地企業與養殖戶產業化經營客觀情況及主觀意愿分析
1.企業方面
據調研和收集資料得:番禺區海鷗島并未全面實現漁業企業產業化經營。其中50%的企業都已實現漁業產業化經營,如華名養殖基地,江鷗村龍頭企業悅豐等。而另外50%的企業大多具備漁業產業化經營的規模和經濟實力,同時具有主觀意愿成為漁業產業化經營的主導者,走漁業產業化經營道路。
2.養殖戶方面
通過對20戶養殖戶進行參與漁業產業化經營的意愿調查可知,83.3%養殖戶都希望能夠以較高的價格與龍頭企業進行合作,并希望通過龍頭企業的技術,資金,和人力資本的支持帶領他們走向規?;洜I的合作道路。但有16.7%的養殖戶不管什么條件都不愿意進行產業化經營合作,希望自己“作主”,他們普遍認為該地區漁業產業化經營前景不好。
3.企業與養殖戶在實行漁業產業化所持觀點
企業實行漁業產業化的原因有:政府推動,鼓勵企業實行漁業產業化;實行漁業產業化能得到政府資金、技術方面的支持;漁業產業化能減少生產成本,降低生產風險,穩定產品供應,增加收入。
企業未實行漁業產業化的原因有:政府剛在與企業商議當中,還未真正開始實行;部門養殖戶不愿意參與到漁業產業化的行列當中。
養殖戶參與漁業產業化的原因有:參與漁業產業化能分散自身經營的風險,穩定和增加收益;參與漁業產業化能提高生產效率,集體經營,減少自身勞動力的損耗;參與漁業產業化能確保產品的銷售,減少市場滯后帶來的影響。
養殖戶未參與漁業產業化的原因有:不了解漁業產業化,不信任漁業產業化經營;希望通過自身經營獲取收入,自力更生;養殖只為一種休閑的生活方式,充實生活。
綜上所述,龍頭企業和養殖戶大都有意愿相互合作,一起走向漁業產業化經營的模式,同時也要求龍頭企業要具備雄厚的資金實力,養殖戶要有較高的產業化經營意識。然而,在經濟學理論中,只有具備“愿力”(愿力既是指有需求,愿意去接受產業化并主動去實行產業化的意愿)和“能力”(具備支撐愿力的經濟基礎,或者是物質基礎)的較好結合的經濟事物才能發展得更好。而對還存在3000多戶養殖戶的番禺區來說,在這方面還是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
三、海鷗島地區漁業產業化經營的建議
結合海鷗地區的實際情況,作為海鷗地區的漁業產業化能否在市場上立足腳跟,我們針對其不足之處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要提高養殖戶利益保障
產業化經營的最大吸引力就在于要經濟利益上的增加,而企業養殖戶雙方簽訂合同契約、實行股份合作制和風險補償制度的建立都是有效的利益增收機制保障機制,政府就要在其中做好協調引導的作用。還有企業的盈利和養殖戶的收入率要大致相等,落實企業與養殖戶共擔風險的原則。在實現產業化經營,尤其要注重龍頭企業和養殖戶的利益。這主要因為,其關系的好壞不僅關系到企業本身的發展, 自身的利益, 而且關系“ 利益共沾, 風險共擔”漁民的關系。
2.積極推進政策性漁業保險的實施
在我國政策性漁業保險還處于試行階段,而我省也將在2010年內有望實施,這無疑能填補我國漁業保險的空白。作為水產養殖業示范區的海鷗島應大力推廣普及漁業保險,這能夠大大降低企業和養殖戶的養殖風險,尤其是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養殖戶,這無疑將會為該地區漁業產業化經營提供強有力的風險保障。
3.產品的標準化生產
位于珠三角地區中心地帶的海鷗島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經濟優勢,要想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和增強其市場競爭力,新產品的銷路必須大于傳統產品的銷路,才具有持續競爭的能力。在海鷗島地區,要進一步發展產加銷一體化格局,提高漁業標準化生產程度,在縱向上實行生產經營一體化,延長水產品深加工產業鏈,建設一批內聯千萬家養殖戶外聯國外市場的龍頭企業。加強市場信息基地設施和市場組織網絡建設,在商品魚集中產區,交通樞紐和大中城市興辦新的批發交易市場、民辦流通組織和專業運銷大戶,參與流通。如五湖四海國際水產交易中心。海鷗島地區的水產養殖要通過爭創名牌戰略增加產品價值,名牌是現代化社會消費心理和文化價值取向的最大特征之一,企業要發展,必須在質量上下功夫,建立良好的信譽和名牌產品,方能在競爭激烈的農產品市場占據有利的發展地位。
中國論文聯盟【摘要】 農業產業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中等職業學校的農學專業要主動適應這一發展趨勢,努力培養學生的農業產業化意識。要讓學生了解農業產業化對農學專業人才的需求,要將專業教育與農業產業化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從業能力和全面素質。
【關鍵詞】 農學;農業現代化;教育
“三農”問題歷來是我國的頭等大事,它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農業產業化要求農業增長方式由傳統的粗放型向現代的集約型轉變,使農業的增長由依靠土地、資本、勞力等生產要素的投入為主,轉變為依靠科技進步、以促進全部生產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為主,實現農業增長方式質的飛躍。只有培養大量的科技與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并研究、引進、開發和應用先進的生產與管理知識,才能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和經營效益,才能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而培養農學專業學生的農業產業化意識是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素質的首要任務。
一、讓學生了解農業產業化對農學專業人才的需求
農業產業化是以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集貿工農為一體的經營模式,它以促使農業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為基本特征,它注重農業生產的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因而對人才的需求非常廣泛,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掌握了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與操作技能,能運用新型農業機械從事農業生產,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農業生產者。實現農業產業化,需要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資源在農業生產中的利用效率,以生產出更多更好的、適應市場需求的農產品來滿足社會需要。這就需要應用農業生產新技術和新型農機具,這就需要新型農業生產者來完成。
第二方面,需要大批能研究、引進、開發和推廣應用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新技術,能直接服務于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的技術指導與推廣者?,F今我國農業生產基本上以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規模較小,缺乏對新技術的研究、引進、開發和應用能力,而農業產業化注重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非常需要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在各個環節提供有效的服務,這就離不開大量的農業技術指導與推廣人才。
第三方面,需要一定的具有現代經營與管理知識,市場意識強,有開拓精神,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業產業的經營者與管理者。我國目前的農業生產現狀是以家庭為單位分散生產和經營,不利于農產品的銷售,也影響生產效益與生產者的積極性,因此,需要大量的經營管理人才去做好產后服務、開拓市場、促進銷售,從而帶動農業生產的升級。
第四方面,需要一批能不斷開發和應用農產品貯藏、保鮮、加工與包裝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農產品加工者。實施農業產業化,要使農業產業由目前的低效益向著高效益產業轉變,需要不斷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這就需要進一步對農業初級產品進行保鮮、貯藏、加工和包裝,而這些都需要農學職業教育為其培養大量的專門人才去完成。
二、將農學專業教育與農業產業化有機結合起來
在農學專業的教學中,我們必須將農學職業教育與農業產業化有機結合起來,使農業產業化的意識深入到學生的心中,這就需要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調整專業設置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農學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該是面向農業、農村和農民,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要適應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培養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農業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一線工作的應用型、創業型人才。農學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應圍繞上述培養目標,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進行調整與優化,使之與農業產業的各個環節相聯系,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從總體上保證人才培養的適銷對路,以更好地為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服務。
第二,調整課程結構提高學生服務農業現代化的本領。農學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應以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為出發點,打破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模式,逐步樹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觀念,圍繞當地農業主導產業,有選擇性地開設課程,注重課程與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先進性、針對性、實用性和靈活性;在傳授給學生以先進的知識和實用的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適應能力,自我學習能力,自主選擇能力,以提高其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的本領。
第三,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實踐教學是農學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操作技能、動手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實踐教學中,通過師生共同承擔實習基地的生產、經營任務,產教結合,教師既傳授知識,又作為師傅傳授技能,實地指導生產與經營;學生既學習知識,又直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增加感性認識,掌握生產技能。因此,農業職業教育應加強實驗實習基地建設,創造良好的實驗實習條件,讓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去培養和訓練實踐技能,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
[論文關鍵詞]超大模式 農業 產業化 社會 化服務體系
[論文摘要]我國的農業化雖然得到一定發展,但由于我國是實現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土地制度,家庭經營始終應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堅持的原則。本文認為,“超大模式”動搖了家庭承包經營制,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同時提出農業產業經營模式的最有效途徑應是“土地家庭經營+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農業產業化作為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其主要經營模式有“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和“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模式。作為福建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超大現代農業集團提出了一種新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即“公司基地一體化,農民工人化”。
對于這種模式,有人認為其對于引導國內外 工商 企業 投資 農業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但也有人提出質疑:土地“流轉”到那些龍頭企業,如果公司經營不善或是遭遇其他 市場 風險,誰來保護“農業工人”的利益。當然,超大這種嶄新的經營模式所取得的成就不容抹煞,但是農業產業化是否一定要把土地交給龍頭企業,“超大模式”是否能夠解決“三農”問題?本文希望通過分析“超大模式”,探討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從中找到問題的答案。
一、關于“超大模式”的特征分析
“超大模式”的核心是實現“公司基地一體化,農民工人化”。其具體做法是:公司基地建設所需土地,由地方政府作為中介向農民租賃,租賃期一般與農民承包期相一致。通過土地有償租賃的形式把農民的耕地經營權租賃給公司,這樣基地相當于一個車間,農民相當于這個車間的工人。農民除了定期向“超大”收取租金外,還當起了超大產業的“產業工人”,不僅有效解決了結構調整中缺資金、缺技術、缺信息的困難,還避免了自然災害風險、自主經營的市場風險及生產上的技術風險。
二、“超大模式”的效率評價
“超大模式”的實質是資金或技術所有者依賴土地經營權來實現三種要素的組合,它改變了土地經營主體,并且使土地的集中程度提高,具有規?;⒓s化經營的特征。從實踐的結果來看,這種模式對改變農業的經營方式,迅速提高農業經營效益有明顯的作用,但是更進一步從微觀和宏觀層面上來分析,我們不難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
(一)微觀層面:企業內部存在過高的 成本
“超大模式”實際上就是雇傭勞動的組織形式,而農業生產的特點決定了雇傭勞動組織形式內部存在過高的成本。在農業生產中,勞動監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勞動者具有自身利益最大化傾向、機會主義和偷懶的動機,因此農業產業中的勞動與其他 經濟 活動中的勞動一樣,勞動本身并不是一個有效的投入,勞動的實際供給才是一個有效的投入。而在勞動者的勞動與勞動的最終成果缺乏之間聯系的情況下,勞動的實際供給顯然取決于勞動監督的有效性。然而,農業經營的分散性增加了勞動監督的困難。與集中的 工業 生產不同,農業生產散布于廣闊的空間。因此農業生產受時空的影響,勞動監督極為不便。土地經營規模越大,所使用的勞動力越多,經營者與直接勞動者之間的社會距離就越遠,有效地組織勞動者并激勵其努力勞動的難度也就越大。因此,隨著企業投入精力的增多,勞動監督的成本也在不斷增加。
(二)宏觀層面:
1.農民的利益難以得到真正有效的保障。據了解,很多農戶與超大集團都沒有簽定過正式的書面 合同 ,有關基本工資與效益工資的確定、勞動時間與勞動強度的安排都是口頭承諾的。農戶們的真正意愿沒有得到反映,究其原因有兩點:一是公司于農戶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二是公司與農戶存在力量不對等的問題。正由于這兩方面的客觀差異存在,使得農戶在與公司的談判中常常處于不利地位。公司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組織者和主導者,公司可以憑借自身的強勢地位不與農戶發生契約關系。由此農戶便無法參與企業運作模式各方面的商討中,使得自身利益無法得到保障。
2.缺乏有效的勞動計量,降低農業生產效率。對任何經濟活動來說,勞動者之所以有工作的積極性,是因為其每一份邊際努力都能得到一份邊際報酬。如果缺乏有效的勞動計量,就無法真正實現按勞付酬,勞動激勵的作用勢必大大減弱。在家庭經營模式中,由于每一個農戶在自己經營的土地上的收入基本是該農戶投入勞動的成果。勞動越多,勞動質量越高,農戶所得就越多。農戶的每一份邊際努力都得到了一份邊際報酬,并且閑暇與偷懶的社會成本內部化為勞動者的私人成本,從而產生最大的刺激激勵。而“超大模式”的擴散有可能肢解許多家庭經營的農戶。當這些農戶作為 農村 社會經濟的細胞,不再發揮自我激勵、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功能時,農業的生產效率將受到重大影響。
3.存在逐漸瓦解家庭經營制度的隱憂。土地集中規模經營雖然顯露出一些優勢,但公司憑借資本、信息和技術優勢搶占農村土地。公司進入農村經營土地,雖然在名義上他們獲得的仍然是土地的使用權,但由于價格低、面積大、期限長,他們事實上成為了這片土地的真正主宰。原土地上的主人變成了新土地主(公司)的雇工或“佃農”,這在某種意義上是沖擊了家庭經營制度的基礎。事實上在現代化進程中,許多國家對公司進入農村經營土地都有較嚴格的限制,如美國很多州都制定了限制公司從事農業活動的立法。
“超大模式”動搖了家庭經營制度,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 農業 產業化經營。所謂的農業產業經營,是指以 市場 為導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依靠龍頭企業或各種中介組織的帶動與連接,將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等諸多環節連接為完整的產業鏈,實現多種形式的一體化經營,形成系統內部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利益機制,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式。
在中央發出的關于做好農戶承包地使用權流轉工作的通知中就有如下表述:“農業產業化經營應當是公司帶動農戶,而不是公司替代農戶。為穩定農業、穩定 農村 ,中央不提倡 工商 企業長時間、大面積租賃和經營農戶的承包地。地方也不要動員和組織城鎮居民到農村租賃農戶承包地?!币虼?,“超大模式”從根本上來說不利于“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不宜大力推廣借鑒。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的理想選擇
農業產業化應始終堅持家庭經營為基礎。家庭經營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為我國農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后隨著農業勞動者不斷向非農產業轉移,家庭經營規模會逐步擴大。但家庭經營制度不會改變,是長期存在的基本制度。同時,當 工業 發展到一定階段,工農業生產率增長不平衡必定開始縮小。由于農業生產率的增長受到自然因素和 社會 因素的制約,所以農業產業越進步,影響農業生產率增長的“自然界限就越退縮”,而社會因素的作用就越大。如今我國工業化已進入中期發展階段,農業產業化經營正是產業進步的產物,急需建立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農業產業化的理想經營模式應是土地家庭經營+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隨著農業過剩勞動力的轉移,家庭經營仍然是農地經營主體,并通過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完善而兼容大規模經營的優勢。這種方式的規模經營,其重點不是用 行政 手段集中農民的土地而是強化農戶作為獨立的商品者的地位,建立完善的市場機制和社會化服務體系。
第一,規范和完善農戶面臨的不完全競爭的,不均衡的市場經營 環境 。
農戶作為獨立運作的農業企業,與其他行業的企業一樣,都是根據市場給出的信息來經營。因此,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一定要把市場放在首位,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內在的,真正的龍頭來看待。只有在完全競爭、均衡的市場 經濟 條件下,市場參與者才能擁有交易的全部信息,才能將交易 成本 降到最低。在這種市場交換中,供求雙方就會在均衡的買賣價格中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合理經營關系,農戶與其他方面的最優化的經營關系通過市場買賣就能直接實現,農戶不但能得到整個產業化流程甚至全社會的平均利潤,而且在一定風險的壓力下有競爭力的動力和約束。這時市場機制會調節社會的農產品需求,優化配置各種資源,從而改變農戶的經營內容范圍。
第二,建立健全完善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
1、建立農業生產服務體系。一是堅持以提高農產品質量為核心,做好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二是大力發展各種經營組織,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2、建立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一是要及時、準確地提供市場經濟信息;二是要適時解決生產資金和生產資料,以便能按照市場的需要組織農產品的生產;三是要提供必要的科學技術服務體系,以提高農副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四是要提供農副產品的銷路,提高農副產品的增值能力;五是要提供方便的 運輸 ,加大農產品的流轉,確保貨暢其流,從而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3、建立科技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科教服務體系,通過廣泛深入農村服務,使農業的技術應用得到保障,通過大力普及科技 教育 和 文化 教育,培養新一代農民,使農業生產經營的技術水平迅速提高。4、建立新型農村 金融 服務體系。改革農村金融組織,實行農業投入主體多元化。農村 金融機構 要擴大服務領域、改進服務質量,農業 銀行 、農業開發銀行、農村信用社應加大對農業的投入,開列農業貸款專項資金項目,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要積極發展農村各類金融組織,構建新型的農村金融體系。
內容摘要:農業產業化是將與農產品生產、加工和交換不同階段的產業鏈條結合在一起或把生產同類產品、從事同一工藝過程、同一部門的行業聯合起來進行協作或結成一體。理論上講,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從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的不同程度上可以分為六種類型,這在發達國家的農業產業化進程中都已得到驗證。因此,分析發達國家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及其經驗啟示對我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發達國家,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
一、農業產業化的內涵
農業產業化屬于跨行業的產業整合,它將與農產品生產、加工和交換有關的農業產前部門、農業本身產中部門以及農業產后部門中不同階段的產業鏈條結合在一起或把生產同類產品、從事同一工藝過程、同一部門的行業聯合起來進行協作或結成一體。按其參加單位在經濟上、組織上的緊密程度及在法律上的地位,可以概括為完全一體化和不完全一體化兩類。按照農業產業化三個領域中產業鏈上不同方向的結合又可分為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v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既可以是完全一體化,也可以是不完全一體化。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
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的劃分并不是絕對分離的,發達國家橫向一體化通常是同縱向一體化相結合的,因為初級合作社和生產者聯合會在加工和銷售其產品方面,幾乎始終是用縱向合作化的方式同私人企業或合作企業發生聯系。橫向一體化的本質特性同縱向一體化一樣,取決于壟斷資本或大農業合作社的控制性作用。因此,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可分為六種基本類型:
1.完全縱向一體化。完全縱向一體化也叫公司制一體化,指大型公司直接投資經營的大農場,將農業生產、生產資料供應以及農產品加工、銷售等環節納入同一個所有制的經營體制內,由大公司直接經營,統一核算。這種模式把農業的產前、產后部門與農業生產直接結合在一個經濟實體中,不僅能減少各環節之間的交易費用,降低成本,而且免去了許多中間環節,加快了產品投入加工和投放市場的速度。美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不少工商企業直接投資農業,建立了大型農工商綜合體,主要表現為公司農場。日本在二戰前就已出現綜合商社直接經營大農場,60年代以后隨著農畜產品需求的增加,該模式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該模式的不足之處是:工商企業經營者對農業不熟悉,而且農場經營者已失去獨立自主性,不易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大規模經營需要大量投資,由于受財力限制,往往無法有意識地從事農業一體化經營;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的影響,難以真正實現工廠式標準化生產,且投資農業的風險很大。因此,就美國與日本來看,該模式在全部農產品中的比重不高,主要集中在畜產部門。
2.完全橫向一體化。完全橫向一體化是指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到銷售的整個循環過程中同一部門、同一生產階段上各企業、農場或農戶之間的合作,通過橫向的合同聯系,形成一個全國性、綜合性、服務性法人企業或社會經濟組織。以日本農協和法國的農業合作社聯盟為例,農協通過它的各項事業組織、基層組織、各級聯合會在農村形成了一個遍及農業生產、農業信貸、農資供應、農產品銷售、保險、醫療、生活指導、信托等領域的網絡。市場、企業、農民以農協為中心,形成了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法國農業合作社聯盟代表法國全體農業合作社及社員利益,為加速農業現代化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服務,并起到互通情報,使社員在農業工業化和商業化過程中互相協調與協作,進而把制定生產配置、品種、規模和投資計劃大權轉入聯盟手中。這種橫向一體化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縱向一體化的形成,使農民組成的各類合作社便利于與工、商、財界的聯系。這種聯系使得農民通過合作企業逐步增加收入和提高現代化水平。
3.完全縱向—橫向混合一體化。完全縱向—橫向混合一體化主要表現為合作社與大公司聯合形成的合營制和互相控股制。在美國,這種形式的一體化為合營制。隨著合作社集中程度的提高,從加強農業產業化過程來看,合作社日益滲透到農產品加工部門,并形成加強同大公司聯合經營的趨勢。公司的農工聯合企業和合作社的農工聯合企業聯合經營合辦企業,可以把食品生產、加工和銷售這一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越來越密切地協調起來,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合作社和大公司既能夠加強直向農業產業化形式,也能夠加強逆向農業產業化形式。合作社與大公司合辦企業往往采用合股公司的方式,既穩定了大公司的貨源,得到合格的高質量的原料,也給合作社提供了銷售市場的保證,找到了批發銷路。在法國,這種形式的一體化為互相控股制,它使一體化在食品生產及其有關環節的循環過程中利用分工,科學地組織勞動力,從而為其帶來前所未有的經濟效果;使生產更加現代化和分理化,促使資本加快集中。
4.不完全縱向一體化。不完全縱向一體化是一種最普遍、最重要的一體化形式,亦稱為合同制的一體化。通過簽訂各種合同使得與農產品供產銷有關的農工商各個環節的活動協調一致。合同一般都是由農業產前部門或農業產后部門中的企業同農場簽訂的,訂約雙方都是獨立經營的單位。工商企業或農業合作企業與農場簽訂合同,通過合同把農場生產與農業產前部門、農業產后部門聯成一個綜合體。采取合同制,工商企業既可以不對土地進行投資,也可以不承擔由于農業受自然災害而遭受的風險。農場主可以獲得改善生產方法以發展生產所需的資金、技術及相關設備,從而降低了生產成本,也可以使產品有可靠的市場和銷售價格,從而保證了收入。對農產品加工和銷售商來說,合同制可以使他們獲得符合要求的原料或成品,貨源豐富有保障;對生產資料的生產者和供應商來說,合同制可以使他們生產的生產資料有可靠的銷路,從而保證并加速了新技術的推廣,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
5.不完全橫向一體化。不完全橫向一體化是指由若干農場主組成的農業合作社,聯合經營農業,并兼營與農業有關的生產資料供應和農產品收購、銷售、貯運、加工等業務。這種形式的一體化在西方國家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主要是因為:一方面,農場主為了發展生產,擴大經營規模,以便獲得更多的收益,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農場主聯合起來,加強了小農經營與壟斷資本的對抗,減輕了壟斷資本對農業的掠奪。此外,發達國家政府對合作社在稅收、貸款等方面給予某些優惠政策。在美國,由農場主聯合組成的合作社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就已大量建立。當初的合作企業主要是為了對抗壟斷資本的中間剝削,因而主要從事供應和銷售活動。但是戰后以來,除了經銷農產品和供應農場所需的生產資料等農用物品以外,不少合作企業還直接從事與農業有關的工業生產,逐步發展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企業。
6.不完全縱向—橫向混合一體化。不完全縱向—橫向混合一體化主要表現為工商企業與合作社企業之間的聯合經營及初級合營制,其最大特點是工商業資本進入農業所形成的縱向一體化與合作社所形成的橫向一體化相結合。二戰后,前西德農業產業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農業合作社起著很大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它為私人工商業資本打入農業、建立縱向一體化提供了廣泛的可能和方便的渠道,從而使農業合作組織日益被納入縱向一體化的軌道。同時,農業合作組織的經營范圍和活動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而使它本身也日益成為農業產業化的直接體現者。前西德農業合作組織發展具有相當規模,力量比較雄厚而且日益集中。這些農業合作組織與個體農場比較起來擁有較大實力,這就為農場在同工商企業打交道時提供了更廣泛的可能和更有利的渠道,并能較為有利地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工商企業也試圖利用合作組織來為自己的利益服務。這樣,農業合作組織作為中介人將農場與工商企業聯結起來。例如,萊因供銷合作中心,一方面同30個馬鈴薯加工企業訂有供貨合同,另一方面又同數千戶農場訂有購貨合同,形成了混合一體化經營。
三、經驗啟示
第一,農業由于弱勢的產業地位和市場機制的特征,國家要通過法律、政策、信貸等手段或措施對其進行扶持。在穩固農業基礎地位的前提下,推進生產經營的集中化、專業化、一體化,加快農業的產業化進程。
第二,農業產業化包括許多不同層次的經營主體和利益主體,他們的行為方式必須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和市場制度來規范。同時,經營模式必須與完善、發達市場體系相適應, 發達國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都是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的。
第三,農業產業化要求不斷擴大經營規模,講求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市場競爭力。
第四,通過農工商一體化經營,使農戶分享到農產品在加工、流通過程中增值的平均利潤,如果不能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農民利益得不到保障,農業產業化也就失去了經濟動力。
【摘要】 農業產業化是一種嶄新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它是以市場為導向,利用區域優勢,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以主導產業為龍頭,實行專業化生產,發揮經濟規模效應,是適應國內外市場競爭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發揮農業產業化集群優勢,必須培育主導產業,建立產業基地,壯大龍頭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加強資金支持,注重人才培養。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 主導產業 龍頭企業 對策
農業產業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它適應了我國農業在經濟體制上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客觀要求,它實現了布局區域化、生產專業化、經營一體化、管理企業化、服務社會化,顯著提高了農村經濟的組織化程度,較好地解決了農戶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它提高了農業的比較利益和勞動生產率,有效推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轉化的進程。農業產業化是一種新的農業發展觀,是農業經歷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發展到現在的產物。農業產業化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地方農副產品為特色,以主導產業為龍頭,利用區域優勢,依靠龍頭企業和各種中介組織的帶動,實行多種形式的一體化經營,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有效地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業附加值,提高農業整體效益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方式。農業產業化實質上是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通過對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的重新組合,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ㄔO、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實現農業生產經營與社會化大市場的銜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整體效應和規模效益。農業產業化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農業與市場接軌,依據市場的需求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通過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貿易使農業由分散的個別生產過程轉變為社會生產的過程,把農民的分散經營與社會化大市場銜接好。農業產業化把生產、加工和銷售融為一體,通過規模經營和多層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實現了農產品增值,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農業產業化是適應市場競爭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推進農業產業化對于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一、培育主導產業,建立產業基地
培育主導產業應當立足本地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創出品牌,形成規模,適應市場需求,打造農業產業集群,使主導產業發展呈現規?;蛥^域化效應,形成比較穩定的、區域化的生產基地。主導產業要以“名、優、新、特”產品開發為目的,從利用當地資源、發展名優產品入手,對那些資源優勢最突出、經濟優勢最明顯、生產優勢較穩定的項目,進行重點培育。通過良種擴繁等方式加快發展,樹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產業,圍繞主導產業發展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模式。
推進農業產業化必須發展農業規?;?,建立農業生產基地,通過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可以有效帶動農民大規模生產,從而形成區域化發展、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形成群體優勢。在推進農業產業化中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實現產業分布、產品銷售和產業發展的多元化模式,通過優勢資源的轉移和優化品種結構,創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發展名、特、優、稀等農產品項目,做到人無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優,使農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政府要提供良好的產業政策和優質的服務以及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加大對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支持力度,促使企業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調整產業結構和經營方向。在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聯基地、帶農民、進市場,按照農業標準化要求進行生產經營活動,使得農產品生產具有高附加值,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相對集中連片,形成比較穩定的、區域化的生產基地,形成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經營,走區域化、集約化和一體化生產經營的路子,促進農業產業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
二、壯大龍頭企業,發揮龍頭優勢
龍頭企業肩負著帶動農民進入市場、共同致富的重任,充當市場的載體和媒介,外聯國內外市場,內聯千家萬戶。企業應一頭向市場延伸,搜集分析市場信息,疏通流通渠道,開辟國內外市場;另一頭向生產延伸,為農民提供準確的市場信息,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產經營,并通過配套的社會化服務,把個體農民聯合起來興辦生產基地,從而把農戶小生產轉變為社會化大生產。必須多形式、多渠道培植壯大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為主,圍繞一項或多項產品,形成“公司+農戶”的產銷一體化經營模式,以龍頭企業作支撐,帶動農民實現規模經營,達到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目的。加大對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對具有一定規模、成長潛力大、市場前景好的龍頭企業予以重點扶持,在金融、財政、稅收等方面對龍頭企業的發展給予政策支持。把加快龍頭企業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上,加強與龍頭企業的聯系,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將了解到的信息及時提供給相關龍頭企業,以提高企業對市場波動的預防能力,降低風險。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引進新品種、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開展面向基地和農戶的技術推廣,做好服務、協調和運用工作,指導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建立互惠互利的聯結機制,營造共同發展、利益共享的“和諧創業”局面。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強化龍頭企業的品牌意識和質量意識,重視品牌效應,做好龍頭企業的宣傳包裝工作,樹立龍頭企業的形象,按照國際標準生產加工農產品,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環節進行嚴格的標準化管理,建立與國際規則接軌的質量管理體系和企業產品標準。
三、拓寬融資渠道,加強資金支持
隨著農業產業化的逐步升級,農業也將逐步轉化成為技術密集與資本密集型產業,這意味著農業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資金支持,從而化解農業產業化的資金“瓶頸”制約,為推進農業產業化提供資金保障。健全農業多元化投資體系,加大財政資金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支持力度,合理規定財政支農支出增長比例,確保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并通過專項資金、農業發展基金、貼息貸款等方式,重點支持龍頭企業和基地的發展。要引導工商企業、吸引外資企業投資農業,工商企業和外資企業進入農業,不僅可以緩解農業資金的問題,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營銷網絡、企業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來提高產業化經營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當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必須重視金融機構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持,對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企業信譽度高的龍頭企業,適當簡化貸款手續,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領域,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支持個體私營投資。培育農業資本市場,大力發展上市公司來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擴大農業上市公司規模,通過資本營運的方式增加投入。各級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要積極發揮職能優勢,主動與農業部門溝通,加強信貸管理,做好信貸調查、發放和收回工作,對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優勢產業,在授信額度和貸款利率上予以適當優惠,努力營造良好的金融服務環境。政府和農業組織應大力宣傳信譽美德,確立講信用、重誠信的理念,建立農戶信用等級和生產經營情況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小額信貸的發放。
四、適應產業需要,注重人才培養
農業產業化經營需要依靠龍頭企業帶動,注重培育和鼓勵農業人才脫穎而出,培養具有市場意識強、懂經營、會管理、有技術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人才與技術人才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環節,按照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的原則,優化人才資源配置,完善人才流動機制,積極推進企業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的市場化、社會化、職業化,讓優秀人才流向農業企業,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進程。農業產業化總是伴隨著科技進步,而農業科技進步的實踐最終是依靠農民完成的,只有通過農民的實踐,各種農業科技成果才能轉變為生產力,使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得到推廣應用,實現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需要大量懂得農產品生產、加工與銷售各級各類的農業專門人才,推動農業產業由低效益向著高效益產業轉變,不斷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加強農民職業教育迫在眉睫,政府應對農民職業培訓加大投資力度,積極開展多種多樣的農民職業技術培訓,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以社會辦學為輔的職業培訓體系,使農村從業人員能夠及時得到新技術、新成果的應用推廣培訓。農民職業教育應把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與素質的提高有機結合起來,牢固樹立起以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為目的的素質教育,使其具備能適應多個職業崗位的知識與能力,形成規?;洜I、區域化布局,滿足農業產業化經營對農村技術人才的需求。
綜上所述,農業產業化的實質是把農民和市場聯系起來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市場是農業產業化的起點和歸宿。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其資源配置、生產要素組合和產品購銷等要靠市場機制進行調節,通過在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實現生產、加工、銷售、服務專業化和生產經營規?;?。實現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把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龍”型產業鏈,使各環節參與生產經營,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農業產業化發展應當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優化配置各種生產要素,確定產業重點,培育和發展優勢產業,形成當地特色,運用市場機制和政策導向,促進生產要素流動、集聚與組合,根據資源優勢和區域特色調整農業生產布局,以規模開發和基地建設為重點,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龍頭,以“龍頭企業+中介組織(農村合作組織)+農民”為組織形式,實行專業化生產、系列化加工、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區域明顯、優勢突出的產業集團,使農業和農村經濟最終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產業化經營軌道,推進農村產業化進程,實現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摘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有利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斷加強龍頭企業內部制度建設,加強龍頭企業間的協調配合,形成產業集群,創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大力拓展國內外市場,積極探索龍頭企業發展新模式,以推動我國農村經濟不斷向縱深發展。
關鍵詞: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傳統農業;現代農業
一、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現狀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的農業產業化得到進一步發展,已形成一定規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顯得尤為突出。就全國來看,進入21世紀以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一直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
(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數量和實力增長較快。2001年,我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到66000多個,其中龍頭企業帶動型的有27000多個,占41%;中介組織帶動型的為22000多個,占33%;專業市場帶動型的為7600多個,占12%;經紀人、專業大戶帶動型的為9600多個,占14%。2002年,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繼續發展,其營業額達1042億元,利潤264億元。龍頭企業固定資產總額達4693億元,比2000年增長52.8%。銷售收入為9461億元,其中銷售收入億元以上者達1762個,增長62.3%。2003年,監測合格的350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總資產規模平均為8.1億元,比2001年第一次監測時提高30個百分點左右;平均固定資產規模3.2億元,提高20個百分點左右;平均銷售收入9.7億元,提高20個百分點左右。截止2004年底,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已超過10萬個,帶動7000多萬農戶,每戶平均增收100多元,初步形成以580多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為核心、2700多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為骨干的新局面。國內各地區積極引導龍頭企業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種組織形式,與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在582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方式中,合同方式占83.7%,合作方式占10.1%,股份合作方式占1.4%,其他方式占4.8%。
(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地區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中部及西部地區龍頭企業數量及規模相對較小,表現出明顯的地區不均衡性。就東南沿海地區的江蘇省來說,2007年初,全省規模以上龍頭企業有3657家,總銷售收入1823億元,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28家,省級龍頭企業達200家。浙江省紹興市擁有農業龍頭企業1100家,其中省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23家,2006年龍頭企業實現銷售額189.6億元,利潤12.8億元,農產品加工值達155億元,聯結基地728.9萬畝,帶動農戶169.7萬戶。而中西部地區龍頭企業的發展則有所不同。湘西自治州政協調研組2004年9月上旬對湘西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狀況的調查結果表明,全州只有2家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省級龍頭企業、9家州級龍頭企業,資產總額只有11億元,遠遠低于東部沿海地區一個地級市的水平。
(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有明顯的地域性。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有非常典型的地域性。它的主導產業往往是以當地的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發展的基礎基本上是立足于本地,然后再逐漸向外擴展。當然,這些龍頭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突破本區域的界限。如今,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一些龍頭企業利用自身的經濟實力,大力開展有關業務,將經營觸角擴展到中西部地區。據統計,2004年我國共有1164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從事跨區域經營,并且許多龍頭企業開始向多產業、多品種、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方式發展。
(四)各級財政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持力度逐漸加強,國際化經營勢頭顯現。據統計,2003年和2004年,我國省級財政扶持農業產業化資金達33.6億元,中央財政從1995年到2003年,支持農業產業化資金總量達12億元。2004年,江蘇省全省引入“三資”達167億元,較2003年增加46億元,增幅達38%。龍頭企業積極向國際市場進軍。2003年,監測合格的國家重點企業中有295家企業具有出口經營權,創匯額達44億美元。其中單個企業出口創匯超1000萬美元的有80多家,超過3000萬美元的有40多家,超過5000萬美元的有20多家,超過1億美元的有6家。
二、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目前還處于初步興起階段,總體水平不高,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
(一)龍頭企業的整體實力偏低,覆蓋面較窄。我國的農業產業化起步較晚,發展過程較短,因而無法形成數量眾多、實力雄厚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目前,各地雖然已出現一些龍頭企業,并且這些龍頭企業確實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起較大的推動作用,但各地的龍頭企業往往從地方利益出發,各自為戰,沒有形成有效的合作體系,有的甚至還搞地區封鎖,這就限制了自身的發展。同時,各地農業企業的規模有限,相互間的競爭力有限,無法形成重組兼并的浪潮,這對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我國農業產業化的覆蓋面較窄,目前只有50%左右的覆蓋面,而發達國家中的美國、日本、荷蘭等國則早已超過80%。就龍頭企業方面來看,我國的龍頭企業所占比重及整體實力也大大低于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
(二)龍頭企業的發展程度較低,帶來的經濟效益相對較低。我國各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程度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處于較低的水平。各地龍頭企業之間往往各自為政,自求發展,出現各地區間龍頭企業的重復設立,致使其規模和發展程度長時期處于較低的水平,很難有大幅度提高。對有限農業資源的爭奪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龍頭企業間的矛盾,引起了相互間的爭奪,這給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帶來一系列不利影響。由于農業產業化的程度較低,公司與農戶間的協作還不密切,這就增加了成本支出,減少了利潤。據測算,價值1元的初級農產品,經加工處理后,在美國可增值3.7元,日本為2.2元,中國只有0.3元。較低的利潤水平又會影響龍頭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龍頭企業的實力較弱,沒有形成足夠的控制力,產業集群的形成過程緩慢。全國各地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雖然不少,但由于沒有相對統一的管理,因而發展速度較慢,實力擴張有限,始終難以發展成規模巨大、實力雄厚的大型農業產業化企業集團。因此,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移的步伐較慢,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同時,一些地區龍頭企業在當地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對所在地區其它企業的控制力較弱,使其發展受到影響,這種情況在中西部地區表現得更明顯。如,湖北省鄂州市雖有20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但規模都不大,集約化程度也較低,對農業產業化發展所起的促進作用有限。
(四)對龍頭企業的發展缺乏統一規劃,沒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我國各級政府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政策和措施上都給予充分重視。但由于各地的實際情況不同,各地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也有所不同。有些地區沒有統一規劃,任龍頭企業自由發展,致使農業產業化的合作體系難以形成,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對資源利用的低效率反過來也會阻礙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和合作機制的形成。對發展中存在問題的認識不夠,致使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及其它企業的發展存在一定隱患,這些隱患妨礙了合作的進一步發展,給龍頭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不良影響。
三、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對策
為盡快發展現代農業,提高我國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來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大力培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龍頭企業,逐步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制訂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有關制度體系的建設。要重新認識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重要意義,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頒布來推動龍頭企業的發展。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要把農業產業化當作一件大事來抓,要充分利用各種有利因素,適時制訂出臺一系列有關政策措施,充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以改革促發展,以制度促提高,通過完善制度體系建設,推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作為龍頭企業也要緊跟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強自身內部各種制度的建設,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來規范企業的經營行為,使龍頭企業的發展能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使其發展后勁更足。
(二)發揮各自優勢,不斷探索農業產業化發展新道路。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在發展農業生產上,各地都有其自身特色。如何發揮各自的優勢,推動農業產業化的順利進行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一個大問題。目前我們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發揮各自優勢并使優勢的發揮能切實收到實效。我國的農業產業化模式主要有三種類型:龍頭企業帶動型、中介組織聯動型和合作社一體化。要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帶動型的農業產業化新模式,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用新模式推動企業化經營的發展。要改變各地區普遍存在的“種(養)什么加工什么賣什么”的傳統產業化模式,代之以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市場需求什么一加工什么一種植什么”的新的產業化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拓寬農業發展路徑,增加產品的銷售,提高農民收入水平。通過典型事例的宣傳,拓寬農民的視野,使農戶由過去的單純關心農業生產變為關心農產品未來的銷售。使農戶逐漸擺脫傳統的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生產模式,轉而從事多種農業經營,在經營過程中去改造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最終發展現代農業。
(三)加強龍頭企業間的分工合作,積極培育龍頭企業集群。要按照專業化分工的要求來從事經營,將上下游企業有機地聯結到一起,通過分工協作的方式,充分發揮各協作單位的功效,使其各司其責,各盡其事,共同組成一個產業鏈條并使之發揮應有的作用。龍頭企業對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十分重要。因此,各地區應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大力發展適合本地區的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的發展,帶動其它中小企業的發展。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組建農業產業化企業集團,形成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產業園區,充分發揮產業園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形成以農產品加工業為核心的農、工、科、貿為一體的新型產業基地,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國內一些地區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可喜的成績。如,廣東省圍繞龍頭集團公司的發展,把關聯農場改造成它的農業分公司或生產基地。廣東東方劍麻集團完成對墾區劍麻種植、加工、銷售企業的聯合重組,形成廣東農墾集團在劍麻產業上的龍頭公司,年產葉片33.7萬噸,年產直纖維1.8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劍麻種植、加工和出口企業。
(四)打造名牌產品,增強龍頭企業的競爭力,不斷拓展國內外市場。作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應以國內外大市場為著眼點,努力提高企業的現代技術裝備水平,要創造出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國際知名品牌,通過名牌戰略的制訂與執行,不斷拓寬企業的發展方向,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一個名牌產品可帶動其它相關產品生產和銷售,對農業產業化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從事乳產品生產和加工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內蒙古伊利集團和蒙牛集團,就將牛的養殖戶和本企業聯結在一起,形成了“公司——養殖戶”一體化的生產組織模式,并逐漸創造出了屬于自己的名牌產品,擴大了其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奠定了在國內同行業中的優勢地位。吉林省的德大集團也是采用這一模式,將肉食雞養殖戶和大豆種植戶與公司密切聯結起來,形成一條龍式的專業化生產,逐漸擴大對國內外市場的開拓。
(五)大力開展科技創新運動,提高龍頭企業的技術水平。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的排頭兵,要大力進行科技創新活動,通過科技創新不斷開發新產品。政府有關部門也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龍頭企業的產業化水平。要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及高校進行聯合協作,將現代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龍頭企業的產業化水平。要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參與“星火計劃”和“良種工程”計劃的實施,通過國家有關政策及資金的資助,將最新科技成果引入龍頭企業,開發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滿足社會需要,促進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高。要形成一系列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以新產品、新技術去引領企業的發展,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去創新,形成創新與發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局面。
(六)加快招商引資步伐,為龍頭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龍頭企業自身及各級政府要加快招商引資的步伐,加大龍頭企業吸引國內外資金的步伐,利用其他地區的資金來加快龍頭企業的發展。在這方面,東南沿海地區走在了前面。江蘇省阜寧縣2001年就實施了“農業招商引資百日競賽”和“農業項目推進年”等活動,大力扶植農業外向型龍頭企業發展。中部地區近年來也加強了這方面的工作。各級政府要著力塑造好適合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內外環境,加大對龍頭企業所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搞好硬環境建設。同時,在稅收方面,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盡量向龍頭企業提供稅收優惠,減輕它們的納稅負擔,以降低企業產品成本,提高贏利水平。銀行等金融機構也要積極為龍頭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可考慮對龍頭企業實行不同于其它企業的優惠利率,優先支持龍頭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活動,同時組織專項基金,對龍頭企業提供專項支持。還要加快龍頭企業與國內外其他相關企業的合作,在合作中不斷壯大企業的規模,拓展企業的發展空間,實現規?;蛯I化生產,增強龍頭企業的整體實力。
總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是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反映農村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動我國農業由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的一支重要力量。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我們要積極給予支持,大力促進,使其能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條件下得到迅速發展,使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能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