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9 06:27: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職業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農村人力資源數量多,質量低。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緩慢,缺乏活力;辦學目的不明確,技術教育不實用;師資力量薄弱;教育經費政府投入太少;專業設置不合理等。建議采取如下對策: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加強領導;政府加大經費投入;面向需求,注重實效,靈活辦學;改革教育體制,加強職業教育;健全法律制度,保障快速發展;加強農村職業教育的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素質等。
關鍵詞:農村;職業教育;人力資源;農民素質
一、職業教育與人力資源的相關理論
1.職業教育的相關理論。洛克希德等人(1980)認為,完成四年基礎教育的農民勞動生產率比沒受過教育的高7.4%,現代農業中教育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比在傳統農業中要大得多。賈米森和莫克(1984)的研究表明,教育水平對糧食產量的影響非常顯著,完成七年以上正規教育能使糧食產量增長30%以上,非正規和成人教育對增加農業產出也有積極影響。上過學的農民會更多地使用化肥,主動與農業技術機構聯系,并更有可能采用新技術,因而受過教育的人比沒受過教育的人有更高的勞動生產率。
2.人力資源的相關理論。美國的經濟學家丹尼森和勞工部對1948—1989年間美國經濟增長源泉的估算表明,教育和知識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42%,超過物質資本37%的貢獻率,若把投入生產力的貢獻也加進去的話,人力資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5%。據世界銀行的報告,當前世界財富的64%是由人力資本構成的。舒爾茨認為,“經濟迅速的持續增長主要依靠向農民進行特殊投資,以使他們獲得必要的新技能和新知識,從而成功地實現農業的經濟增長?!?
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現狀及其原因
(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現狀
1.農村人力資源數量多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農村勞動力呈逐年上升的態勢。根據國家課題組的一項研究表明,到2005年底全國勞動年齡人口為84 313萬,其中城鎮與農村分別為24 301萬與60 012萬,農村占72%。由于耕地資源十分有限,每年新增農村勞動力居高不下,再加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對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少,結果農村勞動力總量和剩余量(約1.5億人)持續上升。
2.農村人力資源質量低
首先,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2000年,城鄉15~64歲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別為10.2年和7.3年,相差2.9年,約50年教育歷程。在8 699萬文盲人口中,農村占75%。2004年,1.2億農民工中,中專、高中、初中、小學、文盲的比重分別為5%、12%、65%、16%、2%。城市的高中、中專、大專、本科和研究生人口的比例分別是農村的4倍、17倍、56倍、282倍、323倍。其次,農村勞動力科技素質低,觀念陳舊。農民專業技術水平低,2004年,1.2億農民工未接受任何培訓者占72%,受過培訓者僅28%。農民相信鬼神的世界觀,聽天由命的人生觀,知足常樂的價值觀,重義輕利的倫理觀,得過且過的生活觀,重農輕商的生產觀,溫飽則止的消費觀,有飯同吃的分配觀,堅守故土的鄉土觀,多子多福的生育觀等。再次,農民心理素質差,創新能力低。風險意識差使農民對人力投資的欲望降低,進而陷入“科技文化素質低—勞動生產率低—生產經營效益低—人均純收入低—貧窮—人力資本投資少—科技文化素質低”的惡性循環。又次,農民的身體素質低。農村嬰兒死亡率比全國平均高2.24%,1993—2003年農民患病應就診而未就診與應住院而未住院的比重分別由6.7%與24.6%變化為17.7%與22.8%。1985—1993年,農民兩周患病率與慢性病患病率分別由69‰與86‰上升到128‰與131‰。最后,農民沒有或極少享有社會保障。如農民工養老醫保參保率僅15%和10%。據李強調查,有32.9%~36.3%的農民工出現過身無分文的現象。農民享有的社會資源質次量少。城鎮居民能享受的交通、電力、電信、自來水、教育科學、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產品,農民都要靠自己買單。農民進城務工只能在體制外的傳統產業、非壟斷行業尋找那些沒有保護的非正規職業、邊緣職業、底層職業,干最累最苦最危險的活。
3.農村基層干部執政水平低
部分基層干部思想僵化,滿足現狀,不求發展,不愿追求和接受新知識、新方法、新經驗,創業動機不足,不愿承擔風險,無所作為。部分農村干部很少組織群眾學習,致使群眾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知之甚少。
(二)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緩慢
1.農村職業教育缺乏活力,實用技術培訓力度不大。首先,農村職業教育大都是“關門辦學”,
學校只注重對在校生的學歷教育,缺乏成年農民的培訓體系。一些學校的職業教育按普通高中的模式辦學,沒有職教特色,大多數職業學校仍在走重知識輕技術的老路,壓縮專業基礎課和技能訓練時間,突出文化課程,進行應試教育,導致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不高?,F階段以理論為主的農業高等院校發展較強,而以提高技能為主的獨立農村成人教育發展很弱,且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很少回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其次,農村職業教育專業設置不合理,涉農類專業落后,沒有跟上新農村發展的步伐,教材編寫年代久遠,為農民工設置的城市需求的專業不健全,沒能反映現代城市發展的需求,大多數青年無學習興趣。
2.農村職業教育師資力量薄弱。農村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總體水平偏低,難以適應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需要。由于農村職業教育經費不足、渠道不暢,教師待遇過低,一些有文憑素質高的教師嚴重流失,從而導致師資隊伍年齡老化;而且缺乏學習培訓的條件,教師知識陳舊,致使教學質量嚴重滑坡。
3.農村職業教育不受社會重視,發展阻力大。首先,政府資金投入少,且民間投資和社會捐助的力量十分薄弱,教育部門對職業學校的管理也很松散,缺乏監督考核機制,導致這類學校自暴自棄,學生學習質量差。其次,職業教育學校畢業生社會認可度不高,學生就業率低。目前,很多職業學校面臨撤并,僅河南省2003年就比2000年減少了10 193所,畢業生和在校生人數大大下降。
三、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對策
1.教育部門應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加強對職業教育的引導與監督。首先,切實提高各級領導對農村職業教育的認識,把農村職業教育當做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現代化的重要措施來抓。其次,建立職業教育評估機制,重視職業教育實效。
2.政府須加大經費投入。一方面,政府出資改善農村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以留住人才。特別是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投入,并明確投入用途;同時政府應加大監管與協調力度,統籌資源,避免重復投資;對農村勞動力培訓的投入,各級財政可設立培訓專項經費,以完善培訓條件。
3.面向需求,注重實效,靈活辦學。一是政府繼續為農民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由政府出面搞“職業學?!まr戶·公司”的經營方式,使職業學校與農戶、市場相結合,發揮職業教育實效,同時引導農民提高農產品質量,搞規?;洜I,培養其市場經濟意識。二是舉辦培訓班、印發技術資料和制作光盤,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到農村授課講解,現場回答問題,培養科技示范戶。
4.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加強農村職業教育。第一,明確農村教育目的,改革農村教育結構。農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適應本地經濟發展的各級實用人才,因此,要改革農村教育結構,加大職業教育比重。無論是高中階段還是義務教育階段,都應當為農村培養實用人才。在小學階段滲透職業技術教育內容,在中學階段設置職業技術課程,培養適合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鄉土人才。高等職業教育要為農村培養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中高級人才。第二,要針對不同農村人力資源群體開展不同類型的教育。第三,專業設置上,適當擴大職業學校的自主權,使其可以根據社會需求和區域特色設置專業和課程。
5.健全法律制度,保障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基礎上,建議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職業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職業教育投資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就業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立法機制,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執法水平;強化政府對職業教育的統籌管理,通過管理體制改革,促進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與其他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進一步組織動員企業、行業和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發展;大力宣傳職業教育和高素質勞動者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創造有利于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環境,在社會上弘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風尚,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職業觀、人生觀,提高生產、服務一線勞動者特別是高級技工和技師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
6.提高辦學層次,發展農村高等職業教育。整合中等職業教育資源,實行合并重組,改辦五年制為主的職業技術學院。利用現有的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進行五年制高職前三年的教育教學工作和各類短期培訓工作,集中適應后兩年高職教育階段“雙師型”和高級教師隊伍進行高職文化課、專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切實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集中增設專業教學必需的教學設施和實踐教學的場地,建立起有效的產、學、研結合機制。
7.加強農村職業教育的師資培訓,提高教師素質。繼續擴大中職教師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計劃,提高教師學歷層次;組織在職教師到城市對口職業技術學校任教鍛煉,或到大學集中培訓,提高教學水平,或到企業掛職鍛煉,掌握操作技能;加強校本培訓,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8.建立公共信息平臺,加強農村職校畢業生就業服務。一方面,提供職業指導、就業安置等中介服務,不斷提高農村職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加強農村職校與城市特別是發達地區職校的合作,拓寬其就業出路。另一方面,擴大對口升學招生計劃,特別是本科計劃,增加招收中職畢業生的學校數量,以滿足這類學生升大學的需求。
中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狀況分析 郝新生, 任昌榮,分析制約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深層原因,加大對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措施,如進一步調整職業教育體制 ;深化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調整職業學校和專業的布局結構;實施“面向21世紀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和教 材建設規劃”;積極扶持中西部地區及少數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等,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前景是光明的。
在中國教育史上, 農業中學及其他職業中學的基本統計數據, 從1958年開始到1965年停止,15年后,即 1980年才恢復統計。1980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迎來了職業教育發展的春天。這一年的10月7日,國 務院批轉了教育部、 國家勞動總局關于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報告,明確提出:“我國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基礎十 分薄弱”,“中等教育結構改革勢在必行?!睋?979年統計,在中國高中階段教育的畢業生中,普通高中畢業 生為726.5萬人,而職業教育僅有中專和技校兩種, 畢業生分別為18.1萬人和12萬人。當年高中畢業生的升學 率僅有3.8%,96.2%的高中畢業生既不能升學,又沒有一技之長可以就業。1980年,中國一舉出現了3314所農 業中學及職業中學,加上3069所中等專業學校、3305所技工學校,使高中階段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達到224.2萬 人。比前一年增加了22個百分點;而普通高中的在校生則降為969.8萬人,比前一年下降了25個百分點。1980年 高中階段接受職業教育的在校生占高中階段在校生的18.7%,比前一年提高了6.3個百分點。此后, 中國的職 業教育迅速發展,到1985年,高中階段的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和農業職業高中的在校生分別比1980年增長 了26.4%、9.1%和4.8倍,總人數達到415.6萬人,而普通高中的在校生則比1980年減少了24.6 %,總人數為 741.1萬人。 高中段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人數占高中段總學生人數的35.9%,比1980年提高了17.2個百分點。 經過“七五”、“八五”兩個五年計劃,到“九五”計劃的第三年,即1998年,中國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取得 了輝煌成就,中國的中等職業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中等教育結構不合理的局面,初步形 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個層次的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培養了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和有職業技能、有 紀律的高素質勞動者,有力地改善了我國勞動力素質結構,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社會各行業的發展,為推 動勞動就業和穩定社會生活秩序作出了重大貢獻。 一 據中國教育部1999年5月22日的《1998 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 中國職前高中階段的各 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共有17106所,在校生達1126萬人。其中,職業高中8602所,在校生454.9萬人;普通中等 專業學校4109所,在校生498.1萬人;技工學校4395所, 在校生173萬人。普通高中1.39萬所,在校生938萬人 。職前高中段各類職業技術學校的在校生占職前高中段學生總人數的54.55%。 如果加上成人高中教育的人數 ,則高中段接受職業教育的在校生人數為1467.87 萬人,占全國高中段教育的在校生總人數2445.5萬人的60.0 2%。 80年代開始起步的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也有了較大的發展,一大批高等專科學校和成人高校正在進行高職 實驗,一批中專也開辦了高職班。1998年,全國高等專科學校和職業技術學院達432所。 高職對口招收中職校 畢業生,不僅有助于推動中等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而且為高等教育如何適應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 更好地為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服務提供了寶貴的探索。 職業教育也沖開了各級職業學校的圍墻,嘗試著與普通教育相融合。如初中的“3+1”、初二分流的“2+ 2”,一些普通初中和高中開設的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的職業知識技能課等,推進了中國職業教育的擴大和發展 ,強化了職業教育的經濟功能和社會文化功能。 中國的職業教育,在辦學體制上,已經打破了由政府單一辦學的格局,民辦職業學校有了很大發展。1999 年上半年,中國已有1400所民辦中等職業學校。各種形式的民辦短期職業培訓機構也在迅速發展。 1996 年4 月10 日國家教委印發的《全國教育事業“九五”計劃和2010年發展規劃》(簡稱《發展規劃》 )提出:“九五”期間,“職業教育以初中后為重點,實行小學后、初中后和高中后三級分流。高中階段各類 職業學校在校生達到1275萬人左右,比1995年增加335.7萬人,年遞增率6.3%。 全國各類高中階段職業學校在 校生占整個高中階段在校生的比重提高到60%左右?!钡?010年,“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達到2100萬人”,占 整個高中階段在校生的比重繼續維持在60%左右。高等教育,“在層次結構上,重點發展高等??茖哟谓逃?特別是面向廣大農村、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城鎮第三產業的高等??平逃蛯?茖哟蔚母叩嚷殬I教育?!薄?九五”期間,各類??平逃谛I目偭恳_到450萬人左右。“進一步研究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和特點, 以 現有高校學校為基礎,深入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崗位適應性,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庇眠@個文件考量 1995年以來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情況,應當說基本上得到實現。文件提出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重點是高中階段 的中等職業教育。在“九五”期間這級學校在校生發展的年遞增率要達到6.3%;1995年,高中階段中等職業學 校在校生為939.3萬人,按年遞增率6.3%, 1996年在校生應為998.47萬人,實際上1996年在校生為1010.35萬 人。按《發展規劃》,1997年在校生應在1996 年計劃達到的人數上再增加6.3%,為1061.37萬人,實際上199 7年在校生為1089.51 萬人,不但超過了《發展規劃》提出的年遞增率6.3%的指標, 也超過了實際發展人數的 6.3%的指標。1998年實際在校生人數雖然沒有達到6.3%的年遞增率,但仍然比1997年實際在校生人數增加了 36.49萬人, 增長率為3.35%。 職業初中和高等職業學校的在校生人數也在穩步增長。 但是,按照《發展規劃》提出的,到2000年全國各類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數和在校生數占高中階段學生數的 比例達到60%左右,“九五”頭三年的形勢并不樂觀。1996年、1997年和1998年的統計數字顯示,中等職業教 育占高中階段教育的招生數和在校生數的比例分別是56.8 %、56.31%、53.12%和56.27%、56.17%、54.55 %。 比例數呈下降趨勢,而且比1995年招生數和在校生數比例的57.4%和56.8%下滑了0.6、1.09、4.28和0. 53、0.63、2.25個百分點。據中國教育部《199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數字,1998年普通高中 招生359.55萬人,比上年增加36.94萬人;在校生938萬人,比上年增加87.93萬人, 已經超過《發展規劃》提 出的 2000年的指標。而中等職業學校共招生407.37萬人,比上年減少8.48萬人; 在校生人數僅為《發展規劃 》提出的2000年指標的88.7%,尚缺少149萬人左右。 表面上看,1995年以來,中國出現了“普高熱”。由于學生及其家長對求學于普通高中的熱情提高,致使 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困難,在中等教育結構的比例上徘徊不前,一些職教界人士產生了危機感。有些學者甚至撰 文認為在本世紀末中等職業教育占高中階段教育的60%指標很難實現。有的同志提出加強政府的行政干預,硬 性規定職普招生的比例指標,以扭轉職普比例結構職教下滑的趨勢。 其實,“普高熱”并沒有影響中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和在校生人數的增長。前文已經提到,近幾年,中國 中等職教在校生人數均有所增長。只不過,普通高中招生數和在校生數的發展速度超過了中等職教,使職普比 例結構有所回落。原本一些不景氣的中等職業學校、特別是一些職高和技校更加舉步維艱。 社會對普高的熱情不可能是無時限、無止境的上升。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時期。普高的發展 要受高校發展的影響,更要接受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制約。在國外工業發達國家,社會就業機會有30%是交給 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其余70%是由受中等教育的人來承擔。中國是發展中的國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其 社會就業機會絕大部分要由受過中等教育以下的人來承擔。既使中國到了2010年,高等教育的入學率占社會入 學年齡人口的15%,仍然要有85%的青年人不能升入高等學校,需要通過職業培訓進入社會勞動崗位。這種就 業形勢將維持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對此,早在1996年9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8 條中 就規定:“國家實行勞動者在就業前或者上崗前接受必要的職業教育的制度?!苯衲辏瑖鴦赵恨k公廳轉發的勞 動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國家工商局《關于推進勞動預備制度、加快提高 勞動者素質的意見》明確規定:從1999年起,在全國城鎮普遍推行勞動預備制度。從事一般職業(工種)的, 必須取得相應的職業學校畢業證書或職業培訓合格證書;從事國家和地方政府以及行業有特殊規定職業(工種 )的,在取得職業學校畢業證書或職業培訓合格證書的同時,還必須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從事個體工商 經營的,也應接受必要的職業培訓,有些職業必須在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后才可辦理開業手續。對于在城鎮中準 備務工的初、高中畢業生以及下崗職工,視文化基礎和所選就業崗位的要求,培訓1至3年。在這種社會就業制 度與形勢的制約下,“普高熱”不可能升溫過高。1999年8 月,教育部為改變高中階段教育事業不能滿足社會 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的狀況,為緩解初中升學壓力,減輕社會就業壓力,維護社會穩定,提高民族素質,促進 經濟增長,下發了《關于積極推進高中階段教育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中提出要處理好5個關系,其中第 5點就是“要處理好普通高中的發展與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關系。要從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促進普通 高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笨梢灶A料,今后幾年,隨著高等教育的積極發展,普高招生人數和在 校生人數會超過《發展規劃》規定的年遞增率,但決不會成為影響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干擾因素。影響中國職 業教育發展的原因在普高發展之外。普高和職高的發展,不是對立的,不是此長彼消的。在中國非義務教育的 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中,教育資源是大量的,教育任務是繁重的,可招收的學生人數永遠多于實際超收的名額。 那么,近幾年制約中國職業教育積極發展的深層原因是什么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五點: 一是職教經費投入不足。職業高中的經費短缺尤為嚴重。具體表現為生均預算內經費增幅不高,許多學校 缺少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必備設施和設備,缺少資金去進行必要的職業實習,教師缺少進修提高的資金,辦學 條件仍然達不到職業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是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布局、專業布局不合理,地區間的發展差距加大。具體表現為職業教育的部門分割 、行業分割,以及部門、行業與地方間的分割;中等職業學校的職高、技校、中專之間專業重復,資源不能融 通、共享;農村職業中學辦學方向出現偏差,農村職業教育與發展農村經濟的實際需要有所脫軌;少數民族聚 集的省區中等職教發展的模式不夠清晰,缺乏特色,發展的力度不夠。 三是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和社會就業形勢嚴峻化為職業教育帶來了困難。1980年到1996年,中國 國有單位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全國投資比例已從81.9%下降為52.2%,而非公有制單位的投資比例已從13.1%上 升為33%。經濟體制變化中,公有企業與非公有企業怎樣參與職業教育出現了一段動蕩和需要調整、規范的時 期。近幾年,國有企業經濟虧損問題嚴重,制約了企業職業教育的發展。中國的就業形勢一直比較嚴峻,就業 壓力逐年增大。一方面是下崗人員、失業人員和新增勞動力增加,另一方面是一些企事業用人追求高學歷化, 給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的困難和壓力。 四是社會上鄙薄職業教育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一些人總認為職業教育是低水平、低層次的教育,不僅輕 視中等和初等 職業教育,而且對近幾年發展的高等職業教育也持輕視的態度,影響了職業教育的積極發展。 五是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特別是職業高中的教學質量亟需提高。據199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 布的數據,職業高中的多項辦學基本指標(如專任教師人數及學歷合格率、實驗室建筑面積達標率、理科實驗 設備達標率、圖書達標率、體育館面積達標率等)仍然沒有達到《教師法》、《教育法》和《職業教育法》的 要求;而且,遠遠低于全國普通高中辦學的基本指標,增長速度也多數低于普通高中。 由于職業教育、特別是職業高中教學質量不高,辦學基本條件與國家規定的要求差距較大,因而難以扭轉 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鄙薄觀念,一些職業高中招生難、畢業生就業難的局面很難打破。 二 為進一步落實《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要求,切實貫徹《職業教育法》,推進中國職業教育的 積極發展,解決障礙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問題,國家教育部、經貿委、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于1998年3 月16日共 同制定、印發了《關于實施〈職業教育法〉,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若干意見》,從十個方面對全面發展職業教 育提出明確要求。1999年1月13日,經國務院批轉的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 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繼續強 調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努力達到《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目標。1999年6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召 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并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 教育的決定》,《決定》中再次重申:積極發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在內的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高等 職業教育。統觀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形勢以及政府一貫的政策,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歸納中國職業教育的改革 力度與發展趨向: 第一,進一步調整職業教育體制,推進以初中后為重點的不同階段的教育分流,努力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 職前與職后教育培訓相互貫通的體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與培訓相互銜接,并與普通教育、成人教 育相互溝通、協調發展。 在極少數尚未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對不能升入初中的小學畢業生實行職業技術培訓。在部分農村地 區、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的初中,通過多種有效形式加強初中階段的職業教育。 全國大部分地區堅持大力發展初中后分流的中等職業教育,配合普通高中的發展,為初中畢業生提供多種 形式的學習機會。中等職業教育要堅持達到“九五”計劃規定的目標。按1998年教育部的統計,全國初中畢業 生1603.1萬人,當年普通高中和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合計招生人數只占初中畢業生的47.8%,尚有52.2%的初中 畢業生處于“無學可上、無業可就”的狀態。所以,中等職業教育大有發展潛力。只要辦出職教特色,提高教 育質量和效益,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高等職業教育屬于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后一段時間里要重點大力發展。這是提高國民科技文化 素質,推遲就業及發展國民經濟的迫切要求。對于學歷高等職業教育,除對現有高等專科學校、職業大學和獨 立設置的成人高校進行改革、改組和改制,并選擇部分符合條件的中專改辦(簡稱“三改一補”)之外,部分 普通高??梢栽O立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非學歷高等職業教育也要大力發展,主要進行職業資格證書教育。逐步 建立“立交橋”式教育制度,允許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經過一定選拔程序進入本科高等學校繼續學習。國家決 定,今后每年新增高校招生計劃指標,主要用于發展高等職業學校教育。高等職業學??梢圆扇《喾N方式招收 普通高中畢業生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 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還將創造條件逐步實行彈性學習制度,放寬招生和入學的年齡限制,允許分 階段完成學業。通過實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多種靈活有效的學校管理辦法,強化發展中國職業教育 的力度。 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健全職業教育體系,國家要求普通中學普遍增加職業教育內容,并在全國范圍內 實施勞動預備制度,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轉業、轉崗培訓,使大多數新增勞動力上崗前和失業、轉業、轉崗人 員再就業前都得到必要的職業培訓。各級各類職業學校要根據需要,參與勞動就業訓練工作,開展多種形式的 職業培訓。 第二,深化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制度和有效的運行機制。國 家強調各級政府、行業、企業及社會各方面都要依法舉辦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落實各自的職責和義務。職業 教育經費通過各級政府財政撥款,行業組織、企事業組織及其他用人單位合理承擔,舉辦者自籌,受教育者繳 費等多渠道籌集,建立起穩定的職業教育保障體系。 國家提倡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并促進其向深層次發展,使合作的各方都成為辦學主體。國家還大力倡導 和支持民辦職業教育,并要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在劃撥土地、補助基建、調配教師等方面提供優惠條件,在 教師職務評聘、證書考核發放、招生和畢業生就業、發展校辦產業等方面執行國家統一政策,在各項實際工作 上對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一視同仁。 國家強調加快招生和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推行兩種證書制度。要求統一協調中專、技校、職高畢業生的 就業政策,讓所有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的畢(結)業生的就業逐步轉到面向社會、進入市場、公平競爭、 自主擇業的軌道。堅持在政府領導下,教育部門統籌協調,各有關部門分工協作,使各類職業教育在統一、協 調的政策下健康發展。國家還逐步推行學歷證書或培訓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兩種證書制度,并將其作為從事相 應職業的憑證。 第三,調整中等職業學校布局結構,建立與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的學校和專業布局結構,優化 資源配置,提高辦學的整體效益。通過調整普通中專、技工學校、職業學校和成人中專的布局結構,改變由于 條塊分割造成的學校重復設置、布局不合理、教育資源浪費的情況。預計在今后三年時間里,在地方政府的統 籌規劃下,通過“共建”、“聯合”、“合并”“劃轉”等形式完成中等職業學校布局調整工作。與此同時, 進一步加強骨干示范學校建設,開展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的評估、復查和調整。到2000年,中心城市的各 大行業和每個縣都要建設1至2所骨干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辦學質量較高的重點職業學??梢宰灾鞔_定招 生規模,并可以跨地區或跨省進行招生。 第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課程建設兩個環節,提高職業學校的辦學質量,煥發職業教育的生命力。中央 財政將撥出專款在全國重點建設50個職教師資專業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并通過這些基地的建設 ,推動職教師資培訓工作的開展。職業學校要吸收優秀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到學校任教,并加快學校內教 師的流動與知識更新,努力完成職教師資學歷達標的要求。培養既有合格學歷,又有其他專業技術職務的“雙 師型”教師。為抓住職業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愈來愈重視校長的選拔和進修。提出要選 拔具有教育教學和管理經驗、掌握教育規律的有識之士擔任職業學校的校長。而且,要建立校長培訓制度,促 進校長的知識更新,提高校長在新形勢下管理職業學校的水平。 課程改革與建設是職業學校教學改革的重點、難點和突破口,也是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之一。職業教 育的教育思想、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模式等都要通過課程教學來實現。1999年以 來,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 育司圍繞實施課程改革與建設工程,召開了一系列研討會,在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后,提出了面向21世紀職業 教育課程改革與教材建設規劃的指導思想、目標和主要措施。突出強調,樹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 位的指導思想,通過實施“面向21世紀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規劃”,逐步規范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教 學,構建適應勞動就業、教育發展和人才成長“立交橋”需要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國家將制訂80個量大面廣 的骨干專業教學基本文件,編寫1000種體現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示范性教材及100種多媒體教學 軟件。 為保證職教課程改革與建設的圓滿進行,教育部組建了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全國職業教 育教材審定委員會,并設立了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與教材建設基金,為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條件。 第五,積極推動農業、艱苦行業和中西部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國家強調在職業教育發展中必須把辦好農 業職業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農業職業學校堅持面向農村、面向農業、面向農民為主的辦學指導思想,努力為發 展高產、高效的農業服務,為農民脫貧致富服務,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服務。農業職業學校要圍繞當地農業資 源開發設置專業,教學內容要注重科學技術的實際應用,適當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農業職業教育的辦學形 式、學制、入學條件、經費投入和畢業生務農優惠等方面,都要以有利于農業經濟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農 村職業學??梢悦庠囌惺辙r村應屆初中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歷的學生入學。 國家還強調各地各部門要采取保護性政策和措施,扶持辦好面向苦、臟、累、險等艱苦行業的職業教育。 對這些專業,可以適當放寬招生條件,還可以經過批準跨省市招生,或易地培養。政府要通過獎學金、貸學金 、減免學費等措施鼓勵學生報考、就學。對這類學校,國家要在資金、設備等方面重點扶持。 針對近幾年的實際,國家特別強調,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發展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鼓 勵東部地區對中西部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給予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國家也要采取必要的傾斜政策,通過擴大 投入、培訓師資、組織對口幫助等形式扶持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這些地區也要從當地 實際出發,確定職業教育的層次結構和發展模式,辦出自己的特色。 通過上述五個方面的簡要分析,可以看出中國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力度一直沒有減弱,基本上保持了健 康的發展態勢。當前,全國范圍的職業教育支撐服務體系也正在建立健全。國家建立了中央職業教育中心研究 機構,許多省市也陸續建立一批職業教育研究機構。全國還辦起了一批職業教育專業期刊。許多有識之士發表 了很有見地的理論文章與調查報告,對中國職教現狀與發展作了中肯的分析與科學的展望。為深入貫徹《中共 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中國的職業 教育戰線正進一步加大改革的步伐,以改革促發展,全面增強各級各類職業學校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 ,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把實施素質教育貫穿到德、智、體、美、勞各個教學環節中?,F在的 中國職業教育正在為主動適應經濟發展實現著四個轉變:由過去相對注意數量發展逐步向以提高教育質量和效 益為中心、突出職教特色的轉變;由過去相對注重學歷教育逐步向根據市場需要實行學歷教育與非學歷職業培 訓并舉、實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制度的轉變;由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逐步向教學、生 產、經營、服務相結合、走產教結合的新教學模式的轉變;由單純依靠政府辦學的觀念逐步向在政府統籌下, 樹立“教育產業”觀念、面向市場求生存求發展的轉變。 近年來,職業學校國有民辦、民營公助、股份制辦學的改革蓬勃展開。一些學校實行了校董會等新的管理 模式。職業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也日益擴大。解決職業教育發展中諸多困難的最后隘口,將在完全確立職業學校 的法人地位后宣告徹底突破。職業學校將真正實現獨立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自主辦學、自我經營,接受市場 經濟的考驗,接受競爭的裁判。學校的校長和全體教職員工將用自己切實的勞動來求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 家利益的共同提高。許多至今還想象不到的發展職業教育的積極因素,都將在學校真正成為獨立法人之后得到 發現。 縱觀中國職業教育的過去和現在,以及改革發展的趨向,可以相信,一個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 的、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需要的職業教育事業,一定會充滿希望、生機勃勃的跨進21世紀。
當前職業教育蓬勃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面對綜合素質較弱的職業學生,如何進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之成才,成為教師們迫切的任務。陶行知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對職業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作用,以下我對此作一些初淺的探討。
1929年《行知書信》中提到:社會的范圍很不一定,大而言之就是天下;小一點就是國家;再小就是一省,一縣,一村;再小就是我們自己的家庭。大凡服務社會,要“遠處著眼,近處著手”。這很適合對職業班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信心。因為這些學生原來文化課學習成績差,總是背上落后的包袱,老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甚至自暴自棄,所以在開學的第一天教師就可以告訴他們自己也是社會的一份子,他們未來的職業工作同樣是為社會服務,很有意義,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他們并不比同齡人差,只要努力學習技術將來定會取得成功。同時教師應該對他們實際情況作詳細的分析,對他們的教育作好長遠的規劃,定出短期、中期和長期的明確目標,使學生有的放矢地一步一步走向勝利的彼岸。例如我烹飪職高班在校期間就制定了循序漸進的計劃,高一著重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高二注重各項烹飪技能的提高,高三重視社會實踐經驗的積累,通過這三個階段目標的實現使學生增強了自信,順利踏上了社會,憑自己的一技之長和良好的素質找到了較好的工作,贏得了用人單位的好評。
職業班學生在走向成功的過程中,他們最需調整的是心態。常常聽到一些教師在抱怨這批孩子真難教育,你對他們一般說服教育吧不管用,你對他們嚴厲訓斥吧結果卻換來學生的沉默寡言和強烈對抗。要知道這些學生原來由于學習成績差或行為規范差等原因而經常成為受評的對象,所以他們的心理狀態常常既壓抑又敏感。對此類問題陶行知在1932年《齋夫自由談》中提出了中肯的建議:訓育上的第二個不幸的事體就是擔任訓育人員的消極作用。他們慣用種種方法去找學生錯處。學生是犯過的,他們是記過的,他們和學生是兩個階級,在兩個世界里活著,他們對于學生的問題困難漠不關心。我們希望今后辦訓育的人要打破偵探的技術,丟開判官的面具。他們應該與學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們的朋友,幫助學生在積極活動上行走。對此我深有感觸,我班學生張某在原來的學校號稱“小霸王”,剛進我校時依然我行我素,不時有欺負同學的事情發生,我對他教育了幾次效果不明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他特別喜歡足球,于是有空經常和他聊一聊球賽、球隊和球星,慢慢地他對我產生了信任感,不知不覺中我把話題轉向他的行為習慣上,出奇順利地讓他認識了錯誤。臨近畢業時很多老教師感慨地說:“這些淘氣的學生比剛入校時懂事多了,也愿意接受老師的教育了,關鍵是他們在這里感受到了教師朋友般的關心和平等的對待,這在以前的學校里是無法想象的??!”是的,這種友情方式的教育對心靈脆弱的職業學生來說真可謂雪中送炭。
職業班學生不僅需要心靈的關懷,而且需要行為的感召。這些學生是未來的廚師,掌握扎實的烹飪技術是當務之急,但是他們平時是家中的寶貝,別說燒菜做飯了,就連碗也很少洗,那應該如何教育他們呢?陶行知早在75年前創立的生活教育理論正好談到了這點,其方法論就是“教學做合一”?!敖虒W做合一”十分重視“做”在教學中的作用,認為“要想教得好,學得好,就須做得好”;“要在做上教,做上學”。陶行知甚至把是否重視“做”作為衡量教育是否真實的標準。他明確指出:“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乃是實學”。烹飪本身的實踐性就很強,光說不練是不行的,所以與其說教不如在操作過程中啟發、引導和教育他們更為有效。職業班學生不但學習能力較差而且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能力也不強,怕苦畏難的現象明顯。如學生首先要練習的是站的功夫,通常一站就是半天,開始有一部分同學堅持不了了,有的東倒西歪,有的甚至蹲在地上,作為班主任的我故意站在大家都看得見的位置,足足半天就這樣和同學們一起聽師傅講課,放學后才找這些同學談,未來做廚師可能站的時間要更長,現在正是打基礎的時候,老師雖然不當廚師,但是愿意和你們比誰能堅持到底。沒過多久情況有了改進,當個別同學有點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他們就會看看我,想想我說過的話,然后自己給自己鼓勁并堅持下去。刀功對親手來說又是一道難過的關,因為一不小心就會切傷手,鮮血直流,所以其中幾個學生望而怯步,甚至想要放棄學習。我于是加入到他們一小組中去,照著師傅的要求由我先切,讓他們在邊上看,然后再強調一下要點,輪到他們去切,偶而我也會切到手,簡單處理過后繼續操刀操,而且提醒同學要注意剛才老師為什么會切到手,從中吸取教訓結果每人都克服了原來害怕的心理,即使有時切到手了,也不會象以前那樣驚惶失措了。于是這批孩子在實踐中接受了教育,教師同樣在實踐中達到了目的。經過師生三年的共同努力,全體學生均通過烹飪三級考試,其中60的學生還獲得了烹飪二級證書,具備了一技之長,能為社會服務和發揮自身的價值了。
職業班學生有其特殊性,文化課基礎很差,動手能力卻不一定比普通學生差,所以對他們的教育不能照搬老一套,要富于創新精神,正如陶行知特別強調的那樣──夫教育之真理無窮,能發明之則常新,不能發明之則常舊。有發明之力者雖舊必新,無發明之力者雖新必舊。故新教育之所以新,舊教育之所以舊,亦視其發明能力之如何耳。比如烹飪班的學生在高二過元旦時就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班會
活動,讓同學們自己來安排,我的要求就是要有創意能體現我們班的特色,結果當教師們應邀參加活動時,幾乎每人都大吃一驚,眼前是用五張操作臺拼成的餐桌,上面擺放著由同學們親自掌勺的各種菜肴,頗有點滿漢全席的味道。然后老師們就散坐在同學們中間,大家一起在輕松的氣氛里自由地交談,好象是久別重逢的老朋友一樣,這時老師們的教育也象友情的提示了,深入學生的心田。當/:請記住我站域名/全體學生起立舉杯向老師們祝賀新年快樂時,活動的氣氛達到了高潮,我對學生們烹飪技術的提高感到欣慰。試想倘若按照以往的辦法去度元旦,同學們可能早已習慣了,也就不可能調動出如此大的積極性,獲得如此強的成功體驗,我深深體會到職業教育中創新教育勢在必行。陶行知教育理論猶如奔流的長江,推動著職業教育進行一次從未有過的遠航,相信一定會見到浩瀚的大海和鮮紅的太陽。
論文關鍵詞 職業教育班主任 創新思路
論文摘 要 高等職業教育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是學校領導者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的得力助手,也是學校與教師之家溝通的橋梁。班主任工作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本文從班主任要堅持言傳身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掌握學生違紀時的處理技巧三個方面討論了新時期職業教育班主任工作的創新思路。
班主任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因人施教,對癥下藥。師生之間只有做到了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才能把我們提出來的嚴格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我要求和自覺行動。班主任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否成人。一個班級有一個好班主任,學生就能一個個成人、成才。要當好班主任,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在工作中大膽探索,努力實踐,摸索出一套適應新時期職業教育學生特點的工作方法。
一、班主任要堅持言傳身教
大家都知道,高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整體素質差,學習基礎差,學習積極性更差,班級管理工作也難做,如何轉變這一不良現象,班主任的言傳身教顯得尤為重要。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特別是對中職生,他們正是十六七歲由未成年向成年轉化的階段,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整個班級的學生。教育學生上課不遲到不曠課,班主任總是提前到教室,要求學生不吸煙、不喝酒,班主任首先做到;在教室看見紙屑,班主任彎腰撿起來,同學們紛紛撿自己周圍的垃圾;看見黑板沒擦,班主任自己動手,再一次就有學生跑上去跟你搶;做課間操時班主任站在隊伍前面認真做,學生也會認真做;教育學生要誠實,知錯就改還是好學生,人無完人,班主任有錯了,敢于在學生面前承認錯誤并及時糾正,還有哪個學生不敢承認錯誤呢?校園內外,看見自己的學生主動打招呼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班主任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要多一點對自己的規范,少一點對別人的指責,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用自己高尚的品德與言行去感染鼓舞著學生,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下,往往是以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的好壞評判學生的優秀與否,這種片面追求成績的評判方式往往會扼殺學生的天性。學生的心理素質以及個人能力的培養受到了忽略,以至于一些高分低能的例子屢屢出現,而考試成績往往不能成為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這種模式下,一些學習成績不是十分優異的學生往往會有自卑感,忽略了自身的優點,對自己越來越喪失信心甚至自暴自棄,這種價值觀將會對學生的一生都產生不良的影響。而在素質教育成為主流的今天,評判學生的標準已出現多樣化,學習成績已不能成為唯一標準。讓學生了解自身的優勢所在,缺點所在,興趣所在,特長所在,并在學習生活中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長,取長補短,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在此基礎上班主任要幫助學生做好職業規劃、人生規劃,幫助學生充分利用在校幾年的時間努力學好專業,培養專業技能,切合實際地樹立正確的目標并鼓勵幫助學生達到目標。其次,班主任還應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品行和嚴謹的作風,這也是職業教育最重要的要求。
三、掌握學生違紀時的處理技巧
在班主任工作中,常規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可組織學生學習文明班級評定規則、宿舍管理條例,學生守則、評優評先規則,獎懲規則、學校下發的各種文件等等。在班主任開展常規教育過程中應采用多種方式相結合,例如進行墻報宣傳和教師講解方式普及知識;用聯歡會和辯論賽的形式增加常規教育的趣味性;用知識競賽,小組競賽的模式進一步鞏固常規教育內容;還可在班級設置光榮榜,用以表彰在常規教育學習中有突出成績的學生??傊捎枚喾N手段加強學生常規教育,讓學生明白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不可做,讓學生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一言一行都透露出一個合格學生應有的素質。
班主任工作最煩瑣的是對違紀學生的處理。學生違紀時馬上對他們進行嚴厲批評?顯然不是,應根據具體情況來處理。處理方法是否得當,筆者認為最能體現班主任的工作能力。班主任要認真分析班級學生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有效的反思、探索、研究并找出恰當的解決辦法。
班主任平時要與學生多溝通,了解他們的性格、態度、生活、學習、思想、家庭等情況,捕捉每個學生的心理。有的易哄,有的易吵,有的愛面子,有的是“順毛驢”,有的好表現自己,有的怕張揚 掌握了學生的這些特點,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問題,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其迎刃而解。有個學生一貫表現良好,偶爾一次遲到了,班主任的一個眼神就使他低下了頭;有個學生剛剛與班主任私下寫下保證不再曠課,然而又遲到了,班主任在班級學生面前當眾揭穿其保證書,他啞口無言,臉紅到了脖子根;有個學生我行我素,根本不把 老師的話放在心里,不把班規放在眼里,不妨先放任他一段時間,遲到了就當沒看見,曠課不懲罰,衛生別人打掃了,作業交不交無所謂,老師不過問,同學不與之交往,他自覺沒趣,只有老老實實與同學們一起學習。
一、引言
課程是教育機構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標為學生提供的學習方案,是對學生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規定。課程是教育和教學活動的載體,是實現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課程由教育教學諸多要素整合而成,包括目標、計劃、經驗與體驗等,是以動態形式存在的工作或學習進程。課程的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指運用教與學的原理,依據課程主題及學習者特征、環境條件等因素,為學習者策劃學習活動的過程。課程的教學設計一般包括目標設計、內容設計、任務設計、學習方法與策略設計、學習情境設計、學習資源設計、評價方法設計等。課程的教學設計應當始終圍繞學生主體,積極為其認識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促進他們對于經驗、知識與策略的積累、反思及升華。
高等職業教育面向企業與社會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專門人才。因此,職業教育課程應當是工作過程導向的,將職業活動中的各個元素滲透到教學的整個過程,以實際應用經驗和策略的習得為目標,以職業素質與能力的養成為主線,著眼于蘊涵在行動體系中隱性實踐知識的生成與構建,培養企業及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職業教育課程教學設計需要遵循以“學習目標能力化、學習任務項目化、學習情境職場化、學習資源立體化、學習評價過程化”為內容的“五化”原則,在課程建設中凸顯“項目驅動”“任務引領”“行動導向”“教學做一體”等特點,以促進學生崗位適應能力、技術實踐能力及應用創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五化”原則
(一)學習目標能力化
學習目標明確了課程的出發點及歸宿;學習目標越明確、越切合實際情況,學習者課程學習中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夠獲得成功。一方面,學習目標的設計應該能夠體現課程主題本身的內在邏輯體系特征;另一方面,學習目標的設計與學習者的特征分析密切相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因材施教”。
在當前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傳統的美術人才及數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美術的要求,再加上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傳統的美術職業教育已經無法跟上社會的發展步伐,這些都成為美術職業教育改革優化的核心原因。在整個美術職業教育中,所培養的美術職業人才除了具備相應的審美能力外,還應在原有的基礎上具備相應的創
造性技能,只有這樣才能社會實踐中發揮自己的美術特長。在此,本文從美術職業教育內涵、我國美術職業教育現狀、美術職業教育改革優化的途徑等三個方面出發,針對當前我國美術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優化途徑,做以下簡要分析:
一.美術職業教育內涵
在當前我國的教育體系中,美術職業教育作為藝術職業教育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對美術人才的培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職業院校在開展美術職業教育時,通過培養專門的美術家及設計人才來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同時也可以通過培養具備豐富美術素質及創造精神的社會群體來推動社會的發展,在影響與改善社會環境的同時,還能進一步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面對當前素質教育全面推廣的今天,美術職業教育打破了傳統的教育模式,本著全面發展的培養原則,從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出發,在提高學生美術素養的同時,還能為其今后的就業奠定基礎。在整個美術職業教育中,其現實意義主要包括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整個美術職業教育中,通過相應的教育培養,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整個美術教學中,人類的情感載體多集中在“形”、“色”、“質”等幾個方面,美術能夠通過人的感官,進一步加強直觀形象在人腦中的反映,并以此來激發人的情感體驗。其次,通過美術職業教育,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我國美術職業教育現狀
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多數教師在美術職業教育中,無法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一些教師多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考試成績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養,在影響學生美術學習的同時,還對其今后的就業起到了制約。在我國美術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其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美術職業教育定位
與其他教育模式不同的是,美術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主要是面向社會工業、商業以及其他重要領域的人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具備明確的目的性。在當前我國的美術領域中,培養美術人才不是傳統的寫畫,而是要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及美術素養,即構建出一個完整的美術教育體系,將美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以此來培養出大量的實用性人才,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才能進一步推動社會的發展。
(二)美術職業教育資源匱乏
在當前我國美術職業教育中,教育資源匱乏是阻礙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最大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一些職業院校中,受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缺乏必要的基礎設施,無法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且美術職業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薄弱,缺乏必要的多媒體設施。其次,在開展美術職業教育時,由于缺乏優秀的師資隊伍,導致教育活動無法順利的開展,教育質量也得不到有效的保證。一些職業院校在開展美術職業教學時,所聘請的教師不是缺乏經驗就是缺乏創新,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受到直接影響。最后,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在當前職業院校的學生中,多數學生為高考不理想的學生,這些學生本身存在著文化基礎差、底子薄等問題,因而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無法全心身的投入進去,再加上自控能力薄弱,都對美術學習效果造成了影響。
(三)美術職業教育的觀念缺乏與時俱進
顧名思義,美術職業教育與專業美術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區別,然而在整個美術職業教育中,其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以及課程設置等各個方面都是按照專業美術教育的形式而進行的,缺乏職業教育的辦學特色;甚至一些職業院校在開展美術職業教育時,過度追求實踐技能的培養,造成學生的人文精神與審美意識得不到有效的塑造,使學生步入社會后個人發展無法適應自身的工作需求。
(四)就業壓力
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高校的擴招及用人單位的發展,都會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造成影響。從相關數據不難看出,高校畢業生的總數量逐年呈現出上升趨勢,而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競爭也日益激烈,這些都會美術類畢業生的就業造成了影響。
三.美術職業教育改革優化的途徑
改革優化美術職業教育,在提高美術職業教學質量的同時,還能為我國培養出大量的美術人才,因而在我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針對美術職業教育改革優化的途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美術職業教育發展社會環境的營造 國家和政府應該加大對美術職業教育政策和資金的扶持,保障美術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美術專業相關的企業和工廠,要依據 不同類別的美術職業院校實際情況
,積極為美術職業院校的畢業生提供實習機會和工作崗位。
(二)創新美術職業教育觀念
創新美術職業教育觀念,是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積極性及學習力的核心前提,在整個美術職業教育中,“以人為本”是整個教育活動開展的原則所在,而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通過相應的教學措施,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在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情趣的同時,還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藝術創作能力,以此來達到教學目的。
(三)整合美術職業教育資源
在整個美術職業教育發展中,科 學、完善的利用美術教學資源是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主要依據,同時還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及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措施。在其合理利用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整個美術職業教育活動中,教師應本著“一專多能”的教學原則,摒棄傳統的課程設置,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藝術能力為目的,結合著當前社會的發展狀況,創新教學理念,合理的景象學科整合,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還應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其次,從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出發,有針對性的擴充美術職業教學內容。在當前的美術職業教學中,其教材的編寫主要依據學生的辦學模式及辦學理念而編制的,除了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發展狀況外,還應從長遠的發展角度出發,對美術職業教育進行相應的專業調整與改革,最大限度的打造具備職業特殊的美術職業教育體系。與此同時,在整個教學內容擴充中,除了添加相應的美術知識外,還應結合著社會經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價值觀,提高學生文化修養及行為規范及綜合素質。
最后,教師作為整個美術職業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與實踐者,其教學方法的適當與否,直接關系著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能夠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結合著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選擇與之相符的教學模式;同時可以結合著多媒體計算機中的相關優勢,將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論通過圖片、動畫、聲音等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在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的同時,還能有效的提高美術教學質量。
(四)完善課程體系,推動教學內容改革
美術職業教育應與人類社會進步同步發展,首先課程設置既要立足于現代社會的需要,又要著眼于未來知識的不斷更新,既要考慮局部課程結構需要,也要考慮整體課程體系的要求,既要注意微觀調整,又要重視宏觀建構。在保存專業獨特性的同時,將藝術性與人文性相互融合,應成為當前美術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美術職業教育課程也應該定性為“具有人文性質”即旨在提高學生藝術素養和人文素養的課程。
總 結:
綜上所述,美術職業教育的改革優化,在推動美術職業教育發展的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及實踐能力,為其今后的就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就要求職業院校的負責人能夠結合著院校的實際發展狀況,在現有的基礎上改革優化美術職業教育,在提高職業院校教學水平的同時,還能為其今后的發展做鋪墊。
高等職業教育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是學校領導者實施教育、教學工作計劃的得力助手,也是學校與教師之家溝通的橋梁。班主任工作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本文從班主任要堅持言傳身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掌握學生違紀時的處理技巧三個方面討論了新時期職業教育班主任工作的創新思路。
班主任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因人施教,對癥下藥。師生之間只有做到了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才能把我們提出來的嚴格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我要求和自覺行動。班主任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否成人。一個班級有一個好班主任,學生就能一個個成人、成才。要當好班主任,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在工作中大膽探索,努力實踐,摸索出一套適應新時期職業教育學生特點的工作方法。
一、班主任要堅持言傳身教
大家都知道,高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整體素質差,學習基礎差,學習積極性更差,班級管理工作也難做,如何轉變這一不良現象,班主任的言傳身教顯得尤為重要。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特別是對中職生,他們正是十六七歲由未成年向成年轉化的階段,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整個班級的學生。教育學生上課不遲到不曠課,班主任總是提前到教室,要求學生不吸煙、不喝酒,班主任首先做到;在教室看見紙屑,班主任彎腰撿起來,同學們紛紛撿自己周圍的垃圾;看見黑板沒擦,班主任自己動手,再一次就有學生跑上去跟你搶;做課間操時班主任站在隊伍前面認真做,學生也會認真做;教育學生要誠實,知錯就改還是好學生,人無完人,班主任有錯了,敢于在學生面前承認錯誤并及時糾正,還有哪個學生不敢承認錯誤呢?校園內外,看見自己的學生主動打招呼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班主任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要多一點對自己的規范,少一點對別人的指責,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用自己高尚的品德與言行去感染鼓舞著學生,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下,往往是以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的好壞評判學生的優秀與否,這種片面追求成績的評判方式往往會扼殺學生的天性。學生的心理素質以及個人能力的培養受到了忽略,以至于一些高分低能的例子屢屢出現,而考試成績往往不能成為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這種模式下,一些學習成績不是十分優異的學生往往會有自卑感,忽略了自身的優點,對自己越來越喪失信心甚至自暴自棄,這種價值觀將會對學生的一生都產生不良的影響。而在素質教育成為主流的今天,評判學生的標準已出現多樣化,學習成績已不能成為唯一標準。讓學生了解自身的優勢所在,缺點所在,興趣所在,特長所在,并在學習生活中發揮自身優勢和特長,取長補短,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在此基礎上班主任要幫助學生做好職業規劃、人生規劃,幫助學生充分利用在校幾年的時間努力學好專業,培養專業技能,切合實際地樹立正確的目標并鼓勵幫助學生達到目標。其次,班主任還應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品行和嚴謹的作風,這也是職業教育最重要的要求。
三、掌握學生違紀時的處理技巧
在班主任工作中,常規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可組織學生學習文明班級評定規則、宿舍管理條例,學生守則、評優評先規則,獎懲規則、學校下發的各種文件等等。在班主任開展常規教育過程中應采用多種方式相結合,例如進行墻報宣傳和教師講解方式普及知識;用聯歡會和辯論賽的形式增加常規教育的趣味性;用知識競賽,小組競賽的模式進一步鞏固常規教育內容;還可在班級設置光榮榜,用以表彰在常規教育學習中有突出成績的學生??傊捎枚喾N手段加強學生常規教育,讓學生明白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不可做,讓學生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一言一行都透露出一個合格學生應有的素質。
班主任工作最煩瑣的是對違紀學生的處理。學生違紀時馬上對他們進行嚴厲批評?顯然不是,應根據具體情況來處理。處理方法是否得當,筆者認為最能體現班主任的工作能力。班主任要認真分析班級學生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有效的反思、探索、研究并找出恰當的解決辦法。
班主任平時要與學生多溝通,了解他們的性格、態度、生活、學習、思想、家庭等情況,捕捉每個學生的心理。有的易哄,有的易吵,有的愛面子,有的是“順毛驢”,有的好表現自己,有的怕張揚 掌握了學生的這些特點,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問題,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其迎刃而解。有個學生一貫表現良好,偶爾一次遲到了,班主任的一個眼神就使他低下了頭;有個學生剛剛與班主任私下寫下保證不再曠課,然而又遲到了,班主任在班級學生面前當眾揭穿其保證書,他啞口無言,臉紅到了脖子根;有個學生我行我素,根本不把老師的話放在心里,不把班規放在眼里,不妨先放任他一段時間,遲到了就當沒看見,曠課不懲罰,衛生別人打掃了,作業交不交無所謂,老師不過問,同學不與之交往,他自覺沒趣,只有老老實實與同學們一起學習。
從某種意義上說,高等職業教育(以下簡稱“高職教育”)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21世紀初,中國成功加入世貿組織后,面對的是多領域、寬層次的廣泛的企業合作和高質量的發展要求,眾多企業間交流和合作使得相應的從業人員必須具備專業的職業技能才能適應當今階段的職業需求。而且,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使得我國城鎮化建設、新型工業化建設快速推進。城鎮化和工業化建設能夠提高我國經濟的發展質量和企業的經營效率,同時,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建設,也需要大批能夠提供城鎮化和工業化建設所要求的高素質的勞動者。我國傳統的高等教育培養體系難以在短時間內作出迅速的調整來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貢獻生力軍。從這一點看,我國高職教育的優勢和特長就更加凸顯,因此,如何為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提供良好的體制,成為當下高職教育熱烈探討的問題。怎樣進行高職教育的體制創新,將我國高職教育的成長瓶頸問題予以解決,為市場經濟下的經濟增長培養專業的職業從業人員已成為我國政府和相關教育部門的職責和使命。
一、高職教育的特點
我國的高職教育是以向社會行業輸出特定的職業技能從業人員為目的,這也意味著我國高職教育以專業化的職業從業人員為主要培養對象,其主要的受眾為接受過基本的高中教育和一些不同種類的中等教育的青少年,這些人員都受到過2~3年的基礎課程的教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但不太成熟的知識,沒有專業化的職業特長,通過高職教育的課程教育和專業培訓后,這些受教育的對象就擁有了可以謀生的職業技能,而且這些職業技能是社會上所急需的職業技能,相比較于我國傳統的精英式高等教育,高職教育的受眾則擁有了專業化的職業技能,這些技能可廣泛應用于職業的實際實踐,為企業提供高素質的勞動力量。
由于高職教育依靠社會實際需求,以專業化職業人員為培養對象,這就要求高職教育同社會產業緊密聯系,以社會產業為依據制訂課程學習計劃,走具有專業化的新型培養模式,注重學習教育同社會產業之間的協同性,以社會產業的實際從業人員的職業需求為目標,同社會產業的實際崗位協同,同步進行教育培訓。因此,高職教育與社會產業的密切結合成為高職教育的重要特點,培養出來的學生可以迅速參與企業的發展,為社會企業節省了人力資源成本;而畢業學生也由于具有專業的技術優勢,在工作中能夠提高收入,謀求進一步的職業發展。
二、高職教育與市場經濟的關系
1.高職教育能夠滿足經濟需求。高職教育的特點決定了高職教育與市場經濟有著不可避免的聯系,社會的發展是以實際的生產力轉化為有效的生產成果來考量的,而市場經濟也是將最終的生產成果納入其發展指標,這就使得生產力具有重要的決定性作用。高職教育以專業化的職業從業人員為教育目標,由于教育出的從業人員具有專業的生產技能,能夠為企業縮短其生產周期,提高企業效率,也提高了個人的實際生產力,因此,從最終的生產力考慮,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也能夠滿足市場經濟以提高生產力為目的的生產需求。所以說,高職教育與市場經濟有著不可避免的聯系,而且,在現代社會中,專業化的職業從業人員能夠迅速參與到社會各企業的生產中,扮演市場經濟的生產主體,發揮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滿足市場經濟的經濟需求。
2.市場經濟的發展為高職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促進了各產業領域的行業分工和規模調整,增進了各行業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同時,也催生出了一系列的新型職業,這就為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企業間的合作促進了我國的城鎮化和工業化建設,由于城鎮化和工業化牽涉到數以百計的不同行業、不同層次的工作人員,這些細化出的職業要求從業人員具有具體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這就使得各個企業生產由原來的體力輸出為主的生產模式轉向以智力輸出為主的生產模式,社會企業對從業人員的從業技能的高質量要求,為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教育服務的專業化要求。正是由于市場經濟在規模廣度和深度上的發展,為我國高職教育以專業化的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提供了可能,由于我國高職教育以市場經濟的實際需求定位,以培養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企業專業人員為目標,使得受過職業教育的學生既有專業技術方面的高素質,又有和專業技術相聯系的崗位需求。根據社會實際需要進行高職培訓,從某種方面來說,是社會企業的實際需求提供了高職教育培養的可能性,因為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各領域、各行業的專業細化,這些專業細化為高職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3.市場經濟的發展推動高職教育制度設施的逐步完善。市場經濟在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上的逐漸完善,也必然推動著我國高職教育制度設施的完善。因為在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教育目的下,教育的特點就是緊跟行業經濟崗位需求,以專業化的人才需求為培養對象,市場經濟條件下催生的新型行業,必然也會引起高職教育的廣泛關注,并逐步在教育中設置新型行業需求所要求的專業素質,這些特征要求高職教育的制度設施、培養規劃要逐步靈活完善。高職教育在制度設施的設置中,要以市場為需求,以市場經濟的行業定位具體設置教學培訓教育項目,緊緊圍繞實際的行業,開設相應的課程。由于我國高職教育發展較晚,許多高職教育的配套設施不夠完善,使得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沒能夠快速適應一些行業部門的行業技能要求,同時,技能操作和熟練嫻熟的行業要求沒能夠與市場經濟的行業發展同步。所以,針對以上情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我國的高職教育制度設施也會作出相應的調整,不斷完善,保證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行業需求相適應。
三、面向市場經濟的高職教育的教育體制創新對策
正是由于高職教育的專業化技能培養和面向市場經濟的實際需求的特征,使得高職教育在當今市場經濟下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所以如何進行高職教育的體制創新,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各行各業從業人員職業技能的要求就顯得尤為迫切,以下是筆者經過廣泛的研究和參考大量的資料后所提出的高職教育體制創新的幾點意見,以期為解決高職教育中的體制難題,加快高職教育的發展提供科學參考。
1.注重市場實際需求為導向的培養,向社會輸送技術人才。高職教育以專業化職業人員為培養對象,意味著它不是學術型的精英式學校,而是以實際的社會市場需求為對象,將其培養成各行各業基層的能工巧匠和嫻熟的操作技術人員。在高職教育的課程學習中,其課程體系就是針對社會市場需求的,以職業能力為課程體系的 設計考慮因素,定向培養生產、管理、運輸、服務、建設等各個系統的對口人員,因此,職業教育院校緊緊以市場實際需求為對象定位,不以精英化的大眾式課程學習為主,專注實際需要,徹底甩掉無用、花哨的課程學習,集中對學生普及實際的社會生產技能,且定位準確,需求剛性,使得畢業的學員能夠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去,增加工作的熟練度和企業的生產效率,顯示出其專業化的優勢。
2.產學結合,校企結合。由于我國高職教育發展較晚,在實際的操作中還存在一些人為上的誤區,可借鑒其他發達國家在高職教育上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筆者注意到,發達國家的高職教育都不同程度地朝著產學結合、校企結合的方向發展,所以我國高職教育也可適當借鑒,為我國高職教育體制創新服務。由于高職教育面向實際的市場需求,以培養為各個行業企業服務的專業化從業人員為目標,所以實際的操作訓練就顯得很重要,而實際的技能操作需要學生主體進行學習生產實踐,這就為產學結合、校企結合的體制模式培養把握了正確的方向。因此,我國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積極采取措施,建立高職學校、生產企業和政府主管等部門共同參與的高職教育運行體制,緊緊圍繞校企合作這一要素,讓學生在實際的企業的崗位上獲取必備的操作技能,端正從業態度,掌握從業崗位的專業化技能。最重要的是,產學結合、校企結合可以為當今企業輸送合格的專業性從業人員,達到高職教育和社會生產企業的雙贏。
3.有效調節行業需求與教育的供求關系,加強與市場需求的接軌。由于高職教育是以行業需求為定位,所以在進行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中,要注重調節行業需求與教育的供求關系,竭力與市場需求接軌,突出高職教育的實用性和針對性的。所以,我國高職教育院校在進行課程設置時,應將視野聚焦在市場上高需求的專業化技術行業,突出高職教育緊跟市場需求的步伐這一特點,并且對未來市場經濟發展趨勢進行行業分析,調整專業設置的范圍,緊跟市場經濟的供求,注重供求平衡,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訓練,提高我國高職教育畢業學生的就業率。如果高職進行體制創新,緊緊圍繞市場需求,密切同市場聯系,則其畢業學生的就業機會將絕不遜色于傳統的普通高校。因此,我國高職教育應合理地調節行業需求與教育的供求關系,以市場為定位,加強與市場需求的接軌,以專業化的從業技術人員為培養目標,實現培養學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行業專業化的技術要求,提升高職教育的競爭力。
四、結論
正是由于高職教育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獨特培養模式,向市場提供高素質的技術人員方面的優勢,使得我國高職教育的前景一片光明。通過對我國高職教育教育體制的創新,可拓寬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空間,為企業輸送專業化技術人員,為我國經濟的增長提供動力。本文中筆者從注重市場實際需求為導向,向社會輸送技術人才,產學結合,校企結合,有效調節行業需求與教育的供求關系,加強與市場需求的接軌這三個方面提出面向市場經濟的高職教育體制創新對策。筆者認為,只有不斷進行高職教育體制創新,不斷提高高職教育的培養質量,我國高職教育才會有美好的明天。
摘要:本文針對當前職業教育師資力量的不足,嚴重制約著職業教育事業發展這一實際情況,論述了當前發展建設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幾點措施和應當注意的問題,強調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發展要注重一專多能、專兼結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
關鍵詞:職業教育 師資隊伍 培訓 建設
隨著我國企業體制的改革,中高級技術工人的缺乏已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大力發展中高級職業技術教育已成為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的重點工作,隨之而來的職業技術學校的生源巨增,招生規模擴大,老職業技術學校的擴建,新職業技術學校的上馬已成蜂擁之勢,以我校為例,招生人數由過去的幾百人,巨增至今年招生兩千多人,但隨之而來的師資力量的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學校發展的首要問題。教師作為教學環節的主導作用,教師隊伍的強弱將直接影響著教學環節的成敗,具有一支實力強大的教師隊伍已是職業技術學校實力強弱的標志。怎樣發展壯大師資隊伍,怎樣合理使用師資力量,這是一個系統而科學的問題,下面就我校近年來師資隊伍建設和師資力量使用方面來談幾點看法。
一、加強現有教師在職培訓
針對現有教師的專業結構和自身特點,有計劃的利用寒假、暑假,對他們進行在職培訓,可有效地緩解師資力量的不足。例如:近兩年我們學校計算機專業和機械加工、數控機床專業招生人數增長較多,我們就安排一些年輕的文化課教師進行計算機培訓學習,引導他們向計算機專業轉行;安排一些機械專業的青年教師進行數控機床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培訓;安排一些專業理論教師進行實際操作技能培訓。這樣提高了現有教師隊伍的自身業務能力,培養出一批一專多能型的教師,有效地緩解了師資力量的不足。另外,對現有教師在職培訓還要注意進行新知識、新技能的培訓,每年利用寒假、暑假選派或輪派各學科教師走出校門進行新知識新技能培訓,掌握學科的新知識、新技能及發展方向,使學校各專業始終保持不落后,這樣才便于學校專業的設置和發展,才能培養出應合市場需求的中、高級適用型技術工人。
二、廣開校門向外界吸引人才
內部師資培訓挖潛畢竟有限,學生人數的巨增,使我們必須向外界招聘人才。我校近幾年向外界吸引人才時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做工作:(1)優先招聘年有余力的原技校退休的專業教師。我市原有各類企事業技工學校三十余所,每年都有部分教師從教師崗位上退休下來,這部分教師具有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豐富的教學經驗,并熟悉技工學校學生的具體情況,把他們招聘過來發揮他們的余熱,對學校的師資緊缺起到了很大的緩解作用。(2)擇優招用原企業退休或下崗的專業技術崗位上的工程師或技師。他們既具有系統而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又具有熟練的實際操作技能,只是缺乏實際教學經驗和教學藝術,在他們中間選擇部分理論知識系統、操作技術熟練、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同志,將他們請進校門,并集中對這部分教師進行教學方法、教學藝術和教學過程的突擊培訓,同時鼓勵他們多聽其他教師的講課,以盡快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過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普遍反映這部分教師講課能理論聯系實際,課堂氣氛生動活躍,教學效果非常好。這條路子走得很對很巧,幾年來通過這條路增加了一批“雙師型”教師,極大地緩解了師資力量的不足。(3)從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或工科院校吸收優秀的畢業生來校任教,同時督促鼓勵他們多聽老教師的講課,積極組織他們利用節假日和課余時間走出校門到企業參觀學習,以增加他們的實踐經驗,盡快提高這批教師的教學能力,這條路子為我校教師隊伍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充實師資隊伍的后備力量。
三、師資隊伍建設要結合學校專業設置的實際情況
學校教師隊伍的培訓和引進一定要立足實際,結合學校現有專業的設置情況。對于有發展后勁和潛力的優勢專業,這方面的教師可以大膽引進,對于新開辦的專業,沒有經過市場的檢驗,這方面的教師一定要慎重引進,否則,一旦該專業生源緊縮,必然會導致該專業師資閑置。同樣學校在專業設置時也是這樣,學校在擴大招生時一定要立足實際,考慮自身辦學能力和固有的師資優勢,加強專業建設,引進教師也要向這方面傾斜,而不是大量地新開設專業,這與已經有豐厚積累的學校進行競爭,不僅難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場中取勝,反而會因為有限的師資和物資被轉移和分散,原有優勢難以發揮甚至被削弱,進一步喪失在市場中的競爭力,資產在這種情況下成為一種虛擬財產,難以發揮作用。
四、師資隊伍應建設注意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在師資培訓,師資引進的過程中,必須遵循教學規律和學生的成長特點,強化職業技能師資力量的同時,學生德、音、體、美育方面的師資也得隨之加強,這對引導學生成長成才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非常重要。否則單純的職業技術教育會使學生生活變得枯燥無味,不僅不能使學生健康成才,反而會使單向發展的技能教育失去豐富的內涵,單一的技能教育難以進一步發展。
五、師資隊伍建設必須注意師德培訓
教師除了應具備較強的業務素質外,還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特別要有較高的師德水平,要做到熱愛教育、熱愛學校、熱愛學生的“三熱愛”。為此我們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時,必須加強師德培訓,學校要把師德培訓納入學校的重要工作日程,結合實際提出師德建設的具體要求,做到目標明確、措施具體,結合不同時期
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突出重點、務求實效,使師德培訓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把師德列入教師的崗位責任制,定期檢查和考核,促進全體教師更好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把師德培訓提到一個新水平,防止在教師隊伍中出現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總之,通過以上幾方面的工作,我校建立起了一支內部一專多能,外部人員充實的新老結合、專兼結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為學校的發展和下一步的升級打下堅實的基礎。
【摘要題】理論經緯
【關鍵詞】職業教育/泛化/職業教育延伸/培訓/學徒制隨著素質教育這一時髦的詞匯被引入教育以來,在各種教育研究的論述中如果沒有素質一詞的使用似乎成了一種落后的觀念。職業教育也不例外,在近幾年的職業教育的研究中,素質一詞的使用頻率也在不斷地攀高,剛引入且得到推廣的“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和CBE等教學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為了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無論是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還是職業教育,無不對學生開出了龐大的、系列化的教育內容清單,一種我們自己都無法描述、解釋不清的理想化的教育目標追求在教育界快速地膨脹起來。職業教育似乎對這一問題更為顯著,無論中職還是高職,所提出的教育目標所涉及的知識范疇和能力要求,可能是一個人一生所要追求的目標與境界。然而無論是高職還是中職教育,學生的學習時間畢竟只有短短的三年,這既有時間的約束,還有正規學校教育成本的約束,在三年之中我們要培養一個理論知識上似乎可以趕上??苹蚱崭?,在實踐能力上可以達到高級工或中級工所需要的能力在現實中卻是天方夜譚,通識教育已走到了職業教育的前列。這種理想化的追求實際上把職業教育進到了泛化,之所以稱為泛化,是因為任何專業教育實質上都是職業教育,好像這樣的教學目標追求可以使學生能夠得到更強的能力,能夠更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所提出的更高要求。而現實的實際卻是學生就業難,企業更不滿意。職業教育追求教育內容遠離具體的崗位知識和能力的這種泛化是一種無奈的選擇,還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呢?這不僅涉及到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也涉及到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問題。
一、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
我們之所以提出職業教育的類型,或者說職業教育的概念,是因為職業教育應與職業緊密相關,職業教育應培養學生具有相應的職業能力應該是理所當然的目標,而且職業能力中的職業是具有某特定范圍的,它應直接對應于社會生產(廣義的生產)相關的崗位或某類崗位。因為不存在沒有崗位的職業,培養職業能力是職業教育的本質所在。職業能力不僅存在于我們目前所認為的職業教育之中,也存在于任何的專業教育之中,包括我們所說的普通高等教育。關于職業教育的本質問題,筆者已在相關文章中作了探討,并提出了職業教育的標志:完成初始職業化,在這里不再過多地贅述。
既然是職業教育,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過程中,就必須參與特定的職業活動或至少是在模擬的職業情境中使學生對已有的知識、技能、態度等進行整合并內化為某職業的具體崗位能力。但是職業教育的泛化,使職業教育本應追求的教育過程受到了更多的批判,以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的未來學習能力等為主要價值取向的職業教育觀念似乎已占了主流,通識教育的泛職業化理念已得到不少人的認可。通識教育最早是由紐曼提出的,通識教育就其是各種學科都要具備的、公民的、廣泛的知識講,它是通識教育;就其是所有公民都應具備的理智能力和一般知識講,它是普通教育;就其基于人性,以人性為目的教育而言,它是人文教育。是不是在這種廣泛知識的教育中,可以使人得到一種基本的技術實踐能力呢,徐國慶在其《試論職業教育專業課程的展開順序》一文中對此進行了否定。反過來講,即使我們把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在針對某崗位群,而不是某具體的崗位,職業教育應追求的是什么,知識在什么樣的教育過程中才能內化為個體的職業能力,因為在職業教育不斷泛化的背景下,職業教育走向了知識化,而非職業能力的養成上。我們說轉崗能力也好,進一步學習能力也好,適應能力也好,這些能力的培養是否在狹窄的職業教育過程中,即以某崗位的崗位職業能力為具體培養目標,或者說是教育方式下,學生就難以具備這些發展能力呢?其實,即使從一種狹義的職業教育作為出發點,或課程的組織方式,其轉崗適應能力也未必就差。如機械維修工,如果某個體精通于維修機床,當他轉崗到汽車、紡織、食品等行業來做維修工是極其容易的,因為機械維修的故障判斷、修理過程所涉及的思維方式與操作過程是極其相似的。再比如一個精通車床操作的車工,他若轉為一個銑床操作工,或一個磨床操作工等其它機床操作工并不是什么難事,甚至是在對設備的具體熟悉過程中,就基本可以勝任。如果說當個體不能進行轉換,可能是所涉及到的其它基礎能力太弱,如計算能力、新知識新技術的學習應用能力等,如果是這樣,那只能說明我們所設計的職業教育的文化基礎太低,它不能達到這類崗位的基本要求,這時就應當提升這類職業教育的基礎層次。由于不同行業的生產技術水平不同,職業教育的基礎層次也應當有所區別,在職業教育期間不斷地強化基礎文化知識教育也是職業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即使職業教育基礎層次設置得很高,我們也不可能在短短的3年之間就能完成個體一生所需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它更需要個體在今后的一生中不斷學習。我們不能一方面高喊每個人都應該成為終身學習者,而另一方面總是在試圖努力在短短的3年之間就把一個人一生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能力都培養出來,這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它需要更高的成本。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如何能在學生職業崗位能力的養成過程中,把這種學習過程內化為學生學習的一種學習方法、一種思維過程,在今后的轉崗等過程中形成一種具有廣泛應用的、可遷移的學習能力,這是職業教育應當追求的目標之一。
二、職業教育泛化的原因分析
職業教育既然是針對某崗位來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教育。為什么職業教育的泛化在各種教育理念的支持下似乎已成為一種主流的聲音呢?其實,這是目前我們所說的職業教育一種無奈的選擇。首先,我們可以從職業學校的現狀進行分析。目前,我國的職業學校主要是由高職學院、普通中專、技工學校、職業高中所組成。高職學院大多是過去的普通中專所改建,與普通中專的教學模式有著無法分割的歷史淵源;而過去的普通中專的培養目標是技術員,它的教學內容與培養模式與普通高等教育又具有極其相似之處,而且大多數學校的教學設施,尤其是涉及工業企業生產的教學設施,離能真正地開展職業教育相距甚遠。職業高中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由方式形成的,其教學設施的落后程度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說大多數學校就不具備職業教育的基本條件。最具有職業教育特征的是技工學校,但技工學校(尤其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技工學校)由于企業轉制等各種原因造成嚴重的經費短缺,設備更新緩慢。同時,近十年之中,第二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一直不強,就業彈性就全國而言在某些年還是負數,學生就業難的客觀現實使技工學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技工學校不得不放棄這種傳統的領域,向第三產業拓展。在這種情況下,技工學校的職業教育特征不但沒有得到加強反而削弱了。其次,從職業學校的師資看,進行以崗位能力為基本目標的培養也難以達到要求,對“雙師型” 教師的大力呼喚就是師資狀況的一個確切的反映。第三是職業學校的運行機制的影響。收費上學,學生分攤教育成本后,學生規模的擴大無疑成為職業學校追求的目標,因為只有有了規模,才能得到更多的收入。但問題是,對學生的收費標準是由政府規定的,學生規模的擴張所得到的收費難以彌補真正開展職業教育所需要的經費缺額。在這種背景下,以基礎能力為培養目標的思潮無疑為職業學校擺脫困境找到了一種合理的出路,得到許多人的認可成了必然。
職業學校的泛化雖然給職業教育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如不具備基本的上崗能力等等。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其積極的一面。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龐大的教育適齡人口是一個基本的國情。在學適齡人口龐大而教育經費不可能無限增長,要使更多的適齡人口接受職業教育,或者說哪怕是一種基礎的專業教育,或是一種職業引導教育,也是對我國人力資源進行開發的重要渠道。我們面臨著兩難選擇,但也必須做出一種選擇:大力發展真正的職業教育,教育成本高,在現有的經濟支撐能力下,只有少數人得到專業教育?;蛘叽罅﹂_展基礎專業教育,在經濟支撐能力一定的條件下,能夠使更多的適齡人口接受到基礎的專業教育。這種選擇是不依我們的規劃,我們的設想為轉移的。這是社會經濟對教育制約的一種表現形式。市場規律無時不在影響著企業、個人和學校的決策。
目前,雖然職業教育泛化的問題是廣泛的,但在不同地區,它所表現出來的趨勢是不一樣的。這也是學校自主辦學面臨社會經濟狀況而做出的一種選擇,而正是這種多樣化的選擇,才滿足了社會和個體對職業教育的需求。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由于經濟支撐能力強,就業崗位相對充足,職業教育的泛化問題就不是那么嚴重;而在中西部地區,由于經濟支撐能力脆弱,就業崗位嚴重不足,職業教育的泛化就相對具有市場。我們無法判斷這兩種教育理念孰是孰非,哪一種對社會經濟發展是不利的。即使是人力資本理論代表人物舒爾茨和韋爾奈的實證檢驗也只是局限于教育在培養個體農場主的適應不平衡能力中的作用,也并未涉及教育如何提高流水線工人的勞動生產率這一問題。關于學校教育是否可提高產業工人的勞動生產率,至今尚未有嚴格的證明,目前只有證據顯示,更多的學校教育與較高的收入相關聯。這說明,提高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是有利的。因此,對職業教育的這種泛化,我們無須更多的擔心。
三、學校職業教育的延伸
雖然我們無須擔心職業教育的泛化問題,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是怎樣才能把學校教育與企業的具體崗位職業能力協調起來,或者說銜接起來。因為,只有在對口就業時,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在工作中得以應用,才能顯著提高生產率,在對口就業不暢的情況下,從學校畢業的學生在非對口崗位如何才能快速地成長為崗位合格人員,這一問題僅靠教育系統是不能解決的,最好的一種途徑是廣泛地開展企業的崗前或在崗培訓。然而對企業來說它們更注重追求利潤,只有當他們覺得培訓投資有利可圖時,或者當他們的培訓投資不需太多的投資成本時他們才愿意投資于員工培訓。因為,企業投資培訓也面臨著風險,對員工過多地提供培訓,當受培訓人員培訓后未對其很好工作就離開企業時,企業就會損失投資。關于受培訓員工跳槽所引起的勞動關系糾紛問題在各種媒體屢見不鮮。即使法律健全的西方國家也同樣存在這一問題。從目前看,實力較強的企業,由于其實力對員工吸引力強,對員工的職前和在崗培訓已引起廣泛重視,但對于廣大的中小企業,由于經濟實力以及對人才的吸引力弱,對員工的培訓還微不足道。但是,不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就會增加就業人員的快速流動性,人員流動得過快,延長了就業人員成為崗位熟練者的時間,降低了人力資源開發的效率,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不利的。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不僅是解決社會問題,而且對職業學校學生的出口問題也影響極大。我們應當通過職業教育的延伸來解決這一問題,而不應強制所有的學校都面向更具體的工作崗位進行教育,也不應對企業采取嚴厲的培訓程序來解決這一問題,解決這一問題至少可以有兩種途徑。
第一,大力發展獨立的培訓機構。從目前看,需要技能培訓的不僅是剛從校門出來的學生,我國存在的大量失業、下崗人員以及農村剩余勞動力也急需轉崗和再就業培訓,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這一問題可能更為嚴峻。因此,我們應建立一定區域的技能培訓中心,這一技能培訓中心以區域的產業結構為依據來確定具體的培訓項目,通過短期培訓來縮短學生從學校到企業的適應過程。引入培訓機構這一中間環節,有以下幾點好處:(1)獨立培訓機構的專業化和針對性強,可以在最短的時間為企業提供適需的勞動者。(2)學校主要從事專業基礎教育更易發揮其規模效益。(3)可以減少學校設備投資的浪費,因為,學校設備往往只能用于在校的少數學生,中間培訓機構可以更廣泛地用于社會失業、轉崗的人員再培訓。(4)有利于緩解企業與就業人員在培訓問題上的糾紛,盡管在培訓中,個體負擔了更多的成本,但這種成本能夠在進入企業后,由于其熟練程度高而增加收益來得到彌補,這實際上也是企業最易接受的雇傭形式。(5)由于獨立培訓機構的培訓可以給從業人員工作能力一個明顯標識,比企業培訓更有利于勞動者的流動,這樣的流動對企業沒有損失,但是企業所能支付的較高工資實際上也是對職業教育的投資。這種中間獨立培訓發展的經驗,在我國的香港以及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都有可資借鑒的經驗。
第二,發展規范的學徒制。我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但是在我們高喊借鑒德國職業教育成功經驗之時,卻把德國職業教育的本質——學徒制扔在了一邊,基本上廢除了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制度的學徒制。當然,我國那時的學徒制是存在缺陷的,它的主要缺陷,一是沒有明確的進入標準,學徒制主要是工人子弟接班和計劃安排的新增就業人員的崗前培訓,由于沒有明確的進入標準,過低的文化基礎,如有的小學不畢業就當上了學徒,使學徒制培養的工人適應能力差。實際上,在那時學徒制只是社會用人制度的一部分,而非人力資源開發的手段。二是沒有明確的學習內容和標準,尤其是專業基礎理論。三是對于指導學徒的師傅沒有篩選機制,師傅本身的操作技能和人際交往能力對學徒工的學習成效影響甚大。但這并不是學徒制本身的問題,主要是一個不規范問題。學徒制的取消對我國產業工人的培養,損失是巨大的。目前,這一問題已經顯現,上海已實施了龐大的職業見習計劃,在其它經濟發達地區也正在發展,這說明學徒制有其自身的優勢。需要指出的是,發展學徒制更易解決弱勢群體的就業問題,在學徒期間無論是否得到工資,它都遠比學校教育成本低。在社會的現實中,多數弱勢群體的職業教育就是通過學徒制來完成的。由于我們沒有學徒制度,無論是企業還是個體即使有學徒的需要,但學徒在企業的存在可能將會被認為是一種非法用工,尤其是在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的情況下,更為無職業技能的人員進入企業帶來了困難,企業接受愿意學徒的人員對企業也帶來了潛在的風險,這是大多數企業不愿做的。如果把它進行規范,使之合法化,也是對職業教育的多元化投資。我們不能只強調企業把大量的資金給學校,學徒制可能是企業更容易接受的投資職業教育方式。這對解決我國龐大的貧困人口就業問題和滿足企業需要大量的熟練工都是有益的。
一、發達國家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成功經驗
(一)職業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職業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毋庸置疑,必須成為國家優先發展戰略的重要目標。歐美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功,成為詮釋職業教育獲得市場認可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工業工業革命至今,歐美國家的職業教育得到蓬勃發展,并在科技創新數次革命中逐漸建立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德國作為二戰戰敗國,之所在在短期內成功醫治戰傷,并一躍成為世界發達國家,論貢獻職業教育功不可沒。20世紀中后期,韓國、新加坡、巴西等新興工業體積極吸取歐美國家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經驗,綜合采取多種措施,積極發展職業教育,也實現了本國工業經濟的騰飛。
(二)職業教育的成功發展是不斷改革創新的自身完善過程
職業教育自產生之初便確立了緊密貼近生產勞動實踐的基本特征,積極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成為職業教育賴以生存、發展和壯大的生命線。二戰后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對現代學徒制(或“新學徒制”)的推廣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1956年英國政府發表的《技術教育》白皮書就明確提出,職業教育應以數學和科學為基礎,學生掌握了基礎學科就掌握的判斷事物的基本思維,就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技能。二戰后,美國積極普及基礎學科,并推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融合。目前,具有較差性質的中等職業教育機構成為美國職業教育體系的主要組成,所開設的職業課程約占全美中學職業課程總量的89.2%。西方各國的經驗均充分說明,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并非截然對立的,兩者同為構成完整的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政府的重視與支持是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
20世紀以來,以立法等形式鼓勵和支持職業教育發展成為各國政府的共識,一系列在歷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職業教育法案不斷涌現。1913年,英國頒布《技術學校條例》,首次以官方名義明確了技術學校的宗旨,對技術學校的辦學起到了規范作用。美國聯邦政府于1917年頒布的《史密斯-休斯法案》通過由聯邦政府提供經費資助的形式極大刺激了美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1919年,法國頒布《阿斯蒂埃法》,這部被譽為法國“技術教育憲章”的法案對法國職業教育的管理體制、機構設置、辦學目的、教育內容等做出了全面規定,確立了法國職業教育的基本框架,明確了國家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責任,提出了職業教育的免費和義務性原則,使職業教育成為公共教育的一部分,奠定了法國初等、中等、高等三級職業教育體系的制度基礎。二戰以后,各國的職業教育立法活動進入新的高潮期。英國的《產業訓練法》(1964年)、《就業與訓練法》(1973年),法國的《繼續職業教育法》(1971年),聯邦德國的《手工業條例》(1953年)、《聯邦職業教育法》(1969年),美國的《職業教育法》(1963年)、《生計教育法》(1974年)、《卡爾?帕金斯職業教育法》(1984年),日本的《產業教育振興法》(1951年)、《職業訓練法》(1958年)、《職業能力開發促進法》(1985年),等等,這些法案均在不同程度上對戰后各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規范和引導作用。
(四)職業教育理論的成熟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伴隨著職業教育的產生和發展,有關職業教育的理論探索也日益加深并漸成體系。職業教育理論的豐富,為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裴斯泰洛齊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思想、凱興斯泰納的勞作學校思想、杜威的“做中學”思想等使學校職業教育具備了科學的理論基礎,并且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充分體現出了職業教育的自身特征。在推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融合方面,美國手工教育的先行者伍德沃德充分肯定手工教育本身所具備的普通文化教育價值,強調手工教育可以培養人們的道德、邏輯、勤奮和經濟觀念。受伍德沃德職業教育思想及其實踐的影響,美國普通高中的手工教育活動得到蓬勃發展。20世紀70年代,作為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重要組成部分的生計教育理念在美國一度盛行,有效推動了普通學校中職業教育的發展,促使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終身教育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職業教育的理論內涵也由此進一步拓展??梢哉f,偉大的教育實踐必然催生出豐富的教育理論,而教育理論的充實反過來也必然推動教育實踐的科學發展,在此方面,職業教育與教育其他領域有著共同的特征。
(五)大眾教育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另一個成功經驗在于職業教育對教育民主化理念的充分認識和準確把握。20世紀以來,各國先后啟動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這一時期,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作用得以凸顯。借助寬松入學、面向實用、收費低廉、學制靈活等辦學優勢,高等職業類院??焖籴绕?,成為各國吸納高等教育新增入學人口的生力軍,在滿足急劇增長的高等教育入學需求、順利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同時,也為其自身的長足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契機。美國和加拿大的社區學院,日本的高等專科學校、短期大學、專修學校、技術科學大學,法國的短期技術學院(或大學技術學院)、高級技術員文憑訓練班,英國的多科技術學院,德國和俄羅斯的高等??茖W校,諸如此類主要以職業教育為基礎性職能的高等院校,均在各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扮演了關鍵性角色。正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高等職業教育方得以順利實現了自身的飛躍,并且有效促成了大眾化時代美國高等教育多元格局的形成。可以說,充分借助和準確把握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方向,是現代各國職業教育得以健康、快速發展的一條基本經驗。
二、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趨勢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推進,產業分工深化和產業轉型升級下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廣泛認同,發達國家職業教育出現了新的趨勢。
(一)職業教育高等化趨勢日趨明顯
知識經濟的到來,技術創新和推廣,使得人才需求開始高端化。受此影響,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與社會生產實踐活動最為緊密,必然要求學校改革培養模式,凸顯高端化特征。
(二)職業教育終身化趨勢日趨明顯
20世紀60年代后,終身教育理念獲得世界各國的認可和接受,并將其灌入各個教育體系改革實踐中。這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新的指導理論和思路。職業教育終身化趨勢由此成為改革新趨勢。
(三)能力目標培養模式的改革不斷深入
注重人的綜合能力提升成為新時期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這決定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與市場社會變動緊密銜接起來。基于這一點,職業教育能力目標培養模式的改革,必須深入推進包括學科專業設置、課程教育模式、教學任務安排、實踐教學以及教師培養在的全方面系統化改革。
(四)職業教育國際交化深入拓展
生產要素全球流動和產業分工進一步細化,企業管理模式將與國際接軌,人才招聘和需求將國際化。這即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市場競爭程度,同時也為職業教育人才擴大了需求空間。
三、啟示
結合我國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現狀和相關問題,從上述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中獲得如下幾方面的啟示:
(一)摒棄偏見,增加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
我國一直以來,社會就存在職業教育低人一等的社會偏見。這要求我國學習國外職業教育學位制度、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就業福利制度以及就業渠道制度等。如澳大利亞為改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專門成了“教育培訓就業和青年事務部”和“國家培訓總局”,并建立全國統一資格證書。
(二)重組辦學力量,拓寬集資渠道
職業教育是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職業教育出了狹義的教育意義外,還有廣義的教育意義,即為社會提供各種職業技術培訓。因此,政府辦學力量畢竟有限。政府應通過稅收政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等,引導市場力量和社會力量公共辦學。通過職業教育制度改革,建立職業教育許可和資質認證制度,實現教學場地、教學條件和教育環境等重組,發揮產學研優勢。
(三)加強師資隊伍培訓和建設
師資隊伍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為歷史原因和社會偏見,我國職業教育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因此,應從如下幾方面來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和建設:一是通過與企業合作,聘請企業具有豐富管理經驗和一線技術經驗的人員到學校兼職教授專業知識;二是注重學校師資在培養,強化師資外出在學習和鍛煉;三是建立人才引進基金,招聘高學歷、高技術等雙師型人才。
(四)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
法律法規是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一是加強師資教學質量考評制度建設,強化師資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建立學生考評制度,由期終一卷式考評轉向學習過程和能力考評;三是建立職業教育升學制度,允許職業教育學生到大專、本科等學校繼續深造。
(五)建立健全職業教育體系
國外許多發達國家認識到職業教育對國家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斷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建立了統一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成立職業教育機構部門。在我國,職業教育雖沒有國外發展充分,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國外這些經驗,使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相聯系,提高職業教育學生的受教水平,形成一條完整的職教體系。當今世界各國都在不斷地為提升國際競爭力大力發展教育,以教育的發展來帶動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接受職業教育的必要性,只有掌握一門技能、提高技能才能在當今社會站住腳跟。職業教育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可以為更多的人提供就業機會,提高國民的素質,因此,發展好職業教育對我國來說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作者:劉春林 單位:廣西水產畜牧學校
1職業教育促進城鎮化發展的機理
托達羅人口流動模型認為,城鄉之間預期的收入差異是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決定性因素,然而有過職業教育經歷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無疑增加了這種預期,他們將會成為一股轉移到城鎮的積極力量。對于沒有職業教育經歷的普通農村勞動者(如農民工)向城市的轉移缺乏持續性與穩定性。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農業活動中產生的剩余勞動力將會越來越多,他們為了獲得更為豐厚的收入報酬涌入城市工作,一旦出現經濟衰退等導致就業崗位銳減的時候,就會出現大量農村入城勞動力向農村回流的現象,這將不利于我國城鎮化建設的穩定和持續推進。因此,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倡導現代文明生活方式和先進文化理念,革除以往陳舊觀念和不適應城市生活的陋習,提升他們擇業、就業、創業的能力,使之能夠盡快實現從“農民”到“市民”的轉變,這有利于我國城鎮化的穩定長足發展。
2我國職業教育服務于城鎮化存在的問題
城鎮化是歷史進程中的產物。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止到2013年年底,在中國大陸13億6千萬總人口中,城鎮常住人口為7億3千萬人,城鎮人口除以總人口得到城鎮化率為53.7%,環比上漲1.1%。國家統計年鑒查閱的每年我國城鎮化率和所有職業學校每年畢業生人數,根據2005年至2013年的數據做我國城鎮化率對職業學校畢業生人數的一元回歸分析得出:全國所有職業學校每年畢業生人數增加10萬人,我國城鎮化率就會增加0.3個百分點。在優生優育政策的帶動之下,我國人口的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不斷改善。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少經濟實力比較雄厚的農村人口不斷進入城市,城鎮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然而我國現階段教育服務于城鎮化也暴露出人才、產業以及城鎮化水平不均等現象。
2.1我國職業教育輸送的人才地域分布不均,不利于城鎮化整體推進
我國城鎮化區域發展有很大的差距,中西部的城鎮化水平明顯滯后于經濟比較發達的東部沿海。為2013統計年鑒關于部分省市中職院校數量、人口數量、人均GDP和城鎮化率部分指標數據。以上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鑒2013年的部分相關統計數據,首先從人口分布來看,一般而言,人口越多的地區其中職院校的數量應該較多,然而從圖表看出并非如此,人口最多的浙江省所擁有的中職院校數量并不是最多的,其單位人口的中職院校率卻是最低的。其次,從各省人均GDP和其相應的城鎮化率來看,二者呈正相關關系。以上數據顯示,中職院校的數量分布與當地人口數量不匹配,中職院校的數量分布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匹配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該地區的城鎮化率,總體而言,中職院校分布較多經濟水平較發達的東部沿海省市城鎮化率較高,中職院校分布較少的欠發達地區城鎮化水平則較低。
2.2我國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城鎮化所需產業發展不適應
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發現我國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不能滿足當前城鎮化的需要。首先表現為專業設置趨同,國內大多職業學校在專業設置上過度模仿同類學?;蚴谴髮W專業,不考慮自身的辦學條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盲目爭辦一些所謂的熱門專業,這就導致不同類型學校開設的專業大體一致,很難培養出適應不同崗位需求的學生。其次,表現為專業布局結構與產業結構適應性不強,職業院校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與經管類、文化類等專業相比,以理工類為主的職業專業更強調操作技能,第三產業專業設置偏多,而第二產業專業設置相對偏少,造成了我國技能型人才的供給不能滿足產業結構的需要。
2.3我國職業教育對農民工的培訓機會少
伴隨著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數億計的農民工涌向城市,據調查發現,有超過80%的新生代農民工冀希望獲得職業技能的培訓以實現多元化就業。然而,針對這一領域現存的培訓機構屈指可數,政府主導下的針對農民工的培訓經費投入嚴重不足,使得農民工獲得職業培訓的機會少之甚少。
2.4我國職業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從職業院校教師背景經歷來看,很大一部分教師來源于普通高校的畢業生,他們雖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卻缺乏在企業或生產一線的工作經驗,幾乎也沒有接受過職業技術方面的培訓,由于理論與實踐脫節,他們幾乎無法勝任技能操作的教學活動。還有一小部分是聘請在相關行業具有一定資歷的技術管理人員作為兼職教師,此類教師雖然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但是他們不僅要處理瑣事的工作事務,還要應付更為繁雜的社交活動,因而發揮在教學中的時間精力非常有限,并且流動性很大。我國的職業教育院校缺乏一批兼具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
2.5我國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難度大
職業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還停留在淺層次的互助階段,在這種合作關系中職業院校占有絕對的優勢,無論是課程內容的設置還是實踐教學環節的實施均停留在學校主導下的培養計劃里,并沒有很好的貼近企業對學生所需技能的迫切需要。合作企業的責任與利益不明確,學生到企業實習,企業要教會學生具體操作技能,為學生提供免費的設備和實習場所,然而優秀學生一旦學會了所需技能便會選擇離開企業,企業承擔了培養成本卻得不到優秀人才,企業利益受損,再加上學校擔心權利會被弱化因而不愿意放棄主動權,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提升校企合作的質量。
3提出職業教育促進城鎮化發展對策
基于我國職業教育服務于城鎮化發展現狀中的不足,試圖從職業教育促進城鎮化發展的途徑中探索一些對策。
3.1加大政府對職業教育支持力度
政府應當加大投入在職業教育中的經費預算,尤其合理規劃區域投入,將重點偏向于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提高中西部每年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權重,興辦職業學校,擴大招生規模,為職業教育薄弱區域培養更多的合格技能型人才。
3.2優化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完善教師隊伍建設,整合院校資源
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上應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重點結合所在地支柱產業,選擇自身定位,發展與產業結構相匹配的專業,剔除那些華而不實的專業,為駐地城鎮化發展輸送優質技能型人才。在職教師資建設上,多聘請在相應領域專家型人才到學校兼職任教,通過提高待遇盡量延長其服務于教學的時間,此外,將學校的專職教師定期送到企業一線進行職業化實踐培訓,打造一支理論教學水平過硬、技能實踐能力較強的“雙師型”職業教師隊伍。在院校合作上,加強職業院校之間的合作,整合相互資源,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3.3加強校企深度合作,推進城鎮化的發展
針對目前校企合作層次不高的現狀,政府應當倡導校企深度合作,探索校企利益共享的穩定合作機制。建議采取“訂單式”的培養方式,即企業根據自身發展規劃向職業院校訂購一批產品(即學生),并規定產品質量(即學生畢業時所達到的理論和技能水平),劃定一個合格水平,對合格的畢業生按照適當高于其他企業同類崗位的薪資福利照單全收,同時跟學生約定必須在企業的服務年限,在這種培養模式中職業院校承擔著保證畢業生質量的責任。深化校企合作,加強企業員工與職校教師的交流,企業需委派一批骨干精英去幫助學校培養學生,教師也需到企業進行技能培訓。
3.4擴大職業教育招生比例
調整國民教育結構,擴大職業教育在國民教育中的比例,針對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過度擴張的現狀,每年有超過600萬大學畢業生,其中有部分畢業生由于缺乏技能面臨就業難或是對找到的工作不滿意等問題,國家應該加大對職業教育的財政投入,吸引更多優秀學生選擇接受職業教育,如此以來既可以解決就業難的問題,同時也可以為我國城鎮化的發展培養更多優秀的技能人才,此舉可謂一舉兩得。
3.5加大對農業技術知識的授課
伴隨著城鎮化的進程,越來越多的農民將改變身份成為市民,從事農業活動的人員將會銳減,傳統的農業活動方式也隨之改變,農場式的農業生產方式將會出現,城市近郊的規模化養殖如雨后春筍,現代科學技術將會更頻繁的運用于耕種、養殖等農業活動。職業教育院校應該加大對農業技術知識方面的培訓來適應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業活動。伴隨著城鎮化發展的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促進城鎮化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顯著?,F階段,我國的職業教育還處于低端水平,辦學條件較差,生源知識水平較低嚴重制約了其發展?;诿磕旮咝4髮W畢業生就業難而技能人才供給嚴重不足的現狀,國家應從戰略上調整教育結構,擴大職業教育的招生規模,加大對職業教育的財政投資,吸引高水平的優質生源,實現職業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讓職業教育更好的服務城鎮化的發展。
作者:古廣東 譚慶國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一、當前職業教育角度下工商管理專業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多個院校還沒有建立起與教學質量監督的考核方式,對于實踐教學的監控也顯得非常落后。因為缺少標準的原因,令學校方面不能公允的評價教師們的實踐教學水平。在這樣影響下,其教學質量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另外,高校教師們一般比較輕視對實踐教學成果的評價工作,因此出現了與實踐教學地位不相稱的現象。
二、對于當前我國工商管理教學弊端的改進措施
1.顛覆以往教學模式,提升學生核心地位
教師們在對學生進行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要在根本上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加以全面突出,并使用“互動式”教學法對學生進行教學活動。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令學生在發現問題,并及時加以解決,強化學生的團結合作以及溝通能力。在此模式下,教師們起到了指導性作用,在根本上將自身特點發揮出來,并積極的參與進去,在進行分析問題的過程之中,進行組織和分工并采取行動,最終得出解決的辦法,在最后依照科學的目標來將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評價。
2.建立起“雙師”教師團隊
要想在根本上將教學質量提升一個檔次,就要建立起雙師型教師隊伍。教師們不但要有淵博的知識作為基礎,還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在工商管理教師隊伍中,應該講在具有實踐工作經驗教師的比例進行擴大。并定期安排教師們到企業中取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豐富自身工作經歷。同時將實踐教學的能力在根本上加以提升。與此同時學校方面也要聘請一些具有行業則個的管理人員來到學校擔任教師,擴充兼職教師隊伍,在根本上形成實踐技能課程由具有資質兼職教師講授的相關機制。
3.創建實踐教育基地
要想在根本上將工商管理追暗夜的教學目標加以實現,就必須做好相關事件基地建設工作。實踐基地的件事兒主要分為校內與校外兩個實習部分。在學校內的實踐工作一般是為學生們進行模擬教學與訓練來使用。是一種培養新型人才的場所。校內的實訓基地應該將對學生技能訓練放在首要位置,令學生在相對真實得分情況下得到相關技能訓練,使學生在學習到相關理論的同時擁有專業的技能。在根本上減少從業之后的工作壓力。
4.向教師和學生提供相對充裕的文獻資料
學校方面應該盡快的建立起圖書館,并在其中配備大量的資料,方便教師和學生進行查閱,在進行資料準備工作的時候,不但要向學生們提供理論方面的資料,在管理案例上也應該多加思考。
5.對以往的考核方式進行全面創新
學校方面可以將以往的考核方法進行全面轉變,可以采用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相關工作,理論與實踐操作考試應該與之相結合,在答辯現場應該利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對于基礎性課程的考核,應該將重點放在學生對于知識理解能力上,在根本上做好教學質量的監測工作。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工商管理專業相關課程的改革工作任重而道遠。身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在根本上將職業教育的重要性進行全面認識,并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的相關特點,將教學方面的新思路進行全面總總結,令相關教學工作變得更加貼近實際,為企業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作者:宋麗 單位:廊坊東方職業技術學院
一、職業教育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重數量輕質量
目前,我國大多數職業學校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向社會輸送了大量的人才,但是人才的質量并不高,需要在學歷教育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職業教育培訓既要有一定數量和速度的發展,又要注重質量的提高,真正培養出符合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
(二)重知識輕技能
職業學校教師所界定的職業教育培訓是“技術應用”,在理論上所遵循的原則是“必須、夠用”,不僅偏簡單,還比較片面,教學上的學術性不強,研究方面也是如此,理論與實際脫節,任課教師對社會實際的了解不夠全面,不具備深層次的實踐經驗。除此之外,交通行業教育培訓的課程結構不科學、不合理,專業課程所占的比重過小,學生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后勁不足。
(三)照抄照搬普教模式
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歷史并不長,職業培訓工作也是直接產自于普通學校教育,受傳統教育觀念、全日制教育模式和各種形式主義的束縛較為嚴重,因而職業教育培訓所培養的學生存在著技能單一,知識面狹窄,缺乏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后勁。同時,忽視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術性的因素。這種狀況難以培養出“入世”及知識經濟所需要的具有多種知識技能、全面的素質和廣泛活動能力的創造性人才。
(四)與社會需求脫節
由于社會的現實情況是多方辦學、多頭管理,這就導致出現了條塊分割、各自為陣的現狀,使得職業學校的布局不科學、不合理。各學校、各企業、各部門都是根據自己的需求辦學,入學門檻在不斷降低,盲目爭搶生源,專業的設置也不合理,教學管理落后,造成畢業生過剩;而一些急需人才卻沒有相應的專業培養,導致學校的規模效益不能得到提高,交通行業職業教育培訓的供給總量和質量與社會需求存在脫節現象。
二、解決職業教育培訓工作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豐富學歷教育,注重教育質量的提升
要想使職業教育培訓工作得到發展,就必須要提高所培養人才的質量,也就是要主動出擊尋求突破口,實現辦學的多樣化,豐富學歷教育。辦學質量保障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是不斷運動而非靜止的。但它不是抽象,而是具體的。短期培訓的實用性特點,尤其是實踐性教學特點,決定了短期培訓教師不僅要懂得教學規律,同時還必須具備較全面的專業知識和相關的資格證書,具有解決生產問題的實際能力。因此,用發展的眼光看,師資的“一體化”和“雙師型”是學院短期培訓教育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
(二)改革培訓形式,注重技術技能的實踐
職業教育培訓是面向經濟活動的,它直接服務于生產的培訓,應當以學生的技術技能的提高為目的。鑒于此,職業學院必須在傳統的培訓形式上做出改變,實現校園空間的突破,把學生交通方面的技術技能的實踐搬到課堂上,精心策劃、精心組織調查研究、專題研討和案例分析活動,使培訓形式與學生的成長需要、職業特征、心理特點等相適應,與學生技術技能實踐的內容相統一,把課堂設在最貼近實踐的地方。在培訓過程中,可以變換課堂形式,將“案例”模擬教學搬到現場去,使學生身臨其境,成為真正的實踐者。
(三)變換培訓模式,合理配置管理人員結構
組建一支有一定素質的培訓隊伍,培訓市場管理人員必須具備這樣的個性:心態要年輕,思想要張揚(面對培訓市場,培訓對手,培訓對象,一味地“訥訥底調”,老是一副老太龍鐘的姿態,帶著“三分穩重,七分頹廢”的心態,肯定無意于工作);做事要激情,研究要固執(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而精神要靠激情去支撐。人沒有了激情,也不可能有憧憬,自然也不會有干勁。但又必須是“有度”的。做事情一定要認真,有自己的想法,同時能為自己的想法去研究,思考);為人要規矩,才能要實用(市場化缺乏約束力,容易出問題,在用人上應特別注意品質,自律能力;人才的才能必須與我們的工作實際有關聯,有幫助,起促進作用)。要有對工作不斷取得成就的理想,不斷地煥發出工作的激情,去催生夢想,激發成長的欲望、激發創造力,達到“德技雙優”。
(四)強化教師隊伍,注重與社會需求相適應
要解決職業教育培訓工作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就要加強教育培訓實體與勞動力管理使用部門以及勞動力人才市場的聯系,使經濟生產活動對勞動力需求的信息能夠有效影響教育目標與培訓方向的確立。優質的師資隊伍是順利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工作必備的基本條件,也是保證人才培養的物質基礎。從總體上看,我國現有職教師資隊伍數量不足,質量也不夠高,還不能適應未來的職教事業。
因此,為使交通行業職業教育的培訓工作于社會的需求相適應,職業學校要積極開展以骨干教師為重點的全員培訓,從企業中選擇技術性人員到校任職、讓專業教師進入有關單位深造,實踐、在職業學校內建立,完善實驗研究與開發中心。邀請企業與職業學校共同研發項目,職業學校應調整好專業設置,及時變更相應培訓機制,提高對專業技術的適應能力;認真的分析相關企業提出的研究課題,對學校的課程以及教材進行針對性的改變,,通過不斷的創新工藝、技術與知識點,建立出具有強烈的專業特色的教學內容,同時對學生傳授綜合性較強的案例,針對性的提升學生的創新、交際、合作能力,以促進交通行業職業教育培訓工作很好地與社會需求相適應。
三、結語
在新時期,我們應當善于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尤其是交通行業職業教育的培訓工作,需要我們廣大的職業教育培訓工作者不斷進取、共同努力,追求我國交通行業職業教育培訓工作的春天。
一、“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內涵
“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簡單的來說,就是要將教學的理論知識更好的與實踐聯系在一起,做好銜接,將理論與實習在單元的教學時間內融合在一起。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中指出了:“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改革思想應當以培養出具有高技術、高技能的第一線專人人才為目標,將重點放在動手能力以及綜合知識能力的運用上;將核心放在教學內容的有序化、精簡化上;將教學知識、專業技能與態度聯系在一起,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方法,不斷的提高教學的質量?!敖虒W做一體化”就是在于將原本傳統的教學模式加以改變,也就是將原本的“靜態教學”轉變成“動態教學”。然后,在根據職業教學培養人才的目標來調整教學資源,通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以及目標的實施一氣呵成,逐漸實現以下幾個轉變:
(一)從教師為中心的“教給”學生,轉變成學生為中心的“教會”學生。
(二)從教材為中心,轉變成培養目標為中心。
(三)從課堂為中心,轉變成車間實習、實驗室為中心。
通過三次的轉變,能夠將教學與實踐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讓學生體會都實踐教學,并從實踐教學中體會到職業素質教育。
二、中職學?!敖獭W、做”一體化
(一)建設相適應的教學場地和設施
“教學做一體化”其實質是將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掌握了必須的專業技能與理論知識的同時,又能夠與社會實踐聯系起來。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需要擁有一定相應的硬件設備與學習環境的配合??紤]到“教學做一體化”需要的是時間與空間的有效統一,也就是在同一個時間內,在同一塊場地完成多種教學任務。因此,想要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就需要既能夠滿足理論的教學,又能滿足實踐所需的場所。對此,需要合理的規劃場所,逐步的建立出功能完善的專業實驗實訓室,使實裝、模擬器材、實踐設備、工具、教學設施設備齊全。只有這樣,才能夠將實踐與理論真正的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整個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需要教師來知道實際的操作,做到邊教學、邊學習、邊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的交替,從而能夠確?!敖虒W做一體化”能夠順利的進行下去。
(二)培養相適應的“雙師型”老師隊伍
在職業教育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當中,也需要“雙師型”的教師,要做到即能夠擁有完美的教材,還能夠擁有完善的實踐中心,沒有“雙師型”的師資隊伍,“教學做一體化”也就無從談起。“教學做一體化”不僅僅是要求教師能夠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與過硬的職業專業知識以外,更多的是需要實際的動手操作指導能力,其中,還需要注重教師的組織能力的培養,只有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教學與訓練的結合,懂得用理論知識去指導操作實踐,并能夠在實踐中去總結理論知識,還需要充分的了解社會、企業崗位的需求,了解有關專業的新的知識點、新型的工藝以及新的技術等等。其中,不僅僅是包括了知識、技能、態度、經驗等為了完成任務所需的內容之外,更多的是能夠將各個點相互的滲透、融合。所以,在“教學做一體化”的職業教育中,有一支強大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才是關鍵所在?!半p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所采用的是貼近崗位,集中訓練,進行專業的實踐操作等有效方式來強化學生實踐的技能與經驗的培養,使教師掌握實踐教學環節、手段和特點的同時,提高動手能力和指導學生訓練的教學能力;根據“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組訓模式對教師教學組織能力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采取集中培訓、示范課程觀摩、結對幫帶等形式,提高教師的教學自主能力。
(三)制定相適應的課程標準和教材
傳統的職業學校的教材只能夠適用于分段式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擁有較強的理論性,但是忽視了實際的動手能力的培養;一體化教學采用的是模塊化的教學方式,這樣,現行教材已經不能夠適用于現行的社會需要。教材的編寫,必須打破傳統的教材重視理論的全面性和系統性的課程體系,創建以實際操作能力為中心、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的校本教材模式。著力以技能為重點,以實踐為主線,對課程內容進行創新整合。教材應根據學生未來就業崗位的需求和學校的培養目標、硬件設施,并結合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降低專業理論的重心,突出與實踐技能相關的必備專業知識,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取舍與組合,對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進行適當的調整。教材還要充分體現“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思想,學生將來做什么,學生要學什么,老師就教什么。
總之,“教學做合一”是一種先進的、到現在也仍然適用的先進的教學理念,將其融入到職業學生的教學中去,將會讓教學的效果更加的有效,更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教育的不斷進步,會有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或其他學者對如何有效的利用“教學做合一”理論來進行教學做更為深層次的分析,將對如何通過該理論來促進職業學生的教學作出更趨完善的詮釋。
1湖南職業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中高等職業教育對接不夠
由于中等職業教育屬于中等教育系列,通常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主管,而高等職業教育屬于高等教育系列,一般由高等教育職能部門管理。這樣往往容易造成政出多門以及各種競爭帶來的內耗現象;同時也會導致中高等職業教育在統籌規劃,人才培養、專業設置以及業務管理的分歧,不利于中、高等職業教育的對接,也不利于以中高等職業教育的平衡發展。
(二)服務社會的能力不強
我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然而當前我省職業教育的評價體系不完善,人才培養質量還不高,培養出來的技術技能人才難以適應企業的崗位要求,到崗還需企業重新培養;另外,職業教育的教師定位模糊,創新意識不強,具有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欠缺,缺乏服務社會和企業能力較弱。
(三)自我調節機制不完善
湖南省職業教育體系開放性不夠,與外部交流機制不暢,面向市場和社會的調節機制不健全。目前湖南省職業教育還沒有把握新興產業發展發展和人才需求的脈搏,主要表現在很多職業學校只管辦學,專業開設沒有面向新興產業和當地經濟社會的需要,對一些過時、滯后的專業沒有及時調整,造成職業教育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脫節,缺乏良性的互動機制。
(四)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溝通不暢
從目前湖南省的招生制度來看,普通高中畢業生進入高職院校的錄取率相當高,但職業院校的畢業生進入普通大學深造的機會很少,這也是導致我省職業教育吸引力不強的原因。到目前為止,湖南省高等職業教育只包含專科層次,沒有涉及到本科、碩士等層次,各層次的職業教育還沒有完全貫通,加上人們追求高學歷的觀念,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因此建立與普通教育體系平行的而且職業教育體系,建立職教和普通教育的橋梁是迫在眉睫的。
(五)職業教育投入不足
湖南省職業教育的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性撥款,由于辦學機制不靈活,辦學資金來源單一,對政府的依賴度太高。一旦財政投入不足,部分職業學校消減教育教學設施設備的投入,導致學校辦學條件落后,實習實訓設備陳舊,難以夠滿足現代化教學的要求,嚴重影響我省職業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
2湖南省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轉變政府職能,加大統籌規劃力度
要構建適應湖南經濟社會發展的職業教育體系,離不開政府的統籌規劃和宏觀指導。這需要湖南各級地方政府根據我省的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合理規劃職業教育體系,深化職業教育體制改革,對相關職能部門進行撤并,改變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多頭管理的現象,同時政府應轉變職能,將工作重心從審批、檢查轉移到服務上來,不斷擴大職業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尤其是在專業設置上,要強化宏觀指導,一定要突出實用性和地方特色,避免熱門專業扎堆的現象,合理規劃各級各類職業學校的發展,以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和內涵為出發點。
(二)完善行業指導,全面推進校企合作
發展職業教育過程中不斷加強行業的指導和監督的作用。鼓勵湖南省各行業從實際出發實行產教結合,加大行業協會對職業教育的考核評價力度,使職業學校的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融合,全面推進校企合作,形成推進職業院校與企業深度合作的保障機制。強化以先進裝備制造﹑文化創意﹑電子信息﹑有色金屬和新材料等區域優勢產業為依托,通過行業企業參與,建設一批對接我省優勢產業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全面推動職業教育科學貝貢貋教育產學研結合,進一步促進校深度合作。
(三)加大投入力度
職業教育需的發展離不開資金,完全依賴政府投入是行不通的,這需要不斷拓寬融資渠道,逐步完善政府、企業和社會多元化的投入機制。一是各級政府嚴格執行國家政策規定,確保職業教育的生均經費和財政性經費到位并逐年增加;二是對農村地區職業教育的辦學給予財政上的補貼;三是各級政府要結合實際制定政策和措施,鼓勵企業以及民間力量參與職業教育的辦學,不斷提高職業教育硬件設施,實習條件,增強職業教育的辦學水平。
(四)完善職業教育質量監控評價體系
探索建立行業企業多方參與的職業教育綜合評價體系,職業院校學生能否畢業不應完全取決于考試成績,應加大行業企業的話語權,應由企業和行業組成考核小組對學生進行終極考核,考核結果與畢業證掛鉤。同時,完善職業院校學生技能競賽制度和專業技能抽查制度,健全技能抽查補考和退出機制,促使學生在校期間不斷提高職業技能和素養。這有利于提高職業教育學生的適應社會能力,也有利于提高用人單位對職業院校學生的滿意度。
(五)整合教育資源,創新職業教育發展模式
首先,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普通高中階段教育的宏觀調控,調整普通高中學校布局,確保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的辦學規模相協調,確保職業教育發展的規模。其次,創新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打破進入職業學校學生素質差的怪圈,創新職業教育辦學模式,使職業教育學生真正能學有所長,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最后,整合職業教育資源,通過實施職教集團辦學模式,建立職業教育統籌發展和管理機制,避免同區域內學校的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
(六)加強師資隊伍和實訓基地的建設
要打造一批專業理論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首先,省級政府要不斷完善職教師資培訓基地,把一些指明度高,管理規范的企業作為職業學校教師的培訓場所。其次,職業學校招聘人才時不應把學歷與能力等同,應向社會公開招聘一批工作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到職業學校授課。另外,職業教育的辦學水平的高低與學校的實訓基地建設情況是密不可分的。湖南省政府要制定政策,想方設法圍繞我省特色行業和支柱產業建設專業配套、設施設備先進的實訓基地。特別是要通過產教結合等模式鼓勵企業參與學校實訓基地的建設,創建校辦企業,不斷創新企業現場教學模式。
作者:李岳 單位:衡陽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