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9 06:27: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低碳經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各國對環境問題的重視以及新能源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社會將迎來一個全新的低碳經濟時代,碳標準作為新的國際標準,全球社會所用的經濟行為都將以低溫室氣體排放、低能源等為主要的衡量標準,目前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開始提出碳關稅的意見,從而出現了新的綠色貿易保護主義。作為正處于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大國,我國應該合理進行分析目前的國際形勢,并應該提前做好應對措施,從而保證我國可持續健康發展。
一、低碳經濟簡述
在2003年美國率先發表了《能源白皮書》,題目為:“我們未來的能源——創造低碳經濟”,這是第一次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什么是低碳經濟?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等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的實質內容就是清潔能源的開發以及能源的高效利用,低碳經濟的核心為減排技術和能源技術的研究創新,產業制度和產業結構的創新和發展觀念的轉變,即除去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通過低碳生活方式和經濟模式,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對全球氣候的造成的嚴重影響,從而實現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直接影響著全球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生存,它將對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帶來巨大的變化。雖然在2003年就已經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但是在很長的一端時間內,人們對低碳經濟的發展仍然處于一種觀望的狀態,造成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能源使用的過程中化石燃料依然占據著主導地位,并且在目前的經濟條件下,化石燃料在市場經濟中仍然占據著最優的地位,并且低碳經濟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從而導致低碳經濟的發展受到制約。但是隨著石油價的不斷增高,應對氣候變化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從而使低碳經濟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二、低碳經濟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1、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
(1)商品貿易的影響低碳經濟的開展將造成傳統的商品,尤其是石油化石資源類的產品的國際交易將下降,而新材料新能源商品的交易將會大大的增多,從而也將會使高污染、高能耗以及高排放的商品大大的降低,從而低能耗、低能源以及低污染的商品將會增多。但是低碳經濟的發展將會對新興的市場以及中國等出口大國受到最為直接且最大的影響,并且隨著新能源的研發和利用,傳統的石油化石能源的出口等將會面臨著非常之大的壓力。
(2)對區域貿易的影響低碳經濟的發展,不僅影響著國際分工的因素在原有的資本、技術以及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等一些相關要素之外,現在又出現了一種新的低碳要素,這就會造成國際分工中各國的優勢發生很大的變化,甚至出現優勢的大轉變,所以低碳經濟對區域貿易的格局具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以美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已經經歷了多年的工業技術的洗禮,基礎上已經呈現出從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發展的趨勢,所以這些國家在低碳經濟中具有很多的優勢以及話語權。而對于仍然處于高碳經濟的發展中國家而言,低碳經濟的發展將會對發展中國家的中短期的經濟貿易受到影響,但是如果從長遠的角度進行分析,低碳經濟的發展將會促進發展中國家的技術的創新,從而使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得到改變。
2、碳關稅成為綠色貿易壁壘的新形式
目前很多國家,尤其是一些已經沒有勞動能力成本優勢的國家,但是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中將會擁有眾多優勢的發達國家,從而將會實施更為嚴格的環境標準制度,從而以限制碳排放為名實施征收碳關稅,并將與國際貿易和全球氣候變化相聯系。其中碳關稅主要是指高耗能的產品進口征收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關稅,碳關稅主要針對的是進口產品中碳排放的密集型產品,比如鋼鐵、水泥以及鋁和玻璃等產品實行的關稅征收制度。比如在2009年6月份通過的《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規定中,美國有權從不實施溫室氣體減排限額的國家進口能源密集型產品征收碳關稅,想通過碳關稅貿易這一措施使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氣候的談判中能夠承諾采取有力的減排行動。從整體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發展中國家低能效、高能耗以及高排放的生產模式還需要持續很長的時間,并且產品的出口將會遭到綠色壁壘的影響,從而可能將會引起更多的國際貿易之間的糾紛和摩擦。由此可見發達國家在低碳經濟占據絕大的競爭優勢,并且他們制定的低碳經濟這一“游戲規則”將會對國際貿易的格局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并將會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帶來很多的問題以及障礙。
三、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1、低碳經濟是實現生態文明的最佳途徑作為經濟快速發展的國家,對我國來說發展低碳經濟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在2007年9月8日,我國國家主在APEC第15次領導會議中,首次提出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倡導和主張,并提出加強研發和推廣低碳能源新技術,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同時還要不斷增加炭匯,從而促進碳吸收技術的快速發展。
2、低碳經濟的發展不僅促進技術含量的投入、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從而形成以創新為主導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并且應該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操作主要方向,并且在建材以及冶金等消耗較高的產業中,應該實施準入制度以及低碳經濟技術的發展,并大力開展循環經濟,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四、面對低碳經濟中國的對應措施
1、貫徹落實低碳經濟政策,促進經濟的發展在聯合國《21世紀議程》中提到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從而實現對外貿易的和諧持續發展,我國為了響應《21世紀議程》中有關規定,制定了一些與低碳經濟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如在2004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國國家發改委頒布的《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以及在2005年全國人大會議通過的《可再生能源法》并制定了相關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同時并頒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提出我國在2010年將會對氣候變化的目標實現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要比2005年降低20%左右。這些法律法規以及相關政策的出臺對我國開展節能減排以及調整國內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耗的優化以及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對于發達國家頒布的碳關稅等我國應對低碳出口企業政府應實施補貼以及扶持等政策,從而可以降低產品的成本,增強國際競爭力。
2、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現代化以及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工業產品作為我國的經濟的主體,所以對能源的需求是非常高的,但是我國目前處于“缺油、少氣 以及富煤”的條件中,因此我國的資源主要是以煤為主。但是由于煤炭在生產、運輸以及開發的過程中對生態環境、水體以及大氣等具有非常嚴重的污染。正是由于這種原因促進我國需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以及清潔能源,不斷開發太陽能、風能、氫能以及核能等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從而可以降低我們對煤炭以及石油的消耗,逐漸使我國的能源結構向潔凈化、低碳化以及生態的方向轉變。
3、加快區域擴大和一體化的建設我國長期處于過度依賴出口的結構性的嚴重問題,并且我國內部需要占的GDP比例與西方的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嚴重的不足現象,這也是碳關稅對我國產生影響的主要原因?,F在消費為主導的都是一些發達國家,但是我國想要實現由出口導向性向消費導向性的形式進行轉變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但是從長遠的角度進行分析,加快區域的擴大是實現我國經濟發展已經不再受制于其他國家的重要的途徑。這種措施將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4、采用CDM機制爭取外部資源在國際上沒有一個統一的碳排放含量的標準,所以我國應該積極的開展環境外交的政策,從而推動國際碳排放量按照國際標準進行談判,從而可以有效發揮發展中國家作用,通過CDM機制可以爭取更多的發達國家的技術以及資金。目前我國是最大的CDM碳交易國家,并且這些CDM機制將會換回更多的新技術和新設備在我國的節能減排中發揮極大的作用。并且我們還可以利用這一優勢開展碳排放教育措施,從而可以吸引一些國際的資金和技術,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從而實現對外貿易的和諧健康的發展。
所謂低碳經濟,實際上是指一種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理念,利用現有的,或者正在創新的先進技術來達到減少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減少環境污染目的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是人類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與生活方式。而貿易新壁壘則是針對傳統貿易壁壘來說的,是一種在低碳經濟時代背景下所產生和形成的新的壁壘形式。當前,國際對低碳經濟的大力倡導使得世界各國都開始采取一系列措施來降低國家能耗、減少污染指數,并盡可能的在社會各個行業中研究和開發低碳產品。這樣一來,便很容易使得國際貿易在低碳經濟的驅動下產生貿易壁壘,從而制約國際貿易的發展。
一、國際貿易新壁壘的形成
1.國際貿易新壁壘的解釋。在國際貿易活動中,貿易壁壘阻礙和制約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傳統的貿易壁壘主要包括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兩種。國際貿易新壁壘,它主要是針對傳統的貿易壁壘而言,與傳統的貿易壁壘相比,新貿易壁壘所包含的壁壘類型更多,不僅是指技術方面,還包括環境、社會等多個方面。隨著環保、節能減排意識在世界范圍內的不斷普及,當低碳經濟成為主流的經濟發展模式,并得到國際廣泛認可時,位于低碳經濟背景下的國際貿易規則必然會有所調整,而在這調整過程中,新的貿易壁壘的產生概率將大大增大,進一步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2.低碳經濟背景下國際貿易新壁壘的形成原因。在最近幾年中,低碳經濟背景下國際貿易中還出現了新的壁壘形式,即碳足跡、碳關稅。碳足跡和碳關稅等新貿易壁壘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全球低碳經濟的倡導和發展。
碳足跡,是指企業機構、活動、產品或個人通過交通運輸、食品生產和消費以及各類生產過程等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的集合。它標示一個人或者團體的“碳耗用量”。 “碳足跡”越大,碳耗用量就越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越多。
碳關稅,是指主權國家或地區對高耗能產品進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別關稅。目前主要是發達國家對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的排放密集型產品征收的一種進口關稅。碳關稅的提出,與不容樂觀的國際氣候變化形勢密不可分。氣候變化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為了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在商品貿易格局中,高能耗、高污染逐漸被低能耗、新能源產品淘汰;低碳技術、低碳制度、低碳標準應運而生,并在全球范圍內應用到國際貿易中,推動國際生產力發展。對于達不到低碳標準的商品進口時則征收碳關稅。
然而,從全球范圍來看,低碳經濟盡管為各經濟體帶來了發展的巨大機遇,但其對國際貿易新壁壘的形成和推動,也尤其明顯。英國是率先提出低碳經濟的國家,美國和日本在低碳經濟中也是投入巨大資金,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也希望通過本次變革獲得該領域的發言權。目前,由于低碳經濟發展時間不長,低碳經濟的觀念還比較淡薄,低碳經濟存在不同的發展模式,各國均希望自身模式能成為全球模式,經濟角力從而演變為政治博弈。另外,各個國家的低碳標準因各國生產技術的不同而存在不同水平的差異。低碳制度、低碳標準的不同導致國際貿易商品在世界范圍內交易時,引發各國在貿易領域的爭端和沖突,阻礙國際貿易的正常發展。特別是發達國家引入了碳稅排放總量控制和配額交易制度等控制碳排放,這種單邊主義的國際貿易壁壘行為極易造成貿易摩擦和貿易戰,引起國家間的經濟甚至政治問題。
此外,碳關稅容易變相成為各國國內的貿易保護主義手段,不利于低碳經濟與國際貿易的有機融合。從國際貿易發展趨勢來看,碳足跡也將是長期存在,且可能引發技術革命和營銷革新的非關稅壁壘。
二、我國對國際貿易低碳壁壘的應對策略分析
通過對上述內容的分析,得知低碳經濟背景下所形成的國際貿易新壁壘主要是碳足跡和碳關稅,也就是低碳壁壘。就我國而言,我國想要獲得更多的對外貿易機會,以及更好的國際貿易發展,就必須排除萬難,努力克服低碳壁壘對貿易行為制約,領導低碳經濟。下面針對我國國情,提出四點當前可采取的國際貿易低碳壁壘應對策略。
1.優化產業結構,開發新能源。我國作為能源消耗大國,更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世界第一大國,不管是在國際上樹立負責任大國的正面形象,還是在國內完成降耗減排的重要歷史使命,均具有極大意義。當前,節能減排降耗的同時實現經濟快速平穩增長已經進入全國“十二五”規劃,其分解出的具體定量指標也進入各省“十二五”規劃,成為指導我國及各省未來五年發展的關鍵目標。我們應借此政策優勢和歷史機遇,加快產業結構的轉型、調整和優化,把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并加強對新能源的研究、開發與利用。
2.制定相應的開發。我國應在國家層面對于碳足跡核查、權威認證機構的設置、咨詢服務行業的建設與發展、碳標簽的核證與頒發等進行相關指導,通過建立國家標準實施約束,并通過建立碳標簽計算機構、結果核證機構和頒發機構來執行。
3.提倡全民低碳消費。樹立低碳意識、提倡低碳消費。要營造社會參與低碳發展的政策氛圍,加大了低碳消費理念的推廣和宣傳力度。培訓企業進行有效的能源消耗管理,培訓企業進行有效的排污控制管理,通過宣傳、教育、培訓,并結合政策激勵,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提高大家的低碳意識,逐步形成低碳消費理念和低碳行為的共識。截至目前,我國部分沿海城市已經開始著手研究低碳生活社區,提倡建設低碳建筑,將低碳消費觀念貫徹并落實到了實際生活與實踐活動中。
4.政府轉變職能,企業自力更生。政府轉變職能,通過財政政策投資建設設備,投資研究和開發有效的技術,幫助企業充分降低生產、運輸、存儲、消費等各個過程中的碳排放量。企業自身也要不斷提升技術水平;熟悉低碳標準,通過對能源、原材料和制造工藝的選擇,減少產品的碳排放;實行“走出去”戰略,到外國 直接投資,產品就地銷售,回避碳關稅問題。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全球提倡發展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各種國際貿易新壁壘層出不窮,碳關稅和碳足跡為低碳經濟下主要的國際貿易新壁壘。為了緩解低碳經濟所帶來的貿易壓力,減少貿易沖突,我國必須縱觀全局,提早做好應對準備,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國際貿易新壁壘帶來的貿易壓力,切實避免由低碳經濟帶來的貿易風險,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穩定、積極發展,并對世界公平貿易做出貢獻。
2012年4月,國家財政部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了《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其目的就是為進一步深入推進建筑節能,加快發展綠色建筑,促進城鄉建設模式轉型升級制定指導方針及實施細則。上海市早在2008年就開始推動綠色建筑發展,是全國最早開展綠色建筑示范的城市,目前已編制完成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完善了符合上海市經濟發展趨勢、適合上海地域氣候特色的綠色建筑技術體系,并于2012年9月15日起實施《上海市建筑節能項目專項扶持辦法》,旨在推廣和鼓勵綠色建筑的發展。本文在解讀有關發展綠色建筑的基礎上,對房地產企業如何發展綠色建筑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綠色建筑的內涵和發展綠色建筑的意義
綠色建筑的基本內涵可歸納為:減輕建筑對環境的負荷,即節約能源及資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適性良好的生活空間;與自然環境親和,做到人及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永續發展。根據2006年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頒布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綠色建筑的定義是指滿足《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06)的相關標準,在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綠色建筑是綜合運用現代建筑學、生態學及其他高新科技的成果,把建筑建造成一個小的生態系統,為使用者提供貼近自然、方便舒適并節能的使用環境。所謂“綠色”并非僅僅指一般意義上的景觀綠化等,而是指對環境無污染的一種標志,本質是物質系統的循環,無廢無污、高效和諧、開放式閉合良性循環建立起建筑物內外的自然空氣、水分、能源及其他各種物質的循環系統。
發展綠色建筑是實現低碳經濟的必要措施。低碳經濟是指運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最大限度地減輕對高碳能源的依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障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經濟發展模式,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是要積極承擔保護環境的責任,節能降耗;另一方面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型工業,建設生態文明。其核心問題就是綠色能源技術和節能減排技術的創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政策的重新規劃。建筑業作為我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有規模大、投資大、能耗高、壽命周期長和相關產業鏈廣等特點,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大力提倡發展綠色建筑,對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我國政府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所做出的承諾,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將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節能減排措施,節能減排將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保證執行受到法律和輿論的監督。而另一方面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根據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人口司于2010年3月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的報告指出,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從1980年的19%躍升至2010年的47%,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59%。目前,我國城鄉建設增長方式仍然粗放,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建筑建造和使用過程能源資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問題比較突出。節能減排目標和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需求相沖突,而解決這一沖突的根本措施就是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推進產業結構創新;以循環經濟為核心,推進節能減排創新,發展低碳經濟產業,包括新能源、工業節能、資源回收、環保節能材料和綠色建筑等。
二、綠色建筑的相關政策內容及解讀
近幾年來,綠色建筑一直是國家、政府部門和行業關注的熱點。早在2006年我國政府就頒布實施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可見對綠色建筑發展的重視程度。為指導“十二五”綠色建筑產業科技發展,2012年我國針對綠色地產的相關扶持政策相繼陸續出臺并付諸實施,為傳統地產商的“轉型”指明了方向,為綠色地產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些將有助于大規模推進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2012年4月,國家財政部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了《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這是我國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綠色建筑發展目標,其目的就是為進一步深入推進建筑節能,加快發展綠色建筑。實施意見中包括六大部分內容:一是發展綠色建筑的重要意義;二是推動發展綠色建筑的主要目標與基本原則;三是建立健全綠色建筑標準規范及評價標識體系;四是建立高星級綠色建筑財政政策激勵機制;五是推進發展規模化綠色建筑;六是引導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業優先發展綠色建筑。實施意見中對發展綠色建筑提出的具體實施要求有四點:一是要求到2020年,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過30%,建筑建造和使用過程中的能源資源消耗水平接近或達到現階段發達國家水平。要求到2014年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省會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力爭到2015年,新增綠色建筑面積達到10億平方米以上。二是首次明確了對高星級綠色建筑的獎勵標準:2012年獎勵標準為:二星級綠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積,下同),三星級綠色建筑80元/平方米。獎勵標準將根據技術進步、成本變化等情況進行調整。三是鼓勵和支持綠化生態城區建設:凡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的一星級及以上的評價標準,其中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達到30%以上,2年內綠色建筑開工建設規模不少于200萬平方米的集中連片發展新城區,給予資金定額補助,資金補助基準為5000萬元,對規劃建設水平高、建設規模大,能力建設突出的綠色生態城區,將相應調整增補助額度。四是支持引導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業優先發展綠色建筑。保障性住房發展一星級綠色建筑達到一定規模也將優先給予定額補助。鼓勵各地在政府辦公建筑、學校、 醫院、博物館等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建筑中,率先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從2014年起,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筑全部執行綠色建筑標準。2012年5月住建部又下發《“十二五”建筑節能專項規劃》,提出將設立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發展專項資金??萍疾恳灿“l了《“十二五”綠色建筑科技發展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其中明確提到,將加大財政對綠色建筑科技的投入力度。
國家針對綠色建筑相關扶持政策的密集出臺,表明我國政府對發展綠色建筑、大規模推進國內綠色住宅消費的態度和決心,這些將大大提高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水平,并撬動萬億元的綠色建筑產業。
三、發展綠色建筑是提高房地產開發商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隨著國家利好政策的出臺,綠色建筑成為未來房地產開發行業的發展主流方向,越來越多的房地產企業將開始轉型“綠色”,尤其是獲得相應認證的綠色建筑,正越來越多地受到國內外開發商的重視。根據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上海分院估算的數據,近幾年,我國房地產開發商排名前十位的都在成體系的開發綠色建筑,而一些中型開發商甚至是把綠色建筑作為差異化競爭的主要手段。前者如萬科集團、綠地集團等;后者如南京的朗詩集團等。作為國內房地產開發商的龍頭,萬科集團也是綠色建筑的先導者之一,早在2004年萬科就在上海做了第一個綠色建筑“朗潤園”,當時也是上海市政府剛剛開始推行綠色生態建筑,朗潤園除了按當時的政府要求建成為“四高小區”外,還把節能率提高到一半以上,甚至為當時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提供了參考。綠地集團也是較早介入綠色建筑的開發商,在上海,綠地集團得到了上海市政府專向節能基金的資助;在其他一些地方,正是因為滿足了當地政府興建綠色生態小區的要求,綠地集團較為順利的取得了土地開發。
我國房地產企業在改革開發以來的市場經濟發展中已經從原始積累期發展到了穩定發展期。房地產開發商要做大、做強就要從單一的開發銷售轉變成房地產開發銷售、租賃與經營共舉,通過優質的資產沉淀獲得核心競爭力。這就要求房地產開發商必須要從開發建設(增量)為主轉向經營投資為主(存量),房地產企業的主要業務環節也將變為房地產資產全生命周期(從規劃設計、建設施工、運營管理直至報廢拆除)的管理,因此,未來建筑物業全生命周期內的能源消耗將是房地產開發商自身的一項重大成本支出,而誰能把這項成本降低,就將大大提高自身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實現良性循環。而綠色建筑的所關注的核心點正是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內的節能減排,節約各類資源,因此開發綠色建筑可以使開發企業大大降低經營成本,從而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隨著房地產市場的日趨成熟,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品牌效應越來越成為購房者選擇購房的重要因素之一,未來的房地產市場越來越成為品牌的競爭。開發商如果能將綠色建筑作為經營理念之一,則能夠加深購房者對開發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印象,從而提高開發企業的品牌價值,增強品牌競爭力。
因此,應該說發展綠色建筑是今后房地產開發商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就上海房地產市場而言,明確標明為綠色建筑的只有朗詩綠島、中鷹黑森林與印象鋼谷等,其他都是概念營銷,在某些部位使用了一些節能材料?!笆濉逼陂g,上海計劃建設1000萬平方米綠色建筑,并在保障性住房中率先推進綠色建筑,使民生工程更惠民。2012年上海市當年度開工量10%以上的保障性住房必須按照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并且鼓勵設計建造二星、三星的高星級保障性住房。上海還將依托虹橋商務區等8個低碳實踐區和7個低碳新城建設,以及國際旅游度假區和世博后續開發利用兩個重大建設項目,將綠色建筑與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應用、低碳建設、運營與交通節能、低碳生活融為一體,引領和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
1.森林是最大的儲碳庫和吸碳器
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并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具有碳匯功能。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儲存了大量的碳。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森林被公認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時又是最經濟的吸碳器。與工業減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資少、代價低、綜合效益大、更具經濟可行性和現實操作性。森林的碳匯功能和其他許多重要的生態功能一樣,對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和氣候安全一直起著重要的杠桿作用。
2.森林銳減造成大量溫室氣體排放
毀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災害導致森林遭受破壞后,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的碳被重新釋放到大氣中。聯合國《2000年全球生態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從人類文明初期的約76億hm2減少到38億hm2,減少了50%,難以支撐人類文明的大廈,對全球氣候變暖造成了嚴重影響。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數據,2000~2005年,全球年均毀林面積為730萬hm2。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2004年,源自森林排放的溫室氣體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4%,僅次于能源和工業部門,位列第三。而且,目前全球森林減少的趨勢仍在繼續。圍繞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國際談判,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在積極倡導通過恢復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以推動“減少毀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暖。
3.森林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森林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規模植樹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的作用;建設農田林網,起到了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產量的作用;建設沿海防護林、恢復紅樹林生態系統,對抗御海洋災害,保護沿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價值。而采用抗旱抗澇作物品種、加固海岸提防、減少森林火災和病蟲災害、加快優良林木品種選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森林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增強,反過來又會提高森林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
4.林業在發展低碳經濟中的獨特地位與作用
低碳經濟的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通過碳匯功能,在地球陸地生態系統中貯存了巨量的碳,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林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基礎。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愈益認識到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和保護自然的重要性。生態文明是以生態產業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態,林業既是產業建設的載體,也是生態建設的載體?,F代林業的發展就是按照林業的基本屬性和內在規律,致力于構建完善的林業生態系統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實現生態中有產業、產業中有生態的雙贏目標。通過發展現代林業,生態文明建設就有了充裕的物質基礎條件;林業產業的生態化,又促進林業潛能的循環釋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有了強有力的依托和保障。森林是實施新能源替代戰略的重要資源。
發展林業,增加林業生物質能源供給,對于維護我國能源安全、修復生態系統、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開發利用新能源和發展可再生能源,已成為我國調整能源結構、解決生態問題的國家戰略。
5.林業低碳經濟的基礎理論
所謂林業低碳經濟,是指在林業經濟活動過程中, 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創新, 增加森林碳匯,減少林業碳源,從而以較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獲得較大產出的新的林業經濟發展模式。
森林碳匯功能: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有機碳庫, 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估計,陸地生態系統中儲存了2.48 萬億t的CO2,其中1.15 萬億t 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當中。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大量的CO2形成生物量, 從而減緩溫室效應。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碳素而成為碳匯,這就是森林的碳匯功能。森林具有以最小成本、實現最大固碳效益的潛力。造林就是固碳,綠化等同減排,森林的碳匯功能是林業低碳經濟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
6.低碳經濟背景下林業發展的建議
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調整優化林業經濟結構,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物質保證。在第一產業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建設;在第二產業方面,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促進以低層次原料加工向高層次綜合精深加工轉變的步伐;在第三產業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業、花卉業的發展。調整林產工業產品結構,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發展優勢產品,努力開拓木材林產品的新用途,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解決林產品結構不合理和產品缺乏競爭力的問題。調整企業布局和資產結構,實施大集團、大公司發展戰略,共同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市場,提高企業專業化程度和產品技術含量,提高市場的競爭力。加大科學研究,提供科技支撐。
深入開展森林對氣候變化響應的基礎研究。加強林業減排增匯的技術潛力與成本效益分析;繼續加強森林災害發生機理和防控對策研究;加強氣候變化情景下森林、濕地、荒漠、城市綠地等生態系統的適應性問題研究并提出適應技術對策;加強森林作為重要可再生能源庫的研究和開發利用。通過科研,推進科技興林、科技富林、科技強林的進程,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積極貢獻。加強宣傳,引導全社會參與低碳發展。
森林在維護氣候安全、生態安全、物種安全、木材安全、淡水安全、糧食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在全球高度關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林業被提到了事關人類生存與發展、前途與命運的戰略高度。聯合國糧農組織前總干事薩烏馬指出:“森林是人類之前途,地球之平衡”。因此,應廣泛宣傳林業在發展低碳經濟中的優勢,充分調動企業、公眾參與植樹造林、保護森林等活動的積極性,通過林業措施,實踐低碳生產和低碳生活。大力開發與森林相關的生物質能源,建立新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據統計,我國每年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等生物質廢棄物約1 4億噸,林木修枝等產生的生物質有1億噸, 樹木果實和天然樹脂有200余萬噸,若能將這些資源的50%開發成能源,可以替代6500萬噸的石油能源。一種新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建立,可解決國家現存森林生態補償融資難、負擔重等問題,對理順森林生態補償的渠道和關系起著重要作用,并可為林業發展創造新的商機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摘要:低碳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對于物流業而言,低碳經濟下的可持續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那么,如何才能迎難而上,在歷史的浪潮中發展物流企業,壯大中國物流業的整體競爭力?本文結合廣西物流業的現狀,對低碳經濟下的物流企業發展前景簡單地做一下分析。
關鍵詞:低碳經濟 物流企業 廣西物流
隨著全球氣候問題的日益嚴重,“低碳革命”逐漸興起,加上哥本哈根環境大會對綠色環保、低碳經濟的大力倡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經濟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并執行。那么,何謂“低碳經濟”?即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物流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碳排放的大戶,也是能源消耗較大的產業。如果我們能夠利用各種手段來降低物流業的能耗,那么就能夠有力地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但是,目前我國物流業的發展現狀還是不容樂觀的,物流業整體現狀是粗放型發展,社會化、專業化水平低,物流運作模式效率低,不合理的運輸現象較為嚴重,物流信息化程度低,能耗大且能源浪費現象嚴重。就廣西的物流業而言,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中國與東盟各國的貿易往來必然會更加頻繁。“物流量大幅度增加了,最直接帶動起來的必然是物流業的發展?!边@是物流行業業內人士持有的共同觀點。但是 “服務模式過于傳統、原始,而服務內容也過于單一、散亂,多數企業都還停留在做倉儲或貨物運輸等物流服務的某個環節的初級層面上,與第三方物流差距較遠?!边@就意味著嚴峻的挑戰。如果沒有承接市場需求的足夠能力,將會錯失良機,最終只能把送上門的商機拱手讓給別人。這些不利因素,使我們面對低碳經濟時代的來臨,感到了非常大的壓力,毋庸置疑,這些不利因素對我們經濟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限制,但是我們就沒有發展的機會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在這種不利的狀況下發展我國的物流產業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大力提高物流信息化程度
物流信息化是物流中心建設的基礎,也是現代物流的基礎和提高效率的前提。現代物流最主要的標志之一就是應用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依托信息和人才,對物流運作全過程實施有效的動態控制,搭建跨地區、跨行業的信息平臺,實現供應鏈物流信息共享,從而提高物流服務系統的整體效率與效益。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應給予政策上的扶持和財力上的補貼。具體到廣西物流的現狀來看,一些有識之士指出:“目前廣西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主要以公路、鐵路、港口、機場的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從傳統發展模式來看這樣并沒有什么問題。如果廣西的物流按照這樣的運作模式發展,那我們永遠無法與物流發達的國家、省市地區競爭,永遠跟著別人后面跑。因為與發達地區相比,我們的差距太大。更重要的是有基礎設施并不一定就有物流的大發展,基礎設施是物流發展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彼源罅μ岣呶锪餍畔⒒潭?也就成為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關鍵。為此,廣西政府應出資構建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物流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客戶坐在家里通過該平臺及時了解自己的貨物在哪里。物流企業可對自己的交通工具調度和決策。其他物流主體能得到其想要的信息和服務。從某個角度上看,同樣的投入建一個有效的物流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比修建一條公路還要重要。
二、促進物流資源的配置整合
我們國家物流企業能耗高的一點表現就是:空駛率高、重復運輸、交錯運輸、無效運輸等不合理運輸現象較為普遍,各種運輸方式銜接不暢,庫存積壓過大,倉儲利用率低,物流設施重復建設現象嚴重。這里就談到的是一個物流資源整合的問題,怎么樣來整合這些資源,使資源能夠合理有效地被利用,這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資源整合,促進物流合理化。對于物流企業來說,首先涉及到的是車輛動力設備和二氧化碳排放問題,雖然有相關政策也一直在支持開發新能源汽車,但對于大型運輸裝配車輛,目前并沒有特別好的選擇,而且還有一個低碳車輛成本的問題。所以我們在無法改變車輛運輸的問題時,我們能改變的就是車輛的使用率。在物流信息化程度不斷提升、我們擁有一個良好的信息化平臺的基礎上,提高運輸工具實載率,減少空駛率,避免無效運輸和重復運輸,促進運輸合理化。同時,做好市場研究,提高需求預測的準確性,努力實現零庫存。提高倉儲設施利用率,優化運輸路徑和搬運裝卸系統。
(二)組織進行共同配送。共同配送是指通過一個配送企業對多家用戶進行配送,或者多個物流企業共同使用某一物流設施或設備,其實質是物流資源的共享。這是解決問題一個較好的辦法。但是不容忽視的現狀是:目前廣西物流行業的整體局面仍處在封閉、保守、單一的初級階段。目前大多數的企業經營者寧可“留一手”,也不樂意與同行互通信息、交流經驗,致使信息協同程度低,行業協同有限,這也是阻礙本土物流企業成長的一大弊端。因此要想企業有一個較大的發展,就必須在思想上擺脫這種束縛,樹立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想法,改變原有的封閉、保守觀念,當然,廣西的物流企業可以在友好協商的基礎上嘗試著實行共同配送。因為共同配送是解決我國物流配送設施利用率低、布局不合理、重復建設等問題的較好方案。實現共同配送,可以有效提高車輛的裝載率,減少社會車流總量,改善交通運輸狀況,進而改善社會生活品質。
三、優化運輸方式以節省能源
目前,我國的物流企業進行運輸大多采取陸上運輸模式,即汽車運輸。但是這種方式能耗高、成本大,越來越不符合低碳經濟的要求,因此我們可以采用多種運輸方式以節約成本。
(一)大力發展鐵路貨物運輸。與大型運輸裝配車輛相比,鐵路運輸具備多種優點,它是各種運輸方式中最節能、最低碳的。因此我們的物流企業應通過創新運輸組織模式、發展多式聯運、加快列車運行速度、提高信息化水平等途徑,促進鐵路運輸發展,挖掘其節能降耗的巨大潛力。
(二)發展水上運輸。傳統的陸上運輸模式在未來可能會遭遇更多的阻礙,尤其陸運業者將被迫花費更多的成本來改善燃油效率與達成減排的目標;甚至于無法提供低碳運輸方案的物流業者,可能提早面臨被淘汰的趨勢。而水上運輸因其獨特的優勢,可能都將成為 未來跨區域物流配送的優先選項。就廣西的物流企業而言,自貿區建成后,中國與東盟間的商品往來實現通關便利化,兩地間的商品流通以及大批量的采購買賣會大幅度地增加。而廣西的地理位置對于發展水上運輸業是大為有利的,因此我們本土物流企業要抓住時機,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走出一條具有本土特色的路子來。
四、發展綠色物流服務
所謂綠色物流服務,就是節約資源和能源、無污、無害、無毒、有益于人類健康和環境保護的服務。綠色服務要求企業在經營管理中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從服務流程的服務設計、服務耗材、服務產品、服務營銷、服務消費等各個環節著手節約資源和能源、防污、降排和減污,不但要發展壯大企業自身,而且也要兼顧環保大業。因此我們在物流服務中要做到:
(一)盡量循環利用可利用的廢舊物流設施設備。物流業的快速發展,導致也產生了很多的廢舊物流設施設備,如果對這些設施進行簡單報廢、遺棄處理,無疑是對資源的浪費。因此我們應加大廢舊物流設施設備的循環利用力度,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碳排放。比如,重復使用包裝材料,拆解和回收廢舊物流設備,改造廢舊物流設施(如廢舊倉庫)等。
(二)推廣綠色環保包裝。目前塑料包裝材料所引發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這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危害,所以要求物流企業大力推廣環保綠色包裝。一是減少一次性塑料包裝材料的使用,避免過度包裝和昂貴包裝;二是推動生物降解塑料的規模使用,并研發和推廣其他環保包裝材料。這些都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綜上所述,低碳經濟對物流業的發展是機遇也是挑戰,對于廣西本土物流的發展更是如此。我們應在挑戰中尋找有利時機,通過配置整合資源、節能減排、優化流程等來實現物流企業的質的飛躍。
隨著全球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和能源危機等問題的出現,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應運而生,近些年來,隨著低碳經濟概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當前,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全球共識。企業作為社會的重要經濟主體,是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低碳經濟背景下,企業應立足低碳經濟,改變傳統營銷模式,積極探索一條符合當前經濟發展的低碳營銷模式,這將對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統一、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消費者需求與環境利益的統一等提供多贏選擇。
1企業營銷模式的創新與發展趨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營銷模式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在改革開放以前,企業的生產主要以企業自身利益及發展為目標進行生產,很少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考慮生產和銷售。市場針對企業生產什么就銷售什么,屬于傳統的“賣方市場”,這種銷售模式稱為傳統營銷模式。傳統營銷模式主要是由于當時生產力水平較低以及消費者消費能力不足所決定的。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現代營銷模式逐步取代了傳統營銷模式,現代營銷模式不僅要重視“怎樣生產”,而且同樣要重視“怎樣銷售”,銷售管理從傳統的“賣方市場”向現代的“買方市場”嬗變,形成了“顧客需求導向化、目標市場細分化”的營銷哲學?,F代營銷模式從原來的“以企業利益”為核心逐步轉換到“以消費者利益”為核心,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深入分析行業內競爭對手的產品及市場狀況,合理定位企業的目標市場、目標客戶,采用科學的營銷策略,不僅實現企業的利潤,而且滿足了顧客的需求。
21世紀以來,氣候變化已經成為21世紀全球面臨的最嚴重的挑戰之一,它不僅對全球自然生態系統產生了明顯的負面影響,也對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嚴重威脅。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之后,低碳經濟已成為當代世界未來經濟發展的基本潮流和趨勢。低碳經濟是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看待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在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思路上探尋出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在低碳經濟模式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低碳消費,據調查,70%以上的美國人、67%的荷蘭人、80%的德國人在購買商品時考慮環境問題,40%的歐洲人愿意購買綠色食品;66%的英國人愿意支付更高的價格購買綠色產品;日本人更是把普通的飲用水和空氣都以“綠色”為選擇標準。在當前低碳經濟模式下,企業如何全面而深入地審視自身發展的環境變化,制定目標明確、行之有效的營銷策略以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提高競爭能力和水平,獲取市場份額,將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于是,低碳營銷模式應運而生,低碳營銷模式不同于現代營銷模式和傳統營銷模式,它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提倡節能減排,注重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是一種科學的、戰略發展的營銷模式。綜上所述,企業營銷模式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生產產品為導向,以企業利益為核心的傳統營銷模式;第二階段是以產品和消費者為導向,以消費者利益為核心的現代營銷模式;第三階段是以產品、消費者和自然環境為導向,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低碳營銷模式(如圖1所示)。由圖可以看出,低碳營銷模式兼顧了產品和消費者以及自然環境三個方面,符合科學發展觀,它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統一,使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消費者需求與環境利益相統一,因此,未來它將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成為營銷模式的主流。
2低碳經濟背景下促進企業營銷的核心要素分析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主要特征的經濟模式,它不但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結構的大方向,更已成為全球經濟新的支柱之一,其廣闊的前景和巨大的市場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熱點。因此,分析低碳經濟背景下促進企業營銷的主要因素,有利于企業在低碳經濟發展中取得競爭優勢,有利于低碳營銷模式的構建。
2.1政府機構的激勵約束機制在低碳經濟發展中,僅僅依靠市場的力量是不夠的,由于市場具有自身局限性,必須依靠政府的力量來推動企業低碳營銷發展。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網絡、電視等媒體宣傳低碳經濟,使廣大消費者認可低碳產品,接受進而宣傳低碳產品,以促進全社會實現低碳消費的目的。在此過程中,政府應采用一定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來倡導低碳消費,對高碳產品及奢侈消費實行高稅收及多收費政策,對于低碳營銷的低碳產品、綠色產品實行低稅收及相應的補貼政策,從而促進低碳消費和綠色消費。另一方面,政府可采用法律手段,給企業低碳發展提供相應的保障,法律法規的制定應充分考慮企業發展低碳經濟的實際情況,應促進企業低碳模式的發展,并在低碳經濟發展中不斷完善,以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2.2企業主體的低碳經營理念在低碳經濟發展中,企業是主體,因此發展低碳經濟必須依靠企業。作為企業,一方面要有社會責任,不能僅僅追求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社會效益,從而使企業成為低碳經濟發展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企業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加快產品轉型升級,使其符合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企業轉型對企業而言至關重要,當前,企業可以充分利用財稅方面的政府扶持政策,開發利用新技術、新能源,抓住機遇,大力投資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目前,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明顯落后,而全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卻在60%以上,企業在利益的驅使下,必然會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2.3社會群體的低碳消費方式企業要發展低碳經濟,實現低碳營銷必須重視社會大眾的力量。一方面要發揮環保組織的作用。作為環保組織,他們一般比較關注民生,并且努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低碳經濟需要人們群眾的大力支持,而人們群眾也不會不管對人類發展有利的低碳經濟。環保組織通過推廣和應用低碳理念,從而使低碳經濟議題具體化、可操作化。當前我國正積極構建小政府大社會,必須培育并用好各種社會力量,使其成為國家的重要課題。另一方面,發展低碳經濟要發動群眾廣泛參與,不僅重視技術、制度、國際合作等方面,也要從消費角度進行考慮。作為低碳產品消費者的人民大眾,如果能按照低碳經濟發展要求,改變原有的一些不良生活、消費方式,大力倡導低碳消費,是當前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因此,低碳經濟背景下企業低碳營銷的有效實施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的三方聯動推進,我國應在積極借鑒西方發達國家關于低碳營銷的成功經驗與政策措施的基礎上三面出擊,從而促進企業低碳經濟的發展。
3企業低碳營銷管理模式的構建路徑為了建立低碳營銷戰略,企業必須樹立低碳營銷觀念,也就是把消費者、企業和環境三者的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并結合企業的資源優勢,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低碳發展模式,實現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從我國企業實施低碳營銷的現狀看來,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主體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分別是政府、企業、消費者及環保組織。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我國企業要實施低碳營銷,必須將這幾種力量結合起來,形成一個聯動機制(如圖2),從而促進我國企業低碳營銷的發展。圖2低碳營銷幾種力量關系圖從關系圖可以看出,企業低碳營銷需要政府的推動、環保組織的引導、消費者的拉動,因此,企業進行低碳營銷管理可以從這三個方面進 行構建。
3.1借助政府力量打造企業低碳營銷體系由于低碳營銷是一種新事物,要得到消費者的認可需要一個過程。大多消費者都比較喜歡快餐消費與一次性消費等高碳消費,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改變觀念,所以,企業的低碳營銷還需要得到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于國家和政府的權威性,對那些關系到國家、民族的前途和未來的重大問題,依靠政府力量,通過調動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手段來實施,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可通過政府對企業生產的低碳產品的重要性進行宣傳,提高消費者對低碳產品的認識。許多的公益廣告都在推出低碳消費、低碳生活,這對企業來說是一個有利的發展機遇。在政府通過各種調控手段來改善我國企業低碳營銷的生存及發展環境之際,企業應該借助政府機構的相關活動使企業的低碳營銷達到一個新臺階。企業應該積極響應國家在低碳方面的輿論導向,開展相匹配的宣傳工作,比如設立低碳專項基金,開展以低碳為主題的公益活動。此外,企業也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建立一套適合本企業生存發展的低碳營銷體系,樹立起企業的低碳營銷觀念,并制定完善的低碳營銷戰略。在政府機構倡導低碳消費時將企業自身的低碳觀傳遞給消費者,通過借助各種宣傳活動,將低碳產品以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形象呈現在消費者面前,以此得到消費者的認同,不僅樹立企業低碳形象,還將使企業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國家除了運用行政措施對低碳經濟進行干預外,通常還采用財稅政策進行支持。企業應抓住契機,獲得政府對企業在生產中使用低碳技術的專項資金、政府對節能減排的相應補貼、政府對消費者消費低碳產品的補貼,以及企業進行低碳生產的稅收優惠等等,從而促進企業的低碳發展。
3.2利用環保組織構建企業低碳品牌形象通過政府的宏觀政策影響,為企業的低碳營銷打開了一扇窗。對消費者來說,對于低碳經濟的了解,雖然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對于低碳意義等相關知識的認知仍然不夠。因此,我們要借助環保組織,結合自己的產品來宣傳低碳理念,樹立企業良好的低碳形象,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競爭優勢。由于政府機構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導致有抵制情緒的消費者有逆反心理。而環保組織具有親和力,從廣大居民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消費者考慮,得到很多消費者的擁護。因為消費者行為與消費者的認知、學習、個人特征等諸多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消除企業與社會公眾之間的疑惑,才能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堅定其綠色消費的信心。因此,企業可以利用環保組織宣傳低碳理念,為建立起良好的綠色信譽,幫助消費者消除疑慮,增進彼此間的了解和信任,向消費者傳遞企業的前瞻性、社會責任感等等,取得消費者的認可。企業可通過開展一些活動來挖掘和培養消費者的低碳需求,引導消費者了解低碳產品、接受低碳產品并進行合理的消費。在低碳營銷過程中,企業應將可持續性作為市場營銷理論的出發點,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促進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以實現企業、消費者、社會、生態環境利益的統一。我們通過一組數字可以看出我國公眾的低碳意愿(見圖3、圖4)。注:筆者根據零點研究咨詢集團的調查資料繪制而成圖3消費者以實際行動進行低碳消費的意愿注:筆者根據零點研究咨詢集團的調查資料繪制而成圖4消費者以何種行動進行低碳消費從圖中可以看出,中國有高達83%的公眾愿意為氣候環境付出實際行動(見圖3),而且絕大多數公眾傾向于通過改變生活習慣等來保護氣候環境(見圖4)。由此看來,只要企業正確宣傳低碳產品,樹立良好的低碳形象,企業的低碳營銷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3.3完善管理機制實施低碳營銷策略在當前經濟模式下,企業營銷應注重將產品生產、消費者、生態環境三者進行有效結合,提倡低碳產品、低碳消費、低碳文化。在低碳文化的建設中,企業目標應和環境相結合,培養員工低碳理念,建立和完善低碳管理機制,形成人人具有低碳理念,人人宣傳低碳理念的低碳文化氛圍。企業管理人員應加強引導,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將低碳理念貫穿在企業整個生產經營過程中,并加強宣傳工作,將企業的低碳理念通過不同渠道不同方式傳遞給消費者,樹立企業的低碳形象,做到與社會及消費者產生互動,形成良性循環,從而促進企業的低碳營銷發展。企業在進行低碳營銷的過程中,要讓消費者對企業產品從認識到接受,價格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低碳產品由于需要低碳技術的支撐,前期投入較大,直接增加產品成本,從而導致低碳產品的價格一般會高于其他產品價格,而消費者對產品的價格比較敏感,有些消費者雖然認可低碳產品并愿意購買,但可能會因為低碳產品的價格偏高而放棄購買低碳產品。此時,企業應該千方百計向有關部門爭取低碳支持政策,并采用規模化生產,盡量降低產品成本,然后制定科學合理的低碳產品價格。在價格策略上,企業前期投入的成本可將分攤年限延長,甚至可以在投入初期少分攤,讓消費者完全接受企業低碳產品并習慣使用企業產品時,可在提升產品檔次的基礎上逐步將前提投入分攤到產品成本中來,適當提高產品價格。由于企業產品已經被消費者認可,企業品牌在消費者心中已經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如果因為低碳產品的改良而導致價格的細微變動,是不會對企業銷售造成很大波動的。另外,企業在包裝方面可以崇尚簡單個性包裝,避免因為過度包裝而提高價格、浪費資源。企業可以通過覺察消費者的求新、求異、崇尚自然的心理因素,使產品包裝既簡單大方又節約成本,既有利于企業樹立“綠色環保、低碳營銷”的形象,又可以降低產品的銷售價格??傊?企業實施低碳營銷時,一方面要注意樹立企業低碳產品的形象,充分利用人們崇尚自然和追新求異的心理,把低碳產品品牌推銷出去,好的產品形象有利于企業持續健康地發展。另一方面,要對企業的低碳產品價格進行合適的定位,不僅要讓消費者接受低碳產品,而且要讓消費者有能力購買低碳產品,這樣,企業的產品才能有市場,企業才能獲得長足發展
隨著節能降耗取得良好成效,低碳經濟發展成效顯著,我國積極實施“環保優先”戰略,集全民之智、傾全國之力推進節能降耗,不斷積蓄“低碳資產”。產業結構調整更趨合理,低碳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成效,工業進一步壯大,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培育了制藥、生物、鋁加工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和優勢企業。服務業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物流、信息、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同時,農業產業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工業結構更加優化,生物工程與制藥、電子信息發展成為區域內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群,鋁加工、機械裝備制造等產業進入加快發展軌道,農產品加工、建材等特色產業加快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產業由資源加工型向加工制造型轉變,由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變,呈現集群化、鏈條式發展趨勢。能源結構逐漸優化,低碳型新能源產業加快發展,能源消費量不斷增長,能源結構趨向多元化。太陽能、天然氣、生物能源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應用逐步落實到具體項目中,電源項目加快建設,電網、天然氣管網進一步完善。太陽能發電項目、風能開發利用項目前期工作已啟動。這些重大項目的規劃和建設,將改變能源結構,實現能源結構的升級調整,使低碳型新能源得到加快發展。此外,森林園林建設加速推進,碳匯能力顯著增強。迄今為止,國家尚未出臺一套統一規范的自主碳排放計量體系,采用的是國際上通用的評價體系,而我國低碳經濟發展規劃仍處于不斷摸索和實踐中,缺乏系統規范性的指導。另外,低碳經濟指標體系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難以把低碳經濟的內涵和基本特征很好地量化表現出來,進而導致低碳經濟考核制度的缺陷。能源結構不夠合理,高碳型傳統能源仍占主導地位,能源消費主要以生產消費為主。我國煤炭和電力占一次能源消費的主要部分,在消費的化石能源中,煤炭消費則占了絕大部分,天然氣所占的比重較低。新能源產業起步較晚,開發利用程度較低,欠發達地區的新能源占常規能源的比重過低,基本處于試運行階段。工業結構不夠科學,總碳排放量增速仍然較快,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尚未轉變,工業經濟發展呈現粗放式特點,對能源和資源依賴度較高,單位GDP能耗和主要產品能耗均較高。民眾低碳意識有待加強,低碳社會遠未建立。目前,建設低碳社會的意識還有待加強,“政府-企業-社會”三位一體的主體模式仍未形成。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備,低碳經濟發展缺乏政策保障,沒有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低碳經濟評價體系和核算體系。制度建設不健全,沒有完備的法律法規,低碳經濟發展缺乏具體的政策保障,各級政府部門、企業和個人的生產生活行為缺乏強有力的硬性約束。由此,應當盡快進行相應變革。
(1)法律法規意識培訓。制定資源管理和節約、綜合利用、節能及可用廢棄物回收利用等法律法規,從加強部門協調、拓寬融資渠道、依靠科技支撐、健全法規制度等方面,采取切實有效的保障措施,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將碳減排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結合。根據實際需要,加快擬定地方性的法規和規章草案。各政府部門按照統一法規、統一規劃、統一監管的要求,加強對碳減排工作的綜合監管力度,推進責任的落實。各級統計部門把節能降耗、低碳產業體系構建、碳源碳匯評估、低碳教育培訓等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來抓,進一步完善節能降耗體系,逐步建立碳源碳匯統計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加強對重點低碳教育培訓項目的監測和統計,加大技術裝備和資金投入,配備低碳經濟和教育培訓專業人才,保證數據準確可靠。加大低碳統計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設立人才專項資金,加強科研機構、高校與企業的交流。
(2)重點低碳項目培訓。強化工業企業節能降耗,淘汰落后產能、工藝和技術,大力發展低碳排放產業,著力提升金融業、物流業、生物醫藥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積極培育健康產業和環保產業,建設新能源產業基地,著力推進生物質能、沼氣、地熱等可再生能源的綜合利用。增加碳匯,繼續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森林資源保護工程和農村生態能源建設工程,切實保障生態安全,重點推進重要生態功能區和自然保護區保護與建設、礦區生態修復與重建、城市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金屬和土壤污染防治等項目建設。同時,促進低碳試驗試點培訓,依托現有工業園區、產業區及產業集中區,進行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改造。規劃建設低碳能源、低碳物流、低碳建筑為主要內容的低碳集中區,培育低碳產業集群。實現綠色低碳化,推廣綠色低碳建筑,鼓勵建立節能低碳、可再生能源利用最大化的社區能源與交通保障系統。開展低碳家庭創建活動,制定節電節水、垃圾分類等低碳行為規范,針對商場、賓館、旅游景區等設施,加強對顧客消費行為的引導,減少試點商業機構的二氧化碳排放。
(3)低碳社會構建培訓。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和其他社會渠道進行低碳宣傳,使各級政府、企業和公眾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在全社會普及低碳理念,提高社會公眾對開展低碳城市試點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建立低碳生產、低碳消費、低碳生活的社會公共道德準則。政府率先垂范,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 的低碳消費觀,提倡節儉理性的低碳生活,使公眾從自己的生活習慣做起,控制或者注意個人的“碳足跡”,反對和限制高碳消費,使低碳生活逐步成為市民的自覺行動。積極引導,使合理選購、適度消費、簡單生活等綠色消費理念成為社會時尚。構建低碳生活指數,評估低碳生活水平,完善配套設施,引導居民生活向低碳方式轉型。支持各類服務組織、行業協會、學會等非營利組織,向全社會提供有針對性的低碳指導和服務。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和綠色消費,在全社會形成健康文明的低碳生活方式。
在教育培訓方面,應當采取多種方式來加以推進。
(1)加強組織領導,推動教育培訓發展。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對低碳教育培訓的領導,成立加快低碳教育培訓工作領導小組,由當地政府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成員由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建立政府部門領導與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的聯系制度,加強政企信息交流,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具體問題。實行獎懲制度,每年對低碳教育培訓主要指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納入目標責任制考評。加強低碳教育培訓發展規劃與專項規劃,以及年度計劃的銜接,通過專項規劃、低碳產業規劃和年度計劃的分解,確保低碳教育培訓目標、任務全面落實。加強規劃實施過程的監督管理,建立規劃公示、評價等制度,加強規劃實施的分析和評估,定期向人大報告,自覺接受監督檢查。另外,發揮規劃對社會資源的引導功能,激活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優化配置內部資源,積極吸引外部資源,合理配置公共資源,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2)強化政策扶持,引導教育培訓發展。堅決貫徹落實好國家教育培訓政策、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及國家有關改革開放的優惠政策,研究和落實相關的配套文件和一系列教育培訓規劃,吃透、用足、用好上級扶持政策。從促進節能降耗、優化能源效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增加碳匯等角度出發,貫徹落實相關低碳財政稅收優惠政策。在此基礎上,立法形成地方低碳和低碳教育培訓法制,對違反低碳和低碳教育培訓規定的行為,依法予以懲處。在投資政策、項目招標、征用土地和執法等方面,適度傾斜高新技術產業或企業,抓好優惠政策的落實工作,兌現在招商過程中的承諾,進一步提高政府信用建設,加大失信的懲戒力度。同時,建立各種相關制度,強化政府的服務職能。
(3)提高教育培訓水平,加強能力建設。制定有關教育培訓的相關標準,加大對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為發展教育培訓技術、增強自主研發能力提供資金支持。建立相應的激勵和引導機制,引導企業向教育培訓進行投資,擴大教育培訓研發的經濟來源。政府和企業充分考慮對教育培訓進行戰略投資,規范應用低碳技術,搶得先機,提高公眾形象,緊密研究和跟蹤氣候變化的國際制度發展,超前作出企業的部署。逐步建立起節能和能效、潔凈煤和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多元化的低碳教育培訓體系,使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低碳技術、設備和產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將低碳教育培訓領域科技人才納入人才引進的優惠政策范疇。
(4)構建資金保障機制,加大教育培訓投入。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的多元化、多渠道的低碳教育培訓資金投入機制。強化政府投入的引導地位,重點支持低碳教育培訓試點示范工程建設、能力建設和相關科研項目,從每年的節能降耗資金中安排低碳教育培訓發展資金,逐年提高政府預算中低碳投入比重。完善低碳教育培訓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教育培訓發展的價格、稅收、信貸、貿易、土地和政府采購等教育培訓政策體系,建立鼓勵各類社會投資主體參與低碳教育培訓發展的投入機制,積極推進低碳教育培訓發展市場化運作。
(5)加強宣傳力度,鼓勵全民廣泛參與。強化宣傳教育,充分發揮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的作用,聯合社會公益組織編寫低碳教育培訓發展市民手冊,制定低碳社區市民公約,舉辦低碳建筑、碳匯建設等專題報告和講座。通過這些形式,對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大中小學校進行宣傳教育,通過氣候變化對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的宣傳,使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引導公眾參與,鼓勵更多的社會公眾參與教育培訓等活動。開展低碳政府、低碳企業、低碳家庭、低碳交通、低碳社區、低碳街道等創建活動,營造全體市民共同投入建設低碳教育培訓發展的社會氛圍。對在低碳教育培訓發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同時,使積極引導合理選購、適度消費、簡單生活等綠色消費理念成為社會時尚。(本文作者:胡衛東 單位:,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思政與人文社科部)
一、低碳經濟的興起,促使國際貿易格局重大調整
低碳經濟在全球范圍內興起立足現實發展的需要,隨著大眾對于低碳經濟認識的不斷深入,其在大眾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低碳經濟以其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適應了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因此,國際貿易低碳化的大局勢不可逆轉,國際貿易格局勢必將進行重大的調整優化。1、商品貿易格局優化調整低碳經濟的一大特征就是低能耗,為了適應這一發展需要,傳統石化能源能源和資源消耗型商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將會大幅度下降,取而代之,新能源(如綠色能源)和新材料商品的比重將會大幅度上升。由此可以適應低碳經濟的發展,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由此,全球范圍內經濟發展將會更多的關注低碳化、綠色化,來進行商品貿易的優化調整,在國際貿易競爭中取得更加有優勢力的地位。2、地區貿易格局優化調整全球范圍內,各國各地區在進行經濟優化調整升級,從傳統的高碳經濟向著低碳經濟發展,需要更多的探索低碳技術,生產低碳商品,為了在國際貿易競爭過程中處于更加優勢的地位。但是低碳經濟在國際貿易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巨大的地區差異,主要表現在發達國際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異。一方面,發達國際在資金和技術上具有優勢,更加有利于發展低碳經濟,同時,經濟處于一個比較有利的發展階段,因此,有利于其會更好地抓住優勢,發展低碳;而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在資金和技術上落后于發達國家,同時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不利于發展低碳經濟,進而處于相對不利位置。相對來說,發展中國家更需要通過高碳經濟的發展來獲得國民經濟的提升,面對強制的排碳任務,認為其不符合公平原則,可能相對被動地接受,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會是挑戰大于機遇。
二、低碳經濟創新碳金融,進一步拓展國際服務貿易內涵
低碳經濟發展,促進了與碳有關的經濟發展,也就是所謂的碳金融發展。碳金融的服務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使人類的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危害降低到最低。其包括整個與碳相關的金融制度規范和金融交易活動進行。但是,從一定程度來說,碳金融經濟活動的進行,需要更加有效的資源分配、資金配置以及排碳技術來作為更加有效的支撐,來規范整個碳金融發展過程。同時,需要一個有效合理的碳交易市場,來創造更好地碳經濟發展環境??偟膩碚f,低碳經濟創新碳金融,進一步拓展國際服務貿易內涵和內容。因此,對于想要在低碳經濟背景下,獲得更加有優勢的競爭位置的參與者來說,需要在這一個方面投入更多的重視和關注,更加正確地認識整個碳金融發展過程,抓住其中的機遇,來尋求更優的發展。
三、低碳經濟將催生新一輪技術革命,促進國際技術貿易和技術轉讓
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定的低碳經濟作為有效的低碳技術作為有效的支撐。因此,大家都開始認識到先進低碳技術的開發研究有著現實的必要性。在這一個過程中,不僅僅需要從意識上有所重視,同時,需要在技術上更好地開展合作。因此,相比較發展中國家來說,發達國家已經更早地認識到發展低碳經濟的技術優勢和價值,投入更多的資金和技術,開展了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同時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在整個過程中,低碳經濟催生了新一輪的技術革命,也很好地促進了國際技術貿易和技術的轉讓,一定程度上加劇著競爭也促進著合作。
四、與低碳經濟相關的單邊貿易措施與多邊貿易規則的潛在沖突,可能成為新貿易壁壘
隨著低碳經濟的進一步優化發展,國際貿易中將會更深層的關注有關低碳經濟發展的措施以及相關的貿易措施,以更好適應低碳經濟的發展。整個過程中,與低碳經濟相關的單邊貿易措施和多邊貿易規則出現一定的沖突,導致新的貿易壁壘出現。
1、碳標簽
碳標簽首先出現在英國,進而在歐美的發達國家有所推廣和使用。其主要內涵是指相關產品從原料、制造、儲運、廢棄到回收全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產品標簽上更好地進行量化,以標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碳標簽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導致相關出口產品生產難度加大。但是,針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異,其中的標準仍然需要進一步商榷和完善。
2、碳關稅
稅碳關稅是指與氣候變化相關的邊境調節稅。引入這一個概念,是為了更好地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因此對于國際貿易行為有一定的調整,需要相關的參與者更加重視碳的排放。如果碳排放不達標,造成需要繳納一定的關稅,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不利于國際貿易的競爭。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認識低碳經濟的發展趨勢及要求對于相關的參與者參與國際貿易競爭有著重要意義和價值。作為一個參與者,需要更好地從實際出發,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才能從國際貿易中獲得更好地發展。
論文關鍵詞:低碳經濟 煤炭 業績評價
論文摘要:發展低碳經濟要求煤炭開采企業有效利用創新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進行煤炭資源的清潔高效開發,以實現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因此,低碳經濟下,煤炭開采企業應圍繞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目標,結合煤炭資源安全清潔高效生產的實現方式,增加衡量其安全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程度的指標,重新構建戰略業績評價指標,以引導和激勵煤炭開采企業實現煤炭資源的清潔高效生產。
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開始成為各國首腦關心的重要問題。發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正在成為全球的共識。本著對人類、對未來高度負責的態度,2009年11月26日,我國政府提出了到2020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減排目標,并準備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將該減排目標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中。我國政府這一減排目標的提出,意味著我國未來十年將進入到一個發展低碳經濟,強制減排的十年。但是發展低碳經濟,并非意味著未來完全不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而是利用創新的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將其進行清潔開發和高效利用,實現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低碳經濟模式下要求煤炭開采企業重新認識其戰略經營業績目標,并根據其戰略經營目標的實現方式,重新設置企業戰略經營業績評價指標。 本文試圖對上述問題進行一個粗淺探討。
一、低碳經濟下煤炭開采企業戰略經營業績目標
以戰略目標為中心進行管理是當前企業管理的主要特征。企業的一切工作和管理活動均應根據戰略管理的要求進行調整,企業戰略業績評價指標的設計也應圍繞企業戰略經營目標展開。
我國是煤炭生產和消費大國,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的69.3%,煤炭剩余可采儲量占常規能源的70%左右??梢灶A見,到2020年,在沒有重大能源技術變革和新的主體能源出現的前提下,煤炭資源仍將是我國的主要能源。然而,煤炭開采企業在為社會提供大量原煤的同時,也產生了煤矸石、礦井水、瓦斯煤氣、洗矸、煤泥、廢水等廢棄物和土地塌陷、共伴生礦浪費等現象。如果不充分重視對這些現象的治理,將會導致水質污染、土地塌陷、空氣污染、噪聲污染、資源浪費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因此,煤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現象是否能得到重視和有效治理,將直接關系到我國減排目標是否能實現。
現階段,我國不少煤炭企業為盲目追求煤炭產量和節約成本,不注重安全生產和資源的清潔高效開采,存在采厚棄薄、采易棄難、大量煤系共伴生礦物浪費,大量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隨意排放的行為,造成了煤炭開采企業安全事故居高不下、資源的嚴重浪費和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地質地貌和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現象。這些現象不僅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環境質量和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重要問題,造成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顯尖銳,也與低碳經濟的要求背道而馳。發展低碳經濟要求煤炭開采企業利用創新技術進行煤炭資源的清潔高效開采。為實現煤炭資源的安全清潔高效開采,低碳經濟下,煤炭開采企業應摒棄傳統的單純追求企業短期利潤最大化的戰略目標,將可持續健康發展作為其戰略目標。
二、 低碳經濟下煤炭開采企業戰略業績目標的實現
低碳經濟下,煤炭開采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目標的實現,必須以煤炭資源的安全清潔高效開采為基礎。安全問題是煤炭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首要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煤炭開采企業存在安全生產事故頻發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煤層結構條件復雜、單位領導過分追求煤炭產量、企業安全生產投入不足、工人超負荷生產現象嚴重等。低碳經濟下,煤炭企業應增加安全生產設施的投入,完善各項安全生產制度,減少生產事故的發生。另外,在煤炭開采企業業績評價指標設計中應將安全性指標作為評價經營者業績和企業業績的一個重要指標,以增加管理層的安全生產意識和責任,激勵管理層對安全生產問題的重視。
煤炭的清潔高效開采可采用循環經濟模式,對在煤炭采掘和洗選環節產生的煤矸石、礦井水、瓦斯煤氣、共伴生礦、工業廢水、煤泥和洗矸等污染物和浪費現象,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利用低碳技術,通過物質的閉路循環流動,實現物料投入的減量化、中間產物和副產物的再利用以及廢棄物的資源化,減少資源浪費,降低環境污染,提高資源回收率,挖掘煤炭資源中的“附加值’,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最大統一。
“減量化”是從煤炭開采的源頭貫徹低碳經濟的要求。“減量化”要求企業用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來達到既定的生產消費目的和減少污染。煤炭開采企業減量化投入包括電力、燃油、設備設施等投入的減量化和煤矸石、工業廢水、粉塵、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的減量化。煤炭開采企業應進一步推行以節約資源為中心的技術創新,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研究新技術并創新管理方法,減少礦用物資、設施、設備的占用量及使用量,減少閑置時間、提高利用率,延長礦用物資、設備、設施的生命周期,建立礦用物資、設施、設備等復用及循環利用機制,提高循環利用率,研究物資替代,盡可能用副產品、廢棄物、廢舊物資等替代其它“正?!钡奈镔Y,以減少企業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購買設備的資金花費和污染物的排放。
“再利用”是通過生產過程的控制實現低碳經濟的要求。“再利用”原則要求煤炭開采企業對于煤炭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煤層氣、地熱、共伴生礦、礦井水、塌陷的土地等進行有效處理,以盡可能地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延長物料的使用周期,防止物料過早地成為垃圾。煤層氣可進行煤化和氣化;地熱和共伴生礦產應綜合開采和利用;礦井水可用于洗煤,經深度處理后,煤化工用水甚至飲用水,以減少整個企業新鮮水的消耗量;塌陷的土地,可進行復墾和綠化,這樣不僅可以節約大量土地,還可以形成新的土地資源,發展生態旅游業和生態農業。
“資源化”是通過對最終廢棄物最大限度地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的方式實現低碳經濟的要求。煤炭開采企業產生的最終廢棄物包括:煤矸石、煤泥、洗矸、污染的尾礦水、粉塵廢氣等。煤矸石可用于制磚、發電;煤泥和洗矸可替代水泥、黃沙,用于井下注漿、噴漿,制磚、筑路、回填塌陷,這樣既能解決煤泥占地以及環境污染問題,又可以替代粘土磚;污染的尾礦水可通過消毒凈化處理,實現水資源的閉路循環,減少水資源消耗,杜絕污水排放;粉塵煤氣可通過定期灑水、煤氣收集分離的方式進行氣化處理。資源化要求煤炭開采企業可以應以煤炭礦區為依托,延伸煤炭產業鏈,發展煤矸石綜合利用電廠,優化煤炭企業內部的產品結構,擴大煤氣綜合利用途徑,力求使整個煤炭資源生產形成一個閉路循環, 杜絕對環境產生的嚴重污染。
三、 低碳經濟下煤炭開采企業戰略經營業績評價指標的設計
卡普蘭和諾頓教授于1992年提出的基于平衡積分卡的企業戰略經營業績評價方法以企業戰略目標為核心,從財務、顧客、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四個層面,利用財務和非財務數據,將結果考核與過程控制相結合,使企業戰略目標具體化,促進企業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的均衡,對有效改善企業經營管理,引導企業有效實現戰略目標起到了積極作用。低碳經濟下,煤炭開采企業戰略經營業績評價指標的重新設計應圍繞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目標,結合煤炭資源安全清潔高效生產的實現方式,在關注股東價值的同時,應增加衡量其安全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程度的指標,以有效引導和激勵企業管理層對煤炭資源清潔高效開采的重視。我們將根據低碳經濟下,煤炭開采企業戰略經營業績目標及其實現方式,以平衡積分卡為基礎,以重要性、可操作性為原則,結合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要求,具體評價指標設計如下:
1.財務層面評價指標
財務層面指標是衡量企業對股東貢獻的指標,是所有其他層面指標的目標,其最終結果是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對大多數企業而言,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提高生產率、加強資產運用和減少風險是重要的財務主題,煤炭開采企業也不例外。因此,低碳經濟下,煤炭開采企業的財務層面指標應包括:凈資產收益率、銷售收入增值率、資產負債率、資產周轉率、經濟增加值(EVA)、盈余現金保障倍數。
2.顧客層面評價指標
顧客層面指標是衡量企業對顧客貢獻的指標。發展低碳經濟要求煤炭開采企業不僅應關注顧客的滿意度,也應關注政府和社會滿意度。因此,將顧客層面指標設計為:客戶保持率、合同履行率、周邊居民對礦區的滿意度。
3.內部業務流程評價指標
內部業務流程指標是衡量滿足企業實現戰略目標所需過程的指標。為保障煤炭開采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煤炭開采企業應以安全清潔高效為原則安排內部業務流程。而煤炭資源的安全清潔開采是通過安全生產、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實現的。因此,對企業內部業務流程的有效性的評價應從安全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四個層面進行。企業安全生產的實現必須以領導重視、經費投入、科技創新為保障,因此,我們可以用噸煤設備改造費、噸煤科技創新推廣費、安全質量標準化達標率、人均安全經費投資、生產事故發生率等指標衡量企業安全性程度。減量化包括物料投入的減量化和污染物排放的減量化,因此,我們將企業減量化指標設計為:萬元產值新鮮水耗、萬元產值綜合能耗、萬元產值廢水排放量、萬元產值廢氣排放量、萬元產值固廢排放量。再利用的目的是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因此再利用程度的評價指標應包括:水資源重復利用率、煤層氣利用率、原煤入洗率、土地復墾率、煤炭回采率、共伴生礦開采率。資源化目的是將廢棄物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因此,資源化程度的評價指標應包括:固廢綜合利用率、礦井水綜合利用率、廢氣綜合利用率。
4.學習與成長評價指標
學習與成長指標是衡量企業現有和潛在能力的人力資源、系統建設的指標。該指標將為其他三個層面指標的實現提供基礎框架,是其他三個層面指標獲得卓越成果的驅動因素。學習與成長層面可分為:員工能力、信息系統建設。因此,我們將學習與成長層面評價指標設計為:人均產值、員工滿意度、工程技術人員比重、噸煤教育培訓費、信息系統覆蓋率。
[論文關鍵詞]產業結構 升級 低碳經濟
[論文摘要]本文在分析了我國產業結構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區別以往的產業結構升級理念一一發展低碳經濟助推我國產業結構升級。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倡導低消耗,低排放,圍繞節約能源、優化產業結構、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為重點。這些理念的提出和應用為今天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和轉型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文章在全面解讀了低碳經濟的基礎上,闡述了發展低碳經濟推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有效途徑。
一、引言
經過改革開放3O多年的飛速發展。我國GDP每年都以較高的增速運行.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國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和第三大出口國.工業化和城市化仍處在快速發展中,并且還將在今后的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持續這種快速的增長。30年的高速發展使我們不但從傳統的“短缺經濟”走向了真正意義的”買方市場.而且基本解決了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除了外匯儲備世界第一,我們的鋼鐵產量、煤炭產量、水泥產量、發電量、玻璃產量均成為世界第一。
但是目前,無論是經濟增長方式,還是工業化進程中的產業布局和結構,都存在著過分依賴資源、資本、環境的投入,充分利用但又比較倚重低價勞動力資源和土地資源.而自主創新技術和人力資本的作用不足等問題。特別是沿海地區的外向型、外源型的產業結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充滿著不確定性和變化。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續性。我國對能源消費的快速增長導致增加對進口能源(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依存度。氣候變化導致的水資源短缺、極端天氣也使得農作物大幅度減產。如果這種氣候變化趨勢得不到緩和.將嚴重影響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目前我國的“三高”企業較多,單位GDP能耗大排污多.嚴重的破壞生態平衡,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高。全國企業存在著工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弱產業層次偏低、企業整體素質不高的特點。我國經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突出表現在: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資源環境壓力加大,面臨著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挑戰:產業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傳統的低成本比較優勢明顯削弱,亟待形成新的優勢。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倡導低消耗、低排放,它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經濟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要求為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提供了一條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徑。
二、文獻綜述
在各種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理論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長理論、羅斯托的主導部門理論和筱原三代平的兩基準理論。赫爾曼的不平衡增長理論:認為由于發展中國家資源的稀缺性,全面投資和發展一切部門幾乎的不可能的,只能把有限的資源有選擇地投入到某些行業,以使有限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果.此即不平衡增長。羅斯托的主導部門理論認為:可以根據技術標準把經濟成長分為階段劃分為傳統社會、為起飛創造前提.起飛成熟、高額群眾消費.追求生活質量六個階段,而每個階段的演進是以主導產業部門的更替為特征的。筱原三代平的兩基準理論是指收入彈性基準和生產率上升基準。收入彈性基準要求把積累投向收入彈性大的行業或部門,因為這些行業或部門有廣闊的市場需求.便于利用規模經濟效益,迅速地提高利潤率;生產率上升基準要求積累投向生產率(指全要素生產率)上升最快的行業或部門.因為這些行業或部門由于生產率上升快.單位成本下降最快,在工資一定的條件下,該行業或部門的利潤也必然上升最快。
張俊偉提到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將由重化工業發展階段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階段過渡.產業升級將呈現如下趨勢:產業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轉型,環保型產業具有廣闊發展前景,服務業快速發展,產業組織結構優化步伐加快,國際分工地位顯著改善。蔣選的研究提出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核心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掌握自主技術,且要有國家戰略。蔣洪亮的研究提出要從以低成本為主導的傳統產業體系.向以高附加值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轉型。
以往我國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注重第一、二和三產業的比例關系,地方政府對產業結構的布局和調整升級過分依賴當地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并過分追求產業對本地GDP貢獻.相關企業過分的追逐高回報和高利潤使得投資過于集中一些產業.導致了產業布局和調整時有很多不合理。近年來.我國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以及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相關研究大多遵循以上這些理論。以往的研究并未把低碳經濟作為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重要依據,本文在全面分析了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基礎上.以其作為助推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新途徑.彌補了以往產業結構升級轉型方式的不足
三、低碳經濟的提出及其發展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白2003年英國率先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后.低碳經濟已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展潮流.世界經濟歷經工業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低碳經濟是以低消耗、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和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即是低碳產業、低碳能源、低碳技術和低碳消費,它是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經濟形態新出現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經濟已成為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主要特征,成為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的主流模式。低碳化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能源消費與碳排放的比重不斷下降.即能源結構清潔化二是單位產出需要的能源消耗不斷下降.即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低碳化進程也是碳生產力不斷提高的過程。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且已經把科學發展觀寫進了黨章,作為我黨和我國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低碳經濟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需要和必然要求。
從長遠來說,發展低碳經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走低碳化道路是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把氣候變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從政策導向上有利于引導各級政府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新經濟增長點.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工業體系。改變傳統的高碳經濟發展模式.尋求低碳經濟發展路徑成為當前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與金融危機的主流觀點。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有利于解決常規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等問題.同時有助于緩解我國能源資源瓶頸,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
發展低碳經濟意味著中國能夠避免走西方國家的高消耗、高污染的工業化發展道路.走出一條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轉向更為高效的制造業和低碳產業結構.這有利于中國保持國際貿易領域的持久競爭力。也可以避免國外的邊境調節稅和碳關稅,有利于外向型的出口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低碳經濟促產業結構升級的應對措施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2009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28.5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4.0%。煤炭消費量27.4億噸,增長3O%。原油消費量3.6億噸,增長5.1%。在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作為二氧化碳排放的主力軍”.煤炭一直處于主導地位,目前我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目前國際上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發展低碳經濟的呼聲很高.我國政府也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宣布了我國的溫室氣體的減排目標~1J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I;1:2005年下降4O%~45%,降低碳排放強度。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轉型迫在眉睫。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
1.政府主導,市場準入
大力倡導低碳經濟.并以此為依托助推產業結構升級.政府主導是最基本前提,它包括制定長遠戰略.出臺鼓勵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以及減免稅收、財政補貼、政府采購、綠色信貸等措施,來引領和助推低碳經濟發展進而達到產業結構合理升級。制定以我為主的國家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戰略和系統化的產業發展規劃政府扶植和指導有前景的行業進行技術儲備和技術創新.建立產業聯盟,大力培育國內外的相關市場造就一批可參與國際競爭的企業。當前我國節能減排工作仍然主要是由中央政府主導和以行政手段為主,企業缺乏加大投入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同時也需要企業認清方向自覺跟進。要建立長效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潛力,為落后產業和產品設置退出期限.標準認定問題。要建立行業準入許可證制度,提高市場準入門檻,促使企業高起點投入.保障節能環保產業健康發展.增強行業整體競爭力。這樣可以讓企業感受到壓力和來自政府的推動力,合力作用加速我國的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
2.合理稅制和碳排放交易機制
選擇合適的時機推出碳稅政策.對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企業按行業有區別進行按單位GDP的碳排放量進行碳稅的征收,一方面可以讓企業去發展高新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向低碳經濟方向進行升級轉型另一個方面也可以改變目前廣大民眾的生活消費模式.使之變得更加節能環保.也使社會能夠持續科學的發展。但是選擇碳稅時機和額度需十分謹慎。并要嚴格按照我過實際國情進行.否則會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正常發展。
國內目前面臨嚴峻的減排形勢.我們應當盡早借鑒國排放交易經驗,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碳交易市場的路徑和交易中心,來適時的推動碳排放交易機制形成和有效運行。一方面建立碳排放交易機制有利溫室氣體的總體控制,另一方面有助于企業對新技術的創新和推廣,加速企業向節能環保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轉型。
3.自主研發,培育創新
加大在各個行業的主動研發能力.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通過高校和企業來培養我國需要的各類創新型人才.并建立起合理的對創新型人才的激勵機制.要做到對人才能夠培養好,利用好.留得住。政府引導和培育創新型企業,開發新低碳技術和產品,使其產品的附加值提高并消耗較小的能源。通過自主研發,培育創新型低碳人才和企業可以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
另外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在準備對進口產品實施邊境調節稅或碳關稅,我國外向型企業較多.尤其在東部沿海地區,并且目前在我國出I:1產品中高碳行業產品占有較大比重,如果邊境調節稅或碳關稅開始實施,我國出I=1產品的價格優勢將會被大大削弱.有可能導致我國產品市場份額的減少。這些外向型企業必須要改變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發展節能環保產品.這樣在國際市場上才會有競爭力,真正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
4推進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開發
積極的開發風能、水能、太陽能、潮汐能、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來利用這些能源進行發電、取暖等。這些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對環境影響小,溫室氣體排放低,符合發展低碳經濟要求。另外也注重發展新能源汽車技術.通過新能源汽車發展縮短我國汽車行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降低交通領域的碳排放??稍偕茉串a業屬于低碳經濟范疇也屬于新興產業,發展可再生能源有助于我國相關產業的升級轉型。
5.合理管理.提高能效.培養全民的低碳意識
通過合理的管理來提高我國的能源和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對能源和資源浪費的環節。通過管理可以提高生產環節效率.降低流通領域能源效率,進而達到提高能源和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要大力培養全民的節能和低碳生活意識,要注重在每個生活環節中進行節約能源減少污染和碳排放的生成.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生活習慣。
五結論與展望
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圍繞以節約能源、優化產業結構、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為重點.以科技進步為支撐,來努力控制和減緩溫室氣體排放.以不斷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經濟與人、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它完全符合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要求。我國在低碳經濟和低碳技術上和國外起步差不多,我們要充分抓住這次難得的歷史機遇,通過政府主導市場準入、適當稅收和經濟杠桿、自主研發和培育創新、可再生能源發展、合理管理提高能效和提高全民低碳意識等措施來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進而加速推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實現整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入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的發展軌道。
(二)規范交易中各方主體的創設、準入和法律規制
碳排放交易自然離不開作為交易平臺的碳排放交易中心或交易所。2008 年,中國成立了三家環境權益交易機構———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后來,各地的環境能源交易所也相繼成立。盡管國家發改委將全國能源機構限定在十家之內,但許多地方都在積極探索排污權交易,環境交易所大有在全國遍地開花的勢頭。從法律層面來說,交易平臺的創設絕對不能毫無制度和秩序,而應有一個明確的條件和程序,以確定一個合理的市場準入制度。另外,當這些機構創設之后,如何規范這些機構的運作,保障交易各方的合法權益,促進碳排放交易的有序發展,也是中國政府急需考慮的問題。
論文關鍵詞 低碳經濟 財務管理 改革 信息披露
論文摘 要 傳統財務管理主要研究如何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低碳經濟的來臨企業理財活動發生變化。本文通過財務管理目標及意義,深入探討了低碳經濟下財務管理改革的重要性。
低碳財務管理的任務是使企業通過對資本運作的管理達到既能滿足消費者及社會的需要,又能為企業創造最大價值的目的。通過原財務管理與低碳財務管理的比較,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低碳財務管理的內涵。
一、 財務管理的意義與新目標
1.低碳財務管理的意義
(1)會計與財務管理關系的要求
會計與財務管理是兩個不同的學科,是相互獨立的,但二者又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財務管理工作的有效進行必須依賴于會計所提供的信息,財務管理的各個環節都依賴于會計信息。由于會計和財務管理研究的領域都是價值運動,這就決定了它們在理論和方法上存在相互吸收、相互滲透的關系。因此,當前低碳會計的產生與發展必然要求低碳財務管理與之相適應。
(2)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企業要進行低碳管理必須實行低碳財務管理,這樣才能有效地調度資金,而當前,企業主要是造成污染躲不過再安排治理資金,受到罰款再臨時籌措資金,沒有因環境意識而進行的整體的資金安排,這很容易造成企業資金周轉不靈而陷入困境。所以,企業要想獲得市場,取得社會的支持,只有應用低碳財務管理理論來分析產品成本費用和利潤,才能使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
2.財務管理的新目標
經濟形勢不同,財務管理目標也存在差異,但是以往財務管理諸目標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環保責任和環境風險都作為外生變量對財務管理目標和財務管理活動產生影響。與環境相關的問題被歸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但是,在低碳時代,與低碳、環保、節能有關的諸多要素將內化于企業管理與供應鏈管理的全過程。產品碳足跡的計量、企業碳資產和碳負債的披露將通過法律制度強制執行。在這種情況下,生態價值將成為企業價值的最高標準和終極體現。所謂生態價值,就是將碳風險與碳責任內化之后,企業及其各利益相關群體所創造的最終價值。企業生態價值的數學表達式為:生態價值=傳統企業價值±環境價值。當企業實行節能減排等環境友好型生產及銷售方式時,環境價值為正值,企業最終價值會提高;反之,當企業從事高耗能、高排放等環境破壞型活動時,環境價值為負值,企業最終價值會降低。生態價值最大化這一目標要求企業財務管理人員一定要形成低碳思維,用低碳思維考慮企業的生存和競爭力問題,包括怎樣應對未來更加嚴厲的碳排放和環保政策法規,怎樣應對未來產業內部低碳的標準,怎樣應對未來消費者對低碳產品和服務的購買傾向。
二、財務管理的新挑戰
低碳經濟既催生了節能減排、清潔能源等商業機會,也給企業帶來了新的挑戰:碳風險?!暗吞肌睒藴室坏嵭?,不僅增加企業生產成本,削弱某些產品的競爭力,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還將被淘汰。面對低碳經濟,跨國公司已率先行動并通過各種方式降低自己的碳排放。沃爾瑪公司已經要求旗下的10萬家供應商必須完成商品碳足跡驗證并貼上碳標簽,這將影響全球超過500萬家工廠,其中大部分在我國。這意味著我國大量相關企業必須進行碳足跡驗證,承擔減排責任,否則將無法獲得跨國公司的訂單。從國家層面上,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行動將通過世界經濟貿易的傳導機制,給發展中國家相關企業帶來影響。按照歐盟碳排放交易機制,2012年起凡是進出歐盟機場的航空公司,將被分配給一定的溫室氣體排放限額,排放總量低于限額的航空公司可出售剩余部分,排放總額超標的則必須自掏腰包購買超出限額的部分,這對于我國航空業來講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三、企業融資的新導向
銀行業同樣是參與低碳經濟的一個重要主體,未來金融業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將是在借鑒赤道原則等國際金融準則的基礎上,進一步推行“碳金融”政策,服務并引導企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各項活動。判斷、評估并管理項目融資中的環境風險與社會風險將成為碳金融時代銀行信貸業務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全球已有包括花旗、渣打、匯豐、中國興業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金融機構宣布進行碳金融改革,在貸款和項目資助中強調企業的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為從事節能減排、科技創新和環境保護的企業及項目提供信貸支持。除此之外,各金融機構還在不斷進行金融創新,陸續推出CDM項目開發咨詢服務,前期項目融資、匯款和資金管理,碳掉期交易、碳證券、碳期貨、碳基金等各種碳金融衍生品等產品??梢灶A見,未來金融資源將重點流向積極發展低碳經濟的企業,從事低碳經濟的企業也更容易得到戰略投資者的青睞。
四、信息披露的新要求
現行的財務報告體系提供的只是以貨幣計量的影響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信息,而對于企業碳排放量、環境成本和環境績效以及由環境問題引發的或有負債和潛在風險則鮮有披露。而未來,這一切都將發生變化。當碳排放權可以用來交換時,碳資產和碳負債的價值就必然反映在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中。
在企業利潤表中,可能會在傳統成本之外增加一項新內容,即減排成本。按照歐盟碳排放交易計劃的要求,符合歐盟排放交易指令要求的企業均被認定為排放源企業,必須強制實施減排責任,通過購買碳信用指標以抵償自己的減排義務。該筆支出即構成了排放源企業的減排成本,直接抵減當期利潤。在低碳經濟下,減排成本可能會構成高能耗企業利潤表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論文關鍵詞:廣西林業 低碳經濟 節能減排 戰略思考
論文摘 要:廣西長期延續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和經濟增長對資源的高度依賴,已經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是廣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大力發展廣西林業,全面推行“低碳經濟”,促進廣西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層次的提升,努力建設廣西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廣西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低碳經濟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和方向,已成為新一輪國家競爭的焦點和核心。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長期延續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和經濟增長對資源的高度依賴,已經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今后的經濟發展,大力發展林業建設,對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資源消費方式進行變革,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是廣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廣西林業建設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廣西發展低碳經濟的最大優勢和潛力在林業。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2008年,廣西生產木材約1.5億立方米;目前,林業用地面積2.26億畝,全區森林面積1.93億畝,森林覆蓋率達54.2%;人工林、速豐林、經濟林總面積均居全國第一位。
1.林業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有效途徑。植樹造林增加碳匯,改善人居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加強森林經營、提高森林質量,促進碳吸收和固碳;保護森林,控制森林火災和病蟲害,減少林地的征占用,減少碳排放;大力發展經濟林特別是木本糧油包括生物質能源林;森林作為生態游憩資源,為人們提供了低碳的休閑娛樂場所;使用木質林產品、延長其使用壽命,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保護濕地和林地土壤,減少碳排放。此外,森林固碳具有工業減排不可比擬的低成本優勢,能夠增加綠色就業、促進新農村建設等,還有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等適應氣候變化的功能。
2.林業是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的著力點。加強林業建設,發展低碳經濟要求樹立生態文明的技術創新價值觀,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必須改變工業文明的技術創新價值觀,發展低碳能源技術,大規模開發和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通過生產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生產工藝和生產組織與結構創新,實現對能源的高效、循環利用,有效地降低能源強度,減輕環境污染,有益于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3.林業建設對廣西低碳經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對低碳經濟的研究、試點和討論大都集中在工業,特別是能源領域,而最有潛力的林業卻被忽略了。面對發展低碳經濟的各種障礙,根據現實情況,充分發揮廣西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特殊功能與作用,應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內容。通過林業措施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成本低、綜合效益好,而且不會像有些所謂的低碳工業項目,在設備生產過程中又會造成新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實施廣西林業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增強碳匯能力,是發展低碳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二、廣西低碳經濟發展現狀
廣西已基本建成了完善的林業科技研發推廣體系,為加強森林經營和濕地恢復保護、鞏固發展林業碳匯成果提供了良好基礎。近年來,廣西十分重視發展低碳經濟,倡導循環生產和清潔生產,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區取得了明顯成效。
1.城市環境質量穩中趨好。大氣環境方面,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整體保持在二級水平,廣西14個城市中達到國家城市環境空氣質量二級目標要求的城市有12個;14個城市二氧化硫(SO2)年平均濃度比上年略有降低城市酸雨污染平均水平較2008年有所減輕,年平均酸雨頻率下降了9.2個百分點。水環境方面,2009年廣西主要河流水質總體良好,大部分河流可滿足水環境功能區目標要求;近岸海域海水水質狀況“良好”,整體較2008年有所提高。城市聲環境質量基本保持良好水平,78.6%的城市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處于好或較好水平,57.1%的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處于較好水平。
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減。截止2010年4月底,廣西化學需氧量減排方面已建成并投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共22座;工業污染減排工程項目完成率97.08%;結構減排項目完成率100%;二氧化硫治理工程減排項目25項,結構調整減排項目完成率100%。到2009年底,經國家環保部審核,廣西二氧化硫排放量為89.05萬噸,比200年減少13.27萬噸,下降了12.97%,與全國同步提前一年實現了“十一五”目標;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97.63萬噸,比2005年減少9.37萬噸,下降8.76%,已完成“十一五”總目標的72%。
3.農村環境形勢比較嚴峻。在廣西,農村環境形勢比較嚴峻,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工業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已成為廣西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鄉鎮工業布局不當,工業污染比較突出,化肥、農藥使用不合理造成的局部地區面源污染比較突出,畜禽養殖污染日趨凸顯。由于廣西在中國屬于欠發達自治區,面臨加快發展的重任,不少地方政府和部門領導對節能減排的認識不足,對環境的治理明顯落后于經濟發展。
4.污染減排工作任務艱巨。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減排目標的最后一年,廣西的污染減排目標任務是,化學需氧量要完成9.93萬噸的減排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必須控制在92.2萬噸以內,即需要完成6.85萬噸的減排量。廣西污染減排壓力仍較大,面臨的減排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三、廣西發展低碳經濟的制約因素
當前,廣西處于快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關鍵階段,新項目不斷上馬,新投資不斷注入,資源環境壓力日益明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沒有根本改變;代表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低碳產業、新興產業規模偏小,技術和人才“瓶頸”突出,實力和競爭力偏弱。
1.生產技術,資源利用率以及傳統觀念的落后。目前廣西的生產技術、資源利用率以及傳統觀念都在阻礙著廣西進行低碳改革的步伐。一些科技含量較高、附加值高的清潔能源產品和技術停留在初級階段;能源技術的落后也成為制約廣西低碳經濟發展的一個障礙。另外,人們低碳消費意識淡薄,沒有養成良好的節能減排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
2.水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由于特殊的自然條件、經濟結構和布局,廣西生態環境問題尤為嚴重。大氣、水體、固體廢棄物等環境污染逐年加重,水土流失、荒漠化危害也非常突出。盡管廣西在生態環境整治方面取得較大成績,但由于粗放增長方式沒有得到轉變,致使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由此引發和加劇了多種社會、經濟矛盾。日益短缺的水、土資源正在被污染、破壞,嚴重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安定。
3.山區林立,交通設施不完善。廣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區,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長期以來由于區內交通設施不完善,已經形成了高污染、高耗能、超重型的產業結構,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低、消耗強度大、環境承載能力弱,經過多年的發展,資源環境問題已經非常突出。
四、廣西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思路
低碳經濟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為確保廣西“十一五”減排目標的實現,必須大力發展林業建設,采取各種措施,促進廣西低碳經濟發展。
1.倡導綠色消費方式,樹立低碳經濟理念。低碳經濟不僅僅牽涉到地區、政府和企業的產業選擇問題,也牽涉到社會公眾平時的行為習慣問題。通過宣傳教育,使人們樹立綠色能源、綠色生產、綠色產品、綠色消費、綠色住宅、綠色交通的新理念。作為后發展地區的廣西,決不能重復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約的傳統工業化路子,必須樹立低碳經濟理念,把發展低碳經濟成為廣西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的戰略選擇。
2.發展壯大廣西循環經濟,重點抓好工業節能減排。循環經濟是一種善待地球的經濟發展新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為“自然資源產品和用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從而使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控制在盡可能低的程度。通過資源的綜合利用,使廢棄物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抓好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增長;抓好運行設施監管,從嚴查處造假行為;要切實加強用能管理,強化重點耗能行業和年耗能5000噸標準煤以上企業節能監管。
3.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和工業行業內部結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目前拉動廣西經濟增長,主要靠汽車、電力、化工、水泥、鋼鐵等傳統支柱產業,而這些產業具有明顯的高碳特征。在工業內部加快發展高附加值的高技術產業和低耗能產業,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污染排放強度。在保持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前提下,加快推動具有高耗能特征的食品、鋼鐵、汽車、有色金屬、建材、電力等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發展信息業、咨詢業、科教文衛以及法律、會計等中介機構。要大力推動電子商務、遠程教育等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加快高新技術在金融、咨詢、貿易、文化等服務領域的應用與推廣,增強服務業的競爭能力。
4.加強區域互利合作。由于區域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大大降低各自的生產成本,促進各方效率的提升,有利于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促進全面、協調、均衡和可持續發展。廣西作為連接中國與東盟、我國粵港澳與西南地區的核心區域,在多區域合作中發揮核心帶動作用,參與國際國內低碳經濟合作潛力巨大。應發揮比較優勢,拓展低碳經貿合作;優先推進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打造“低碳”北部灣;借鑒“低碳世博”模式,打造“低碳”中國-東盟博覽會,開設中國-東盟低碳論壇,促進中國-東盟低碳經濟合作。
5.構建產業生態集群。要突出發展二三產業,以林產工業為主,逐步建成以木竹加工、林產化工、生物能源及油茶加工為主的產業發展集群,使產業集群向著生態化的方向發展,打造產業鏈條,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實施電解鋁、制糖、造紙等重點行業的循環經濟工程,推行清潔生產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模式,開展能源資源的綜合利用。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淘汰煉鐵、煉鋼、造紙、酒精、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的落后產能,為先進產能和新興產業騰出發展空間。
6.建立適應廣西區情的支持低碳經濟的體制機制。廣西低碳經濟的發展,尤其需要有體制機制上的保障,確立企業的主體地位,發揮好市場的主導作用和政府的推動作用。廣西要制定、出臺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總體方案、相關能源立法,推行低碳財政、稅收、融資等優惠政策。整合區域優勢資源,大力引進戰略投資,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掌握核心和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跨國經營視野的低碳經濟龍頭企業或企業集團。建立和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能源資源市場體系,形成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價格形成機制,資金保障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加大低碳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引進力度。將能源資源消耗、生態環境損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評價體系,全面落實綠色GDP考核干部任用督導機制。
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以低碳經濟為核心的新產業革命方興未艾。面對低碳經濟時代的新機遇、新挑戰與新要求,廣西大力發展林業,有條件、有基礎實現低碳經濟的突破性、跨越式發展。
【論文關鍵詞】低碳經濟 管理會計 企業管理
【論文摘要】低碳經濟作為一種經濟發展理念,對現代企業的發展產生了革新性影響,從而對企業的管理會計也形成了巨大的影響作用。本文就在低碳經濟的視角下,探究企業中如何優化管理會計的應用。
1.低碳經濟視角下的管理會計目標
低碳經濟下的會計目標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其一是基本目標,該目標定位于碳排放量降低、生態經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推進上來,其實質就是在生產中走內涵擴大再生產道路,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少投入多產出,謀求發展生態經濟;其二是具體目標,即充分披露有關會計信息,滿足決策的需要。包括了解環境資源所能產生的效益;了解環境投資總額、投資管理情況;了解環境費用支出總額及其具體用途等?;诘吞冀洕睦碚?,企業會計的總體目標是要明確經濟的增長要建立在合理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并盡可能多地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關企業環境會計的確認、記錄、控制和報告的相關信息,使政府部門能夠隨時了解企業在環境規劃、環境保護義務及環境政策等方面的執行情況;使投資人、債權人和企業內部管理者能夠及時了解企業環境會計實施情況,及其為企業眼前和長遠經濟發展帶來的效果,為他們的監督和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2.低碳經濟下企業管理管理會計的主要問題
2.1環境會計體系的保障機制嚴重缺位
我國目前尚未出臺專門針對環境會計的確切標準和會計準則,在現行的企業會計制度和相關的信息披露的法規中也鮮有環境問題的涉及,而相對系統的環境會計及其相對應的信息披露制度和規范則是缺位的。這種機制上的嚴重缺位由于不能向外國投資者提供企業的環境信息,因此對會計的國際間交流與合作是有害的,同時也很難衡量外國投資機構對我國環境的破壞程度,對于發達國家試圖在我國尋求“污染避難所”是無法治理的。
2.2尚未建立健全環境會計技術層面的支撐體系
我國當前還沒有建立用于確認環境會計要素的準則和原則,并且統一的環境會計要素計量標準也不具備?;诖蟛糠汁h境成本和環境收益在環境會計體系中得不到正常的市場交易的情況,因此不能以交易價格為環境會計的唯一屬性。另外,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在統一規定方面是滯后的,而且披露的內容范圍和形式等方面都存在明顯差異,致使大部分企業都會低調處理環境會計信息,為的是使這類信息披露對企業的負面影響最大限度的降低,從而導致環境會計信息使用者很難獲得真實的環境會計信息,決策受到了誤導。
3.低碳經濟下企業管理會計的應用對策研究
3.1建立健全環境會計制度體系
3.1.1構建環境會計操作體系
這一點需要依靠國家相關部門的通力協作,在對發達國家經驗積極借鑒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和針對低碳經濟下企業管理會計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遵從低碳經濟的發展規律,籌劃和制定《環境會計準則》同時對現行《企業會計準則》進行低碳經濟時代下的有針對性的修訂,并盡快建立環境會計的信息披露與監督體系,依法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合法性、真實性進行監督,同時建立環境會計審計制度,以便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公正性、合法性及全面性進行審核與鑒定。
3.1.2完善環境會計保障體系
結合低碳經濟發展要求,我國政府應盡快修改現行《會計法》,將環境會計核算和監督納入法規體系中,在法律層面上將環境會計的地位和作用加以明確,為建立環境會計體系提供制度保障。要加強環境資源的立法與執法,明確環境資源產權;同時加強環境法規保障體系,完善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產業政策、財稅政策、價格政策,建立生態環境評價體系;加強環境會計人員的環境及相關知識培訓教育,更新知識結構,適應環境會計要求,更好地參與環境會計事務;建立全國財政補償體系和財政轉移支付體系,作為環境會計運行的資金支持系統。
3.1.3建立和強化環境會計披露與監督機制
眾所周知,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管理會計的主要職責是以企業為會計主體,對企業在社會資源環境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進行核查。首先,就要做到有法可依,在環境會計法的基礎上給予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統一的標準。根據我國具體國情,政府相關監管部門應盡快制定環境會計及其信息披露準則體系,進而全面保證環境會計行為的規范和實施。其次,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往往不能全面、如實地進行揭示,因此,應加強監督,由政府或有關社會機構,依據國家的有關環保法律法規以及會計相關法律,對環境會計信息的合法性、真實性進行監督。再次,還要加強環境審計,強化對環境會計的再監督,其審計重點可以包括:環境保護法的合理性;環境保護管理系統;企業環境保護政策和控制程序;環境經濟責任的記錄與披露等等;關于有害物質的貯存與處理。最后,要制訂環境會計審計法規,建立環境會計審計制度。由政府審計或有關社會機構,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合理性、合法性、公正性、全面性及真實性進行審查與鑒定,并對環境會計的研究做推廣工作。
3.2加強成本核算,健全企業綠色運行體系
環境會計制度的核心問題是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目前有包括資本化方法、負債化方法、費用化方法、損失化方法等用以完善環境成本會計處理的方法。因此要倡導企業建立綠色經營系統,推進綠色工藝、綠色融資等,為環境會計發展提供良好的微觀環境。同時以先進的理念對環境成本進行識別、計量和分配,對環境成本的實現績效管理。綠色經營系統是企業為將其生產經營活動與環境相協調。首先,需要大力開展環境會計規范化的試點工作,選擇好地點,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逐步積累成功經驗,制定高質量的環境會計準則與制度;由生態環境資源評估單位牽頭,可以適時引入社會公益組織參加,積極開展環境資源的監測、評價與計量技術的研發與運用。其次,環境會計信息系統是綠色經營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孤立存在,應該倡導企業建立綠色經營系統。只有在企業建立起綠色經營系統,才能為環境會計發展提供良好的微觀環境。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近年來,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因其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正成為各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共識。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推動和努力,企業作為市場經濟最重要的主體,理當在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企業的行為需要通過會計信息公之于眾并接受考評,因此,如何通過會計信息披露企業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與之相關的行為和績效(以下簡稱“碳信息”)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低碳經濟模式下企業會計信息披露的理論基礎
(一)企業社會責任理論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其商業運作中對其利害關系人應負的責任。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是基于商業運作必須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想法,企業除了考慮自身的財政和經營狀況外,也要加入其對社會和自然環境所造成的影響的考量。從企業內部看,就是要保障員工的尊嚴和福利待遇;從外部看,就是要發揮企業在社會環境中的良好作用。總體來說,企業的社會責任可分為經濟責任、文化責任、教育責任、環境責任等幾方面。20世紀60年代之后,隨著國際環保運動和可持續發展思潮的興起,節能降耗、環境保護也進入企業社會責任的范圍。近年來,在低碳經濟日益興起的趨勢下,實現企業低碳發展模式,落實對碳排放的要求,也將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的重點。披露企業碳信息有助于利益相關者了解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監督企業行為。
(二)經濟外部性理論外部性是指某個經濟主體對另一個經濟主體產生一種外部影響,而這種外部影響不能通過市場價格進行買賣。外部性問題的產生原因在于經濟活動中個體成本與社會成本、個體收益與社會收益之間的差異。傳統會計信息所反映的只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內部成本”和“內部收益”,不能反映企業各種活動所帶來的社會效應(包括社會成本和社會效益)。由于信息不對稱,企業掌握的自身碳信息遠比外部利益相關者多,企業不積極披露這方面的信息,這使得企業的經濟行為具有外部性,即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社會的影響未反應在市場價格中。這些外部性問題如不加以解決,會導致各種資源配置偏離最優利用水平。充分披露企業碳信息有利于將外部成本和外部收益“內部化”,是解決市場失靈的一個有效辦法,便于促使其資源配置達到最優水平。
(三)信息不對稱理論信息不對稱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于比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存在使得交易中總有一方會因為獲取信息的不完整而對交易缺乏信心。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為了避免社會公眾發生逆向選擇,那些碳績效較高的企業基于自身的考慮就會主動向政府和公眾披露碳信息,以爭取政府和公眾的信任,換取政策的扶持和公眾的回報。為避免承擔負的外部效應,那些碳績效中等的企業也會選擇披露碳信息。這必將引發一系列的良性連鎖反應?;谠摾碚?,碳信息的披露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二、低碳經濟模式下企業會計信息披露原則
(一)全面性原則全面性原則有兩層意思,其一,低碳經濟是關系到全社會全人類當前以及今后長遠發展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不能僅僅要求企業對碳信息做出披露,而是無論企業還是各級政府、各種社會團體和組織,無論外資企業還是內資企業,無論碳排放嚴重的企業還是碳排放較輕的企業,只要有碳信息就需要揭示。其二,碳信息在企業以多種形式存在,包括碳資產、碳負債、碳收入、碳成本等,同時也存在大量現行技術條件下難以用貨幣計量的碳信息,這些信息需要通過一定技術手段逐步達到全面披露。
(二)成本效益原則企業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情況下,才會產生持續經營的動機,這種選擇行為是理性的;相反,則是非理性的。在披露碳信息方面,應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用盡可能少的成本獲取較佳的綜合效益。即堅持成本效益原則。如果披露成本太高,可以考慮稍緩執行,待條件成熟時再應用。所以,碳信息披露可以分階段有步驟地實施。
(三)自愿與強制相結合原則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產生了溫室氣體排放,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尤其是一些環境敏感性行業,對環境帶來的危害極為嚴重。而企業披露這些信息總是帶有不情愿性的,多數環境不良的企業,不會為減少碳排放自覺增加支出,幾乎沒有企業會樂意主動向社會揭示因破壞生態環境而增加的碳成本。因而,政府會計管理部門和環境保護部門必須對企業碳信息的披露做出強制性規定。但鑒于碳信息披露目前尚處于構建的初期以及碳信息披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在碳信息問題上則必須強調強制與自愿披露相結合,即企業需要在國家制定的統一的披露規則下,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做出更為詳細和妥善的披露。
三、低碳經濟模式下企業會計信息披露內容
(一)報表內碳信息碳信息基于價值指標的內容可以根據會計要素分類將其具體化,結合現行會計準則會計要素分類標準,作為六大傳統會計要素的遞延和細化,可以將碳信息劃分為碳資產、碳負債、碳所有者權益、碳收入、碳費用、碳利潤,并將其體現在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中。具體內容見表1。
(1)碳排放權:1997年12月簽署的《京都議定書》引入清潔發展機制,聯合國給每個發達國家確定一個碳排放額度,允許那些額度不夠用的國家向額度富?;驔]有限制的國家購買排放指標。發達國家高能耗企業為了使公司正常運轉,必須向發展中國家購買二氧化碳排放指標以獲得排放權。碳排放權是企業所擁有的一種特殊的經濟資源,它能夠自由交易,企業可以通過出售該排放權獲利。所以,碳排放權可以確認為企業資產。
(2)預計負債:《企業會計準則——或有事項》對預計負債的確認做出了以下要求:“與或有事項相關的義務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應當確認為預計負債: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計量?!币罁@一規定,企業能夠可靠估計的,因碳排放問題可能承擔的治理費、罰款等形成了或有負債。
(3)期望價值:《國際會計準則第37號——準備、或有負債和或有資產》認為,可以采用“期望價值法”對不確定負債進行“最優估計”?!镀髽I會計準則——或有事項》也明確規定:“預計負債應當按照履行相關現時義務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計進行初始計量。所需支出存在一個連續范圍,且該范圍內各種結果發生的可能性相同的,最佳估計數應按照該范圍內的中間值確定?!?
(4)碳收支凈額:鑒于碳收入與碳費用的發生缺乏因果關系,沒有匹配性,因此碳收入扣除碳費用的差額不叫碳利潤而是碳收支凈額更為恰當。
碳信息披露內容的設計基于以下考慮:其一,我國現行企業會計準則在與國際企業會計準則接軌的思想指引下,已經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內容安排上基本能夠適應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需要,會計要素及會計科目名稱沒有必要調整。在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增加相關科目的明細科目,既能滿足碳信息披露要求,又簡單易行容易被企業接受。其二,鑒于目前技術手段的限制,碳排放的測量仍屬技術難點,企業很難將其所擁有的全部資源的碳排放情況進行全面披露,以上選取的是較為直觀且與企業利益相關者聯系密切的內容,體現了會計計量的重要性原則。
(二)報表外碳信息無法以價值形式量化的指標,無法體現在報表當中。而許多會計報表無法涵蓋的碳信息對了解企業執行國家相關政策情況、溫室氣體排放情況、溫室氣體減排潛能等信息至關重要,這些內容直接或間接影響著企業當前的市場價值和未來的發展潛力。這類信息包括:(1)企業年度碳排放總量,企業碳減排方針、年度碳減排目標及成效;(2)企業低碳設備投資和低碳技術開發情況,企業碳減排和碳封存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3)溫室氣體種類、數量、濃度和處理、處置情況;(4)從事溫室氣體治理、檢測、研究機構和人員情況,企業與低碳生產和低碳工作相關的法規制度制訂與執行情況等。
四、低碳經濟模式下企業會計信息披露形式
(一)報表內碳信息的披露在現有技術水平和會計環境下,應根據新增的會計科目設置相應的報表項目,將能夠以價值形式量化的碳信息反映在會計報表中,仍以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報表形式體現出來。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和會計理論的不斷完善,報表內碳信息涉及的范圍可能會更多更廣,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編制單獨的低碳資產負債表、低碳利潤表、低碳現金流量表等報表,以便更全面更詳盡地披露企業的碳信息。
(二)報表外碳信息的披露一般而言,報表外碳信息的披露有兩種模式:(1)在現有的信息披露工具中加以披露。將報表外碳信息分散到現有的會計信息披露工具之中加以揭示。如招股說明書、上市公告書、年度報告、中期報告、臨時報告都可以以其中的某一或幾部分對報表外碳信息予以披露;(2)編制單獨的“低碳情況說明書”。在編制初期,為簡便和易于操作,不妨先以文字、圖形和數量、技術指標等為主;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之后,低碳情況說明書也應該過渡到同現有的財務情況說明書一樣,成為一種正規的和嚴謹的信息報告工具。單獨編制的低碳情況說明書應該是一種通用報告,也要同時適用多方面的信息需要,以便使企業對外披露的碳信息能夠發揮最大程度的效益。
我國要實現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應盡快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會計信息披露體系。通過對外報告企業的碳信息,促使企業管理層按照低碳經濟發展戰略行事,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發展?,F有的研究還處于摸索階段,對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企業會計信息的確認、計量、報告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摘要:低碳 經濟 發展 在后經濟危機時代風起云涌。資源的緊張和環境污染的擴散,促使人們越來越關注資源環境問題。綠色 會計 作為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加強資源環境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日益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從低碳經濟發展現狀出發,深入剖析了綠色會計在我國實施實施中存在的制約問題和理論實務中不完善的地方,由此提出解決綠色會計實施問題的對策及建議,促使綠色會計在我國更快、更好的實施,以實現經濟、社會、人與 自然 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低碳經濟;綠色會計;綠色信息披露
低碳經濟作為新的發展模式,不僅是實現全球減排目標的戰略選擇,也是保證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良方。氣候變化和經濟危機為
(二)樹立綠色經營理念
企業 在經營活動中不可避免地發生這樣那樣的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的 經濟 行為。在追求價值最大化的情況下,只要企業的經濟活動能夠帶來純利潤,只要這種經濟行為的邊際利潤大于零,企業就會選擇這種經濟行為,甚至會擴大經濟規模。但是企業在新的運營形式下,考慮了環境因素的影響,其成本結構必然發生了變化。在綠色成本核算要求下,企業必須為犧牲和維護環境付出代價。因此企業在進行經濟決策時,就必須考慮這部分的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對于企業的總成本(包括綠色成本)有一個綜合的測算。在此基礎上,企業的管理者才能決定是否擴大生產和生產的規模,以使企業的該種經濟行為達到一種最優的環境污染水平。
(三)完善綠色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是綠色 會計 核算發揮重要影響的主要途徑。要提高我國綠色會計的信息披露的質量,還要盡快大力 發展 和完善綠色會計的信息披露及報表。綠色會計報表的內容主要包括企業利用資源是否有效、環境污染的治理和環境成本的發生情況、環境損益形成情況和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對社會帶來的影響等。綠色會計報表包括綠色資產負債表、綠色成本報表、環境影響報告表、環境排放表及環境政策報告。由于目前企業對綠色會計信息披露還處于認識和起步階段,可以借鑒財務報告的模式,即在現行會計報表內增加與環境有關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指標進行單獨披露。即單獨設置“綠色資產”、“綠色負債”、“綠色權益”項目,分別列示在資產負債表及現金流量表項目中,再單獨設置“綠色成本”和“綠色效益”項目,列示在利潤表中。讓報表使用者在了解企業財務業績的同時,知曉該企業的環境狀況。同時,企業還應在會計報告的附注中披露相關的環境信息,如企業的綠色會計政策治理措施企業的資源環境管理系統企業對環境的損害情況及處理措施企業采用的環境標準及其變化對數據的影響企業控制污染的措施及其效果企業對有害的環境影響結果進行保險,以及政府對此補助金的運用情況,以及其他需要說明的情況。
(四)加大綠色會計的宣傳和 教育 力度
實施綠色會計不僅是一個會計問題,同樣是一個復雜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對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既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效益,也不能為了保護環境而拋棄經濟發展。要廣泛開展可持續理論、綠色會計知識的普及教育,增強全民的環保意識,尤其是國家行政部門和企業的環保意識,以促使政府加強環保執法力度,促使企業認識環保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自覺建立并實行綠色會計核算體系。應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方式,提高社會的環保意識教育,使綠色會計逐步被公眾、企業和市場接受。
(五)完善綠色會計理論的研究
綠色會計實務操作存在的問題,反映出綠色會計理論的不成熟。綠色會計所依賴的理論和方法體系的多元化,尤其在計量環節上沒能突破,使得當前綠色會計缺乏與實務相結合的理論支點。如果政府或相關部門能結合當地引導會計理論界在綠色會計方面加大研究,成立綠色會計理論及應用專題課題組,認真研究得出相應成果,將會提高我國企業綠色會計理論水平,促進綠色會計理論與實務更好地結合。一方面,我國綠色會計理論研究與實踐起步較晚,迫切需要積極參與國際間交流與合作;另一方面,政府或者相關部門如能在綠色會計理論研究方面加以適當地引導,加強環境、資源、生態經濟與會計等多方面理論研究的合作,將會提高我國的綠色會計理論水平,促使綠色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相結合。
一、低碳經濟公共交通運輸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人口逐漸增加,交通擁堵成為城市發展中存在的重要問題。低碳經濟主要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和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減少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的排放,從而改善環境狀況。發展城市公共交通運輸不僅僅是低碳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改善當前城市環境的重要措施。雖然當前我國大部分的城市公共交通建設已經十分完善,但是公共交通的有效利用率并不高,公共交通管理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1.人們乘坐公共交通意識不強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經濟收入的逐漸增加,有車一族逐漸增加,城市出現交通擁堵的主要原因就是私家車數量的逐漸增加,公本文由論文聯盟//收集整理共交通運輸工具乘坐的市民逐漸減少。城市環境污染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城市私家車數量的增加,導致汽車尾氣排放增加。有車一族為了避免擠公交車往往開車上班,造成交通擁堵問題,由于人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意識不強,導致大量的公共交通資源閑置,城市的環境問題也逐漸突出。
2.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不完善
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作為城市交通運輸的主要力量,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眾多的便利,但是由于當前城市交通工具信息化管理不完善,導致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管理水平難以得到有效地提高,公共交通控制和道路監控系統并不十分完善,嚴重影響了公共交通運輸工具功能的發揮。
3.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法規不健全
城市公共交通運輸管理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嚴重影響了城市交通問題的管理水平,同時也嚴重影響了交通運輸正常通行。一些公交車司機違反交通法規的現象依然存在,這不僅僅會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同時也不利于公共交通運輸管理工作的進行。由于公共交通運輸管理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嚴重影響了公共交通運輸的有序發展,另外由于公共交通運輸管理體系不健全,一些公共交通運輸并沒有進行良好的規劃,造成一些資源的浪費,這也未能體現出低碳經濟的要求。
二、低碳經濟公共交通運輸管理的建議
低碳經濟的發展對于緩解城市污染問題以及城市資源的浪費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低碳經濟發展的今天,大力推進公共交通運輸建設對于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后需要進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運輸建設,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緩解城市交通壓力。
1.加強對城市公共交通的規劃
近年來城市的環境污染以及交通擁堵逐漸加重,嚴重影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環境質量。隨著低碳經濟理念的提出,發展城市公共交通逐漸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由于目前城市公共交通規劃并不十分完善,一些市民由于公交車不方便選擇不乘坐公交車,今后應該進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規劃建設,提高公共交通覆蓋面積,建立相對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網絡,保障市民的方便出行,鼓勵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開私家車,緩解城市環境污染以及城市交通擁堵所帶來的的城市壓力。
2.提高居民對低碳經濟的認識
低碳經濟對于當前城市建設提出了一些新的發展理念,對于緩解當前城市空氣污染等各種城市病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市民對于低碳經濟的認識不足,在實際生活中并沒有以實際行動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今后城市發展中需要進一步加強低碳經濟的宣傳,提高市民對于低碳經濟的認識,通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這一實際行動來踐行低碳經濟理念。
3.完善公共交通運輸管理信息系統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信息化管理逐漸得到重視,但是目前一些城市的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并沒有實現,這不僅僅不利于交通道路狀況的控制,同時也不利于交通管制,嚴重影響了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今后需要對城市交通運輸管理部門加強資金支持,建立并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體系,加強對公共交通的管理,保障公共交通運輸順利進行。
4.完善公共交通管理制度
由于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制度不健全導致公共交通工具并沒有給城市居民的出行提供便利,這也是導致不少居民放棄公共交通工具的原因之一。在今后的公共交通運輸管理中需要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減少一些司機違規現象,一定程度上增加擁擠交通段的公交車數量,建立健全快速公交制度,完善城市公交管理制度,保障城市公共交通工具能夠真正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
三、結語
城市公共交通運輸作為踐行低碳經濟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壓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后需要進一步增加城市居民對低碳經濟的認識,以實際行動踐行低碳經濟的理念,城市需要進一步完善公共交通運輸管理體系,提高公共交通運輸的效率,進一步規劃公共交通運輸體系,避免出現過度擁擠的現象,保障公共交通能夠為市民的出行提供便利。
【摘要】低碳經濟已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有學者甚至斷言低碳經濟是繼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即低碳革命,它與全球各個國家息息相關,沒有誰可以獨善起身。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本文就綠色建筑推動低碳經濟發展作出了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綠色建筑;低碳工程;經濟發展
一、引言
當代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與此同時, 人類社會也面臨著一系列重大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嚴重挑戰。綠色建筑考慮到當地氣候、建筑形態、使用方工、設施狀況、營建過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對外部環境的影響,以及舒適、健康的內部環境,同時考慮投資人、用戶、設計、安裝、運行、維修人員的利害關系。換言之可持久的設計、良好的環境及受益的用戶三者之間應該有平衡的,良性的互動關系而達到最優化的綠化效果。綠色建筑正是以這一觀點為出發點平衡及協調內外環境及用戶之間不同的需求與不同的能源依賴程度,而達成建筑與環境的自然融和。氣候變化和經濟危機為中國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契機,中國企業目前已經在多個低碳產品和服務領域取得世界領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關行業最為突出。
二、綠色建筑
1.綠色建筑體系
綠色建筑體系是基于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原則,以“綠色”經濟為基礎,“綠色”社會為內涵,“綠色”技術為支撐,“綠色”環境為標志建立的一種新型建筑體系。在研究上,它將自然、人和人造物納入統一研究視野, 不僅研究人的生活、生產和人造物的形態,而且也研究人賴以生存的自然發展規律, 研究人、自然與建筑的相互關系。在目標上,它追求人(生產和生活) 、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協調和平衡發展。在方法上, 它主張“設計追隨自然”。在技術上,它提倡應用可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不污染環境、高效、節能和節水的建筑技術。綠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環境好而又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自身適應地方生態而又不破壞地方生態的建筑。它所尋求的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建筑模式。綠色建筑要賦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個能積極地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調節的系統。
2.提高綠色建筑建設
綠色建筑的建設不但要和環境融和,更要經濟實惠,讓投資人有適當的回收。在這樣的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達到資源利用的最高效率。各種資源效率中最重要的是能源效率。能源效率越高,越能節省壽命周期費用,不但提高綠化效果,更能增加投資綠化建設的吸引力。因此提高能源效率是進行綠色建筑建設的基本條件。提高能源效率途徑包括減少建筑壽命期限能量可以采用延長建筑及其設備的壽命;使用耐用的建筑材料、設備產品,另外在建筑設計及建造上考慮維修、保養等等。
三、綠色建筑與低碳工程
1、低碳經濟的概念
由于全球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急劇 升高導致全球氣候惡化,人類社會正面臨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為此,國際社會提出了發展低碳經濟的應對之策,一方面,低碳經濟是為減少溫 室氣體排放所做努力的結果;另一方面,低碳經濟是經濟發展方 式、能源消費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新變革,它是建立在化石燃 料(能源)基礎上的現代工業文明轉向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社會的必然產物。低碳經濟的實質是提高能源效率、開發清潔能源、追求綠色 gdp,其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的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的創新 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低碳經濟是最大限度地減少煤 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經濟,它是建立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 排放基礎上的經濟。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我國也明確提 出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經濟之路。
2.建筑節能是低碳經濟的要求
低碳經濟在給全球建筑業的發展帶來重大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機遇,從世界范圍看,歐盟、美國、日本等地區和國家都已將建筑業列入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的重點。我國在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上宣布:我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2005年下降46%的基礎上,到2020年,比2005年再下降40
—45%,而且仍將同“十一五”規劃一樣,將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接受法律和輿論的監督,保證承諾的實現??偫碓诮衲甑摹墩ぷ鲌蟾妗分懈翘岢鲆耙怨I、交通、建筑為重點,大力推進節能,提高能源效率”,“抓好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工作”,可見,建筑節能是我們國家節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工作潛力非常大。建筑是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最重要的領域之一,而且是剛性排放領域,一旦現在建造的建筑不節能,今后再修正難以改變。因此,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道路上,建筑的“低碳”和“節能”都刻不容緩!
四、綠色建筑推動低碳經濟發展
1.發展低碳經濟
發展低碳經濟,我們要端正認識,提出正確的引導意見。例如在全球第一個提出低破經濟的是英國政府,它正是看到英國能源正從自給自足走向主要依靠進口的時代。按消費模式預計,能源都必須進口,與此同時,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已迫在眉睫,提出創建低碳經濟的思路應運而生,而我們的能源問題和高碳排放帶給環境的問題一點也不比英國輕松,我國政府基于這點堅定了發展低碳經濟的決策,發展低碳經濟需要政府主導,包括制定指導長遠戰略,出臺鼓勵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和減免稅收,財政補貼,政府采購,綠色信貨等措施來引領低碳經濟發展,這也需要企業認清方向,自覺跟進,采取促進低破經濟發展的集體行動,只有這樣,中國向低碳經濟轉換才有現實的基礎。
2.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當前,世界主要國家紛紛把新能源、綠色建筑、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作為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重點,搶占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在綠色建筑中氣候所包含的各種因素是當作資源來考慮的,充分利用氣候資源, 提高氣候資源利用率, 是考慮地方氣候特點的設計的本質。與傳統產業相比,我國在若干新技術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小。如新能源,我國初步形成規模較大、體系相對完善的新能源產業,加上廣闊的市場前景,可望形成與發達國家相比具有成本優勢、與發展中國家相比具有技術優勢的獨特競爭力。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可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國際經濟技術競爭中贏得主動。
結束語
綠色建筑要求做到“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 綠色建筑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與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一脈相承的。
摘要:鎮江正在奮力提升在蘇南現代化示范區中的位置和發展質態,正在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建設低碳城市是必由選擇。開展低碳城市試點工作是加快鎮江市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轉型、推動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迫切需要。
關鍵詞:低碳經濟 鎮江 經濟轉型
一、鎮江低碳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良好
(一)經濟發展迅速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設
《國家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明確:鎮江為長三角核心城市之一,是先進制造業基地、區域物流中心和旅游文化名城。近年來,鎮江先后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等稱號。2011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10億元,人均gdp71469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82億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3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825元。進出口總額10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8億美元。鎮江經濟發展迅速,為新一輪現代化低碳城市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二)自然稟賦豐富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設
鎮江以“城市山林”“真山真水”自然條件著稱,長江岸線達270公里,森林、濕地資源豐富。市域范圍內丘陵特色明顯(僅城區就有26座山體),水庫湖泊眾多,水域面積52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3.7%,河流60余條,總長700余公里。濕地總面積約4.2萬公頃。鎮江自然稟賦豐富,為低碳城市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碳匯生態基礎。
(三)能源消費結構不斷優化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設
鎮江市一次能源資源匱乏,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一次性能源全部依賴外地供給,2010年全市能源消費總量1525萬噸標煤,比2005年增長34%。全市能源消費呈現以下四個特點:一是三次產業能源消費結構發生積極變化?!笆晃濉逼谀谝划a業能源消費占全市能源消費比重約1.12%;第二產業能源消費量占全市能源消費比重78.48%,自2008年起低于80%;第三產業能源消費占全市能源消費比重逐年上升,占比升至20.4%。二是能源消費品種逐步優化。全市原煤消費量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由2005年的98%下降到2010年的92%,天然氣消費量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由2005年的0.1%上升到2010年的3.2%。三是新能源應用力度加大。鎮江新區法院180千瓦光伏發電是全國法院系統首家,也是江蘇首家黨政辦公樓屋頂太陽能發電項目。鎮江新區3.5兆瓦地面薄膜太陽能電站是江蘇省首個并網發電的薄膜太陽能電站,年均發電量409萬千瓦時。全市屋頂太陽能熱水器利用面積達900萬平方米。全市共建成規模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73處,總池容量4.1萬立方米,年處理糞便100萬噸,年產沼氣615萬立方米。江蘇華晟生物發電有限公司秸稈發電項目配備2臺15mw汽輪機組,年消耗秸稈20萬噸。鎮江垃圾焚燒發電廠配備2臺12mw汽輪機組,日處理垃圾1000噸。四是能源利用效率居國內先進地位。2010年全市萬元gdp能耗為0.779噸標煤,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0%。鎮江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為構建低碳能源供應體系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二、鎮江低碳發展的氛圍濃厚
近年來,鎮江市委市政府堅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高度重視低碳發展,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控制碳排放,切實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努力構建發展經濟和應對氣候變化雙贏的和諧局面。
(一)加強組織領導
市政府于2012年12月成立由市長朱曉明同志為第一組長的鎮江市低碳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推進低碳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發改委。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討論低碳城市建設工作,先后出臺了《鎮江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低碳城市建設的意見》(鎮政發[2012]80號)和《鎮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2013年鎮江低碳城市建設工作計劃的通知》(鎮政辦發[2013]12號)。
(二)推進機制逐步健全
加強低碳城市建設目標管理考核,明確將低碳城市建設重點指標和任務納入市級機關黨政目標管理考核體系,及時做好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督查考核,以抓考核來推進工作,考核情況作為年底低碳城市建設工作評優評先的依據。細化分解低碳九大行動102項目標任務,實行月報制度,及時了解各項工作開展情況。加強低碳城市建設過程管理,建立月度督查和季度調度等工作制度,傳遞壓力與責任,努
力做到時間與任務進度同步,確保低碳工作每月有進展,每季有突破,年底有成效。
(三)試點示范工作全面開展
在工業和交通運輸企業、景區、機關、學校、小區、村莊等碳排放及碳匯建設7大領域選擇165家單位開展低碳試點工作,在低碳產業、低碳生產模式、碳匯建設、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能力建設等7大領域選擇25個典型項目作為低碳示范項目重點推進,低碳試點示范工作與項目資金爭取和低碳城市建設工作考核直接掛鉤。通過試點示范工作的開展,充分調動了各行各業參與低碳城市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低碳城市建設積累經驗。
三、發展低碳經濟推進鎮江經濟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一)創新決策思維,以低碳理念促轉型
用低碳理念進行發展規劃,制訂相應的統計、監測、考核、獎懲辦法,并做好與現有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發展政策措施的銜接。
(二)大力調整優化結構,以發展低碳產業促轉型
鎮江以目前所處工業化中后期的發展階段,要有效降低gdp中的碳強度,需要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行“三管齊下”:一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二是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金融、物流、旅游、文化、技術服務等。
(三)加快重大節能技術開發應用,以低碳技術促轉型
大力推進節能技術進步和節能方式創新,加快節能技術開發、示范和推廣,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傳統產品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