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9 06:27: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一篇經濟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加強高速公路經濟管理體制建設的重要性
(一)更好的保護公眾出行利益
從高速公路自身的特點來看,它有著公益性、網絡性和外部性等特點,這些特點的完全具備就說明了高速公路時一種準公共產品。所謂的準公共產品是指有非競爭性和排他性兩種特性的產品。我國高速公路具有排他性,是由于它的收費是采取全封閉的收費方式;我國高速公路具有非競爭性,是由于是因為只要運輸的貨物量是標準范圍之內的,或者是能夠全額滿足交通量的需求的,那么對于這一條高速公路的消費,在擁擠的情況下,這個消費是具有共享性的。所以,我國高速公路是一種標準的準公共產品,加強高速公路經濟管理體制建設可以保障公眾出行利益的需要。
(二)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
在我國,高速公路和公路都同屬于國家的資產,就這一特點就表明了在我國建立高速公路的經濟管理體制主要是為了保證國有資產的安全性。從現今的情況來看,我國的高速公路盡管存在著多個投資主體,高速公路的管理形態也各有差異,經營管理的主體也是不同的,但是無論這些方面存在著蟬翼,公里資產所有權都是屬于國家的,高速公路作為公路中的重要部分,其資產所有權同樣屬于國家所有。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政府作為資產所有者,應該嚴格遵照法律有效管理高速公路這部分國有資產,去維護好高速公路設施的完整性,并要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性,這是政府部門應盡的權利和義務。
二、改善高速公路經濟管理的幾點有效方法
(一)利用法律改善經濟管理
1.首先在立法方面。我國的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一切以遵守法律規定為基礎和前提。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高速公路經濟管理相對寬松,這是因為發達國家擁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保障機制,雖然與國外發達國家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相比較,我國高速公路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并不是那么落后,但是在高速公路的管理方面卻是有著相當大的差距。要改變這種滯后的狀況,要從改善高速公路建設和管理的立法工作出發,縮小差距。2.其次在執法方面。我國高速公路的一直存在著執法問題,具體表現在高速公路管理體制中,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好這一問題,可改善高速公路的行政管理體制和行政執法管理體制,具體的做法是明確交通部門和公安部門的職責,與此同時,要統一的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成立專門的管理模式。
(二)采用經濟與行政手段
高速公路具有的公共性、非營利性和不可替代性、起始投資大、規模較大、建設周期長、投資回收期長、經營風險大等特點,這就導致了一般的企業不敢進行投資。當缺少企業投資時,政府的壓力就相當大,需要發揮其作用,對市場進行干預,動員其它企業涉足高速公路的建設,為公眾提供更好的交通服務,甚至政府可以賦予某特定企業對于高速公路相關的一些壟斷經營權。1.政府藥嚴格控制高速公路的經營主體,主體主要是一些具有非營利性特點的特許經營機構,一般企業是不能享受這種特許權的,而是在政府參與和指導下的,它的經營授權也不是以盈利為目的。2.政府和高速公路特許經營企業之間要嚴格按照規定簽訂的合同,對于雙方之間的權利、義務和責任應該進行明確的劃分,并且對于其經營期限也應該進行合理的規定。
(三)有效控制和管理高速公路建設的成本
1.改善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成本預算
管理高速公路施工項目所包含的成本費用的預算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預算成本,在工程施工之前需要編制好工程的施工預算,對項目施工成本進行有效控制和管理;二是計劃成本,計劃成本是指根據有關資料進行的,由項目部經理預算的計劃成本,涉及的科目主要有人工費成本控制計劃、機械設備成本控制計劃、管理費用成本控制計劃、材料成本控制計劃、和突發情況下的工程費用成本控制計劃。
2.改善工程施工成本費用的控制
在高速公路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應該是按照原先的計劃對施工進度和各方面進行安排,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難免會遇到各種突發事件,突發事件的發生會對施工成本造成一定影響,這就需要各職能部門各生產崗位和職工就要依據目標成本對生產活動中的實際成本進行管理和控制,如人工消耗費用、現場管理費用和生產資料費用的控制等內容,從而實現成本計劃和降低成本。
結束語: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能夠在極大程度上促進高速公路的建設和發展,同樣的,高速公路的快發發展也能夠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為此,我國相關部門和單位都應該加強對高速公路建設的重視,它作為國家的重要和巨大工程,加強對其經濟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從高速公路經濟管理的體制和措施方面進行了淺析,希望能夠為我國高速公路事業的發展多做貢獻。
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搞好醫院經濟管理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是更好的提供積累資金,不斷提高醫院兩大效益的增長,促進醫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院本著積極穩妥,穩步推進的原則,積極推行人事、分配、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一、深化醫院體制改革,在改革中求生存促發展。
為了增強醫院的生機和活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近幾年,我院結合自身實際把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作為突破口。
一是在人事管理方面。首先根據人事部門的有關精神,建立健全了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制度。按照德、勤、職、能四個方面,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進行嚴格考核,根據考評結果實行末位淘汰制,一旦落聘,限期自謀崗位,逾期將給予院內待崗或轉崗處理,真正做到了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其次,對全院的中層干部實行了聘任制,任期為兩年,到期經考評合格后,再進行新一輪的續聘,不合格者將被解聘,徹底打破了終身制觀念,增強了職工的緊迫感和競爭意識。
二是在分配制度方面。我們按照“按勞分配、優勞優酬、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合理拉開差距,最大限度的激發職工的內在潛力。在工資分配上,實行基本工資加績效工資制。建立起重實績、重貢獻、向臨床一線崗位和優秀高級術人員傾斜的績效工資制。同時,還將科室工作人員的工資總額捆在一起,根據完成核定的工作指標情況,通過院科兩級核算,由科室自主發放,從而破除了分配上的平均主義,更好的體現了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
三是積極推行后勤服務社會化。首先我們在科學分析論證的基礎上,將衛生保潔工作承包給保潔公司,醫院與其簽訂保潔合同,明確清潔衛生的目標、要求、工作范圍和費用,制定了監督機制及獎懲措施,從而減少了管理的環節,提高了保潔質量。其次對物業科實行了院內社會化,人員編制屬醫院,經濟上與醫院半脫鉤,工資由醫院負擔一半,另一半根據個人的工作量實行計量工資,極大的提高了服務質量和工作積極性,待條件成熟后逐步脫離醫院,達到完全社會化的目的。
二、加強成本核算,增收節支。
近年來,我院牢固樹立成本核算意識,采取了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增加收入,降低消耗,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制定了嚴格的物質管理制度和報廢制度。加強內審工作,嚴格控制各項支出,實行支出“院長一支筆”簽字制度,使全院職工節支即為增收的意識明顯增強。二是對伙房、小賣部、印刷品及所有土建工程公開招標,明標暗投,由律師和公證員現場監督,增加了透明度。三是在經濟管理上實行“以支定收”,采取院科兩級核算,兩級管理,兩次分配,超勞分配與科室經濟效益、個人績效掛鉤,實現獨立核算、多勞多得。四是對科室所需物資報物資科統一做計劃,經院長批準后,統一購買。采購前充分了解市場行情,采購質量好、價格低廉的物資,以達到降低成本,杜絕了盲目采購、吃“回扣”等不良現象。五是實行大型醫療設備監控,杜絕了少收、漏收,避免了資源浪費。
三、加強收費管理,強化自我約束。
近幾年,我院始終化大力氣解決“看病貴”的問題,首先,我們加強了對藥品收支兩條線的管理,嚴格按照醫院財務制度,正確核算藥品收[文秘站-www,,找范文請到文秘站網]入和支出,降低了藥品收入占業務收入的比例,堅持低進低出的原則,杜絕抬高藥價,做到讓利于民。其次,在對住院病人實行一日清單制基礎上,又投資50多萬元建立了微機管理系統,方便了患者對費用的查詢,做到了讓患者明白消費。三是嚴格執行國家、省的有關物價政策,規范收費標準,通過公示牌、滾動屏等形式對各種藥品和醫療收費價格進行了公示。四是為強化自我約束機制,我院在社會上聘請了34名社會監督員,并設立了舉報箱和監督電話,公開接受社會和患者的監督。通過內外監督,使我院的收費管理工作進一步得到規范,從而維護了患者的權益,也得到了社會認可。
引言
醫院運用經濟手段,按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對醫院的經濟活動進行監督、指導、組織、計劃與實施,開展經濟核算和經濟分析,合理使用財力、物力、人力,盡可能以最少的勞動耗費獲得最大的醫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就是醫院經濟管理。目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健康需求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求的矛盾還比較突出。社區、農村醫療衛生和公共衛生工作環節比較薄弱,區域和城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均衡,醫療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資源配置不合理。醫院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不完善,藥品的生產流通環節秩序不規范,醫患矛盾較為突出。要達到醫院和諧發展的目的,必須要有綜合科學性管理意識,現代化醫院管理理念,只有這樣才能進行現代化醫院建設,保障醫院內外環境的協調發展。強化及完善醫院管理,對于提高醫療質量、改善醫患關系有著重要的實踐和理論意義。
一、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管理理念
醫院現代經濟管理理念提出了醫院現代經濟發展,醫院決策層的能力、理念、素質和視野決定了醫院經濟的走向和發展?,F代醫院經濟管理處在變革不定中,是伴隨著事物的變化發展關于選擇的哲學,醫院如何把握經濟規律,順應體制趨勢,醫院的領導核心層要有變革創新力,具有前瞻性思維、適應性思維和超前的經濟管理理念,有效地對醫院現代經濟發展戰略進行規劃,全面革新管理,找準市場定位,發揮特有優勢,這樣才能規避風險,抓住機遇,領導市場潮流等。在實施醫院經濟管理的過程中,各級管理人員必須樹立人本理念、法制理念、風險理念、成本效益理念、服務理念、市場理念等,對各項經濟工作進行決策,實現對醫院經濟管理的調節、導向和控制,實現整體最優化,最終實現現代醫院經濟管理目標。
二、重視服務質量和醫療質量管理
患者對醫療服務提供方的基本要求是有效、安全、及時的醫療。在競爭激烈的醫療市場,沒有優質的服務和質量保障,也難以鞏固其在市場中的地位。為了保證醫療安全和醫療質量,全體醫院人員有強烈的質量意識,通過改革和創新,建立嚴格的醫療質量監控系統和規章制度。制定出合理的醫療護理質量標準、診療技術規范、入院標準等,在日常管理中明確規范這些標準,并作為醫院現代經濟管理的依據,來實現“醫療低成本、醫院合理投入、醫院合理收益、病人低消費”的新思路。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就醫過程中的服務要求及細節更加人性化和復雜,醫院要通過提高服務質量,深化改革,全面落實“以病人為中心”到醫療服務的全過程。
三、加強醫院財務管理
醫院經濟管理最關鍵和最重要的部分是醫院財務管理,醫院財務管理是醫院經濟工作的核心內容,在醫院的經濟管理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一項業務性、法規性和政策性很強的系統工作。本質是根據資金運動的規律和特點,依照國家的法律和政策,合理處理相應的財務關系,有效安排醫院的資金運動,在醫院的醫療服務活動中財務管理起著導向、啟動、控制的作用,對提高醫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利。財務管理的功能在醫院經濟管理中的體現:為經營活動的資金、保證醫院服務活動和醫院籌集資金需要;降低醫療經營成本和服務成本,增收節支,合理組織收入;醫院的經營決策的參考,預測醫院的經營和財務活動;通過對經營活動和醫療活動的分析和檢查,總結經驗,彌補不足,找出差距,提出改進建議和措施,提高醫院的經濟效益。
四、充分發揮信息化建設促進醫院經濟管理
隨著日益顯著的經濟全球化趨勢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越來越重視信息化的建設,它幾乎應用、滲透于整個經濟社會。醫院經濟管理工作項目甚多,較繁雜,因此提高現代醫院管理實用性和科學性,需要運用信息化建設輔助管理。實現醫院信息化建設可以為醫院經濟管理工作提供實用、快捷、方便的平臺,從而提升了醫院的整體運營效率,對提高醫院的核心競爭力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所以,醫院必須充分發揮信息化的優勢,推進信息化建設。
五、積極開拓醫療市場和領域
在市場經濟中,必須適應當今市場經濟,醫院才能發展與盈利,這就需要醫院提高市場競爭力,不斷創新,優化產業結構。首先,完善和改進整體的醫療設備,改善就診條件,進行科技創新;其次,積極開拓醫療領域和市場,提高醫院自我調節的能力。在服務領域里 ,醫院應利用自身的優勢發展自己的服務空間,以滿足社會各層次的服務、保健、醫療需求。
六、抓好醫院人力資源建設
醫院發展的根本動力人力資源的建設,是醫院持續發展的基礎,體現了醫院競爭力的核心。醫院提高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是加強人才資源建設,其重要受到了醫院的廣泛重視。為此,一是對高技術的人才加強重視程度。醫院的人力資源主體是醫生,醫院在業內占有的地位以及患者對醫院的信賴程度受醫生醫療技術的直接影響。要支持和鼓勵他們的研究項目,使其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為醫院的長遠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并最終實現提升醫院的經濟效益。二是完善獎懲體制,建立醫院激勵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責任心和愛心,以便更好地服務患者,同時取得患者的信賴,提高醫院的形象和信任度。
醫院經濟管理的總體目標是在新形勢下醫院現代經濟管理樹立“高效、低耗、優質”的理念。新醫改要求用較低的費用,提供相對優質的醫療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醫院應在為患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之上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通過有效的經濟管理措施降低醫院的運行成本。
引言;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國民經濟的增長。但房地產市場過熱,房價高居不下普通百姓購房壓力增大;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已成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國內房地產經濟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我國房地產價格指數在2008年出現短暫下跌過后,即再次上漲。2010年中央出重拳遏制房地產價格上漲,到目前為止,雖然銷售量有所萎縮,但價格依然保持堅挺。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房地產業快速崛起并成為我國經濟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房地產業的迅速發展在改善民眾居住條件提高生活水平。促進其他產業的帶動發展,提高地方財政收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在我國,因其特殊的國情背景,房>,!
一、房地產經濟管理的現狀
國內的房地產企業單位一般都在一定程度建立了企業的經濟管理制度,在基本業務管理方面算是有章可循,但依然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對經濟管理存在許多誤解,這就使得企業經濟管理相對薄弱,經濟業務的隨意性變大,同時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導致企業在這方面比較混亂。首先是會計基礎工作薄弱,致使會計信息失真秩序混亂,會計監督流于形式,單位負責人違法干預會計工作,擾亂單位會計工作。其次,法人內部監督機構作用不明顯,在實際工作中,董事會、監事會的監控作用嚴重弱化,往往缺乏有效的監督作用。再次,法律意識薄弱,部分人員法律意識薄弱,有法不依,投機取巧,執法不嚴,姑息將就,拉人情給面子的現象普遍,管理松弛,造成了一系列經濟犯罪。企業經營層以及普通員工的素質不高,人力資源政策不健全。
二、房地產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管理目標都在于盡快實現房地產市場供需的總體平衡。抑制房價的過快上漲。實現居者有其屋。然而對于我國當前所處的社會經濟發展初級階段的認識不到位。我國房地產經濟管理在房地產市場一些問題的認識上和長期的規劃上還不是很清晰.甚至存在片面性和錯誤的認識.導致政策目標的短期性嚴重,缺乏前瞻性。同時,政策目標的模糊不清.短期的政策手段和中長期規劃思路不一致,甚至出現相違背的現象。政策的不連續性和科學性合理性的欠缺。造成房地產整個行業隨著政策的變動而出現上下波動,不僅擾亂房地產市場的正常運行。同時政策存在的漏洞也給投機者帶來可趁之機,干擾市場秩序。如經濟適用房政策、房地產稅收政策、住房產業政策等都是我國房地產經濟管理思路不清、目標模糊的有力說明。再者,我國政府對房地產經濟管理處于被動的位置,忙于具體的事務管理和救火中,缺乏長期規劃,事后調控居多,造成“一放就亂。一放就漲.越管理越升溫”局面的出現。
1.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的不健全
從世界各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的經驗來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保障房地產市場良性運行的先決條件。在我國。由于房地產正處于快速發展的初始階段。房地產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程度有待加強。房地產市場管理應是一個從最初的開發、建設、交易到后期管理的完整體系,但是在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一部覆蓋整個房地產市場管理法。我國房地產市場法律法規的建設進程明顯落后于當前我國房地產高速發展的需求,導致法律真空現象越來越多。其次,我國目前主要還是依靠行政權威對房地產經濟進行管理.很大一部分文件都是以國務院名義牽頭頒發的,或是以國家部委辦的名義的,如國11條、新國四條等,缺乏法律的嚴肅性、穩定性和普遍適用性特點。即使在特定領域相關的法律法規已初步建立,但與此相配套的條例、實施細則不完備,造成房地產市場.特別是土地交易上政令不通、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陷人惡性循環中。加上已有法律法規落實不到位,使得法律應有效力大打折扣。
2.機制不完善,管理流于形式
我國房地產經濟管理已跨過了多個年頭。房地產成為我國政府經濟管理中的重點和焦點。特別是近幾年,政府對房地產的管理可謂重拳出擊,政策短時間里密集推行。但效果不佳,許多政策與規定只流于形式。走走過場,執行不到位,甚至不乏失真、變形。部分政策可操作性不強,存在爭議。實施細則在制定頒布遠遠跟不上實施原則的制定頒布。我國相關經濟管理的措施落實大部分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房地產兩級監督、管理、調控職責、范圍未劃分清晰和明確定位.導致我國房地產行業政策的出臺都是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非合作博弈。目前.我國房地產市場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過渡階段,房地產業高收益與低成本的特點使其成為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和地方財政重要來源,也成為地方政府推高地價、拉高房價的原動力。公權力與房地產開發商的合作,極易導致內部交易、權錢交易.導致宏觀經濟管理操作明顯存在失誤現象。房地產市場中官商結合的鏈條若無真正打破,我國房地產經濟管理的難度將越來越大,國家宏觀政策也注定流于形式,難發揮有效作用。加上,在房地產市場中最為關鍵的金融、企業、土地、地方政府等多個環節上在日常運行中各自為政.協調不足,各自決策,決策相互脫節 ,也導致我國房地產經濟管理流于形式。
三、房地產經濟管理建議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一般都需經歷一定的發展階段和經驗的積累。當前。實現我國房地產市場的正常運行,需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國房地產法律法規.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完整房地產法律體系,實現房地產市場運行的規范化和房地產經濟管理行為的合理化和合法化。首先,應以法律來有效制約政府的經濟管理作用的發揮,避免影響更大的擾亂。同時以法律切實保障我國房地產綜合、全方位的、多層次的宏觀調控體系的建立和實施。繼續完善《土地管理法》、《建筑法》和《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盡快出臺各相關的實施細則,促成《房地產法》的出臺,將房地產開發建設管理、交易管理、中介服務管理及相關的后期服務管理等各個方面完全納入法律規范體系,提高我國房地產行業相關規范政策的層次性、穩定性和嚴肅性.使我國房地產市場經濟管理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2.建立健全管理機制.
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存在的許多問題有著深層次的原因,單純依靠簡單的行政命令調控難以有效解決。改革房地產管理體制是解決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不良局面的有效途徑。要正確認識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在市場經濟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調整政府部門的管理職能。正視市場失靈的存在,但必須在充分發揮市場自身調節功能的基礎,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適當、適度的干預,最終建立起有利于房地產業發展的合理、有效的運行管理機制。為促進房地產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和社會環境。
1當前背景下經管工作的具體特點
在當前的背景之中,單位的經管活動也出現了非常顯著的變動性,其關鍵的體現在如下的三個層次之中。
1.1單位經管活動是一項非常全面的管控活動
當前背景之中單位的經管活動是將價值模式當成是前提的,對單位的總的運作活動開展的全方位的管控,是當前管控的最關鍵事項。當前單位可以積極的分析和管控運作以及生產活動,進而帶動利潤增加。
1.2經管活動和單位的各項管控活動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
當前背景之下,單位的全部管控內容都牽扯到對單位資金的使用和調節,經管和單位的各項管控活動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此時就牽扯到單位的全部的下屬機構和工作者,由于經管的優劣和個體的收入以及單位的發展等都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因此必須形成積極的管控氛圍,才可以獲取非常優秀的管控效益,進而才能夠將單位的各項管控方法落實好。
1.3經管活動中的財會要素體現了單位的運作活動
單位負責人的決定對于單位的經管活動來講,有著非常關鍵的意義,單位的生產運作情形是由各個時期的財務指標體現的。單位的管控工作者要結合相關的指標來指引單位的管控目標,進而調節生產科技和銷售方法,此時不但能夠確保單位設定的管控目的得以落實,同時還能夠提升單位的綜合水平。
2當前背景中提升管控創新的方法
2.1確保經管思想發展
不論是何種單位的管控工作,更新思想都是非常關鍵的。在當前的背景中,單位的經管活動力,不斷的變革工作者的思想,尤其是高層的經管思想是必須的,要創造出優秀的管控氛圍。在確保管控理念變化的時候,要引入戰略思想和危機管控思想,以此來確保負責人可以在設定管控目標的時候,生成總體意識和管控意識。我們都知道,當前單位的經管活動有著干擾區域寬,牽扯要素多的特點,因此單位要在落實管控思想的時候,關注其管控措施和技術的發展。
2.2變革單位的運作方法
單位經管創新的一個關鍵要素是對單位的運作方法創新,單位要變革過去的組織模式,變革之前的運作思想,使用合理的組織體系,設置全新的組織體系,切實變革單位的管控幅度。創新企業的經營策略主要包括創新企業的經營聯盟和品牌。而對于品牌的革新是說單位變革之前的代人生產的模式創造自身的牌子,經由此類措施來提升行業的信譽度,提升單位的附加效益,進而獲取份額。對單位的運作思想進行創新,必然會為單位爭取市場,增加利潤,切實的提升單位的效益。
2.3設置有效的財務支出約束機制
單位要不斷的發展像是工作者的職務責任體系,經費管控體系等全方位的管控體系,強化車輛的使用力度等的管控工作,企加強郵資費、電話費、辦公費等單項的管理制度。此時就可以確?;顒佑星袑嵰罁?在單位自身設置非常合理的制約體系,不過要關注的是,在落實的時候要切實的結合制度來開展工作,以此來節省費用,應對不利現象,進而提升單位的資金的使用性特點。而且,要做好預算細化活動,設置預算體系,此時就能夠提升單位的財會管控的預算水平。所有的單位都要結合自身的具體狀態,不斷的調節定額內容,認真的分析預算的落實狀態。同時,單位設置財產物資登記盤存制度,單位可以結合其具體的狀態,選擇年末、每季、每月等時間段來進行實地盤存,同時對最終核算的結果進行處理?;蚴窃O置單位自身的計劃價格體系,單位在進貨的時候,按照定額模式來開展工作,或是使用價格體系,在月末的時候對其分攤。
2.4切實提升對單位的預算管控活動的認知能力
第一,要積極的設置有序的預算管控體系,其是單位所有的收支能夠得以落實的關鍵前提。第二,要切實的意識到設置有序的預算管控體,合乎國家相關法規規定,防止出現條例層次的問題,對于強化廉政建設力度,更加積極的合乎單位的管控氛圍有著非常顯著的意義。第三,要切實的意識到設置精準綜合的預算管控體系,對于單位認識風險,評估問題的意義。第四,要結合問題開展處理工作,積極的應對存在的各種不利現象和問題。
3結束語
在當前的背景之下,必須使用合理的方法來強化單位的經管創新工作,只有這樣才可以確保單位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之中獲取發展,才可以確保單位的利潤最優,確保單位的發展順暢。才能夠讓企業面臨殘酷的經濟危機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時無所畏懼,才能夠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保持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
由于缺乏相應健全的配套法律法規,農業經濟管理部門不能有效的實現對農民負擔監管,無法合理解決土地合同糾紛,影響了工作的順利開展。干部隊伍不穩定鄉鎮農經站干部經常調換隨意,而人員調換后的空崗往往不能得到及時的補充,導致很多農經站共組無法安心工作,很多經濟管理工作無法正常的發展。村級辦公經費不夠充足農村中很大部分村莊處于負債運轉的狀態,有的村不能給干部及時發放工資,影響了干部的工作積極性;有的村甚至借款辦公,陷入了惡性循環。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沒有任何行政事業性收費,完全靠財政供養。由于鄉鎮村莊的財力有限,導致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運轉艱難,有些工作甚至無法開展。
二、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對策
1.充分認識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直接關系整個社會大局的穩定,關系到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這就要求各級部門要提高認識,切實加強領導并抓好相關的經濟管理。切實落實農村土地承包管理政策,在依法、自愿和有償原則指導下,加強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引導和管理,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的雙層經營體制。對于農民切身利益的問題一定要加強監督管理,穩定農民情緒,防范農村經濟出現混亂。要明確審計監督工作是農村經濟管理的主要職責性。因此,各級政府要充分重視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充分發揮農村經濟管理的應有職能。
2.加強農經管理隊伍和機構建設
各地要按照上級的有關要求,建立健全農經工作體系,配齊鄉鎮站所工作人員,確保每個鄉鎮都有專人承擔農經管理工作;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思想素質,能及時專業的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打造一支業務水平高、專業素質和政治素質過硬的農業經濟管理隊伍;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保持農業管理工作隊伍的穩定。各個鄉鎮的農業經濟管理隊伍要合理定編定崗定員,保持隊伍的穩定性。同時還要將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而各級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機構和部門也要承擔起相應的行政管理、監督以及執法職能,采取有效措施,確保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
3.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多渠道提高農民收入
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農民的收入,只有帶領農民致富,農民才會信任農村經濟管理機構和部門。各地的農村經濟管理部門應根據農村當地的具體情況,引導農民科學合理地調整農業結構和模式。在確?;巨r田耕種面積和糧食總產量的基礎上,鼓勵農民種植多種有效經濟作物,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加工,推動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從而增加農民的信心,促進社會和諧和進步。
4.增加投入,保證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開展經費
雖然近些年來各級財政加大了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投入,但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經費還是偏緊。一方面是低標準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和土地流轉的財政扶持,一方面是村級辦公經費的短缺,農村經濟管理工作要保持正常的運作異常艱難。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關系到事關農村經濟運行的安全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與穩定。因此應保證農民經濟管理工作開展的充足經費預算。
5.化解村級債務,確保充足的村級辦公經費
要化解村級債務,首先要求國家在政策上給予一定的傾斜和財力補助。在農村義務教育、大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以及農村農村社會公共事業方面,建議國家能實施一些政策來化解村級債務。此外,對于現有的債務,可以通過精簡機構、資產盤活、糾錯減債等方式來化解和減少。與此同時,還要防止新債的產生。這就要求農業經濟管理人員要加強對村級集體經濟的財政監督管理,建立健全村集體借款審批制度,堅決杜絕各種超越經濟承受能力的公益事業或舉債工程。
加強完善社會經濟管理體系。建立健全的社會經濟管理體系,完善經濟管理機制是保證經濟管理工作科學開展的重要內容“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經濟管理目標,保證經濟管理的順利實施,全面的掌握經濟管理目標的實際動向,協調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經濟發展等主體間的權責關系,建立健全社會經濟管理的體系,科學的、規范的統一部署,加強各項工作間的聯系,提高社會經濟管理研究的水平,保持經濟管理的穩步前行與創新意識相結合,以完善的體制約束和規避經濟管理中不協調的因素,提高加強經濟管理的意識,完善經濟管理的機制,以規范的制度促進社會經濟管理的發展。加強社會經濟管理中的經驗積累。
加強社會經濟管理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利國利民的的措施,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管理中出現的問題、情況日益增多,加強社會經濟管理中的經驗積累,有助于合理的化解經濟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不斷的積累經驗也是一種學習和總結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創新的過程,參考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經過探索和實踐,提高了對社會管理中人人參與的主動性,增強了各企業、行業間的責任意識,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積累經驗,總結社會經濟管理的根本規律,從中找到新階段社會經濟管理的有效思路方法。不斷的積累經驗,勇于創新是社會經濟管理發展的有力措施。
加強社會經濟管理的質量、實效。加強社會經濟管理的質量,在于提高研究成果的質量和水平。在研究中,要按照高標準、高質量、高水平的要求進行工作。要堅持全方位研究、深入研究、創新研究,要嚴把好對經濟管理研究成果的質量關;要講求實效,。在經濟管理研究中,要注重階段性目標的實現,在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創新和提高,而不是一切都從頭開始研究。在研究中,要基本理論研究與應用性研究兼顧,側重于應用研究,把研究重點放在為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服務上。加強社會經濟管理的科學水平。新階段的社會經濟管理與傳統的經濟管理有較多的不同,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經濟管理模式。
新階段的社會經濟管理特點必然要遵循新階段社會發展的特點。加強經濟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按照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來督促社會經濟管理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加快培養新階段社會經濟管理人才,以現代科學的方法,提高社會經濟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對經濟管理工作進行多方面的研究和創新,建立與社會經濟管理發展相配套的現代化科技水平。以長遠性經濟發展為目標,科學的規劃,社會經濟管理工作,以科學促發展,以管理帶效益,實現有新階段特點的科學的社會經濟管理的的穩步發展。
建立健全社會經濟管理體制,改善社會經濟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新情況,必須對社會管理基本理論、社會管理存在問題等進行深入研究,立足中國國情,借鑒世界上一切有益的社會管理經驗,提出加強和創新我國社會管理的思路與對策,為黨和政府完善社會體制、制定社會政策,推進社會管理,提供科學決策的參考依據。
一、我國的企業經濟管理問題
1.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我國現代化企業對自身管理制度的建設和管理體系的完善不夠重視。盡管很多企業已經著手建立了一定的經濟管理體系和制度,但漏洞百出、出現明顯的誤區。企業管理人員責任意識不到位,在實際企業經營管理工作中,缺乏相應的執行力度,導致經濟管理制度的實施性不足。2.人力資源管理有漏洞。由于企業沒有完善的激勵約束制度,對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在沒有鼓勵與約束的環境下,企業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和信賴感大大降低,積極性普遍流失。長此以往,企業人員出現大幅度的調動和變換,導致企業正常的生產任務受到影響。員工工作熱情、工作素養和職業道德的缺失,對企業的外在形象和文化品牌的建設帶來不好的影響。3.空缺的管理部門。我國的經濟管理還在一個比較初級的階段,很多原因的影響導致了我國經濟管理的滯后,特別是企業對危機處理意識和對機遇的把握上沒有一個系統的指導。在這種情況下,我國企業的經濟發展也會受到很大的阻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企業管理部門的結構不夠完善,很多的管理工作都是企業決策者直接進行的,導致了管理過于集中,無法發揮群眾的作用,導致管理工程主觀性強,失去了客觀性。監督管理部門在企業的發展中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監督部門,那么企業的發展過程將會受到很多的問題的制約。因此,管理控制權的下放對于企業的監督機制是非常重要的,企業應該加強完善管理部門。
二、創新經濟管理的有效方案
1.樹立以人為本科學的管理理念。企業要在社會發展觀的角度上看問題,把以人為本的這一概念引入到企業管理當中,才可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只有貫徹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才能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只有把員工的利益重視起來,才能促進員工的職能發揮,才能促進企業的穩定發展。企業管理人員要對每一位員工進行深度的了解,解決他們工作中遇到了問題,了解他們對工作的意見和公司管理的看法,讓他們有一種主人翁的心態。但是企業還必須重視在對其進行人文關懷的同時,也要明確公司的規范制度,不能一味的感情管理,也要進行理性的分析。除此之外,企業在管理中要注重企業的文化建設,提高企業的文化水平可以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讓員工具有統一的企業精神,用科學合理的企業文化打動員工,提供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性的工作團隊,為員工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所以,企業在管理中必須重視以人為本的觀念,注重加強企業的凝聚力,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企業和員工的共同發展。2.制定創新的經濟管理制度。在經濟管理的整個過程中,制度的創新是基礎。在完善經濟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創新相應的管理制度,這才是新時展的要求。針對社會的市場體系,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使企業形成強大的經濟團體。從制度上創新,改革各項管理體系,滿足社會市場經濟的要求。通過創新的經濟制度調整企業內部所有不合理的資源配置,使企業產品得到優化。另外,不難發現,制定創新的經濟管理制度,有利于建立健全市場內部的組織結構,同時有利于產品的開發利用。所謂的創新策略是以全體成員參與的全面監督體制為基礎,不斷人性化的管理方法。當然,制定制度時要考慮到其適應性,只有制度得到廣大員工和管理人員的快速適應,才產生其所存在的經濟效益。3.加強企業的內部監控工作。(1)加強對企業各部門的調控。企業的內部控制是經濟管理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一些以財務為依靠的企業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所以,相應地,需要對財務部門做出改變,使財務管理向著全面化的發展趨勢發展下去。(2)完善企業監督體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完善一定的財務內部監控工作,對于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體制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建立對財會控制為核心,實行內控機制,提高財務等各部門的認真、負責的態度,避免各種不合規章制度的行為發生。4.加強企業信息化管理工作。企業信息化是指在企業的生產活動中,通過信息資源的廣泛應用,其所有環節都利用現代信息科學技術,不斷來提高生產管理與經營服務的高效和發展,以此增加企業的綜合競爭力,進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信息化技術是實現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基本保證,是當代社會化生產高速發展的首要條件之一。建設能有效降低成本和加快技術的革新,幫組企業轉換經營機制以及推行現代企業制度,來增強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當前企業信息化實現的標志之一就是對信息的快速反應能力,其是企業檢驗整個企業工率和其產業鏈在市場的競爭力的重要浮標。實現企業信息化,既是社會改革的需求也是企業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當前我國企業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企業內部的改革不斷地深入,絕大部分企業管理范式正在向創新管理方面邁進。為在未來更加激烈的市場站穩腳步,企業必須變革管理方式,加強管理信息化創新方面的建設是未來必然的選擇和出路。
三、總結
綜上所述,企業的發展必須要建立在完善的經濟管理制度之上,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完善監督體制。只有科學的經濟管理制度才能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提高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創新型的經濟管理方式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運用創新的經濟管理制度,才能實現我國經濟的發展,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1、前言
自從對住房貨幣化進行了改革,使得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并且在2004年上升指數已經達到了高峰。盡管出現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我國房地產價格指數在2008年出現了小幅度的下降,之后又出現了上漲。在2010年,我國政府采取措施遏制了房地產價格的快速上漲, 截止到現在,盡管房屋的銷售量減少,但是,房價卻沒有明顯下降。
雖然我國房地產行業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主要是由于結構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的影響。其中,結構性因素是長期發展的結構,主要由地區經濟和對外貿易發展不平衡所導致的;政策性因素主要由政府調控行為失當、金融政策、住房保障政策等的影響。
2、房地產經濟管理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分析
2.1房地產業調控行為失當
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具有一定的壟斷性,其主要表現在土地使用權、經營權、經營形式等的壟斷。開發商為了最大限度的獲得經濟利益,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壓縮住房供需數量,拉大供需差距,從而使房價持續上漲。
房價的構成主要包含土地成本、開發費用、開發利潤等方面。除此之外,政府在拍賣土地時,也可以從中獲利,并且還可以從各種稅收方面獲得利益,土地和稅費就占房價的40%。
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企業和市場規模越來越大,各個行業在市場上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利用城市優勢來不斷的壯大自己,然而,這些都增加了住房的需求,城市土地的價值逐漸凸顯出來。從深一層次方面看,城市已經成為了政府巨大的投資資源。
在國內有些地區,土地的直接稅收和間接稅收達到地方預算收入的40%,然而土地出讓金收入占政府預算收入的60%。出現“土地財政”直接和土地出讓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系?,F如今,土地通過買斷的形式使用,使得地方政府從中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地方政府完全沒有考慮到后果,這樣的掠奪式的開發將直接阻礙到房地產的行業的發展。
2.2宏觀金融政策調控失當
由于企業低利潤或者是負利潤狀況的出現,使社會上很多閑置資金存到銀行的機會越來越大。同時,我國現如今的資本市場并不完善,存在很大的風險,再加上受實體經濟的影響,經濟市場發展的速度得到了控制。但是,實體經濟所產生的經濟利益遠低于房地產的投資,如果將這些資本都投入到產生巨大經濟利益的房地產市場,那么將是和真實的消費者爭搶房源,從而變相的抬高了房價,使原來人民的商品房轉變為了資本房,這也成為了很多資本商家投機的基地。近年來,由于房地產實際的供給和弄虛作假的需求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導致了房價完全脫離了真實的價值,使房地產泡沫形式開始膨脹,同時這又加劇了供需矛盾。
2.3缺少相關的國家住房保障政策
國家的住房保障政策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活,但是,在不斷的嘗試過程中,政策缺乏可操作性,缺乏法律的約束,結果導致出現了很多問題。再加上保障性住房大多數建設在偏遠的郊區,盡管價格比較便宜,但是,由于缺少基礎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生活成本的不斷上升,例如:交通費用,給中低收入的群體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
3、加強房地產經濟管理的有效措施
3.1科學規劃建筑用地
當前,大多數人認為“城市經營”就是我們所說的“炒地皮”,各級地方政府只利用土地出租和轉讓來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有些房地產的開發商通過短期向外出租直接獲得利益,例如:商品住宅;有些是長期向外出租來獲利,例如:大型商場等。然而,在什么樣的位置建設什么樣的房子等問題我們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建設和諧城市要堅持科學發展觀。
3.2充分發揮政府的經濟職能作用
根據目前房地產投資的速度和房市情況,從房市周期論的角度看,目前,當前我國房地產投資正處于一個繁榮時期,房地產市場還處在一個比較有利的上升階段。但是,從目前的房市狀況來看,近幾年,在科學發展觀的正確引導下,進一步加強對房地產進行調整,然而,所謂的調整指的并不是樓市崩潰進行的調整,而是指導房地產進入另一個比較成熟的穩定發展時期,并且出現了很多性價比優越的產品,促進市場走向成熟化。
3.3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有效控制地價
現如今,房地產行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對GDP增長有巨大的帶動作用,經濟增長所決定的居民住房能力要依靠經濟發展創造的市場需求。其原因主要為房地產行業是土地和金融相結合在一起的特殊產業,其中土地是嚴重缺乏供給彈性的因素,然而,金融在理論上可以無限供給,而且流動性較大。如果房地產行業深入投資因素,那么就會在短時間內形成經濟泡沫,一旦市場資金出現突然中斷,將會直接導致泡沫經濟快速崩潰,同時也必然會給相關產業和社會的發展帶來影響和破壞。由此看來,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有效控制地價,才能確保房地產市場健康順利的發展下去。
4、結束語
總體說來,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房地產行業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國房地產經濟管理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到房地產行業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房地產經濟管理,科學規劃建筑用地、充分發揮政府的經濟職能作用、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有效控制地價,才能進一步確保房地產市場健康、順利、有序的發展下去。
在醫院的財務經濟管理活動中,財務管理是最為重要的管理工作。醫院財務經濟管理工作質量的好壞,直接體現醫院綜合性價值的管理方式的好壞,因為在醫院的財務活動中,能將醫院的任何財政上的變化清晰的進行反映。所以,為了促進醫院能在競爭市場中健康穩定的發展,就應該全面了解醫院的管理內容,并對醫院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找出有效的財務經濟管理策略,保證醫院在醫療市場中的競爭地位。
一、醫院財務管理內容
1.在醫院財務管理中的首要內容就是成本核算,其實也就是制定項目成本,對醫院的整體支出費用進行間接的控制。開展成本核算即是讓醫院的全體員工都樹立起成本觀念,并強化自身的成本意識,所以在開展成本核算工作的時候具有一定程度的困難性。制定定額成本以及實行成本費用包干是成本核算的主要方法。為了使醫院整體成本得到控制,從根本上提高經濟績效,還可以制定并執行支出費用超出預定金額進行懲罰,節約成本有所獎勵的策略。
2.根據醫院的相關資料以及收支情況,要隨時對醫院的收支情況進行合理的預測,防止出現不必要的開支。也就是對醫院進行財務預測和計劃,這是醫院財務管理內容中相當關鍵的環節,要保證醫院能得到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就應該通過財務的預測和計劃控制收支不平衡情況的出現。
3.在醫院財務管理內容中,為了降低投資的風險,以及避免因為不合理的項目投資造成成本的浪費,醫院項目的投資無論大小,都應該對投資項目進行財務可行性分析,以此來降低投資的損失,確保醫院的財務管理工作順利開展。
4.醫院的經濟運行與市場經濟是息息相關的,市場已經成為了醫療資源基本配置的主體。新形勢下對醫院財務管理的客觀要求就是如何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適應市場經濟環境,對醫療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和分配。提高資金使用率,防止資產流失,使資產保值、增值。醫院管理目標是保證醫院正常運轉的情況下追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醫院要立足于市場,要求生存的同時也要求發展。
二、醫院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在當前的醫院財務管理中,幾乎都沒有對醫院的資金實行集中管理,這是由于醫院在資金運作方面不是由醫院總部統一進行的,且存在著異地經營的非法人分支機構。另外,醫院的資金90%以上都是來自于醫療服務收入、藥品進銷收益,然而醫院的一些授權審批制度建立不完善,或者執行力度不夠,致使醫院內部經費控制失效,使得醫院的經營管理出現很大的風險,出現收支不平衡的現象發生,也就不能滿足醫院持續健康的發展。
2.醫院的固定資產在舊財務制度中規定,在進行會計審算的時候,要按照固定資產原值的一定比例,來計算固定資產修購基金,這種規定就會使固定資產在賬面價值保持入賬時的購買面值。但是,固定資產會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磨損和耗費,時間越長這些價值磨損和耗費就會越大,就會將固定資產的賬面支架低于購買時的價值,而財務管理人員在財務報表上的固定資產反應的就不是當前的實際價值,對資產價值有所虛增,就會給報表使用者造成誤導。
3.當前,在醫院的財務管理中,很大一部分醫院都存在著預算編制呈現片面性的問題,在預算管理項目中,沒有將應付賬款、負債等資產,還有庫存物資等計算進去,僅是注重收支預算,這樣一來,就會使經費的投用方向出現紕漏,不能全面的進行預算。另外還有醫院預算管理不合格的問題,這就出現經費的控制不能按照預算制定的項目來進行,且沒有較高的執行率,就會致使經費的預算制定以及預算執行不一致。
4.在醫院的財務管理工作中,很多分管財務管理方面的院領導都是出身于醫學專業,而財務管理這一工作則要求財務管理人員據有較高的經濟管理專業知識,以使經濟效益實現最大化。而分管財務的院領導,本身就具有較多的基本工作,還有相關的研究業務,以至于對財務管理方面過問較少。最關鍵的問題是,這些出身于醫學專業的財務管理工作者對財務管理方面的知識都有所欠缺,就不能將醫院的經濟活動進行有效的規范,也不能很好的加強醫院的財務管理,也不能有效完善醫院內部控制機制在管理層面的作用。
三、加強醫院財務管理工作的措施
1.為了建立預算編制、審核、執行以及分析、考核等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國家要對醫院實施“核定收支、定項補助、超支不補、結余按規定使用”等預算管理方法。這就需要醫院按照規定程序的預算方案落實到相關的執行部門以及具體的項目中去,有效提高預算的執行效率,并對執行進度進行分析,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的校正;另外,醫院強化財務管理監督,就要將預算和財務管理責任進行根本落實,以此來提高預算執行效率。還需要醫院實施標準化的預算編制和審核制度,將在醫院的活動中所出現的收入和支出都算進預算管理中。要嚴格遵循收支平衡的預算原則,進行預算編制和審核。對各項目的預算管理,要結合醫院內部和市場上的經濟環境進行合理的預測,以此來確保預算編制的合理性、嚴肅性以及靈活性。
2.健全醫院財務會計核算體系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這就應該對醫院的收支管理進行規范,加強對醫院收支的核算和控制。首先,對醫院的收支分類,要按照收入的來源以及支出的方向進行準確分類。其中,醫院的收入來源包括醫療收入、財政補助收入、科教項目收入和其他收入,醫院的支出包括醫療支出、財政項目補助支出、科教項目支出、管理費用和其他支出。同時,醫院還應該加強成本的管理,對醫療服務價格進行合理的制定,并將醫院的運營管理和成本控制進行最大限度的結合。另外,還要嚴格按照成本核算基礎,利用量本分析法、趨勢分析法、結構分析法等來對醫院各類成本的變化進行切實的了解,并制定出相關的標準成本,對支出費用進行有力的控制,從根本上提高
成本管理效率,并增強醫院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3.在醫院的財務管理過程中,醫院很有必要建立起科學合理的財務評價體系。建立財務評價體系,應該將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進行有效的結合,以長遠目標與眼前目標的結合為建立原則。為了保證醫院各管理職能部門能切實履行經濟職責,應該對財務活動進行分析、監督和評價。另外,為了使財務管理活動能夠客觀真實的將醫院的各項經濟管理活動進行反映,醫院要對經營成果、財務狀況進行科學的評價,堅持以醫院的長期發展為戰略目標,從根本上提高醫院的管理水平,能較好的接受上級管理部門對財政的審計和監督,以促進醫院的健康發展。
4.對醫院的財務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培訓,也是提高醫院財務管理水平的關鍵措施。因為醫院財務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會直接影響到醫院的財務工作質量。所以應該拓寬財務管理人員在相關經濟管理方面的知識,并加強經濟管理知識培訓,讓財務管理人員能樹立堅持專業知識學習的觀念意識,能在當前的新形勢下,滿足醫院的財務管理工作需求。
一、現階段農經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1.農經管理工作責權不匹配,開展工作難度大
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包括農村財務管理、農村土地承包管理、農民監督管理和農村合作組織建設四個方面的管理職能。管理工作覆蓋面廣,涉及方面較多,管理層級分工不夠明確,致使上傳下達失真。部分工作人員不夠重視農經管理工作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也會導致工作效率低下。同時,政府不重視,領導不關心的現狀也使農經管理工作在實際運行中不能做到責權對等。
2.農經管理工作經費不穩定,組織運轉艱難
農經管理工作屬政府部門,但除去國家財政收入,并無其他收入來源。而農經管理工作又常涉及到農村公共事業的支出。因此在沒有任何行政事業性收入的情況下,要維持部門正常有效地運作是有很大困難的。
3.村級債務沉重,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村級債務支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稅費改革后,村級財力下降,許多農村經濟收入入不敷出,不但不能償還陳債,甚至有的還出現新債,二是農村義務教育、維護社會穩定、河道治理、農田水利建設以及農村社會公共事業發展的財政支出。村里沒有能力拿出資金償還債務,更沒有能力拿出資金發展農村經濟管理工作。
二、加強農村經濟管理的對策
1.提高上級政府對農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認識
農村經濟管理工作與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穩定息息相關,在黨和政府日常工作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各級黨委政府工作人員在日常工作中要擺正姿態,正確認識到農經管理的意義,并且為其發展出謀劃策,貢獻力量。切實加強領導并抓好工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勢下,與農民利益息息相關的就是土地了,在目前我國土地承包制度變化不大的環境下,許多新的問題厄待解決。為防止農村經濟發生混亂,農村經濟管理部門任務艱巨。在農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要發揮其作用,擔負起監督審計的責任。這也是農經管理的主要職責。政府部門也應該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足夠重視,并有所行動。
2.完善農經管理法律制度,保證職能高效行使
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經常會有一些政策性非常強的行政執法工作,比如,農村財務審計、土地糾紛調解、農民負擔監管等工作。雖然有些法律法規對這些問題都有涉及,但是,專門針對農經管理的配套法規卻較少。這也導致農經管理人員執起法來困難重重、無章可循。所以,要想保證農經管理部門能夠高效地行使權力、執行工作,制定相應的農經部門的法律法規勢在必行。
3.建設農經管理隊伍,提高工作效率
農村經濟管理部門面向農村,是與基層人員直接接觸的部門,工作職能多,任務繁重,若是管理隊伍現狀與管理工作本身之間不協調的話,將會極大地影響部門工作的開展。所以,加強農經工作隊伍建設意義重大。對各鄉鎮站所需的各類工作人員要重點培養,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整體能力;維持農經隊伍穩定也至關重要,保證農經隊伍成員都能夠積極地對待工作。從各個方面對農經隊伍的整體能力進行強化,建設一支高素質、高能力的農經隊伍。
4.強化農村財務管理,保證工作經費充足
農村財務管理工作是農經管理工作中的重點,雖然近年來各級財政對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投入不斷增加,但始終不足。因此加強農村財務管理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農經工作事關“四個確保”。在農村經濟運行安全、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的穩定方面以及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管理監督新機制方面有著重要意義。推行農村財務民主管理,強化審計職能。改革財務管理模式,積極推行農村會計委托制。加強集體資產管理,確保集體財產安全和資源要素合理流動與開發。重點建設農村財會隊伍,著力培訓一批懂業務、愛崗敬業的農經人員隊伍,嚴格落實持證上崗制度。
5.加強經濟監督管理,化解債務危機
通過精簡組織機構、資產盤活、蹲息降債、糾錯減債等方式化解現有債務。加強村級集體經濟監督管理,建立村集體借款審批制度。國家在一些大的利民工程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和財力補助。這些措施均有利于化解村級債務。
總之,農村農業經濟管理是我國現階段和將來都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國經濟才能更還更快的發展,早日實現共同富裕。但農經問題的解決并不容易,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國家政府及人民的共同努力,正確的方針,還有不斷地創新與嘗試才能正確對待好這個問題。讓我們期待和祝福我們的農村經濟早日走出困境,實現真正的繁榮與富強!
一、循環經濟概念
循環經濟思想起源于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宇宙飛船經濟”(Spaceship Economy)理論,但最先明確提出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一詞的卻是英國環境經濟學家戴維·皮爾斯。20世紀90年代末,循環經濟概念和理論開始進入中國并開始廣為使用,國內學者在對循環經濟概念進行界定時,由于其各自立場和認知的差別,所給出的定義的側重點也不相同。清華大學法學院環境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明遠將循環經濟的概念界定如下:循環經濟是相對于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單向流動的線形經濟而言的,是建立在生態學規律之上的一種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資源(特別是物質資源)的節約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以避免、減少、再利用、資源化、熱回收、無害化處置作為處理廢棄物的先后次序,構造上高度接近于“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反饋式閉路循環,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解決中國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矛盾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中國循環經濟發展現狀
中國循環經濟發展分為三個階段,2002年之前為理念倡導階段,2003—2005年為國家決策階段,2006年至今為全面試點示范階段。循環經濟在經歷了多年的發展變革,其觀念已經在企業、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深入人心,認識到發展循環經濟的迫切性與重要性。同時中國循環經濟的發展走的是試點示范模式,企業推行清潔生產,區域發展生態工業園,社會走循環型社會的模式,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雖然中國循環經濟在實踐探索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還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1.對所處工業發展特定階段認知不清
循環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盲目進行跨越式發展,盲目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為循環經濟的發展而發展。沒有認清工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就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而言,不可能用高新技術產業來代替傳統產業,因為經濟主體需求增長最快的是重化工產業,是傳統產業,因此只能用高新技術來改造傳統產業。那么跨越式發展要用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新的經濟增長方式來實現經濟增長,而不是跨越產業結構發展的特殊階段。
2.認識不深入,一刀切,把循環經濟泛化
對循環經濟內涵外延的理解片面不準,或將循環經濟簡單化為廢棄物綜合利用、清潔生產與污染防治,或把循環經濟外延無限擴大,等同可持續發展概念。沒有從區域產業系統大的層面,從國家安全和長遠競爭力高度去理解把握。
3.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缺乏相應監督體系
中國現有的循環經濟立法不具體,可操作性不強,缺乏必要的監督體系,國家扶持和鼓勵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規尚未建立,相關配套標準政策也不健全,一些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未能充分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和供求關系,現有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和部分產業政策也在不少方面制約其發展。
4.技術支撐乏力
循環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研究為基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重大技術的研發比較滯后,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的關鍵技術少有突破,先進適用的循環技術推廣明顯乏力。
5.消費領域發展滯后
現階段,社會對循環經濟在生產領域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但在消費領域卻存在很多問題。許多消費文化、價值觀念都帶有很強的物質享樂主義和不可持續消費的特征,各種資源能源浪費現象司空見慣。
三、循環經濟管理模式研究
1.明確發展階段,發展有中國特色循環經濟模式
循環經濟的概念是從國外舶來的,但其提出的背景不同。中國的循環經濟是在資源短缺瓶頸和環境日益惡化的條件下提出的,然而在是國外工業發達國家經歷了長時間的環境治理階段,為適應經濟、環境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提出的高層次要求。片面理解循環經濟,將循環經濟理解簡單化或者泛化都與中國資源高度短缺、污染問題日趨嚴重的現狀相悖,不僅不符合中國的國情,而且在實踐中不具備可操作性。
筆者認為,一定要明確各自發展階段的不同,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模式,把發展循環經濟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首先,不能照搬工業發達國家在循環經濟、循環社會的觀念和做法,避免走極端主義。中國特色的循環經濟應當按照現今工業發展的特殊階段實行有針對性的發展,應該是一種通過資源循環利用和減量化技術節約資源、減輕污染負荷的經濟發展模式,是解決中國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矛盾的重要途徑。
2.構建完善的法律法規及其監督體系
首先,要構建完善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完善的立法體系是推進循環經濟的法制保障,沒有法律強力支撐,很難提高資源利用價值。立法體系可以參照日本,從基本法、綜合法和專項法三個層面完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 。
其次,建立健全發展循環經濟監督管理體系。對循環經濟工作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監督,通過提出各種形式的意見和建議使循環經濟工作不斷持續改進、完善提高。尤其是依法加強對礦產資源集約利用、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監督管理工作,引導企業樹立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意識,建立健全資源節約管理制度。各級環境保護部門要將發展循環經濟與環境保護工作緊密結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逐步實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嚴格控 制污染物排放總量,加強對企業廢物排放和處置的監督管理,降低排放強度;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自愿的基礎上,開展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3.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發展循環經濟,首先要利用市場機制,以市場為驅動力,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自發機制,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企業自覺節能的機制,使企業自覺“循環”起來。但是,對于企業來說,如果成本和價格是擺在面前的兩大鴻溝,因此,在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當前還沒有市場競爭上的優勢,這就需要國家政策扶持。這就決定了在中國發展循環經濟,在相當一個時期內都將是政策性產業,需要適宜的政策培育環境,才能吸引社會資金進入,形成循環經濟自身的良性循環。
因此應以市場機制為主導制定發展循環經濟的激勵政策,強化政策激勵措施:包括建立循環經濟專項資金,制定實施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投融資扶持政策以及相應的價格、收費和押金制度,并對科技創新給予財政支持。
4.加大技術創新力度,關注靜脈行業
技術創新是實現循環經濟的技術基礎,為循環經濟的實現提供技術支撐。中國應該通過積極推動技術創新,使中國循環經濟有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通過對經濟系統的物流和能流分析,設計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路徑,建設高新技術生態園,降低生產和消費兩大領域的資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 。在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尤其要關注靜脈產業,一定要鼓勵技術創新,否則會帶來更多的污染,與循環經濟的初衷背離,因此我們應該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來規范靜脈產業發展。
5.倡導全民參與,生產和消費雙管齊下
生產和消費領域的循環經濟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兩個領域,忽視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都不是完整意義的循環經濟。循環經濟在生產領域的發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構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產業,使其向生態化方向轉型,形成可持續的生產模式;在消費領域主要是發展綠色消費和改變生活方式及行為,構建可持續消費模式 。因此應倡導全面參與,使循環經濟在生產和消費領域齊頭并進。
四、結論
循環經濟是解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與資源短缺、環境日益惡化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深化。通過研究循環經濟管理模式,推進循環經濟穩步發展,是解決當前和今后面臨的一系列重大資源、環境和經濟問題的重要途徑。
在知識經濟的今天,科技的飛速發展,帶來了社會的日新月異。統計學作為一門收集、整理和分析統計數據,通過探索數量的規律性來認識社會的方法科學,在各行各業、尤其是在經濟管理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培養統計思維,提高學習興趣
由于統計學與數學的密切聯系,往往在沒學統計之前,學生已經用自己的思維定式認為統計學是一門與數字打交道的課程,既枯燥又抽象。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對于經濟、管理專業這樣文理兼收的學生來說,首先是“怕”字當頭,從而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學起來自然吃力。因此,培養統計思維,提高學習興趣是學好、用好統計學的首要條件。
1、消除怕字,拉近與統計學的距離。要打破學生所認為的統計學即是一門數學課的思維定式,在緒論中把數學與統計學的聯系與區別講清楚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兩者的區別:數學研究的是抽象的數量規律,而統計學研究的是實際現象的數量規律;數學家可以坐在屋里研究數字規律。而統計工作者則必須深入實際收集數據,并與具體的問題相結合,通過大量的歸納才能得出結論。比如,經濟、管理專業都關心的市場,要想了解市場,必須進行市場調查,對市場調查取得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認識市場,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與決策。教師還可以在講完緒論后,讓學生自由發言:找找生活中或你理解的統計,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拉近學生與統計學的距離,消除學生怕學統計學的心理。
2、培養統計思維,強調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統計學是一門通過現象的數量方面認識現象本質的學科,要與數字、計算打交道,學生覺得枯燥和乏味是難免的。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傳輸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統計理念,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為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正確使用統計工具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統計對事物的認識,不是憑主觀臆斷,不是想當然,而是建立在對事物所表現出來的數量進行觀察和分析,重視數量的研究,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增強認識事物的客觀性和科學性,使決策的正確性大大提高。反之,統計數據來自于實踐,因此在定量分析的同時不能脫離定性分析,只有兩者相結合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滲透這些理念,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如何去做對某一道題,而是學會了如何思考、如何正確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
3、激發學習興趣,考慮統計學的應用背景。對于經濟管理類專業來說,開設統計學課程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一種正確地認識社會經濟現象的數量規律的理論、方法,解決的是經濟、管理方面的問題。因此,要求教師明確培養目標,結合學生的專業及應用背景組織教學,要時刻關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熱點問題,善于使用統計方法分析這些問題。對于概念公式的掌握,強調理解和應用,有的放矢,學以致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專業的適應性和應用性。
二、改進教學方法,合理采用先進教學手段
在傳統的教與學中,基本形成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的模式,導致了學生的被動學習習慣:習慣于死記概念,硬套公式,學生掌握的知識只局限于應付考試,并沒有真正理解消化,加之所學的課程之間缺乏銜接,往往在實際問題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統計教學的改革應立足于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統計學教學應考慮其專業特點,把握社會經濟動態及實際應用組織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合理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與時俱進,緊跟時代脈搏,培養具備一定統計理論知識、技能,能在社會發展變化中活學活用、不斷創新的高素質人才。
1、注重教與學的交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思維空間。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與學的交流,將嚴肅的“講授式”與生動活潑的“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方法結合使用。教師講授基本知識時,要強調在學生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結合自己的專業去思考,發表獨特的見解,展開討論,教師進行指導并解疑。教學相長,教師要及時了解、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促進教學中的信息交流與溝通,開闊學生的思維空間。此外,統計學作為經濟管理類的專業基礎課,教學中還要考慮到整個學科知識鏈的銜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注意與基礎課、專業課的滲透與過渡,對于有重復內容的課程,各科教師之間要一起討論,對重復的內容整體協調,強調知識的整體優化,使整個知識鏈節奏明快,節省時間,學生了解了學科之間的交叉與過渡,才能將所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增強專業綜合能力。
2、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統計學是一門應用學科,培養學生的統計技能、實踐能力是統計教育的目的,統計工作是一項群體活動,組織工作復雜,學生的組織能力將在日后工作中接受考驗。但因在高校教學計劃調整中整體課時縮減,統計學課時也一減再減,課時少,學生多,組織難成為在教學中鍛煉學生組織能力、實踐能力的障礙。教師面對客觀現實,靈活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統計教學中通過采用案例教學及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能力,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并在教學工作中逐步落實。實施案例教學,是對實踐活動的真實模擬,可以營造實踐的條件和環境。案例的搜集最好選擇統計在經濟管理中的應用實例,每個統計應用實例都應簡要地描述公司背景及該統計方法應用的情況,真實的案例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將所學知識與經濟現象聯系起來。針對課時少、學生多的問題,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及認識實習環節,發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師可以將案例及有關資料事先發給學生,學生自組團隊,利用課余時間針對案例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討論,分析,教師上課時,安排每一個團隊派一個代表在固定時間內講述自己團隊的分析過程及結果,團隊成員可以做補充發言,教師做最后 總結分析,同時針對各團隊的發言情況,結合團隊成員的參與程度,給每一位同學打出平時成績。在教學中適當地采用這種方法,不但可以使學生對案例有一個熟悉消化的過程,節省了課堂上的時間,大大豐富了學生的信息量,還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增強了團隊精神,使其創造力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發揮,使素質教育不再成為空談。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各專業知識實習的環節,進行一次統計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用統計方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為學習專業知識做鋪墊,也為在以后的工作實踐中正確使用統計方法打下扎實的基礎。
3、注重現代先進技術的合理使用,提高學生的數據處理能力??萍嫉陌l展為統計學的教學和應用帶來了快捷和方便,主要體現在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和統計軟件的應用,在統計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教學,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公式、枯燥的數字變得直觀生動,可以在課堂上使用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資料,可以展示復雜的圖表,將圖表的制作過程演示給學生,加深了學生的感官認識,也節省了板書時間;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使用文字、圖表、色彩、聲音、動畫等形式傳輸教學內容,不但可以創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多媒體的使用要考慮到其合理性:若課件制作得太花哨,可能會誤導學生的注意力,過于關注圖像的豐富多彩;而課件制作得文字太多,過于呆板,則又成了變相的“填鴨式”,學生只顧記筆記,缺乏思考理解。因此,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時要注意把握尺度,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每一節課的時間,合理編排講課內容,做到嚴肅活潑、有主有次,形成交流互動,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統計軟件有許多,如Excel、SAS、SPSS等,并已經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因此在統計學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對數據處理能力的培養,掌握統計軟件,使數據處理變得快速簡單,提高了工作質量和效率。對于非統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掌握Excel統計軟件是最基本的要求,結合案例教學學會用Excel創建表格,制作圖表,可以學習到解決現實問題的有效方法。同時,通過學生上機環節的練習,提高學生處理數據的能力。
三、追求教學的藝術性,提高教師的素質和修養
統計學課程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起著主導作用。統計學是經濟管理類的專業基礎課,面對經濟管理專業的專業特點,需要統計學教師不斷拓展和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既要精通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又要具備經濟管理學知識,注重理論水平提高的同時,也要關注實踐,投身實踐;關注國內外統計學學術動態,將新的知識及時地融入到教學當中,與時俱進,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不斷創新。“學博者為師”,教師高深的學術造詣、敏捷的思維方式、廣博的知識面、勤于學習、敢于創新的精神直接影響著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創造能力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教學是一門藝術,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講課技巧:一方面要學習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注意教與學的交流和反饋,要善于捕捉學生在課堂上流露的疑惑信息,抓住機會,引發討論,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把握課堂節奏,營造輕松、開放的課堂氣氛;其次,教師還要注重語言藝術的學習和運用,語言的準確簡練,語氣語調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有充分準備,還有即興發揮,以及教師的神情語言、行為語言等無不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啟他們的智慧之門產生影響。此外,教師自身的品德修養,人生觀、價值觀、風度氣質、自身形象、甚至穿著打扮等都會給學生留下印象。“德高者為范”,教師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才能更好地將素質教育貫穿在言傳身教中。
總之,經濟管理專業的統計學教學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作為組織者,應注意其應用背景,涉及的領域,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藝術等方面的整體優化,發揮主導作用,勤于學習,勇于探索,大膽實踐,開拓創新,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一、公共經濟管理影響民生的核心作用
優質的公共經濟管理,對體現社會公平、改善民生、維護公民權益能夠發揮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社會健康成熟發展的顯著特征在于,不僅可以實現公共需求的優化提升,還可以做好產品與服務的合理分配。新時期,公共經濟發展中全覆蓋、優質共享、民生改善的實踐目標逐步被重視,以政府組織為核心,全面提供優質公共產品、優化公共服務已經成為核心任務。
發展公共經濟可有效滿足民生需求,其內涵以及范疇伴隨社會發展建設水平的全面提升,持續拓寬,由傳統生存需求,逐步豐富至勞動保障、衛生服務、教育管理等綜合需求層面,令改善民生逐步變為當前保護民眾利益,實現社會文明和諧發展的根本。政府開展公共經濟管理階段中,需要承擔優質服務、提供產品、統籌財政支出等重要職能,契合民生需要。因此應由從多層面入手,制定科學有效的服務管理策略,方能真正改善民生,滿足大眾需求,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持續發展。
二、公共經濟管理對民生的影響
(一)公共產品服務可全面滿足民生需求
改革開放進程的持續深入,令民眾不再僅僅滿足于生存水平的提升,更注重教育、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核心需求。而公共經濟管理中提供的公共產品服務則較難跟上需求的擴充步伐速率?;诮逃?、保障服務與醫療事業呈現的外部產品特征,雖然部分內容可以通過私人經濟實現,但最為核心有效的供應方仍舊為政府機構。因此,只有政府全面服務社會,優化公共產品管理,方能真正滿足大眾需求,改善民生。
(二)公共經濟職能可推進公平發展
改善民生,并非是部分人群受益,而應是大群體、甚至是整體群眾的受益,是全社會生活水平的優化提升,即體現良好的公平性。為此只有借助政府力量,做好市場資源的優化協調,方能實現優化民生。
(三)公共支出能優化市場調節
公共產品的全面供應,需要政府機構提供合理的補助管理模式。由效率以及公平的角度來講,較為契合的是,政府組織可通過間接生產,扮演好掌舵人的角色,借助市場秩序的有效管控協調,采用有效的支出預算管理規劃,對經濟實現刺激影響,進而營造公平有序的公共產品管理供應環境,吸引多方參與實踐活動,進而通過良好的公共支出模式,實現市場的優化調節。
(四)健全公共財政制度,實現法治化公共經濟管理
為優化改善民生,公共財政制度應予以全面完善。當前顯著的民生問題在于供應有限,因此應優化調節財政支出體系結構,有效縮減非公共性投入支出,使服務投資向著公共服務的模式發展,并將重點制定為公共教育服務、社會與醫療保障服務,擴充公共投入至民生范疇領域之中,全面給予公共產品服務以有效的支持,方能優化改善民生,實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為完善制度保障,應持續豐富公共事務,合理應對逐步復雜多元的公共問題。政府機構也應持續優化公共經濟的實踐管理效率,合理應用法律工具,實現公共經濟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同時完善法規體系,組織開展規范的公共經濟實踐活動,將法律體系引入其中,做好公共經濟實踐與權責職能的明確規范,令公共經濟真正的依法、守法,實現預期目標,在制度層面上全面保障民生利益。
三、強化公共經濟管理,優化改善民生
為全面改善民生,保障公民利益,公共經濟管理還應明確同改善民生的核心聯系,并基于改善民生的核心訴求實現優化調節。政府機構應合理轉變工作職能,健全公共服務模式,優化公共服務管理。政府應承擔起必要的滿足民眾公共需求的核心職能,將公共資源有效的傾斜至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層面,進而推進社會事業的全面、持續優化與民生的良好改善。
同時,還應提升公共政策的合理公平性,實現科學決策,引入民主化管理,完善群眾積極參與制定并監督決策的科學管理制度。應通過全面調研、綜合評估、合理決策、有效執行、優化監督管理,通過政策保障推進社會各類資源的合理公平應用與分配。
財權向中央集成、事權下放的管理模式,將令保障事業、服務管理以及公共產品服務較多得由地方政府部門擔負?;谄湄斦芰Φ南薅?以及融資渠道的有限,會對公共事務產生不良影響,降低公共產品服務的整體質量與可靠性。為此,應有效提升民生工程的實效性,通過有效劃分、明確權責,做好中央和地方的公共經濟良好協調、優質社會管理,承擔必要的權責,方能提升公共經濟管理水平。再者,為維護大眾合法權益,應注重群眾訴求表達,拓展政務公開。應在進行公共利益管理以及事務決策制定階段中,廣泛征求民眾意見,創建有效的公眾表達訴求、傳達信息的良好制度,發揮媒體橋梁作用,豐富輿論渠道。民生決策管理中,應真正令大眾全面參與,通過開放研討,明確各方利益需要,全面改善民生,實現科學發展。
四、結語
總之,強化公共經濟管理非常重要。我們只有明確公共經濟發展同改善民生的客觀關系,研究民生經濟的重要影響作用,方能真正地體現民意,服務大眾,提升公共經濟核心水平,實現共贏發展。
企業內部管理職責劃分不夠具體準確,在大多數企業中,企業管理的重點是產品生產和企業經營,對企業的經濟管理不夠重視,同時,企業的制度中又存在著很多不適用的情況,因此,各管理崗位之間缺乏有效合理的責任劃分,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企業內部管理的混亂,打擊了管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降低了職能部門的管理效率。不健全的經濟管理制度我國現有的企業經濟管理制度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作為企業經濟管理目標實現的有力保障,它的整個實施過程卻缺乏有效的監管措施。很多企業的管理制度不夠嚴謹,存在許多漏洞,沒能針對各種突發情況做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導致經濟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與企業的實際情況脫節嚴重。有的則是因為各部門的責權利分工不明確,很多部門忽視自己的職能,敷衍了事。同時由于當前企業發展速度太快,出現了制度更新跟不上企業發展需要的情況,因此,在當前情況下,許多企業的管理制度并不適用。
粗放的經濟管理方式由于很長時間以來,我國企業采用的都是粗放式的經濟管理模式,過于注重規模的擴大,然而,這種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以及企業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粗放式的經濟管理方式必須得到轉變,實現由粗放式向集約型管理方式的轉變,對企業經濟管理方式做出調整,從而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很多企業卻忽視了企業經濟管理方式的轉變。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偏弱人力資源的管理是企業經濟管理的核心問題,在當前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當中普遍存在著以下四個問題:第一,人員流動性大。企業中的很多員工尤其是新招入的員工缺乏企業忠誠度,很多工作不到一年就從企業離開,對企業各項工作的進度和質量都有較大影響。第二,企業缺乏對員工職業技能培訓。由于現有企業的員工流動性很大,擔心自己的培訓時白做功或者是為其它企業培訓員工,因此企業員工的培訓資金投入不足,員工素質難以得到綜合提高。第三,企業內部用人機制不夠規范,真正的用人方式不是按能定崗,有能力的人得不到提拔任用,因此,企業內部人員的凝聚力不強。第四,企業內部缺乏一個科學的績效評估和激勵機制,使員工缺乏公平性。企業在人力資源方面存在的以上問題,嚴重影響著企業的發展穩定。
同時企業要在這些先進管理理念的指導下,改組完善現有的企業組織機構,明確組織內部各經營管理人員的崗位職責,從而為企業管理方式奠定組織保障,并為企業經濟管理疏通內部信息傳播通道,從而確保經濟管理的順利運行。完善企業經濟管理制度,創新企業經濟管理方式加強企業的經濟管理離不開完善的企業經濟管理制度,為了實現企業經濟管理機制的標準化,必須完善現有的經濟管理制度,將經濟管理的內容和范圍納入到企業經濟管理領域之中,并按照一定的程序實施。通過流程的標準化實現程序的規范化。并要確保相應的流程和標準與我國的法律法規不相沖突,實現企業經濟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遵循以上經濟管理制度的同時,企業要根據市場發展趨勢,準確把握住企業的發展方向,提高自身經營管理的有效性;通過技術創新,提高自身競爭力;通過采用整合營銷方式,拓寬市場空間,減少可控費用。通過實施以上的經濟管理方式,最終讓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加強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人力資源是企業取得經濟效益的根本,也是企業價值的源泉,在當前知識經濟環境下,知識在企業創造的經濟效益中所占貢獻越來越大,因此,企業應不斷加大相關投入,通過持續不斷的員工培訓、人才選拔與考核等方式,提高人力管理的成效,增加企業的知識含量。并根據企業的自身特點,制定出適合自身發展的一套人力資源管理機制,從而調動企業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人盡其才。
2011年12月27至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明確要求,2012年要力爭糧食生產再獲豐收、農民收入再攀新高、農村民生繼續改善。按照這個要求,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的服務作用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在總結鄉鎮街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工作中體會到,新時期、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管理應發揮好以下三方面服務作用。
1 服務村級財務管理
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農村集體經濟審計、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和仲裁、集體資產與財務、農民負擔、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村經濟統計、農民負擔監管等,這些都是服務村級財務管理的具體體現。
1.1 認真做好“三資”委托服務工作
“三資”委托服務工作扎實有效,就可以防止各行政村集體資產的流失,提升村集體資源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一是做到“三資”服務工作不走樣。幾年來,我們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堅持主動深入各村走訪指導,同時,加強業務學習,做到指導不走樣,嚴格工作程序。如對村集體做到賬清、財清、物清及債權、債務清等進行公示,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并登記造冊、建立臺賬,一目了然。
二是制定“三資”服務工作規章制度。通過培訓和推行,形成常態制度化管理機制,如制定《資金管理制度》、《資金代管流程》、《“三資”服務工作手冊》等。從入賬、檢查、審計等方面實現一條龍服務,規范“三資”服務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使“三資”服務工作達到“群眾滿意、集體受益”的工作目標。
1.2 積極推進土地流轉,服務現代農業發展
土地是農民最大的資產,離開了土地,農民的生存和增收致富都將成為空話。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就是要在服務中把好土地資產關。筆者認為,在城鎮化進程中,通過土地流轉,進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從而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
一是明確土地流轉工作責任。鄉鎮街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站嚴格把關,鄉鎮街黨委政府將土地流轉工作納入領導班子年度目標考核內容。
二是制定科學的土地流轉流程。無論是農民經營土地的確權發證,還是土地流轉合同、證書、臺賬等都必須規范合法,并以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為第一要素。在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模式下推進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讓農民腰包真正鼓起來。
2 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民自愿組合,創造、發展起來的農民自己的組織。三十多年的實踐證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農民組織,它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被黨中央列為農業科技推廣的重要組織形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
2.1 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民辦,民管,民受益”,但相當一部分組織者和骨干人員素質不高,不懂相關法規和財務管理。因此,農村經濟經營管理部門對他們應加強培訓,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進行宣傳教育,主要解讀《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章程》、《科普法》及國家實施的“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等,還要進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財務管理培訓,指導他們依法辦會、合法經營。梅河口市目前有近3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用積極的態度培育、扶持、發展這些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國家農業部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總站已于2010年就把發展專業合作社列為農村重要工作之一。通過我們的培訓服務,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實現規范管理、有序發展、農民增收。
2.2 服務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財務管理
在培育、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中,服務他們的財務管理。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和《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章程》規定,指導他們制定《財務管理制度》,設計工作制度展示板,建立財務賬目,社員、會員賬戶,交易分配記錄等制度及工作流程,讓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發展建設中規范運行,長足發展。如做到規章制度齊全、產權名冊清晰、各項記錄完整及時等。
3 服務基礎設施建設
總理在今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貫穿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的一項重大任務”。他還強調指出:“要長期堅持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到農村”。農村經濟經營管理服務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責無旁貸。
3.1 管好用好村集體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
農村集體基礎設施投入資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國家逐年加大 財政對村集體基礎建設的投入;二是地方財政逐年加大對村集體、基礎建設的投入;三是村集體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配套資金投入。此外,還有一部分社會慈善機構、企商人士的捐贈贊助資金等。這些資金在管理上要注意量入而出,注意物美價廉,注意對貪污挪用的監管,以保證基礎設施建設質量好、造價合理、農民群眾滿意。同時,還要統籌謀劃農民利益與村集體經濟積累的關系,創造和諧的村集體基礎設施建設氛圍。
3.2 強化、完善村級財務內部管理制度
村級財務管理,歷來是農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各級黨委、政府重視解決的問題。通過財務管理,取消不合理開支,確保村干部的廉潔自律,改善黨群,干群關系,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諧發展。
一是強化、完善村級財務內部管理制度。應建立健全村級財務管理制度。如強化、完善村賬鄉管制度;強化、完善村級會計報賬制度等,在財務操作、核算、監管、審計方面做到規范化。
二是堅持實行村級財務公開、民主理賬、民主決策和收支審批制度。
三是加強領導。村級財務管理應作為鄉鎮街黨委政府主要領導任職時期農村工作重要考核內容,鄉鎮街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是第一責任人。
四是加強村組干部財務管理培訓和法制觀念培訓,提高他們遵紀守法素質和為人民服務自覺性。
綜上所述,充分發揮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的服務作用,就能做好農村財務工作,促進農村社會和農村經濟就會穩定健康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淺談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轉變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并明確指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等要求。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經濟正快速融入世界經濟,政府職能轉變成為一個迫切的問題。不僅中央政府的職能需要進行根本性的轉變,特別是地方政府職能的轉變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需求。轉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必然性政府行為是轉變政府職能、優化發展環境的主體要素,哪里政府行為規范,投資成本低,辦事效率高,服務環境好,哪里就能吸引更多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反之,政府行為不規范,不能依法行政,不進行制度創新,在激烈的環境競爭中就會落敗,也無法實現當地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在政府行為中最主要的就是政府管理行為、服務行為和收入支出行為,但不論是政府管理、服務還是收入支出行為,目前都存在著一定的異化,即缺位、越位或錯位,新形勢要求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要盡快轉變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特別是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要做到到位、適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縣級政府職能的要求是多方面的,縣級政府必須在實踐中適應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才能取得領導市場經濟的主動權。當前,縣級政府職能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仍然存在著很多不相適應的方面。一是市場經濟觀念轉變不到位。在縣級政府,有些同志盡管口頭上講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行動上卻或多或少地停留在計劃經濟的軌道上。一方面要求政企分開,另一方面還對企業進行不適當的干預;一方面講要把國有企業推向市場,自負盈虧,另一方面卻仍用老辦法,熱衷于向上級要項目要資金,坐在那里“等靠要”;一方面講要按市場經濟的法則指揮生產,另一方面卻沿用老辦法催耕催種或向企業攤派等。二是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h級政府職能的轉變關鍵在于三個方面:政企分開、還權于企業和搞好服務?,F在一些領導干部仍喜歡運用手中權力從人、財、物等方面對企業進行干預,造成政府部門與企業之間關系理不順,政府部門舍不得放權,企業不敢用權。一些企業既想擺脫政府部門過多的干預,又想躺在政府的懷抱里“等靠要”,企業缺乏生機活力。縣級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在農業上的表現是一些領導干部錯誤地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政府撒手不管,農民想種啥就種啥。這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種很膚淺的認識。三是經濟體制改革不到位?,F在強調政企分開,一些企業法人事實上成為企業財產的所有者和經營者,由于產權不明和監督機制不全,對企業財產支配和生產經營的監督權力隨著自主權的下放和行政干預的減少,企業法人在經濟運作中的權力越來越強化,導致經營權侵害所有權,這種關系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造成政府與企業的利益分配不合理和國有資產的流失。同時,由于市場機制不健全,企業生存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不協調,制約縣級國有企業的發展。有相當部分縣級企業虧損,處境困難。在農村,由于“統”與“分”關系處理不當,重分輕統,土地切塊分戶承包經營對實行規模生產帶來的局限性逐漸暴露出來,加上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健全,這種局限性越來越約束規模型社會化市場經濟的發展。此外,一些縣級領導干部在思想作風和工作方法上還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在思想作風上存在脫離實際,說多干少,不敢負責,短期行為,弄虛作假,貪圖安逸等問題。在工作方法上習慣于行政命令,搞群眾運動,指導工作一刀切,照搬照抄別人的經驗,思維單一僵化,習慣于按老辦法行事。一講貫徹上級精神就馬上想到開大會、傳達文件;一講重視就想到出席會議的人規格高、人數多、規模大;一講加強就想到要擴充編制,增加機構和人員;一講抓落實,就想到搞檢查評比、統計數字報表等等。這些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問題嚴重制約著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變的方向和任務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轉變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是黨的十四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任務和具體內容要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而逐漸深化。黨的十六大提出,完善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督、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這次《決定》提出,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切實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隨著改革實踐的發展,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已經由過去直接干預微觀經濟活動逐步轉向主要從事宏觀調控,組織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監督和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就縣級政府而言,轉變經濟管理職能的落腳點應放在依法行政和搞好服務方面。依法行使經濟管理權《行政許可法》已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部法律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政府對經濟社會事務的管理正不斷走向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對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職能、管理體制、管理方式等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就經濟管理而言,應注重抓好以下幾項制度建設。建立現代企業產權制度。產權是經濟體制改革繞不過去的問題。如何實現基本經濟制度與現代產權制度的有機結合,是經濟管理職能轉變的關鍵問題。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這就要求把現代產權制度結合到基本經濟制度中去,從而使公有制和其他所有制經濟都能按照現代產權制度來運作,包括產權界定、產權配置、產權運營和產權保護。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的要求就是: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這樣做,不是削弱或否定基本經濟制度,而是有利于基本經濟制度的鞏固和發展。按照這樣一種改革思路,不僅企業的財產關系將明晰化,而且整個社會的財產關系也將出現明晰化趨勢;不僅公有財產權將得到保護,而且私有財產權也將得到保護;不僅有利于促進整個社會各類資本的流動和重組,而且也有利于增強企業和公眾創業創新的動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礎和市場秩序。從定興縣強力水泥、醫藥公司、華建機械等國有企業改革成功的實踐看,要把國有企業推上市場經濟的軌道,出路在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一個“產權明晰,責任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體制。只有明確界定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關系及其責任,才能保證企業資產的保值增值,使企業 充滿生機活力。建立放寬民營資本市場準入制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微觀經濟基礎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據統計,到20__年底,全國私營企業300萬家,注冊資金3.5萬億元。全國個體工商戶2300萬戶,從業者4600萬人。加上其他非公有制經濟,目前非公有制經濟就業人員約占城鎮就業人員總數的三成,創造的增加值約占整個GDP的1/3?,F在,民營經濟發展遇到了一些困難,為了使這一微觀經濟基礎進一步得到強化,首先,在指導思想上,應充分認識到非公經濟在當前市場經濟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牢固樹立“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理念,并且“必須毫不動搖”。第二,在政策上,放寬民間資本的市場準入領域,除涉及國家安全及必須由國家壟斷的行業外,其他領域都允許民營資本進入,清除各種歧視性規定,使其在諸如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以及進出口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有同等待遇。在政策支持、經濟信息、融資等方面給予更多、更快捷的服務,加大金融機構對民營經濟的支持力度,積極鼓勵民營企業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公用事業等領域,在貸款、土地使用等方面享受優惠政策。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放寬市場準入,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這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決策。定興縣在舊城改造項目中放開手腳,大膽引進民間資本參與開發建設,有效緩解了政府投入不足而無力開展建設的問題,現開發商投資興建的新興街已經初具規模,徹底改變了舊城區臟亂差、經濟滯后的面貌,收到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實踐來看,應盡快制定市場準入的標準和操作辦法,以便有所遵循,促進民間資本的涌入,加快發展步伐。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機制。做好政府對企業的有效監督,這是企業公平競爭所必需的,也是企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失去有效的監督,就會助長企業權力的膨脹,導致企業經營權越軌,侵害所有權的利益,滋生不正當競爭行為。要轉變政府對企業的微觀管理模式,把政府從企業獲取的利益主要放在依法納稅上,只要企業依法經營,照章納稅,政府就不要過多干涉其生產經營。在監督的同時,還要全力抓好市場秩序整治工作,查處與工農業生產和消費者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假冒偽劣商品,做好對糧油、生產資料等重要物資的價格監測和跟蹤,穩定商品價格,打擊囤積居奇、制假售假、哄抬物價、擾亂市場、牟取暴利的不法行為,引導企業依法經營、誠實守信,營造公平競爭的良好氛圍。建設廉潔高效的服務機制和環境抓好統籌規劃。加強發展規劃的研究和制定,是轉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重要任務和途徑。這就要求縣級政府要總攬市場經濟大局,從實際出發,制定本縣經濟發展思路、規劃,包括長、中、近期發展規劃,并提出切實可行的目標和實施辦法,有效地動員全縣人民為實現目標奮斗。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提高,經濟發展中的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特別是國際經濟發展趨勢的變化,對國內經濟的影響日益廣泛和深入,各種新的矛盾和問題與以往存在的深層次矛盾交織在一起,使我們面臨很多新的重大課題。只有加強對影響經濟全局的重大問題的研究,正確判斷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趨勢,才能從統籌城鄉、統籌地區、統籌經濟社會、統籌人與自然相和諧、統籌國內經濟與對外開放的高度,從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提出符合縣情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發展的重大戰略、基本任務和產業政策,把經濟增長的潛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使縣域經濟能夠在較長時期保持快速健康增長,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定興縣本著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經濟工作的原則,立足“人緣、地緣、業緣”實際,結合中央、省、市有關政策,組織計劃、統計等有關部門,聘請專家學者,深入調研,多方征求意見,反復論證,制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長遠規劃,并針對優勢產業現狀,制定出工業經濟發展規劃及汽車產業規劃等,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確保了經濟建設平穩有序進行。抓好全方位服務。政府行政部門和行政人員,首先是強化服務觀念,政府及行政機關的義務就是全力維護納稅人的權利,即“納稅人權利中心觀”,維護納稅人的自然權利和法律權利;要樹立優化服務的發展觀,將服務融于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全過程,實現服務與發展的良性互動。其次是建立順暢、高效的服務運行機制,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改革現有的管理模式和流程,以強化公共服務為目的,重新配置整合服務資源。三是建立服務承諾機制,通過行政機關的自我約束和自我規范,改善服務質量,提升服務滿意度。四是建立服務監督機制和評價機制,建立起由行政監督、社會公眾監督、輿論監督、中介組織監督等內外部組成的監督主體,確保及時掌握服務狀況、監督服務計劃的正確執行和及時改善服務狀況。定興縣在扶持民營經濟方面,通過強化服務探索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充分發揮民營經濟在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和活躍市場等方面的作用,在對民營經濟發展狀況的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積極協調上級和社會各界加大對長城、大迪、天馬、華鑫等30家重點企業給予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的扶持力度,鼓勵企業“走出去”,尋求發展機遇,開拓市場,引進項目,為企業搭建雙向開放、招商引資的平臺,一大批帶動性強、科技含量高、具有一定品牌優勢的民營企業成為新的縣域經濟增長點。抓好發展環境??h級政府要實現對市場經濟的權威性領導,要抓好軟硬兩個環境的優化。一方面,抓好行政環境建設。通過建設良好的服務環境、法制環境、市場環境、政策環境、社會誠信度等軟環境,著力營造“親商、安商、尊商、富商”氛圍。為行政相對人提供滿意的服務是黨的宗旨決定的,是參與全球經濟競爭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民主建設進程的加快,行政相對人的民主意識、法制意識、競爭意識和參政意識不斷增強,對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政府要切實負擔起提供治安、教育、交通、國防外交、醫療、 環保、民政社保等公共服務職責,保證為行政相對人提供全程配套到位的服務。提高政府辦事效率,搞好勤政廉政建設,要做到不批條子,不認條子,一切按規矩去辦,提高辦事透明度,反對權錢交易,以良好的形象樹立縣級政府領導經濟建設的權威。政府的實體管理和程序管理都必須公開、透明,特別是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行政事項,除涉及國家機密、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以外,都應向社會公開,給行政相對人以更多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增強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特別是要加強政策法規的透明度,包括對政策法規的宣傳力度,建立統一有效的政策信息網絡,做到政策法規信息的及時、及時宣傳、及時更新。行政管理的手段要以便捷、多元化為標準,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和聯絡方式,如郵寄、電話、傳真、網絡等,實現具體行政行為,如行政審批、許可、確認、給付的管理高效。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要遵循低成本、高效率的原則,把層級審批改為一級審批,把多部門分別審批改為整體聯動審批,把多次審批改為一次審批,并提供規范的標準化流程。另一方面,要抓好基礎設施硬環境的改善。本著“規劃超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原則,加快城區建設,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增強對外吸引力。搞好水、電、路和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高起點地建設行政區、文體活動區、商住區、工業區、商貿區,把縣城建設成一個具有現代氣息的新型城市格局,為招商引資創造良好條件。抓好人力資源。堅持以人為本、人才、科技興企戰略,在全社會唱響“企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經濟要提速、人才是動力”的主旋律,打破傳統的管理模式,積極引入競爭機制和先進管理制度,改革和優化選任激勵約束機制,造就一大批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制度和要求的企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制定極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高薪聘請人才,并在投資創業、子女入學、住房等方面提供便利。放寬對人才流動的限制,利用人才市場,建立人才信息制度,制定各類人才資源供求指導目錄,并實現網上,促進人才供求對接,特別是對“兩高一急”人才,開辟“綠色通道”,打破限制,特事特辦,從全市、全省乃至全國選拔經營、技術、營銷等方面的人才,把一批年富力強,懂經營、懂管理、講奉獻的優秀人才推向企業管理的重要崗位,提高企業研發能力,實現科技創新,完善激勵機制,激發企業潛能,提高經濟效益。抓好科學決策。完善政府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的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決策程序。充分利用社會智力資源和現代信息技術,增強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正確決策需要掌握豐富的知識和大量的信息,為了避免決策的失誤,必須深入調查研究,認真聽取各方面的意見。逐步形成一套適合縣情又與時俱進的制度和程序,并使之規范化,防止民主決策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利用互聯網、熱線電話、市民接待日等方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和社會聽證制度;完善專家咨詢制度,建立各類專家組成的咨詢委員會等組織,隨時為政府出謀劃策。
統計是一門通用的基礎課程,現已成為眾多管理類學科不可缺少的實用型課程,是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學的重要內容。本文就統計創新談經濟管理類專業統計教育亟待改革的幾個問題。
一、統計學教材體系的創新是提高統計教學質量的根本
(一)統計學教材應更加注重新統計方法的介紹以及統計應用
作為經濟管理類的各個專業,開設統計學主要目的是為學生更好地學習專業理論知識,提供數量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對經濟管理專業統計學教材的創新,應以統計思想為主線,以統計案例為依托,以介紹方法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統計軟件技術為手段,突出教材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實用性。同時不要忽視統計概念的準確性及統計術語的標準性,注意處理好統計學與其他課程內容相重復的問題。
(二)統計學教材內容應與統計軟件有機結合
統計軟件的應用使分析從繁雜的計算中解脫出來,它不僅使統計數據的計算和顯示變得簡單、準確而且使統,計教學由繁瑣、抽象變得相對簡單輕松、由枯燥變得趣味盎然。統計學教材中適當地介紹一些統計軟件的應用是相當必要的,在講解立體或案例過程中同時應用,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利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EXCEL基礎上進一步介紹SPSS統計分析軟件。
二、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提高統計學教學質量的關鍵
統計學教師應注重學生統計分析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提高統計學教學效果和質量的關鍵。
(一)教師有機合專業知識講授統計分析方法
目前統計教學存在著統計教學與相關專業內容嚴重脫節的問題。統計學教師在講授統計理論、統計思想與方法時缺乏針對性,脫離實際的設例教學模式,沒有結合專業實際的案例教學方式。學生學習了統計課程之后,在遇到專業問題時不知如何選擇正確的統計分析方法解決問題,不會利用統計學的方法與技術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對所研究的問題做出推斷與預測。這種狀況與統計學的教學目的相悖。
(二)教師有機結合統計軟件與統計學教學
為了推動統計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應強化統計軟件在統計教學中的應用?,F在的教學安排中統計學沒有上機操作的要求,有些統計學老師不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統計軟件的操作方法的傳授,還有些老師由于發現學生知識結構對掌握統計軟件有一定難度,學習統計軟件有畏難情緒,就不介紹統計軟件,使得統計軟件的應用成為統計教學中的瓶頸問題。這種現狀與市場對統計的需求相悖。
(三)教師應注重教學手段的多樣性
現代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講授統計方法時應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知識,注重統計方法在其他各個專業學科中的應用,這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1.啟發式教學,學會按照個體與總體、具體與抽象、動態與靜態、絕對與相對、一般與特殊、演繹與歸納等不同的思維方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雙向互動式教學,通過案例分析與情景教學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識,發揮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3.構建多元化的立體教育教學體系。多元化的立體教育教學體系是以課堂、實驗室和社會實踐為元素的教學體系。利用傳授和學習已經形成的一定知識基礎,加強實踐能力鍛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只有找到統計學的方法和實際的結合點,才能使統計學獲得強大的生命力。
三、通過考核方式的創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統計學的考核應圍繞理論知識和綜合應用這兩部分內容而展開。
(一)通過筆試進行理論知識的考核
統計學的理論知識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種類、特點、原則和程序等,要注意把理論知識盡量轉化實際問題去測試,考查學生對理論的理解程度。
(二)重視綜合應用能力的考核
綜合應用能力的考核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進行設置,考核的方式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分階段進行。
1.撰寫調查報告
統計調查是經常性工作,它可以反映事物的真實情況。在經濟管理類專業的統計學教學中,應安排學生結合本專業開展一定的調查研究,讓他們親身感受調查工作,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去考核他們,這樣會比單純說教方式更好。
2.案例分析
在教學中可通過具體案例,讓學生以分析報告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觀點。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學生應用統計方法分析和解決本專業實際問題的能力。
3.計算機操作
統計學教學還要求學生會利用現代化信息工具開展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在教學中,教師應加強統計電算化教學,課堂教學通過計算機演示,結合每一階段的特點適時安排學生上機操作,如繪制統計圖表、計算統計指標、統計軟件的使用等,并把它作為檢驗學生統計應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納入綜合考核中。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對人才的素質要求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青睞,這就對經濟管理類專業統計學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的統計學教學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師素質,以達到統計教學的培養目標。
【內容提要】農民收入增速近年的連續下滑,使一度有所縮小的城鄉收入差距呈現再度擴大之勢,這必然拉大城鄉全面發展差距,并直接影響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藍圖的實現。本文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深層原因做了探討,并就這一問題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收入差距、二元結構、城市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持續高速增長,但差距逐漸拉大。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字,20__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3.24∶1。要全面實現小康目標,必然要求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徹底改變現有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近幾年來,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不是因為城鎮居民收入過高,而是因為農民收入太低。對全面實現小康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政策,努力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本文主要通過考察改革開放以來城鄉收入差距的變化軌跡,對這一問題作深層剖析。
一、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現狀分析
20多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經歷了由迅速縮小到逐漸擴大,由逐漸擴大到逐漸縮小,再由逐漸縮小到加速擴大的發展過程。1978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7:1(以農村居民收入為1),1985年達到歷史最低點,為1.8:1,1994年達到頂峰,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86:1,超過了改革開放前的水平。1997年達到新的谷底,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47:1,小于改革開放前的水平。1997年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開始加速擴大,20__年突破歷史最高點,城鄉居民收入比擴大到2.90:1,20__年繼續擴大到3.11:1,20__年擴大到3.24:1,呈持續擴大態勢。
根據曾國安的五等分統計法來看,最貧困的20%的人口占有全部收入的5.5%(而同期美國為4.27%),最低的40%的人口收入比重為15.4%,最高的10%的人口收入比重為30.9%,最高的20%的人口收入比重為47.5%(而同期美國為44.6%),10萬億元存款中20%的富人占有80%的份額?;嵯禂?995年為0.455(基尼系數在0.3以下為平均水平,0.3~0.4之間為中等不平均狀態,0.4以上則為差距懸殊狀態)。和其他國家相應階段相比,我國的貧富差距太大(主要是城鄉差距過大),而且產生了所謂“富的更富,窮的更窮”的馬汰效應。
另外,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收入分配課題組分別于1988年、1995年、20__年展開三次全國范圍的住戶調查,在最近完成的調查報告中得出如下結論:中國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一個先上升后擴大的過程。按照國家統計局的個人收入概念計算,從1994年開始,城鄉之間收入差距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從1997年起又逐步擴大,20__年城鎮居民的人均收入幾乎是農村居民的三倍。但這個結論,不能真實地反映城鄉之間的實際收入的差別。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沒有涵蓋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種各樣的實物性補貼。如果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種各樣的實物性補貼(醫療、教育、養老金保障、失業保險、最低生活費救濟等等)考慮進去,城鄉收入差距可能要達到四倍、五倍,甚至是六倍。
二、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深層原因
現階段農民面臨的生產和發展的壓力比以往明顯加大,收入增長緩慢。這里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既有外部環境的影響,也有農村內部諸多規律性因素的作用。
(一)歷史沿革、資源稟賦及發展階段的原因。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特征非常明顯。新中國成立后,城鄉不同的發展政策以及城鄉居民的不平等待遇,加重了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拉大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1、通過“剪刀差”政策手段把一部分農村財富轉移到城市,抽走了農村發展所必需的積累資金。通過強制降低農產品價格從農業中獲取剩余以加快工業化的發展,是本世紀20年代前蘇聯經濟學家普里奧布拉辛斯基提出的一項經濟政策。這項政策通過扶持發展工業來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增強整體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發揮后發優勢,趕超發達國家,對包括中國在內的貧窮的社會主義國家都很適用,是我國長期采取的一項經濟政策。其本質是國民收入的一種再分配,將農業部門創造的部分國民收入轉移到工業部門,以促進工業發展。改革前,為完成重工業跨越式發展從而實現工業化,國家完全壟斷國內貿易,通過對農產品征稅,降低農產品價格,獲得大量利稅為城市工業化投資。1952—1986年,國家通過價格“剪刀差”從農業中抽走了5823.74億巨額資金,加上農業稅1044.38億元,34年間,國家從農業中抽走了6868.12億元資金。這些從農業部門轉移來的資源,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工業的發展。1992年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后,“剪刀差”被廢除,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
2、二元經濟體制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緩慢的一個主要原因。50年代后,我國逐漸形成了一套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體制,這一體制的理論基礎是所有制的不同。城市以全民所有制為主,農村以集體所有制為主,城鎮主要從事二、三產業,農村主要從事第一產業,幾十年來逐漸固化為“城鄉分治,一國兩策”、“兩個經濟單元,兩種發展水平”的格局;作為二元經濟體制象征的二元戶籍制,是維護城鄉利益格局的一項基本制度,它使城鄉居民在身份待遇上存在一系列嚴重差別,加劇了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這些差別主要表現在:1、經濟層面。在所有制、流通、交換、稅賦、收入分配、價格補貼等方面,在向城市重工業傾斜后,為使城市盡早實現現代化,又向城市全面傾斜;2、社會層面。城市人享有的文化教育、
勞動保護、就業幫助、交通通訊、醫療衛生、福利補貼、養老保險、社會保障及國家提供的公共服務等,對絕大部分農民來說可望不可及,土地是農民唯一的生活與生存保障;3、就業層面。政府對具有城鎮戶口的待業者給予眾多就業機會,確保城市居民最大限度就業;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和就業問題比城市更為突出,但戶籍制在很大程度上(尤其是改革前)限制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完善和不公平競爭加劇了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體系不斷發展完善,市場競爭機制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競爭的結果導致不同勞動者或生產要素擁有者之間的收入差別。此外,在改革和體制變遷過程中,一方面,由于我國采取了漸進改革的方式,在體制轉軌中出現了雙重體制并存的局面,再加上一些非經濟因素的影響,使得經濟改革或體制變遷中發生了許多無序的問題,集中到尋租和設租行為、內部人控制、壟斷、腐敗等方面,成為形成收入差距,尤其是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重要因素。
(二)原有體制的政策慣性及部分宏觀政策的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在相當程度上同原有體制下的“政策慣性”有著密切的聯系。長期存在的城鄉分割是原有體制下的一種政策產物。農產品的低價收購政策、限制農民進城政策、對農民的稅收政策、對農民的稅外負擔政策、對城市居民的福利補貼政策,都是原有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以來,這些政策有所松動和改變,但離根本性改變尚有距離。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實施的一些宏觀政策也拉大了收入差距:一是城市化方向明顯走偏,它不是將增加就業和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作為主要目標,而是將大量資金、土地等資源投向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建設方面,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二是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過程中,給低收入群體和高收入群體帶來的機會不平等。依靠國債大搞基礎設施建設對大中城市關注過多,對小城鎮和農村關注不夠。三是金融政策安排不當?!跋迂殣鄹弧钡慕鹑谡呦虺鞘衅?,使農民貸款無門,極大地限制了農民的發展機會和增收空間。
(三)社會保障乏力、教育機會不均等因素的影響。社會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過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等方面的運作,縮小居民間收人差距,減少社會不穩定因素。然而,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面太窄,只有城市職工享受,而農民卻很少享受。這種在享受社會保險方面的不均等性,使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此外,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是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一項重要因素?,F實社會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員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未受過教育或受過很少教育的成員。我國目前教育投資明顯不足,特別是農村地區、西部地區,由于本身收入水平不高,因此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資不多,而教育投資的不足又會進一步加劇城鄉之間以及東西部地區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四)現實因素: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從外部環境看,主要是:1、我國正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正在從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這需要一個相當長的磨合適應過程;2、我國加入WTO后,農產品進口增加,國內價格下降,一定時期內會對農民收入帶來影響;3、社會對農業的服務體系、對農民利益的保護機制沒有充分建立起來;4、國民收入分配政策對農民重視不夠;5、我國城市化滯后。從農村內部看,主要是:1、近年不少農產品供過于求、價格下跌,而生產資料成本逐年遞增;2、受人多地少之困,難以開展規模經營,生產環境和基礎設施落后,人均農業勞動收入很低;3、農業政策落實不到位,農民得不到好處;4、農民額外負擔過重;5、基層政府和鄉村利用計生罰款增加財政,使人口問題和貧困問題都得到加劇。三、關于縮小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對策建議
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比同等收入水平上的其他國家(錢納里“標準結構”中的樣本國家)還要大,這一特點決定了我國政府采取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政策的必要性。
(一)發展經濟是縮小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徑。經濟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只有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和消除貧困,保證社會政治穩定。因此,要始終把發展經濟作為各項工作的中心,“緊緊扭住不放”。收入分配中的許多問題是同轉型期的復雜性聯結在一起的,許多不正常收入乃至非法收入同轉型期的種種無序狀態有關。只有深化改革,只有經濟發展了,“餡餅”做大了,城市化進程加快了,才能為公平分配和減輕貧困打下牢固的物質基礎。
(二)改革政策取向,向農民提供平等的國民待遇。要從最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給予農民平等的發展機會和國民待遇,逐步建立農民主體的利益表達機制。一是給予農民承包土地占有、使用、收益、轉讓和處置的完整權益,讓農民有一份土地資產,使農民有財產權利的基礎;二是要保障農民享有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要有充分的財產、教育,文化、政治權利,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享有平等的公民權利;三是改革戶籍制度,現階段“一國兩策、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內涵,仍在城鄉居民自由遷移、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方面構成障礙性因素,因此,徹底改革戶籍制度是十分必要的。當務之急是給農民自由遷移的權利,城鄉之間要實現人口和勞動力無障礙遷移和流動,讓農民有發展和增加收入的機會。四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參與的農村最低社會救濟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強政府反貧困的工作力度,滿足農村貧困群眾多層次的救濟需要。
(三)加大國家對農業的投入,制定公正的分配規則。
首先,政府通過提高固定資產投資、預算內資金和信貸資金用于農業的比重,一方面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提高產出水平和競爭力;另一方面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環境。政府對農業的投入主要內容包括:一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大型農業機械的購置、土地改良、興建水利等;二是提供市場信息服務;三是支持農民組織發展。此外,政府一般服務支持還包括對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體系建設的大量投入支持。在增加國家對農業投入的同時,要鼓勵和引導農村集體、鄉鎮企業和農民增加對農業的投入,擴大勞動積累。要積極吸引外資從事農業開發和建設。
其次,實現按勞動投入的數量、質量,按資金、技術以及管理等生產要素來進行的初次分配。農民對國民收入的投入貢獻很大,而國家對農業的補貼較少。長期以來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利于農民,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一個基本原因。近幾年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力度有所加大,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已經開始并繼續朝著有利于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方向調整。但國民收入分配不利于農業和農民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變。發揮政府在收入分配上的有效調節功能,使國民收入分配適當向農業和農民傾斜,建立新型的農業與國民經濟的關系,形成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新機制,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是解決城鄉收入差距問題的又一根本舉措。